第一篇:杭州日报城市品牌标志性图案征集报道方案(定 稿)
杭州日报城市品牌标志性图案征集报道策划方案
一、报道要求
城市标识是城市品牌的形象载体。城标征集,是一个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加强市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良机。杭州日报作为本次报道活动指定的惟一平面媒体,将承袭去年成功推出城市品牌的做法和经验,遵循‚三贴近‛原则,力求将党和政府的声音转化成人民群众的心声,在征集活动中做到‚四化‛,即新闻化(将传播规律贯彻始终)、事件化(在各阶段均策划活动,以活动载体使报道立体化、生动化),通俗化(将专业术语转换成百姓可理解的语言,使读者爱读爱看),互动化(在各阶段都注重与市民、专家、部位、媒体的互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为‚城标‛征集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氛围。
二、报道时间
2007年5月中旬至9月底
三、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5月中旬-8月上旬)强势推出征集消息,并逐渐掀起征集宣传高潮。
特别注明:由于征集过程中对征集到的作品及创意,需遵循相关保密规定,故此阶段以活动策划为主,期间穿插报道征集近况的消息。
五个节点:
1、新闻发布会次日,头版推出杭州征集城标消息,附征集函
等(已发)
2、5月30日,杭州日报城市周刊以两个版篇幅,集中展示国
内外著名城标,以进一步引起读者关注。同时在要闻版开辟专栏,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的解析、专家访谈,如法国巴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标及应用,从而使读者对
‚什么是城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向读者深入解读‚城标‛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和作用。
3、6月中旬起,推出‚我眼中最美的中外城标‛活动,请读
者参与推荐,通过图文并茂的阐释进一步使‚城标‛概念深入人心。(计划持续20天)
4、7月上旬起,推出‚寻访记忆中的‘旧时城标’‛活动。
请读者回忆历史上曾经频频代表杭州、从某种程度上可称作‚旧时城标‛的形象。比如,六和塔和钱塘桥大桥图案,三潭印月图案等等,并讲述一段与之相关的故事。诸如火花收集、门票收集等。(计划持续15天)
5、7月15日前后-8月中旬,推出‚‘生活品质之城’城标
杭州元素‛探讨活动。在经历了前期中外城标经验汲取、旧时城标回忆的铺垫后,回归到当下杭州城标基本元素的讨论。
对于无绘图能力的读者而言,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心目
中的生活品质之城城标样式,也可以仅仅推荐城标元素的点点滴滴、一鳞半爪。与此同时,还将采访知名人士对杭州元素的理解。
第二阶段(8月中旬)集中报道设计方案回收情况及
评审进展
特别注明:由于这一阶段保密期已过,媒体可以更
多地将目光集中于杭州征集到的城标本身,揭示设计者的创意。
三个节点:
1、从8月中旬至9月初,集中报道回收情况消息,并有代表
性地选择部分设计方案刊登,详细解读作者思路。
2、开展‚杭州城标应用你说我说‛活动,请读者推荐应用领
域、应用方法。
3、穿插报道专家评审组会议消息、市委市政府专题会消息、10强产生消息。
第三阶段(9月)跟踪报道投票、‚10进3‛、城标诞
生消息。
四个节点:
1、9月上旬报道投票消息和市民参与情况2、9月中旬报道城标‚10进3‛消息。并推出‚城
标‛雕塑放置点,请你来推荐活动,再一次掀起读者对
城标的热切关注。
3、9月下旬城标表彰大会消息加专版(城标诞生记、中标方案详细解读等),形成宣传高潮。
4、10月后关注城标应用的后续实例,及时予以报道。
杭州日报
2007.5.23
第二篇:杭州城市品牌建设考察报告
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赴杭州学习考察组
为加快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步伐,借鉴兄弟城市发展经验,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八个一工程”建设,4月22日-24日,由区相关领导带队,组织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文体新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赴杭州进行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推广专题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概况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近10年来,杭州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主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品牌发展之路。先后赢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是唯一一个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国际旅游金星奖”的中国城市。
回顾杭州城市品牌定位与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渐进脉络:1999年提出“游、学、住、创业在杭州”,2002年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2004年确立了休闲城市的品牌定位。当年8月,杭州市推进旅游国际化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2006年世界休闲组织 1 正式授予杭州这个称号。2007年1月,历经接近半年的研讨和征集,杭州最终确定了城市总体品牌—生活品质之城。当年的杭州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决策。2012年杭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
10年来,杭州围绕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全力推动休闲、文化、创业三者高度融合、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品质”已成为新时期杭州发展的鲜明特征、强大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休闲产业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杭州接待游客数量达7100万,其中包括306万境外游客。旅游业实现1000亿元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0亿美元,旅游产业收入占GDP接近6%。
二、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最大资源。为加强对城市品牌研究、建设、推广和管理,杭州市委、市政府强调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独立的品牌办,专职负责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各区县均成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确保从上而下、高层高效推进。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行动计划》等系 2 列文件,明确用“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统领工作,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实现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各项事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市场为策,科学运作城市品牌建设。杭州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执行、每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实,都采用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臵力“三力合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臵“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在城市品牌建设中释放出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如在品牌定位研究推广中,杭州始终注重引智借脑,积极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联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界人士,以及来自茶、丝绸、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界的代表,形成党政、知识、媒体、行业企业“四界联动”,共同就城市品牌的培育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有效解决城市研究和策划营销等难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在城市品牌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杭州“不差钱”的背后,体现的同样是经营城市的技巧与市场化操作的娴熟。从总投入达1亿元扶持“十大特潜产业”,成立运河集团运作200亿推进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到钱江、大江东、奥体博览城等新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塞博工场等创业园区,都是“三力合一”的结晶,实现了“政府推动发展,企业扩大市场,百姓得到实惠”共赢目标。
(三)突出品牌联动,全面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战略是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紧密结合。行业品牌是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重要联结点,也是打响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主平台。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杭州充分发挥行业品牌作为呼应城市品牌、辐射企业品牌的平台作用,各个行业主动呼应城市品牌,旅游业打“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高新产业打“天堂硅谷,品质生活”,会展业打“西湖博览会,品质生活城”,居住行业打“和谐人居,品质杭州”,餐饮业打“天堂美食,生活品质”等等,通过打好“组合牌”,拧成“一股劲”,形成“叠加效应”,使城市品牌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积极实施名企、名品、名人战略,提升企业创业品质,夯实行业品牌的微观基础,展示城市品牌的丰富内涵。如在文化领域借鉴新加坡经验实施了“杭州新文学艺术家发现计划”,财政每年专门拨款30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文艺人才和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艺术创意人才;设立400万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设计师的培养、发现和引进;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来发现行业标志性人物,鼓励名家、名师开设个人工作室、设计室和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鼓励他们注册个人品牌,开展各种展示推介活动,发挥“名人效应”。如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杭州主打“创意牌”,政府拿出几十幢房子来吸引国内乃至全区顶尖级大师入驻西溪,使之成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创作 4 室、展示室、营销室,形成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前店后室”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及冯小刚、杨澜、朱德庸、余华、潘公凯等10多位名人签约入驻。
(四)注重产业支撑,持续深化城市品牌建设。城市产业和企业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经济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杭州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强调产业外部效应与城市品牌同频共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大“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城市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品牌根植于产业优势,推动城市品牌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休闲产业的独创之路。为此,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政策意见和行业协会发展指导性意见4个重要文件,3年内共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项目的扶持、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特色潜力行业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推广。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包装和推广活动,如评选特色潜力行业200强、推出150个“首批杭州休闲生活体验点”、举办“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成果展暨2010杭州休闲生活体验节”等,充分发挥了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目前,这些行业已走上杭州市旅游业跨越前行的创新之路,吸引近9万家企业参与,实现年营业额958亿元,并提供了72.5万个就业岗位,得到了800万市民和 5 6000万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助推了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升级,使杭州休闲产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杭州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强调立体营销,促进城市品牌展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城市品牌建设必须配以全方位的形象推广。在品牌经济时代,要敢于、善于宣传展示自己的城市品牌。杭州通过开展立体营销,让“品质生活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一是实施城市CI工程。通过设计制作城市吉祥物、城市纪念品和标志性图案、标志性雕塑,在党政部门公务活动、公共服务设施中推广使用城市CI,进一步从形象、色彩、质感等维度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二是培育特色标志区块。按照休闲、文化、创业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要求,提升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丝绸特色街区、“西湖创意设计谷”、“和谐杭州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区块的品位,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三是建立展示体验基地。建设“杭州品牌展示中心”,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展示平台。设立“杭州生活品质展示点”,对生活品质示范产品、企业和行业进行串联整合,设计推出若干条展示城市、行业、企业品牌的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加强整体宣传营销。在国内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推广城市品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城市品牌的宣传交流活动。每 6 年确定若干重点,选择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对杭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2012年,杭州推出全球旅游营销计划“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在伦敦投放,伦敦街头150辆出租车和3辆巴士,被喷绘了杭州西湖美景和“Wellcome to hangzhou(杭州欢迎你)”这句热情好客的欢迎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外,植入营销也正成为杭州打造城市名片的金钥匙。《非诚勿扰》火了杭州,西溪成为西湖之外的又一张杭州名片。乌镇则因《似水年华》一度跃居“一生不可不去的中国九个迷人小镇”的榜首。
三、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对天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建设城市品牌已势在必行。经营土地等有形资产,总量是有限的,其带动力也是有限的;但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其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品牌对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臶。巴黎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斯德哥尔摩的“梦幻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杭州城市品牌,为杭州赢得了注意力,杭州城市发展从中获益匪浅。在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品牌,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城市品牌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臵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旅游者,提高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 7 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亦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各个城市都在“亮剑”,都在打造自己独有的城市“名片”并强势推广。天心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导入全新的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分析并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塑造统一、鲜明、独特的城区品牌,多层次、立体式宣传营销城区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增强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城市品牌应系统谋划。无论是旅游还是城市品牌的创建,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杭州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谋划和长远规划对于未来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天心区的未来实践中,应致力将规划放在第一位,多做前期研究,细做系统规划,以一省、一市的视野做一区的规划,以10年、20年眼光做1年或3年的事务。在规划中,一是内容上要体现系统性。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品牌打造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专业策划和提炼提升,形成天心城市形象品牌定位、天心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天心城市形象传播创意、天心城市形象营销机制。二是形式上要突出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途径,用媒体造势、活动助推、广告投放和网络互动进行城市形象品牌营销。如杭州的城市形象体系十分规范,城市标志及主题口号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一个完成的城市形象视觉系统,而这一系统又能充分和旅游、商贸、生活紧密结合,连政府部门的 8 电话都是悦耳的“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铃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人间天堂。三是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八个一”工程是我们经营城市的第一步,未来,在“八个一”基础上,我们还需围绕打响天心城市形象品牌,有计划、分步骤连续开展,从局部到整体,把城市品牌落实到城市发展实践中,落实到城市的工作、产品(服务)中,体现在城市标识、物产文化、行为规范、政府服务、市民素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市形象品牌打造工作。
3、建设城市品牌需创新理念。纵观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开发,“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发展的先导力量。一是坚持特色当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许多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值得推崇。如省会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成都曾经都想以“人文休闲”作为城市的内生定位,经过再三思考斟酌和反复征求意见,最后都寻求了差异化定位,更好地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从三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情之都、天堂城市——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国际性人文绿地南京;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我们塑造城市品牌,首要的是找准天心的特色优势,寻找“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人有我优”的强项优势、“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天心个性。二是始终放眼长远。如杭州率先意识到“免费”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虽然景区每年因此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 9 元,但通过旅游产业链的拉动,“免费西湖”的综合收入达到“收费西湖”的3倍,杭州全市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6.8%。在全国各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率先实行公园免票,演绎休闲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推进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步行街,还在全国最早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公共自行车等便民措施,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杭州的一系列做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不仅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也体现了精明的策略。回到天心,目前区内的天心阁、第一师范等景点都还是要收门票,相应的旅游深度开发却还未起步,这方面可以学习杭州的“免费”经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助推商务休闲概念。三是借助专业力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和旅游推广过程中,杭州市政府部门定位非常清晰,善于摆正政府位臵,引导专业机构完成专业事务,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意志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其实就是对专业和市场的尊重。相比之下,近年来天心区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区形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更多的是由宣传部门来实施,多侧重新闻宣传,缺少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也难以根据区域特色和发展需要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因此,建议充分运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工具和手段,以专业角度解决专业问题,尽快构建涵盖天心名称、标志、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城市品牌系统,实施品牌营 10 销。同时,构建由知名城市品牌专家、营销策划专家、媒体研究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士组成的城市品牌顾问团,搭建整合多方资源的大平台,形成城市品牌建设推广合力。
4、建设城市品牌宜旅游为先。从杭州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城市而言,旅游往往会充当城市品牌创建的先锋,结合天心的特点及城区定位,我们也应该寻找到天心城市推广的抓手——旅游,以旅游带动城市,以产业带动发展。一是将城市建设融入旅游开发。杭州强调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把城市本身当作一个大的旅游区来建设,在城市规划、绿化、广场建设、休闲场所设计等方面,都以一个旅游区的要求来建设,甚至要求政府部门、医院、疗养院、道路、菜场等等都要建成景点。考察所经的杭州城市公共区域,绿化强调层次、建筑强调文化、道路强调与环境呼应,让游客感受到一个文明、和谐、精致、大气的城市氛围。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首先应围绕打造长株潭CED战略目标,从旅游视角做好空间布局,真正实现“产业做支撑,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市场,休闲做环境”。二是将产业链植入街区打造。早在2001年底,杭州就开始着手打造特色街区。目前,初具雏形的商业特色街区有清河坊、丝绸城、四季青、武林路、信义坊、南山路、梅家坞、湖滨路、文三路和石祥路等10条,其中“中国著名商业街”1条、“中国特色商业街”5条,为全国各城市之最。年经营额724.8亿元,年人流量8571万人次。天心的坡子街、太平街、解放西路是长沙有名的特色街区,但和杭州 11 的特色街区对比,无论是街区的影响力还是销售力、贡献力都还有差距。而这一差距并不在于单店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是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和环节带动上的差异。建议在上述特色街区培植或引入产业链体系,延伸旅游长度,促进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将旅游综合体纳入发展规划。我们注意到,杭州已经开始注意到“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开发运用。这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借鉴。未来,结合天心打造CED战略目标,依托房地产巨头综合开发的“旅游综合体”可以为中央商务休闲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未来在融城新区可以考虑做类似规划。
打造城市品牌,就是创造“城市文化资本”。天心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与提升,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作为天心城市品牌建设这一全新课题的牵头实施部门,我们将与全区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通过学习借鉴、专业设计、全面营销,不断展现天心“天心老街、长沙外滩”的城市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天心名片。
第三篇:杭州城市品牌建设考察报告(精)
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赴杭州学习考察组
为加快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步伐,借鉴兄弟城市发展经验,推进天心区城市品牌“八个一工程”建设,4月22日-24日,由区相关领导带队,组织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文体新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赴杭州进行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推广专题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概况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
一。近10年来,杭州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主题,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品牌发展之路。先后赢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 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是唯一一个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国际旅游金星奖”的中国城市。
回顾杭州城市品牌定位与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渐进脉络:1999年提出“游、学、住、创业在杭州”,2002年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2004年确立了休闲城市的品牌定位。当年8月,杭州市推进旅游国际化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2006年世界休闲组织
正式授予杭州这个称号。2007年1月,历经接近半年的研讨和征集,杭州最终确定了城市总体品牌—生活品质之城。当年的杭州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决策。2012年杭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
10年来,杭州围绕打造品质城市、品质产业、品质环境、品质生活,全力推动休闲、文化、创业三者高度融合、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品质”已成为新时期杭州发展的鲜明特征、强大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休闲产业
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杭州接待游客数量达7100万,其中包括306万境外游客。旅游业实现1000亿元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0亿美元,旅游产业收入占GDP 接近6%。
二、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最大资源。为加强对城市品牌研究、建设、推广和管理,杭州市委、市政府强调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独立的品牌办,专职负责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各区县均成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确保从上而下、高层高效推进。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行动计划》等系
列文件,明确用“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统领工作,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实现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各项事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市场为策,科学运作城市品牌建设。杭州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执行、每一个重点项目的落实,都采用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臵力“三力合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臵“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在城市品牌建设中释放出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如在品牌定位研究推广中,杭州始终注重引智借脑,积极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联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界人士,以及来自茶、丝绸、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界的代表,形成党政、知识、媒体、行业企业“四界联动”,共同就城市品牌的培育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有效解决城市研究和策划营销等难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在城市品牌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杭州“不差钱”的背后,体现的同样是经营城市的技巧与市场化操作的娴熟。从总投入达1亿元扶持“十大特潜产业”,成立运河集团运作200亿推进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到
钱江、大江东、奥体博览城等新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塞博工场等创业园区,都是“三力合一”的结晶,实现了“政府推动发展,企业扩大市场,百姓得到实惠”共赢目标。
(三)突出品牌联动,全面推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战略是城市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紧密结合。行业品牌是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重要联结点,也是打响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主平台。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杭州充分发挥行业品牌作为呼应城市品牌、辐射企业品牌的平台作用,各个行业主动呼应城市品牌,旅游业打“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高新产业打“天堂硅谷,品质生活”,会展业打“西湖博览会,品质生活城”,居住行业打“和谐人居,品质杭州”,餐饮业打“天堂美食,生活品质”等等,通过打好“组合牌”,拧成“一股劲”,形成“叠加效应”,使城市品牌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积极实施名企、名品、名人战略,提升企业创业品质,夯实行业品牌的微观基础,展示城市品牌的丰富内涵。如在文化领域借鉴新加坡经验实施了“杭州新文学艺术家发现计划”,财政每年专门拨款30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文艺人才和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艺术创意人才;设立400万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设计师的培养、发现和引进;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来发现行业标志性人物,鼓励名家、名师开设个人工作室、设计室和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鼓励他们注册个人品牌,开展各种展示推介活动,发挥“名人效应”。如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杭州主打“创意牌”,政府拿出几十幢房子来吸引国内乃至全区顶尖级大师入驻西溪,使之成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创作
室、展示室、营销室,形成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前店后室”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及冯小刚、杨澜、朱德庸、余华、潘公凯等10多位名人签约入驻。
(四)注重产业支撑,持续深化城市品牌建设。城市产业和企业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经济支撑,是城市品牌活力元素的重要来源。杭州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强调产业外部效应与城市品牌同频共振,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
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大“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城市品牌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使城市品牌根植于产业优势,推动城市品牌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休闲产业的独创之路。为此,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政策意见和行业协会发展指导性意见4个重要文件,3年内共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项目的扶持、行业协会的建设以及特色潜力行业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推广。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产品包装和推广活动,如评选特色潜力行业200强、推出150个“首批杭州休闲生活体验点”、举办“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成果展暨2010杭州休闲生活体验节”等,充分发挥了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目前,这些行业已走上杭州市旅游业跨越前行的创新之路,吸引近9万家企业参与,实现年营业额958亿元,并提供了72.5万个就业岗位,得到了800万市民和
6000万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培育十大特色潜力行业, 助推了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升级,使杭州休闲产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杭州打造“品质生活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强调立体营销,促进城市品牌展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城市品牌建设必须配以全方位的形象推广。在品牌经济时代,要敢于、善于宣传展示自己的城市品牌。杭州通过开展立体营销,让“品质生活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一是实施城市CI 工程。通过设计制作城市吉祥物、城市纪念品和标志性图案、标志性雕塑,在党政部门公务活动、公共服务设施中推广使用城市CI,进一步从形象、色彩、质感等维度体现“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二是培育特色标志区块。按照休闲、文化、创业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要求,提升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丝绸特色街区、“西湖创意设计谷”、“和谐杭州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区块的品位,展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三是建立展示体验基地。建设“杭州品牌展示中心”,构建“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展示平台。设立“杭州生活品质展示点”,对生活品质示范产品、企业和行业进行串联整合,设计推出若干条展示城市、行业、企业品牌的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加强
整体宣传营销。在国内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推广城市品牌。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开展城市品牌的宣传交流活动。每
年确定若干重点,选择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城市,对杭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2012年,杭州推出全球旅游营销计划“无与伦比的美丽——中国杭州”在伦敦投放,伦敦街头150辆出租车和3辆巴士,被喷绘了杭州西湖美景和“Wellcome to hangzhou(杭州欢迎你 ”这句热情好客的欢迎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此外,植入营销也正成为杭州打造城市名片的金钥匙。《非诚勿扰》火了杭州,西溪成为西湖之外的又一张杭州名片。乌镇则因《似水年华》一度跃居“一生不可不去的中国九个迷人小镇”的榜首。
三、杭州城市品牌建设对天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建设城市品牌已势在必行。经营土地等有形资产,总量是有限的,其带动力也是有限的;但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其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品牌对城市来说,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臶。巴黎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斯德哥尔摩的“梦幻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杭州城市品牌,为杭州赢得了注意力,杭州城市发展从中获益匪浅。在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品牌,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更是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城市品牌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使城市增值,臵换出更大的功能效应和环境效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吸引旅游者,提高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
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亦有利于增强干部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各个城市都在“亮剑”,都在打造自己独有的城市“名片”并强势推广。天心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导入全新的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分析并整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塑造统一、鲜明、独特的城区品牌,多层次、立体式宣传营销城区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增强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城市品牌应系统谋划。无论是旅游还是城市品牌的创建,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从杭州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谋划和长远规划对于未来城市品牌建设和推广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天心区的未来实践中,应致力将规划放在第一位,多做前期研究,细做系统规划,以一省、一市的视野做一区的规划,以10年、20年眼光做1年或3年的事务。在规划中,一是内容上要体现系统性。认真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品牌打造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专业策划和提炼提升,形成天心城市形象品牌定位、天心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天心城市形象传播创意、天心城市形象营销机制。二是形式上要突出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途径,用媒体造势、活动助推、广告投放和网络互动进行城市形象品牌营销。如杭州的城市形象体系十分规范,城市标志及主题口号运用十分广泛,形成一个完成的城市形象视觉系统,而这一系统又能充分和旅游、商贸、生活紧密结合,连政府部门的
电话都是悦耳的“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铃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人间天堂。三是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八个一”工程是我们经营城市的第一步,未来,在“八个一”基础上,我们还需围绕打响天心城市形象品牌,有计划、分步骤连续开展,从局部到整体,把城市品牌落实到城市发展实践中,落实到城市的工作、产品(服务)中,体现在城市标识、物产文化、行为规范、政府服务、市民素养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市形象品牌打造工作。
3、建设城市品牌需创新理念。纵观杭州城市品牌建设与旅游开发,“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发展的先导力量。一是坚持特色当先。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许多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值得推崇。如省会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成都曾经都想以“人文休闲”作为城市的内生定位,经过再三思考斟酌和反复征求意见,最后都寻求了差异化定位,更好地彰显了各自特色,这从三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可以看出:爱情之都、天堂城市——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国际性人文绿地南京;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我们塑造城市品牌,首要的是找准天心的特色优势,寻找“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人有我优”的强项优势、“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天心个性。二是始终放眼长远。如杭州率先意识到“免
费”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 级景区。虽然景区每年因此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
元,但通过旅游产业链的拉动,“免费西湖”的综合收入达到“收费西湖”的3倍,杭州全市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6.8%。在全国各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率先实行公园免票,演绎休闲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推进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步行街,还在全国最早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公共自行车等便民措施,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杭州的一系列做法,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不仅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也体现了精明的策略。回到天心,目前区内的天心阁、第一师范等景点都还是要收门票,相应的旅游深度开发却还未起步,这方面可以学习杭州的“免费”经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助推商务休闲概念。三是借助专业力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和旅游推广过程中,杭州市政府部门定位非常清晰,善于摆正政府位臵,引导专业机构完成专业事务,而不是完全依靠行政意志进行判断和决策。这其实就是对专业和市场的尊重。相比之下,近年来天心区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区形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更多的是由宣传部门来实施,多侧重新闻宣传,缺少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也难以根据区域特色和发展需要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因此,建议充分运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工具和手段,以专业角度解决专业问题,尽快构建涵盖天心名称、标志、历史传统、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城市品牌系统,实施品牌营
销。同时,构建由知名城市品牌专家、营销策划专家、媒体研究 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士组成的城市品牌顾问团,搭建整合多方资源 的大平台,形成城市品牌建设推广合力。
4、建设城市品牌宜旅游为先。从杭州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对城市而言,旅游往往会充当城市品牌创建的先锋,结合天心的 特点及城区定位,我们也应该寻找到天心城市推广的抓手——旅 游,以旅游带动城市,以产业带动发展。一是将城市建设融入旅 游开发。杭州强调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把城市本身 当作一个大的旅游区来建设,在城市规划、绿化、广场建设、休 闲场所设
计等方面,都以一个旅游区的要求来建设,甚至要求政 府部门、医院、疗养院、道路、菜场等等都要建成景点。考察所 经的杭州城市公共区域,绿化强调层次、建筑强调文化、道路强 调与环境呼应,让游客感受到一个文明、和谐、精致、大气的城 市氛围。天心区城市品牌建设,首先应围绕打造长株潭 CED 战略 目标,从旅游视角做好空间布局,真正实现“产业做支撑,文化 为内容,旅游为市场,休闲做环境”。二是将产业链植入街区打 造。早在 2001 年底,杭州就开始着手打造特色街区。目前,初 具雏形的商业特色街区有清河坊、丝绸城、四季青、武林路、信 义坊、南山路、梅家坞、湖滨路、文三路和石祥路等 10 条,其 中“中国著名商业街”1 条、“中国特色商业街”5 条,为全国各 城市之最。年经营额 724.8 亿元,年人流量 8571 万人次。天心 的坡子街、太平街、解放西路是长沙有名的特色街区,但和杭州 11 的特色街区对比,无论是街区的影响力还是销售力、贡献力都还 有差距。而这一差距并不在于单店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是产业体 系、产业链条和环节带动上的差异。建议在上述特色街区培植或 引入产业链体系,延伸旅游长度,促进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将旅游综合体纳入发展规划。我们注意到,杭州已经开始注 意到 “旅游综合体” 概念的开发运用。这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借鉴。未来,结合天心打造 CED 战略目标,依托房地产巨头综合开发的 “旅游综合体” 可以为中央商务休闲区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进作 用,未来在融城新区可以考虑做类似规划。打造城市品牌,就是创造“城市文化资本”。天心城市形象 品牌的塑造与提升,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作为天心城市品牌建 设这一全新课题的牵头实施部门,我们将与全区各级各部门共同 努力,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通过学习借鉴、专业设计、全面营销,不断展现天心“天心老街、长沙外滩”的城市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天心名片。12
第四篇:赣南日报关于若干意见一周年报道方案
赣南日报关于纪念《若干意见》
出台一周年宣传报道方案
(定稿)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年。现就《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的宣传报道制订如下方案:
一、时间安排
2013年5月30日至7月2日。分三个阶段:5月30日—6月27日预热阶段;6月28日—7月2日高潮阶段;7月3日—7月10日收尾阶段。(均为见报日期)
二、人员安排 采编总调度:边斌
报道组:陈济才、杨晓安、杨怿华、黄树青、任继众、萧森、刘芳、吴迪、廖福玲、曾艳、刘荣松、钟李荣、彭雪英、王怡岚、李美霞、刘珊伊、谢若闲、胡星、徐金侦、杨桂兰、曹友春、各县(市、区)报道组成员10名左右(责任领导:许军 协助:任继众)
资料组:钟新红、温玲、徐金萍、王玮、幸菲菲、李华、曾艳华、严章文(责任领导:王晓光 协助:钟新红)
图片组:郭智勇、何敏、王雪敏、吴悦、吴书梅、郭芷汇(责任领导:许军 协助:何敏,郭智勇负责资料图片和约稿)
编辑组:张河云、曾晓强、涂家福、张宗兴、郭远、卢盛、胡丹萍、易丽芬、刘荷英、特约记者若干名(责任领导:谢运胜 李忠生 协助:张河云)
美化组:肖丽、戴琛、刘鹏、钟龙(责任领导:罗亦华 协助:肖丽)
第一读者:(责任领导:陈昱鑫 协助:刘效江)后勤保障组:解决临时抽调人员的食住问题,6月27日-7月1时战役时提供夜宵等
预热阶段
(5月30日—6月27日)
一、动态报道:(报道组)
动态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消息。(报道组动态派出)
二、系列综述稿件:
从6月26日起开设《振兴足音》专栏,每天1篇综述,共5篇,可先行冠上《振兴足音》专栏名称。
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来,我市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各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回眸、成就、奋进、展望等四个方面推出重头稿件。共5篇,预热阶段刊发前2篇。每篇综述须配发“记者手记”。
1.回顾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表达对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感恩之情。(报道组: 济才)
2.对各部委支持《若干意见》实施而出台的配套政策进行疏理,撰写1篇综述,文后附配套政策出台部门、时间、名称等图表。
(报道组:松伶)
三、看变化稿件:
从5月30日起,以记者走基层的形式隔两天刊发。共18篇,可先冠上《踏访苏区》专栏。
深入乡村、社区,探寻回访《若干意见》出台前曾经采访报道过的人物和事件,如采访老红军、老干部、老劳模、老支书,以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水、通电、通路村庄的等社会各界受益者,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宣传赣南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品质,充分表现赣南苏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1.“重访”10篇:重访国家调研组走过的点,突出宣传这些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和成效,从而以小见大宣传全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成效,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报道组5篇、资料组2篇、编辑组2篇,请走基层的编辑记者在6月份转向写此类稿件。)
2.“图说振兴”5组:充分利用图片说话,推出5组“图说振兴”,每组确定一个主题。A.“老照片新变化”4组:通过重访调研组走过的点,以新旧照片对比等方式,来反映《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变化。(图片组:智勇);B.“晒幸福”1组:用图片故事,述说一年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捕捉广大人民由衷的感恩表情。(图片组:吴悦)
3.“榜样力量”3篇:充分挖掘《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各类先进事迹中的典型人物(或集体),以鲜明的个性立体展现人物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表现的典型性。如 “三送”干部、土坯房改造先进等。(报道组:福玲、胡星、松伶)
四、系列专版:
1.重点项目巡礼
从5月26日起开设系列专版,先刊发重点项目专版(预算60个左右),每天2-3个版。责任部门:经济部)
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巡礼,充分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喜人成就,赣南苏区人民感恩之心,奋发图强,推动了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2.县(市、区)专版
从6月26日起刊发各县(市、区)专版,每天4个版,五天内发完,责任部门:经济部)
五、理论评论: 1.言论稿件:
从6月上旬起,推出相关系列“求实谈”。每周3篇,共10篇。(编辑组:郭远统筹)2.理论文章:
拟请市内专家学者探讨《若干意见》出台带来的重大机遇,探寻努力创造“黄金发展期”的思路、举措等;
在理论版重点推出相关理论文章,或摘登其主要观点、言论,以“《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思辨”专版的形式呈现。(资料组负责)
六、文学副刊
从6月中旬起,在周末版块的“赣江源”“八境台”刊发相关散文诗歌。(资料组负责)
《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涌现出了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赣江源”“八境台”等副刊版面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刊登,提升报道的可读性与艺术品位。
七、公益广告:
从6月中旬起,刊发系列公益广告,使《若干意见》更加深入人心。(美化组负责)
高潮阶段
(6月28日—7月2日)
6月28日起,连续5天,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中央苏区成立82周年纪念活动,推出大型专栏《感奋南赣——纪念〈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分《振兴足音》《周年回首》《踏访苏区》《成 就辉煌》《故乡变迁》《新的征程》六个篇章。
一、动态报道:
动态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消息。(报道组动态安排)
二、系列综述:(报道组)
继续在一版刊发《振兴足音》系列综述,6月28日、29日、30日每天1篇,共3篇。
内容:①充分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喜人成就。(报道组:怿华)
②宣传《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南苏区人民感恩戴德,奋发图强,推动了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报道组:惠婷)
③展望我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若干意见》确立的目标任务,未来8年“分步走”,努力创造一个“黄金发展期”。(报道组:吴迪)
三、《周年回首》版块
在二版连续推出《周年回首》版块,脉络式地回顾《若干意见》出台前后梗概及点滴故事。
1.“再回首”1篇:内容:回顾《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一年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大事件,如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龙南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赣州吉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获批等。形式:以“纪事年表”方式让广大读者回顾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包括图片、示意图等半个版的内容。
(资料组: 温玲)
2.“故事汇”6篇:内容:拟重点“讲”好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关心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动人故事,市委、市政府对接落实《若干意见》的感人故事;“讲”好外资企业、国内外商人、本土企业在赣南苏区投资创业的典型故事;“讲”好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若干意见》,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感人故事。形式:通过在不同环节亲历者的故事性的述说,反映其中的辛苦与喜悦。
(资料组:新红、温玲、艳华、王玮、菲菲、章文)
四、《踏访苏区》版块
在三版连续推出《踏访苏区》版块。
内容:深入乡村、社区,探寻回访《若干意见》出台前曾经采访报道过的人物和事件,如采访老红军、老干部、老劳模、老支书,以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水、通电、通路村庄的等社会各界受益者,展示《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各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宣传赣南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品质,充分表现赣南苏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形式:以记者走基层的形式,鲜活生动、富有现场感地反应苏区 之变。
1.继续刊发“重访”稿件:重访国家调研组走过的点,突出宣传这些点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和成效,从而以小见大宣传全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民生工程建设的成效,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等。(由走基层的编辑记者承担)
2.“老照片新变化”2个版:通过重访调研组走过的点,以新旧照片对比等方式,来反映《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变化。
(图片组:智勇);
3.“榜样力量”3篇:充分挖掘《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各类先进事迹中的典型人物(或集体),以鲜明的个性立体展现人物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表现的典型性。
(报道组:福玲、胡星、松伶)
4.“我来说”6篇:老干部、老劳模、老支书,以及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水、通电、通路村庄的等社会各界受益者自己述说一年来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报道组:继众、吴迪、曾艳、惠婷、李荣、珊伊)
5.“走基层”6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亲身体验一年来老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报道组、资料组:曾艳、胡星、松伶,新红、艳华、金萍)
6.“数字看变化”若干篇:拟请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就有亮点的数据进行解读,分专题来谈《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变化,并制作表格或示意图。(报道组: 怿华、松伶)
五、《成就辉煌》版块
从6月28日,连续5天在五八版推出5个通版。
着重宣传我市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报道组:继众,资料组:新红),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报道组:曾艳、李荣,资料组:李华),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报道组:刘芳、福玲,资料组记者:王玮),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报道组:珊伊,资料组:章文),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报道组:若闲,资料组:菲菲)。
围绕五个战略定位,图文并茂推出五个通版。每个通版的具体栏目:
1.“刊首语”5篇:分别刊发记者采访“五个战略定位”的感言,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分别报道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进展和成效。(报道组上述相关记者)
2.“历程回顾”5篇:用粗线条描述的方式,分别展示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历程。(资料组上述相关记者)
3.“精彩点击”5篇:分别盘点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成效,充分报道相关亮点工作。(报道组上述相关记者)
4.“部门访谈”5篇:采访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谈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如采访市扶贫办主任,谈我市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报道组上述相关记 者)
5.“政策解读”5篇:分别盘点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对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相关政策。(资料组上述相关记者)
6.“镜头回放”5组:用图片的方式,分别展示我市打造“五个战略定位”的精彩镜头。(图片组:王雪梅、吴悦、郭芷汇)
六、《故乡变迁》版块
从6月28日当天四版推出一期《故乡变迁》版块。
通过外地的赣南人以及与赣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人的口吻,来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共6篇稿件。
(资料组:温玲、菲菲、王玮、艳华、金萍、章文)
七、《新的征程》版块
从6月28日起,连续推出5期《新的征程》版块。
突出宣传我市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切实举措和进展情况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振兴发展的深厚力量。
1.“振兴路上”18篇:特约记者深入各县(市、区)振兴发展一线,采访各行业人物,展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奋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精神风貌,各县(市、区)推进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新风貌。(编辑组:张宗兴统筹)
2.“晒晒设想”18篇:访谈市直(驻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 人,各部门在探寻努力创造“黄金发展期”的具体思路、举措等。
(编辑组:曾晓强统筹)
八、系列专题版块(专版)
从6月26日起,每天四个版刊发县(市、区)专题。(经济部统筹)
内容:①宣传我市各县(市、区)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振兴发展一年来所取得的新成效。在报道的深度上进行充分挖掘,做出精品。每个县(市、区)做一个彩色通版,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②重点反映市直(驻市)各单位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一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及创新举措。每个单位做一个彩版,也可以彩色通版。
③宣传我市各乡镇在土坯房改造中的具体做法,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及表现出来的崭新风貌。
④宣传我市各知名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在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中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九、理论言论互动
1.社论1篇:在6月28日《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日”,发表社论。(资料组:新红)
2.系列评论4篇:社论之后连续刊发至7月2日。(新红统筹)3.小言论若干篇:结合相关稿件配发短评、记者手记等。4.报网互动6篇:从6月27起,每天1篇。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汇集广大网友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热议和反响,以互动来反映一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好评。(中国赣州网)
5.理论文章1个版:
6月30日推出《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为主题的理论版。(资料组)
十、文学副刊
1.报告文学2个版:拟请市内外作家就《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的巨大变化,撰写报告文学,在“赣江源”版面配图整版刊发。(资料组)
2.散文诗歌2个版:《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涌现出了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赣江源”“八境台”等副刊版面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刊登,提升报道的可读性与艺术品位。(资料组)
十一、公益广告
刊发系列公益广告,使《若干意见》更加深入人心。(美化组)
收尾阶段
(7月3日—7月10日)
1.继续动态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消息。(报道组动态跟踪报道)
2.继续刊发各行各业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的思路、举措等。(编辑组继续约稿)
3.继续刊发《若干意见》出台一年来,涌现出了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赣江源”“八境台”等副刊版面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刊登,提升报道的可读性与艺术品位。(资料组)
赣南日报编辑部
2013年5月20日
第五篇:品质 品位 品牌 南通日报--紫罗兰报道2013年1月27日
品质 品位 品牌
——记通州区政协委员、紫罗兰家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永兵
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江风海韵,风光绮丽,闻名遐迩的南通家纺,就孕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南通家纺的百花园中,紫罗兰是一朵耀眼的奇葩。紫罗兰,十余年风雨兼程,以品质占领市场,以文化提升品位,以创新创造品牌。正是她,把南通家纺演绎得如此精彩,精彩得令人赞叹;也正是她,把南通家纺推向了五洲四海,成就了南通的一张响亮的名片。让我们走近通州区政协委员、紫罗兰家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永兵,去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景。
创新——演绎紫罗兰发展的传奇
1995年,而立之年的陈永兵创办了南通紫罗兰卧室用品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更名为江苏紫罗兰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2010年更名为江苏紫罗兰家纺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更名为紫罗兰家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公司名称的更替,可以窥见紫罗兰创新转型升级的征程。正是创新,让紫罗兰走到了家纺行业的前沿。
1、先河开拓 终端创新
1998年,紫罗兰家纺从原先的批发销售,转型为设立专卖店。这种终端销售模式开家纺销售之先河。专卖店作为紫罗兰家纺的终端销售载体,是公司品牌、形象和文化的窗口,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紫罗兰将新终端营销模式的变革建立在相对成熟的终端模式上。从店铺的形象、产品的陈列、产品设计的文化元素、导购具备的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创新和改革。紫罗兰家纺从消费者内心深处入手,首先设立了专门的空间设计部,专门从事紫罗兰专卖店的店面设计工作,打造了与企业文化品位相融合的一种消费环境。其次,紫罗兰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督导人员,负责各个店面产品的陈列工作。使 1 产品的摆放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让消费者享受完美的视觉冲击,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终端销售中,紫罗兰以文化营销为灵魂,树立顾问营销的理念。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导购行为、促销活动、终端广告等方面。导购人员不仅要懂得产品功能、价格等基本因素,更要了解企业品牌文化、产品知识。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了解客户,服务客户,发展客户,让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对精神文化以及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首批旗舰店强势登陆上海、南京、无锡、宁波等大都市。紫罗兰品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连锁加盟 渠道创新
时变则势异,紫罗兰家纺由设立专卖店升级为实行连锁加盟的形式。以四波次零风险保障计划为支撑平台,以两级拉动式品牌推广为宣传主线,以主题爆破式助销为全年助销指导,以体验式终端推广为终端推广模式,在确保加盟商盈利的前提下,完成商品销售的最大化。明确了生产商与经销商的分工,改造并强化了渠道功能,及时进行了渠道创新,实现了生产、销售、售后的一体化。公司每年会提供两到三次的加盟商培训,并分派业务经理进行贴身化的服务。目前,紫罗兰家纺在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创设了800多家专卖店、店中店,遍及国内四百多个城市,并远销国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崭新的销售方式,培育了一批出色的加盟商,使紫罗兰家纺迅速占领了国内外市场。
3、科技为先 转型创新
紫罗兰家纺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果断进行企业转型创新,先行从传统密集型家纺向科技型家纺转变。在生产上,紫罗兰家纺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机械化生产与制造,减少劳动力支出,降低生产成本。在产品上,紫罗兰家纺建立了专业的设计团队,从原材料的挑选、产品图案设计到产品功能效果 2 检测等方面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建立、市场营销的一体化策略。陈永兵带领紫罗兰团队以呵护人类健康睡眠为己任,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传统行业科技化的产业升级号召,联合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多家科研机构、医院、睡眠机构深入研究,历时3年,耗资千万,成功开发出了超过国家相关抑菌标准的”FOOMO洁菌技术”、深睡SPA技术、睡眠养生技术等,并成功应用于床上用品上,相关工艺及设备都申请了国家专利,生机家纺应运而生,同时开创了“三觉六度”生机睡眠新标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音,开创了床上用品走向洁菌新时代的行业先河。公司先后注册成功了76个商标,165个专利,四百多个版权。2012年,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产品开发贡献奖”和“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陈永兵被评为“江苏纺织(服装)2012创新人物”。
4、市场拓展 网络创新
近几年经过网络市场的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商业机会,还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全球性网络驱动经济的诞生。电子商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概念,而是一个以互联网支撑的企业商务过程。电子商务的运用有利于树立公司的品牌和企业的形象,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促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利用互联网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售后服务。所以,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势在必行。紫罗兰家纺设立网络推广部,率先在家纺行业内推出了品牌招商网站。确立了行业领先地位,向全国乃至全球推介了紫罗兰品牌,提升了紫罗兰形象,增强了品牌附加值,给加盟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快速而丰富的资讯通道。2011年,紫罗兰企业突破了传统企业的束缚,成立了电子商务事业部,独立运营紫罗兰子品牌“爱她 3 @良品”。坚持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形成互动,互为补充,相互依托,在创新中寻求更大的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经济时代带来的便捷,不断的为紫罗兰家纺注入新的元素,促进紫罗兰家纺向科技型发展。
文化——成就紫罗兰丰富的内涵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东一西之谓和。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作为紫罗兰的掌门人,陈永兵把紫罗兰家纺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
1、紫罗兰,东西文化的融合
西方典故中,那一滴维纳斯的眼泪化作了奥林珀斯满山的紫罗兰,感彻了人间,爱与美从此有了永恒的乐园。而紫罗兰在中国的花语是永恒、浪漫、幸福。在这里,东西方文化得到天然的融合。紫罗兰品牌源自意大利的风情,倡导精致浪漫的生活方式。追求天然,享受舒适,崇尚优雅,是紫罗兰品牌的致力点。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艺术灵动的梦想,每一个人都有着对天然舒适生活的向往,紫罗兰不断创造符合舒适、优雅、天然生活追求的卓越产品,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她始终坚持着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一个人拥有紫罗兰产品,享受舒适健康的睡眠。”2007年与国际著名家纺品牌意大利G.P合作,成为该品牌在中国唯一合作伙伴。紫罗兰旗下拥有了意式时尚与东方神韵完美结合的“Violet”,顶级尊贵、奢华典雅的“G.P”,定义年轻一族,个性多彩的潮流典范“爱她@良品”。公司外贸销售额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内销、外贸”双领先的企业,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紫罗兰,多元风格的汇集
紫罗兰家纺汇集了时尚、生活、舒适、优雅、爱恋、尊贵、舒适、美丽、儿童等多种风格,涵盖了套件、礼盒、被芯、枕芯、夏季用品、橱柜用品、床垫靠垫、单件、儿童用品等十大系列。紫罗兰深谙意式 4 时尚之精妙,承袭意式时尚之精华,并结合中国特色刺绣,以清新淡雅的特色绣花、提花、印花等床品,完美的展示了至真至美,如梦如幻的紫罗兰形象。独特的异域风情和东方的江南水韵相结合,体现了多元化的风尚,精致中展现优雅,低调中流露奢华,典雅中满富风情,适应了不同人群不同国度的个性化需求。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对紫罗兰多元风格最好的诠释。秀丽的江南水韵风情,安静柔美;低调的意式奢华格调,尊贵沉静。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的精致绣花,如脱兔般活跃在极具质感的面料上,让人们感受清新的自然风,典雅的尊贵风,浪漫的爱情风。置身于这样居室环境中,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自信与智慧;心念流转中,蕴含了柔情和浪漫;言谈举止时,展现着时尚与优雅。拥有紫罗兰,就拥有一份精致美好的生活。
3、紫罗兰,和谐文化的典范
陈永兵还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创业人才。虽工作繁忙,但坚持上海理工大学EMBA在读。他认为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求变才是企业的发展之根。他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紫罗兰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坚持挖“内智”,引“外智”,在企业内部做到唯才是举,量才而用,走产学研结合的捷径。公司拥有40名专业设计师,每年推出将近200种新款产品。紫罗兰工业园区总占地150亩,集专家设计、办公、生产、仓储、物流、员工食宿于一体,拥有先进生产设备、现代办公设施。紫罗兰公司下属分设八大部门,分别是直营中心,行政中心,国贸中心,财务中心,加盟连锁中心,品牌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各个部门间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形成了生产一体化的规范体系。公司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又相继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行了6S现场管理,在生产、销售和财务上推行ERP系统,目前公司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化管理模式。陈永兵始终像家人般对待公司员 5 工,成立了工会,让员工有申诉的渠道,遇到问题找工会积极解决。工会每年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文娱活动,丰富员工的生活,紫罗兰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4、紫罗兰,责任文化的传承
创业18年来,陈永兵所创立的紫罗兰家纺解决了1500多人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做出的很多的担当。他每年都会资助乡镇贫困人群,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出资为乡镇修桥、修路,改善乡镇交通,方便百姓出行。在遭受地震、洪水或雪灾的地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带领家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出100万元人民币,并承诺连续五年每年捐助100万元。他关爱人才发展,资助宁波大学部分困难学生学费至毕业。他倡导紫罗兰人参与“麦田基金会”“麦田饭团”。为广东罗定贫困学校的麦田图书室捐赠爱心物品,他希望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孩子们都能充满活力。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的格局才会更大,他的眼光才不会被一城一隅所限。陈永兵始终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企业壮大了,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11年,陈永兵被通州区人民政府评为“慈善之星”,紫罗兰被通州区妇女联合会评为“春蕾计划”爱心集体。
品牌——书写紫罗兰永恒的诗篇
1995年,陈永兵为“打造世界一流家纺品牌,铸就百年紫罗兰诚信品牌”的远大目标而走上了创业之路。从此,“品牌”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
1、品牌理念的定位
产品不是品牌,品牌是根植于千千万万消费者的心中,是消费者愿意付出购买的情感依托,在消费者心理和脑海中不可磨灭的丰富的 6 印象感觉。紫罗兰家纺定期会参加在美国纽约、德国法兰克福、意大利米兰等地举办的国际家纺展览会,与国外顶级家纺企业交流研发设计理念,吸取床品设计精华、结合本土特色,力致于床品特色化、多元化、国际现代化融合发展。使紫罗兰品牌在国际家纺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树立起了紫罗兰品牌的国际先进形象。为满足国内外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自08年起,紫罗兰开展多品牌运作,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铸造品牌。2006年,紫罗兰家纺正式打入JCPenny、Target等美国主流百货商场和英国著名的Costco连锁商场,成为国内首家进入此领域的家纺品牌。“紫罗兰”已成为南通市重点保护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质量诚信企业”、“江苏省质量奖”、“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南通市出口名牌”。在家纺行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领先的地位。
2、品牌质量的打造
追求天然,享受舒适,崇尚优雅,是紫罗兰品牌的致力点。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艺术灵动的梦想,每一个人都有着对天然舒适生活的向往。紫罗兰不断创造符合舒适、优雅、天然生活追求的卓越产品去满足人们的需求。陈永兵始终坚持着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一个人拥有紫罗兰产品,享受舒适健康的睡眠。”公司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走出了一条传统家纺企业向现代科技型家纺企业转变的新路子。目前公司已成为家纺行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排头兵和创新成果应用标杆企业。2011年,紫罗兰推出一系列科技产品,以人为本,持续不变的坚持追求天然舒适环保,为众多的人创造了如大自然般清新的高品质生活。紫罗兰深谙意式时尚之精妙,承袭意式时尚之精华,并结 7 合中国特色刺绣,以清新淡雅的特色绣花、提花、印花等床品,完美的展示了至真至美,如梦如幻的紫罗兰形象。独特的异域风情和东方的江南水韵相结合,体现了多元化的风尚,精致中展现优雅,低调中流露奢华,典雅中满富风情,适应了不同人群不同国度的个性化需求。
3、品牌展厅的塑造
完美的形象是紫罗兰品牌的第一张名片。紫罗兰店面橱窗设计坚持以当季特色产品为主线,以广告营销概念为理念,以情感营销系列品为纽扣,完善每一个细节,让人们在细节中感悟精致与典雅。2009年,紫罗兰打造国内顶级家纺水上展厅,在“09新品演绎行销会”期间正式对外开放。新展厅建于百亩新工业园区内,坐落于优美的湖上,其精心的布局和独特的陈列,塑造出了充满精致时尚魅力的家纺宫殿,为每位光临到此的贵宾呈现出精美的视觉盛宴和非凡的产品体验。2011年5月,紫罗兰家纺推出了第四代形象馆,设计师利用自身对于各种文化的深度洞察力和鉴赏力,成功的驾驭了“跨界”语言,兼容了各种风格艺术,追求各方结合之后撞击出了新的火花,大胆的塑造出专属紫罗兰品牌的Style和Attitude。
4、品牌形象的代言
2008年紫罗兰公司邀请联合国环境亲善大使——周迅,为“紫罗兰”品牌形象代言人。周迅青春、自然的形象对紫罗兰品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生动的诠释。同年,紫罗兰邀请新版《红楼梦》宝黛钗的扮演者于小彤、蒋梦婕、李沁为“爱她@良品”品牌形象代言人,代表了充满活力与个性的年轻人,明确了爱她@良品的市场定位。公司每年投入近千万广告资金加大紫罗兰文化传播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央视上映的紫罗兰品牌广告使更多的人了解紫罗兰,爱上紫罗兰,拥有紫罗兰。这不仅仅是一种品牌的宣传,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
紫罗兰用“品质、品位、品牌”坚守着她的特性和灵魂。用18年的积累和行动来诠释了永恒的“美”,尊贵浪漫的“爱”,和温柔细腻的“家”。陈永兵将怀揣他百年名企的宏愿,越走越远。愿紫罗兰满载人们对精致生活的向往,让这份神秘幽远的花朵盛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袁宏 葛忠华 刘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