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生物教研活动发言稿
高二生物教研活动发言稿
发言人:李玲萍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习导航】
本专题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题3分
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题1介绍了最基本的微生物技术,是开展其他两个课题的基础。课题2和课题3要求
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究性也更强。此外,本专题中所强调的无菌操作技术,将有助于“专题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顺利完成。
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应当掌握培养基、消毒灭菌等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应
当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并可以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计数、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等实际问题。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导学诱思】
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培养基可以分为和。
2.培养基一般都含有、、、四类营养物
质,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以及的要求。
思考:为什么大多数培养基都需要含有四类营养物质?
3.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4.避免杂菌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5.消毒是指灭菌是指思考:消毒与灭菌的相同点与区别分别是什么?
6.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是,此外,人们也常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等。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此外,实验室里还用或进行消毒。
7.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方法步骤是⑴,⑵,⑶,⑷,⑸。
思考:
⑴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方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⑵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⑶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⑷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瘵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
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8.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和。
平板划线法是指。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指。
9.平板划线的操作步骤如下:
⑴⑵⑶
⑷⑸⑹
⑺
思考:
⑴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
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⑵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⑶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是赤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10.系列稀释操作步骤:
⑴⑵⑶
11.涂布平板操作步骤:
⑴⑵⑶⑷
学案中【疑难点拨】
1.生物的营养
营养是指生物摄取、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
在人及动物,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在植物,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水、二氧化碳等三类;在微生物,则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营养物质五类。
2.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
如果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天后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
3.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4.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5.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
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
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导学诱思】
1.尿素只有被分解成之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以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为研究对象,要达到的两个主要目的是:
⑴;⑵。
3.PCR()是一种在体外将。此项技
术的自动化,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思考:怎样找耐高温的酶呢?
4.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条件(包
括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5.选择培养基是指。
6.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即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
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另外,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7.比较教材中两位同学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呢?如需要,如何改进?
8.一般来说,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这是因为。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9.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0.对照实验是。
11.实验设计包括的内容有:、、和,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2.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一
般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
13.无菌操作应注意什么问题?
⑴⑵⑶
14.在进行多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标记,其目的是。
思考:应标记哪些内容?怎样操作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15.对所需的微生物进行初步筛选,只是分离纯化菌种的第一步,要对分离的菌种进行
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的方法。
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对菌种进行鉴定?
学案中【疑难点拨】
1.选择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的含义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
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这里的加入是在培养的培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
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的改变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
分离固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2.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然后按课本旁栏的公式进行计算。
3.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相同吗?
这是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株/Kg)是不同的,例如在干旱土壤中的上层样本中:好氧及兼性厌氧型细菌数约为2185万,放线菌数约为477万,霉菌数约为23.1万。因此,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同时还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选择培养的条件。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导学诱思】
1.纤维素是类物质,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正是在这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3.在做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的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摇床,可以采用何种方法代替?
4.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5.在土壤中取样的方法有:①;②。
6.刚果红是一种,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思考:
①怎样利用刚果红的这一特点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②利用刚果红染色的方法有几种?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7.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图如下:→→梯度稀释→→。
思考:⑴此流程图与样品的稀释和稀释液的取样培养流程图有何异同?
⑵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⑶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学案中【疑难点拨】
1.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与稀释液的取样培养流程图有何异同?
它们的区别是:稀释液的取样流程图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通过选择培
养,使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其他步骤基本相同。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的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在本课题中我们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的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第二篇:生物教研活动总结
2010----2011学第二学期生物教研活动总结
本学期, 生物科组全体教师在学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精神,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团结协作、努力学习、敬业乐教,以教书育人为本,积极投身教研教改活动中, 在学校提倡的有效教育、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的工作,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开学前,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召开了科组会议,学习学校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导处的工作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总结上学期的成绩与不足,制订了生物科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并就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每两周举行一次科组活动,科组活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主题。
二、常规教学计划有序地进行。
由于生物学科为会考科目,各老师都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常规工作,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扎实地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还能 注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各位老师都能按照进度正常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课能按学校要求认真备课,有的还进行双重备课。根据本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灵活。堂上完成练习,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都能尽最大努力去进行。学生对生物科的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三、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科组内教研气氛浓厚,新教师虚心请教教学方法、经验,老教师主动向新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定时组织科组活动,讨论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内容,研究讨论拟写教学论文、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生物小制作、生物竞赛等方法和资料的搜集。指导学生做的生物手工作品选出三十多个、小论文三篇交市生物教研室进行评比。科组进一步抓好备课、听课工作,完善备课、听课制度。做到及时评课或与上公开课的老师及时交换意见。
四、第二课堂活动热烈有序地进行。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积极踊跃,报名人数要经过筛选限制。基本是每周一节,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生活不再仅限于课堂,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为他们学好生物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育教学科研成绩突出。
我校今年的“科普环保周”活动,我们组织了现场种子拼图比赛、垃圾分类比赛、环保手工艺评比、环保黑板报评比、环保漫画评比等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生物科组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自制教具和多媒体,注意利用本土资源,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生物教研活动总结
XX学校第一轮教师教研活动总结
XX学校于10-11月份开展了教师“说课+公开课”的第一轮教师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的展开,一方面丰富了学校教师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教研活动的收获
首先,这样的活动,从精神层面上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督促我提高、成长、突破……
其次,每次活动结束后,各位教师的点评,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让我看到了“被忽略甚至没想到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教师的意见或建议也给了我很大启发,使思维教法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对教材的课堂把握起到了正面的效果。
同时,教师的集体活动对于我们团队来说,也是一种交流接触的机会。因此,集体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教学水平的切磋与提高,对整个团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从学生角度来讲,公开课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警惕性,课堂表现与以往的课堂表现有显著性差异。就我的生物课来讲,公开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平时喜欢睡觉的学生也很自觉地加入到课堂中来,学习气氛高了,课堂效率也就上去了。当然,这也许只是一时现象,但我坚信,长期进行下去对学生一些恶习的纠正无疑不是一种好的手段。
二、教研活动有待发展
收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亟须改进与发展的地方。由于云外校目前学科教师队伍的限制,基本上每个学科就一个教师,这样的形势给教研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课、上课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基本上都是围着教师基本功展开,而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甚至针对该学科的教法等方面涉及的比较少甚至没有。因此,对教师在短时间内的成长有一定的弊端。
针对该情况,我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1)有条件的话希望请到专业教师给我们点评;(2)多组织听有经验老师讲课。
第四篇:生物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 赵学长
9月26日,我校全体教师在城区五初中参加了中招数学试卷分析会,并有幸听了乔永存教师上的一节数学课,从这节课中,我学到了许多上课的方法及技巧,下面就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1、注重集体教研的作用。
五初中在教研活动中,突出集体教研的作用。课前所有数学教师和上课教师一起商量进行集体备课,然后上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情况编写二度教案,再进行上课。课后,所有教师进行评课,指出本节课的得与失。由于是集体备课,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另外,五初中和市内几个课改做的较好的学校联谊,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值得学习。
2、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优化教学环境。
课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乔老师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一课时》一课的学习,更具有代表性。每一次演示都能为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指导。每一步设计的都是那么入情入理,可见,教师在课前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来设计和制作这个多媒体课件。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手段更新颖,课堂气氛更活跃。多媒体教学开展的直接效果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大大提高。更形象、直观的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用读议展点练模式,效果很好
乔老师具有先进的课改理念,大胆的创新意识。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给予足够的自由度,整节课始终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分五个环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互评;教师适时点拨;达标训练。每个环节一开始都限定有具体的时间,让学生有章可循。乔老师的学案设计富有层次,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探究环节,采用直观感知(观察),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几何画板度量(多媒体),逻辑推理(几何证明)的方法多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让与会老师耳目一新,一致认为这样的教法可以有效培养能力。
由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这节课并没有按时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关系,第三部分达标训练只能作为课后作业了,但不可否认,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改引路课。我觉得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教学效果,学生思考了多少,准点完成教学内容真的很难,要么减低难度,要么作秀提前演练。
4、我校七年级数学成绩较好,八年级平平,九年级迅速下滑,的确值得反思。我认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深入研究新课标,重视渗透新理念,要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
5、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做好:
1、多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2、加强课后反思,记录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记录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牢固树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宗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实际问题。
4、教师要学有所成,教有所长,不仅要靠他人指点,更要靠个人的顿悟和努力奋斗。要通过学习教育理论,阅读教育杂志,进修学习,网上学习,外出听课等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大胆尝试,把学的先进方法和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自己。
第五篇:生物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昨天大雨到天空干净清新,空气变得潮湿,明亮的春天照耀在身上,温暖舒适。但是这么好的天气没有给所有的人一个良好的心情。
今天,我们学区举办的生物教学研究活动区,一群同事有一个公开班级的展示,他为本课做了很多,花了很多精力和精力。很多时候到肉摊上下令试验使用小肠,大肠,胆汁,还要自带食用油,制作和反复修改一个简单但实??用的课件,与其他课程尝试过几次,从中发现问题在时间调整,总是想完美的类完美。我显然可以感觉到他无形的压力和期望的完美结果和担心,其实我的经验,我已经有了,想要顺利的过程,希望结果要成功,至少不比平常更差,毕竟,是区域老师听开放课,谁不想显示它
其实,他的班还是不错的,回顾一下引言,这样做,简笔画教导内容变得更有针对性,更方便和更有效,提问和Q A有利于学生的指导和结论,示范实验和动画真的唤起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 它是观察实验更多的对学生的直观印象,加深理解与游戏语言和图片不能实现信息选择和技能训练的效果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
但他没有说这些优点,我没有在课堂上说,但说了很多,那么让他觉得很难接受这个建议。其原因是因为今天的评估与以前的评估模式不同,是按照教职员的意思来倾听专业类,是使用观察尺度来记录数据,然后推断这些数据。建议,这些推论和建议完全基于规模数据,而不是简单的过去评价的好坏的类别,优点和弱点和个人想法的评估等。
后来他告诉我当时的尴尬和尴尬,我感到不安,说当时。
每个人都是一群同事,为什么在这么多外人面前,人们不来台湾呢!我是高水平的能力,想站在别人去提高自己?不,我绝对没有这个想法。为什么会很尴尬啊?我犯了罪,大大地继续。
原因分析:
1,距离 远,让心放松,然后增加距离。课堂在学校会议室的三楼,黑板和书桌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远超过在教室里,特别是坐在最后的面对几个学生,自然会感觉远离老师做几个小技巧,老师不会找到,即使发现到目前为止也不会如何批评。2,讲师对评价的好保证和对观察点的客观数据的评价结果??造成的差异。过去的评估是说一些班级教师的优点和亮点,即使有缺点只有讲师自己的看法,它可能不正确,但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而今天的专业听力班打破常规,从识别的角度来看数据收集到分析,得出结论,给出了建议,因此两者之间缺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