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

第一篇: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

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

当两张沧桑的老脸定格,我觉得电影该结束了,果然,字幕就出现了。

人上了年纪,都会怀旧。无疑,张艺谋也是这种人。从对《山楂树之恋》的感动,到对《归来》的钟情,都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而且这个时代属于他们那一代人。越是现代,越怀念那时,当然这个怀念并不是想回到那时。还有,选择这样的背景故事,叙述起来,可能更有把握一些。

讲人失忆的电影很多,记得香港片中经常有,周润发的《赌神》就很经典。但以往电影中,人的失忆最后基本都恢复了,结局多是皆大欢喜。《归来》的结局,冯婉瑜并没有恢复记忆。这是一个悲情的结果,但更显得真实一些。人尽管很努力,但并不一定有好结果。这是陆焉识的命运。

如果说令人感动,出于对陈道明先生的欣赏,我可能更看中陆焉识的表现。一个大学教授,也就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在政治大潮中的心灵煎熬可能更强烈一些。不尊重知识分子,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社会的悲哀,更深层地说是执政者的无知与狂妄。从以往看,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要么彻底绝望、自杀了事,要么清高得“愚蠢”、受尽折磨,要么举手投降、摇尾乞怜。陆焉识的智慧,是忍受,以待时变。于国,于家,这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不能求全责备。

当亲人之间被竖立起一堵墙,也就是莫名的阶级对立,人心是极端恐惧的。陆焉识逃跑,想回家看看妻子,冯婉瑜想开门,但又不敢开门。陆焉识平反,抱着满满的希望回家,却被妻子扔掉行李、赶出家门。由希望到疑惑,由疑惑到明白,由明白到试验„„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男人的作为。当琴声响起,妻子有点知觉,二人拥抱在一起,我心有喜悦,然而,这只是“昙花一现”。这种由希望到失望的经常化,考验着陆焉识感情的真假与执着。

我不懂医,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失忆症,平常像个正常人,却常“犯糊涂”。巩俐把冯婉瑜刻画得不错,很知性,很优雅。她病后,记忆完全碎片化,老像片能看懂,旧事情有的还知道,奇怪的是就是记不得陆焉识的脸。日常生活能够自理,买菜坐车,样样精通。这样的失忆,是好?是坏?

一个人,需要精神,需要信仰。对冯婉瑜来说,他的信仰就是5日,陆焉识明天要回来,她要去接站。5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接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

是可怕的,但同时也是美好的。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的另一种相濡以沫。可惜的是,冯婉瑜的信仰,已经没有理性的成分,是一种病态的痼癖动作,而陆焉识坚持的已经不是希望妻子恢复的问题,而是坚持一个男人的责任。

我们不能选择时代,我们不能批评任何人。观众肯定能够猜到方师傅意味着什么,要不冯婉瑜不会那样渴望,又那样害怕,陆焉识不会提着包,又拿着一个马勺去找人算账。还有她们的女儿丹丹,为了跳舞,不惜与父亲决裂。就是因为女儿的告密,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当丹丹心怯地向父亲认错,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他早就知道。有宽容,才有伟大。

当然了,我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说这个故事有点荒诞。电影关注了爱情和人性,但对那个时代的追问就明显单薄许多了。眼泪流给爱情,清醒面对社会,思考聚焦苦难。

《归来》所说的归来,是对陆焉识真实归来的白描,也是对冯婉瑜记忆归来的翘望。然而,焉识,焉识,焉识我心,每个人都会思考这不解的人生。

电影《归来》完整版256影视在线观看v.256.cc

第二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影归来观后感

北京近几天气温高达40度左右,异常的闷热,心情好压抑!不知是不是高温的原因?还是身体里哪根精神搭错了,我的心情很不好,真的好想哭。终于有拍“右派”家庭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电影《归来》了,张艺谋也真会选择放映季节。我平时很少去看电影,因为《归来》电影剧情与我家的遭遇很相似,所以想看。知道看这部的电影无疑是给自己伤口上撒盐,然而,我好想为母亲、为父亲、为自己撕心裂肺哭一场!

我早早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见旁边一位白发老者是由家人陪着座着轮椅来的,想来他也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来

这里是看什么?回顾什么?能得到什么慰籍?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只是找感觉,想通过电影,看看那场反右运动年仅30岁的父亲,被迫害致死的心声,感受母亲守寡一生等待丈夫归来的痛苦。还异想通过电影,身体产生一种幻觉领悟父母的心声与关爱吧!

《归来》影片主要描写右派丈夫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潜逃归家,妻子冯婉瑜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想到女儿的前途,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却遭女儿为想担任舞蹈主角而出卖。十几岁的丹丹,父亲三岁离开他,从小就接受父亲是右派是敌人这样的思想教育,在丹丹心中,父亲的形象坍塌变形。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自己的丈夫。陆焉识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

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仍然每天到火车站去接他。

电影放映期间,我能听到有人在哭泣,散场后有人的眼睛是红红的,我想也许正是电影作品艺术魅力所在。看这样一部与我家庭会遭遇相似的电影,我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原以为我会哭的一塌糊涂。但看了《归来》之后,我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我家的遭遇并不比《归来》好,但在那样扭曲的年代,我们一家人没有散失人性的理智,这让我很欣慰!

在我看来《归来》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伦理背叛,每个人所承受痛苦的起因,有来自他本身的自私。父亲背负罪名潜逃回家,想念亲人却不想会连累自己最爱的人;母亲怕受牵连,拒丈夫门外不见,不想丈夫内心的煎熬;女儿为了担任舞蹈主角,出卖人性本真的伦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演绎了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百感丛生,五味杂

陈。在那样的年代里人性的泯灭,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扭曲,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抚平的巨大伤痛。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值得我们思考!

我也是四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改。父亲走之前给母亲写了一万多字的绝笔信,为了爱护亲人怕家人受到牵连,父亲写信要求母亲与他划清界线,这篇《立在心里的墓碑》是我09年写的,当今天再次看到父亲写给母亲这封信的结尾时,我仍然会满眼泪水感动的心痛!父亲到北大荒二年以后饿死了,母亲没有看到父亲的尸骨,她一生未嫁人幻想着丈夫有一天能归来。母亲带着右派老婆坏名声,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母亲精神就要崩溃时,想到我和弟弟还小,她没有自杀,忍辱负重独自抚养二个孩子。工作组和学校做我们工作让揭发母亲,给我

们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母亲关押期间弟弟12岁我14岁,那年我们盼望着母亲回家,为了让母亲恢复身体。我和弟弟每天捉“土鳖”捡“知了”壳卖钱,为了省钱弟弟每天去菜站捡菜叶。

1969年上山下乡时,我们这一届正赶上是全锅端。记得去北大荒前,我做了一件今生伤害母亲最深的事。因为父亲死在了北大荒,母亲坚持要我留在北京不走上山下乡的路,不给我户口本。我很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每天与母亲大吵大闹。想到同学家庭成分好的都报名了,我如果不走一定会牵连到母亲受难。命运的安排,总是叫人无奈。母亲送走了丈夫去北大荒,10年后又送女儿去北大荒。有人说:一件错误的事,不能重复二次。北大荒我们家二代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71年也是到北大荒二年后,我得了重病差一点死了,把母亲吓坏了。想想政治运动专制主义桎梏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多少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到后来落得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悲惨结局!

电影《归来》虽然妻子失意了,但最终他们一家人团聚了。我的父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生没能在一起,死后也不能在天堂相见。2014年和2014年我曾二次回北大荒寻找父亲的骨灰,想把父母安葬在一起,遗憾的是我找不到父亲的骨灰,它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我看过许多右派写的书,在中国随便那个右派家庭故事拿出来,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一部悲欢离合的电影。

开始写博客,我是因为母亲的离世。想到我们这代人正在衰老,那些历史正在慢慢被遗忘。今天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大都对“文革”都着深刻的印象,且这种印象让他们感到异常的苦涩。我们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者”,很多人也是“受害者”。它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浩劫,这种灾难给人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创伤”!我终生没有享受过父爱!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切还能归来

吗?

电影归来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

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

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

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电影归来观后感

去影院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出来时眼睛都湿润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这部电影数次戳中我的泪点,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极少有电影能让我流泪,而这部《归来》竟然弄哭了我,且让我哭了好几次。

观看之前就听闻该作是一枚催泪弹,同时是一部票房口碑双赢之作。有票房证明看的人多,看哭了的人也多。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中很少有双赢的作品,起码《归来》之前的没有。老谋子以往的作品,早期有口碑,能夺国际大奖,后期大制作,票房高但是口碑跌入

谷底。《英雄》以来的作品,张艺谋拍得很空洞,不是说内容空洞,而是总体给人一种过分堆砌,如同写文章的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以古代散文风格来做个对比,早期的口碑之作是先秦时期的佳作,虽然长短错落却内容朴实厚重。而后期则如同汉代的骈体文,艳丽而空洞。

经历了第二个时期后,张艺谋可谓是身心疲倦。第一个时期虽然累,但得到大众和专业电影人的赞誉,且屡获国内外大奖,精神上是很愉悦的。第二个时期,钱是赚了不少,但是声望不及从前了,多了许多骂名。《归来》是张艺谋另起炉灶后的第一部作品,就风格而言,老成质朴。该作在拍摄技巧上炉火纯青,不再追求夺目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是返璞归真,简约自然。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不得不提该作的缺点。电影在角色上最大的缺陷莫过于男主角陆焉识。陆焉识是一个劳改犯,饱经坎坷受尽折磨不说,还要遭到女儿 的背叛。种种遭遇加在一起,最起码会让人竭嘶底里一次吧。但是男主角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从来没有情感上极尽压抑后的爆发。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好人,这是最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人性的地方。这种脸谱化的角色是影片最大的败笔。其次,老谋子刻意回避文革的苦难,使影片丧失了厚重感。《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张艺谋的得意之作,无一不是描写人在遭到苦难时的悲剧。这些佳作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是它们达到了深刻厚重的境界。

老谋子作品是挑对了,只是剧本改写的不好,删去了复杂的人性,厚重的苦难,只留下纯粹执着的爱情。这个至死不渝的爱情确实很感人,那么多人哭了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仅仅让人哭是不够的,起码不够深刻。

电影归来观后感

看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

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乃至于《三枪拍案惊奇》,无一不被他浓烈的色彩,震撼的视觉所感染,如果说这样的片子是烈酒,那么《归来》则是白水,清淡隽永。

看《归来》,看如烟岁月,似水流年,在平静中的震撼仍然能够让人在不事雕琢中沉醉,能把水变成酒是张艺谋的能耐,能让观众像傻子样的随着剧情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更迭而或悲或喜,这是电影的胜利,也是老谋子的胜利。他的《归来》如同《活着》一般,应该是能够写入中国电影史的教科书。

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的交替变化运用,让《归来》这部片子在咀嚼中多了些韵味和感染力。这部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最后30页进行了改编与加工,但却不失为一段中国“文革”历史的真诚回忆与思想,电影没有将光影停留在那段历史本身的悲剧意义和价值上,而是将水墨重彩落在了一家三口的团圆

上,精神思想的回归上。陆焉识二十几年年年思家年年思,夜夜未归夜夜归,冯婉瑜归去来兮真不见,梦萦魂牵是归来的质朴念想,在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最后归于平静的面对等等因素,都构成了这部片子的底色:在苦难中的重生,在绝望中的希望!

而陆丹丹,这个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亲身女儿,在遭遇家庭变故,人生抉择时候的决绝和后悔、反思和回归,都让观众为历史的阴差阳错而嗟叹,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我们看到了丹丹的觉醒和思考,看到了她为修复失落的亲情所作出的努力。这种历史人文的思考和对人类终极情感的关注,让《归来》具有了不一般的情感和意义。

电影《归来》用做旧的影像展示了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普通小人物生存的状态,两位教师和一位成长中的青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在解读《归来》时,我们也可以脱离这样的历史,而站在人类的文化历史上解读这样的一

部电影作品,在人类的电影史上,总是有些文化的符号具有共同性的,这样的感觉在解读相同类型如前苏联描写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我们的感受一样,或者在描写二次大战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展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层面上予人思考的轨迹,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电影人的进步!

姑且不论《归来》的票房,因为同行观影的家人对此有相左的意见。但就为看这部片子两位经典演员陈道明、巩俐的精彩表演,那一颦一笑,一哭一泪,不事雕琢,举重若轻,我也觉得走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是值得的。新谋女郎张慧雯的表演也很漂亮。当然还有朗朗弹奏的《渔光曲》,那回家的心思和迫切中的清净都是可圈可点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

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

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

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第三篇:电影《归来》影评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俄)茨维塔耶娃

——————————————————————————————————— 张艺谋折腾了三年,给中国观众讲了一个家庭的“那些年”。分离之后团聚,失忆之后陪伴。简而言之,它是一段经历过文革的夫妻之间的搀扶。

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怀念,这是一种上了年纪有了阅历之后才慢慢滋生的情感。没有年龄和阅历,一切关于怀念的表达都浮于表面,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张艺谋确实是渐渐老了,老到逐渐明白的阶段——六十耳顺。他开始逐渐搁置大红大绿的猛烈冲击,追求起“不着一字,尽得锋芒”的简约。

叶芝在一首题为《破碎的心》的诗中,为心心念念的爱人茅特·冈写到:“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归来》中,逃跑被抓的陆焉识、受到刺激失忆的冯婉瑜,他们各自承受的一切苦痛通通被隐藏起来,谁也不开口说半个字,不发状态,不写日记,皱巴巴的信里是全部的爱,没有怨言。这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过往的悲喜,不悬于嘴边,也许洗完碗会在圈椅上出一会儿神,但是马上又会去洗孩子的衣服,去楼下和邻居下一盘几毛钱输赢的象棋。中国那一代人,从皮到骨,都习惯了“不说”。

整个《归来》的节奏不疾不徐、和平温厚。冯婉瑜面对陆焉识逃跑归来的踟蹰和激动、陆焉识对冯婉瑜心因性失忆的爱护和体贴、火炉上细细煎熬的中药、包括一块铝制的饭勺,夫妻恩义、患难真情,我不好说我多么理解这内在的火候,但是这就像小女孩放学路过婚纱店,停驻下来,细细凝视,无端地感到美丽和动人,向往和铭记。

我感觉到《归来》里有很珍贵的东西。也许我说的是一种苦难里的浪漫。它不单单是“温情”这样一个含义。也许说是人世浮沉之后的对过往情感的初心更为接近些。知乎曾有有一个问题我记忆犹新:有多少人做到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这个影片,放在这个答案下兴许是颇为惊喜的一个回答。

@為夢而生 老师在知影最新一期的【看点啥】里说:“实际上,《归来》,本质上就是又一部《山楂树之恋》,嗯老年版的。”这话绝非戏谑。“我喜欢你,真好。我喜欢你。突然又那么缓慢。那么温柔。”杜拉斯句子里丝丝情谊在这两位老年人身上套得牢固而且结实。比起《山楂树之恋》,《归来》在我看来走得更深更远了,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夫妻。但它们依然有一个如出一辙的气质。

是一种年轻的感觉,不老。又年轻,又恒长。权力

外界都叫张艺谋为“国师”。这个称呼自零八年起就不绝于耳,里头,尽是权力的腥味和政治的光泽。

“权力”之于张艺谋,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标签。外界的对他这种特殊的看待,远远超出了电影的范畴。李安、陈凯歌亦是同辈华语电影的巅峰人物,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和符号,不是“权力”这样夺目的词汇。

张艺谋的权力具体大约从以下几个方面集聚: 1、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1、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

2、铁道部“两亿”广告;

3、《图兰朵》歌剧;

4、“谋女郎”;

5、超生;

6、其他。

这里每一件事情单独听起来似乎都还达不到“震惊”的效果,对于贵圈这些事情也顶多不过是“惊讶”一番足矣,实在算不得稀奇。但当事件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内,变成“独一份”的时候,这种“独”的印象便会加剧、甚至走向极端,跟“独裁”产生牵连的意味。

偏偏张艺谋作为陕西人,又是武侠发烧友,性情本身刚烈、果断,因此显得更有“霸权主义”的气质。他对权力的认知自然也渗透在他的作品里。其中最受争议的当然是《英雄》。

《英雄》中,刺客荆轲最终折服于秦始皇的膝下。很多人认为这是张艺谋在粉饰苛政、美化暴君。这部电影之后,柴静采访了他一次。张艺谋对此感到遗憾:“那一瞬间我其实脑子里还有一个方案。陈道明掉着眼泪一挥手,万箭齐发,给李连杰射死了。800个穿黑衣的大臣突然哈哈笑起来了: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陈道明仍然不动声色:‘厚葬’。两个镜头,它就颠覆了故事。可是后来没这么做,再这么想就来不及了。”

《归来》这部作品里关于“权力”有这样一个细节。冯婉瑜不再认识平反后归来的陆焉识,街道主任来到冯婉瑜家中问她,“你相不相信组织?”“你觉得我可以代表组织吗?”“那好,我以组织的名义向你保证,这就是陆焉识。”这三句话固然是细节,但这样的细节不由地叫我毛骨悚然——那时人们对权力的自信竟可以让他们试图霸占个体的记忆,更可怕的是,这些话放在那个语境中毫不突兀。

《归来》的核心不是权力的游戏。然而细想之下,片中人物的宿命何尝不是被那个时代里的权力支使者握住的呢?女儿丹丹出演吴清华的机会被相关领导人一语否决,妻子冯婉瑜为了保丈夫陆焉识不死对方师傅做出有辱人格的妥协,作为教授陆焉识自己亦因“革命要从文化开始”,锒铛入狱,受尽折磨。这种大时代里操纵小人物命运的权力,今时今日,更加令人深思,因为五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蓬勃旺盛、张牙舞爪。这些说,张艺谋说的声音小,悄悄说的。

疑惑

《归来》感动了我。但感动终归是私人的事。客观地说,若抛开巩俐的演技,但就故事本身来说,我给不到四星。剧作始终是张导的软肋。“失忆”、“白血病”这样颇为老套的戏剧冲突常让观众跳戏不说,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诸多安排也难免影响叙事的节奏和感情的共鸣。

比如说,剧中冯婉瑜收到陆焉识写的一大箱子信第一反应是,“焉识为什么用些这样的纸给我写信?”显然,冯婉瑜对于信纸的感受是敏锐的。但是其后陆焉识给冯婉瑜写的信用的都是崭新的纸张,令人奇怪的是,对于摆在眼前、握在手心的崭新的信纸冯婉瑜不仅毫无怀疑,还满怀期待与相信。观众当然明白,导演使用崭新的信纸目的是给观众一个与旧信的区分,但是这样的处理让整个故事的可信度骤然降低。观众会意识到,你是在给我讲故事,你是有目的的传递情感,所谓的“不煽情”,在此番情节处理下说服力自然也降低了几个等级。这样的细节还有几处,比如十几年后的火车站按照规定和各领导的政绩需求,是需要重新建造至少或者至少是要重新装修的,但是铁道部员工们穿上了崭新的制服,铁道部的大门和十几年前并无二致,看起来实在有些格格不入。这么多年过去了,“出站口” 的标识总是要挂上的。何况,安检也应该开始了。吧。欧欧欧欧对了,巩俐在听信的时候拿的那个光溜溜的蓝色杯子也与画面的气氛完全不搭调,那杯子不属于那个时期。这戏又跳出来一下。眼泪还没擦呢就笑了。=_=

“洗去铅华”的前提,首先得真诚。这个真诚一方面是要多用“名词”,少用“形容词”,另一方面,它要求每一个名词与每一个名词,作为种子,埋在土里,根连在一起,培育出来的一个系统内的果实。但这也还不够。一个宣称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旦刻意去制造点什么东西,就有可能被这个东西毁掉,因为你的手去干预了它自己的生长。

片方听到观众这么较劲一定是要生气的。you can you up啊。但是没有办法,观众一旦爱你给你权力,他们也就将苛刻许多。

归来

这个名字意味颇深。我觉得张艺谋用这两个字讲了很多东西。外界所说的“张艺谋归来”、“《活着》归来”在我听起来是虚无缥缈,夸夸其谈的。过去的人和事早都已过去,何以归来?以何归来?

佛家有几句话说人这一生的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张艺谋这一生也是颠簸浮沉,历经沧桑。他在他的电影王国叱咤风云的同时,也做了常人无法想象、难以承担的妥协与屈服。任何人一旦成了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就再也不是单纯的自己,他肩上的责任往往是一支队伍,是一大担子人的生计和口粮。在我看来,所有“伟大”、“牛逼”这样的词语,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张艺谋无情的消费,对于张艺谋,这样的形容毫无人情味儿可言。

他是普通的人。甚至他还挺没个性的,纵使是有性格,但总也不好认为他多有个性。所以只消把张艺谋看做是没有大个性的普通人,搞电影的,就可以买票进场了。

说不定这样的姿态去阅读《归来》,才是观影者的福气。没有负担,也就没有失落,都是收获,都是自己的眼泪。

你知道,并不是什么人、什么事情、什么作品在尝试“归来”,是深情,是有一些缺失和淡忘在请求苏醒。

片中巩俐有一句台词,像是对张艺谋说,又像替张艺谋说。她有些出神:

“战士也挺好。”

第四篇:电影《归来》有感

我回来了

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只当我是路人

你的固执与坚守

让我幸福到心疼

我愿只是一个邻居 一个修钢琴的 一个念信的……我愿意 我都愿意

为的只是

我能看到你 能照顾你 能守护你 能陪着你陪你每月的5号陪你一分一秒

不能执子之手但注定与子偕老

你的守候我的坚持

只为一起等待

他的归来

第五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下载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归来》完整版 人生需要信仰(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来》电影观后感

    熬夜看完归来,真是将心都快揉碎。 镜头的最后婉瑜坐在车上,同样苍老的陆焉识举着写着陆焉识的牌子,脸上带着平淡与满足,像是要淹没在这大雪的北京。 全局落幕,却让人心潮起伏。......

    电影《归来》影评

    电影《归来》影评 归来不识焉 以社会底层平凡人物的悲与喜,反映特定时代下社会留下的哀与殇,也许这就是谋导“老谋深算”之处,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再到《归来》无一例......

    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

    电影《归来》精彩影评

    电影《归来》精彩影评 张艺谋导演的文艺大作《归来》于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一个周末票房突破八千万,创下了华语文艺片的记录。巩俐与陈道明在戏中的“教科书”式表演获得了观众......

    电影《归来》观后感5篇

    电影归来观后感看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乃至于《三枪拍案惊奇》,无一不被他浓烈的色彩,震撼的视觉所感染,如......

    电影《归来》观后感笔记

    电影归来观后感去影院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出来时眼睛都湿润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这部电影数次戳中我的泪点,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极少有电影能让我流泪,而这部《......

    《归来》电影英文新闻

    《归来》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的电影。故事梗概为: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多年未见,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两人却失之交臂。等他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

    电影归来观后感---咫尺天涯

    电影归来观后感---咫尺天涯我从未有过那么强烈的渴望去看一部电影,唯有《归来》。可以说一是为陈道明,二是为《陆犯焉识》、严歌苓,三是为其他的大腕(毕竟看腕儿们云集演戏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