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归来》精彩影评
电影《归来》精彩影评
张艺谋导演的文艺大作《归来》于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一个周末票房突破八千万,创下了华语文艺片的记录。巩俐与陈道明在戏中的“教科书”式表演获得了观众称赞,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以下这篇影评来自网友“海泽”,她获得由“国际在线1+1观影团”提供的《归来》电影票,并观看了影片。《归来》带给她感动,同时也让她产生了对爱情的信任与渴望,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影评:
《归来》影评:张艺谋的老谋与深算
《归来》片名让我首先想到了列宾的那幅经典油画《意外归来》,流放者在经历重重苦难后突然回到家中,画面定格在家里人错愕的表情与他尴尬孤单的身影之上。人生的苦楚、亲人的分离、时代的浑噩、生存的艰辛都被浓缩在这个瞬间之中。
和许多人一样,我对《归来》的关注起源于对张艺谋的关注。在《归来》的拍摄期间,张艺谋曾深陷“超生”负面新闻的纠缠,人们也才发现这个被舆论封为“国师”的大导在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尴尬,竟然比普通百姓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于是开始同情他。而更多的同情,则来源于他与之前“长期不规范的合作模式”分道扬镳后,人们开始了解到张艺谋在一种为人掣肘的环境之下进行电影创作的纠葛与妥协,这部分对冲了人们对那些年张艺谋电影的指责谩骂。大家发现,比起个人生活上的尴尬,作为国内最知名导演,张艺谋却在创作观念上得不到合理的尊重,这其实更为让人叹息。签约乐视影业推出《归来》,与片名一样,他的重新开始也被无形中赋予了“归来”的含义,归来意味着与过去的告别。
《归来》与张艺谋此前的一些影片有着某些承袭的逻辑,比如与《活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与《山楂树之恋》相似的怀旧影调,以及巩俐、陈道明这两位老搭档。张艺谋在转投新东家之初就从这部题材略显沉重的文艺片入手,不仅是在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表态,也是对新东家的一种试探——一个商业极为成功的新兴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度量与能力容纳一部不那么商业的个人创作追求。
《归来》的题材决定着它在拍摄和宣发上都有着先天的困难,导演对这部影片的处理进行了巧妙的截取与留白。《归来》截取了严歌苓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回家的情节,而原著中分量很重的部分,如陆焉识在大西北囚禁劳教时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等,都成为了《归来》“计白当黑”被隐入煌煌大背景中。这样的舍弃在许多“原著党”中非议四起,但适当的信息残缺无疑更能勾起观众更多的好奇心:陆焉识为什么才华横溢却落得如此下场?陆焉识为什么与冯婉喻相隔二十多年不得而见?女儿丹丹为何视亲生父亲如敌人?当许多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满脑子问 号时,也许这部电影的空白,正如片中被剪掉的老照片一样,开启了他们对历史探寻的兴趣。
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教科书,也没有必要承担教化作用,它就应当是讲故事,并通过故事启发人们去想一些什么。不必将《归来》看做是张艺谋揭开历史伤疤的一种主观谋划,但对于张艺谋来说,他也必然会将自己对于历史的价值态度、情感关照注入其中。陆焉识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命运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劫难。当满载历史创伤的陆焉识推开房门回到业已平静祥和的家中,冯婉喻无法接受他。冯婉喻的失忆讽喻着我们对历史的失忆,陆焉识归来的艰难也正是一段历史归来的艰难。
你看《归来》,情节与人物也许不打动你,那是因为陆焉识与冯婉喻毕竟与你无关。但也许你的家里,就坐着一位陆焉识,一位冯婉喻,他们或是你的父亲、母亲,或是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父母,他们曾经的不幸或许超过你的想象,却从未言说,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如《归来》传奇,但足够使你落泪,从一个家庭的历史去触摸一个时代的历史,历史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太久不曾相见,我们与那段伤痛史之间横亘了一层隐形的墙壁,《归来》的贡献就是在这墙上磕出了一块裂缝,我希望它能够大一些,更大一些,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历史的尘埃,而不是用一簇好看的花环来装点,把它重新堵上。
《归来》影评:浪漫漫无目的 故事还算可看
张艺谋新片《归来》自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以来,票房表现不俗,首日便突破同为张艺谋作品的《山楂树之恋》所创造的艺术片最高首映日票房纪录,之后表现平稳,截至今日上午11点,《归来》的全国票房已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卖座的艺术片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归来》今日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展映。作为张艺谋回归艺术片的作品,《归来》亮相戛纳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影评迭出,褒贬不一。
张艺谋在拍摄了史诗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二战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及伪黑色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后,回归他所熟悉的悲情浪漫主义,拍摄了《归来》。尽管张艺谋与他的首席缪斯巩俐再度联手,并且打着批判历史和反思过去社会政策的旗号,但故事中所力图体现的浪漫并未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让人感觉漫无目的。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个下午,陆焉识的女儿丹丹被舞蹈学校的教导主任叫进了办公室,在那里,她看见了她的母亲冯婉瑜。她们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陆焉识逃了出来,如果他与她们联系,她们应该将他送回。当逃出来的陆焉识出现时,丹丹为了不丢掉她的领舞位置,带人在他与冯婉瑜相会的火车站将他抓捕。
《归来》是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处处可见张艺谋的用心,但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却欠缺了那种灼热燃烧的情感。开篇处火车站的一场戏虽然不缺乏紧张感,但却是可预测的,情节的设置非常机械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整段都是毫无意义的,张艺谋浪费了整整20分钟。冯婉瑜两次表现出的犹豫,向观众传达出了她与陆焉识之间对爱情的忠诚,但除此之外的情节却与此并无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注定影片并非一个永恒的爱情故事。
“文革”结束,陆焉识回家了,而“家”已经不再是家。丹丹已经放弃了舞蹈而在工厂上班,冯婉瑜却因为痛苦而失忆。这儿才是影片真正的开始,面对失忆的妻子,陆焉识却始终无法唤醒她的记忆。在这部分中,张艺谋对人物性格的发掘相当有限。陆焉识对爱的奉献体现在了他用尽一切办法——照片、音乐、信件,试图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并宽容地原谅了丹丹因被误导的年轻的激情所犯下的错误。尽管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可圈可点,但这样的人物表现却让人感觉平淡。
此外,张艺谋和编剧邹静之在影片中对很多问题都没有给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个狂热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阶段是如此设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但是却没有对她放弃芭蕾舞这样的决定做出解释,除了在面对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时的几滴眼泪,她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混乱的时间轴也没有对冯婉瑜的失忆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释:是因为陆焉识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还是因为职场的性骚扰?这或许可以归结为大背景的闪烁其词,让一切显得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没有说服力。《归来》陷入了传统浪漫悲剧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觉活力,也没有《三枪拍案惊奇》的古怪,而这种硬伤是巩俐与陈道明的演技也无法挽救的。
和多数电影一样,本片由三大段结构和尾声组成。第一部分是陆焉识从监狱逃出,希望见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儿举报被抓;第二部分是陆焉识回到家,发现妻子患病认不出自己,并坚信丈夫还没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陆焉识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天来到妻子身边。
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有陆家三口,情节、场景很是简单,不必费神对纷繁元素进行安排,但怎样让这点东西提供持续的新鲜感,就是个难题。
好在故事本身素质很好,爱与离别的情愫总是能打动人。电影在这里很好地发挥了视觉表现的特长,比如看到冯婉瑜在报纸上练字,却不知是为了什么,一个镜头转到她举着自制的大牌子,上写“陆焉识”三个大字,令人惊讶之余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儿丹丹用照片帮母亲回忆时,镜头在屋内外反复切换,引得观众与屋外偷听的陆焉识一样焦急难受。而压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条、贴在大照片空缺处的小照片、陆焉识手上 的伤疤,都只用极短的镜头,在观众心中掀起层层波澜。
看得出导演张艺谋对巩俐和陈道明充分信任,花了大量时间在两人的近景和特写上,两位演员也的确能将情绪的细微变化展示出来,同时又能做到相当内敛。只可惜导演有些过于沉迷于这种镜头处理方式了,随着时间推移,便觉有些单调。
由于启用了知名度相当的两位主演,戏份比重也相当,影片传递出的是双向的情感。陆焉识对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认识我了,我依然爱你;冯婉瑜对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爱”究竟是什么,这种虚幻的感情算不算爱„„影片将焦点集中在爱情之上,没有对历史背景进行过多着墨,但依然用细节告诉我们,经历磨难的不止这一家人。
《归来》影评:唤起对爱的渴望
归来,一个看似具有感情的词汇,在张艺谋根据严歌苓改编的新作里,继续将人情表达的更为生动形象。不管是从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演技,无不将此片描绘到了极点。此片讲述的是一个在文革时期,被打入右派的陆焉识(陈道明饰演)与自己的妻子冯婉喻(巩俐饰演)多年未见,但陆因思家心切,在一次农村转移中偷跑回家,组织上知道后,多方劝阻冯和其女儿丹丹,然而女儿因为舞蹈主角一事将其父亲陆,通报给了组织,至此二人又阴差阳错的分离了三年,等文革结束后,陆被平反兴奋地回到家中时,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多年的生活改变,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女儿已不再跳舞,却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人,而自己一直深爱的妻子,也因为三年前的抓捕陆时脑部受伤,后被方某侮辱,得了心因性失忆,已不再认识陆了。为了妻子,为了女儿,也为了他自己,陆选择帮助妻子恢复从前的记忆。他先后已修钢琴,写信等方式帮助妻子,然而妻子冯婉喻的病情很严重,直到二人都白发苍苍的时候,妻子也没有记起陆,然而陆还依然陪着妻子去火车站等候妻子一直盼归的“陆焉识”。
此片,生动描绘了文革时期,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然而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张艺谋执导,陈道明和巩俐主演下,演绎了一段让人心酸,发人深思的情感电影。一个是在文革时期牺牲下的才子,一个是为爱而默默苦等的佳人。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但所反映的背景和感情却很引人深思。尤其,在陆被平反后,与失忆的妻子再相逢时,为了帮助她恢复记忆,而选择的默默承受,看着自己曾深爱的妻子那熟悉又陌生的眼神,陆多次心酸含泪。在二人回忆陆在被批判时给冯写的厚厚的信时,不仅是信的数量,还有在那一张张不规则的纸张上,七歪八扭的字,看出了当时的陆是多么的不容易,和那份思念之情。电影的最后一幕,陆护送冯在大雪纷飞中,骑着老实人力车,在女儿的陪同下护送冯依然去了火车站,日历上显示的5号的数字,而此时二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
看完此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那份沉重重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世道的改变,将人性变得贪婪和偏激,似乎人们现在不再相信深爱和永久。然而,此片就像今年春晚的一首《时间去哪了》一样确实会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信任。相信,此片凭借着导演演员的人气还有影片的素材,可以有最佳的成绩。
《归来》影评:用人性的光辉愈合历史伤痕
这部关于爱与人性的电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而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在电影中,知识分子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文革”结束后,他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疯狂的时代已让他的家庭伤痕累累。最终,陆焉识选择了用宽容和爱化解两代人之间的心结,用日复一日的守候与记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终老。这个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伤痕的故事,激发了那个时代无数亲历者的共鸣。
历史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伤痕,对这些伤痕的追忆与缅怀,在当代中国文艺界占有着重要地位。《归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于“伤痕电影”,但它又不仅是一部“伤痕电影”,它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昨日伤痕的沉吟哀叹之中,而是尝试着为“愈合伤痕”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这剂药方名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释放出无穷的光辉,才能愈合历史的伤痕。
狂热的时代能够吞噬人的理智,恶劣的环境可以摧残人的肉体。但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环境,都磨灭不了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陆焉识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接受了20年的劳动改造,但他的家信中却都是对壮丽景色的描写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现实中,国学大师季羡林在遭受批斗时潜心钻研《罗摩衍那》,坚守着自己对知识的纯真热爱。在政治的高压下,正是这份向往美好与真情的人性光芒,让在痛苦中前行的人们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动力和勇气,走出了黑暗,见得了光明。
在阿城的著名小说《棋王》里,那一群被历史大潮驱使的下乡知青正是靠着人性中本来的善良与淳朴而没有陷于狂热之中,在那个鼓励亲友互相揭发的年代里,也有许多人想尽了各种方法保护自己所亲近的人。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单纯和原始,原始到人们无法因为外力而将其抛弃,而要让外界之恶带来的伤痕得以愈合,也只能依靠人性的力量。
影片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文革”中曾经与父亲“划清界限”。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无形裂痕。但作为父亲的陆焉识对女儿做出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他选择了用纯粹的父爱去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帮助女儿和自己妻子达成了母女和解。片中象征施暴者的“方师傅”曾经欺侮过陆焉识的妻子,但当陆焉识得知方师傅已经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诉时,也选择了用宽恕化解一切。
今天,历史的伤痕还在立场不同的人群之间制造着新的隔阂,也唯有诉诸人性,社会才能够跳出互相指责,互相敌视的漩涡。造成伤痕的时代已经远去,其牵涉的政治问 题也早有定论。今天,我们回首望去,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好事物,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和继承。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追寻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历史的伤痕最终将得到愈合。
关于《归来》影评的吐槽
毕竟名导新作,《归来》上映后,照例吸引来很多评论,包括很多挂着“影评”字样的文章。但看下来,不少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吐得一口好槽。收获倒也有,虽然这些所谓“影评”没能示范影评该怎么写,但起码让我体会到影评不能怎么写。
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义愤填膺地批判张艺谋没有正面拍“文革”,顺带把《活着》作为标杆。将《活着》、《归来》放在一起评,这本没什么怪的:张艺谋本人都会把讲述同样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的两片放在一个系列里。但非得要求两部片子都选取同一角度,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原著宏大,大宅门、西北劳改、归来三段,电影作为独立艺术作品,选择一个切口进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反对者无非认为,张艺谋越活越狡猾,没骨气地把一切敏感内容“尽数做了自我阉割”。这种“够种你就该怎样”式的影评,脱离文本根基,纯属主观心思揣度,不管是否正中创作者的本意,都显得自我心态不正,倒有点“为何不做烈士”的强逼意思,一点不高级。
还有些影评,以催泪、煽情为论据,论证张艺谋宝刀不老,说“吹捧”都不够格。如果说“笑痛了肚皮”或许还能佐证下喜剧效果,那么,“哭成了泪人”完全无法说明影片有艺术感染力。不然,军火库的催泪弹就该奉为经典艺术品了。以此高评一部电影,那这片子的艺术性怎么也超越不了最大路货的韩剧的范畴。这种“哭了多少次”式的影评,莫言在聊天中拿来说下观感,可以;变成“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发发宣传稿,勉强凑合、正儿八经地当篇影评来写,也不高级。
还有拿色彩等来说事的,论述张艺谋在新片中丢掉了最擅长的大红大绿的浓烈视觉,不够“归来”。此类看似挺从文本出发的角度,拿“惯常习惯”评论“具体风格”,并不大立得住。这不高级。
当然,最后我得说,影评也绝对不该如以上那般写:一味地挑刺、推翻,却不见建立、重构。这则关于影评的吐槽,也就是一名读者读不懂一篇高级影评的气话。实在要从大量影评的反面教材中找点亮点,其一,可能在于评论本身的热情;其二,这些与《归来》有关的评论(含此文),和《归来》这部电影一样,传达出当下电影艺术界的创作者、批评者的共有状态:归去来兮,恍惚迷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二篇:电影《归来》影评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
我想和您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俄)茨维塔耶娃
——————————————————————————————————— 张艺谋折腾了三年,给中国观众讲了一个家庭的“那些年”。分离之后团聚,失忆之后陪伴。简而言之,它是一段经历过文革的夫妻之间的搀扶。
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怀念,这是一种上了年纪有了阅历之后才慢慢滋生的情感。没有年龄和阅历,一切关于怀念的表达都浮于表面,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张艺谋确实是渐渐老了,老到逐渐明白的阶段——六十耳顺。他开始逐渐搁置大红大绿的猛烈冲击,追求起“不着一字,尽得锋芒”的简约。
叶芝在一首题为《破碎的心》的诗中,为心心念念的爱人茅特·冈写到:“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归来》中,逃跑被抓的陆焉识、受到刺激失忆的冯婉瑜,他们各自承受的一切苦痛通通被隐藏起来,谁也不开口说半个字,不发状态,不写日记,皱巴巴的信里是全部的爱,没有怨言。这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过往的悲喜,不悬于嘴边,也许洗完碗会在圈椅上出一会儿神,但是马上又会去洗孩子的衣服,去楼下和邻居下一盘几毛钱输赢的象棋。中国那一代人,从皮到骨,都习惯了“不说”。
整个《归来》的节奏不疾不徐、和平温厚。冯婉瑜面对陆焉识逃跑归来的踟蹰和激动、陆焉识对冯婉瑜心因性失忆的爱护和体贴、火炉上细细煎熬的中药、包括一块铝制的饭勺,夫妻恩义、患难真情,我不好说我多么理解这内在的火候,但是这就像小女孩放学路过婚纱店,停驻下来,细细凝视,无端地感到美丽和动人,向往和铭记。
我感觉到《归来》里有很珍贵的东西。也许我说的是一种苦难里的浪漫。它不单单是“温情”这样一个含义。也许说是人世浮沉之后的对过往情感的初心更为接近些。知乎曾有有一个问题我记忆犹新:有多少人做到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这个影片,放在这个答案下兴许是颇为惊喜的一个回答。
@為夢而生 老师在知影最新一期的【看点啥】里说:“实际上,《归来》,本质上就是又一部《山楂树之恋》,嗯老年版的。”这话绝非戏谑。“我喜欢你,真好。我喜欢你。突然又那么缓慢。那么温柔。”杜拉斯句子里丝丝情谊在这两位老年人身上套得牢固而且结实。比起《山楂树之恋》,《归来》在我看来走得更深更远了,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夫妻。但它们依然有一个如出一辙的气质。
是一种年轻的感觉,不老。又年轻,又恒长。权力
外界都叫张艺谋为“国师”。这个称呼自零八年起就不绝于耳,里头,尽是权力的腥味和政治的光泽。
“权力”之于张艺谋,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标签。外界的对他这种特殊的看待,远远超出了电影的范畴。李安、陈凯歌亦是同辈华语电影的巅峰人物,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标签和符号,不是“权力”这样夺目的词汇。
张艺谋的权力具体大约从以下几个方面集聚: 1、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1、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
2、铁道部“两亿”广告;
3、《图兰朵》歌剧;
4、“谋女郎”;
5、超生;
6、其他。
这里每一件事情单独听起来似乎都还达不到“震惊”的效果,对于贵圈这些事情也顶多不过是“惊讶”一番足矣,实在算不得稀奇。但当事件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内,变成“独一份”的时候,这种“独”的印象便会加剧、甚至走向极端,跟“独裁”产生牵连的意味。
偏偏张艺谋作为陕西人,又是武侠发烧友,性情本身刚烈、果断,因此显得更有“霸权主义”的气质。他对权力的认知自然也渗透在他的作品里。其中最受争议的当然是《英雄》。
《英雄》中,刺客荆轲最终折服于秦始皇的膝下。很多人认为这是张艺谋在粉饰苛政、美化暴君。这部电影之后,柴静采访了他一次。张艺谋对此感到遗憾:“那一瞬间我其实脑子里还有一个方案。陈道明掉着眼泪一挥手,万箭齐发,给李连杰射死了。800个穿黑衣的大臣突然哈哈笑起来了: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陈道明仍然不动声色:‘厚葬’。两个镜头,它就颠覆了故事。可是后来没这么做,再这么想就来不及了。”
《归来》这部作品里关于“权力”有这样一个细节。冯婉瑜不再认识平反后归来的陆焉识,街道主任来到冯婉瑜家中问她,“你相不相信组织?”“你觉得我可以代表组织吗?”“那好,我以组织的名义向你保证,这就是陆焉识。”这三句话固然是细节,但这样的细节不由地叫我毛骨悚然——那时人们对权力的自信竟可以让他们试图霸占个体的记忆,更可怕的是,这些话放在那个语境中毫不突兀。
《归来》的核心不是权力的游戏。然而细想之下,片中人物的宿命何尝不是被那个时代里的权力支使者握住的呢?女儿丹丹出演吴清华的机会被相关领导人一语否决,妻子冯婉瑜为了保丈夫陆焉识不死对方师傅做出有辱人格的妥协,作为教授陆焉识自己亦因“革命要从文化开始”,锒铛入狱,受尽折磨。这种大时代里操纵小人物命运的权力,今时今日,更加令人深思,因为五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蓬勃旺盛、张牙舞爪。这些说,张艺谋说的声音小,悄悄说的。
疑惑
《归来》感动了我。但感动终归是私人的事。客观地说,若抛开巩俐的演技,但就故事本身来说,我给不到四星。剧作始终是张导的软肋。“失忆”、“白血病”这样颇为老套的戏剧冲突常让观众跳戏不说,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诸多安排也难免影响叙事的节奏和感情的共鸣。
比如说,剧中冯婉瑜收到陆焉识写的一大箱子信第一反应是,“焉识为什么用些这样的纸给我写信?”显然,冯婉瑜对于信纸的感受是敏锐的。但是其后陆焉识给冯婉瑜写的信用的都是崭新的纸张,令人奇怪的是,对于摆在眼前、握在手心的崭新的信纸冯婉瑜不仅毫无怀疑,还满怀期待与相信。观众当然明白,导演使用崭新的信纸目的是给观众一个与旧信的区分,但是这样的处理让整个故事的可信度骤然降低。观众会意识到,你是在给我讲故事,你是有目的的传递情感,所谓的“不煽情”,在此番情节处理下说服力自然也降低了几个等级。这样的细节还有几处,比如十几年后的火车站按照规定和各领导的政绩需求,是需要重新建造至少或者至少是要重新装修的,但是铁道部员工们穿上了崭新的制服,铁道部的大门和十几年前并无二致,看起来实在有些格格不入。这么多年过去了,“出站口” 的标识总是要挂上的。何况,安检也应该开始了。吧。欧欧欧欧对了,巩俐在听信的时候拿的那个光溜溜的蓝色杯子也与画面的气氛完全不搭调,那杯子不属于那个时期。这戏又跳出来一下。眼泪还没擦呢就笑了。=_=
“洗去铅华”的前提,首先得真诚。这个真诚一方面是要多用“名词”,少用“形容词”,另一方面,它要求每一个名词与每一个名词,作为种子,埋在土里,根连在一起,培育出来的一个系统内的果实。但这也还不够。一个宣称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旦刻意去制造点什么东西,就有可能被这个东西毁掉,因为你的手去干预了它自己的生长。
片方听到观众这么较劲一定是要生气的。you can you up啊。但是没有办法,观众一旦爱你给你权力,他们也就将苛刻许多。
归来
这个名字意味颇深。我觉得张艺谋用这两个字讲了很多东西。外界所说的“张艺谋归来”、“《活着》归来”在我听起来是虚无缥缈,夸夸其谈的。过去的人和事早都已过去,何以归来?以何归来?
佛家有几句话说人这一生的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张艺谋这一生也是颠簸浮沉,历经沧桑。他在他的电影王国叱咤风云的同时,也做了常人无法想象、难以承担的妥协与屈服。任何人一旦成了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就再也不是单纯的自己,他肩上的责任往往是一支队伍,是一大担子人的生计和口粮。在我看来,所有“伟大”、“牛逼”这样的词语,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张艺谋无情的消费,对于张艺谋,这样的形容毫无人情味儿可言。
他是普通的人。甚至他还挺没个性的,纵使是有性格,但总也不好认为他多有个性。所以只消把张艺谋看做是没有大个性的普通人,搞电影的,就可以买票进场了。
说不定这样的姿态去阅读《归来》,才是观影者的福气。没有负担,也就没有失落,都是收获,都是自己的眼泪。
你知道,并不是什么人、什么事情、什么作品在尝试“归来”,是深情,是有一些缺失和淡忘在请求苏醒。
片中巩俐有一句台词,像是对张艺谋说,又像替张艺谋说。她有些出神:
“战士也挺好。”
第三篇:电影《归来》影评
电影《归来》影评
归来不识焉
以社会底层平凡人物的悲与喜,反映特定时代下社会留下的哀与殇,也许这就是谋导“老谋深算”之处,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再到《归来》无一例外。毕竟,迫于某些因素,历史是不能太过直白地去批判,文革是不能太过直接地抨击。虽然剧中轻描淡写地将文革一笔带过,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导演对当时社会人性被摧残的哀悼与鞭挞却尽显淋漓尽致。
《归来》是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的佳作。导演没有深刻描述时代背景,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惨共鸣;没有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却写出了扣人心弦的感动;没有繁琐的情节累述,却以无声般的细节表演战胜千言万语。感动之余,也会深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难道只有一个“陆焉识”吗?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不得不造就这样的结局。
翘首盼归来,归来不识焉。
雨夜归来,一墙之隔,一把锁阻断了重逢,却锁不住相爱的心。长桥寻人,撕心呐喊,明明相见不能相拥,凄美缠绵。陆焉识的出逃,只为这久违的重逢,千里迢迢,就算最后换来的只是远远一瞥。
平反后的陆焉识颤颤地推开阔别多年的家门,拖着沉重的步子,没有多余的语言。当看到桌子上陈旧的照片,泪湿眼眶,二十多年的忍耐,二十多年的坚持,二十多年的屈辱,只为了能够回来,回到自己的家,一瞬间百感交集。有人会说归来的情节发展太慢,太煽情。殊不知也是这越平淡的故事,越让人刻骨铭心。面对失忆的婉喻,陆焉识没有放弃,想尽一切办法相伴左右,修琴,读信,只为照顾她,唤醒她沉睡的记忆。而她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爱着焉识,几十年的等待,几十年的期盼,还有后来无数个5号风雨无阻的坚持。
电影中,谋导也并未将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多次被婉喻提到的方师傅,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言而喻。后来方师傅妻子当街谩骂,恐怕也称得上是电影中的一处“妙笔”,谁错谁对,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雪中,她依然盼着记忆中的焉识归来;雪中,他依然默默相伴,虽然她早已不识焉。他们都在等,在等待中一起慢慢老去。
翘首盼归来,归来不识焉,相濡以相伴。
第四篇:归来影评
归来影评
张艺谋讲述的是一个“生死离别,旷世奇恋”的爱情故事,可能是我一直偏执的认为爱情终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转变为亲情的缘故,我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亲情,像是看到了爷爷奶奶曾经的故事一样。
在特殊的时期,人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而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与政治斗争相伴随的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于患难之中见真情,对当时受迫害的人们来说,家的意义愈加深刻。电影中的陆焉识在政治斗争中被打压流放,与妻女分别二十余年之久。二十多年的时间让风度翩翩的青年教授变成了满脸沧桑的中年大叔,而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妻女深沉的爱。他奋不顾身只为见妻女一面,对女儿的背叛选择隐忍原谅,为了回家“不择手段”,在漫长的时光里陪着妻子等待“自己”的归来,为了挽回破碎的家庭而竭尽全力。母亲冯婉瑜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女人一样一直无怨无悔的等待着丈夫,即使忘记了他的样子也没有忘记他的名字,为了丈夫的生命愿意付出所有,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和悲伤,用一生的时间日复一日地等待着一个人的归来,不离不弃。
重获自由后陆焉识本想着终于可以一家人团聚了,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妻子因为失忆忘记了自己的长相而把他拒之于家门之外。他用尽各种方法都没能够让妻子认出自己,最后他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永远的守护在妻子身边。电影最后的画面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两鬓已经斑白的陆焉识和冯婉瑜再一次来到火车站举着牌子等待着“陆焉识”的归来,电影的结局未免让人有些许遗憾,但是对于陆焉识来说,这可能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家人并不一定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是不论你身在何方都知道有那么一个在心里惦记着你的安危,期盼着你过得幸福快乐,在你有危难时第一个来到你的身边帮助你的人。
在看电影的过程之中我一直都在流泪,感动、震撼、遗憾、愤怒,情绪涌上心头五味杂陈,然后想到了自己,虽然那个时代离我有一些遥远,但是故事的内容却能让我感同身受,谢谢张艺谋导演用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一次更深刻的思考。
“拉水的母马要生小马驹了,生不出来,我们就把它拉出来。当我看到小马驹挣扎着站在草地上,我们觉着春天真的来了”。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我想,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坚持下去,春天总会来的吧。
第五篇:电影小丑2019精彩影评
一个超级英雄的背后有多少的奇遇,一个Joker的背后就有多少的摧残和压迫。无尽的孤寂与彷徨,却无从发泄更无人表达。小编整理了电影小丑2019精彩影评范文5篇,欢迎参考分享。
电影小丑2019感悟
电影小丑(Joker)无疑是今年的爆款,豆瓣评分高达9.6分,这是一部凶猛、新鲜、压抑的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小丑,是一个给人带来欢乐的职业,梦想是做一个脱口秀的演员,但是现实是没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人们对他漠视,甚至对他陷害、毒打,但是他还是坚持笑,一种无法抑制的大笑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终于所有情绪开始爆发,他开始以暴力来反抗一切,一个老实人、一个社会底层真正要爆发的时候,那力量是十分具有破坏性的,我觉得全片都是情绪的表达,开始是十分的抑制,后来是情绪的宣泄,就好像自己,就好像每个人白天上班时被老板骂了一百遍,我们也需要找个地方宣泄一下,而小丑就是这种情绪的极致表达。
成年人的世界的崩溃,是无声的,他试过了很多方法,他想一份工作,一份给人带来欢乐的工作,但统统失败了,他除了被嘲笑,被所谓的精英阶层所“摆布”,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没有什么东西再伤害他们,我看到过很多小人物的心酸,但是我没有看到的是小人物的崩溃,毕竟能在大街上行走的都是正常的人。
电影小丑2019观后感
「当层层堆叠的绝望,构成一把致命的枪」小丑观后感
从开头的笑声,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沉重的氛围,那种笑到骨子里发毛的不知是喜还是悲的笑,让人有点坐立难安,然后全片由这个突兀的开场开始了。
主角亚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更加深悲惨感受的是他是个努力的人,如果他成天混吃等死,那他的不幸或许不会得到那么多观众的同情,他很认真的做着自己的行业,他很孝顺自己的老母亲,他对陌生的孩子很友善,但这一切的善良,并没有替他换来一些幸福,他被混混抢走牌子,他的母亲虐待他,他被当成骚扰儿童的变态路人,他的好并没有换来什么,只有落寞和绝望。
而影片中最讽刺的一点是,他的职业是逗人发笑的小丑,但看完整部片子他的人生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笑的部分。
亚瑟曾经善良的内心随着被混混抢,被同事背叛,慢慢的瓦解了,在第一次枪杀地铁上的三个人后,他似乎觉醒了一块他未曾察觉的部分,从他刚开枪后的恐惧,到突然慢慢地跳起舞来,亚瑟开始转变,这把枪带给他某种力量,一种黑暗的力量,但此时他还没有完全的魔化,他还有一点原本的样子,但生活给了他最致命的一击,他深爱的母亲,那个叫他快乐的女人,那个他以为是全世界最爱他的人,原来是有精神病还冷眼旁观男友虐待他的狠心养母。
他的世界崩溃了,他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老是莫名的发笑,悲惨的高压的挫折下,他老是发笑,原来不是病啊!是小时候受虐时的自我保护机制,养母要他笑,即使被虐也要笑,小小的亚瑟为了生存学会的笑,不是因为快乐,而是因为求生存。
他明白了这一切,于是在最深沉的绝望下,他彻底转变了,他杀了那个名为母亲的女人,他杀了背叛他的同事,他杀了那拿他影片取笑的主持人,悲惨的亚瑟彻底消失了,成了一个让万人恐惧又让街头拥戴的小丑。
最后,他快乐地站在群众中间接受欢呼,他在监狱里杀了人后快乐的逃窜,他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他。
仔细想想,小丑其实不是入魔,虽然他变成社会上一个可怕的存在,一种黑暗的力量,但比起入魔,他更像是清醒了,他看透了人性的绝望,他看遍了人世间的冷暖,他看到自己不改变的话的未来是一样的黯淡无光和悲惨,所以清醒了,大彻大悟,他彻底的改变,从内而外的重生了,或许,他不是想不开,他是,想开了。
电影小丑2019观看心得
画面是我很喜欢这部片子的一个亮点。用了一定的滤镜,导致片子看起来很有80,90年代的味道。结合场景和服化道,完全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混乱不堪的纽约城一样的Gotham城。喜欢看老电影的人对于这样的画面应该非常有感触吧。
人物表演。。那就真的没什么可说了。能把一个如此神经质的人表演的如此自然不做作的,像凤凰这样的演员,不敢说绝无仅有,但真的非常少见吧。相比之下,一美每次都让人觉得表演的很用力,但就是太用力。老实说,就算对这片子的题材不感兴趣,也应该看看这片子里凤凰的表演,真的太有感染力了。
问题方面,个人觉得那几次Arthur的幻想部分总是有点怪怪的。第一次幻想和节目主持人相遇的部分总有点过于简单,电视剧风格。而第二处和女友的那部分幻想又总觉得感觉有点唐突。说不上哪里不好,就是觉得有点怪。另外Arthur的几次神经质,尤其是杀了三个白领后在厕所的表演,虽然演技真的没话说,但总觉得这种反应有点莫名其妙。可能我是正常人吧,无法理解那个时候突然变得那么舒服的Arthur究竟是感觉到想到了什么。
怎么总结呢,我只能说,作为半个漫威粉,觉得今年如果唐尼真的被提名和凤凰一起角逐影帝的话,真的是侮辱了凤凰。
电影小丑2019体会
凤凰的表演真的是相当牛X的。
今天去看了小丑,先说个有意思的点,在澳洲悉尼看的,周五下午场没有周二下午场的我和我的祖国上座率高。
而对于这部片子,个人觉得,首先这不是一部超英电影这点估计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有意思的是,虽然故事中95%的内容和DC毫无关系,但在后半部分还是稍微和DC的背景做了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个人觉得把握的恰到好处,既没有让人过多的把电影投射到DC超英的背景中,也还是能和原作至少有那么一丝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让这片子和原著保持了一个很不错的距离感。就故事本身来说,其实感觉是蛮老套的,几乎Arthur遇到的所有挫折个人觉得都比较老套吧。不管是地铁上遇到的那群西装笔挺人面兽心的白领,还是自己敬仰的主持人用嘲笑的口吻完全否定自己,怎么说呢,都很正常。另外,因为这座城市的政府消减公共开支,导致Arthur没有了药物,导致Arthur的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反噬这座城市,这个套路貌似也不算多么新颖。但个人觉得好就好在,扎实。每一点都做的恰到好处不过不失。而片子大量的凤凰的独角戏,使得让人看完片子后有一种很深的孤立感。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基调,而大量的独角戏的好处就是最大程度的让人感同身受。
而Arthur变成小丑的罪魁祸首,这部片子表述的非常明显,那就是上中下层都有份。开头的小孩抢广告板殴打Arthur,中间的中产白领在地铁里暴打Arthur,加上最后蝙蝠侠他爹在厕所揍了Arthur一拳,我们能看到,Arthur被Gotham城所有的人都揍过。换句话说,造成小丑的人,Gotham城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都有份。而更有意思的是,一开始Arthur还是Arthur的时候,他在地铁被人打。但当Arthur变成小丑后,追他的警察反而被打,而他却平安无事。这就是讽刺吧。
另外,出离小丑来看看Gotham这座城市。从Arthur枪杀三个白领后市民的反应可以看出,上层人比如那个节目主持人,节目中坐在后排的观众们,比如蝙蝠侠他爹,都对这三个白领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而反观底层,那些带着小丑面具集会闹事甚至最后发动**的人们则对于小丑的行为兴奋异常。虽然我们不知道Arthur幻想出来的那位女朋友是不是真的认为小丑的行为是正确的,但至少那个片段所表现出来的底层人们对于上流社会的憎恨是很深刻的。但如果我们再深入去看,上层根本不知道这三人的暴行而白目的去通情死者,而下层则对死人这件事表现得极度的残酷残忍,我觉得都很准确的表现出了当今社会的大问题。阶层的分化到了彼此仇视的地步。虽然我们大陆还没有这种问题,但我们的那座城市呢?再比如西方世界呢?法国的黄背心,底层上街游行,而高层们却完全感受不到底层的愤怒到底为何。当我看这部电影时,脱口秀节目上,Arthur每次说话,观众的感叹都让人觉得虚伪,而底层毫无底线的暴动则让人看到了无知者的无知和残忍。
电影小丑2019影评
一个超级英雄的背后有多少的奇遇,一个Joker的背后就有多少的摧残和压迫。无尽的孤寂与彷徨,却无从发泄更无人表达。他为梦想成为喜剧演员,似乎观众的欢笑是他唯一成就感的来源,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寻求这一丝的认同感。但生活并不像他梦想的那样是个喜剧,Arthur说:“我曾以为我是个悲剧,现在才发现他是个喜剧。”Arthur最终成为了Joker也似乎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大玩笑。与其说是Arthur变成了Joker,倒不如说Arthur释放了Joker,当他在第一次扣下扳机的时候,他就已经无法回头了,每一次的暴行,都让它褪去一层皮,更无拘无束,更加令人畏惧。杀人的武器是这把左轮手枪,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当他在公车上想逗前排小孩笑的时候,小孩的母亲却是一句“别骚扰我的孩子”,女主在看到Arthur的小卡时不但没有试图关心她,而像看见了罪犯一样抱紧了自己的小孩。在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后,列车上,当Arthur因症状放声大笑时,几个穿着西装的衣冠禽兽不由分说的就对Arthur拳打脚踢。Arthur此时完全感受到了社会的无情,他没有选择的只能拿出手枪杀,扣响了板机。当她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喜剧之王莫瑞之后,Arthur也随之死去了,取而代之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已经完成了蜕变,焕然一新的Joker。当他在被警方逮捕的途中,被小丑信徒截车救出,此时的Joker陷入了昏迷,在众人的呼唤中,他渐渐醒来,爬上车顶,手舞足蹈,用头上的血迹在脸上划出了一个笑脸,Joker正式诞生了。与此同时,在车祸对岸的戏院遍,布鲁斯韦恩父母也被小丑的信徒杀死了。一个一生都跟小丑是宿敌的超级英雄也就此诞生了。本片完。
一个疯狂的小丑背后一定也有个疯狂的时代。小丑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黑暗社会的必然产物,亚瑟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者,小丑令人畏惧也令人惋惜。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有的只是编剧的用心和演员精湛的演技。这部电影非常压抑,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不能说是从头到尾血花四溅,但每一次见血都恰到好处,也体现了小丑的每一次蜕变,当然也足够被定型为R级了。但也不用担心看了可以抑郁,或者说可能会让抑郁的人看着会有些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