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彩影评
电影推荐
假期闲来无事,尤其是在流量快用不完的前提下,看了几部电影,给大家推荐几个自认为比较经典的影片。
第一个:《追风筝的人》
以美国人的视角去审视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文明。该影片无疑是在嫁接一种美国式的民主文明,但好就好在该影片用对了载体。以一个旅美阿拉伯人的童年回忆去把美国人的价值观自然地寄于影片之中。当片中主人公拿起风筝并对他的侄子说:“为了你,我愿意追一千次。”这不禁令我眼眶湿润。细节就不给大家说了。看看电影吧。也许你也会有同感,想起你那儿时不舍不弃的玩伴,想起滋养你的那一片土地。
第二个:《hello,树先生》
自己认为是王宝强的演技的全面爆发。说实话,看了一遍这个电影有些似懂非懂。但无疑的是已经被宝强牵动着每一根神经。看了看专家的影评之后才明白
这不愧让宝强夺得海参崴国际电影节的影帝。该影片植根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视角投射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单身青年树先生经历让我们唏嘘不已。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一个普通的青年却成了经济腾飞的殉葬品,让人不禁叹息。树先生的疯痴,似乎在向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这么深刻的电影让我“读”到了鲁迅先生的味道。
第三《我是传奇》
WILL SMITH 的又一力作。当世界中绝大多数人类灭亡,而整个纽约市只有你一个人,你会怎么办?我们的威尔当然不会闲着,拿起步枪去狩猎,去和丧尸作斗争,去研究解药——————但无疑威尔有时孤独的。他是多么希望有人陪伴,就连他唯一的伙伴狗狗也被咬死时他不免绝望。我想知有威尔才能把表演尺度拿捏得这么准确。大家看看吧!听说还有2------
第四:《阳光小美女》
听了第十放映室的介绍才去关注这部早已获得多部大奖的电影。各具问题的一家人,陪着自家最小的孩子奥利芙踏上了开往加州的阳光小美女选拔比赛之旅。在这场旅途中一家人发现着彼此,关爱着彼此,最终使一家人更具凝聚力。我想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诸多奖项应该是其关注了美国当下的许多问题。例如:青春期,破产,吸毒,同性恋,离婚------将这么多的社会毛多集中体现在一家人身上,可见导演功力。
第五:《查理的生与死》
生死问题向来是哲学家热衷探讨的的问题。你是否相信有灵魂,你是否相信上帝,你是思考过为自己为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以《歌舞青春》、《17again》走红的美国小生扎克-埃夫隆演技显著提升的又一叫好的电影。亲情,友情,爱情。。常拍常新的的题材------
第六:《荒岛余生》
奥斯卡影帝就是奥斯卡影帝,《阿甘正传》《幸福终点站》等影片让我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这部影片功能更让我为之动容。现代版的鲁滨逊。但我对该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稍有疑义。英文 cast away 字面义应为抛掉,扔掉的意思。而电影中的主人公正是被上帝丢掉,被生活遗忘。但他并没有服输,没有向命运屈服。最终还是获得了新生。不如叫《被遗忘的人》。
第七:《博物馆奇妙夜》
很奇幻的童话,很适合父子在一起共同欣赏。在每个男孩的心中父亲就像一座山那样伟岸,令人崇敬。但如果你是片中的小人物刚刚失业,老婆嫁给大款,又交不起房租-----你会怎么办呢?你会愧对父亲这一伟大的称呼吗?幸好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守夜人的工作“找到”了他接下来就是奇妙的博物馆之夜了。看看吧,很简单很温馨。
第二篇:精彩影评
精彩影评
《海角七号》观后感:梦想只要坚持,命运终将报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然出道于娱乐圈,但人生轨迹的转换让我这些年一直埋头于公司事物,已经少有闲情逸致去影院去看电影了,有时难得打开电视也仅仅限于新闻、财经类节目,以至于近来有一部叫《海角七号》的影片红透了半边天却浑然不知,经不住身边同事好评如潮的推荐,毕竟是家乡拍的片子,起码也可以重温一下乡情,因此还是忙里偷闲找来碟片看了看。应该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片中的恒春是台湾南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半岛,由于地处热带,三面都是湛蓝清澈的大海,加上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1982年台湾政府将第一座“国家公园”设立在恒春镇东边的垦丁。可即便就是在这么美一个的地方,乡土与现代,固守与发展之间也如同难以交融的水与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乡土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失,年轻人对家乡情感的淡漠,仿佛是这个时代前行中无法规避的通病,“有钱人买下了饭店,也买下了海,年轻人宁愿出去给人家当伙计,也不愿意留下来。” 民意代表的一席话道出了老一辈人对本色乡土日渐式微的忧虑与无奈。
在另一方面,在台北奋斗15年一无所获的主人公阿嘉,用力将象征人生梦想的吉他砸碎,载着满腹的不甘与失落回到故乡的故事缘起,也真实的反映出当下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追求人生梦想却历尽坎坷,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社会生态。影片故事背景的设置巧妙契合了这个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背景下)主流人群普遍性的焦虑心态,难怪在两岸三地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一个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的老邮包,一个为了度假中心演唱会而组成的“草台”乐团是影片推进的两条主线,而影片情节却简单到用几句话就可概括。七封写于六十年前的老情书以感伤的日语旁白,适时地填充电影里每一个过场。两条情节主线一喜一悲,让人很难定义这是部喜剧还是悲剧。
或许,正是这样的安排才更好的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一切既向前快步发展着却又难免于失落的惆怅,内心有抗争同时又在妥协,生活看似绝望但不经意间却又暗藏了希望,每个受环境操纵疲于奔命人生,梦想却始终不屈不饶顽强的生长。经过漫长一甲子的等待,老婆婆终于等到了旧情人不辞而别的答案;伴随着那个尘封已久却又被重新被发现的地址,阿嘉也找寻到了曾经失落的梦想与新生的爱情;穿越历史的曲折,那艘曾经一去不返的航船,好象又悄悄开回国境之南的港口;透过泛黄的信笺,两个无法彼此相守的灵魂,此刻却又再次重逢„„ 的确,现实当中是有太多令人无奈的迂回和曲折,但人不可能没有梦想而活,当面对生活的遗憾时候,我们更愿意勇敢的相信,只要坚持,梦想终将得到命运的报偿。
《海角七号》:七封情书光影留证 青春万岁
故事
一个失意的摇滚青年阿嘉(范逸臣饰)从台北回到故乡——台南的某海边小城。小城里的高龄邮递员茂伯在工作中摔伤,阿嘉临时顶替了他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七封迟到了60年的书信:日本战败后,一个日本教师在回国的途中写给台湾恋人友子的信。阿嘉在寻找友子的同时,无奈加入一只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为即将到来的海滨演唱会表演。除了阿嘉是内行,键盘手是个整天哼着流行歌曲、发育未完全的小女孩;会吹口音的被拉来当了吉他手;只会弹月琴的茂伯甚至也客串了一段时间的贝司手„„另外,一位也叫友子的日本女孩(田中千绘饰)则负责监督乐队的排练,她和阿嘉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格格不入开始转变。以阿嘉的人生起伏为电影主线,满眼是台南的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三代人之间冲突与和解,理想的失落与再生,爱情的幻灭和追逐等丰富多元的因素都涵盖其中。
剧照
在《海角七号》的故事中,阿嘉带领一群外行人从一个草台班子变成有模有样乐队的过程就是内核所在,不过这件事很难被称为“青春成长事件”,因为除了范逸臣一个人还在青春的尾巴上,乐队里就只剩下未成年少女、失意中年男和暴躁老人了,看完全片我们只能说他们的精神确实很“青春”。《海角七号》的主旋律是滑稽的,先是在毫无竞争性可言的海选中确定了乐队的阵容,虽然在排练中屡遭不顺,主力也频频换人,只会弹月琴的茂伯竟然变成了贝司手,在演出时大家都穿上了印有米酒广告的T恤„„
乐队的故事当然谈不上新鲜,范逸臣和田中千绘的表演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不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两个非常抢戏的配角——未成年少女大大和暴躁老人茂伯。大大其貌不扬,出落成美女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她在电梯中的一段几乎没有台词的戏完全称得上惊艳!大大以成45度角仰望的姿势站在电梯口,旁若无人地哼着小酸曲“情是什么玩意,只不过是玩玩而已„„”那气场强悍到无以复加,在此我们只能预祝她早日成为演技派。与大大的老成不同,茂伯就是一个胡搅蛮缠倚老卖老的暴躁老人,当他发现自己确实不能胜任贝司手的时候便主动推荐了马拉桑,当大家同意这个意见时,茂伯却发火了:“干!要回答地这么快吗?不考虑就回答,我是
老年人嘢,我的心肝不是铁打的,我也会伤心的!”最后茂伯还是为自己争取到了摇铃手的位置,不过他却在排练的时候大发脾气,还企图当主唱,在最后关头甚至还表演了一把月琴,用茂伯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宝贝,惹得起吗”?
爱情
爱情当然是每部青春电影难以回避的元素,因为那个时候的爱情是最美好的,说白了就是最好骗人眼泪的部分。《海角七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虚幻和现实爱情两条线并行,一方面是迟到了60年的七封情书娓娓读来,另一方面则是阿嘉与友子渐生情愫。
不过现实的爱情发生得太突兀,刚刚还在别人婚宴上翻白眼,一觉醒来阿嘉与友子就躺在了床上。更让人受不了的则是阿嘉的表白,冲上去抱着友子就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真是白白浪费了大好海景。说来说去还是怪两位主角演技尚嫩,没有流畅表现出情感的起承转合。反而是虚幻的爱情,成了全剧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配合着轻柔的音乐,七封情书用男中音娓娓读来,时而是60年前的情景再现,时而应和的是当下的人物心情,每一封都让人动容。尤其是最后一封——“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就算娶妻生子,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一定会浮现你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独地站着,你戴着那顶存了好久钱才买的白色针织帽,是为了让我能在人群中发现你吧!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当离别的情形再现,当一双颤抖的手展开信纸的时候,没有人不流泪的。而且片中的七封情书都是导演魏德圣自己撰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人为之叹息悲伤,其优雅与绵长的气质正是网络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所欠缺的,尤显珍贵。
打架
可以这样说,没有打架的内容就算不上真正的青春片,因为不打架不足以成长。一想起青春片中的打架戏,脑海里闪现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那轰轰烈烈,弥漫着雄性荷尔蒙气息的场面。
相比之下,《海角七号》的打架戏显得清淡多了。值得一提的倒是这部戏里女人的粗鲁,其中的一场戏就是女主角掌掴“怪伯伯”。在一场热闹而嘈杂的露天婚礼上,友子因为乐队的事正闷闷不乐,旁边的怪伯伯却不知好歹地喊她的名字,一边喊还一边摇晃友子的肩膀。焦躁不安的友子随即怒喝“不要碰我”,而对方却借着酒胆继续作恶。“叫你不要碰我”,友子突然火山爆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怪伯伯拍倒在地!这场打架戏发生的如此突然,结束的又是如此干脆,令观影者跟片中人一样措施不及,极具带入感。半秒之后你会发笑:怪伯伯真是冤枉!更绝的是,画面接下来立刻切到婚礼表演的舞台上,两个火爆而鲜艳的泳装女郎仿佛救场般地唱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两个画面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哭笑
不得。接下来,醉酒的友子更是撒泼般脱下鞋子,砸碎了阿嘉家的玻璃窗,又躺在地上打滚,又哭又骂!
音乐
没有哪个青春期的人不会嚎上两嗓子。于是,《海角七号》选中了范逸臣和中孝介。尤其是中孝介,他自己研习岛歌(日本的一种民歌)的曲风,声音被称赞充满了透明感,他的演唱有一种纯净之感,刘德华的《红颜自闭》正是翻唱自他的出道单曲《各自启程》。
总的说来,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场面颇多,元素也很丰富,民乐、西洋、流行一网打尽,欢快、愤懑、忧伤、甜美等情绪在音乐的表达上也称得上淋漓尽致。大大唱小酸曲,先是未经修饰的童声,然后音乐响起,原音跟上,重叠间让人有了隐约的感动。然后有一段范逸臣的英文SOLO,走英伦摇滚路线,颠覆了范逸臣留给大家的惯有印象。不过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出现情书朗读时的配乐,做出了在雨中低语和倾听的效果,实在不俗。建议听这七封信的原声音乐,有可能听不懂说什么,但是意义上的疏离可能更让人贴近情感的真实。
充满细节之美的《海角七号》
最早知道《海角七号》这部电影的消息,还是因为日本歌手中孝介。2006年末到2007年初,正是中孝介走红台湾并波及内地的时候,因为喜欢中孝介,才在他的个人官方博客上,发现他参演这部电影的消息,那时应该是去年的四月。然后直到今年暑期,突然爆出《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不免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影片能够让几乎不看国产片的台湾人如此痴迷呢?到了10月,《海角七号》终于现身网络。
作为内地人看到这部电影,老实说肯定还是没法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普通的青春励志片能压倒《色戒》、《赤壁》这样的大制作电影的超高票房?
《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内地人自然很难了解为什么,这部影片在台湾那么广受欢迎。台湾网友这样告诉我:这部影片出来的时机很对,现在是台湾人民民族意识最高涨的时候,对于反映本土民俗的电影尤其欢迎,这才是《海角七号》狂破票房的真正原因。至于有敏感的大陆影评人认为影片反映出是不良的殖民文化,就完全是不了解台湾历史的放言。为什么日本人败走台湾时是影片表现的那样和平,原因是虽然日本统治台湾51年,但事实上也把日本先进的基础建设、城市规划都带到台湾,当时台北是第一个在亚洲有街灯的城市,台湾的第一条铁路都是日本人
建造的,比起清廷、葡萄牙、荷兰等其他统治者来说,台湾人民对日本的好感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台湾人对日本是有感激之情在其中的。(这些内容都是台湾网友告诉我的,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都是事实。只是内地从来没有说这些而已。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外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好几个台湾网友告诉我,哇,电影中的那个谁谁就是他们镇上谁谁的样子呢。因为离的近,台湾人对此自然更加感同身受。而内地人看起来就与《练习曲》这样的没多大区别了。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女主角友子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也许是因为自身与角色的高度吻合,千绘本身就是在台湾进修的留学生,所以更容易代入到影片中角色的设定中,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身材的激凸、自身的略微性感,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后来台湾网友告诉我这个老戏骨是在台湾非常大腕级别的马如龙,年轻时就是台湾的武侠明星,也是台剧支柱,老了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演起这样的角色自然是驾轻就熟,轻松自如。有个小八卦是电影中扮演范逸臣母亲的那个演员,也是马如龙现实生活中的夫人。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
所以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
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巨大,所以要是看第二遍,反而感觉会比第一遍更好,正因为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注意到很多这样导演用心的细节,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能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态度完整的表达出来。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什么时候,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的时候呢?
疗伤系电影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同样是一部台湾片“夏天的尾巴”也感动过我,常常说台湾没有电影,可出来的每一部都是精品。其实两部片子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本土化。我们常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看看我们的片子,全是城市里面爱来爱去的,烦不烦啊。看人家拍的,绿波荡漾的田野,一望无际的大海,柔和的夕阳,绚烂的彩虹,眼睛看上去也爽啊,何况垦丁、恒春那些地方本来就是很美的。再比如理想,同样是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励志片的根本,让人看了很热血。还有不能少的是音乐,还记得赵传唱的“可是我有音乐和啤酒”,是啊,即使什么都没了,还有令人振奋、感动人心的音乐。当然,“海角七号”的成功,也拜这次金融风暴所赐。喧嚣的人们在彷徨失措之余,看到这样一部坚持理想,坚持爱情,纯净到透明的电影,自然能治愈心中的伤口,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影片的OST是强力推荐的,除了“无乐不作”,“国境之南”等之外,“情书”的theme也经常出现。其实,这几首歌的MV早就看过,没觉得怎么好听,可在电影当中听到,却又是另一番感受,戏托音乐,音乐衬戏,这叫和谐。
好向往那片能让人疗伤、重拾信念的美丽海滩。
留下来, 或者我跟你走
友子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我想她是想跟着他走吧,但是可能是日籍教师不想让她跟着走吧,所以他才说“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我想,如果他愿意,或许是可以带她走的,但是他只是埋怨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可能真的是他的懦弱吧,有时候就是这样,因为太爱,会感觉自己是对方的负累,用离开来给对方所谓的幸福,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我不想让你跟着我受苦”。这样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就是所谓的成熟,毕竟他是一个老师,而友子是一个学生。有时候这样的所谓成熟是否具备其真正的意义呢。对每个人来讲,幸福的定义都可能不尽相同。我不知道他要给友子怎样的生活他才会觉得给了友子幸福,但是我觉得对友子而言,不管发生什么,只有能跟他在一起就是她想要生活,她想要的那种幸福,所以她才会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但是他却残忍地选择默默地离开她。
这样的人是可恨的。他其实很舍不得,所以他才会说“想著你未來可能的幸福我總是會哭”,那可能的幸福不是他给她的。其实他很清楚,当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逃家愿意远走高飞的时候,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不会发生超过一次。所以他才说,“我會假裝你忘了我,假裝你將你我的過往
像候鳥一般從記憶中遷徙
假裝你已走過寒冬迎接春天“。
因为他很清楚,没有人会忘记得了。
当船在海面上已经再也看不见之后,提着笨重行李的友子,想的又是什么呢?她后来的生活又是怎样?没有人敢去想,那种场面实在过于伤感。
但是,后来,友子的孙女在和女主角友子的谈话中说:“日本人懂爱情吗”,我猜想,友子后来可能没有再结过婚,她的儿子可能就是和那个日籍教师生的。所以,友子的孙女才会反问女主角友子,因为她肯定知道自己的祖母当年就是被日本人伤害过,而她自己估计也是爱上日本人而被伤害过。影片没有给老的友子一个正面的镜头,只是给背影和侧影,看了让人心碎。影片之所以没有给一个老年的友子一个快乐状态的正面而给出的是让人感觉凄凉的孤独背影,我想,也正是想说明,其实日籍教师的狠心一人离开,并没有让友子得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幸福,她是孤独的。
不管信写得多感人凄美,但结果都改变不了那种伤害。所以,到最后,影片借阿嘉的口升华了影片的主题。阿嘉和友子都看过那些信件,当友子说要回日本的时候,他很清楚,深爱一个人的感觉未必会因为距离的拉开而消逝。勇敢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情,所以阿嘉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和日籍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深爱着的两个人,自以为是的离开未必就是让对方得到了你认为的那种爱情和幸福,如果真的相爱,应该勇敢选择在一起。
有人觉得影片不怎么样,其实我觉得是一部值得细细体味的电影。如果你没有看得感动,或许你没有深爱过,更别提远距离的想念。好好先深爱过,或许你会像我一样看到落泪。
只想单纯的爱一次!
抛开政治,只是理智的去看《海角七号》,或者,抛开理智也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去游历一下电影本身!“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大家有爱过吗??有真的去动心过吗??为了不可抗逆的外力,或者是为了比爱情更让人不可动摇的目标!还有什么比爱情更让人不可动摇啊!有的!那是你的心啊!谁没有失去过!那份镌刻在心底的痛彻心扉的痛啊!你们忘记了吗??或许今天,你过的很好,但是,阿嘉做到了!他执着的面对了自己突然来临的爱情!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或许有我的影子!又或许是沧海一粟的感动让我们不曾有那些不曾经的最淳朴的爱,回来了!
首先是感人最深的日本老师与学生(同名为友子)的爱情,“我只是一个穷教师,为何要我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远去和淡化战争的血腥和屈辱,这样的爱情衷肠确是令人同情和惋惜。电影最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让隐藏老故事里的人物正式出场,只是偶尔掠过一两个日本老师在船上写信的情景,其余的全交给音乐和情书去诉说,遥远、飘渺、怅然若失。据说七封情书是由导演魏德胜亲自写的,功力很深,“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一旦让我着陆/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想着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只是我的泪水/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干/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可恶的风/可恶的月光/可恶的海”文字的美有时是画面和语言的无法企及的,但如果光有文字也并不见得就感人,画面、音乐、读说三者一
体,才催人泪下。第二个亮点是村民的众生相。年老的茂伯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但也不拖累年轻的乐队,只是换人时一句“我是老人家,我会伤心呢?”道出老人心里的真切感受。水蛙畸形的爱恋,年轻警察烦闷的心情,镇代表的忧心,马拉桑想方设法的推销,全由一个小小的乐团交接在一起。电影提出了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这里的海这么漂亮,为什么就留不住年轻人?”“报纸上天天说我们是国宝,而„„”阿嘉面对继父(镇代表)的感情,大大的单亲家庭等等,加之一系类搞笑的台语对白,叫人在忍俊不禁中思考着种种的问题,摆脱了说教型的严肃和沉闷,所以既受年轻人的欢迎,也得到各界的好评。最难得的是《海角七号》中没有一个配角是为了增加搞笑的成分而设计(在此之前很多电视剧电影中的滑稽人物都是专门添上去的,功能单一),他们个个都可以让你捧腹大笑,但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身份和生活的代表,老青少三代。很多台湾网友说影片中某某好像他们周围的某某,这是因为在对台湾本土原生态的采景和取材方面,电影做得相当成功的体现。能够寓严肃的社会问题于诙谐的台语对白当中,是该电影一大特色。
电影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展现的是台湾海边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人物的故事不仅不是次要的陪衬,甚至可以说是电影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原因。
“我看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还没哭完就笑,还没有笑完又哭。”他说的是真感受。美丽哀伤的故事,令人羡慕、同情,还要陪着许多眼泪,60年前昏黄的也岁月同样给人带来一股淡淡的哀伤。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磨合,新老两代的摩擦,既碰撞出令人发笑的一幕幕,也引发了严肃的思考。电影的最后老人家在事隔60年后才收到当年的信件,重温了码头告别的一段,与片头的情景相接毫无痕迹,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相当娴熟完满的。而恒春当地的乐团取得成功,阿嘉和友子现代爱情的美好结局也是给了人一种温暖和鼓励。
第三篇:1942 精彩影评
《1942》影评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
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哎,中国的电影人……
可恶的冯氏小聪明——没了追问的《1942》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感叹号的话,那么《1942》可能就是一个逗号,陈述语气的使用,虎头蛇尾的设定,少了起转承合,等不到的高潮让这部电影使人十分压抑,正如有人说的“堵”,确实很堵,所以作为一部电影,它确实没那么好看,演员表演十分到位,李雪健老师用力有点过猛,关于电影本身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远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差。
冯小刚无疑是圆滑的,所以这部电影才可以上映,然而阻碍冯小刚的恰恰也是这种圆滑,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发现冯氏的那种小聪明小幽默,如同往年冯氏贺岁片的风格,在贺岁电影中,无论是多年前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或是
《天下无贼》,这种小幽默小聪明让人可以很舒适的享受娱乐的感觉,也许是被娱乐,不管怎样,那都是轻松的电影。可在这部灾难片里,看见属于冯氏的那种小幽默与小聪明,多少让人有些忿怒。因为这些小聪明原本可以用的更加有意义,比如这部电影发布会的名字叫做——《追问·1942》,大概真的没了追问,所以电影本身冯小刚就干脆吞掉了那两个字,最后出来的这部电影,也仅仅就是个陈述事实(还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的作用,没了预告片那种五个问号扑面而来的气氛,这部电影也就没了什么内涵之说。电影中那些细节上的小聪明比如各种耍点冷幽默的台词,尤其让人觉得可恨了起来,因为这些小聪明完全可以耍的更高级,耍的更有意义,比如“追问”这两个字,原本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东西,可最终,圆滑的冯小刚放弃了任何可以赋予电影少许内涵的细节,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把能力用在了那些让人半笑不笑的小幽默上了。
第二,关于外国大影星的参演,在预告片中,我以为这二人的戏份很重,所以请个辨识度比较高的大牌是有必要的,然而上映的电影中,我们发现,白修德的角色多少还有一定的戏份,然而神父这个角色完全可以由任何一个外国演员扮演,没有必要去请大牌,高价外国影星参演无关紧要的角色,这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演员演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的感觉。
其实关于电影本身就是上面那么多,好戏永远在戏外,看电影的时候哪怕是到了结尾的时候,影院里仍然少不了笑声,如同我们的现实:永远都少不了看客。
关于饥饿——当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如何才能不挨饿?你有三种选择,一是吃树皮,吃泥巴,杀人吃。二是信主吧,信了主饿肚子也就不觉得饿了,直到饿死。
或者第三种选择,跟熟悉的人组成小团队,抢别人的粮食,吃别人的肉,发展下去也许你们的团队会被人吞并,也许会你的团队变大,吞并别的小团队,然后占山为王,这时你已经不仅仅想吃饱了,然后占领更大的土地,这时你已经想要成为真命天子了,然后你就君临天下,这时你就要吃好睡好了,必须把最初一起合作的队友们全都解决掉,否则你就吃不好睡不好了。
关于战争——有些人说,战争会带来新生,我同意,但是绝对不是善良的人们的新生,战争是只有恶人才能活下去的洗礼,有句老话是乱世人不如狗!没有饥饿过的人,才会期待一场乱世的来临,才能知道人不如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以上是看电影时一直在脑子里回应的一些事情,这部电影没那么好,但是也没那么差,毕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些东西必须依靠圆滑,所以我觉得应该值个三星。整部电
影记忆最清晰的一句台词是“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道明叔其实可以考虑有一天去演演总理,就是准备了一百口棺材的那个!
给四星,一则是为了给那些看都不看就给一星的人,二则是这个影评已经发了两月,不能对不住那些因为写的是好评而给了有用的人们。
其实,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只是一部畏畏缩缩说点boss允许说的话的电影。
但也不只是一部电影:“那些事儿,我都已经忘了,你还提它做啥?”——电影最后一句台词。
第四篇:《雨果》精彩影评
2丫影视奇异高清网http:///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投资高达1.7亿美元,从上映之后的反响可以看出,他的这次情怀真诚的造梦之旅是成功的,投资人付出了一个A级大片的高昂成本给这部看似很儿童的电影,而老马丁,则将他对电影最初的感动和所有的虔诚,以澄澈迷人的童话梦幻形式呈现出来。
自从《无间道风云》让马丁斯科塞斯终于如愿以偿拿下奥斯卡小金人之后,他的心态也越发收放自如,不用像《纽约黑帮》、《飞行者》的时候刻意迎合学院派,而是以电影资深玩家的心态游刃于影像游戏中,玩转精神分裂主题的《禁闭岛》是深邃黑暗的游戏,而《雨果》就是充满童趣的游戏,《禁闭岛》将叙事技巧玩到了淋漓尽致,而《雨果》中斯科塞斯则热衷于电影最初的神奇技术——营造梦幻感。
电影如何造梦从“科幻片之父”梅里爱说起
《雨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片中主要的电影人就是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正式被称为“电影导演”的人,在他眼中,电影就是一种能够将想象中的画面和故事最直接呈现的魔术,当然,这也与他在做“电影导演”之前的职业有关——舞台魔术师。他开始热衷于拍摄欧洲神话主题的电影,后来则转向科幻题材影片的制作,后来蒙太奇的兴起和战争原因,让固执的梅里爱开始走下坡路,晚年则在火车站附近玩具店度过,《雨果》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切入的。
从片中两个孩子的角度来看,梅里爱就是一个神奇的造梦魔术师,影片以自动机器人将主人公雨果和梅里爱联系在一起,而雨果和伊莎贝尔在图书馆里听管理员讲梅里爱电影的时候,才是斯科塞斯最想表达的,这段深情回忆让本来的怀旧梦幻色彩有了虔诚的气氛。
梅里爱开发了很多电影拍摄的基本技术,比如快慢动作、淡入淡出、停机拍摄等等,这些后来已经被大量运用,而梅里爱对电影特效技术尤其痴迷,因此才有《月球旅行记》的诞生,《月球旅行记》的故事是科学家们决定乘炮弹去月球,一群美丽歌女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球火山口。科学家们在月亮上看到月神各类奇异生物,后来经过一番激战返回地球。《雨果》中重点重现了炮弹到月球的过程,这里的月球被想象成岩石表面的脸庞,炮弹正好击中这张脸上的一只眼睛,两个孩子对此惊奇不已。而斯科塞斯之所以重点在此,因为《月球旅行记》是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其绚丽迷人的特技对太空、月球和星星的展示,月球上的岩石洞穴、奇花异草等等都成为后来科幻片的必备。
不仅如此,梅里爱当时所采用的是耗资巨大的布景技术,正是这种技术将初生的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的“自然记录真实”路线摆脱出来,真正能够创造一种虚拟空间的梦幻感觉。《雨果》中,斯科塞斯对梅里爱当时的摄影棚展现得十分豪华精致,在图书馆管理员的讲述中,那几乎是神圣而梦幻象征。
后世的科幻片采用了很多实景拍摄,但电脑特效技术又将实景拍摄无法达到的虚拟效果呈现出来,这好像又回到了当时梅里爱的初衷——造梦。
技术对造梦者的逆袭
同样作为一个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对电影视觉效果技术进行了大量尝
2丫影视奇异高清网http:///
试,观众看到的大量火车站场景都是CG特效完成,这不仅仅限于绿幕抠像和后期合成,还包括大量多维度的长镜头运动(影评),影片镜头在灵动音乐中穿梭于火车站人群、钟楼大量钟表零件以及自动机器人内部中,尤其后两者,由摄影师完成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几乎全部是后期数字制作,这其实并不新鲜,因为三维动画肯定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卡梅隆的《阿凡达》以及很多科幻电影也是如此。但于作者型导演斯科塞斯在这部非动画电影前而言,就有了别样的意味,镜头的视角、维度不再需要通过现场灵感捕捉,而需全部设计、制作。
电影发展到今天,当初梅里爱的造梦路线再次飞跃,技术对造梦者进行了逆袭,剥夺了造梦者直接现场捕捉的权利,那些穿梭于虚拟画面中时的导演视角,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但这并不能说失去了创作者的灵魂。
令卡梅隆赞叹的3D技术
谈到《雨果》的3D技术,斯科塞斯表示,既然我们的世界就是3D的,用3D来拍电影再正常不过了。仔细看《雨果》的3D画面就能发现,老马丁确实对3D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三位立体效果已经从“层次感”进化到了“融入感”,摆脱3D电影让球飞到你眼前、让泥点子甩到你脸上之类炫技卖弄,而是营造空间感将观众彻底融入,所以你看《雨果》的时候不再有之前3D电影中物体可以突兀的感觉,而是与画面融为一体的身临其境,如果能摘掉眼镜,这应该就是理想中的3D效果了。
这种3D效果不仅能让人真正身临其境,而且在细节上能够避免画面变形,不少人在看《龙门飞甲》的时候明显感到远景和近景中人物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对焦都会出现问题,这些在《雨果》中就绝对不会出现了。
《雨果》不是科幻电影,但它是一部关于“科幻片之父”的电影,从这个电影我们才看到,一向以“电影社会学家”著称的马丁斯科塞斯,原来藏着如此晶莹梦幻的电影童心,当有人质疑《雨果》故事过于简单的时候,其实斯科塞斯何尝不知,但他也正是用《雨果》告诉观众,电影能够有生命力到今天,恐怕不是因为它一开始对叙事技巧的追求,而它作为一个造梦的工具才是它令世界最兴奋与迷恋的原因,它让人类的想象与梦想能够真正呈现出来,今天的特效,今天的3D都在发展它造梦工具的功能,因为,电影,在这个狭隘而有限的现实空间之外,它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
第五篇:《霸王别姬》精彩影评
《霸王别姬》影评
影片《霸王别姬》是部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叙述,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演绎了一代戏子对于京戏的痴迷,达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境界。
戏中主角程蝶衣(小豆子),由于初入戏园,大师兄(小石头)对他关心和疼爱,两人感情十分要好。再一次王公公的唱戏堂会里面,他们俩出演《霸王别姬》曲目。饰演虞姬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也因此出名。而后一直以来,程蝶衣和段小楼都唱响了《霸王别姬》的曲目,程蝶衣,对于大师兄的感情也如戏中虞姬别霸王的感情一般,跨越了性别。他把自己当成了虞姬把师哥当成了楚霸王。在他的世界里,他们要唱一辈子的戏,少一天,少一个晚上。少一个时辰。那都不叫一辈子。
他紧紧的记住了师傅的话,唱戏的一定要从一而终。他觉得师哥应该和自己唱一辈子的戏。两人就如虞姬和霸王一样的感情。可是不料从中添出一个菊仙小姐,让他受到了打击,让他内心伤心万分,影中袁四爷的出现也是大有文章,袁四爷迷于京剧《霸王别姬》,而程蝶衣的虞姬真是演的出神入化不辨雌雄的地步,所以对于蝶衣的爱慕和喜欢,也可以用一个痴字形容了。而后的时间里面由于战乱,程蝶衣不分好坏,不分阶级的唱戏,只能说是对戏的疯魔了,由于历史背景的熏陶,几人关系发生了些变化,袁四爷后因为是大戏霸是反革命分子,被铲除。而后他们两人继续唱戏,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时代,两人被游街批斗。触动我最深的画面是,当街游行段小楼和程蝶衣。最后为求自保他们相互揭发,当说到菊仙姑娘的时候,因为是旧时代的妓女身份,段小楼在当时情势所逼混乱的情况下,说出于菊仙划清界限,不爱她,虽然几字而已却让菊仙深深的记忆,菊仙深爱着段小楼,当然不能接受这样事情,影片画面放出特写和回声,让人更加对于人生的感情发以深思。菊仙因不能接受段小楼对她的背叛,穿上鲜红的嫁衣吊死家中。剧情上升,在一九七七年,十一年后,段小楼和程蝶衣在次同台演出,程蝶衣还是忠于那句话“从一而终”拔剑自刎。
影片发人深思,从京戏的活跃时代到京剧经历文化大革命,最终还是以京剧的原有精神面向了观众,戏子程蝶衣对戏的痴
迷,达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我们回顾程蝶衣的一生。从被母亲抛弃,到母亲切断六指的他,他小小的心里没有了亲情。没有的依靠,在莫大的戏班子里面唯一信赖的人就是大师兄段小楼。在他的世界里面,没有人比段小楼重要了,他把友情和跨越性别的爱情溶成了一体,他的世界里面只要有他和师哥就够了,然后又经历了段小楼的背叛。他认为段小楼应该和他一起唱戏守候一辈子。没了段小楼,他的天就塌了,他开始痴疯玩命的唱戏,为了小楼他舍弃了自我,他的一生是悲哀的,没有亲情也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爱情。那种错乱的情感让他变得疯癫,最终入戏不得出。死在戏梦之中,守候了自己唯一的情感。这样的人生看得让人心疼,然而又不知道怎么去同情。
除了对京剧的表现,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革命场景。演绎了从日本军到国民党,最后到达共产党的时代,时代背景,演绎十分真切,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情节真实不虚假也让人折服。人物感情虽然错中复杂。但是还是让人领会到程蝶衣对大师兄段小楼的情意,段小楼夹杂于一个男人和一个人女人之间,他不能随意舍弃一方。然而最后时刻他揭发师弟程蝶衣和与菊仙划清界限。直至菊仙上吊于一死,段小楼的情感不是属于任何一方的。他有对师弟的情意也有对菊仙的爱意。但是最终对谁都达不到忘我的境界,世上情为何物?只是叫人生死相许,菊仙为他死了,蝶衣也为他从一而终的死了。结局纵然是悲凉的,但是这才是它想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