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微山县城与枣庄新城融合的思考.wps
存客观在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微山县城离枣庄新城(薛城区)只有13公里而离济宁市110多公里。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微山县城、枣庄新城都在跨越式发展、扩大规模并且互相融合。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微山县有钱的人多数都在枣庄新城在2000元左右一平方的时候买到了房产。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微山贩卖煤炭而赚到点钱的人多数都在枣庄新城买地、建工厂、发展事(实)业。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微山人都要去枣庄新城乘坐高铁、京沪铁路客车、京福高速公路。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枣庄的客人都会去微山湖看一看,到微山县城吃一顿鱼宴。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微山重视教育的家长都会送孩子去枣庄新城的五中、八中、十三中求学。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枣庄是地级中等城市而微山县城离行政区划中心城市110多公里。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地球上没有中京市,500年后可能枣庄市成为中京。微山可能成为中京市的一个区。以上不知你信与不信。反正我信了!
遵循规律
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把微山县城按照“滨湖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滨湖生态旅游城市。为实现县委的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城市必须有一定的人口、经济规模,才能发挥比较优势,显
示出规模效应。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一个城市人口达到25万,才能显示出规模效应。低于这个数,就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我县县城规划到2016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7万人,而2011年县城人口只有10.4万人,供暖面积100万平凡米,大约1万户左右。明显太小,人口太少。面对周围城市迅速发展的形势,如薛城,滕州,沛县,邹城等,我们发展步伐相比缓慢;特别是面对枣庄新城在薛城区的迅速崛起。距离我们县城只有十几公里,已经感到吸引我们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如不奋起直追,就会被抛弃,就会落伍。
二,壮大城市规模要按照一城四区的框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微山县城现有约1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供气至今普及率很低,住房、医疗、商业、学校、物流、文体等与周边县级市相比,可以看出我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差距。加大道路、供电、供水、通讯、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生态和滨湖相比同等重要。
增加城市人口,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市民少,城中村多,房地产市场规模小,证明我们的城市,更像一个乡镇驻地。微山南北狭长的地理区域,使微山县城被微山湖分割成扇形,县城总人口数量显然偏小。因此,应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人口流动,充分吸纳外来及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中村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渔民上岸定居工程,从事航运业20多万人进城定居。使城市人口得以适度增加,实现非农产业的空间集中和人口集中,使众多的省市县属企业、县域企业、乡镇非农人口和相对云集的厂商共同
分享城市的土地、道路、水、电、通讯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二、工业立县,特别是开发区和县城工业企业的规模及水平,更是决定县城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工业强大是城市发展后劲的坚强支撑。没有大量劳动力在县城就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居民居住,也不会有持续的人口增加。
三、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是壮大县城规模的有效途径。老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可为城市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升级城市设施。便捷完善的交通体系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也是迎接汽车社会的必要准备。
四、优势互补,对接枣庄新城建设,打造枣庄新城的后花园。微山南、西两面环湖,东面临新薛河,北面即将挖煤塌陷。两个扇形结构,陆地和水面,必须取长补短,共促发展。微山县城离地级市枣庄新城只有十三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京沪铁路离县城只有十公里,仅仅相当于中等城市的一个区的结构,微山与枣庄新城虽然隶属于两个地级市,但在经济版图上却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而愈来愈加融合一体。克服狭隘思想和封闭的地域意识,以开放的思维,尊重事实,尊重经济规律,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枣庄的交通、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微山。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微山成为孤岛。
共识与意志
全县上下必须形成清晰而成熟的共同认识。我们的优势何在?我们的劣势何在?微山县城只有便捷的交通才会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才会避免成为孤岛;避免走向断头路,走进死胡同。只有强大的工业实业才会有微山美好的未来,持续的增长和坚实雄厚的基础;县城才不会成为渔民村镇。只有宜居滨湖生态的环境和低廉的房价,才会有繁荣的商业和房地产业,才会有旺盛的商业人气、才会有加速膨胀的城市规模。
只要我们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微山的老百姓是会支持我们、拥护我们的。
第二篇: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文论述了在法治建设中,新区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当前新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透过现象追溯源,充分肯定了城市管理在新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阐述了法治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千年,为了响应南京市进军新河西,建设新城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城市建设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的目的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等为重点,通过规划、建设、改造,改变城市破、乱、旧的城市面貌,并兼顾考虑群众生活的需要,为大力度推进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城市管理是在建设改造的基础上,依靠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具有系统性、空间地域性、时效性的特点,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承上”角度来看,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已有城市建设设施功能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将城市建设的各组件有机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启下”角度来看,涉及城市如何进一步理性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过程。与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比,城市管理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不具阶段性而具长效性,因此,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一是基本成形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河西新建及拓宽改造的12条主干道、24条支路、地铁一号线等为主,初步构成东西便捷、南北通畅、内外衔接、江城一体的新城交通格局。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16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三是旧城改造换面貌。以南湖地区为中心,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迫切要求改造的地段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同时,配以拆除违章搭建、建设景观小游园等。目前,南湖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初步展现出显山露水的优美风貌。四是滨江风光带凸现特色。以滨江大道及滨江主题公园、商务中心绿轴、主干道两侧景观及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空地绿化等景观为主,向世人初步展示“绿色河西”的风貌。五是绿化亮化树形象。以道路绿化为主体,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点线面结合,加大园林绿化亮化建设力度,近几年新建了一批广场、街头小游园,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步入绿化空间。同时,以水西门大街、南湖路等主次干道为轴、窗口地区为面,出新了一批店招门头,设置了大型广告牌,在主要建筑物都安装了轮廓灯或射灯,并据环境需要,在楼面或顶部安装了造型新颖的霓虹灯,形成了白天美化、晚上亮化的景观。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区的同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事先规划安置;对老城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环境出新,并更新了主次干道、小区内的垃圾箱和果壳箱,新建、补建了相应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并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业网点等,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建设改造的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整合与沟通问题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应在整体协调、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目前,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明显体现。如:在“拆违”工作中,由于执法管理部门与拆迁、建设部门沟通不够,致使执法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与判定违章建筑搭建的情况。又如:在规划某些建设项目时,因缺乏前瞻的眼光,事后管理难易的决策准备,且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周围市民的沟通不够,会引发市民与建设方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沟通手段,远不能满足新城发展的要求。
(二)被动与预警问题城市管理是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手段,也是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时有关城市管理问题的考虑还是一个缺漏项,城市管理“事先控制管理少,事后被动管理多”,出现了问题,再用管理方式加以补救,一些管理执法行动往往是被动、适应型的,缺乏前瞻、超前的主动管理。如,马路拉链工程、公厕、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在建设中若预先充分考虑,预留空间,那么动辄开挖路面、多方扯皮等现象可大为减少。这些都表明,由于还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信息反馈不及时,一些突发性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解决。这些现象都表明,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活动常常是被动的,应用效率也不高。
(三)人治与法治问题新城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旧很不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规章在制定时由于缺乏对新城发展作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内容空泛,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法规、规章的执行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设定,被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此,在动态的建设中,管理更是复杂多变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进而,管理水平波动就越大,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往往得不到体现。这就是说,在法治化尚不完善之际,还需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辅助加以制约、补充,因此,建设规范到位是城市管理严格执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应对策略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培养现代法治精神。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是时代潮流,法治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0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对过去概念模糊、相互扯皮、推诿等执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7月1日新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条例的频行,从更高层面上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执法者,不再是靠经验、凭资历执法,必须依法办案,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在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越是困难多、矛盾大、时间紧,越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干部,特别是在一线的执法队员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持不做;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方式,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将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尽快归还企业和社会,既减少政府资金的不必要支出,提高利用效率,又降低因为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而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要逐步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和部门利益的意识,对非经营性项目,按照“投、建、管、用”分离的思路,突出集中的专业化项目管理方面,逐步推行“代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资金能够按照政府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鼓励和发挥舆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协调及长效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推进,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能够迅速协调运作。一是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窗口地区和一般地区存在区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执法资源配置和执法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变化。据区域级差的实际,把全区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施区域级差管理。一是对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严控区实行定人定丙的督岗制和24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十禁四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对城区其它道路和背街小巷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占道设摊等,给予适当疏导。三是对城郊结合部、涉农地区等一般区,一方面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倡导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城郊失地无业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进行积极疏导,完善基础设施,使管理规范有序。二是创新面上执法机制,完善覆盖型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机制,采用班车式巡查、定岗式巡查、特情处理式等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执法的现场处置水平。区里成立城管执法指挥中心,采用轮流带班的形式,每天由一名市容局领导担任指挥员、一名大队领导担任总值班员,相关执法中队作为巡查中队(由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工人、城管警察等组成)。指挥中心配备各类执法必备的工具设备,包括电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巡逻车、洒水车、清扫车等执法机械以及专用于清扫保洁、整治“三乱”等的工具,在全区的主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的往返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市容管理问题及时按照相关市容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处置,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限日整改到位。并且,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由交警、城警、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组成,作为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辖区内的重难点问题,拔钉子、除邪头。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的体制要求,构建市、区、街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好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城管警察(辅警)、交警、环卫公司工人等多支城市管理队伍,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条块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构建相互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市、区、街之间形成指挥顺畅、步调一致、配合密切的执法体系;同时,层层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把工作目标由点到面,逐一落实到基层、具体经办人,形成职责分明、权利和义务相配套的格局。同时,建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市政、规划、建设、环保、公安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建立信息联系、工作例会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四是实行前置管理提前介入、后续处置手段拓展延伸机制,强化执法机制,确保执法的连贯性。积极主动的介入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通过建立档案、录入台帐,进行统一管理,以寓执法于管理的模式,预先设定一定的先决条件,强化执法的连续性、追踪性,有效防范违规行为的出现。同时,积极联合建设、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充分调动区政府的管理权威,强化司法保障机制,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处罚手段,确保相应处罚责任落实。
(四)、提高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的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突出,而要加快新城建设,就必须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而且,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可以从多个方面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可能通过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性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吸引中外投资者,还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优良管理、服务环境,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例如,制订户外广告位占用采取社会竞拍的办法,会同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对一些新建和到期的广告位,统一规划布点、统一选材制作,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又如,城管工作中的公共性管理职能与操作性作业功能相互分离,作业层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推进环卫所转企改制,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善待职工。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环卫行政隶属、行业管理模式、环卫监管中心、环卫作业市场和作业方式的全面改革,逐步把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配合建委对新增道路保洁权按照核定价格,公开向社会招标,制订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实现微利运营,择优录用。另外,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也可以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比如对城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综合配置资金资源。城管经费支出方式由按“人头”核拨为主转变为按任务量核拨,推动“以费养人”向“费随事转”过渡。
(五)、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最终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当然,城市管理的数定化工程在短期内投资较大,但从长远而言,会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作用是巨大。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相当重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不断完善公务网功能。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及运用系统,对城市管理信息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的言论,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的要求。二是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和改善执法设备,进一步完管理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环保、应急联动等的联系,在城管系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广度的拓展,形式、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评论导向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市民的城管理念。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文论述了在法治建设中,新区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当前新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透过现象追溯源,充分肯定了城市管理在新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阐述了法治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千年,为了响应南京市进军新河西,建设新城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城市建设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的目的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等为重点,通过规划、建设、改造,改变城市破、乱、旧的城市面貌,并兼顾考虑群众生活的需要,为大力度推进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管理是在建设改造的基础上,依靠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具有系统性、空间地域性、时效性的特点,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承上”角度来看,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已有城市建设设施功能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将城市建设的各组件有机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启下”角度来看,涉及城市如何进一步理性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过程。与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比,城市管理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不具阶段性而具长效性,因此,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
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16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
三是旧城改造换面貌。以南湖地区为中心,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迫切要求改造的地段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同时,配以拆除违章搭建、建设景观小游园等。目前,南湖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初步展现出显山露水的优美风貌。
四是滨江风光带凸现特色。以滨江大道及滨江主题公园、商务中心绿轴、主干道两侧景观及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空地绿化等景观为主,向世人初步展示“绿色河西”的风貌。
五是绿化亮化树形象。以道路绿化为主体,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点线面结合,加大园林绿化亮化建设力度,近几年新建了一批广场、街头小游园,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步入绿化空间。同时,以水西门大街、南湖路等主次干道为轴、窗口地区为面,出新了一批店招门头,设置了大型广告牌,在主要建筑物都安装了轮廓灯或射灯,并据环境需要,在楼面或顶部安装了造型新颖的霓虹灯,形成了白天美化、晚上亮化的景观。
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区的同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事先规划安置;对老城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环境出新,并更新了主次干道、小区内的垃圾箱和果壳箱,新建、补建了相应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并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业网点等,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建设改造的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整合与沟通问题
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应在整体协调、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目前,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明显体现。如:在“拆违”工作中,由于执法管理部门与拆迁、建设部门沟通不够,致使执法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与判定违章建筑搭建的情况。又如:在规划某些建设项目时,因缺乏前瞻的眼光,事后管理难易的决策准备,且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周围市民的沟通不够,会引发市民与建设方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沟通手段,远不能满足新城发展的要求。
(二)被动与预警问题(三)人治与法治问题
新城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旧很不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规章在制定时由于缺乏对新城发展作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内容空泛,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法规、规章的执行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设定,被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此,在动态的建设中,管理更是复杂多变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进而,管理水平波动就越大,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往往得不到体现。这就是说,在法治化尚不完善之际,还需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辅助加以制约、补充,因此,建设规范到位是城市管理严格执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应对策略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培养现代法治精神。
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是时代潮流,法治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0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对过去概念模糊、相互扯皮、推诿等执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7月1日新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条例的频行,从更高层面上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执法者,不再是靠经验、凭资历执法,必须依法办案,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在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越是困难多、矛盾大、时间紧,越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干部,特别是在一线的执法队员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持不做;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方式,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将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尽快归还企业和社会,既减少政府资金的不必要支出,提高利用效率,又降低因为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而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要逐步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和部门利益的意识,对非经营性项目,按照“投、建、管、用”分离的思路,突出集中的专业化项目管理方面,逐步推行“代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资金能够按照政府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鼓励和发挥舆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协调及长效
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推进,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能够迅速协调运作。
一是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窗口地区和一般地区存在区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执法资源配置和执法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变化。据区域级差的实际,把全区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施区域级差管理。一是对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严控区实行定人定丙的督岗制和24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十禁四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对城区其它道路和背街小巷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占道设摊等,给予适当疏导。三是对城郊结合部、涉农地区等一般区,一方面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倡导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城郊失地无业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进行积极疏导,完善基础设施,使管理规范有序。
二是创新面上执法机制,完善覆盖型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机制,采用班车式巡查、定岗式巡查、特情处理式等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执法的现场处置水平。区里成立城管执法指挥中心,采用轮流带班的形式,每天由一名市容局领导担任指挥员、一名大队领导担任总值班员,相关执法中队作为巡查中队(由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工人、城管警察等组成)。指挥中心配备各类执法必备的工具设备,包括电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巡逻车、洒水车、清扫车等执法机械以及专用于清扫保洁、整治“三乱”等的工具,在全区的主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的往返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市容管理问题及时按照相关市容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处置,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限日整改到位。并且,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由交警、城警、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组成,作为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辖区内的重难点问题,拔钉子、除邪头。
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要求,构建市、区、街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好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城管警察(辅警)、交警、环卫公司工人等多支城市管理队伍,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条块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构建相互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市、区、街之间形成指挥顺畅、步调一致、配合密切的执法体系;同时,层层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把工作目标由点到面,逐一落实到基层、具体经办人,形成职责分明、权利和义务相配套的格局。同时,建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市政、规划、建设、环保、公安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建立信息联系、工作例会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
四是实行前置管理提前介入、后续处置手段拓展延伸机制,强化执法机制,确保执法的连贯性。积极主动的介入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通过建立档案、录入台帐,进行统一管理,以寓执法于管理的模式,预先设定一定的先决条件,强化执法的连续性、追踪性,有效防范违规行为的出现。同时,积极联合建设、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充分调动区政府的管理权威,强化司法保障机制,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处罚手段,确保相应处罚责任落实。
(四)、提高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的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突出,而要加快新城建设,就必须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而且,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可以从多个方面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可能通过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
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性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吸引中外投资者,还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优良管理、服务环境,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例如,制订户外广告位占用采取社会竞拍的办法,会同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对一些新建和到期的广告位,统一规划布点、统一选材制作,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又如,城管工作中的公共性管理职能与操作性作业功能相互分离,作业层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推进环卫所转企改制,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善待职工。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环卫行政隶属、行业管理模式、环卫监管中心、环卫作业市场和作业方式的全面改革,逐步把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配合建委对新增道路保洁权按照核定价格,公开向社会招标,制订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实现微利运营,择优录用。另外,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也可以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比如对城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综合配置资金资源。城管经费支出方式由按“人头”核拨为主转变为按任务量核拨,推动“以费养人”向“费随事转”过渡。
(五)、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文秘114版权所有
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最终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当然,城市管理的数定化工程在短期内投资较大,但从长远而言,会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作用是巨大。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相当重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是不断完善公务网功能。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及运用系统,对城市管理信息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的言论,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的要求。二是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和改善执法设备,进一步完管理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环保、应急联动等的联系,在城管系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广度的拓展,形式、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评论导向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市民的城管理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四篇: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文论述了在法治建设中,新区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当前新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透过现象追溯源,充分肯定了城市管理在新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阐述了法治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千年,为了响应南京市进军新河西,建设新城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城市建设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的目的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等为重点,通过规划、建设、改造,改变城市破、乱、旧的城市面貌,并兼顾考虑群众生活的需要,为大力度推进城市的发展打下 良好的基础。
城市管理是在建设改造的基础上,依靠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具有系统性、空间地域性、时效性的特点,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承上”角度来看,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已有城市建设设施功能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将城市建设的各组件有机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启下”角度来看,涉及城市如何进一步理性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过程。与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比,城市管理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不具阶段性而具长效性,因此,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
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
一是基本成形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河西新建及拓宽改造的12条主干道、24条支路、地铁一号线等为主,初步构成东西便捷、南北通畅、内外衔接、XX一体的新城交通格局。
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16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 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
三是旧城改造换面貌。以南湖地区为中心,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迫切要求改造的地段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同时,配以拆除违章搭建、建设景观小游园等。目前,南湖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初步展现出显山露水的优美风貌。
四是滨江风光带凸现特色。以滨江大道及滨江主题公园、商务中心绿轴、主干道两侧景观及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空地绿化等景观为主,向世人初步展示“绿色河西”的风貌。
五是绿化亮化树形象。以道路绿化为主体,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点线面结合,加大园林绿化亮化建设力度,近几年新建了一批广场、街头小游园,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步入绿化空间。同时,以水西门大街、南湖路等主次干道为轴、窗口地区为面,出新了一批店招门头,设置了大型广告牌,在主要建筑物都安装了轮廓灯或射灯,并据环境需要,在楼面或顶部安装了造型新颖的霓虹灯,形成了白天美化、晚上亮化的景观。
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区的同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事先规划安置;对老城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环境出新,并更新了主次干道、小区内的垃圾箱和果壳箱,新建、补建了相应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并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业网点等,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建设改造的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 前:
整合与沟通问题
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应在整体协调、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目前,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明显体现。如:在“拆违”工作中,由于执法管理部门与拆迁、建设部门沟通不够,致使执法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与判定违章建筑搭建的情况。又如:在规划某些建设项目时,因缺乏前瞻的眼光,事后管理难易的决策准备,且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周围市民的沟通不够,会引发市民与建设方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沟通手段,远不能满足新城发展的要求。
被动与预警问题
城市管理是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手段,也是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时有关城市管理问题的考虑还是一个缺漏项,城市管理“事先控制管理少,事后被动管理多”,出现了问题,再用管理方式加以补救,一些管理执法行动往往是被动、适应型的,缺乏前瞻、超前的主动管理。如,马路拉链工程、公厕、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在建设中若预先充分考虑,预留空间,那么动辄开挖路面、多方扯皮等现象可大为减少。这些都表明,由于还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信息反馈不及时,一些突发性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解决。这些现象都表明,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活动常常是被动的,应用效率也不高。
人治与法治问题
新城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旧很不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规章在制定时由于缺乏对新城发展作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内容空泛,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法规、规章的执行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设定,被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此,在动态的建设中,管理更是复杂多变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进而,管理水平波动就越大,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往往得不到体现。这就是说,在法治化尚不完善之际,还需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辅助加以制约、补充,因此,建设规范到位是城市管理严格执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应对策略、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培养现代法治精神。
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是时代潮流,法治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0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对过去概念模糊、相互扯 皮、推诿等执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7月1日新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条例的频行,从更高层面上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执法者,不再是靠经验、凭资历执法,必须依法办案,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在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越是困难多、矛盾大、时间紧,越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干部,特别是在一线的执法队员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持不做;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方式,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将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尽快归还企业和社会,既减少政府资金的不必要支出,提高利用效率,又降低因为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而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要逐步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和部门利益的意识,对非经营性项目,按照“投、建、管、用”分离的思路,突出集中的专业化项目管理方面,逐步推行“代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资金能够按照政府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鼓励和发挥舆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协调及长效
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推进,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能够迅速协调运作。
一是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窗口地区和一般地区存在区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执法资源配置和执法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变化。据区域级差的实际,把全区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施区域级差管理。一是对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严控区实行定人定丙的督岗制和24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十禁四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对城区其它道路和背街小巷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占道设摊等,给予适当疏导。三是对城郊结合部、涉农地区等一般区,一方面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倡导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城郊失地无业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进行积极疏导,完善基础设施,使管理规范有序。
二是创新面上执法机制,完善覆盖型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机制,采用班车式巡查、定岗式巡查、特情处理式等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执法的现场处置水平。区里成立城管执法指挥中心,采用轮流带班的形式,每天由一名市容局领导担任指挥员、一名大队领导担任总值班员,相关执法中队作为巡查中队。指挥中心配备各类执法必备的工具设备,包括电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巡逻车、洒水车、清扫车等执法机械以及专用于清扫保洁、整治“三乱”等的工具,在全区的主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的往返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市容管理问题及时按照相关市容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处置,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限日整改到位。并且,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由交警、城警、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组成,作为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辖区内的重难点问题,拔钉子、除邪头。
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要求,构建市、区、街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好城管执法队员、城管警察、交警、环卫公司工人等多支城市管理队伍,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条块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构建相互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市、区、街之间形成指挥顺畅、步调一致、配合密切的执法体系;同时,层层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把工作目标由点到面,逐一落实到基层、具体经办人,形成职责分明、权利和义务相配套的格局。同时,建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市政、规划、建设、环保、公安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建立信息联系、工作例会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
四是实行前置管理提前介入、后续处置手段拓展延伸机制,强化执法机制,确保执法的连贯性。积极主动的介入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通过建立档案、录入台帐,进行统一管理,以寓执法于管理的模式,预先设定一定的先决条件,强化执法的连续性、追踪性,有效防范违规行为的出现。同时,积极联合建设、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充分调动区政府的管理权威,强化司法保障机制,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处罚手段,确保相应处罚责任落实。、提高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的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突出,而要加快新城建设,就必须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而且,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可以从多个方面降低政府 的管理成本,还可能通过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
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性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吸引中外投资者,还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优良管理、服务环境,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例如,制订户外广告位占用采取社会竞拍的办法,会同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对一些新建和到期的广告位,统一规划布点、统一选材制作,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又如,城管工作中的公共性管理职能与操作性作业功能相互分离,作业层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推进环卫所转企改制,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善待职工。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环卫行政隶属、行业管理模式、环卫监管中心、环卫作业市场和作业方式的全面改革,逐步把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配合建委对新增道路保洁权按照核定价格,公开向社会招标,制订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实现微利运营,择优录用。另外,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也可以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比如对城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综合配置资金资源。城管经费支出方式由按“人头”核拨为主转变为按任务量核拨,推动“以费养人”向“费随事转”过渡。
、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
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最终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当然,城市管理的数定化工程在短期内投资较大,但从长远而言,会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作用是巨大。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相当重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是不断完善公务网功能。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及运用系统,对城市管理信息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的言论,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的要求。二是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和改善执法设备,进一步完管理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环保、应急联动等的联系,在城管系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广度的拓展,形式、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评论导向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市民的城管理念。
第五篇:“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
“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万笑影 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编辑。
“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
2011年4月13日,我国外交部开通了一个名为“外交小灵通”的微博,开博仅6天就吸引了2万多网友的关注。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部委开通的微博。其实,早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态就已备受追捧。到2011年两会,短短140字的“微信息”已成为网民关注两会的重要渠道。微博的低门槛、低成本,让更多的人有了话语表达的便利,从而使信息发布的手段更加简单且数量更为庞大。正由于微博这个新兴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多种优势,因而以报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面对微博问政迅猛发展的势头时,既要有面对大众传播新形态的危机感,又要在保持固有价值并发扬光大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微博问政与自身新闻传播的“融合”之路。
微博问政的发展优势
2011年3月26日,首届“网络问政与舆情监测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会上首度发布了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据统计,仅人民微博、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这三大微博的平台上,目前已活跃着一定粉丝规模且信息发布频率较高的党政机构微博400多个和官员微博200多个。①
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态,与博客问政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在中国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期、适应期和成长期,而前者在2010年两会首次亮相之后,便迅速本土化,甚至已超越后者,似有独领风骚之势。
1.强节奏、强交流——增强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的现实感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如果说博客问政最大的优势是互动性更为活跃的话,那么,微博问政的强节奏所带来的强交流,就算博客问政也是望尘莫及的。因为,博客在网上发表的博文,基本上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后果,不仅会产生事件发布在时效上的滞后性,而且由于过多的语言修饰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远没有微博的白话“平易近人”。
2011年两会期间,至少有数十名全国政协委员同时用微博直播会议,网友不仅可以感到强烈的且极具现实意义的现场参与感,还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及时反映于“微评”。从理论上讲,微博问政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互动的节奏越快,参与的现场感也就越强。可是,就电视直播、报纸专版等传统媒体而言,政务报道的方向有时是单向的,普通公众的感受只是被告知,而没有即时参与感。因此,从普通民众参与程度层面上看,微博问政可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的效果最大化,从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2.新技术、新制度——强化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效果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是点对点,后者是点对面,因此,人际传播获得反馈的机会很多。虽然,有媒介的人际传播会因为媒介的应用导致传播反馈机会的减少,但总体来讲,大众传播由于传播单向性的限制,是很少有即时直接反馈的机会的。而微博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播过程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这就使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反馈断层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衔接。接触过微博的人都知道,“关注”是微博里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博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个人微博进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可以就某一关注事件或热点议题加入感兴趣的群体,形成点对面的社会效应。就这个意义上讲,当某个微博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粉丝”,那么实际上就已具备了大众传播的特性。
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网络谣言的诞生,微博同样也不可幸免。虽然,目前各大微博网站都实现了实名认证制度,但毕竟是非强制性的,并且把关也不够严格,所以起到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然而,微博问政中的政府机关微博、官员微博等就不存在这种困扰,他们几乎都是用单位名称或真实姓名注册的,这些部门或个人的微博,不但消息真实、准确,甚至有时候还会是打击谣言的有力武器。2011年5月1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华龙网、新浪网上分别开通了官方微博,开省级微博问政先河。开博2分钟后,该微博就对网上热传的“重庆人均月收入突破6000元”作出了回应,指出该说法误将1—3月的数据理解为月度数据。这就是“微博问政”在强化社会效果融合上的一个例证。
3.低门槛、低成本——打破政府与媒体议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2011年1月25日,一个“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开通,短短十几天,该微博就吸引了5万多网民,并发布了1000多张各地网友街拍的乞讨儿童照片,发现并顺利解救6个被拐卖儿童。于是,“微博打拐”迅速成为2011年春节最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
可以这么说,在微博传播史上,“微博打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究其根源,是微博的低门槛和低成本打破了在宣传报道中媒体议程和政府议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以往的公共事件中,往往都是政府发布某项政策或法规,传统媒体进行报道以及相关解读,公众真正参与其中并实际起到作用的很少,更多的只是遵守。但是,在微博出现后,普通民众想要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就显得较为简单了,如果说博客问政还需要拥有一台电脑的话,那么微博问政就只需要一部与微博账户捆绑的手机,无论你在哪里,即使是在逛街、用餐、旅行的途中,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也可以就自己所关注的微博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公众议程成为可以影响媒体议程乃至政府议程的重要因素,这也体现了“微博问政”的低门槛、低成本所带来的民众参与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报媒和网媒的融合在传媒市场渐渐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同样,这一融合之策也适用于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之间,至于怎么做,或者说传统媒体该怎么做,成为探讨此问题的重中之重。
1.传统媒体“办微博”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拥有更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海量”和“现场感强”。传统媒体“办微博”不仅是指在微博上开办电子版,也包括传统媒体在原有的版面或时间段开设与微博相关的特别栏目,这样,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达成协同效应,从而弥补传统媒体在信息量和现场感方面的不足。
第一,传统媒体可将微博视为一种新的新闻来源。微博成为了2011年两会的“最亮点”,两会中的很多热点话题都来自微博,国内的一些传统媒体也集中试水微博,除了在新浪、腾讯网站上开设微博外,多家报纸、电视等还开设了微博版面,成为两会报道的一种形式创新。
第二,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博在第一时间传播消息。2011年5月22日,广州城区普降暴雨,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直播身边水浸过程,广州交警微博也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引导交通。?譺?訛类似这种情况,传统媒体可以和政府微博合作,当微博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动态性新闻后,传统媒体可进行更为详尽、更为深入的报道。同时,传统媒体自身也可以将正在发生的新闻或记者正在采集的过程在微博上用简短的文字进行实时直播,而后再予以深度报道。
第三,传统媒体可将微博打造成其推广“品牌”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博可以被打造成媒体推广的平台,这是一种成本极低的推广方式。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发出的“声音”,代表的是自身的立场,有利于树立特有的形象。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新闻、评论、观点、话题等,都可以在“粉丝”心中构建一种“深入人心”的形象。
2.彰显深度报道和名记者效应的特色
事实上,在报网融合中,深度报道就已是纸质媒体的重型武器,这同样适用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与微博问政的融合,深度报道可以通过增加文字新闻的现场感,激发读者的兴趣,还可以挖掘新闻的深度,使新闻报道从表层向深层发展,从微观向宏观发展,从事件型向问题型发展,从信息单一型向信息密集型发展。除此之外,政府机关微博以及官员微博的开设,使得微博问政具有了一定的明星效应,所以,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打造名记者、名主持人,通过他们打造名专版、名专栏,可以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小丫跑两会”是央视两会报道的特色性品牌栏目,2010年,该栏目被搬上微博的平台后,吸引粉丝20万余名。因此,传统媒体结合微博的社会效应可以使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更为明显。
3.改变以往报道方式的“单一性”
2011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推出了特别报道《两会焦点访谈》,在节目中,通过“一丹代表观察”、“舆情看板”、“议论风生”3个板块,紧跟会议议程,及时传递两会声音。其中,“舆情看板”实时与网友互动,每天根据当天的主题通过微博和腾讯CRM(客户管理系统)向敬一丹的微博粉丝和“焦点访谈”的QQ好友们进行专题性调查,从而引发栏目10多万的网友与粉丝的强烈反响,所涉及的领域、范围非常广泛,对引导舆论关注大会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说明,传统媒体在选择报道方式时需主动出击,就某一主题的专题策划、选题范围在微博上与“粉丝”进行交流,最终抢占话语权。
如果说这是一种比较间接的议题设置方式,那么还有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微博入报”,在报纸的版面上开辟“微博版”、“微博专栏”等,以吸引更广层面上的受众。当然,报纸的编辑可根据媒体的定位、版面的安排,特别是针对受众群体的特性,通过精选、精编,在微博铺天盖地的信息中筛选出“精品”。其实,这就是取网络微博之“博大博广”,弥补纸媒在新媒体格局下的“短处”,以利在报道方式上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注释:
①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人民日报,2011年3月29日,第 14 版。
②李栋,《广州交警微博发布即时水浸信息》,广州日报,2011年5月23日,A3版。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