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谁 爬 得 快》说课稿
《谁 爬 得 快》说 课 稿
四年级北师大版
育才小学苟世登
一、说 教 材
《谁爬得快》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第五课时,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认识循环小数。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6,例7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应用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学生以前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循环小数。
2、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循环小数”正是一个能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题材。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依照新理念,我积极构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运用——总结拓展” 的教学思路,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悦感、成就感的体验,乐于与他人协作、交流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再设计,合理使用了一些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知“循环”。
本节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循环的意义,学生知道后,我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周日到周六的循环,白天和黑夜的循环等。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活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游戏简单有趣,学生容易明白教师的意图,利于形成对“循环”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重复现象,教师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这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实践中探究,认识“循环”。
(一)什么叫循环小数。
1、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小动物的资料,你们感兴趣吗?
2、介绍资料: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3、根据这份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分男女生两组比赛解决问题:(蜘蛛、蜗牛每分钟各爬行多少米?)
5、师:为什么不往下除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两个小数的特征)
小结:有一些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一些数字按一定顺序不断重复出现,就象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一样,不断循环重复,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加深理解“循环”。
1、师:你们知道循环小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吗?你想怎么简便地把它表示出来?(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想怎么表示就怎么表示。)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有创意,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2、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0.666…2.1515…0.58383…6.245245…
3、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出了五道判断题,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激趣挑战,巩固新知。
同学们这么快掌握了新知识,蜘蛛和蜗牛说:“你们这么聪明,就奖励你们几道题,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你们想接受这个挑战吗?”(出示题目,学生分男女生竞赛。)要求: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表示出来。
男女
3÷84÷3
14.2÷110.4÷9
10÷92÷4
1÷75÷6
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蜘蛛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有一种动物它奔跑起来的时速像火车一样快,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猎豹奔跑的速度是100千米/小时,平均每分钟奔跑多少千米?(结果保留两
位小数)
(独立做后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的?)然后学习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的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美。】
(五)简单运用,理解深化。
1、找出循环小数
0.3333…1.48383…4.25250.1875875…
2、阅读数学小知识并做习题。
3、做题卡(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好学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第一题是基础题,找出循环小数。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第一题是基本题,是通过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异议和疑问,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对循环小数还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提出:“循环小数是否还有其他记法?除到哪一步就可以判断商是循环小数?”等问题时,我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并随机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将其设计成课外探究作业。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老师提出这些问题。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为下一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点然智慧的火花。
五、板书设计:
谁 爬 得 快
循环小数
73÷3=24.333…9.4 ÷11=0.85454…
本节课的板书是边教学边完成的。通过板书把重点和难点系统、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六、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1、师生互动。
2、作业。
﹝1﹞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循环的现象(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第二篇:谁爬得快教学设计
《谁爬得快》教学设计
罗显提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会表示和读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认识,准确地判断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表示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认识循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和尚和庙》的故事。
2、师:哪个同学会接着往下讲?(让2个学生讲一讲)
3、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故事一直在重复,永远都讲不完。)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刚才的故事是周而复始,没有结局的。像这样永远讲不完的现象就叫循环现象。其实在数学中也有永远也写不完的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学习新课
1、循环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板书:谁爬得快)。
(2)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小蜘蛛和小蜗牛进行了爬杆比赛,我们去为它们做裁判,看谁爬得快。师:比谁爬得快,一般要比什么。
(要知道两只动物每分爬几米?知道两只动物的速度。课件出示:蜘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蜗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3)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 师板书:73÷3 9.4÷11)(4)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
(5)师:同学们,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或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除法算是都除不尽)
(6)一起解决困难:师生一起列竖式计算„„(7)师:确实除不完,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
(8)小结:师:像24.333„、0.85454„ 等都是循环小数。
师: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
(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永远都写不完)
2、循环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1)学习“数学万花筒”(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
(2)循环小数的读法:24.333„读作:二十四点三、三的循环
0.85454„读作:零点八五四、五四的循环
3、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3„≈24.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24.33>0.85 所以蜘蛛爬得快。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75页第1、2题
2、其他题目,课件出示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循环现象的知识?课后可以进一步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循环小数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略)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数学《谁爬的快》说课稿
一、说教材
“谁爬得快”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第五课时,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认识循环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循环小数。
2、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思路:
依照新理念,我积极构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运用——总结拓展” 的教学思路,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悦感、成就感的体验和与乐于与他人协作、交流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采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根据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爬行9.4米)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揭示课题
北师大版《谁爬得快》说课稿
4、独立解决问题(找生板演)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7、小结
8、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巩固运用理解深化
1、找出循环小数
0.666…1.48383… 4.25250.1875875…
2、阅读数学小知识并做习题。
3、做题卡(集体订正)小学教 学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好学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第一题是基础题,找出循环小数。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老师问学生答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2、作业
①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循环的现象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②拓展作业
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的速度
是蜗牛的30倍,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第四篇:谁爬得快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谁爬得快》(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加工、设计,合理使用一些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的品质.
一、创设游戏情境,实现学科整合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成语”的游戏,激趣导入,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体会“循环”这一概念,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探究的殿堂
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适时抛出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根据创设的情境(蜘蛛、蜗牛谁爬得快)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在尝试中探索.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获得结论。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得出循环小数的特点后,再利用身边常见的风扇,开动它,使它不断地旋转,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或发生的事中找出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可以改变原来的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使数学课堂上得更丰满。
第五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方程》说课稿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方程》。
首先,我来做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形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本节课为下面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学情分析:
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等式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形成初步的感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因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方程求解和列算式求解明显不同。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方程是借助等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这样思路就顺畅得多。】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我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设计四大教学环节:
(一)生活中有很多等量关系,找一找,说一说。
【这样设计是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等量关系,来引发学生兴趣。】(二)结合天平称物来认识字母表示数和等式。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接着再出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用式子表示4盒种子的质量。
3、出示情境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通过观察活动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等式,同时也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未知数,也为后续抽象概括“方程”这个概念奠定一个基础。】
(三)探究等量关系,得出“方程”概念。
1、师引导学生认识等量关系。
出示书中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天平两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具体的说一说什么和什么质量相等。(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樱桃的质量+2g=10g)像这样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等式叫等量关系式。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这个等量关系式就可以写成x+2=10。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屏幕出示书中情境2、3,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的内容,先自已找到等量关系,再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然后小组交流,订正,师巡视。
3、观察等式,找出共同特点并抽象概括方程定义。(师板书)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师画线。让学生自已写几个方程。在这里向学生渗透“抽象”这一数学思想。从许多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就是抽象概括。列方程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样设计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知道思想、方法比学知识更得要】
(三)巩固练习,概念强化
1、根据情境列方程。在列方程之前让学生说说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列方程的前题是找出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不能凭感觉来列方程,来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巩固和强化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2、下面的算式是方程吗?
16+x=20
32+x
0.6y=16.2
16+4=20
14-x>2
z÷6=20
【这个练习题设计是让学生再一次对“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的理解】
(四)谈收获,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习题的设计,我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八:说板书
(为了有效构建数学模型,把方程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归纳方程的概念,因此设计出这样的板书。板书中含有未知数、等式两处划线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关键条件的印象,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有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有数学思想的渗透)
以上就是我们组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