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学习心得体会
上一周我们观看的电影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经典作品,上映于1999年4月8日。影片自从问世以来,不仅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也引起了各国电影学者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多个国际大奖,1999年12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世界10大最佳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排在首位。阿尔莫多瓦也凭借该片的巨大成功,登上了世界电影的颠峰,他本人于1999年获得了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恺撒荣誉奖。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者肯定是不同寻常的,为了更好地领会这部作品,在影片的资讯部分,我想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这位电影大师。在西班牙这样一个有着伟大电影传统的国度里,阿尔莫多瓦被本国人民推崇为是“电影国宝”。他于一九五一年诞生于西班牙一个贫民区小镇,据有关资料介绍,那是一个极端男尊女卑的环境:男人什么都不必做,女人则需负责所有大大小小的事,这样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影响相当大,让他在小小年纪时就对「万能的女性」充满了崇敬之心;在日后他的作品无一不是以女性为主角,比如,在《修女夜难熬》里面讲述的是由一个女人潜伏在一群怪异修女当中的故事,对天主教的制度提出质疑;而《我造了什么孽》则是述说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要应付沉重的工作,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类关于被欺压的家庭主妇、女性团结独立等主题在阿尔莫多瓦后续的作品里不断出现。《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以犀利、玩笑式的手法呈现女性的性欲和渴望,这部电影也让阿莫多瓦被赋予「女性导演」的头衔。除了在电影创作上屡屡让人耳目一新外,阿尔莫多瓦在其他方面也常有惊人之举,他是八十年代早期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一个声名狼藉的二重唱的主唱;他甚至在《激情迷宫》中大胆地以女性的造型出现。这样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导演,他所创作的电影作品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期待,就显的不足为奇了。那么接下来呢,我就把自己观看这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后的一些领会跟大家探讨一下。
瑞典导演伯格曼说过:“电影主要是节奏,它在段落的连接中呼吸。”所以,我主要想表诉的是关于这部影片的节奏问题。这部影片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呢,通常情况下,一部影片的节奏在开始阶段就定下了基本基调。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从影片开始到1分52秒(也就是一直到女主角曼妞拉的近景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这段时间的影象:主要是三个长镜头,第一个长镜头是从一个几乎空白的背景,慢慢地横向移动到一个容器左侧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构图,这个容器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大了解,稍稍停顿,镜头以几乎和原先一致的速度横向移动,当容器的右边部分完全出现在画框里的同时镜头开始缓缓地往下移,把装着液体的容器下身部分、蓝色的连接开关展现给我们后,镜头在一个圆形的管道处又停住了,管道的上方,液滴正在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往下滴,管道的侧壁上还有溅起的许多小液珠,停顿了大概有6秒,镜头接着往下移,在这个圆形管道的下面,是一根细长的曲线型导液管,看到这我们基本上清楚了:这是一个打吊瓶的设备;紧接着,这个长镜头开始慢慢地淡出,与此同时,第二个长镜头开始淡入,这个长镜头以水平的方向缓缓运动,一个个仪器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的面前,镜头在运动,光调也在变化,在光调完全暗淡下去的时候,这个镜头结束了,画面上以类似于水波运动的方式出现了玫瑰红色的阿尔莫多瓦的名字,在他的名字同样以水波运动的方式消失后,第三个长镜头开始了,从一个仪器的侧面下方开始移动到正上方,再水平运动了13秒,开始往上移动,以女主角曼妞拉的近景镜头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作为结束。这1分52秒的影象展现给我们的空间范围就是这么多,可以感受的到,镜头的运动很缓慢,而且很平稳,虽然运动的范围很有限,但是却为我们能细致地观察画面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段影象,同时也是一组活动的画面。一般来说,画面拥有什么样类型的线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节奏。让我们把这组活动画面里的元素抽象成线条来看,第一个长镜头里,装药液的容器呈现的是液体流动的曲线形状,细长的导液管也是曲线形的,圆形管壁上那溅起的一个个小液珠,也构成了一条条曲线,还有那不断往下滴的液滴,尽管它们的运动轨迹是直线,但由于液滴本身的柔和性,所以这根直线也是充满了柔性美;从第二个长镜头里那一排仪器轮廓上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圆形;第三个长镜头里,无论是仪器的侧面还是正上方,都有一组组旋转按钮,颜色不同,但它们的外观是一样的,都是圆形,而且在接下来镜头从仪器正上方水平移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四排金属螺冒,形状上都是圆的,这几排圆在大小上还显示出了很有层次感的逐渐变小。无论是不规则的曲线,还是规则的圆形线,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柔软,温和,由它们所构成的这组活动的画面从节奏上来说应该是很柔和的。综合上面所说的,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部影片的节奏应该是既缓慢又柔和的。究竟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呢,我们到影片中去验证一下。
如果把一部电影的节奏也抽象成一条线的话,那么这条线最不可能是一条一平到底的直线,要不然影片就会跟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一样。通常情况下,它应该既有相对平坦的部分,又有起伏转折的部分。至于那些起伏转折的部分,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代表影片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行动。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部影片里头,女主角曼妞拉的儿子艾斯德班遇车祸身亡应该是最重要的关键事件之一,它的发生让曼纽拉经历了丧子之痛,出于对儿子的爱才使她离开马德里,踏上了前往巴塞罗那的寻夫之旅。而在这个惨剧发生之前,影片为我们安排的是母子两人幸福生活的图景:母子两人一同在温馨的家里看电影,轻松幽默的聊天,儿子建议母亲去当演员还要为母亲写剧本;儿子过生日,母亲过了午夜还买来他最喜欢的书作为生日礼物;儿子去观摩母亲在器官捐献课里的演出,并想以此为题材去参加征文比赛。。。这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示的是这对母子血溶于水的亲情关系,可是这样的亲情却突然遭遇一场无情的惨剧,原本亲密无间的母子二人要分居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亲眼目睹惨剧发生后,母亲在大街上那声嘶彻里的哭嚎声,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前面那么幸福,现在却这么悲惨,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这样的情节安排,从节奏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突然的转折,很大程度的激变,这似乎与我在前面关于这部影片节奏是缓慢又柔和的推论显的格格不入。但是当我们再仔细地回顾一下惨剧发生前出现的这样一些细节:第一个是母子两人一同坐在沙发上看那部电影《夏妹的真面目》,里面的女演员玛哥有这样一句台词:“那些小鬼头,成群结队,只懂的索取签名,讨厌。。。”而我们知道在情节的后面发展中艾斯德班正是因为迫切要得到话剧女明星嫣迷的签名,在奋不顾身的追赶过程中才被车给撞着的;第二个细节是影片前面的器官捐献课程里,曼妞拉扮演的正是捐献已故亲友器官的家属,当课程表演进行到“你们可以替他植入器官?”“不是植入,事实正好相反。”这样的对话时,以曼妞拉为主体的电视机画面似乎失去了色彩,变的很暗淡,把曼妞拉那凄苦的表情刻画的更是淋漓尽致;第三个细节是儿子和母亲一起去看《欲望号街车》这段戏里头,无论是儿子一开始坐在饮料厅里等母亲,还是正在上演话剧的舞台上,或是看完话剧后母子两人站在剧院旁边等待嫣迷出来,画面好几次出现多条平行的垂直线,我们知道垂直线在画面构图中有表达高耸、挺拔的作用及表现崇高、伟大的感觉,但同时它还具有向下倾压的力感,多条平行的垂直线放在一起,就会令人产生紧张、庄严的感觉,在这段戏里,这种感觉在一直重复,给观众心理一种很不安的暗示: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第四个细节就是前面说的戏里,儿子要过马路和母亲会合,结果差点被车给撞着,让母亲虚惊了一回。导演安排的这四个细节,如果把它们和后面的惨剧对照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四个细节实际上是惨剧的一个提前预演和让观众在心理上的预热。所以当惨剧发生后,尽管这个波折很大,但是由于导演在前面的戏当中精心安排了这样一系列熟悉的场景,就使得惨剧发生的突然性在观众心里被大大地弱化了,使得这个突然的转折在节奏线上就显的不是那么突兀。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事件,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导演对关键人物行动的刻画。关键人物是谁呢?曼妞拉,毫无疑问是本片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从影片的最开始到结束,到处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她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含义,既是艾斯德班的母亲,又是罪大恶极的变性人罗拉的丈夫,还是话剧明星嫣迷的好帮手,甚至到最后还成了修女路莎和罗拉所生孩子的养母。。。她的行动是影片剧情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影片从一开始就用细腻的笔触把曼妞拉刻画成一个善良的女人,如她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是一个带着忧郁神情的近景,当时她在一个手术室里,一个病人因医治无效死了,在场的还有医生和另外一个护士,但他们都显的很平静,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这样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可是虽然在这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下,曼妞拉还是对一条逝去的生命表现出了同情的忧郁,她的善良也就可见端倪。影片在开始阶段,运用了十分钟左右的篇幅,用平常的生活细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刻画了她和儿子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可是这样的亲情却毁在了一次意外的惨剧上。儿子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让她明白了尽管17年来,她已经尽心尽力去为儿子付出,但是多年来这个不完整的家庭给儿子的爱却始终带着一半的缺憾。在母爱的伟大力量作用下,虽然对儿子的生身父亲怀着很深的痛恨,但是她下了决心要为过世的儿子把这另一半缺憾给补上,她辞掉了工作,孤身一人前往阔别17年之久,曾经是伤心地的巴塞罗那。按照我们通常的思路,接下来的情节一般就是描写曼钮拉如何在诺大的巴塞罗那城市中,在茫茫人海里,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罗拉。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尝不可,也可以把曼钮拉的母爱表现的很深入。但是阿尔莫多瓦如果按这样的常理出牌,他就不再是那个西班牙“电影国宝了”。我们看,他把接下来对曼钮拉行动的刻画放在了她在巴塞罗那的生活琐事上。由于要在巴塞罗那这样的城市中寻找一个17年没有音讯的人,没有谁知道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只能找份工作,找个落脚之处再说。在找工作谋生存的过程中,曼钮拉结识了许多不同的女人,其中有心地善良的修女路莎,有地位高贵的话剧明星嫣迷,也有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妓女阿悦等等,这些女人也许有地位高低之分,有正常人和边缘群体之分。。。但是在这群女人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种共同的东西——人性的温暖,比如说:路莎与曼纽拉仅有一面之交,就可以真诚地帮她找工作;当路莎怀孕又染上爱滋病的时候,曼纽拉没有顾虑太多,毅然收留了她,象对待亲姐妹那样去照顾她;当话剧明星嫣迷听完曼纽拉讲述的关于自己儿子的惨剧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亲自上门送上那份迟到的签名。。。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曼纽拉在巴塞罗那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团结互助的群体里,本来就很善良的她,内心深处再受到这些所见所闻的感染,她心中对罗拉17年的痛恨也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同情,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了曼纽拉帮助病重的路莎把孩子给生下来,虽然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生下的,但是这样可以让罗拉重新拥有了做父亲的权利。阿尔莫多瓦在这段曼纽拉巴塞罗那寻夫之旅,实际上是通过这一系列感人事件和场面的积累,委婉而又细微地着力去写曼纽拉对罗拉从痛恨到同情的心理和感情上变化的过程,代替曼纽拉原有的悲痛和痛恨的已经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宽容美德。而这一切不是通过紧张冲突的不断深化获得的,而是通过感人事件和场面的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从从容容地达到的,这样它在节奏上自然是缓慢而又柔和的。
讨论完了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行动,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影片的画面。我们发现影片中的很多场景的背景、家具、灯光、人物的服装、道具等都向橙色靠拢,在拍摄过程中摄象机应该装上了橙色的滤光镜,使得整个影象都带有橙色的倾向,在所有色彩里头,橙色是最温暖的颜色,橙色在面积上和时间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影片就形成了一种暖色调。相比之下,另一种色彩红色,虽然它在影片中没有橙色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它却贯穿于整个影片当中,从影片开头那做水波运动的玫瑰红色的字幕开始,到影片中每个女性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红色的影子,要么是整个服装,要么是服装的某一部分——比如头上的丝巾、发夹,甚至是嘴唇上的口红,红色在这里其实是一个代表女性的符号,把女性所特有的曲线给贯穿到整部作品当中去。除了这两种主体色以外,影片还融合了其他丰富的色彩元素,这些色彩都选用较高的纯度,采用明快的配色,对比上显的五彩斑斓,大多数时候是给人呈现出一种华丽的影象;从镜头的选择来看,本片是以长镜头为主,由于本片设置的场景较多,人物经常要从这一处所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在跟拍人物移动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前跟镜头和后跟镜头,较少使用侧跟镜头,因为正面和背面的运动是属于纵深运动,它们的速度感是由面积的扩大和缩小间接体现出来,而侧面的运动是在实在可见的横向空间直接表现出来的,横向移动在屏幕上是速度最快的一种运动,就象我们看过的上一部电影《小鞋子》里头,当阿里或莎拉换好了鞋子奔向学校时,小巷的镜头都是采用横移的不断切换的镜头,表现的是一种速度感。在本片中用正跟镜头和背跟镜头在速度上是比较平缓的,就可以造成让观众跟随着片中的人物一步一步前往新的场景的真实感。此外,我们知道,在拍摄人物对话时,常规的手法是分镜头拍摄,而在本片中导演把许多的对话都安排在这些正跟镜头和背跟镜头当中,以镜头的连续性来保持剧情的连贯和表演的流畅,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领会人物的表情和对话。平缓的镜头速度下展示出这样一段段温暖色调下烘托的华丽影象,这样的节奏毫无疑问是缓慢而又柔和的。
通过前面对导演在关键事件的处理方式、如何去刻画关键人物的行动以及对影象画面本体的读解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把前面的推论变成结论:这部影片的节奏确实是缓慢而又柔和的。为什么导演要采用这样的节奏来完成这部电影呢,前面资讯里介绍过了阿尔莫多瓦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里无一不是以女性为主角,本片在许多方面都很明显地验证了他这样的创作思路。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动物”,女性的共同特点就是拥有水一般的柔性,所以就决定了在创作女性的艺术形象时,在创作手法的选择上应该要考虑能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柔性。比如在绘画这门艺术当中,创作女性的肖像时一个很大的讲究就是要用柔和的线条和细腻的光调层次去表现光滑的皮肤质感。电影的创作手法也有类似的要求,因此,阿尔莫多瓦采用这种缓慢而又柔和的节奏去完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塑造这部电影里扮演主角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内在要求。
第二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学习心得体会
上一周我们观看的电影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经典作品,上映于1999年4月8日。影片自从问世以来,不仅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也引起了各国电影学者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多个国际大奖,1999年12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世界10大最佳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排在首位。阿尔莫多瓦也凭借该片的巨大成功,登上了世界电影的颠峰,他本人于1999年获得了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恺撒荣誉奖。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者肯定是不同寻常的,为了更好地领会这部作品,在影片的资讯部分,我想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这位电影大师。在西班牙这样一个有着伟大电影传统的国度里,阿尔莫多瓦被本国人民推崇为是“电影国宝”。他于一九五一年诞生于西班牙一个贫民区小镇,据有关资料介绍,那是一个极端男尊女卑的环境:男人什么都不必做,女人则需负责所有大大小小的事,这样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影响相当大,让他在小小年纪时就对「万能的女性」充满了崇敬之心;在日后他的作品无一不是以女性为主角,比如,在《修女夜难熬》里面讲述的是由一个女人潜伏在一群怪异修女当中的故事,对天主教的制度提出质疑;而《我造了什么孽》则是述说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要应付沉重的工作,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类关于被欺压的家庭主妇、女性团结独立等主题在阿尔莫多瓦后续的作品里不断出现。《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以犀利、玩笑式的手法呈现女性的性欲和渴望,这部电影也让阿莫多瓦被赋予「女性导演」的头衔。除了在电影创作上屡屡让人耳目一新外,阿尔莫多瓦在其他方面也常有惊人之举,他是八十年代早期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一个声名狼藉的二重唱的主唱;他甚至在《激情迷宫》中大胆地以女性的造型出现。这样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导演,他所创作的电影作品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期待,就显的不足为奇了。那么接下来呢,我就把自己观看这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后的一些领会跟大家探讨一下。瑞典导演伯格曼说过:“电影主要是节奏,它在段落的连接中呼吸。”所以,我主要想表诉的是关于这部影片的节奏问题。这部影片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呢,通常情况下,一部影片的节奏在开始阶段就定下了基本基调。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从影片开始到1分52秒(也就是一直到女主角曼妞拉的近景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这段时间的影象:主要是三个长镜头,第一个长镜头是从一个几乎空白的背景,慢慢地横向移动到一个容器左侧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构图,这个容器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大了解,稍稍停顿,镜头以几乎和原先一致的速度横向移动,当容器的右边部分完全出现在画框里的同时镜头开始缓缓地往下移,把装着液体的容器下身部分、蓝色的连接开关展现给我们后,镜头在一个圆形的管道处又停住了,管道的上方,液滴正在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往下滴,管道的侧壁上还有溅起的许多小液珠,停顿了大概有6秒,镜头接着往下移,在这个圆形管道的下面,是一根细长的曲线型导液管,看到这我们基本上清楚了:这是一个打吊瓶的设备;紧接着,这个长镜头开始慢慢地淡出,与此同时,第二个长镜头开始淡入,这个长镜头以水平的方向缓缓运动,一个个仪器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的面前,镜头在运动,光调也在变化,在光调完全暗淡下去的时候,这个镜头结束了,画面上以类似于水波运动的方式出现了玫瑰红色的阿尔莫多瓦的名字,在他的名字同样以水波运动的方式消失后,第三个长镜头开始了,从一个仪器的侧面下方开始移动到正上方,再水平运动了13秒,开始往上移动,以女主角曼妞拉的近景镜头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作为结束。这1分52秒的影象展现给我们的空间范围就是这么多,可以感受的到,镜头的运动很缓慢,而且很平稳,虽然运动的范围很有限,但是却为我们能细致地观察画面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段影象,同时也是一组活动的画面。一般来说,画面拥有什么样类型的线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节奏。让我们把这组活动画面里的元素抽象成线条来看,第一个长镜头里,装药液的容器呈现的是液体流动的曲线形状,细长的导液管也是曲线形的,圆形管壁上那溅起的一个个小液珠,也构成了一条条曲线,还有那不断往下滴的液滴,尽管它们的运动轨迹是直线,但由于液滴本身的柔和性,所以这根直线也是充满了柔性美;从第二个长镜头里那一排仪器轮廓上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圆形;第三个长镜头里,无论是仪器的侧面还是正上方,都有一组组旋转按钮,颜色不同,但它们的外观是一样的,都是圆形,而且在接下来镜头从仪器正上方水平移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四排金属螺冒,形状上都是圆的,这几排圆在大小上还显示出了很有层次感的逐渐变小。无论是不规则的曲线,还是规则的圆形线,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柔软,温和,由它们所构成的这组活动的画面从节奏上来说应该是很柔和的。综合上面所说的,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部影片的节奏应该是既缓慢又柔和的。究竟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呢,我们到影片中去验证一下。
如果把一部电影的节奏也抽象成一条线的话,那么这条线最不可能是一条一平到底的直线,要不然影片就会跟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一样。通常情况下,它应该既有相对平坦的部分,又有起伏转折的部分。至于那些起伏转折的部分,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代表影片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行动。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部影片里头,女主角曼妞拉的儿子艾斯德班遇车祸身亡应该是最重要的关键事件之一,它的发生让曼纽拉经历了丧子之痛,出于对儿子的爱才使她离开马德里,踏上了前往巴塞罗那的寻夫之旅。而在这个惨剧发生之前,影片为我们安排的是母子两人幸福生活的图景:母子两人一同在温馨的家里看电影,轻松幽默的聊天,儿子建议母亲去当演员还要为母亲写剧本;儿子过生日,母亲过了午夜还买来他最喜欢的书作为生日礼物;儿子去观摩母亲在器官捐献课里的演出,并想以此为题材去参加征文比赛。。。这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示的是这对母子血溶于水的亲情关系,可是这样的亲情却突然遭遇一场无情的惨剧,原本亲密无间的母子二人要分居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亲眼目睹惨剧发生后,母亲在大街上那声嘶彻里的哭嚎声,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前面那么幸福,现在却这么悲惨,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这样的情节安排,从节奏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突然的转折,很大程度的激变,这似乎与我在前面关于这部影片节奏是缓慢又柔和的推论显的格格不入。但是当我们再仔细地回顾一下惨剧发生前出现的这样一些细节:第一个是母子两人一同坐在沙发上看那部电影《夏妹的真面目》,里面的女演员玛哥有这样一句台词:“那些小鬼头,成群结队,只懂的索取签名,讨厌。。。”而我们知道在情节的后面发展中艾斯德班正是因为迫切要得到话剧女明星嫣迷的签名,在奋不顾身的追赶过程中才被车给撞着的;第二个细节是影片前面的器官捐献课程里,曼妞拉扮演的正是捐献已故亲友器官的家属,当课程表演进行到“你们可以替他植入器官?”“不是植入,事实正好相反。”这样的对话时,以曼妞拉为主体的电视机画面似乎失去了色彩,变的很暗淡,把曼妞拉那凄苦的表情刻画的更是淋漓尽致;第三个细节是儿子和母亲一起去看《欲望号街车》这段戏里头,无论是儿子一开始坐在饮料厅里等母亲,还是正在上演话剧的舞台上,或是看完话剧后母子两人站在剧院旁边等待嫣迷出来,画面好几次出现多条平行的垂直线,我们知道垂直线在画面构图中有表达高耸、挺拔的作用及表现崇高、伟大的感觉,但同时它还具有向下倾压的力感,多条平行的垂直线放在一起,就会令人产生紧张、庄严的感觉,在这段戏里,这种感觉在一直重复,给观众心理一种很不安的暗示: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第四个细节就是前面说的戏里,儿子要过马路和母亲会合,结果差点被车给撞着,让母亲虚惊了一回。导演安排的这四个细节,如果把它们和后面的惨剧对照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四个细节实际上是惨剧的一个提前预演和让观众在心理上的预热。所以当惨剧发生后,尽管这个波折很大,但是由于导演在前面的戏当中精心安排了这样一系列熟悉的场景,就使得惨剧发生的突然性在观众心里被大大地弱化了,使得这个突然的转折在节奏线上就显的不是那么突兀。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事件,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导演对关键人物行动的刻画。关键人物是谁呢?曼妞拉,毫无疑问是本片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从影片的最开始到结束,到处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她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含义,既是艾斯德班的母亲,又是罪大恶极的变性人罗拉的丈夫,还是话剧明星嫣迷的好帮手,甚至到最后还成了修女路莎和罗拉所生孩子的养母。。。她的行动是影片剧情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影片从一开始就用细腻的笔触把曼妞拉刻画成一个善良的女人,如她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是一个带着忧郁神情的近景,当时她在一个手术室里,一个病人因医治无效死了,在场的还有医生和另外一个护士,但他们都显的很平静,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这样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可是虽然在这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下,曼妞拉还是对一条逝去的生命表现出了同情的忧郁,她的善良也就可见端倪。影片在开始阶段,运用了十分钟左右的篇幅,用平常的生活细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刻画了她和儿子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可是这样的亲情却毁在了一次意外的惨剧上。儿子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让她明白了尽管17年来,她已经尽心尽力去为儿子付出,但是多年来这个不完整的家庭给儿子的爱却始终带着一半的缺憾。在母爱的伟大力量作用下,虽然对儿子的生身父亲怀着很深的痛恨,但是她下了决心要为过世的儿子把这另一半缺憾给补上,她辞掉了工作,孤身一人前往阔别17年之久,曾经是伤心地的巴塞罗那。按照我们通常的思路,接下来的情节一般就是描写曼钮拉如何在诺大的巴塞罗那城市中,在茫茫人海里,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罗拉。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尝不可,也可以把曼钮拉的母爱表现的很深入。但是阿尔莫多瓦如果按这样的常理出牌,他就不再是那个西班牙“电影国宝了”。我们看,他把接下来对曼钮拉行动的刻画放在了她在巴塞罗那的生活琐事上。由于要在巴塞罗那这样的城市中寻找一个17年没有音讯的人,没有谁知道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只能找份工作,找个落脚之处再说。在找工作谋生存的过程中,曼钮拉结识了许多不同的女人,其中有心地善良的修女路莎,有地位高贵的话剧明星嫣迷,也有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妓女阿悦等等,这些女人也许有地位高低之分,有正常人和边缘群体之分。。。但是在这群女人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种共同的东西——人性的温暖,比如说:路莎与曼纽拉仅有一面之交,就可以真诚地帮她找工作;当路莎怀孕又染上爱滋病的时候,曼纽拉没有顾虑太多,毅然收留了她,象对待亲姐妹那样去照顾她;当话剧明星嫣迷听完曼纽拉讲述的关于自己儿子的惨剧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亲自上门送上那份迟到的签名。。。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曼纽拉在巴塞罗那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团结互助的群体里,本来就很善良的她,内心深处再受到这些所见所闻的感染,她心中对罗拉17年的痛恨也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同情,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了曼纽拉帮助病重的路莎把孩子给生下来,虽然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生下的,但是这样可以让罗拉重新拥有了做父亲的权利。阿尔莫多瓦在这段曼纽拉巴塞罗那寻夫之旅,实际上是通过这一系列感人事件和场面的积累,委婉而又细微地着力去写曼纽拉对罗拉从痛恨到同情的心理和感情上变化的过程,代替曼纽拉原有的悲痛和痛恨的已经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宽容美德。而这一切不是通过紧张冲突的不断深化获得的,而是通过感人事件和场面的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从从容容地达到的,这样它在节奏上自然是缓慢而又柔和的。
讨论完了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的行动,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影片的画面。我们发现影片中的很多场景的背景、家具、灯光、人物的服装、道具等都向橙色靠拢,在拍摄过程中摄象机应该装上了橙色的滤光镜,使得整个影象都带有橙色的倾向,在所有色彩里头,橙色是最温暖的颜色,橙色在面积上和时间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影片就形成了一种暖色调。相比之下,另一种色彩红色,虽然它在影片中没有橙色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它却贯穿于整个影片当中,从影片开头那做水波运动的玫瑰红色的字幕开始,到影片中每个女性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红色的影子,要么是整个服装,要么是服装的某一部分——比如头上的丝巾、发夹,甚至是嘴唇上的口红,红色在这里其实是一个代表女性的符号,把女性所特有的曲线给贯穿到整部作品当中去。除了这两种主体色以外,影片还融合了其他丰富的色彩元素,这些色彩都选用较高的纯度,采用明快的配色,对比上显的五彩斑斓,大多数时候是给人呈现出一种华丽的影象;从镜头的选择来看,本片是以长镜头为主,由于本片设置的场景较多,人物经常要从这一处所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在跟拍人物移动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前跟镜头和后跟镜头,较少使用侧跟镜头,因为正面和背面的运动是属于纵深运动,它们的速度感是由面积的扩大和缩小间接体现出来,而侧面的运动是在实在可见的横向空间直接表现出来的,横向移动在屏幕上是速度最快的一种运动,就象我们看过的上一部电影《小鞋子》里头,当阿里或莎拉换好了鞋子奔向学校时,小巷的镜头都是采用横移的不断切换的镜头,表现的是一种速度感。在本片中用正跟镜头和背跟镜头在速度上是比较平缓的,就可以造成让观众跟随着片中的人物一步一步前往新的场景的真实感。此外,我们知道,在拍摄人物对话时,常规的手法是分镜头拍摄,而在本片中导演把许多的对话都安排在这些正跟镜头和背跟镜头当中,以镜头的连续性来保持剧情的连贯和表演的流畅,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领会人物的表情和对话。平缓的镜头速度下展示出这样一段段温暖色调下烘托的华丽影象,这样的节奏毫无疑问是缓慢而又柔和的。
通过前面对导演在关键事件的处理方式、如何去刻画关键人物的行动以及对影象画面本体的读解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把前面的推论变成结论:这部影片的节奏确实是缓慢而又柔和的。为什么导演要采用这样的节奏来完成这部电影呢,前面资讯里介绍过了阿尔莫多瓦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里无一不是以女性为主角,本片在许多方面都很明显地验证了他这样的创作思路。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动物”,女性的共同特点就是拥有水一般的柔性,所以就决定了在创作女性的艺术形象时,在创作手法的选择上应该要考虑能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柔性。比如在绘画这门艺术当中,创作女性的肖像时一个很大的讲究就是要用柔和的线条和细腻的光调层次去表现光滑的皮肤质感。电影的创作手法也有类似的要求,因此,阿尔莫多瓦采用这种缓慢而又柔和的节奏去完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塑造这部电影里扮演主角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内在要求。
第三篇:学习“三个一切”心得体会
学习“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活动心得体会 最近开展的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中国共产党90年壮阔历程也有力地证明,只要在我们的伟大事业中,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持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利益,党就会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学习实践“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我认为要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一是大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和实现群众合法权益。党的群众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种正当需求。就是要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是要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群众工作的首要问题,下大力气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就是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扩大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新状况新特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及早化解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目的是凝心聚力,关键是协调利益。要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社会矛盾和防范社会冲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面对新变化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运用“创先争优”的经验和成效,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运用通讯平台和信息媒介,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广泛使用移动电视、手机报、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联系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直接通道。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和水平。四是加快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提高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但我们也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群众工作具体制度,特别是要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形式。应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第四篇:学习“三个一切”心得体会
学习“三个一切”心得体会
本文来自学习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是全局上下开展的又一主题活动,全局上下把“三个一切”作为行动指南,用“三个一切”的要求激励工作,用“三个一切”标准检验成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追求,用实际行动践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结合点,是倾听民生、掌握民意、维护民利的重要通道。只有坚决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才能使我们从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真正做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原则,将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将工作的中心放在群众身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形成工作与群众参与的互动格局。让群众及时了解广电工作动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心倾听群众呼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动员群众来关注广电工作。一切活动都要以群众为基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的将活动办到基层,让群众得到实惠。“一切服务群众”就是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电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就会获得更大的支持和理解,就能在普通的工作实践中实现无愧于时代的价值
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工作作风转变了,我们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虑,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转变工作作风,只有在为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在深入到基层中,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中,才能得到落实。
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不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脑中,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上,更要把人民的要求落实在行动上,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能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三个一切”,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最根本的位置,始终以“三个一切”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认真努力的为群众谋福利,走群众路线,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三个一切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了胡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重要讲话,结合我对“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的学习,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三个一切”是党章的延续,是党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表现,同样也是我党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方针路线的自然产物,“三个一切”的主题思想和目标同样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最基础,最本质的出发点,就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
我党走过的九十年,正是在不断的总结、批评、创新、发展中,最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今天国富民强的美好局面,使我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49年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29年间增长了11.29倍,年均增长9%。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还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党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坚持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他认为,搞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调动、发挥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正是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我认为,只要明白了“三个一切”的主题思想,不难发现,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为主线,思想理论为辅助,做到严以律已,不走错误路线,真正做到服务于民,诚信于民,才能使人民群众信服于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我们的党才会更加容易同时也更加顺利的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