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孝道谨信感恩学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李琉秀著。在古代,《弟子规》便是每一个学生都必读的启蒙教材,由此《弟子规》在古时候的重要性。
《弟子规》虽一句仅三字,却言简意赅,虽简单精炼,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从读《弟子规》中,我也有所启示,有所感触——孝,《弟子规》在开篇时就告诉我们要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品德之根本,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更何谈品质高尚。西汉时,汉文帝刘恒曾在其母生病三年中,寸步不离,每逢吃药必先尝药之冷热,直到其母病好为止,而他的故事也被纳入二十四孝的故事中,一代帝王尚且如此,而我们更应该以其为榜样,严格的要求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一些小事而任性,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因为在任性时,我们很有可能会伤了爸爸妈妈的心——那全天下最最爱我们的人。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去身体力行,真正的做到孝。
在家里,我们要对父母孝顺,而在外我们则要做到——谨信。
谨信,顾名思义,便是严谨诚信。
在生活中,我们应为人端正讲信用,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松散,自己的生活作息一定要有规律,不能随意。孔子的弟子曾子,每日都要三省其身,为人是否忠诚,是否不讲信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经常温习。正是在这样的严谨端正中,曾子才终于学有所成,继承了孔孟思想,不断的传播儒家学说,被后人称谓“宗圣”。
在穿着方面,贵在端正整洁。我们应不断的养成高尚的品质与个人的内涵修养,而不应只是一味的追求华丽却有空虚的外表。一个人虽其貌不扬却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所以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体现出一种内涵美。
别人请求你做的事,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轻易答应,如答应他人,就必须要做到。以信为本,以谨持身,这便是《弟子规》所要告诉我们的在外待人接物的道理。
博爱,是《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中给我的启示。
一个人为人之本,便是心胸宽广博大,只有如此,方能品质高尚。我们要用博大的胸襟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对生活,对生命都充满激情与热爱。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应向他学习,而知道别人的缺点,秘密,也不应随便告诉他人。
“博爱”这个词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墨家思想中便是“兼爱”的论述,唐代的韩愈也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
在我的理解中,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是用一颗感恩博大之心去爱身边的一切事物,人与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做到“仁”。
《弟子规》在讲述完孝,谨,信,仁之后,最后才提到了学习,且是“有余力,则学文”,只有这些都做好了之后,才能学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做人”的重要性十分看重,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学习,才能学好习,将来以自己的品德与学识造福于人民与社会。
在讲到学习方面时,《弟子规》主要我的启示是学习方法——
学习与实践,《弟子规》告诉我们,学习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只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才能将学习与生活相连,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学习贵在坚持,遇到困难时,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了一个驼背老人在拿着竹竿熟练的粘蝉,孔子上前询问为何如此熟练,老人回答:“每年五六月份,把两个粘丸放在竹杆顶上弹上去,蝉就很少能跑掉,逐渐熟练之后,再放三个粘丸也不过掉下来一只蝉,逐渐的放五个粘丸,粘蝉就如同地上拾捡一般简单,我的眼里只有杆子与蝉,外面的事物再多,也无法打搅我,干扰我的注意力了,粘蝉自然也就熟练了。孔子恍然大悟,并将此事告诉了学生。
这位粘蝉的老人的故事便是要告诉我们做事须坚持到底,循序渐进,不能心浮躁,将急于求成,最终一事无成。学习亦在吃苦,“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训诫让我们牢记在心。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时时勉励自己。
学习亦在多问,学问学问,学与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明初的宋濂,遇到问题总是爱刨根问底。有一次,为了一个问题,竟亲自冒着大雪,赶往一位向来不收弟子的老师家中请教,到了那里,老师将宋濂拒之门外,宋濂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冰天雪地中站立,脚趾也被冻伤,当宋濂第三次拜访时,竟在雪地中晕倒,掉入雪坑,而这位老师也终被宋濂对知识与问题的执着做打动,亲自为宋濂解答问题。也正是因为宋濂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求知、执着的精神而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读书法,在《弟子规》中提到了“口到,眼到,心到”,读书时要认真,要大声的读,仔细的看,心无旁骛,并且要做读书笔记,且就是“手到”,只有这样才能读好书。在读书的选材方面,要多读一些积极有益的好书,这本为研究透彻,便不能读下一本书,如此循序渐进,坚持下去,便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弟子规》中,也提到了读书环境。书房干净整洁,字体端正,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才可以不心浮气躁。
我不禁有些惭愧,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总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书房很乱,书桌更乱,这也使我经常找不到东西,而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我们又怎能专心致志的学好习呢。看来,这个不好的习惯还是要改的呀。《弟子规》讲述的似乎都是一些平常道理,可是,我们扪心自问,在《弟子规》中所要求的做的,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几条?在《弟子规》朴实语言的同时,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光辉,他教给我们了最看似平常却又需用我们一生的时间去身体力行的人生之理与处世之道。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之理与学习之道。
读完《弟子规》确是给我了许多的感悟······
本文系本人所感,翻版必究 刘博洋
第二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时光荏苒,辗转我已经步入教书育子的年龄,作为儿子的启蒙老师我深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儿子从小拜读圣贤书,习文修德,方才有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中华传统教育必读经典当选《弟子规》。三年来,儿子已会背诵,经常会向我请教《弟子规》中的道理,而我也从修习中体悟到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弟子规》的行孝篇之感。
“首孝悌”首入眼帘,让我念念不忘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从小给我的丰衣足食,感恩父母给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感恩父母对我品德上的教诲。百善孝为先,理所当然我应该孝敬父母,怎么孝敬父母呢?《弟子规》中又告诉了我答案,譬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亲有疾药先尝等文句都是做子女应该做的。然而,现在很多子女片面的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这在于我来看就是愚孝思想,孔子《家语》中就提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呀!时光不等人,父母亲渐渐老去,行孝是不能等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会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多尽孝,对身边的儿子,我认为这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了!同时,对于尊长、兄妹和同事之间,也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信守承诺,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文句所说的去 践行,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操,做一名受人尊敬、品格高尚的人。推及于人,读后,我不仅赞叹只有《弟子规》诸如此类的文化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践行孝道的典范,才是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规。
二、《弟子规》的处世篇之感。
“次谨信”让我懂得对待自己的言语、思想行为要慎重,要诚实守信,不可以放逸不拘,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体。近期,我党一直搞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我们党员干部的要求,遏止歪风邪气,严格做到“冠必正”。再仔细一想,不就是每天上下班办公电梯里的那句“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时刻警示着我吗!提醒我认真、慎重、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层层品读,我对《弟子规》中圣贤的道理仔细体会,深解意趣,铭心立志。
三、《弟子规》的仁爱篇之感。
“泛爱众”,让我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就是博爱,不论什么人、什么众生,只要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的万物皆有博爱之情。“爱”的表现是双方面的,但我发现当今社会的爱被扭曲了,爱成了单方面的事,成了没有行为互动的爱,由于人不会爱了,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如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人与人之间交流问题等,因为没有感恩了,爱都变的自私自利了。怎样才能让世界充满爱呢?我常常琢磨,读了《弟子规》,我找到了答案: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等。要有慈悲之心,即使 是对待比自己地位低廉的佣人,也品行端正,仁慈宽厚;即使对待愚昧顽固的人,也不以权势压服,要以理服人。《弟子规》让我学会感恩,感恩国家殷勤护佑给予我家和;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辛勤教导给予我慧命;农夫辛勤劳作给予我温饱;感恩同仁关心帮助给予我温暖。“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爱就是奉献和给予!人人都要学会奉献爱、践行爱,只是简单的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也会使爱覆盖整个天空,使大地承载的爱撒满每一个角落。
我们国家中央领导人习总书记,在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当听到这一席话时,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如此之高度的讲话,真是太有智慧了!时代进步了,人类的智商提高了,但情商怎么却降低了呢?我们的领导人已经告诉我们了答案。因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断层,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都丢弃掉了,人与人之间缺失爱了,没有感恩了,心量小了,格局自然就小;所以,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发展,势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孝亲尊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规》就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育儿经,它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我博爱、教会了我生活,我会将这部流传几千年的典籍推及于人,传承于众,爱我中华!
第三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600字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并且细致的描述了日常的行为规范让人有则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种一棵树,根基扎牢才会枝繁叶茂。一个拥有谦恭,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如清末名将曾国藩所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的修养体现其内在品质。《弟子规》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弟子规》是传承如家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八个方面阐述,分别是孝道(入则孝),亲情(出则第),举止(谨),诚信(信),友善(泛爱众),仁爱(亲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守孝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内容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等广泛的含义。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儿女更应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2003年感动中国,一位儿子为救患有肝癌的母亲,毅然决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脏,让母亲得以康复。隔绝母亲所接触的有关他捐肝救母的报道。身体之发,受之父母。孝顺父母是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不在操劳,替我们担心受累,也不要让他们作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和关爱,心里上的宽慰。这也是一种孝道。血浓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对长辈尊敬,爱护晚辈。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张者优先,听从长辈的安排等。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的人。另外《弟子规》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请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这不仅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尚的潮流不断地改变,而我们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爱你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一个人行为高尚名声自然会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别人短处不应到处宣扬,应当取长补短。仁爱宽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与人坦诚相待。弟子规中的道理对于我们是终身受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而完善自我。
读《弟子规》有感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我们要小心谨慎,说话要讲信用。
第四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感恩之心
有很多人认为读《弟子规》感觉太古董了,或是认为这是小孩子读的书籍,完全不知道《弟子规》这部古典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道理,以此同时自己也就错过了学习经典文化的机会。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接人待物、求学时应有的礼仪和行持规范。当我读完整本书时,并未领会其中道理,经过反复的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这才略知其中一二,已深感其中的道义。
当有人问“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人死了,钱没花了” 那“人生最最痛苦的是什么?”答:“人活着,钱没了”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回答,甚至不用去思索。人生的苦与痛就是这样被现在的人所诠释,所追捧。这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伦理道德,背离了和谐,背离了社会。当我看完《弟子规》后,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痛苦应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为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都是从这个“孝”字入手的。而孝心就应该从《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开始。这四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地困难。所谓“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基本上已经是截然相反了,长辈对我们“应不缓”、“行不懒”、“静听”、“顺承”百依百顺。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却浑然不知“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们已经在做错甚至做恶了。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只有自己当上父母后才能深刻体会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吧。现在的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欲望满足,却从未过问父母的冷暖;只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从不顾及父母的愁苦哀伤;只知道自己的辛酸苦楚,却不知父母的辛苦甘甜。《母亲》歌词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父亲》歌词中“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这就是天下每位父亲母亲时时在为儿女做的,其实又何止这些呢? 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只要能够细心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劳以及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处不渗透着父爱母爱;明白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天性,只要还有一点良知的人,孝心都会生起,就会明白“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当然,我们孝养父母,并不仅仅是在他们晚年的时候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外之时,父母时时挂念,甚至会接连地打电话过来问寒问暖。这不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实写照吗?可我们甚至还会不耐烦,嫌他们啰嗦。但静下心来想一下,世界上,还有谁会在我们即便表现出种种不耐烦的时候,仍对我们如此无私地关爱呢?除了父母,再没有别人。受人点滴之恩,尚须涌泉以报,更何况父母如海深恩呢?如果我们真正明了这一点,就应体会到他们只是想得到温饱吗?年事已高的他们更需要关心,疼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如果能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用自己的德行去感恩社会,奉献社会,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将来的成就都是父母教养之功,那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随时牢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不只我们自己的父母会为子女操劳,其他人的父母都是一样很辛劳的。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对家庭有无私的付出、对社会有贡献,我们才能顺利地成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自然会做到“泛爱众,而亲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孝要及时,不能心存侥幸,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心的道一句“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高一六班周大兴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