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自主学习习近平台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淮安市金湖县金南中学刘桂霞邮编211600
【摘要】:音乐能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建“和谐音乐课堂”也应成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努力实现的课堂目标。“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交流、探究音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自主学习和谐课堂
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未来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和方向。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音乐能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建“和谐音乐课堂”也应成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努力实现的课堂目标。“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交流、探究音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心理特征就是生理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他们渴望社会、师长给予他们成人般的信任和尊重,并有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创建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尊重理解学生独立自主的要求,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构建和谐音乐课堂。怎样构建和谐音乐课堂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要求:
1一、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的求知达成度为指导思想,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一直以来,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会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学生想要了解什么,对哪一方面的新知识充满求知欲望”。因此,大多时候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不管学生愿意与否。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去探究。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目标制定前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知道他们还希望去探究的知识领域是什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
二、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以往,教师在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照搬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或按自己的意图选择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这样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关注程度不够,对学习和欣赏的音乐作品不能主动的参与进去。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的音乐作品。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欢的、内容健康的流行
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三、构建和谐音乐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的未知事件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过程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课堂提问时一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往的课堂中,问题呈现的方式大多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实际上还是教师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预设的目标,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问题的呈现上可以设计多层面的,可以就某一音乐作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提问。提问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设问,问题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会化被动为主动,既体现师生间的融洽气氛,又能体现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促进和谐音乐课堂的构建。
四、构建和谐音乐课堂,围绕音乐进行的互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的确,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然而,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仍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步解放学生的头脑,释放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个人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活动,通过个体和全员参与相结合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良好情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展现自己。
五、构建和谐音乐课堂,要鼓励学生的创新。
只有不断地创新,艺术才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左尔坦认为:“创造的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音乐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带到“主体状态”,让他们乐于演唱,乐于表演,乐于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进行创作、实践、运用,亲自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音乐教育内容在创造教育
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首先教师要以自身的创造精神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在掌握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尝试去发现,探索创新,培养创造能力。音乐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孕育了高尚的品德和细腻的情感,用没的纽带吧他们连接在一起。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其体验创新所到来的成功乐趣,其途径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歌曲教学中,让学生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者自行设计动作,做律动和歌表演。而创作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节奏或几个音创作一段旋律,表现某一音乐形象等待。这些方式可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求异、联想、想象的创造思维,并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合作中给学生以创新的土壤,在讨论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落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六、构建和谐音乐课堂,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方式。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导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表现;评
价是为学校服务的,其目的是在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学生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来定学生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新课程的重点之
一。倡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科学而严谨的评价会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能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以新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音乐课堂上奏响的和谐旋律,也将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1《音乐教育论》(郭声键著)
2《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首都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二篇: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辽宁省抚顺市上马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王竹楠
【内容摘要】
课题对话,进入情境,以谈引和谐;个性朗读,渲染情境,以读导和谐;角色进入,体会情境,以演促和谐;智慧发言,创设情境,以言创和谐;知识拓展,延伸情境,以累悟和谐;精彩表演,总结升华,感受和谐。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
【关键词】
个性 特色 主动 民主 宽松 和谐 【正
文】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选择了一种教育,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我斗胆盗版为“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三年以来,作为新课改道路上的开拓者,我一直以这句话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生活,我要让生活更美好!而学生,便是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怎样才能让课堂像演动画片一样吸引孩子们天真的情趣?这一直是我所倾心研究的课题,终于我发现了一条独具特色又星光闪烁的道路: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是教育界永恒的追求,激发学生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构建和谐的特色课堂,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入手,我是从以下6个方面来为和谐课堂服务的。
一、课题对话,进入情境,以谈引和谐。
巴西教育家弗来雷(P.Freire)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与课题对话,多么生动有趣的想法,多么新奇刺激的过程。每次提示课题后,我都会问:“看到课题,1 你想说点什么?”孩子们总像头顶一个大问号一样,有一大堆问题要问你。
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什么样的?”“民族小学里边都有什么民族?”“民族小学跟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课堂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奇怪的大石头》“这个石头在哪?”“这个石头哪里奇怪?”“这个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花钟》“什么是花钟?”“花钟都有什么花?”“哪里有花钟?”„„《秋天的雨》“作者为什么要写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的雨跟一般的雨什么不同?”
怎么样,孩子的问题吓到你了吧?这便是一堂好课的开始,还用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吗?学生已经是课堂的主人了,他们与课题的对话,已将自己拉入了生动的课堂,而且不知不觉交待了学习任务,你还会出乎意料的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二、个性朗读,渲染情境,以读导和谐。
三年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线,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熟读成诵。轻声读、比赛读、模仿读、表演读、诵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这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我班即使最淘气的一个孩子,也把所有课文背得一字不差,弄得犯错时都“不忍心”批评她。
《我们的民族小学》、《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孩子们不但可以自己断句,找节奏,还会根据角色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声音或语气。如《风筝》中,会把“我们”童年时的快乐时光表现得淋漓尽致。《秋天的雨》中,把秋天的颜色,气味读得欢快,有节奏感„„
朗读,是个性化行为的一种表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心得,那就学懂了课文,进入了情境,也对自己的语言积累及内在修养起了不可计量的作用。
三、角色进入,体会情境,以演促和谐。
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都对童话有着美好的向往。说起扮演课文中的小主人,正是他们喜欢的环节,也是创新思维流浪的一个角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了几十个不同样子的主人公。
如教学《小摄影师》时,我问“你们想到自己忘记带交卷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有的说“真丢人,找个地缝钻进去吧。”有的说“耽误列宁叔叔这么长时间,我真是太笨了”有的说“报纸办不成了。回去我可怎么办呀”„„这短短两分钟的角色扮演,早已让所有学生深深融入课堂,体会了当时的情境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这样生动、有趣的环节,你想让他们溜号他们都不愿意,几十双小眼睛紧紧盯着你,迫不急待的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四、智慧发言,创设情境,以言创和谐。
更确切的说,这是识字乐园,也是百花园地。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完全因为我是个极其“懒惰”的人。从一年级我就让学生自己打扫教室,自己发饭,自己管理作业本,自己预习功课,包括标自然段,圈出带生字词语,大声朗读10遍课文,给每个生字组5个词。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环节,更不要小看这群才三年级的学生。
给生字组词就是“一字开花”,生字为花心,5个词语为5个花瓣。随便一个生字,大家都可以说出5个以上词语,这是我二年四班的一个特色。可是日久天长“麻烦”也随之而来了,最近有许多次,大家都开出20几个花瓣,“歌”“满”等字居然开了30几个花瓣,3 我戏称“世界上所有关于‘X’字的词语都被你说了。”而且下课时学生总埋怨:老师我能给“X”开18个花瓣,你怎么不叫我?
这个环节真是越来越受学生喜欢,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进步,在进步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知识拓展,延伸情境,以累悟和谐。
人生的航船,必须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生活的小鸟,必须飞出温暖的小窝,才会真正懂得天空。语文课的学习,只是满足了学生一小部分的需求,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要靠课外的积累,这也是大语文观的一种要求,也是对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的一种习惯养成。
我二年四班所有同学都有三个特别的本:词语开花本、日记本、采集本。采集本便是自己的课外积累。那里的内容丰富极了:词语版块里有ABB、AABB、ABAB式词语,数字成语,描写声音词语,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描写高山、湖泊、太阳、月亮等成语„„
不要怀疑,不要惊讶,这就是二年级的孩子采集本上的内容,而且只是一部分。我也感觉到奇怪,每次给他们布置采集内容,他们都会采集出连你都不知道的知识。所以,孩子的潜力真是挖掘不尽的天然宝藏,但前提你要给他们一片自主的天空。
六、精彩表演,总结升华,感受和谐。
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表演者。然而,表演的机会是稀少的。因为没有哪个学生可以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自己的才艺,但是表演的机会又是存在的,因为每节语文课都给那一个个小精灵提供了表演的平台。
“找几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加入你的动作和声音。”这是我每节课惯用的结束语,而孩子们也都尽情表演,记得《感谢》那 4 首儿歌,孩子们将“小鸟”、“飞翔”、“树木”、“泥土”、“水分”、“营养”等重点词语表演得绘声绘色,还有其他许多课文都表演得惟妙惟肖。甚至只要有语言的流露,孩子们便会愿意表演并且能表演得好。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子下课神气的对我说:“老师,我给你做几个动作,你一定猜出来。”于是,他开始表演,我故意说不知道,他开心的一笑说:“让世界充满爱!”然后扭头跑开了。我看到的是他的开心与自信,想到的是孩子们表演的天性与灵性。
孩子们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犹如画龙点晴之功效。每一个孩子都尽情表演,没有规格,没有统一,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动作演绎课文,但值得说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精彩的。
【尾
声】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才能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同事们,朋友们,如果你正徘徊在新课改的大门外,不妨进来听听我的心得,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也许会让你灵感闪烁。进来读一读吧,相信我,如果你也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或许会有更独特的收获!请允许我再一次盗用杜威的话,“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我坚信,我的教育之路会越走越远,因为那是我选择的生活!
第三篇: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在陇西实验小学观摩学习有感
陇西县渭阳小学董进军
本人通过实验小学全天候观摩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使我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经是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过程。而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则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总结出知识要领,并经历强化训练和教师的适宜点拨,拓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当然,学生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四个字:学会和会学:学会是基础,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会学则是提高,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就是主动的、高效的。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努力的通过自己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下大工夫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校近几年致力于洋思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点成绩,总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诱导之下,让学生很快地、饱含热情地投入到与知识的对话之中,投入到 1
自主探究新知之中,真正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发现问题、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价值。此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都是: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整体感知。→学生汇报学习心得,教师点拨完善→学生提交疑难问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我就本次实践观摩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是要有目标的,教师要善于创设目标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进而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明确了目标后,教师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要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把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把学习中的重难点部分化解为自己跳一跳能实现的小目标。通过学生不断的思考,动手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好的学习目标,会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究。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性的学习探究,这样带着目标去学习,他们合作的意识也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做好学生目标性学习的评价工作。学生的目标性学习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模式,并反复循环,每一次循环使得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1、让学生掌握会阅读的基本要求。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而独立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学会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这种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二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脑子里要迅速的形成一定的意象,进而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意图;三要让学生反复去读,多种形式去读,让学生明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2、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有对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的批注,对段落序号的标示,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的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会自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
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在同中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即要告诉学生从作者的写作上意图去考虑,围绕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后要自己先想办法解决,思之再三而不得时再提出来。
课堂上,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对学生的提问,哪怕是错误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及时鼓励与表扬。既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去思考出现的问题,又要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寻找答案、寻找规律,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四种好习惯。
(1)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解决课本中的生字词、思考一下课后的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并坚持上课前提问检查。
(2)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专门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作业,不仅要布置一些知识应用的作业,还应经常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当然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每学期初都要要求学生上学时必备两种工具书:《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4)勤于思考的习惯
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思考的习惯与过程给与赞赏鼓励,要经常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自学的氛围和民主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有深度的诱导,科学的指导和灵活的训练,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教学中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经是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过程。
学习能力包括学会和会学:学会是基础,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会学则是提高,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就是主动的、高效的。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努力的通过自己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下大工夫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从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我校近两年所提出的“快乐五合一教学模式”,其中第二环节是“自主学习,生本合一”,这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诱导之下,让学生很快地、饱含热情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之中,投入到自主探究新知之中,真正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发现问题、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学习的自主价值。此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文本,整体感知。→学生汇报学习心得,教师点拨完善→学生提交疑难问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是要有目标的,教师要善于创设目标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进而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明确了目标后,教师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要尽量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把大目标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把学习中的重难点部分化解为自己跳一跳能实现的小目标。通过学生不断的思考,动手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好的学习目标,会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究。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性的学习探究,这样带着目标去学习,他们合作的意识也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做好学生目标性学习的评价工作。学生的目标性学习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模式,并反复循环,每一次循环使得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第二: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1、让学生掌握会阅读的基本要求。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而独立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学会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这种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二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脑子里要迅速的形成一定的意象,进而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意图;三要让学生反复去读,多种形式去读,让学生明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2、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有对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的批注,对段落序号的标示,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的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 1 学生学会自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在同中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即要告诉学生从作者的写作上意图去考虑,围绕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后要自己先想办法解决,思之再三而不得时再提出来。
课堂上,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对学生的提问,哪怕是错误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及时鼓励与表扬。既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去思考出现的问题,又要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寻找答案、寻找规律,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四种好习惯。
(1)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解决课本中的生字词、思考一下课后的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并坚持上课前提问检查。
(2)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专门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作业,不仅要布置一些知识应用的作业,还应经常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当然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每学期初都要要求学生上学时必备两种工具书:《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4)勤于思考的习惯
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思考的习惯与过程给与赞赏鼓励,要经常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自学的氛围和民主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有深度的诱导,科学的指导和灵活的训练,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也是大有裨益的。倡导“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课堂”
胡锦涛主席在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社会理想,提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睦相处,和谐共进,使整个社会融洽在一种祥和的氛围中。推而广之,这种“和谐”的思想理念可以普及和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去。笔者认为在教育领域倡导“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是符合当前正在推行的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的。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确立了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改变了教师作为主导者、权威者的角色,树立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的角色;要求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育”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从中可以发现倡导“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论要求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阐释和补充。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各方面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协调和平衡。“和谐教育” 要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注重研究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学科课程之间,学生的“学”的方式与教师“教”的方式的和谐统一;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和谐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和谐课堂”的构建实践中。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和谐课堂”实际上应是教学中在各方面追求一种平衡,对“度”的把握要恰当。什么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呢?“学生进来课堂以前和出去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教育局长,能做到旁若无人,为学生上课,不是“做秀”给听课的人看,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东西,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是每个教师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如果把在注重“和谐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与在呵斥之下,或是放任不管中教育出来的学生进行比较,他们绝对是不一样的。前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层次的、有教养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伴随终生的。因此,“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旧的课程评价目标以知识、智力、学习成绩为主,而学生的健康体魄、纯洁善良的心灵、乐观豁达的态度、友好合作的交往、勤劳质朴的作风等等往往被置于学生发展目标的次要地位。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目前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所以我们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教学观,努力实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针对长期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我们要用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来创设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和谐。旧的义务教育课程,片面强调知识授受,不注重分析、理解、动手等综合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教师要尽量争取 “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的和谐。总之,我们教师要通过自身 3 的努力,多进行教科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等方面做理念性的变革。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倡导“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 就是在教学中本着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步发展的目标,努力创设各种和谐氛围,使他们的身心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能在世界范围内很好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合格加特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建立融洽、合作、尊爱的师生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动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得到积极的发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教学节奏,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能够自我协调与恰当处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热爱学校与学习生活,把学习作为乐事。倡导“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减少或消除因不协调产生的内耗。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知情意行和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和谐地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和谐教育策略来进行“和谐教学”、构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主要要注重和协调好以下的几个“和谐”关系。第一、要注重师生情感关系的和谐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迁移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协调师生情感的主要策略有:师生互爱,相互尊重,教学民主,以情激情等。
第二、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要素、教学方式的和谐统一 实施和谐教学,在考虑教学目标时,从层次上看,要着眼学科教学总体目标,联系单元目标,落实课堂达成目标。从类别上看,要以学科认知目标为主,并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智力、哲理、情感、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要求,协同品德、智能、个性、审美等多种素质培养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老师的“导”,学生的“学”,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练”是三个不可或缺要素。只有这些基本要素协调一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主体和主导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的善学,老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一个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要使“学导练”协调,就必须努力构建以“导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要废止满堂灌,教师不要唱“独脚戏”,要把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这种和谐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容易满足个别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一般认为,提供灵活的分组和个别化教学的机会,是和谐教学的最大优点。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需要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把接受较慢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带上来。”小组学习形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和引入竞争机制。第三、要注重多种教学媒体和谐使用
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的载体,以及学生向教师借以反馈的载体,统称为教学媒体。诸如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我们统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录音、投影、录像带、电影片、语言实验室、电脑等,我们统称之为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传 4 统教学媒体,恰当引进现代教学手段,重视教学信息及时反馈调节,保证教学信息顺畅迅捷地传输,这种多媒体协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以前教师中心课堂为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第四、要注重学生左、右脑的和谐开发 大量实践表明,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产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又要训练他们的感觉、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有意识的使左脑、右脑协调活动,使各自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提高用脑效率,采用“全脑和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把符号与形象结合起来,把阅读和朗读结合起来,把用脑与用手结合起来。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健脑技术(如引入音乐熏陶,静坐入静等),让学生科学高效地学习,协调、和谐地发展。第五、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和谐布置
教室环境的布置和整洁程度,对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学质量都很重要。要努力创设“智力背景”,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如在教室的周围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与名人条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张贴一些世界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摄影和图画,有助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增加他们的知识;张贴一些知识结构图、概念、法则表等,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本知识,不断强化记忆。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学生轮流办黑板报,则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板书、板画能力和思维能力。整齐的桌椅,漂亮的窗帘,明亮的灯光,能够创造一种和谐氛围,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从而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第六、要注重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和谐同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单凭听觉每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词,而视觉的传达速度则是听觉的一倍;视觉和听觉同时起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因为各种感官都从同一对象接受信号,会使大脑皮层各个相应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建立多通道的信息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看),耳(听),口(诵、说),手(写),脑(思)都动员起来,让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一起参与协调学习。当然,并非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全员调动,要根据具体需要和条件,能采用几种学习方式就采用几种。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协调同步,以求取得最佳效果。第七、要注重课堂内外的和谐联系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调起来。从内容上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引进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信息,不仅如此,结合课内教学内容还应尽量引导学生延伸拓展,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成。从时间上说,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课堂了”,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教师只有做到了“课堂教学课堂了”,学生才有时间参加课外、校外活动,才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培育自己的优势素质。以上是笔者对于进行“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关于“和谐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比如: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教育”;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和谐教育”的评估机制;“和谐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效率性等等问题都有待于作深入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配合党中央提出的“努力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和政策,倡导“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的教育理念进行教科研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应该说是敏于时,合于势的。走下“三尺讲台” 构建和谐课堂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内容摘要:
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张教师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地位由“一言堂”走向“议事厅”,教师的思考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通过这些转变,使教师走下“三尺讲台”,构建立足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和谐课堂。
曾经有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描述:在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则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段话或许说得刻薄了些,然细加思量,这不正是传统的教师观所导致的结果吗?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应树立一种全新的教师观。教师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样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过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组织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要减少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更不应“越俎代庖”。要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文”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在“错”中“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进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得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具体说来,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从“三尺讲台”走下来,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应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
2、学生学习过程的赏识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赏识学生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要关注一些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3、社会关系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教师应学会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4、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 6 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5、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平等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其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克服求同思维模式,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6、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7、学生潜质的挖掘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另外,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其能力。
8、学生成长的参谋者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是说,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在学生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将只起参谋和顾问的作用,他们必须与学生一道,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9、教学艺术的研究者
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上的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者,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没有创造加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非常枯燥的。所以,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要做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
教师的地位:由“一言堂”走向“议事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 7 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因此,教师应由“一言堂”走向“议事厅”,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1、“全方位指导”转变为“适时指导”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变“全方位指导”为“适时指导”。要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要控制讲授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指导,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会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2、“学生倾听教师”转变为“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就教学而言,“教师倾听学生”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倾听学生”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地位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教师倾听学生”创设的是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情景。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导他。”因此,“教师倾听学生”,将成为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才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3、“面向个体”转变为“面向全体”
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倾听教师”,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其次,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教师的思考: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教”,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一味关注“教”的做法,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新课程要求我们由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1、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语文新课标主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树立自信;激励他们勇于质疑,敢于表现,培养独立人格;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坚持训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 8 一些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些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自主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愚蠢的。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当然,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不是不闻不问,而要做积极的旁观者,进行指导、促进,而不要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2、关注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状态。合作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助,国际联运间的科学交流,科技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进行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交流意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反对自我封闭式学习,提倡相互沟通交流,学会倾听、交谈、学会尊重别人。新教材的设计,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途径。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也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与合作,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的桥梁。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基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
3、关注学生的获取信息的状态。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成为现实。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能否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检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主与辅、多与少、人与机、虚与实等关系,追求网络技术的人本化应用,使学生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关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状态。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教师应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更鲜活、更真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完整、更详尽、更美妙;使他们在绚 9 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获得深刻的、诗意的学习过程。
5、关注学生的接受状态。一堂好课的检验标准应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语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整个社会的追求,和谐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课堂,是凸显新课改的主阵地,是彰显师生生命的场所。怎样的课堂才能让我们聆听到生命生长的声音,捕捉到生命绽放时最精彩的音符?奏响和谐课堂的琴弦,是每一位师生心中瑰丽的梦。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为积极探究、自我建构。也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觉得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轻而易举地做到的事情,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以往有些教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老师的分析,食而不化。这是因为以往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总是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以“教”代“学”,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又总是想尽了办法要达到自己设计中的理想状态,课堂就会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 10 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其实,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去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也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现在,教师应当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文本的平等对话,进而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为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要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要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文本,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通过充分读书对课文的质疑。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文本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二、教学生深刻质疑的方法,使“问”的过程变成“思”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古代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名言。学生能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提出疑问,就表明他们其实已经对文章进行了一番思考。而一旦他们提出的疑问得到了解答,他们便会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更乐于理解、易于吸收。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说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需要我们和风细雨地向学生讲清楚“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的道理,讲明白质疑问难对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
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不少学生会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或者提一些在教师看来很是可笑而怪异的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因此而向学生泼冷水,而应及时引导学生不但敢问,而且善问,善于发现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提问的质量关系到下一步学习钻研的深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学中高质量的问题,就是尽可能地紧扣教材训练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也包括生字新词,但更是指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我的做法是,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比如,小说应当就线索的安排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和人物形象的特点,环境描写的内容及其作用等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文则可以从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的特色等方面质疑问难。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养成了初读课文做到“四问”的习惯,即一问写了什么,二问怎样写的,三问为什么这样 11 写,四问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对初中学生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时还有难度,这是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找好切入点。我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组织学生围绕“入门而不顾”展开了探究﹑讨论。赞成这样做的认为:朋友本来失信,还恶人先骂人,而且还说父亲“非人哉”,极大地伤害了元方的自尊,所以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赞成的认为:骂人是友人情急之下说的,再说友人已经“惭”了,得给别人改错的机会。从“下车引之”便可见友人道歉的真诚。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学生这样的思维碰撞,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欣喜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知识的种子在发芽,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在深刻质疑、积极答疑中达到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三、激学生独到品评的意识,让“讲”的过程变成“赏”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却非易事。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在对文本充分感悟、深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广泛交流,发表独到品评的热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学生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会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品评”就是鉴赏,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选入的都是意新、情真、言美的上乘之作。这些文章,字句考究,文笔生动——语言美;首尾呼应,浑然天成——结构美;清新典雅,委婉深邃——意境美„„这就给学生鉴赏品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小小的鉴赏家,即使说得不到位,也没关系,关键是,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评,让他们发表独到见解。可以先让学生做局部鉴赏或某一方面品评:或是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之处,或是课文构思布局谋篇的精巧之处,或是思想观点耐人寻味闪光之处,或是写作技法高明之处„„
这种鉴赏品评要依据课文,分析字、词、句、章,不要做架空分析。不是一味地说“好”,允许或欢迎学生敢说“不”,并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鼓励学生不囿于陈说,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让学生向教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塑造学生个性。
我经常让学生“当老师”,把一些浅显或规律性较强的文章教给学生去分析品评。事实证明,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同,课下作了充分准备,查阅很多资料,而这又给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教师也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终结者。共同探索、倾心交流是课堂的主旋律,学生阅读文本,与作者交流,对文本、对作者提出全新的问题为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学生之间通过争辩,倾听原生态的、个性化的理解,达到互相启发,互相激活。教师不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会使他对生命产生敬意,并从中受益。课堂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在律动的教学进程中通过对话释疑解难,交流思想,共同感受语文的魅力,沐浴语文的灵秀。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绿色流淌的,是乐趣无穷的,是赏心悦目的,12 也是和谐美好的。
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沃土。广大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语文: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学的课堂
说到作文教学之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三方面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对此,笔者有如下尝试。
一、无欲不举笔:设计突发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一个班风纯正的班级里,集体活动常常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果语文教师同时又兼任班主任,那么,这样的机会是应该予以关注和发掘的。生活中不缺乏激情,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激情。这是在我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我与学生的对话: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我问。“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我态度有点暧昧。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不答应?” “其他班都去!”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站起来,有些敲打桌子,有些满脸胀得通红,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去?”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大家陷入了沉默。
“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我接着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有些许悲壮,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我收到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有的我还看到作文纸上斑斑的泪迹,我不得不为之感动。
有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理解你的心情,你是为我们好,是想让我们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可是你作为一个老师,不理解学生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的教育和教 13 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我们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的打出去,我们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
有的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蓝天白云下,在溪水旁,在草地上,师生同游,促膝谈心,这样不仅互相了解,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高三的紧张而枯燥学习和生活当中,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友谊,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情中有义,软硬兼施”——“在我的记忆中,陈老师是那样的通情达理,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一直以为,我在这个班是我的福气,也是我的荣幸。我从心里佩服和敬重你,但今天是让我感到遗憾,我并不是遗憾我们不能去春游,我担心的是你的形象会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为你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将给我们的团结向上的集体蒙上一层阴影,作为一位关心你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你进言,顺应民意,众怒难犯,请你三思。”
有的“有理有据,反将一军”——“我们学过许多游记,游褒禅山让我们明白“志”趣,雨中登泰山让我们明白“雨”趣,黄山三日让我们明白“景”趣,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无趣难下笔: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需要的迹象与情境,更应当随时随地不失时机的创设学生产生强烈需要的情境。比如说明文的教学,一向被认为是明白朴实,难以写出生动有趣的作文,但如果教师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却能让学生产生不写不痛快的冲动,并带着某种目的和需要去写。
请看我的一则教学随笔。在写第一篇说明文时(初二),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需要情境: “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走廊上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走廊上目送你们满载而归,球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的时候,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了,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一个愿望,开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闪,像交响乐中极不引人注意的音符,仅发出微弱的音响;现在这音符发展了,强烈了,壮大了,终于成为激烈的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时时在我心里激荡。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您说呀!”大家叫起来。“我非常非常想去你们家玩。”
我观察学生,发现他们个个流露了出欣喜的神情。
“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我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你们„„”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热情地吵断了我的话语。我见火候已到,便一挥手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他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我提出要求,说:“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到时,我按你们指点的路线寻找,丢失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教师了。”一阵欢笑过后,大家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批阅的时候,我发现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那幼稚的语言蕴藏着一颗颗多么可爱的心啊—— “老师,您坐我们厂的车子来吧,每天下午六点有车子来大众电影院门口接人,您不用买票,售票员问您,就说是厂里某某的儿子的教师去家访,就行了。”
“我介绍两条路线给您,如果是晚上来,您千万别走那条近路,宁肯多走几步,因为昨天那 14 条小巷死了一个人。”
“老师,您如果是晴天来,别忘了戴口罩,路上尽是灰尘。” “你最好正月初一来,那时我们家什么都有。”
“这是我最认真的一次作文了,因为我希望你来我家玩。”
有些还在作文的后面创造性地附有一张草图,注有详细的线路,各种标记清楚明了,让人感动。当然,文章中也有表达不清的地方,于是我风趣的批道:“我往那走呀?”或者“我迷路了!”“你快来接我!”总之,看完这次作文,我足足激动了几个星期。讲评更是在欢快活泼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完《苏州园林》,我又采取类似的方法布置了《老师,向你介绍我的家》的作文。要求写出“我”家的主要特点,如宽敞、明亮、整洁、拥挤、和睦等。
第三次训练,我先布置学生在星期天自己动手做一道菜,要求“独家经营”,然后如实介绍给老师,题目是《一道佳肴》,我说:“老师有点馋,谁的菜炒得好,我就先到谁家。” 一阵笑声过后,又提出要求:要讲究说明的方法。结果表明,效果也很好。
在家长会上,有家长反映,布置作文那天,孩子回家一定要自己亲自下厨,做一道自己最喜欢吃的生炒牛肉丝。作文与生活就这样非常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无情难成文: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高三)。当我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教室里一篇唏嘘之声,还有人作呕吐状,更有人说“肉麻”。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是迷惘的,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我想起当今学生感情贫乏的话语,看看自己的处境,我也感到措手不及。但我相信,学生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有些做出以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下看法: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是有的,不过我们平时很少去体会„„”还没说完,便被下面“切„„”的声音轰了下来。于是我喊那些态度比较激进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表明,可以随便说。
“亲情是人世间最不平等的一种感情,在亲情的环境里,没有平等,没有选择,有的只有接受„„”学生这样说,我默默微笑地听着。
“亲情是落后的一代,压制着进步的一代。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但是,在我国的国情下一味强调亲情,这实际上是遏制进步,就是遏制未来和希望„„”同学们鼓掌,我心里虽然觉得有些过激,但在某些方面也不无道理,于是我还是微笑着。
“亲情是一种感情的贮存,这是需要我们回报的,所以,不需要去大势渲染,也没有必要去进行讴歌„„”听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针扎了一样,我再也微笑不起来了,脸色也突然庄重起来。
我低沉而缓慢的地说:
请同学们听听我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
1989年的冬天,我正在进修,面临着结业考试。白天面对的是数不尽的琐事,只有晚上等宝贝女儿睡了,才可以静下心来趴在床头看看书。直至很晚,有时眼皮直打架,用冷水洗洗脸,再埋头看书。实在是撑不住的时候,倒头便睡。女儿凄厉的哭喊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以为在床上闭着眼睛抱着几个月的她摇一摇哄一哄就可以混过去,没想到几个月的她精明得很,使出浑身解数,大哭大闹,非要你披着衣服下床抱着她在房里来回走。有时想慢慢移到床上,做出在地上走的样子,任何参假使诈都满不过女儿的火眼金睛。直折腾得为父的筋疲力尽才罢休。她的任性,她的无知,她的只图自己需要,天下父母谁没有经历过?
2000年12月3日下午,我父亲有点不舒服,我姐说去医院看看,他不同意,说是小毛病,睡一晚就好了。加上父亲几十年来小病不断,我姐心里的那根弦也松弛了。4日凌晨2点多钟,我83岁高龄的父亲,突然感到不适,呼吸急促,说话也十分困难。八点送往医院,已经不能说话了。十一点发了病危通知书,晚上十一点离开这个令他眷念的世界。他远在深圳的儿子不在他的身边。当凌晨一点钟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就预感到有什么不妙,接通电话便听见姐姐的痛哭声,断断续续的“老弟啊,我对不住你啊,我没有照顾好我们的老爸„„” 当我风尘仆仆赶到湖南的时候,悲痛的母亲断断续续地说:“在你爸最不舒服的时候,我说去喊她们起来(我姐、姐夫就在隔壁房里),你爸紧紧地拽着我的手,不让我去喊。我知道,你爸是不想在大冷的天,在半夜三更把你姐她们吵醒来。”我听说是爸爸不让母亲去喊他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是怎样地忍受着剧烈的不适,是怎样艰难地度过那难熬的漫漫长夜。我的父亲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在他将要与他的生命告别的时候,在他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在他自己最需要子女呵护的时候,他想到的还是他的子女。这是用怎样的毅力、怎样的心血铸成的崇高的父爱啊!(我自己也哽咽了)小孩需要父母的呵护,是以自己的需要为特征的。可以任性、可以哭喊、可以在地上打滚,直到达到目的。
老人需要子女的呵护,是以对子女的关爱、理解为特征的。有时候仅仅是希望子女回家看看、坐坐、说说话。记得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当砍完柴挑回家后,就是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伙伴们常常喜欢玩陀螺。有比较有胜负玩起来才有意思,于是看谁的陀螺大,看谁的陀螺旋得久,看谁的撞击有力。于是我决心自己做一个,选好木料后,就动手剁起来。遗憾的是在快要完工的时候,不小心砍在自己的手指上,这一刀可谓稳准狠,只见白骨都露了出来。我直吓得我不敢哼声,紧张得要命,心想:这下闯大祸了(以往的经验是受伤要挨骂的)。看着地上的血迹,趁母亲还没有回家,赶快清理现场。受伤的手血流不止,没办法,去井水里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手藏在衣袋里,擦干眼泪,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等妈妈回来。希望上天保佑,不要被妈妈发现。如果被妈妈发现,就一口咬定说是砍柴砍的。
母亲回来,没什么异样。我正在庆幸,不想她在地上发现了我没有处理干净的血迹,问我怎么回事。我躲躲闪闪说没什么,她看见我异样的眼光,更加怀疑,看见我的手在袋子里,就走上来扯,我拼命躲,躲不过,我已经吓得大哭起来。当妈妈把我血肉模糊的手从衣袋里抽出来的时候,她的眼泪也出来了,并没有骂我,只说你怎么这么傻啊!上药包扎后,我很庆幸的是,还赚得了几天的休息,时至今天想起来,还有许多温暖。
94年的冬天,我在深圳买了新房。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接父母过来看看。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看看他们的儿子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让他们走出湖南,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他们来了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他们知道哪里的菜便宜,儿子媳妇孙女喜欢吃什么,我们吃剩的他们说最喜欢吃。常常说这里的蔬菜贵,葱也贵,姜也贵。买菜就是下不了手,为此我们不知道说了多少遍,有时生气了还忍不住骂两句。他们只是默默的忍受着。一天,我看见母亲吃饭的时候,好像有什么事,总是在后面磨磨蹭蹭,端碗的手也极不稳定,我仔细一看,她有个手指老是弯在里面,我扒开母亲的手,我把她的碗拿开,才看见她的手指用医用胶布缠了好几层,指尖隐隐约约渗出点点血迹。我问爸爸:“怎么回事?”“嘿嘿,她前天砍猪脚不小心„„”“你怎么也不说一声?!”我生气地埋怨。“她不让我说,应该没事吧。”我赶快倒了一杯温开水,强行把母亲的手放在里面浸润,然后慢慢的、轻轻的撕,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撕。当血肉模糊的手指隐隐约约的露出来的时候,指甲去了一半,红嫩的肉露出来。我的心真的有一种要碎了的感觉。母亲啊,你这是为了什么呢?你什么也不为,就是怕我们担心。我的女儿趴在奶奶的身边,直看得眼泪汪汪,禁不住哭了起来。当我想起母亲为了不让我们担心而遮遮掩掩的时候,当我想起母亲带着受伤的手为我们洗菜的时候,当我们吃着母亲带着受伤的手为我们做的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的时候,当我想起她 16 带着受伤的手默默的为我们洗碗的时候,我的心在痛。
我贪玩不小心砍伤手,不告诉妈妈,是怕挨骂。这是我不懂事的见证。
母亲为我们做饭菜砍伤手,不告诉我们,是怕子女为她担心。这是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没有任何理由的爱!
这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用几十年心血编织起来的密密麻麻的爱,怎一个亲情了得啊。同学们:面对父母,我们该说些什么呢?
再次扫视全班,他们的表情是严肃的,心理上是内疚的,于是把作文本打开,开始了他们的真情流淌的作文„„
最后我要说: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放手让学生去飞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放手让学生去飞》。我没有去过杜郞口,也没有亲身观摩过杜郞口的教学现状,但我听说过杜郞,从网上看过许多关于杜郞口教学评议的文章,有说好的,有说坏的,的确杜郞口的课堂,让人欢喜让人忧。杜郞口中学教学的现场,我的感受是惊叹,惊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教室三面都是黑板。那里的课堂处处都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他们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相信学生,把一切机会让给学生。而相比之下我们教育的学生则表情单一,面露害羞,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不知所措。我觉得我们老师只是在传授知识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学生完全主宰了课堂,看上去他们自由散漫,实际上他们却在积极学习。一节课,班级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参与了合作和交流。学生在一种民主开放的和谐课堂中在体验着,学习着。而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有绝对的权威,从来不站在学生们中间。考虑的是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想的还是自己所谓的尊严,远远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能力不强,成绩差,厌学,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我们老师不相信学生,认为他们没有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一味地从自己的主观思想出发,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多看看学生的亮点,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给他们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我们初一是学校实施课改的重点实验年级,许多课改的话题也都从我们这里开始了,到底我们做得怎么样?落实怎么样?收获又怎么样?请听听我们的心声:
我是初一201班的班主任,同时又兼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对于学校实施的新课改,我是抱着试着做、试着探索的态度,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学校的课改是从10月底开始启动的,当时还没有期中考试。首先我是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课改的理念,组织全班同学学习杜郞口的教改经经验和模式,通过光碟,感悟杜郞口的教学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才艺大比拼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和积极主动性,逐步使其克服思想保守、语言迟钝、不愿合作等弊端。至今我们班上至少开展了八次以上的主题班会,慢慢地,同学们的胆子大了,参与了课堂。例如我班的沈俊宇同学以前是一位胆 17 小害羞的女孩,经过几次主题班会的参与,她的胆子大了很多,发言也积极了,演讲口才也大大提高了。现在要她在班上发言,她能够脱口而出,说话还很流利,得到了同学们一阵阵激励的掌声。今天我把她带到了现场,让她给老师们说几句吧。(谈谈对新课改的感受和体会)鄢芡同学也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开学初,从来不发言,不举手,现在敢于回答问题,而且还敢大胆地表演节目。期中考试结束后,我把全班53位同学按学业成绩均匀地分成了六组,并命名为学、品、思、佳、德、梦之组,每一组里成绩最优秀的担任组长,成绩第二的担任副组长,每组排成3排,每排3个,组长坐在最中间,每排3个中,中间为最好的学生,这样便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现在你走进我们教室,不用问也知道谁是组长。确定组长以后,充分发挥组长的评价职能,每人发给一个记录本,从纪律、卫生、上课参与程度、出勤等方面对全组成员进行考核,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并公布在班务栏上。班上的常规工作从周一到周五配齐了五名值日生,对班上的整体情况进行登记和小结,每天由值日生小结后再放学。在教室里,利用同学们的智慧和才华,写出了自己的名言和艺术作品,并张贴在墙上,激励自己也激励了全班同学。班务栏上设置了许多小的栏目,如“同学们论课改”“七嘴八舌,想说就说”“个性名言”等,帮助同学们提高参与课堂的意识。慢慢地同学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发言的多了,爬黑板的多了,展示的也多了,课堂成为了同学们快乐的天堂。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得怎么样呢?开始我也害怕杜郞口的教学模式,一个课题,三堂课——预习、展示、反馈,这么多的教学任务怎么完成得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和总结,虽然失败了许多,但还是有成功的喜悦。正如学生所说“课堂在于改革,学生在于参与,成功在于实践”。课改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我们老师:担心学生能不能学会?担心自己不讲学生会不会明白?担心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滑?等等,其实我们所担心的,也是杜郞口中学的老师课改初期所担心的。他们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我们想到的还要多,但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是你想象不到的,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我们的担心也是多余的。现在他们已达成了共识:在思想上相信学生,在行为上依赖学生。细想一下,我们一堂课讲到底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你说一遍学生能记住多少,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在课改中,虽然我们的备课难了,既要备学生,又要备知识,但我们的上课轻松了,学生可以为学生上课,讲得不是很好,分析不是很透彻,但只要我们老师一点拔,学生基本上能够弄清楚。学生给学生讲评,是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老师要换个角度分析,学生的展示虽不很精彩,但效果不一定比你传授差。我调查了我班上的大部分同学,很多同学都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数学课堂教学首先是预习,由于课时的关系,我们一般安排在家里预习,预习这一环节很重要,直接影响展示课的效果。在杜郞口,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也不能上。至于预习时间的长短可视内容而定,可40分钟,可20分钟,甚至几分钟,但一定得预习充分。预习时布置预习提纲,指出重难点,第二天检查预习效果。当时也有好几个同学跟我说:“老师,我书看不懂,我不感兴趣。”我回答他:只要你看了,明天你一定会懂,懂了,兴趣就来了。这些同学慢慢地学着做,终于参与了课堂。我们的展示课是以解题为载体,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规范步骤,拓宽思维,提升能力。谁展示,给谁加分;谁展示精彩,给谁加更多的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例如:方涛是我班数学科的学困生,以前,课堂上从不举手,也不发言,现在不仅大胆发言,还上黑板给同学们讲解题目。展示完后,我们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反馈,做完以后,给组长批阅,做错的及时更正,然后再把作业交到我那里复查。刚开始,组长看作业,存在许多问题,有不看的,有看错的,有批改不认真的,对于这些组长,请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端正态度。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实践,这些组长认真了,态度也好了,批改作业还有评语,比我批阅作业的效果还好了一些,原因是:反馈及时,批改认 18 真。
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灿烂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首美丽的诗篇。学生的成长是我的心愿,学生的快乐是我的快乐,让轻松课堂带给学生更多的阳光,让每一朵郁金香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孩子的需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作为大通湖区的龙头中学,只要我们坚定认识,放手让学生去飞,我们的教育一定比杜郞做得更好,更完美!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高中政治课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更好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和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好每一个课堂,组织好每一个课堂。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认知能力不高,理解这些原理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实现课堂和谐呢?我在处理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原理时是这样组织课堂的:【合作探究】写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要求结合板书内容详述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原理。在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小组内学生讨论热烈,很快就在黑板上板书讨论的结果。从1937年到1945年我国的矛盾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等;从1945年到1949年我国的矛盾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国民党与国统区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等。哪些矛盾是主要矛盾,哪些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的关系怎样,学生结合原理展示起来比较轻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学会了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了多赢的目的。显然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课堂效果要比完全由教师讲解要好得多。这样既实现了师生课堂和谐,又实现了学生与知识的和谐。
高中政治课和谐课堂的构建,必须把握好知识的转化,即要把知识事例化,把事例常识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必须把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课堂时间较多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备好课,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突发事件;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导工作,不能只做旁观者,采取放羊式教学。只有通过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