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调适问题研究大全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调适问题研究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跟随父母从自己的家乡流向城市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在语言、交往方式、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与城镇孩子有显著的差别。本文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 6 到 12 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特征和成因,并且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矫正,主要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培养。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主要招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目前,我校总数的95%以上是外地学生。因为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少、居住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低,致使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文化基础薄弱。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我们学校招收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各地方教材版本、教学要求的差异,那些中途从老家转来的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产生一定的“断层”。他们的学习基础也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很不利于我们开展延续性教育教学工作。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觉得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段名言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授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需要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城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何谓“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
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现状及成因
1、外来务工的人员基本以劳动力为主,自身文化水平极低,道德水平较差。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据我调查,我校有10%的家长不识字,85%的家长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他们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没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调查中,更多的家长对孩子没有太高要求。28%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5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自身更无法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楷模。因此,这些孩子自由散漫、难以约束,没有稳定的道德品质。
2、外来务工者存在着较大的流动性,这就造成了其子女所学的知识不连贯,基础较弱。来自各地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语言、习俗、习惯成了一道道无形的障碍,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刚来的孩子甚至不能和班级其他孩子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对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述更是无法理解。经调查,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学过两种版本教材的孩子占15%,最多的孩子已经先后换过近5所学校。80%的孩子英语教育是空白。加之这些民工一般家庭状况都较为窘困,根本不可能为子女提供课外阅读、上网浏览、外出参观的机会和条件,孩子的知识面十分狭窄。知识的短缺,造成了这些孩子在道德行为上的许多无知。
3、由于外来民工生活普遍比较艰辛,所租住的房子主要是破旧民房,这些房子拥挤而破烂。孩子的活动空间小,必将使孩子心里产生压抑感,而杂乱的摆设中甚至连孩子看书做作业用的桌子也没有,孩子一般放学之后任他玩闹,容易养成“懒学”。大部分民工的卫生习惯比较差,家庭环境不整洁,这有阻于孩子从小文明举止和习惯的养成。民工们平时早出晚归,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家庭教育欠缺,与家人没有情感交流,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教育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好教育的黄金时期,而错过了教育的最好发展阶段。这类以溺爱子女或暴力家庭为多,没有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甚至使子女耳濡目染,沾染不良习气。很多家长穿着拖鞋、打着赤膊走进校园。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在与教师交谈或和孩子谈话时,脏字满天飞,动怒动粗的现象也时而有之。孩子呢?也就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惯。如:随便拿同学、老师桌上的东西;废纸随手扔;课堂上想说就说;不会坐、不会站、不会走路„„面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给他们建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二、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矫正策略
(一)、养成教育培养 首先,关爱每一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具有自卑及较强的保护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比不上本地学生,性格内向,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自信;对同学、教师有提防心理,总觉得他们看不起自己,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但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平等交流,渴望在班上自己能有一定地位。因此,我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他们,相反,我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当他们有困难时,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们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不会以异样的目光对待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关爱,逐渐清除他们的保护、自卑心理,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校及班级中去。
其次,寻找身上的闪光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在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一些优势,如体育、劳动、等,往往是他们的强项,因此,我要总是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的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还可以给他们以展示特长的机会,运动会上拿名次的总是他们,劳动课上不怕脏、不怕累干活的是他们,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进而树立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耐心教导,严格要求很重要。在注重消除学生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的同时,我对他们进行耐心教导,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我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端正认识态度。如可利用养成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开展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办规范的知识竞赛、“我为班级添光彩”征文、演
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其次,要健全完善学生规章制度,让他们行为所依。如我班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规范、班级日常规检查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办法、学生学期品德行为考核办法等,制度尽可能定得细,规范他们的行为,真正实现行有所依。再次,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各种规章制度上,而应落实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因些,建立了一整套检查制度,并认真落实。做到处处有人查,时时有人查,事事有抽查,检查有密度,有力度,让学生不能有侥幸与松懈心理,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另外,还建立奖惩制度,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的评价、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挂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养成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能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大力进行宣传,树立榜样,激励后进。对“问题学生”,要耐心进行教导,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并督促其改正。
(二)学习习惯培养
在养成教育落实的同时,通过各教学环节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课,我的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
(2)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学习节奏。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演一演,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这对于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2.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让学生会看书,从书上间接获取新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同时也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体验,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3、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与学习态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并不是完全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业习惯不好。所以平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家庭环境差,我创造条件,尽量让他们在学校内完成作业。每天中午我就把作业布置好,让他们开始在学校做作业。连续两年,我放弃每天中午休息的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补课。放学后,我还在教室里开设课外学习小组,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学习场所。中午作业做不完的同学,还可以继续留下来做。我也放弃自己的业余时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在学校里完成作业。
2)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我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作业完成后,我指导学生自己检查,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3)采用奖励机制,树立作业榜样。我们学校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他们对老师发的诸如橡皮、铅笔等小奖品非常珍惜。我就开展“争得小红花”的活动。谁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得到一朵鲜艳的小红花,如果作业写得整齐时,就会得到两朵鲜艳的小红花。集满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就可以到老师这儿领取奖品。每次得到小红花,孩子们都会喜笑颜开。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挑选出书写认真的作业,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看,并且把这些优秀作业贴在光荣榜上。有了追求的目标,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三)、通过家校合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还有一般性,那么,家校合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则更具有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了。
我们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我班有一名同学,上学经常忘带的书和作业。还不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他进行了家访。他父母是卖菜的,只租了间小平房,住着三个大人和他,还有一个1岁半的小弟弟。屋子里面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提什么课外书及书桌了。孩子的学习用品被装在破旧的编织袋里,屋子里乱糟糟的。我找到了他的家长,把孩子的情况与他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作为老师,我帮助这位同学建立记事本,将每日作业,第二天所需物品记在本上,并且要求他完成一项,划掉一项。每天晚上检查记事本上的事情是否完成,并对照课程表收拾书包。我要求家长协助我的是,给孩子准备一个放学习用品的架子或箱子,检查孩子的记事本和督促孩子检查第二天所需物品。经过一个月的配合教育,这位同学基本养成了检查记事本和对照课程表收拾书包的习惯,从而改掉了丢三落四的毛病,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要靠老师的帮助及严格教育。
(四)、通过教育鼓励和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民工子女生活上比较艰苦,在思想上有自卑情绪。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德育领先,做好思想工作,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方法。我在课上和课外,以及在家访时,我用热情与真诚感染他们,缩短距离。同时,这些家庭几乎都有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有着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我要求学生把家长的这些精神变成一种的精神财富、动力,使孩子懂得树立顽强的意志。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矫正,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用真爱去关心爱护他们,寻求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去指导帮助他们,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中接受高品质教育,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去努力实践吧!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组长:赵凯
一、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向.在城区的一些小学,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地区、语言、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差异,这些外来民工子女一下子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在所在的学校中,往往成为一只只离群的雁、单飞的鸟。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习上困难,更有一个个心理上的障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已越来越引起老师及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我们城西校区处于城郊结合部,又是在城西开发区内,外来人员子女来我校就学的较多,因此,本学期我们适时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引导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关系到地区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综述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心理障碍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适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学习基础、学习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原因而引起的学困问题。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社会地位、语言差别、学习环境等方面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情感的困惑和障碍。
3,针对上述学困问题采取的调适策略。
四、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思想、情感
上的隔阂,消除因自卑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消极甚至厌学情绪,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实验,消除因地区差别而造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绩
落后、学科偏差等问题,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3,通过实验,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上的孤独、自卑、焦
虑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他们的个性。
五、实验对象
实验小学城西校区1——6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六、实验方法
调查问卷法、对比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七、采取措施
1,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一对一”互助活动。
2,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辅导,关注个人的成长,对特殊的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3,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家庭学校一齐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快速适应新环境,真正融入于新生活之中。4,开设系列讲座,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态度,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
5,通过少先队活动,在学生中建立“手拉手学习小伙伴”,融洽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外来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
八、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03。9-2003。10
(1)外来民工子女学习困难及心理困惑问题调查(2)搜集资料
(3)制订研究方案
(4)课题申报,组织发动。
第二阶段:2003。11-2004。6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研究,做好“个人档案”及种类活动资料的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第三阶段:2004。7-2004。8
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对本课题进行结题。
九、实验分工
班主任负责调查本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各科老师反馈有关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并做好家校联系等工作。各任课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困问题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九、条件分析
城西校区现有六十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状况及背景,确保了本次实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城西校区的教职工不但思想作风正,在业务上更是个个拿得起,放得下,专业的师资队伍及良好的师风,确保了本课题的有效顺利开展。
十、成果表达形式
论文
学生学习成果
个案研究记录
第三篇: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地民工纷纷涌入我们这座城市,有的在这里长期打工,有的在这里做些小生意,有的干脆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他们为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之而来的大量民工子女,他们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被送进了一个陌生的学校,面对着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经常处在紧张、惶恐、自卑的阴影下,如果任其随意发展,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就会发生严重的缺陷和偏差,就会成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被遗忘的一族”,也必将成为班集体建设以及学校教育的“阻力军”。
要让这些弱势群体也像本地学生一样快乐地成长,作为班主任,最先要做好的工作不是在学业上给予辅导,也不是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而是应该让他们尽快的融入新的班集体中,让他们尽快体会到我的这个新班级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自己已经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
一、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从大多数外地民工子女的素质来看,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智力素质,他们都不比本地学生差,有的甚至还优于本地学生。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倒致了这些外地学生不如本地学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要想让这些学生尽快地融入班级体,首先就要解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
1)、自卑,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在生活上,外地民工子女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的吃、穿、用往往不及本地学生,因此经常会遭到本地学生的另眼相相待;在学习上,外地民工子女的基础比较差,学习上很难跟上本地的学生,时常遭到同学的嘲笑,甚至是挖苦与侮辱。安徽市场报曾就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合肥一所小学的外地学生是这样说的,“城里的同学笑话我衣服又旧又小,笑话我家里穷,我心里难受死了。”“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城里孩子就笑话我,根本不敢开口讲话”“想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可他们都远远地躲着我们,说我们是外敌人。” 各方面都不如别人,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外来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其自信心就会日益减弱,自卑感就会日益严重。自卑的产生会抹杀掉一个人的自信心,民工子女本来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跟上其他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2)、孤僻,打不开的心理枷锁
孤僻,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
外地民工子女产生孤僻心理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自身原因,由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学生必定会产生一种自我封闭,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神经会变得非常敏感,同学对他的一言一行,老师对他的一褒一贬,他都会产生心理反应。当周围的反应对他不是很友好时,他必定会封闭自己,不再去主动跟人交往,不再愿意多说话,甚至别人对他的友好,他也会表现的很冷淡。其二是外部原因,同学、老师对他不友好,甚至有讥讽、侮辱的行为,使他产生一种被孤立的感,这样容易产生孤僻心理。
3)、畏惧,解不开的心结
畏惧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方式,是一种因心理上的害怕,而产生的压力感。畏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焦虑,就是害怕更坏的事情的发生。
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小孩子,他会把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所有人都放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时他更愿一个人独来独往,深怕其他人走进他的心里,侵犯的心灵空间,有时甚至会因畏惧而做出一些强烈的自卫行为。
以上三个是外地民工子女难融入新班级体的主要心理原因,当然不同的民工子女会有不同的心理状况,除了上面三个原因外,另外还有可能是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的行为偏激,学生的身体、行为缺陷等等。总之,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学生就很难融入新班级体,班级中的其他成员也很难真正接受这个新成员。
二、学生融入新班级体的心理辅导策略 1)、初次会面,融入班集体的起点
新转来的外地民工子女第一次与班集体成员见面是其融入班集体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样的时机。
05学年,班中转来一名外地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见面前,我先跟他聊了会儿天,然后给他设计了一个开场白,让他好好练习了几遍。然后,我利用上语文课的前5分钟,搞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向全班同学隆重地推出刚转进的外来学生。学生流利的自我介绍马上获得了班级其他同学的好感,“同学们,你们愿让他加入我们这个班级体吗?”“愿意!”学生们响亮的回答和热烈的掌声胜过任何语言达。这时我就顺势问班中唯一一个一人一桌的学生:“某某,你愿意跟这个新来的同学一桌吗?”某某大方地站起来,微笑着说:“欢迎你来我们班级,我很高兴有你这样一个同桌。”最后我又深情地跟学生们讲:“同学们,我们班级现有32位学生,以后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仁的。现在,我们班有了这个新成员,相信他将会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东西。有了他,我们的班级将更加完美。相聚是缘,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上天赐予我们的师生缘、学生缘!让他们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这样一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在学生间营造了民主、平等、友好的氛围,确立了外来学生也是班级主人翁的地位。
2)展示特长,融入班集体的催化剂 外地民工子女,受其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往往带有本地学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有的学生歌声嘹亮,有的学生舞姿优美,有的学生身体强壮,有的学生善于手工制作等等。教师想使这些学生更快地融入班集体,就应该抓住他们的长处,让它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外地学生为班级争光,体现其在班集体中的重要作用,让外地学生更具吸引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的信心。
3)、心灵沟通,融入班级体的桥梁
外地民工子女往往缺少与人心灵沟通,也很难做到让自己怕心灵向朋友敞开。鉴于此,课外,我常与班中外地学生聊天,也经常建议班中学生跟他们聊天。当外地学生考试不理想,产生焦虑心理时,我会找个机会坐在他旁边跟他好好聊聊这次老得不理想的原因,并鼓励他下次考好;当外地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会建议班中成员去帮助他。另外,我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把在课外书上看到的一段段名言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他们:一颗宽广的心灵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爱拼才会赢,敢唱才会红;欲受人敬,要先敬人;常用的钥匙不生锈??课外,我还有意识的借一些写名人经过不屈努力最后成才的书给他们看,让他们从一些名人坎坷的境遇中吸取养料,以开阔胸襟,调节心态,增强适应能力。4)、重视家访,融入班级体的外部动力
鉴于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性,教师应加强与他们家长的合作,这样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蛛丝马迹。因为外来学生在本地人地生疏,大多有“恋亲”的情感,在父母面前表现的较开放些,更多的接触学生家长,有利于教师找到学生融入班集体的切入点,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外地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参加社会活动较少,受农村文化的影响较大,视野狭隘。他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认为读书是出人头地,或认为不读书照样种田;或是大加压力、大打出手,或是不闻不问。我们通过家访,既可以了解他们的孩子的行为,又可以根据家长们的思想实际,向他们灌输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便学校、家庭协调一致,在不发生冲突,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班级体,推动外来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民工子女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师,不能逃避,不能埋怨,更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该用特殊的爱去感化这些特殊的学生。因为这些飘扬的“蒲公英”也该有自己的春天,这些经常迁徙的“小小鸟”也该有自己温馨的家。让他们尽快的融进新的班集体,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是我们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在同一片蓝天下,让我们真情相融,相信经过我们一起努力,这些时常迁徙的“小小鸟”,一定会感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幸福,相信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第四篇:外来务工子女论文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一个梦想,成千上万的打工族如候鸟般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之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他们背后的是一群稚弱的“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他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相应增多。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集中学习的学校,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健康茁壮的怒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爷爷的言语里透露着对孩子们的无限关爱。党的关爱如阳光雨露,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关爱。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却成长在温暖的集体里。
一、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心理特点。
1.学习方面的特点:
学习基础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比城里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
2.心理方面的特点:
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特点。
1.成长环境因素:
外来务工子女中的一些长年随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到处漂泊,生活环境差。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或连上夜班,往往无暇也无力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和在外工作的父母很少接触,因此感情上并不亲,更不用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了。孩子失去应有的关爱而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卫生意识差,文明礼貌差。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外来务工子女大多学习无计划,平时懒得动脑筋,不积极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回家做作业的习惯。个别高年级学生甚至有逃学、夜不归宿的现象。
2.家长自身因素: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使得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对家庭教育看法非常狭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事大吉”了,如果遇到问题就找老师、校长质问。家长普遍存在只注重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情、人格。还有许多家长仍然抱着重男轻女的想法,使得一些学生孤独自卑,形成心理障碍。
二、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环境,让其成长在温暖的集体里。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人人都重要”的精神环境。
我校校长提出了“人人都重要”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老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其中来。体会人人都重要,人人是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进入校园墙壁上贴着“快乐学习,自信成长,我是学生,我很重;开心工作,自豪发展,我是老师,我很重要;乐于配合,分享成功,我是家长,我很重要。”在这理念的指引下外来务工子女倍感自身的重要,环境的优越。
2.“缔造完美教室”,创设优美,舒适,和谐的物质环境。
“缔造完美教室”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椅、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完善的塑胶跑道、丰富多彩的走廊、中国传统美德的篇章装扮文化中心“国学大厅”。在学生心目中学校是最美的地方,他们在这生活学习无比开心自豪。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师。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教师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二)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1.学校树旗帜,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核心任务。学校在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处及少先队大队部,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好习惯伴我行”、“书香溢满校园”、“保护环境,我先行”、“低碳环保”“小班主任”等等活动,目的就是从这些活动中,指导孩子们明白好习惯的重要性。学校还充分利用晨会课、思品课、三生课、班队会、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宣传手段,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渐学渐行中学会规范,遵守规范。
2.加强班级管理,从小培养习惯。
我校推行“小班主任制”,人人参与班级日常管理。班级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本着“人人都重要”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主人翁责任感,锻炼管理能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每月评选出“优秀小班主任”、“每月之星”、“文明之星”。
3.生活上关怀,感受集体的温暖。
外来务工子女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养成好习惯,加强班里生活管理,生活委员负责制,轮流制,管理好所有学生的在校生活。比如简单常用的生活用品班里都购买,随时提供给这些孩子们使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温暖。
4.学习上激励,落后是暂时的。
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在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我们在平时也多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的现象,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又差,文化常识又缺乏的学生,老师就会在班级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在班里还组织学习“结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小师徒结对”,“一帮一”这样的学习形式,目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
奖惩分明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扬完成作业的学生,惩罚不做作业的学生;还可以进行班级学习习惯的评比,联合家长一起给完成作业或者取得进步的学生表彰和奖励。我们班设立评比台,光荣榜,激励暂时落后的学生,促进共同进步。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展示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班级有序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意识,从小树立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例如我校开展的少先队“三级汇报”,“红心向党”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加强理解和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增强家校联系。多种校园文化活动锻炼意志,培养个性,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1.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向学生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培养民族团结心。
2.开展感恩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
3.开展亲子活动,如组织亲子游戏、开设亲子课堂、组织亲子郊游,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
情。
4.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心。
5.开展班级联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
(四)家校合作,为其创设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有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4.成立家长委员会,切磋教育方法。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家教成功的基础。我们学校专门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开学、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三阶段,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利用家长学校来宣传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他们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注意挖掘其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家长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看到孩子明天的希望。同时鼓励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赢得孩子的信任,并利用先天固有的亲子交往、和睦的家庭氛围,从多种角度去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使每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来配合学校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学校建议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学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5.举办家庭讲座,举行家长培训。
请家长谈谈自己的教子体会,在家长会上,开设家教方面的专题研讨,让家长主动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和探讨更合理有效的家教方法,使其他家长受到启发。聘请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家长培训,召开家教讲座,提高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思想觉悟。
6.开展家长开放活动,深化家校沟通。
通过家长会、教育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及时交换信息,研究对策。有些家长放学会来接孩子回家,这时就可以让家长进校和老师及时交流,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当场反馈,尽快发现问题并商量应对方法。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将错误扼杀在摇篮里。学校举行各种家校开放活动,如少先队规范仪式,少先队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展演,演讲,课本剧表演,才艺展示,亲子游园等,邀请全体家长进校参观,参与互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体会教师工作艰辛与无私付出,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成长过程。能增进家校沟通理解,学校教师得到家庭有力支持与帮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倍感幸福和满足,能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能遇到这样负责的教师群体,他们很放心很安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骄傲和自豪。遇到问题他们都会主动与教师交流,有的因工作变动,住址变迁都舍不得走,留恋教师留恋班级学校。
让外来务工子女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信心。学校应该加强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素质,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应是平等的,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外来务工子女也有许多优点,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样可以茁壮成长,绽放光彩。让我们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尊重他们,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教育他们,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学校,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成长在温暖的集体里,让全体孩子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参考文献:1.《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集萃》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4.《小学班主任工作》
第五篇: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户籍制度、高昂的费用、教育歧视等都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中国中部重镇的郑州,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更是在逐年增加。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到底如何?为了了解这一情况,我们以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用资料查找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访问外来务工人员的方式为辅助,希望能找出我们想要了解的事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的资料搜寻及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 2与周围的民工家长交流沟通;
3询问学校的老师关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基本状况。
结果我们发现中国的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还存在着很大隐患。很多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收入不高,被无情地阻拦在了公立学校之外。而当地的民工子弟学校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是师资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临着资金问题。就是有幸读上公立学校的民工子女,也身处被本地孩子歧视和取笑的尴尬处境。还有高考的制度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正常学习。但是,随着各地政府近几年来的不断努力以及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些情况已有所改善。就郑州而言,许多孩子已经可以到公立学校上学,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也有所改观。本地的郑州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态度已有所改观,部分新郑州人的子女已经可以踏入公立学校的大门。他们子女的学费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有些家长只顾着打工,将管理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对孩子放任自流。虽然农民工对子女学习的重视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自身素质不高,无法给予孩子实质上的帮助。由于种种不平衡,外来工子女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据与老师交流的结果,得知引起民工子女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的“软歧视”。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常常被另眼相看。
二是外来工家庭的负面影响。外来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许多外来工从事收废品等工作,他们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另外,有些家长没有工作,整天赌博、酗酒等,导致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和偏差,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看黄碟成网迷,甚至违法犯罪。
三是流动频繁的惯性效应。一些家长工作不稳定,造成子女频繁转学,孩子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教育,成绩下滑,跟不上。但是外来工并无暇关心、重视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完全处于教育的真空地带。
另外,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也跟不上。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学校不负责任,但有些却是限于资金问题,对现状无可奈何。在这一点上,政府应多加努力。最后,虽然外来务工子女的学费问题有所改善,但借读费制度在很多公立学校依然大行其道,这也限制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还有高额的学费制度,也没有完全消除,应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意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我们国家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稳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意义。首先就我们重庆而言,外来务工人员是我们城市的重要力量。他们创造产值,增加税收,而政府有责任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我们的一些行为却在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下埋下一种“社会不公”的阴影,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走上犯罪的误歧。所以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而对于全国来讲,全民
建议:
政府:1.加强对民工学校的管理,改良学校设施。
2. 教育部门对民工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方面给予积极指导,提高对教师素质的培养。
3. 让外来务工者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子女的教育,并从思想上强化他们依法送子女上学观念。
社会:1. 让“希望工程”走进城市,在城市中建立更多的希望学校。
2. 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来协管民工学校的健康发展。
3. 对完成学业的外来务工者,提供与城市居民公平的就业机会。外来务工人员:1. 在思想上强化子女入学观念,并且一律对待男女平等。2. 加强自身素质,督促子女努力学习,并对他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