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校教材和学术图书营销渠道构建的思考
对高校教材和学术图书营销渠道构建的思考 作者:wallthe92009-02-02 05:12 星期一 晴
作者:罗晓银 陈义望 来源:《大学出版》2008年第1期
全国大学社营销渠道的构建和完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实践上看,一个自觉地从事图书营销渠道建设的大学出版社,大致会经历四个阶段———进入渠道—选择渠道—构建渠道—完善渠道。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社尚处于第二阶段,或处于二、三阶段之间。许多大学社在微观层面的营销活动存在线条过粗的现象,极少数大学社能完善自己的渠道网络。如何实现从粗放营销向精细营销的转变,如何做好渠道建设工作使营销目标最终得以贯彻实施,是大学社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就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和学术图书营销渠道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与设想。
一、关于高校教材的营销
关于图书结构,各大学社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无论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721”工程(即高校教材占70%,学术图书占20%,大众读物类图书占10%),还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主两翼”模式(即以高校教材为主,学术图书和教辅类读物为两翼),还是武汉大学出版社所提出的“622”结构(即高校教材占60%,学术图书占20%,大众读物类图书占20%),都说明一个共同点:大学社都以高校教材为重点品种,其次是学术图书。大学社自身这一特有的图书结构,决定了其在图书营销过程中,不仅仅要采取一般出版社的渠道模式,还要依据自身的特色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渠道网络。高校教材的营销是大学社的重中之重。关于高校教材的营销渠道构建,笔者认为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与资料室数据库的构建与维护
大学社要努力开拓自己的终端客户,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过分依赖中间商不利于出版社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回款难、欠款多、退货多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努力开拓高校教师、资料室和图书馆这些终端客户群,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出版社的利益,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大学社,应努力建立和壮大自身的终端客户群,定期与不定期的对这些客户进行关系营销,努力培养与终端客户的关系。就高校教师数据库的构建和维护而言,部分大学社已形成自己的模式和优势,以信息共享、学术服务、教育培训等手段,来增进与高校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并巩固本社终端读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早在1998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便着手建立教师数据库,通过走访财经教材使用单位、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搜集了教师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目标营销,有针对性地向教师寄发书目或样书。人民大学出版社则于2001年开始建设针对高校教师的“教研服务网”,目前已有2万多名会员。会员不仅可以在人大社合作的书店享受购书折扣,还会在第一时间收到学术讲座、培训等方面的信息。除了网络交流服务平台的构建,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次短暂的没有直接目的的拜访等等,都能促进大学社与高校终端客户关系的培养。在每个学期结束前的1—2个月(各个学校的老师一般在此时选择下学期的教材),组织近3—5年的详细教材目录寄给各个
高校的教师,可以为大学社春秋两季教材的销售提供“捷径”。
2.教材经销商的选择与培养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及,在渠道管理上要以细化营销工作为重点,尽快实现从粗放营销向精细营销的转变。大学社的教材发行,也应该强化对图书经销商的分类、分级管理,不断优化图书经销商的结构,建立优质的销售网络,降低经营风险。大学社可根据经销商的市场辐射能力、资金能力、经销实绩、商业信誉、付款及退货的情况、信息沟通和反馈能力等标准,将现有经销商分成不同的类别和级别,对不同的经销商在发行折扣、信用期限等方面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同时,可按照合理的比例,给各级经销商配货,及时调节各级、各区域经销商的库存水平。在对经销商经销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出版社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对经销商进行激励。
关于经销商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选当地最优秀的书店作为本社成员。所谓最优秀,无非是营业条件好、经营能力强、回款信誉好等等。如同选股选绩优股,其思路是对的。然而也有问题。首先,人同此心,大家都想挤到这样的店里去,让它成为本社的渠道成员。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抬高了价位,店大欺社。出版社特别是小规模的出版社在与其业务磋商中很可能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其次,这样的店,一般都接纳了很多出版社,它很难集中精力来关照某一出版社的图书。
另一种思路是:未必选同一市场上最好的一家作本社渠道成员,但要选对本社而言最好的一家。犹如选女朋友未必要选最优秀的,但要选最合适的。这样的店,综合起来看,它不是第一名,但它全心全意扑在本社图书的营销上,这样的选择效果,未必会比与当地最好书店的合作差。对一些中小规模的社来说,更是如此。
大学出版社很难与地方社和一般的大型社相比,选择最优秀的店作为大学社的经销商虽然很好,但这些店并不一定会尽心尽力为本社服务。客观地讲,大学社选择教材经销商,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在每个地区经销商不一定要多,但要有代表性。每个学科类别,都可以选择一到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经销商。比如,经管类教材,可以选择当地经管类书店中比较不错的一家来成为本社经管类教材的“独家代理”;而对于法律类的教材而言,就要选择一家渠道建设较好、信誉和实力不错的法律类专业书店作为经销商。这样有针对性地利用中间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简而言之,我们应该选择有实力、专业特色鲜明、与该地区学校来往密切的经销商。
3.加强与各高校教材科的联系
高校教材科主管着高校教材的订购等业务,于大学社而言,与高校教材科的关系往来至关重要。高校教材的销售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各专业教师的联系、找准经销商;另一方面要三管齐下,加强与高校教材科的联系。
教材的直销是大势所趋。大学社为了逐步减轻对中间商的依赖,会逐步加强与高校教材科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营销战略的转移,即由间接营销渠道向直接营销渠道转移。在高校教材的选择和购买方面,不同高校的教材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教师自主选择权较大的院校,教材科不参加教材选择或只在少数课程上有决策权,主要承担实际购书的任务。对于此种类型的教材科,营销的重点是教材数量、折扣等方面的商榷,而不能盲目地向其寄送书目和推荐教材。而对于教师自主选择权较小的院校,教材科往往不仅仅是购书者,还是选择者和决策者,这就更需要搭建大学社与教材科之间联系的桥梁,定期向管理人员推荐本版教材,保证书目信息的及时更新,让教材科成为本版教材的宣传销售窗口和信息反馈渠道。
总之,大学社应根据高校教材科职能和权限的不同来拓展销售渠道,加强联系,增进了解,构建合作互利的良好关系。
二、学术图书的营销渠道建设
1.馆配商渠道的建构
馆配商对于大学社学术书的销售至关重要。馆配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大学社学术图书的销售数量、码洋和回款。因此,如何选择馆配商、选择什么样的馆配商成为大学社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各具优势、学科特色鲜明的馆配商,这就要求大学社“因地制宜”,选择该地区对本社来说比较有优势的馆配商,负责本社学术图书在该地区的营销工作,并根据各馆配商业绩的差异选择差异性的优惠方式,调动其积极性,以期扩大本社学术图书的地区销售量。另一方面,大学社也可以在选择各地区比较优秀的馆配商的同时,选择那些比较有实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与全国各地区各类图书馆联系密切的大馆配商(如北京人天、北京中教图、湖北三新、安徽儒林等)作为自身的合作伙伴。
2.各地区图书馆及其采编人员数据库的建立
如前所述,大学社要努力开拓自己的终端客户,减少自身对中间商的依赖。对于学术书的营销,亦是如此。大学社不能一味地依赖馆配商或其他中间商,而要努力完善自身的图书馆及其采编机构、人员的数据库,开拓学术书营销渠道的终端市场。只有努力开拓各地区图书馆及其采编人员这些终端客户群,减少对馆配商等中间商的依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和成本,促进出版社自身的发展。大学社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图书馆及其采编人员开展关系营销,逐渐与其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大学社的学术书销售,无论从数量还是回款来说,都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3.专业特色书店和古籍书店网点的开拓
图书馆和馆配商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是为单位客户———图书馆服务的。而学术书的最终端读者是一些学者专家、藏书家和有专业爱好的大众读者,这些潜在读者有可能从图书馆借阅学术书,也有可能希望从一
些专业书店和古籍书店购买到这些学术图书。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古籍书店都存在货源不足的情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学社在努力开拓图书馆和馆配商市场的同时,也可尝试在专业书店和古籍书店方面下工夫,努力开拓这一新的市场领域。
综上所述,高校教材是大学社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注意在各地区培养有专业特色的经销商,同时努力开拓高校教师、资料室和图书馆这些终端客户群,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此外,也要尽可能地与高校教材科取得联系,并长期维护。学术图书的出版营销是出版社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在馆配商的培养、图书馆及其采编人员数据库的建立与关系的维护以及专业书店和古籍书店渠道网点的开拓与培养等方面“三管齐下”,努力增加学术图书的销售码洋。以上是笔者对大学社营销渠道的一些浅见,权当引玉之砖,希望于大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张倩影.大学社争打教材推广服务牌[N].出版商务周报,2006-11-07.[2]刘观涛.高校教材营销之“连环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6-04-18.来源:《大学出版》2008年第1期(总第57期)
第二篇:对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模式的一些思考(共)
对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模式的一些思考
孙丽涵学号:20081815
摘要:文章根据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教授主持编写的《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对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学术权力;行政权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一书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教授主持编写的一本比较教育学专著。该书以“学术权利”为研究的核心,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英国、美国、日本七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书中第十章《学术权 利,概念,模式和观点》中总结了七国学术权利的四种模式: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下面谈谈我对这些学术权利的一些理解以及这些管理模式 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一、七国高校学术权利模式分析
1.欧洲模式。教授与国家官僚机构相结合,高等学校与下属学院行政权利小、行政管理薄弱,但基层教授行会权力大。
2.英国模式。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会及行政管理人员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基层行会权力大,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配置介于美国模式与欧洲模式之间。
3.美国模式。由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会及院校行政管理当局相结合,但与英国模式相比,教授的统治力量较弱,而董事会的影响和院校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大。
4.日本模式。混合模式,与欧洲模式最相像,又具美国和英国模式的某些特征。国立大学没有董事,政府权力大,高等学校中间层行政权力小,基层讲座权力很大,呈现欧洲模式的特点;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健全,学校行政权力大,基层有系一级组织,与美国模式相似。[1]
通过比较七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差异性我们得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利的一些关系模式。(如下表)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模式
两权分离,又有渗透 各司其职
相互渗透又适当分离,学术权力起主导
作用
相互渗透又适当分离,行政权力起主导
作用
七国高等学校行政权力最高决策机构:(如下表)
国别
美国
德国、瑞典、英国、法国
意大利、日本
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的法国,高等学校校长的权力大。美国高等学校校长的权力较大。学术权力起主导作用的德国、意大利、瑞典、英国和日本五国,高 等学校校长的权力一般或较小。意大利、瑞典高等学校的校长带有荣誉性质,权力较小。英国高等学校的校长由皇室成员担任,带有荣誉性质,由一名副校长作“首 席学术和行政官员”,英国高等学校的“副校长更像一名学者而不像一名行政官员”[1]。行政权力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 校务委员会教授评议会法国 代表国家美国 德国、意大利、瑞典、英国和日本
二、合理构建我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关系模式的有效策略《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中研究的国家的高校基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有着这些国家特定的社会背景,因而,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时候,既要结合国外优秀的管理理念,又要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避免盲从,勇于创新。
(一)依据建校历史看二元模式的有效应用第一,建校历史长,学术权力发挥作用较大,行政管理规范,办学层次高的高等学校可以选取二元权力分离、适度渗透模式作为改革目标,以实现规范行政权力,加强学术权力,促进二元权力有机结合。此类高等学校包括研究型大学和部分设有研究生院的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第二,建校历史较长,学术管理有一定基础,行政管理比较规范,办学层次较高的高等学校可以选取二元权力渗透,学术权力主导模式作为改革目标,以实现规范 行政权力,加强学术权力,促进二元权力有机结合。此类高等学校包括部分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和以本科教学为主兼有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第 三,建校历史较短,目前的管理主要靠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相当小,从事本专科教育,科研实力较弱,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些学校可以选取二元权力渗透,行 政权力主导模式作为改革目标,以实现规范行政权力,加强学术权力,促进二元权力有机结合。此类高等学校包括一些多科性学院、单科性学院、普通专科学校和高 等职业技术学院。[2]
(二)明确高校内部组织的权责,调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又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议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因此,在当前高校内部的改革中,应根据二者的具体职责,建立起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和制衡的管理机制,在体制上为学术权力参与管理定位高 校应该加强以院、系为单位的学术权力,建立健全学术组织,如: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管理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等,明确院、系学术组织的职权范 围,对各项事务该由谁负责或管理具体明确尽量细化,以防止职责不清或双方越权,越权的要实行重惩,惩罚的规定也必须做出细则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 学校要按照权力范围下放学术权利,加强院、系的学术管理能力,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达的有机结合走向民主化、法制化。高等学校内部要组部将教学权、科研 权、人事权、财权下放到个院、系,以次达到更好的调适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程度。
(三)进行权力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权力结构改革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大学权力的权力结构主要表现为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学校内部的校、院、系三级之间权力分配。前者要求政府尊重学校的办学权,并把一部分专业性强、政府无力行使的国家教育行政权力通过授权或委托授予大学,政府对其保留监督 的权力。后者要求权力重心下移,把学科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权、科研项目管理权、教师聘用权等学术、行政权力下放给学院、系一级,使学院、系拥有一定的自主 权。[3]
(四)建立多种权力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大学作为一个自主机构,为谋求自身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与政府、社会各方密切联 系与合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与社会各有关人员及组织也会不同程度地参与大学的管理。这样,来自政府的行政权力与来自社会的公共权力同时会影响大学的 组织运行,形成多种权力共同管理大学的格局。共同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以上所说的大学章程及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来明确它们各自的职责与权力范围,制定民主 协商机制,让多种权力平等志愿地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决策。同时,建立健全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权力主体的行为,使各权力主体的行为统一满足于社会公共利益 需要这一共同目标上。在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便不会此消彼长,而会在各自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毕宪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及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4,(9).
[3]曹宝石.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整合理[J].工高教研究,2008,(1).
第三篇:对化解高校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对化解高校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王剑敏闻曙明严志
(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 苏州215006)
摘要:本文从社会转型论的视角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协调化解矛盾。当前高校内部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构化解矛盾的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矛盾化解;和谐校园;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the Solution of a University’s Contradictions
and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WANG Jian-min, WEN Shu-ming, YAN Zhi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Abstract: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is the solution of its contradictions.A university’s contradictions result from various causes.To resolve them and form a harmonious campus, the university leaders ability to coordinate various relationships and interests must be enhanced, the university’s system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resolving contradictions strengthened, and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brought into full play.Key words: solution of a contradiction;harmonious campus;formation
“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方面矛盾关系经过斗争、妥协,趋向统一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今天,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协调矛盾。高校和谐是小社会和谐,是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自然也离不开矛盾的协调。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是建设和形成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高校内部诸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因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显现,且呈现复杂多样的趋势,同时,随着教育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根据笔者2006年6月对某高校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内部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职称评定方面的矛盾
每年春季开学后,各高校都会遇到因职称评定而产生的矛盾纠纷。有些教职工因为评不上职称而对学校职称评定工作产生意见:或认为学校评审条件不合理;或认为评审缺乏公正性;或干脆把矛头指向职能部门,轻则软磨硬缠,重则吵吵闹闹。有些教职工因为自己评不上职称而迁怒于已经评上职称的人,挖空心思向学校和上级职称评定部门反映所谓的“情况”,给无辜的教职工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当然,此举往往也有助于揭露论文抄袭等学
术腐败现象。
2.新校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火如荼的新校区建设使各校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也引发了管理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交通问题,包括交通速度和交通经费两个具体问题。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新校区的师资调度和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办学增添了长期而又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新校区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校区办学的质量。新校区教师的“走教”[1]现象也极易引发学生对老师的不满。
3.后勤社会化方面的矛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的焦点问题是人员问题。目前,高校后勤人员中普遍存在具有双重身份的职工,即既是企业职工,又是高校的一员。对于这部分职工而言,虽然干着企业的活,却要高校发放档案工资。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和管理责任,尤其是在解决后勤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问题方面,学校的负担越来越重,遇到的矛盾又实在难以回避。
4.家属小区的矛盾
高校的家属小区中,除部分已实行了居民“自我管理、自筹经费、自己组织”的管理模式外,有的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物业管理条件不具备,管理上很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房屋公共部位年久失修,其道路、上下水管道损坏、屋顶渗漏等现象严重;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居委会组织不健全,群众办事困难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被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忽视,或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矛盾,从而对学校的改革大局造成冲击,甚至影响学校的稳定。
5.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矛盾
当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2],例如:一些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象,不重视课程的国际化改革和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一些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留学生缺乏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留学生学历教育游离于学校管理系统之外的现象,学历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无法取得学号进入学校的电子管理系统,造成不能选课,成绩不能登录,生活方面也有诸多不便;一些高校在选择对外合作对象方面,决策不严谨,态度不认真,随心所欲现象比较严重。由此类问题引发的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纠纷以及学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不满成为当前高校内部的新问题。
6.其他各项改革中的矛盾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住房改革、工资改革、学位授予改革、教学改革等等,一些教职工对这些改革措施一时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一些教职工对学校领导或业务部门的工作有意见,造成了矛盾纠纷,并长期得不到解决。教师方面比较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利益问题,而学生方面比较关注的则是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问题或学历文凭问题等。
二、高校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本质上是供需矛盾和利益矛盾。深刻分析现阶段高校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1.受国内大气候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使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而急剧变化的状态[3]: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与社会制度化建设的滞后,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体制和法制尚未健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规范与保障。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失调性,使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出群体化与紧迫性的特征。三是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存在的不合理性,使物质利益矛盾在某些社会领域更加突出。
四是社会转型引发的多元思想文化冲突往往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精神因素。
2.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化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使然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也向前推进,同时不可避免产生一些矛盾纠纷。例如:因为学校合并重组而引发人、财、物的重新调配等方面的矛盾;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教职工的利益神经也是一大触动;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对教师学历门槛要求及论文质量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事关教职工切实利益的敏感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加速矛盾纠纷的出现和矛盾纠纷的激化,进而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各种利益关系全面调整的情况下,一些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师生员工对个人的利益问题产生共鸣,形成矛盾纠纷的群体性,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串联,或向上级写匿名告状信,或集体找领导解决问题,等等,影响了学校安定团结的局面。
3.学校管理工作不力所致
扩招背景下的高校,其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有同步发展,教室、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以及水电供应等必备条件严重超负荷,从而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这些学生因为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罢课、罢餐等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新校区建成使用后,由于管理跟不上,尤其是交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从而激发了其与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对立情绪。此外,由于职能部门工作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以及民主渠道的不畅通,广大师生的一些正常要求得不到及时解决,但有些事情因师生一吵闹就马上得到解决,这样,在师生中容易形成遇事便闹的反常心态。
4.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解决。”[4]据此,如果高校内部矛盾层出不穷,动则激化,则很有必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方面进行反思。是否因为工作部署了,却没有向当事人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讲清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是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主流导向正确引导舆论热点,把真相告知于民,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也就是说,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到位。
三、有效化解高校内部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化解高校内部矛盾,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从宏观上来说,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综合措施。从微观上来说,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与低,不仅仅表现为刚性的执行,更体现在对各种矛盾的化解能力方面。尤其要在积极回应民意,改进领导方式上下功夫。在每一项改革举措出台前,要尽可能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表达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民意表决,广泛吸纳群众意见,把政策的执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使群众相信改革所依据的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从而消除其疑虑与抵触情绪,减少执行失误,降低执行难度,使执行的结果符合民心并拥有长久的权威。与此同时,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和矛盾,分管领导一定要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做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从源头上化解因利益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绝不能等问题成堆、矛盾激化后再处置。
2.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
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内部管理去实现。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除了要求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外,必须将建构化解矛盾纠纷的稳定机制提上议事日程。首先,建立党政统一领导、其他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的目的,不是不允许发生矛盾,而是不允许对群众的正当利益随意侵害,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敷衍塞责,对已酿成的事件反映迟钝。其次,建立超前联动的排查调处机制、预警和应急机制。超前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矛盾产生、发展的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密切关注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估计,处理矛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建立领导干部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为保证领导责任制的落实,要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具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多发的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加强分类指导和检查督促,限期改变面貌。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内部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高校矛盾纠纷中的引导作用,要求学校要努力掌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大胆创新方法和机制,敏锐反映群情群意,善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将各种矛盾切实有效而及时地化解于萌芽状态。在化解矛盾时,要坚持以疏为主,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做好有关政策的解释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调适社会心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弱化或减少矛盾,尤其是突发性群体矛盾;要加强预测研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防止或减少矛盾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要走社会化道路,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到群众的思想深处。心灵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华东等.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状况的研究[EB/OL].石油教育学会网. [2] 葛建一.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43. [3] 周多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J].南方论刊,2005,(12). [4] 毛泽东选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8.
第四篇:关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思考
陈 枫
(安徽农业大学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从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构建辅导员学习型团队和建立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266-03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其中就包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近年,随着党中央的号召,各地纷纷掀起了建设“学习型支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领导干部”等的热潮,我国正向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涵、职能和工作对象不断扩展并迅速改变,学生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这使得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1],因此,建立一支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什么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学习型组织”概念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1956年,他在《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了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最初构想。他的学生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完整理论框架[2]。学习型组织就是将学习作为固有特征的组织,它要求组织成员具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就是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组织中的成员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都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即均能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心,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整个组织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将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工作力,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并能够共享学习成果,使组织学习效果倍增;组织成员能够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其中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学生资助、学生就业等,这也就意味着,辅导员日常所面对的,是大量琐碎而平常的细小事务,工作异常繁复。同时,辅导员受校、院两级管理,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学校内只要事关学生的工作,都会落到辅导员身上,这使辅导员往往疲于奔命,对自己的职责无所适从,职责的不明确性也致使辅导员无法集中精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二)辅导员职业方向不明确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是由新进校青年教师或在读研究生担任,工作前,他们均经过了层层选拔,综合素质较高,但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仍然是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大特点。多数辅导员在从事一定时期的学生工作后都有转岗打算,或者考研、考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者转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辅导员职业方向不明确。辅导员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辅导员人数众多,而晋升职位有限,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不佳,辅导员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感到担忧。二是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差,辅导员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工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很难形成明显的成果,不像教学科研成果那样有一个量化的评价标准。而且,辅导员基本无课可上,每天只是在忙忙碌碌中应对各种繁杂的学生事务,导致其并不像任课教师那样受人尊敬。三是个人待遇较差。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不重视,对辅导员的劳动不尊重,对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没有合理和明确的评价体系,辅导员的个人薪酬待遇处于高校中较低的位置,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变得异常困难,科研学术愿望也很难得到满足,这使得辅导员的内心失落感和自卑感逐渐增大。
(三)缺乏学习,自身能力素质较难适应新时期辅导员工作
进入新世纪,在社会发展、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职业发展等热点问题的背景下,学生的需求也在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任务,这就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跟上新形势,不断学习提高,完善自己,以胜任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通过集中培训等方式为辅导员的学习提供平台,但总的来说,辅导员的学习主动性仍然不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还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外,辅导员的时间被太多的琐碎事务占用,被各种常规的非常规的事务给“分割”的支离破碎,这也导致了学习时间不够,辅导员的理念意识、工作模式和方式等仍然止步不前,难以有效完成新时期辅导员工作任务[4]。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目前,很少有高校成立有专门目的为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水平的学生管理研究团队,而辅导员往往分散于各个学院,这使得他们之间缺乏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和培养感情的机会,缺乏相互学习的平台和知识经验共享的机制,也无法使队伍中的成员将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工作力,共同学习提高。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没有设立辅导员专门培训经费,这使得对辅导员的培训不成体系,导致培训实用性不强,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部分高校对学生工作科研项目不重视,很少有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专门基金项目,这导致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普遍欠缺,也限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学习型社会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哈钦斯提出,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要更强烈、持久和全面,全社会成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坚实力量,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而建设一支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对培养学习型人才,创建学习型高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并把辅导员职业作为终身的职业选择。要想做到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科研等多方面能力。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太多,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致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理想。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使高校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辅导员之间也要加强共同学习、交流和成果的共享,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大学生德育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政教师,还需要一批在工作在学生工作最基层、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等对大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可以使辅导员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
四、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新世纪以来,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量递增,知识爆炸,复杂性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如果不能主动学习,就无法跟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及处理突发事件。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全新观念,将学习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将学习变为自身内在的需求,变以往的不学习或间隔性、短时间的学习变为自觉的、主动的、连续性的学习,变以往事务型、经验型的辅导员队伍为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自觉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主动走进学生当中向学生学习,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辅导员队伍完成育人的职责,做好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
科学、完备的管理体制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针对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创新管理体制,制定出适合组织及其成员发展的管理办法。
1.严格辅导员选拔机制。高校要根据学生工作的要求,参照辅导员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水平、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等制定出一套选拔辅导员的标准体系,严格准入门槛,保证只有高素质的候选者才能加入辅导员队伍,为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打下基础。
2.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点是团队中的成员都具有学习的主动性,除去自身学习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系统地为辅导员开展培训,以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强调了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实践学习、锻炼能力的机会,比如逐步将入学教育课、党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交由辅导员来完成,以全面提高辅导员综合能力[5]。3.积极为辅导员科研活动提供平台。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难点、热点方面的理论研究,高校应积极为辅导员创造课题研究的条件,鼓励辅导员申请相关国家、省、市课题和项目,开展相关研究。除此之外,还要为辅导员设立专门的基金项目,并在职称评聘中给予优先考虑,以提高辅导员在科研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辅导员在科研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
4.重视辅导员学位教育。为了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以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三)构建辅导员学习团队
团队是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只有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思考,才能够使整个团队共同提高。因此,针对辅导员分散于各个学院、平时互相交流较少的特点,应当构建符合其特点的学习团队,为辅导员的成长和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工作协会、辅导员论坛、辅导员沙龙等,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例会、团体活动等,一方面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诸如学生管理、就业、突发事件处置、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度汇谈,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将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工作力,在交流中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6]。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激励和保障制度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求在其中的辅导员都能够把学习作为内化的要求,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而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政策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高校应为辅导员队伍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对其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中优先考虑,以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也应为辅导员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优秀的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辅导员发展,同时,支持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辅导员转向教学研究岗位,综合素质较强、有意愿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党政管理干部,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关于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简要概述了高等学校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及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教学秘书重要性存在问题措施
高校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校的教育质量是立校、强校的生命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必须具体落实到高校教学管理这个环节上。一直以来,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管理为中心,由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组成。高校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对教学工作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从事近8年的教学秘书工作,体会与感想很多,结合自身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实践来谈谈对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教育模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普遍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所以学院教学秘书承担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成倍增加,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学秘书要接受学校教务处和本院教学院长的领导,直接对学院的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安排,教学秘书既要起到连接教务处和学院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要协调教研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执行学校和学院的教学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为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管理和协调工作。
1、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务处和学院的纽带和桥梁
教学秘书需要及时将教务处、学院、教研室领导、教师及学生之间传递、沟通信息,协调关系。高校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学院是教学单位,教学秘书直接受教务处和学院的双重领导,工作的责任心及完成工作的好与坏,不仅影响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而且会间接影响教学质量问题。教学秘书既要协助学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完成教务处下?_的各项具体教学工作,又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日常教学常规工作任务[1]。
2、教学秘书是学院教学过程管理工作的中流砥柱
高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教学,而教学秘书又是负责全面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管理者,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头绪多的动态教学管理过程。为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秘书需要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工作安排、教学计划核对及录人、落实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任课教师的调课安排、学生学习成绩管理、教材征订、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的考试安排、监考配备、四六级考试报名和确认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工作、毕业论文答辩安排、毕业资格审核、档案管理、期末考试安排等。
3、教学秘书为学生的学习、教师教授过程中提供重要的服务
教学秘书为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全心全意地服务[2]。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经常与学生和老师接触。教学秘书每学期都要完成开学补考、为学生打印成绩单、各种等级考试报名工作以及调课、停课安排等,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各种教学上的帮助。
二、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人员流动大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没有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但很多人对这一岗位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秘书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简单地将教学管理定性为事务性工作,因为对教学秘书工作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3],所以在教学秘书职称、职务晋级、评奖等方面都比高校其他职称系列的人机会少,这样就更加挫伤教学秘书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秘书队伍不稳,流动性大,一些教学秘书觉得工作没有太大前途,决定转岗到教师系列或离职[4]。
2、工作琐碎繁重,心理压力大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责任大、任务重、涉及面广的教学管理活动。因为事务繁多,并且要求教学秘书工作准确性、时效性等特点,任何环节都需要教学秘书事事考虑周全,同时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一旦失误导致教学事故发生,就会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责备,不但影响不好,更会带来不良后果[5]。比如期末考试,在安排考试科目时,一旦有漏排的课程,或者忘记了某天的考试,等等,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责难。
3、工作缺乏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不足
很多教学秘书往往是从各种不同的岗位调过来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业务上的学习研究,因此许多教学秘书缺乏教学管理上的理论知识,每天被动地执行上级的决策,以完成任务,不出问题为最终目的。
三、加强教学秘书工作的改进措施
1、领导要重视教学秘书工作,充分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
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教学秘书工作,深刻认识到教学秘书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提高对教学秘书工作的认识,同时给予教学秘书工作更多的关注,充分肯定教学秘书的工作和成绩,鼓励教学秘书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要改善教学秘书工作环境和条件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地点大多设在学院办公室,而学院办公室是人员复杂、各类人员出人频繁的场所,教学秘书常规解决阶段性工作任务时,比如录入教学计划、网上配课、安排考表以及处理各种重要问题时需要更加安静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会因为被其他无关人员的琐事的纷扰而影响教学秘书教学思路的正常进行,所以改善教学秘书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提高教学秘书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给教学秘书提供单独的工作空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强教学秘书工作的创新意识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具体的,繁杂的,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教学秘书工作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正确分析了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好的改进措施,相信会充分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更好地发挥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教学活动更加平稳、有序、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丽爱,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8)
[2]任福全,李娟,魏明月。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间题与对策探究装备制造与教育2015(1)
[3]侯建梅,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4]刘正远,王洪来,王义明。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5]王巧文,关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认识与思考价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