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小学生作弊的心理
来源于http://shop.paipai.com/1015440296/0-00000000173-0-1-1-0-0-0-0-0/index.shtml问:我的孩子考试时爱作弊。为这事,老师找过我好几次、我也严厉地批评过他,可他就是改不了,还振振有词地说:“不抄白不抄,别人都抄出了好成绩,我不妙不是亏了?”“考不出好成绩,您能给我买新书包吗?”您看,气人不?我奖励他,是希望他能考出好成绩,不是让他去弄虚作假啊!访问,我该怎么办呢?
答:对儿童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教育,必须先了解他的作弊心理,才好对症下药。虽然儿童作弊的最终目的、最直接原因都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但隐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还有许多,这些原因多是潜在的,不易被觉察的,而且这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儿童作弊的主要原因。应试心理学认为,儿童考试作弊的原因多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荣心过强。有的孩子平时不肯下功夫去学习不努力,怕吃苦,但看到别的同学取得好成绩,又很艳羡。这种虚荣心理很可能致使儿童作弊。第二,侥幸心理所致。有的儿童看到别人作弊取得了好成绩,没有被老师发现,觉得自己不作弊有些亏了,心想如果老师没发现不就占了便宜吗?这种侥幸心理驱使孩子在考试时偷看书本,或抄别的同学的考卷。第三,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许多家长都对孩子实行奖励机制,试图用物质奖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有可能将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偏移,向不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作弊。第四,担心自己考不出原有的好成绩。这种心理多发生在好学生身上。有些学生一直成绩很好,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他们很怕下次考不好,过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不得不采取作弊行为。
要杜绝儿童作弊的行为,家长最好能根据孩子的具体心理来引导,而不要把儿童作弊简单地归结为不诚实,道德败坏。
我认为,家长主要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
一、培养儿童诚实的品格。向儿童讲明作弊的危害性,考试作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良行为,即便偶而瞒过了老师,但天长日久,迟早会露出马脚,最终会害了自己。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撒谎作弊,并由于侥幸瞒过了别人而洋洋得意,孩子就会“近墨者黑”,将撒谎、作弊这种欺骗行为,视为“聪明过人”,从而“上行下效”。
二、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分数。一些家长和老师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奖惩孩子的标准,孩子分数高家长、老师就给予赞扬和奖励,分数低就批评、责骂孩子。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因为孩子多考了几分就欢天喜地,少考了几分就唉声叹气,势必会将孩子引入分数误区。
三、给孩子适中的奖励。把成绩和奖励挂钩,有时的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家长所给孩子的奖励要适中,如果过分地以物质、金钱来刺激孩子,难免会将孩子的学习目的引入误区,使儿童为了物质奖励而学习。一旦成绩上不去,就会想到作弊。因为诱人的物质奖励是孩子难以抗拒的。
四、家长在鼓励孩子时,可给孩子树立一个合适的奋斗目标,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这个目标切不可太高,如果超出了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了获得家长的称赞,或者为了不被打骂,儿童就很容易采取作弊行为来达到目标。
来源于http://shop.paipai.com/1015440296/0-00000000173-0-1-1-0-0-0-0-0/index.shtml
第二篇: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恋爱受挫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1520041004 郑聪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大三女生,因为恋爱受挫导致心情痛苦、失眠、易哭、无心做事,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寻求帮助。来访者是个很受宠爱的孩子,对于感情很专一,性格外向开朗,恋爱受挫后对于什么都没兴趣,天天沉浸在痛苦之中,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男友的感情问题,很伤心,该案例诊断轻度抑郁。采用的主要咨询方法是合理情绪疗法。关键词:恋爱受挫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海燕(化名),女,22岁,独生,身高1.63米,相貌普通,内蒙古某高校大三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好;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住内蒙古鄂尔多斯,家境较富裕,自小由奶奶抚养,很受溺爱和保护;父母均为工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来访者主诉:情绪低落,心情极度痛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很伤心,很想哭,反复想男友见女性网友的事,持续十天左右。
来访者个人陈述: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是奶奶照看我,但是父母也很宠我。因为性格开朗,幽默,积极主动,也比较受老师和同学喜欢。上大学后,很喜欢班里一男生,但那时他有女朋友,只是普通朋友一样交往,大二上学期他与女朋友分手,我就向他表白了,他说他也挺喜欢我的,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男朋友家境很富裕,也使独生子,但他不像别的富二代那样。我自小受宠爱,很任性,他一直都照顾我包容我,对我特别关心体贴。我也特别中意男友,一心一意的对他,我们感情非常好,朋友和同学都非常羡慕我们。这是我的初恋,感觉特别美好,这就是我想要的纯美的爱情。两周前我上网时登陆了男朋友的QQ,在他的聊天记录中发现,暑假期间他曾背着我去包头市见一女性网友,而且他们已经通过QQ联系过多次。我问他,他却只说是一朋友的同学的表妹,与朋友一起去包头玩时顺便见了一下,没什么特殊关系。我不相信事情这么简单,一
直追问,可他却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没什么错,也不向我道歉,于是一直吵架。后来在朋友家人的劝解下,男朋友向我认错并道歉,但是我仍然不能原谅他,满脑子里想的尽是他们俩交往的事情,晚上也睡不着觉,一想起来就很难受,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来,精神几乎要崩溃了。我一心一意的对他,他为什么要隐瞒我,为什么我全心全意对待的爱人要欺骗我?是我不好吗?我不好他可以告诉我,我会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一直为之骄傲的纯美的爱情没有了。他为什么要打破我对爱情的幻想?我们的爱情已经变质了,即使合好了,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相信他,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可是如果分手,自己又舍不得,我虽然很伤心,可是我知道自己还很爱他,我该怎么办?
三、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母亲反映的情况:女儿是大三学生,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开朗,但个性比较自我,任性。大二上学期放寒假回家时,女儿告诉我们有了男朋友,整个假期她都心不在焉的,天天抱着手机,还常常问我年轻时谈恋爱的情况,这时她脸上尽是开心幸福的样子,看得出来她很喜欢那个男孩,我也很支持她。但是前几天女儿打电话回家,一听到我的声音就哭,向我诉说了他们的事情,我很不放心就过来看她,看到女儿憔悴的不行,不大说话,一个人发呆,还经常流泪;吃饭很少,睡眠也很差,几天下来情况都没有好转,我们和老师都觉得孩子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就找咨询师求助。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来访者是在母亲的陪同下过来的,其面容憔悴,相貌身材姣好,发育正常,衣着整洁入时,有礼貌,问答较为自如,善于言谈。来访者在谈到与男朋友的感情时,虽然语气低缓,但能看出脸上洋溢着幸福。但在叙述男朋友的过错时,情绪反应强烈,全身发抖,一直在哭诉。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来访者智力水平高于正常;个性外向,整体心理水平健康,但情绪抑郁。其问题的产生是由恋爱遭受挫折引起的,为近期发生,不良情绪持续十天左右,反应内容未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来访者的症状与明显的社会事件(恋爱受挫)相关,其生理和心理的症状全都指向这个社会诱因,没有泛化;
2.来访者的饮食、睡眠影响严重,对任何事都失去兴趣,容易哭泣,完全沉浸在痛苦情绪中。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主客观不统一,知情意不统一,个性不具有相对稳定性。患者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妄想、幻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神经症的鉴别:来访者所受的刺激都为现实刺激,所以,内心冲突属于常型;抑郁神经症的特点是心情低落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冲突,病程至少持续两年。来访者病程短暂,社会功能损害较轻,用许又新先生的评分标准低于6分,因此可排除神经症,也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性。3.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发作至少2周。而该来访者虽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但主要是因为恋爱受挫引起,且咨询过程中思维反应正常,也没有认为自己罪不可赦或有自杀念头,持续时间十天左右,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心理测查结果
SDS得分为59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来访者得分略高于标准分,表明轻度抑郁。
根据以上鉴别,来访者诊断为轻微的抑郁情绪,属一般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一)生物因素:青年初期生理发展趋于平缓,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
(二)社会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男友的恋爱出现了问题,在意他人对自己爱情的评价。
(三)心理因素:①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过度概括化的思维方式;②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正确的恋爱观,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挫折,而且不善于用倾诉和沟通排除心中郁闷;③对爱情失去信心,又难于割舍。
六、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来访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帮助来访者接受爱情受挫的事实,降低情绪反应,改善睡眠; 2.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正确处理与男朋友的关系;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学会原谅他人的过错,并不再苛求完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本案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遭受恋爱挫折后,才导致了高强度的痛苦、抑郁的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来访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比如,来访者可能存在:“他应该全心全意对我”,“我的爱情应该纯美无瑕”等一些“绝对化要求”,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和对生活挫折“反应过分强烈”,导致了她的自我挫败感。因此,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
(一)主要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这一案例正适用于此方法。
八、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划分 1.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阶段; 3.修通阶段; 4.再教育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
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及心理测评等方式,收集与来访者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信息,弄清来访者目前真实的心理状态,明确来访者的ABC,同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过程
(1)填写咨询记录,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2)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做心理测验;
(4)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5)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
(6)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7)与来访者商定咨询方案。
2.领悟阶段
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过程
(1)再次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强化来访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评估其对行为的解释,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3)要求来访者按照下列方式,尝试把自己问题都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男友与女性网友见面
不良情绪C:痛苦难受
不合理信念B:“他不应该背叛我”,“我的爱情应该如童话般完美”
(4)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来访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3.修通阶段
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和家庭作业等方法,帮助来访者放弃其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进一步考虑自己的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事件与不良情绪的关系,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造成。
(2)针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交谈与辩论、启发与引导,帮助来访者改变以下不合理信念:
“男朋友必须一心一意对我,不能有任何隐瞒和欺骗。”(绝对化要求)“他隐瞒欺骗了我,我们的爱情不再纯洁,变质了。”(过分概括化)“我不会再有纯洁美好的爱情了。”(糟糕之极)
(3)向来访者介绍“黄金规则”和“反黄金规则”,反省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4)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针对自己的不合理系念进行辩论,写出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4.再教育阶段
巩固咨询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告诉来访者树立信心,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运于实际生活。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的个人感受
经过几次咨询,我认识到我介意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自己的认知使我陷入痛苦之中。现在我心情好多了,能和男朋友正常交往,入睡困难等症状基本消除,又恢复以前那个开朗的自己了。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宿舍同学认为其有较大的变化,又恢复活泼开朗了,开始参加各项活动,而且脾气也比以前好多了。
3.心理测验的评估
来访者的SDS测验得分降到42分,提示抑郁情绪基本消失,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咨询师的评估
来访者情绪已基本稳定,改变了错误认知,建立了合理的信念,以正常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十、总结
经过六次咨询,来访者症状得到了缓解,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咨询基本上完成了相应的近期目标。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由于自小受宠爱甚至溺爱,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练,造成来访者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就会情绪波动,个性比较自我,习惯于用“反黄金原则”,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长期目标上来看,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后续的努力。后通过跟踪与回访,来访者也尝试把咨询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其他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对自己性格方面的弱点也努力改善。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11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8-86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2-150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40-242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8-46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通过对一例女性同性恋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合理情绪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体会。
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性欲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p89—94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p270—278
第四篇: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案例分析题目: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一例社区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姓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社区服刑人员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摘要:患有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存在心境低落,病程迁延的特点,这也是社区服刑人员中发生率较高的心理问题.本个例咨询师运用放松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对一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本案例不符合抑郁症的典型症状特征,同时无躁狂表现,但社会功能受损,自知力完整.得病原因主要由于错误观念和自我封闭性格特征加上现实生活中刺激引发的.本个案的咨询目标为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改变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和失眠症状,树立起积极面对改造生活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咨询过程中,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放松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认知模式,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使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行了8次咨询,取得了一定效果.关键词:抑郁严重心理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1、个人基本情况: 田某,男,1969*************************
年
7,月出生,户籍地为居
住
地
为*************************。2015年7月,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喀喇沁旗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2016年7月20日,田某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矫正期自2015年7月31日至2019年7月30日。
1.2、主要生活经历及犯罪成因分析: 田某现年47岁,初中文化,主要经济来源为与妻子共同经营幼儿园。2014年10月驾驶一辆与其准驾车型不符的大型普通客车与路人陈晓强相撞,致陈某抢救无效死亡,并指使同案犯李某顶替投案。田某犯交通肇事罪并找人顶罪的行为体现了其法律意识淡漠,法律知识严重缺乏。
1.3、家庭背景及主要社会关系
田某家中共有四口人,妻子任某,职业老师;女儿田某宇已经成年,在外工作;儿子田某文,9岁,上小学。田某经济情况不好,家庭生活稳定。1.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记忆力正常,思维清晰,身体虚弱,面容疲倦,情绪低落,有郁闷,焦虑,逃避,压抑的情绪体验.1.4身体状态
从小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三个月前开始感到全身疲乏无力,睡眠不佳,食欲不佳,时常感到头痛难忍,大小便正常.特别是最近两周出现睡眠障碍,整夜无眠,无诱因的哭泣,自卑自责.1.5社会功能
能参加日常的生活劳动,社会交往,但劳动效率低,劳动能力有所下降,有意回避与他人交往.1.6心理测验结果(1)SCL一90测试结果: 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超过2分,数据显示说明强迫症状明显,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自卑,焦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2)SPG稳定.(3)SDS测试结果:67分,说明中度抑郁.2.主诉与个人陈述 2.1主诉
黄某从社区服刑开始后性格内向,不合群.三个月前开始出现情绪低落,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自卑感较重,两周前因小事与自己关系很好的同村人发生冲突,出现急性应激问题,变得更加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尤其最近两周来失眠严重,自感头痛难忍,食欲减退,情绪低落,内心苦闷,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对家人的交流、谈心也无法接受,正常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2个人陈述
我本人在社区服刑之前性格虽然不是很开朗,但是合群.到社区服刑后,我对社区服刑的制度、环境开始不适应,通过自己的调节后逐渐适应了社区服刑的制度、环境,在社区服刑改造表现还可以,三个月测试结果:粗分:P=12;E=3;N=23;L=9.T分:P=75;E=35;N=80;L=40.引伸出典型内向,抑郁质,精神质,情绪不 前开始出现对什么事情都没劲,最近表现的特别明显,上周和同村的王某在闲聊时发生冲突后,又觉得自己很自卑.上个星期天,我看完电视后,心里面压的利害,感觉很烦恼,压抑,忍不住就哭了,而且睡眠也不好,这两个星期每晚几乎都没有合眼,感觉生活很没有意思,我不想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想与别人沟通,只愿独来独往,以前还和同村的人们打打扑克,现在觉得没有意思,也不愿和他们打扑克了,也不想看电视,几个月以来,极少与别人主动交往,喜欢独处.我不相信任何人,不愿意与任何人交往.我认为所有人都信不过,他们都在看我的笑话,看不起我,我知道家里面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心理特别自卑,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己命运怎么这么不好,自己不能像其他村民一样顺利生活,心里很难受.我对社区矫正的司法所人员也不信任,司法所的同志找我谈话教育,我都不想听,也不想回答,觉得他们都是假惺惺的.我现在其实很苦闷,吃不好,睡不着,觉得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有时头痛难忍,别人对我也越来越冷淡了,看来我在社区矫正改造是完了,我真的很痛苦,希望老师能帮帮我,让我能正常休息和睡觉,能够正常地生活,恢复较好的状态,争取好的生活态度.3.观察和他人反映
3.1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黄某进入咨询室时,身体衰弱,面容疲倦.开始沉默不语,片刻后才开口说话,说话时思维清晰,但不合理,语调低沉,有时说话时比较拘谨,把手攥得很紧,给人感觉很紧张.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求助者对心理咨询虽很陌生,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知识.3.2家人的反映
生活中,黄某虽性格内向,孤僻提及社区矫正话题时时忧心、痛苦、焦虑,生活中常有叹气,流泪,情绪比较低落,情况出现。曾经说过在社区服刑期间在参加义务劳动时常常碰见村里熟人,总觉得在议论纷纷,情绪一落千丈,不停自责。逐渐出现失眠、心慌、出汗等症状。除上述症状外,逐渐出现食欲不振,睡眠有时多梦,注意力无法集中,心情烦躁,不愿与他人交往。问及原因,只说心情不好,感觉累,其他不愿多说,经常发脾气,显得心事重重的,有时会因小事发火。
4.诊断与鉴别诊断 4.1心理状态的评估
求助者自我陈述,咨询师的初步观察,家人的情况介绍以及心理测验结果,求助者的症状可初步诊断为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有明显的原因,为两个多月前发生,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助愿望.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4.2诊断
以抑郁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4.3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神经症相鉴别
该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内容未充分泛化,没有严重影响到其思维的逻辑性,症状的持续时间短,社会功能方面仍在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不失常态,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的改造,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与焦虑症相鉴别
焦虑症是以”以广泛焦虑或发作性恐惧状态为主要临床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较,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郁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4.4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峰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内容和形式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也就是求助者的郁闷,焦虑,逃避,压抑的情绪是由客观事件(与他犯发生冲突)引起的;求助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他的抑郁情绪,自我封闭,睡眠障碍,劳动能力下降和改造成绩不理想是一致的.求助者的个性 是相对稳定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当他知道找他咨询的是”心理医生”后,能表现出强烈的救治愿望而主动求医.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求助者的症状表现的程度
求助者主要症状表现为郁闷,自责,逃避,入睡困难,哭泣,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求助者的反应不是太强烈.并 没有严重影响到其思维的逻辑性.从病程标准看,时间超过3个月不到半年,内容有一定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的影响,如劳动效率下降,自我封闭,不参加娱乐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等.但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不失常态,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的改造.从排除标准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在6个月内,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求助者的问题与他的人格特征和自我评价不当,对监狱环境不适应有关.5.心理异常成因分析 5.1生理原因
求助者无明显的生理原因。5.2心理原因
(1)求助者内向敏感,承受能力差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心理异常的人格因素.由于性格内尚,不善于与人交往,遇事爱自己琢磨;遇到困难时,常有患得患失的感觉;在挫折面前更是无法正确面对,采取孤立,逃避的做法,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缀解.(2)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存在歪曲的认知
偏差是形成心理异常的认知因素.由于认知的偏差,不能正确对待,处理矛盾,有被针对,敌视的错觉,引发心理冲突;随着心理冲突得不到解决,引起精神紧张,抑郁,自责,自卑,过分焦虑,躯体不适感,情感淡漠,失眠,注意力不集中.5.3社会原因
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父亲对其疏于管教,家庭教育的缺失,过早步人社会养成恶习;未接受过学校正规教育,文化水平低,思维比较偏激狭隘,没有较好的认知辨别能力;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因不能正确对待与同犯的关系,造成人际关系不良,是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6.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与黄某沟通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了如下咨询目标.6.1具体目标
让黄某正确认识到其产生自卑,自责及抑郁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学会正确归因,改变黄某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己不能像其他监犯一样顺利完成改造的过分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使其更能全面的看待自己;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以迅速调节不良情绪,缓解求助者抑郁情绪,正确认识社区服刑改造,正确面对挫折,恢复正常的生活.6.2近期目标
(1)分析黄某目前存在的不合理思维,心理治疗的初期目标是取得黄某的信任,提高认如能力,理智分析受处罚的原因,调整自己对的改造态度和认知.将那些不理性认如,调整为现实相适应的理性认知,消除其对他人的敌对情绪,向家人警敞开心扉.(2)心理治疗的进一步目标是提高黄某的挫折承受力,学会与合理的想法对照,客观评价自己与事件,能理性地对待生活事件,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学会换位思考,将处理这一事件的成功经验移用到解决其他问题上,提高应对心理危机,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6.3最终目标
通过咨询,改变认知,消除自卑观念,养成自尊自信的心理特征和幸福感,塑造增强人格,增强黄某的心理健康调适能力,便其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完成社区服刑改造任务,从而顺利的回归社会.7.咨询方案的制定 7.1确定咨询的日程安排
经商定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咨询 7.2咨询方法和原理 7-2.1方法
根据求助者的年龄和特殊身份,采用放松训练解除求助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再运用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放松和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其解决抑郁情绪及问题。7.3.2原理(1)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集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一定程序的有规律的训练,可以是个体学会从精神上和躯体上(骨骼肌)进行放松.其原理是,人在接收高度紧张性的刺激后,引起交感神经的分支支配肾上腺髓质,使后者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迅速大量增加,全身小动脉血管收缩(冠状动脉除外),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剧.心理上的紧张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这种紧张长期持续,身心就会失调,可能导致许多疾病,在生理上有:失眠症,焦虑症,口吃症等.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放松训练会使人的呼吸减慢,血压下降,毛细血管扩张.心跳减慢尤其是长期紧张引起的交流恐惧效果尤为明显.(2)合理情绪疗法(frET)也被称为”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不是事件的本身.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不合理信念,c代表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实践的核心是人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其重要的方法是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其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信念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非理性信念上.由于其不合理信念,对事物看法的不理性,导致了该求助者在服刑过程中不能正常服刑,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情绪低落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睡不好觉,劳动任务完不成,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愿关心.同犯的疏离,反过来又加剧其对自己的否定,挫败感进一步强化,求助者将陷入自责自罪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要减轻求助者的痛苦体验,必须要尽早消除其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信念.8.咨询过程
8.1咨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8.1.1第一个阶段:情绪宣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调整求助动机.咨询师使用放松训练缓解来访者抑郁焦虑的情绪,尽可能使求助者谈出不愉快的事情,宣泄压抑的情绪,建立轻松,安全的环境.对于内倾性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的宣泄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讲,在咨询师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宣泄的得越彻底越好,也可以使咨询师从中找出求助者情绪和认知问题的症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8.1.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寻找和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根据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找出求助者困扰和行为不良的具体表现(c),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让求助者懂得自己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与他人相处造成困扰的主要因素是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向该犯讲述有关,心理问题的一般性知识,包括症状表现,治疗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的安排,要求及时问和放松治疗的原理等,并通过相应的咨询技术的运用,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不合理的认如,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并强调治疗并非一帆风顺,重要的是坚持完成治疗并完成治疗中相应的作业.8.1.3第三阶段:辩论阶段.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辩论技术,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求职者持有的关于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求职者的这些信念.在辩论过程中,当涉及求职者对周围的人或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时,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职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支持疗法,做家庭作业等,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这阶段该犯交了一份作业,罗列了自己不合逻辑的认知.通过辩论使该犯认识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分清楚了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帮助该犯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帮助该犯解析他的生活现实和关系的意义,指出现实和内化的自我故事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他解决其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之极的非理性观念问题.鼓励该犯根据另外选择的自我认同故事和生活方式改变他自己的生活,使该犯认识到即使某些不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也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这些现实.8.1.4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取导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总结和提升,鼓励求助者把其在咨询中所学到的客观,现实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内化成个人的生活态度,使自身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体验到从前自我的不足,增加自发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以改变和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并将这种态度迁移到日后的生活,改造中.8_2具体咨询过程
8.2.1第1次咨询(2016年8月27日)(1)任务
了解基本情况,与求助者建立尊重,热情,共情的良好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介绍合理情绪疗法,教授放松疗法.(2)过程
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的有关事项和规定.充分理解与共情,争取信任感.针对黄某沉默对抗的情况,分析主要是因为黄某对咨询师还不信任,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以沉默对抗.所以要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就要充分认识到其所面临的痛苦,真正从求助者角度理解问题,理解感受,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现在的内心一定很痛苦,让我来帮助你从痛苦中走出来好吗”等,通过真诚的倾听,关注,交流等心理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尊重,热情,共情的良好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消除阻抗,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对求助者进行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当他主动敞开心靡,把心里的苦闷倒出来时,使求助者抑郁和压抑的情绪得到缓解,可以开始比较冷静地回顾事件的发生,分析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状况和原因.对黄某进行放松训练,训练求助者各种放松技巧.通过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使全身彻底放松达到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注意力高度集中自我催眠的目的.咨询片段: 咨询师:在吸气的时候,想象着你吸进的使新鲜的对身体有益的气体,让它充满你的全身,吸气的时候,想象着你呼出的是病器,废气,浊气,它们是灰黑色的,不停从你全身的每一个毛孔吐出来.你也可以想象:当你呼气时,你的全身每一个毛孔豆都在向外吐出带有毒素的液体后,你的全身就轻松了,你的病痛会越来越少,你愉悦的感受就越来越多了.求助者:呼气„吸气„
咨询师:现在告诉我,你的气是以气体的方式排出的还是一液体的形式排出的? 求助者:气体的.咨询师:很好,多吗? 求助者:很多,通过呼吸正在往外排.咨询师:很好,现在你尽全力将所有的不快乐的气从你身体内排出去,等会我再叫醒你的时候,你会感到全身特别的轻松,特别是那些疼痛的部位将不再疼痛了或者疼痛减轻了很多,你不仅身体轻松了,你的心情也会感到特别的轻松和愉悦,一定是这样的.(3)布置咨询作业
回去后每天练习放松进行自我催眠,每天不少于2次.主要采用想象放松和肌肉放松,在完全放松状态下,只回忆或者想象快乐的事情,提升快乐感受,增进快乐情绪.8.2.2第3,4,5次咨询(2016年9月3日一2016年9月17日)(1)任务
寻找和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念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让求助者在深层次领悟到他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适当的方式,造成了冲突和情绪问题,从而产生改变不适当行为方式的决心.(2)过程
咨询师首先询问了通过放松自我催眠,睡眠情况是否有所改善,黄某回答的失眠稍有好转.咨询师与黄某一起分析,求助者认为”别人的冷淡是有意针对他的”,”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别人都看不起他”信念是否合理.为了让求助者自己否定这不合理的思维,首先假设事实存在,一起分析后果,再让求助者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其他人),分析事实存在的可能性,使求助者的错误认知开始动摇.咨询师:他为什么要针对你?看不起你?是你曾经做了让人对你深恶痛绝的事吗? 求助者:没有,我一直都是能自我管理的很好.不去他人其争端,而且经常独未独往,不惹是生非.咨询师:那你认为与同村的人发生冲突,是同村的人在故意欺负你吗? 求助者:就因为我和别人冲突所以得罪了全村的人,他们都对我冷冷淡淡的,都在针对我.咨询师:哦, 咨询师:假如你说的是事实,大家针对你,看不起你,你现在产生敌对情绪,情况发展下去,你认为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求助者:„..(思考沉默)咨询师接着结合求助者的情况,通过心理学的原理对出现的”错觉”,”自我暗示”,”问题化解三大系统”进行解释,找出问题产生的正确归因.通过发现,挖掘导致心理障碍的异常,歪曲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让求助者自己否定不合理的思维,确立合理思维和认知结构.相信民警和同犯不可能故意针对他,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理念是由于自己认知的偏差造成的.求助者领悟到他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了人际关系冲突和情绪问题.(3)布置咨询作业
回去后每天练习继续放松进行自我催眠,每天不少于2次.主要采用想象放松和肌肉放松,在完全放松状态下,只回忆或者想象陕乐的事情,提升快乐感受,增进快乐情绪.让求助者回忆自己与同犯闹矛盾的始终,包括自己行为表现进行详细回忆.分别讲出诱发事件A,不适的具体结果c和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为何自己有如此的观点.通过让求助者回忆,使求助者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让求助者回去后再做一次类似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想一想如何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去对待别人对自己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何用新的行为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并构想一下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如何的结果,并让黄某讲述并罗列自己不合逻辑的认知.8.2.3第5,6,7次咨询(2016年9月17日—10月8日)(1)任务
进一步改变求助者习惯性的非理性思维认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改造和各种人际关系交往中,处理发生中的一些事情,重新认识与家人、同村人的关系.(2)过程
求助者在第三次咨询时能换位思考问题了.“家人及同村的人,关心我,是对我的关怀帮助,并没有取笑我,难为我的意思。咨询师对他的想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进一步引导他分析造成人际关系敏感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当时,就觉得他在取笑我.因为我经常独来独往,很多人都用怪异的眼光看我.咨询师:你也觉得自己怪吗?其实一个社会人是不可能没有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化解心理问题的三大系统”中,社会支持的重要地位,你认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会让你快乐起来吗? 求助者:我开始想封闭自己来保护自己,现在看来是适得其反,现在我不但感觉苦闷和压抑,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我现在认为缺乏与别人沟通,缺少社会支持对自己是有害的.咨询师接着针对才某因失去改造信心等激发心理冲突的生活事件分析,除了劝导,启发外,结合才某注重健康的特点,引导才某试着把改造当成矫正自己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实现身心健康,促进自己成长的手段.协助才某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端正对挫折的看法,调节并改善心理问题,帮助其用恰当的方式面对挫折,走出困境.最后,还通过对其领悟能力较强,劳动能力强,有上进心等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求助者的改造信心,此次咨询使才某不但缓解了心理冲突,还树立了改造信心,积极主动地实施治疗方案,促进身心健康.(3)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主动与别人交往,发挥自己的特长及爱好,积极参加监区开展的娱乐活动.通过打扑克,做手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通过审视自己的过往故事,获得人生新的感悟.在回忆时会释放出积极的强有力感情的记忆,使才某领悟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对自己的情绪及行为负有责任,只有改变不合信念和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8.2.4第8次咨询(2016年11月8日)(1)任务
巩固咨询效果,使其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完成社区服刑任务,回归社会,结束咨询.(2)过程
求助者反馈自己已开始与家人及同村的人主动沟通了,还主动参加了几次娱乐活动,与别人交往时心情开朗,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愉悦感.特别是对家人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认识到自己犯罪本身就与自己心理不健康有着必然联系,社区改造是一个学校,我要把刑期当学期,用心把自己改造好,争当一名合格的公民.家人的关心其实都是为了我号,我应该感谢家人们.”咨询师鼓励求助者相信自己的改变和成长,鼓励其能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地纠正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运用合理的认知和行为处理好一件事情,及时给自己奖励进行强化.因为考虑到作为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在特殊环境中,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还需要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为了巩固矫治效果,咨询师与家属共同制定了进一步跟踪,协助方案: 一是,严格保密原则.从尊重人格的角度出发,建议家属不要在黄某前谈论其求助咨询师的前因后果,也不要向其他无关人员透露黄某求治的情况;二是,帮助,支持改造.黄某与性格开朗,脾性较好的同村人,并适时邀请同村的人与其交往,鼓励黄某参加各种村组活动;三是,切实落实跟踪.要求心理辅导站人员定期做好心理辅导,跟踪改造情况,做好相关记录,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咨询师联系;四是树立改造信心.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从生产能力强等方面人手鼓励化黄某积极改造,帮助黄某培养积极情绪,树立改造信心.9.效果评估 9.1求助者自我评估 求助者自述”自己心情好多了,郁闷,焦虑,压抑等得到了缓解,睡眠好转,劳动积极性也高了,并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社区服刑及生活计划”.9.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评定
黄某能够积极改造,劳动任务完成的好,与其他社区服刑人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能够及时汇报自己的思想.9.3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黄某表现出:能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性格变得开朗了,情绪稳定睡眠状况得到改善;遵规守纪,能积极参加劳动改造,完成生产任务.9.4心理测验前后对比
9.4.1SCL-90(90项症状清单)测试结果(标准分)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水平,心理障碍基本消除.9.4.2SDS量表测试结果:已由开始咨询前的的67分降至52分,抑郁减轻.10.启示和体会
(1)处于监管状态下的社区服刑人员,普遍心理紧张,压抑,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长期的社区服刑和生活的落差,容易使他们沉浸再苦闷和烦恼中,并常会因一点小事与人发生争执,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因此,在监狱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十分必要.(2)在咨询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在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是咨询成功的第一步.随后还要通过以下方面推进咨询关系的发展:一是,引导求助者内归因,激发求助者求变的意愿;二是,咨询人员及时分析和协助,提高求助者的认知水平;三是,善于发现和鼓励求助者的改变,增强自信心.(3)跟踪落实案例教育矫治工作.一是,实行个案承包制,实现个案专人专管.对收集的典型个案全部建立个案专档,同时,指定1至2名心理辅导员开展专门的矫治疏导工作.二是,进行个案会诊,确定个案的教育矫治方向.对在矫治疏导过程中发现的疑难个案,可以通过邀请心理学专家和教授,组织社区心理辅导员,相关的社区矫正监管人员等进行会诊,明确个案的心理问题性质及严重程度,统一教育矫治的思路和方法.参考文献: [1]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一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一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罗大华,何为民.罪犯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4]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章恩友.罪犯心理矫治导论.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6]陈立成.罪犯心理障碍识别与处置.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男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小莉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莉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前几天她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莉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莉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莉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莉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莉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莉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她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莉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 小莉对此事的想法,请她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 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淑女风范.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会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 邀请平时与A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莉的关爱, 小莉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 小莉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 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心理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莉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