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21: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怎样疏导

---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李建玲

一、案例:班上有个女同学张小玉,已经12岁,学习成绩还算好,但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班级活动也不爱参加。一次小假结束,她所有的作业都一字没动,问她原因,她一句话都不说,再问,她就哭了。我只好打电话向她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那几天她的奶奶去世了,孩子最依恋奶奶,情绪受到很大打击。

二、对这件案例的分析:

首先是张小玉性格比较内向,从小到大,她妈妈对她要求都很严厉,稍有不是就会严加责罚,所以她很怕妈妈,越到高年级越沉默寡言。而她奶奶对她比较慈祥,奶奶的离去让她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

三、处理办法

1、对妈妈进行教育。首先,让妈妈知道,教育孩子不是一味的过分严格,也不是一味的溺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孩子下定论,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问清楚孩子。就算是孩子做错了,也要心平气和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抛弃“棍棒之下出天才”的落后的教育方法。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地进行对话,做个民主的家长。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心理变化。让孩子多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对于张小玉,我们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她明白,妈妈其实很爱她,对她严格要求也是为了她好。奶奶已经不在了,但还有爸爸妈妈以及老师同学,大家都爱护她,她不是孤单的。另外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同学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在课堂上多关注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

四、对这个案例的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张小玉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但是过于内向、不善于交际,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虽然,这个女同学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一、案例:小红,8岁,来自农村。智力正常,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一天小红叔叔不见5 毛钱,怀疑是小红偷的,小红的妈妈证实真的是小红的偷的情况下,打了小红,小红还是说不是她偷的,他妈妈说不承认就把她的手砍掉之类的话。令人想不到的是,小红真的自己用小刀把自己的小手指割了下来,拿着手指去找他妈妈并恳求妈妈说,自己已经把手指割掉了,求妈妈相信钱真的不是她偷的。幸好及时送到医院才保住了那个小手指。

二、相关背景:

1、小红:上一年级,平时比较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是很听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在出院后记者问她割手指的时候疼不疼的时候,她说很疼,但是为了让妈妈相信她,她必须这么做。

2、小红家庭情况:爸爸对她没有那么严格,比较放松。相反,妈妈比较严格,做错事会挨骂,挨打。记者问他妈妈,对这件事的看法时,她妈妈说,虽然不确定是不是她偷,只是吓吓她而已,给她个提醒,好让她以后注意,就只是教育教育。

三、对这件事案例的分析:

首先是小红性格比较内向,不懂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小到大,小红的妈妈都是很严,小红就把妈妈当做权威,很怕妈妈,怕妈妈生气。所以当妈妈威胁说砍她的手时,以为妈妈真的是要砍她的手,为了不让妈妈生气,让妈妈相信她。他就去把自己的手指砍掉,让 妈妈不生气,相信她、原谅她。

其次她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不懂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平时她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都是以打骂的方式,让小孩听话。其实小红平时不说话,和听妈妈的话都是被妈妈威胁的,其实就是怕妈妈。

以上两个原因就造成了小孩割自己手指的悲剧

四、处理办法

1、对妈妈进行教育。首先,让妈妈知道,教育孩子不是一味的过分严格,也不是一味的溺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孩子下定论,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问清楚孩子。就算是孩子做错了,也要心平气和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抛弃“棍棒之下出天才”的落后的教育方法。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地进行对话,做个民主的家长。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心理变化。让孩子多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对于小红,我们可以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她明白,妈妈其实很爱她,不是真正的想要砍她得手,只是想趁机教育她而已,妈妈的初衷是好的,只是用错方法而已。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跟妈妈交流。妈妈以后不小心再说要砍她的手啊、叫她去死这样类似的气话的时候,不能盲目听话,要好好爱护自己。步骤如下:

1、试着给小红解释一下ABC理论,如果还是不完全明白的话,可以边引导边治疗。

2、首先问她为什么要在很痛的情况下,还要割自己的手指(自虐),这就是诱因事件A,从上面的背景知道,她是因为觉得是被妈妈误会,妈妈生气要砍她得手,所以她要自己砍手,让妈妈消气,相信她。

3、其次,问她在在妈妈说要砍她得手的看法,也就是说对产生A的看法,通过记者的对话,她说她认为只要她砍了手,妈妈就会不生气,就会相信她,所以她必须这样做。

4、问她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做,从小红妈妈平时的教育方法来说,平时妈妈

就是这样教育她的,妈妈说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不听她的话就会被打,妈妈就会不理她。所以她这次也要听妈妈的话,所以她砍自己的手,好让妈妈不生气,相信他。这就是情绪与行为结果C

5、我们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驳斥她得那个不正确的判断,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农村,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是通过打骂等方式,骂小孩是杂种,打小孩,用不听话就不要你,有的还叫小孩自己去死等不正常的语言来教育孩子。所以我们就举这些例子给她,说其实妈妈这样子说都是为了让小孩听话,做个好孩子。叫她不要盲目听从妈妈说出的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语言而自虐,好好保护自己,健健康康的成长,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才是妈妈的目的,妈妈永远不会真的要她去伤害自己。这就是D

6、让她理解妈妈的行为其实是爱她的情况下,我们对进行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具体就是,当妈妈在误会她时,一定要好好跟妈妈交流,妈妈实在是不相信,那就算了,以后就好好听话,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如果自己真的做错了,妈妈再说出类似的话的时候,一定不要再听了,只要向妈妈道歉,请求妈妈原谅,保证以后不会犯错就可以啦。

五、对这个案例的总结:

其实造成这样的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小红妈妈的教育方式,在妈妈的过分严格的教育下,小红已经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甚至有些自闭。她得思维模式,只要是妈妈说得都要听,所以才会在8岁的时候还分不出妈妈的话是真是假。如果妈妈还是这样管教的话,就算她得年龄会不断增加,身体会成长,但是她得思维模式肯定还是这样,她得自闭症还会更加严重。所以教育妈妈在这个案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小莉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莉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前几天她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莉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莉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莉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莉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莉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莉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她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莉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 小莉对此事的想法,请她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 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淑女风范.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会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 邀请平时与A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莉的关爱, 小莉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 小莉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 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心理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莉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金洲小学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张斌琦

一、案例

蒋某,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别人老是欺负他,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手脸总是有污秽;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父亲的错误引导导致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环境的压力使案主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卑、虚荣、叛逆、脆弱等心理偏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第五篇:(小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心理教育实例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按理说这样便利的生活,人们应该越过越惬意才对,然而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心理有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学生,下面是我班里一个孩子的心理认知问题,我认为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周@,10岁小男孩,聪明,上课爱发言。在老师的眼里是个“根正苗红”的好孩子,然而在家里,父母却给我们发映出另外一面:霸道,不讲理,简直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没入学前,一直由老人照顾,老人比较宠爱,父母亲比较忙,孩子有要求,家长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满足,家长说,“要不孩子闹,自己心烦,反正最后都会同意,那不如一开始就答应孩子。”其实,由于家长陪孩子少,孩子早期的吵闹不一定是想要这个或那个,而是让父母多关注和陪护而已,结果孩子发现通过吵闹能够很快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在家里变成不讲理的、不劳动的“小皇帝”。

因此,我制定对策:跟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问题所在,改变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不是无条件或无原则地满足,而是多陪护,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感恩,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认知问题,从而改正过来。

经过沟通交流,约法三章,家长最后反馈,孩子在家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可以和家长好好沟通,根本不听家长劝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

作为一个老师,更应该能够从心理行为去了解和理解关心孩子,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只有心理得到滋养,知识得到丰富,这样的孩子明天才会更幸福!

下载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刘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莫XX,女,小学二年级,班级中等生,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一.个案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12岁。年级:六年级。姓名:郝#。二.问题行为描述1、上课不认真听讲,坐姿不端正,爱做小动作。2、喜欢咬手指,吧东西放在......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 坪环学校 庄丽娜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

    小学生心理案例

    我们班的王雷很让我担心!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要想收他的作业,老师就必须坐在他边上看着他写;每周一甭想收到他一个字的作业;自己的课桌从来不整理,都是同学帮他理的;衣服由爸爸给他......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记录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记录 XXX,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

    (三年级学生)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双南小学学生心理案例分析一、案例@@,男,9岁,小学三年级2班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别人老是欺负他,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基本情况郝#,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该生从小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地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地,就打同学一巴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