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范文

时间:2019-05-12 02: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范文》。

第一篇: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范文

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

假期中我非常荣幸的拿到了庞丽娟老师的《教师与儿童发展》一书,闲暇之余伴着书香细细品味着,不禁感慨身为教师在儿童 发展过程中肩上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性,其中对有一章节中所提到的“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感慨良多。

书中提到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首先,教师对儿童学校表现的评价是亲子交往的重要背景。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们班里有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很令我们头疼,所以平日里与家长交流总是把孩子在园里的不良表现挂在嘴边,家长也很理解,但也是束手无策,这样一段日子过后,我发现孩子的妈妈送孩子时总是送到楼梯口就让孩子自己进活动室,接孩子时也离得远远的。有一次,我想找这个家长谈一谈,她一脸的不情愿,开口就是一句:“杨老师啊,我们家孩子最近是不是又淘气了。”说完,狠狠地瞪了自己的孩子一眼。我急忙说:“不是的,只是觉得您以后要把孩子送到活动室,不然很危险的。孩子最近在园内表现有很大进步,今天他的彩泥作品还被贴到展览区了呢。”“是吗?我看看。”只见她面露喜色快步跨到我面前,往活动室的展览区张望着,看到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试问,哪个家长不愿意听到自己孩子的表扬啊,又有几个家长能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的住老师批评的打击啊。孩子们个体上的差异性,难道就要让家长抬不起头吗?于是,接下来的工作我换了一种方式,经常主动上去和这位家长说孩子学习小

有进步了,主动帮助别人了,或者是跳绳踢的好了,逮到鸡毛蒜皮的事就表扬她的妈妈会教育孩子,尽量淡化孩子犯的错误,以鼓励为主。后来,她的妈妈会主动上来找我了,也乐于接受小小的提醒了,不再见我就躲了,连带着,她的孩子也慢慢的进步了。

幼儿的家长由于经常听到一些孩子在园内的负面评价,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就失去了信心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甚至无可救药,甚至会大大出手,所以教师必须避免告状似的家园联系,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随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强化其优点并逐渐转化。

文章中还提到: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对不良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的消极情绪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对于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班上的王新蕊小朋友,新蕊是个温柔善良可爱的的小公主,有一天早上来园,她很是沉闷,我把她叫到身边问原因时,她一下扑到我怀里哭了一起来,嘴里嘟囔着:“妈妈不爱我了,妈妈不爱我了。”原来是因为妈妈今天去了外地上班,要很久才能回来。在以后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多了一份对新蕊特殊的关心与爱护,每当她想妈妈了,我们几位老师就耐心的引导她:“妈妈也想新蕊啊,但是可不希望新蕊总哭鼻子啊”“妈妈要给新蕊挣钱买漂亮衣服穿啊,妈妈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新蕊是个坚强的小姑娘,对不对?”“今天我们把小辫子梳成漂亮的小公主吧。”渐渐地,新蕊改变了,变得坚强、勇敢了。记得一次组织孩子们母亲节给妈妈做礼物活动时,新蕊专注的做着,全然没有难过的样子,新蕊说:“我要把礼物替妈妈收藏者,过年的时候再送给妈妈,这样下

去,妈妈就能收到我一大堆礼物了,她一定会很开心的。” 由于家庭原因给新蕊带来的消极情绪全然无存了,这使我们几位老师很是欣慰。正如文章中提到: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虽然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但从儿童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共性,教师和家长都可以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可以被信任、依靠,并且有能力为儿童提供物质性、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儿童与教师的积极关系为儿童纠正先前形成的消极人际知觉和不良交往行为提供了有益的信息,为其改善与父母关系提供了可能。这一问题的最后一点还提到: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儿童的沟通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家长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在不断要求幼儿园增加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还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有的孩子平日里就经常向我们诉委屈,“妈妈总是让我学跳舞,我都跳烦了。”“老师,真不想放假,我又要去练写字了”等等,面对此情况,我们感受到家园沟通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中加强了对家长育儿知识的渗透、亲子活动的组织等等。总而言之,不能把教师的教育看成单纯的幼儿园教育,它不仅仅体现在与儿童的直接关系中,同时在儿童的亲子关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到。

第二篇:读《游戏与儿童发展》有感

《游戏与儿童发展》之我见

马波200805043

3一、阅读对象基本信息及框架结构

我阅读的是由李燕主编的《游戏与儿童发展》,本书于2008年3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号为G613.74044。.这本书主要偏向理论,但书中有大量参考文献,值得我们提取原文阅读。

本书共十一章,309页,系统介绍了玩物游戏、身体活动的游戏、社会性游戏、亲子游戏及其发展。并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游戏的功能、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游戏治疗以及游戏中的个体差异。同时,对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游戏理论的发展略有提及。本书逻辑清晰,在介绍了游戏的基本理论之后开始介绍不同种类的游戏,并提及游戏的价值及游戏中的注意事项,结构完整。

首先,在本书的导论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游戏研究的历史、主要流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前人对游戏的定义,根据刘焱对游戏的分类,作者依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动对象对幼儿游戏进行了分类。同时,在导论中,作者也对“游戏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做了文献综述,总体看来,这一部分主要为后面讲“游戏的功能”做准备。最后,编者按照章节内容对本书做了简要介绍。

基于以上对本书的分析以及我的阅读感受,我主要从游戏理论、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游戏环境创设以及游戏治疗几个方面做阐述。

二、对本书的简单评价

(一)对游戏理论的解读

本书第一章就介绍了古典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3大类。其中,古典游戏理论主要有“4大说”:精力过剩说、松弛消遣说、复演说、预演说。在这里可以看出,精力过剩与松弛消遣是对立的,复演说与预演说是对立的,如果一定要说这里面哪一种观点更让我赞同的话,我会更赞同拉扎鲁斯的说法:游戏是恢复能量的一种理想方式,因为游戏的本质在于“以自身为目的”或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但是,古典游戏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如松弛消遣说,它并不能解释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要游戏,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这类问题。

在精神肥西学派的游戏理论中主要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和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他们都认为游戏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创伤性的体验。我想,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与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是有关联的,并且在游戏理论中更多的运用了本我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中是将游戏作为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的一种机制,更多的体现的是本我的宣泄和补偿。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具有自我探索的功能,个体可以在游戏情境中接触内在的自我并借以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主动感。这一观点与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有密切联系。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而游戏可以帮助儿童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创设模拟的情境,帮助自己处理现实中的要求。总体看来,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着眼于游戏与幼儿人格、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游戏是调节受挫折经验以及释放消极情绪的手段,从而促进儿童情绪赫尔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中主要介绍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活动,能够体现儿童的认知发展。所谓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元素整合在已有结构中,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模式或认知结构,而顺主要是指主体在环境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改变以适应环境。皮亚杰说: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只有当同化大于顺应是,所产生活动才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当同化与顺应取得平衡时,智力互动发生。在皮亚杰看来,游戏不仅反应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维果茨基认为游戏起源于不能立即满足的愿望,它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并创造了最近发展区。他不仅肯定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上游戏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游戏的重要性,无论是古典游戏理论对游戏价值的肯定,还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的游戏对幼儿情绪和人格的重要性,还是认知学派认为的游戏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意义都肯定了游戏对幼儿的价值及功能。对游戏理论的认识直接影响我们对儿童及我们教育实践的认识。因此,接下来我将谈及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这一部分的内容。

(二)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这一部分编者主要从游戏的教育价值、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幼儿在游戏中可获得感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情感、认知能力社会性的发展。也正是游戏对幼儿有这些方面的促进作用,才使得人们将游戏与教育联系起来,看到游戏对于儿童学习、对教育所具有的价值,且对幼儿来说,游戏即生活。同时,在本书中,编者还论述了游戏与语言学习、数学学习、科学学习、社会科学学习等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我个人一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并不仅仅是儿童的随意行为,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因此,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的游戏与教育分得太开,目前也提倡说通过游戏让幼儿获得发展。但事实上,在调查幼儿“什么是游戏”时,他们大多回答是在户外玩儿,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没有教师介入才算是游戏。由此反思: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是否失去了游戏的本真,这样的游戏是否是儿童需要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在本章内容中的一大优点是它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游戏的障碍。我们看到了游戏的教育价值,那么我们怎样发挥它的价值?我想每位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应反思。我的初步设想是:多开展幼儿自主游戏,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我比较欣赏瑞吉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其次,幼儿园甚至社会应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来说,幼儿园应减少集体活动和学业技能课程而让幼儿自主游戏。家长应顺应幼儿兴趣,让幼儿有足够的游戏时间而不是学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面对幼儿园开展游戏的障碍还有很多,如硬件设施、教师素质等,在此不一一展开。

在“游戏与课程”这一部分,编者主要从游戏与课程结合方式以及游戏与课程结合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前者主要论述了游戏课促进幼儿形成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提升知识学习对幼儿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为幼儿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在这里我认为编者是狭隘了幼儿园课程,只将教师集体讲授作为课程来看,所以只能看到游戏对幼儿知识学习的意义。如果从“生活即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的范围会扩大且游戏与课程相结合的优势也会扩大。

在“游戏与课程结合方式”中主要有“由课程生成游戏”和“由游戏生成课

程”两种方式。所谓“由课程生成游戏”是指从课程出发生成游戏互动,教师通过提供给幼儿游戏的经验,使儿童学习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包括读、写等。所谓“由游戏生成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表现所发生出的课程。第一种方式是现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的一种,游戏成为了幼儿巩固学习的一种手段。但第二种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且操作会存在很大难度,类似于“生成课程”。

(三)游戏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主要从“户外与室内环境的规划”和“游戏材料的提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论述了“户外与室内环境的规划”这一部分。在户外环境中编者主要从游戏场地的类型和规划两方面入手,从类型方面可知,传统游戏场地的设备多为铁质的、结构化程度高的、功能单一的大型玩具,且设施摆放独立、散布。这种游戏材料主要锻炼大肌肉,不需要太多的保养,但使用效率低,玩儿法单一,不具有吸引力。现代游戏场地多为塑料或木制,功能较多,摆放时彼此之间是有关联的,且多集中摆放,形成组合。现代游戏场地及设施对幼儿具有较强吸引力,且能引发幼儿较多的游戏行为。除此之外,本书还有关于冒险游戏场地的论述,但是鉴于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所以不予探究。

针对游戏环境的创设,我主要探讨关于室内环境的创设。因为幼儿园内的游戏由于空间限制,幼儿绝大数游戏是在室内进行的。在讨论室内环境创设时首先应讨论的是游戏的空间密度和结构问题。因为室内空间密度较小的话容易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如果太大又容易导致社会性行为的减少,怎样做到适宜较为重要。

在空间结构中主要有开放式和分隔式两种,目前,在幼儿园采用的空间结构多为分隔式,因为分隔式能鼓励教师较多的与儿童互动。在本书中,编者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区域分隔应注意的事宜,在此不一一阐述。

在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编者主要为我们呈现了游戏材料的种类、特性以及游戏材料的熟练和品种搭配、儿童性别及年龄与游戏材料的选择等问题。我认为无论是种类的呈现还是特性的介绍都是为了后面的游戏材料的选择做准备。在游戏材料的分类中,作者分别按照幼儿年龄、财力爱哦的外表和屋里功能等将游戏材料分为了3大类,这些材料都具有真实度和结构化两大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真实度高的玩具其结构化相对来说也比较高。通过课堂学习,我们知道结构化程度越高的游戏材料,其使用范围越小,玩法单一,反之,用途会较为广泛,玩法多样。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游戏材料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一般说来,年龄越大的孩子,所使用游戏材料的结构化会越低。

在为幼儿选择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书中提到的儿童 年龄及性别外,我认为游戏材料本身也是需要考虑的。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创造性,能让他们感兴趣,什么样的游戏材料安全、不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能让幼儿使用较长时间,且可循环使用等都应是我们在选择玩具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同时,前面有提到传统游戏场地的设施、现代游戏场地及冒险游戏场地的游戏设施,我们也可根据上面提到的这些游戏设施的优缺点加以甄别、筛选,结合他们的共同优势为儿童提供最优势的游戏材料。

(四)游戏治疗

其实这一部分在书中是放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和“游戏环境的创设”之前的,但考虑到它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放在最后阐述。本主要呈现了“不同理论学派的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游戏治疗的应用研究”三方面的问题。在这三方面中,没有偏

颇,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

在“不同理论学派的游戏治疗”中,编者主要论述了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学派、格式塔学派、个人中心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五大学派的游戏治疗理论。这与前面关于游戏理论的论述中相比较而言,多了阿德勒学派、个人中心学派和格式塔学派的知识。在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中,游戏是游戏治疗师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和治疗师观察幼儿的媒介,是儿童分析资料的来源,还是导致儿童顿悟的工具。在这一学派的治疗中,治疗师可主动地为儿童设计种种不同的游戏,然后安排儿童进入这些经过设计的游戏情境,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然地将能量宣泄出来。在这里它倡导的游戏治疗是一种指导性的游戏治疗,即主动式游戏治疗。在阐述阿德勒的游戏治疗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到阿德勒的一个著名概念:自卑情结。他认为,人自一出生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因此每个儿童都需要依靠社会帮助才能生存,都会体会到自卑、随着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整个环境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的整个生活方式。阿德勒学派的游戏治疗师尝试分析儿童自卑感的来源,最终确立了该学派对幼儿游戏治疗过程的四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关系、探索儿童的生活风格、协助儿童洞察、重新定向与再教育。

个人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的基本理念源自于罗杰斯所创立的个人中心学派。在这一学派的游戏治疗中,一方面以游戏作为儿童心理咨询过程的媒介,使儿童借此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温暖、接纳、安全的环境中,给儿童自由选择的机会,将自主权还给儿童,同时当儿童在起真实情感被了解的情况下,其自我正向的能力被引导出来,以提升儿童自己的自信心与自我指导能力,并意识到自己可以靠自我的能力,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我一直较为推崇的学派便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这一学派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极大的尊重了当事人。这是在之前的心理学派中缺少的东西,我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只要给予人温暖和关怀,人都是向善的,会自主的向着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改变自己的仍是治疗对象本身。

在格式塔学派的游戏治疗中强调治疗师与儿童保持平等、信任、接触的互动关系,主要以治疗师为引导,建立儿童的自我意识,强化儿童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学派的游戏治疗是以认知行为理论框架为基础进行的治疗活动。它强调一个儿童参与游戏治疗的过程,在过程中,儿童接触到有关控制、掌握与责任的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为儿童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环境,改善他的行为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结这些学派的游戏治疗理论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接纳自己,鼓励他表达内心的情绪。都强调治疗师与儿童要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一知半解的老师一定不能对儿童随便下结论,贴标签,否则将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

在“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方面,编者按照治疗对象的数量及家人参与情况分为了个别游戏治疗、家庭游戏治疗和团体游戏治疗。在不同类型的游戏治疗中所用方法是有差异的,如在个别游戏治疗中就主要运用情绪想象技术、经验掌握技术、积极的自我评述等方式。在家庭游戏治疗中就主要以亲子游戏的方式展开而团体治疗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验证现实的实质环境,可让儿童获得一个自我成长和学习他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并能够从良好的治疗关系和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情境中获得自我学习与自我改变。这三种治疗方式都强调治疗师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治疗师运用游戏治疗的功能使儿童达到正向的成长与发展。

在“游戏治疗的应用研究”中,本书主要选取了游戏对于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问题、智力障碍以及受创伤的儿童的治疗在此不一一论述。只要我们知道游戏对于儿童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或许我们还可将其领域扩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治疗日益强调治疗时的角色特征以及文化的适应性。游戏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的革新以及游戏治疗程序的改革,短期游戏治疗越来越受到推崇,游戏治疗方法也必将为大多数人接受。

三、对本书的总述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偏向理论的关于幼儿游戏的书,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增长较多关于游戏的理论知识,为实际案例的分析,实践操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不同的游戏种类,分别介绍了其结构、行为特征、影响游戏进行的因素等。而这些游戏种类都可在实际运用中找到对应的案例,学习这些将有助于我对游戏类别的把握。

对游戏理论的关注有助于我对游戏起源,游戏意义的理解。我并不认为我们可以给游戏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它却是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极端的说游戏之于儿童如同空气之于人类。

本书还讨论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功能及游戏中的性别差异、游戏治疗等问题。这也是本次阅读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认为理论是实际的支撑,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更好的了解游戏、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一线老师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又怎会重视游戏呢?

最后,我关注了游戏与幼儿园教育以及创设游戏环境这两部分内容。这些都是与实际应用有极大关联的理论。其实,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这一部分同样的阐述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主要是从认知、智力的角度来说。因为本书对儿童的界定包括学龄早期儿童,所以以课程生成游戏无可厚非,但我更欣赏游戏生成课程的模式。

阅读本书让我对游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编者主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游戏,更容易看见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更能明确游戏的重要意义。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游戏,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游戏。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相信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童年时代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谁能想象没有游戏的童年会是怎样?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拥有怎样的儿童观、游戏观会直接决定我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决定我将教出怎样的孩子!

第三篇:读《游戏与儿童发展》有感

《游戏与儿童发展》之我见

马波 2008050433

一、阅读对象基本信息及框架结构

我阅读的是由李燕主编的《游戏与儿童发展》,本书于2008年3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号为G613.74044。.这本书主要偏向理论,但书中有大量参考文献,值得我们提取原文阅读。

本书共十一章,309页,系统介绍了玩物游戏、身体活动的游戏、社会性游戏、亲子游戏及其发展。并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游戏的功能、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游戏治疗以及游戏中的个体差异。同时,对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游戏理论的发展略有提及。本书逻辑清晰,在介绍了游戏的基本理论之后开始介绍不同种类的游戏,并提及游戏的价值及游戏中的注意事项,结构完整。

首先,在本书的导论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游戏研究的历史、主要流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前人对游戏的定义,根据刘焱对游戏的分类,作者依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动对象对幼儿游戏进行了分类。同时,在导论中,作者也对“游戏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做了文献综述,总体看来,这一部分主要为后面讲“游戏的功能”做准备。最后,编者按照章节内容对本书做了简要介绍。

基于以上对本书的分析以及我的阅读感受,我主要从游戏理论、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游戏环境创设以及游戏治疗几个方面做阐述。

二、对本书的简单评价

(一)对游戏理论的解读

本书第一章就介绍了古典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3大类。其中,古典游戏理论主要有“4大说”:精力过剩说、松弛消遣说、复演说、预演说。在这里可以看出,精力过剩与松弛消遣是对立的,复演说与预演说是对立的,如果一定要说这里面哪一种观点更让我赞同的话,我会更赞同拉扎鲁斯的说法:游戏是恢复能量的一种理想方式,因为游戏的本质在于“以自身为目的”或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但是,古典游戏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如松弛消遣说,它并不能解释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要游戏,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这类问题。

在精神肥西学派的游戏理论中主要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和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他们都认为游戏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创伤性的体验。我想,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与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是有关联的,并且在游戏理论中更多的运用了本我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游戏论中是将游戏作为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和矛盾的一种机制,更多的体现的是本我的宣泄和补偿。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具有自我探索的功能,个体可以在游戏情境中接触内在的自我并借以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主动感。这一观点与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有密切联系。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而游戏可以帮助儿童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创设模拟的情境,帮助自己处理现实中的要求。总体看来,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着眼于游戏与幼儿人格、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游戏是调节受挫折经验以及释放消极情绪的手段,从而促进儿童情绪赫尔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中主要介绍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活动,能够体现儿童的认知发展。所谓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元素整合在已有结构中,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模式或认知结构,而顺主要是指主体在环境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改变以适应环境。皮亚杰说: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只有当同化大于顺应是,所产生活动才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当同化与顺应取得平衡时,智力互动发生。在皮亚杰看来,游戏不仅反应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维果茨基认为游戏起源于不能立即满足的愿望,它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并创造了最近发展区。他不仅肯定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上游戏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游戏的重要性,无论是古典游戏理论对游戏价值的肯定,还是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的游戏对幼儿情绪和人格的重要性,还是认知学派认为的游戏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意义都肯定了游戏对幼儿的价值及功能。对游戏理论的认识直接影响我们对儿童及我们教育实践的认识。因此,接下来我将谈及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这一部分的内容。

(二)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这一部分编者主要从游戏的教育价值、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幼儿在游戏中可获得感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情感、认知能力社会性的发展。也正是游戏对幼儿有这些方面的促进作用,才使得人们将游戏与教育联系起来,看到游戏对于儿童学习、对教育所具有的价值,且对幼儿来说,游戏即生活。同时,在本书中,编者还论述了游戏与语言学习、数学学习、科学学习、社会科学学习等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我个人一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并不仅仅是儿童的随意行为,儿童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因此,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的游戏与教育分得太开,目前也提倡说通过游戏让幼儿获得发展。但事实上,在调查幼儿“什么是游戏”时,他们大多回答是在户外玩儿,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没有教师介入才算是游戏。由此反思: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是否失去了游戏的本真,这样的游戏是否是儿童需要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在本章内容中的一大优点是它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游戏的障碍。我们看到了游戏的教育价值,那么我们怎样发挥它的价值?我想每位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应反思。我的初步设想是:多开展幼儿自主游戏,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我比较欣赏瑞吉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其次,幼儿园甚至社会应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来说,幼儿园应减少集体活动和学业技能课程而让幼儿自主游戏。家长应顺应幼儿兴趣,让幼儿有足够的游戏时间而不是学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面对幼儿园开展游戏的障碍还有很多,如硬件设施、教师素质等,在此不一一展开。

在“游戏与课程”这一部分,编者主要从游戏与课程结合方式以及游戏与课程结合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前者主要论述了游戏课促进幼儿形成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提升知识学习对幼儿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为幼儿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在这里我认为编者是狭隘了幼儿园课程,只将教师集体讲授作为课程来看,所以只能看到游戏对幼儿知识学习的意义。如果从“生活即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的范围会扩大且游戏与课程相结合的优势也会扩大。

在“游戏与课程结合方式”中主要有“由课程生成游戏”和“由游戏生成课程”两种方式。所谓“由课程生成游戏”是指从课程出发生成游戏互动,教师通过提供给幼儿游戏的经验,使儿童学习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包括读、写等。所谓“由游戏生成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表现所发生出的课程。第一种方式是现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的一种,游戏成为了幼儿巩固学习的一种手段。但第二种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且操作会存在很大难度,类似于“生成课程”。

(三)游戏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主要从“户外与室内环境的规划”和“游戏材料的提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论述了“户外与室内环境的规划”这一部分。在户外环境中编者主要从游戏场地的类型和规划两方面入手,从类型方面可知,传统游戏场地的设备多为铁质的、结构化程度高的、功能单一的大型玩具,且设施摆放独立、散布。这种游戏材料主要锻炼大肌肉,不需要太多的保养,但使用效率低,玩儿法单一,不具有吸引力。现代游戏场地多为塑料或木制,功能较多,摆放时彼此之间是有关联的,且多集中摆放,形成组合。现代游戏场地及设施对幼儿具有较强吸引力,且能引发幼儿较多的游戏行为。除此之外,本书还有关于冒险游戏场地的论述,但是鉴于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所以不予探究。

针对游戏环境的创设,我主要探讨关于室内环境的创设。因为幼儿园内的游戏由于空间限制,幼儿绝大数游戏是在室内进行的。在讨论室内环境创设时首先应讨论的是游戏的空间密度和结构问题。因为室内空间密度较小的话容易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如果太大又容易导致社会性行为的减少,怎样做到适宜较为重要。

在空间结构中主要有开放式和分隔式两种,目前,在幼儿园采用的空间结构多为分隔式,因为分隔式能鼓励教师较多的与儿童互动。在本书中,编者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区域分隔应注意的事宜,在此不一一阐述。

在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编者主要为我们呈现了游戏材料的种类、特性以及游戏材料的熟练和品种搭配、儿童性别及年龄与游戏材料的选择等问题。我认为无论是种类的呈现还是特性的介绍都是为了后面的游戏材料的选择做准备。在游戏材料的分类中,作者分别按照幼儿年龄、财力爱哦的外表和屋里功能等将游戏材料分为了3大类,这些材料都具有真实度和结构化两大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真实度高的玩具其结构化相对来说也比较高。通过课堂学习,我们知道结构化程度越高的游戏材料,其使用范围越小,玩法单一,反之,用途会较为广泛,玩法多样。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游戏材料主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一般说来,年龄越大的孩子,所使用游戏材料的结构化会越低。

在为幼儿选择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书中提到的儿童 年龄及性别外,我认为游戏材料本身也是需要考虑的。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创造性,能让他们感兴趣,什么样的游戏材料安全、不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什么样的游戏材料能让幼儿使用较长时间,且可循环使用等都应是我们在选择玩具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同时,前面有提到传统游戏场地的设施、现代游戏场地及冒险游戏场地的游戏设施,我们也可根据上面提到的这些游戏设施的优缺点加以甄别、筛选,结合他们的共同优势为儿童提供最优势的游戏材料。

(四)游戏治疗

其实这一部分在书中是放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和“游戏环境的创设”之前的,但考虑到它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具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放在最后阐述。本主要呈现了“不同理论学派的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游戏治疗的应用研究”三方面的问题。在这三方面中,没有偏颇,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

在“不同理论学派的游戏治疗”中,编者主要论述了精神分析学派、阿德勒学派、格式塔学派、个人中心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五大学派的游戏治疗理论。这与前面关于游戏理论的论述中相比较而言,多了阿德勒学派、个人中心学派和格式塔学派的知识。在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中,游戏是游戏治疗师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和治疗师观察幼儿的媒介,是儿童分析资料的来源,还是导致儿童顿悟的工具。在这一学派的治疗中,治疗师可主动地为儿童设计种种不同的游戏,然后安排儿童进入这些经过设计的游戏情境,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然地将能量宣泄出来。在这里它倡导的游戏治疗是一种指导性的游戏治疗,即主动式游戏治疗。

在阐述阿德勒的游戏治疗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到阿德勒的一个著名概念:自卑情结。他认为,人自一出生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因此每个儿童都需要依靠社会帮助才能生存,都会体会到自卑、随着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整个环境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的整个生活方式。阿德勒学派的游戏治疗师尝试分析儿童自卑感的来源,最终确立了该学派对幼儿游戏治疗过程的四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关系、探索儿童的生活风格、协助儿童洞察、重新定向与再教育。

个人中心学派的游戏治疗的基本理念源自于罗杰斯所创立的个人中心学派。在这一学派的游戏治疗中,一方面以游戏作为儿童心理咨询过程的媒介,使儿童借此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温暖、接纳、安全的环境中,给儿童自由选择的机会,将自主权还给儿童,同时当儿童在起真实情感被了解的情况下,其自我正向的能力被引导出来,以提升儿童自己的自信心与自我指导能力,并意识到自己可以靠自我的能力,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我一直较为推崇的学派便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这一学派中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极大的尊重了当事人。这是在之前的心理学派中缺少的东西,我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只要给予人温暖和关怀,人都是向善的,会自主的向着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改变自己的仍是治疗对象本身。

在格式塔学派的游戏治疗中强调治疗师与儿童保持平等、信任、接触的互动关系,主要以治疗师为引导,建立儿童的自我意识,强化儿童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学派的游戏治疗是以认知行为理论框架为基础进行的治疗活动。它强调一个儿童参与游戏治疗的过程,在过程中,儿童接触到有关控制、掌握与责任的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为儿童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环境,改善他的行为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结这些学派的游戏治疗理论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接纳自己,鼓励他表达内心的情绪。都强调治疗师与儿童要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一知半解的老师一定不能对儿童随便下结论,贴标签,否则将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

在“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方面,编者按照治疗对象的数量及家人参与情况分为了个别游戏治疗、家庭游戏治疗和团体游戏治疗。在不同类型的游戏治疗中所用方法是有差异的,如在个别游戏治疗中就主要运用情绪想象技术、经验掌握技术、积极的自我评述等方式。在家庭游戏治疗中就主要以亲子游戏的方式展开而团体治疗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验证现实的实质环境,可让儿童获得一个自我成长和学习他人的社会心理过程,并能够从良好的治疗关系和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情境中获得自我学习与自我改变。这三种治疗方式都强调治疗师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治疗师运用游戏治疗的功能使儿童达到正向的成长与发展。

在“游戏治疗的应用研究”中,本书主要选取了游戏对于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问题、智力障碍以及受创伤的儿童的治疗在此不一一论述。只要我们知道游戏对于儿童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或许我们还可将其领域扩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治疗日益强调治疗时的角色特征以及文化的适应性。游戏作为一种诊断工具的革新以及游戏治疗程序的改革,短期游戏治疗越来越受到推崇,游戏治疗方法也必将为大多数人接受。

三、对本书的总述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偏向理论的关于幼儿游戏的书,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增长较多关于游戏的理论知识,为实际案例的分析,实践操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不同的游戏种类,分别介绍了其结构、行为特征、影响游戏进行的因素等。而这些游戏种类都可在实际运用中找到对应的案例,学习这些将有助于我对游戏类别的把握。

对游戏理论的关注有助于我对游戏起源,游戏意义的理解。我并不认为我们可以给游戏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它却是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极端的说游戏之于儿童如同空气之于人类。

本书还讨论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功能及游戏中的性别差异、游戏治疗等问题。这也是本次阅读我重点关注的内容,我认为理论是实际的支撑,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更好的了解游戏、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一线老师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又怎会重视游戏呢?

最后,我关注了游戏与幼儿园教育以及创设游戏环境这两部分内容。这些都是与实际应用有极大关联的理论。其实,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这一部分同样的阐述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主要是从认知、智力的角度来说。因为本书对儿童的界定包括学龄早期儿童,所以以课程生成游戏无可厚非,但我更欣赏游戏生成课程的模式。

阅读本书让我对游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编者主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游戏,更容易看见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更能明确游戏的重要意义。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游戏,才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游戏。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相信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童年时代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谁能想象没有游戏的童年会是怎样?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拥有怎样的儿童观、游戏观会直接决定我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决定我将教出怎样的孩子!

第四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高淳阳小 孔菊花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 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儿童还要解放吗?”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幸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无忧无虑,幸福快乐。但当你读了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一书后,就会知道何为“解放儿童”,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同时你也会被他的真诚和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所打动,在书中他借鉴卢梭、蒙台梭利、维果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地阐述自己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良书。书中主要分为三篇:第一篇“走出儿童教育地误区”,第二篇“本能、潜意识和儿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 解放儿童”。我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刘博士主要论述了自己对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从开始谈“三寸金莲”到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担忧,因此,他也大胆地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也写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到百草园的乐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做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这个观点来审慎我们的工作,还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还幼儿绝妙鲜明的彩色世界,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作者给了以下几点的阐述:

1.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从这一角度看来,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3.教育尽管创造了发展,但它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须途径”。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作结果又必然的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决定的。

教育体制是服务于儿童的成长的。从“政治性语文”的逐步消失、从郭沫若老师“美”其名曰的“刑教”的消失、从“素质”教育的推广等一系列的教育举措的开展,无非都奔着同一个目标——更好的服务于儿童。正如书中分析的儿童心里成长规律一样,现行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正逐步适宜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多位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去完成核定的目标。

教育是为了儿童飞的更高。儿童是一个灵活的多面体,在某些特定规律的前提下,他会展现一个的镜面给我们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才能逐步挖掘儿童存在的潜能,这个潜能并不是我们去填鸭式的灌输而激发出来的。但是我们是否在探索儿童潜能的同时,发现一些并不一定为教育者所接受的方面,如:某一游戏、某一漫画等。如果这时我们采用扼杀的方法去让这本不该被掩埋的地方,填塞入我们成人所认为的必要的知识:如《三字经》、美文背诵等,我们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小孩子花去的多少的快乐时光!得到的是我们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东西现在对小孩无用,但来日方长,日后肯定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有什么能力去猜测一个儿童将来的人生轨迹;或者,我们凭什么断定他肯定吃这套?用一句《三字经》里的话“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通都给囊括进去,一代传一代,于是一代代的“背”下去。

最后套用一句书中的话结束我的感悟: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的本真的生活那里……

第五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夏夜天气仍很闷热,窗外还传来阵阵空调主机的声音。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阅读的感觉。我拿出《解放儿童》阅读着、思考着。

初看文章,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儿童教育的不满及批判。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太偏激、太悲观了?我作为一线教师,我所看到的幼儿教育正在欣欣向荣: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指导着大家转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倡导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

而后,在和同行们的交流中,“你能保证其他地区、幼儿园也个个向你们省级示范园一样吗?”同行的话让我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专权: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想到家长们带孩子学识字,学珠心算„„我们的一片好心其实是歪曲了教育的初衷,而有点极端了,有许多家长是否和我们一样呢?甚至更过之?想到还有些孩子不堪学习的压力而放弃生命,我忽然理解作者的苦心了:作者在用自己夸张的“呐喊”,深切的希望教育不异化,而能端正观念,遵守生命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引领孩子在体验自然的快乐中成长。

于是,又细细拜读,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思:

观念一: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从古代的三寸金莲到读《三书五经》,从现代的超前教育到神童的出现,拔苗助长磨灭了儿童的天性。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的成长需要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他们的天性、能力的正常的生长有一定的程序。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我们对儿童一点也不理解: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迷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是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

思考:儿童是人,是从尊重、维护儿童权益的角度提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端正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积极主动的个体,有自主活动、独立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权利;是完整的个体,发

展要全面;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巨大的潜能;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不断成长;具有个体差异,有不同的特点。并在生活中时时将这种观念落实在行动中,遵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幼儿不同时期,给幼儿过不同的生活。因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按照一定发展规律的,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不同,幼儿更多的以形象思维,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学习,以后生理、心理愈成熟,抽象思维、间接经验的学习渐占主导地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教育更为有效。

观念二:尊重儿童的本能----深入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从儿童的梦想到充满梦想的游戏,到心灵的游戏儿歌、童话、神话、那些“猫话狗话”“鸟言兽语”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儿童的梦想,他的泛灵论和童话,大大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他有一个远远大于客观现实的世界。周作人:“儿童的生活与成人不同的,他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应当探究、认识这个世界并予以尊重。教育不仅使儿童发展,还应当使儿童快乐。” 思考: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那么好玩,为什么会把自己当成童话里的小红帽?呼应课程中尼罗教授介绍的11岁澳大利亚孩子的诗中讲到:理解孩子的世界。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欣赏儿童的生活,还儿童自由,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满足幼儿好奇、好问,让儿童在亲历和体验中充分的想象、创造、探索、操作,获得难以抹去的记忆:生活的经验。

观念三:学会欣赏儿童-----儿童是“探索者”与“思想家”。

儿童是有智慧的,儿童头脑中甚至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爱因斯坦4、5岁看到父亲给他的罗盘针以奇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使他感到了巨大的惊奇。他在追溯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时曾提及这件事给他的心灵所带来的震动。威哥思伏斯称:“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做茧,几天后,在我仔细的惊奇的观察下竟

出现了一只蝴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问题具有“哲理性”,在他看来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思考:如何发挥儿童的探索性?如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教师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系统,有物质、时间、精神的,教师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以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认识世界、获得经验和发展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到“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中探索,科学的最终源泉——大自然,这与“田野”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时投入到真实的学习境地中(自然界、幼儿园、社会)而不是虚拟的、模仿的,更强调幼儿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而不是传统的间接资料与经验,如认知超市,认识鸟等,通过参观、饲养、观察、记录来自由建构对学习对象的知识经验,而不是看图片、听老师讲。再如通过自己的操作,幼儿发现冰在水里会浮起来的有趣现象,这些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操作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今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理念,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树立儿童发展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充满关爱、尊重、支持、理解的精神环境,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间的积极的互动与交往,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学会等待儿童,与儿童对话,读懂儿童这本书,我们将会和他们共成长。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也为儿童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钰2005、8、

下载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作用读《教师与儿童发展》有感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边看边学习,且学且珍惜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暑假期间,用了大概有15天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开始我以为《指南》就是《纲......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吴莉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的......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德胜明天小学-----戴) 我细细地品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我细细地品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我觉得好多在教育教学过......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初次看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先第一反应就是浏览目录,我发觉指南简明概要的分成了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以及艺术,对......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每天,看着孩子天真活泼的笑脸,看着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上班的疲惫 、生活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可爱的孩子,父母的宝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

    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有感

    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有感陈颖2018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更带给了我动力,只要有好的方法和引领是......

    读《教师自主发展》有感

    读《教师自主发展》有感 教师承受着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压力,在专业成长中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容易被现实所挫伤。所以教师要努力打开心理的枷锁,让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