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实践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02:5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实践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实践总结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实践总结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践报告

范筱 200701085

5一、实践主题与背景

实践调研的主题是: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调研。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为2亿多。农民工主要分布于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处于中国大陆城市底层,许多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之中,政府也不断采取相关措施来改善这些状况。

农民工的相关问题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民工选择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工作所在城市,接受当地的教育。而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的激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一度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国家将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学校的扶持和管理,例如对农民工或者是其他有关方面出资建立的专门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教育部门要纳入到民办教育管理的范畴。最近北京市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建立了新的学籍制度,力图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平等地享受到教育资源。

那么,在以上背景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究竟改善了多少,他们是否对自己子女所接受的教育现状满意等问题就是我要调研的主要问题。

二、实践内容

1.时间、地点与开展形式

针对实践主题的特殊性,实践的主要开展形式是访谈的形式。按照预先拟出的访谈提纲,我和不同的老师、家长在氛围轻松的谈话中获得所关心的情况。

在和我校TMS以及对方小学沟通后,我的实践定于2010年5月20日(周四)下午,在肖家河小学及周边农民工家庭中进行。

肖家河小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肖家河东村。肖家河小学是一所公办学校,因此拥有和海淀区其他公办小学一致的经费投入以及硬件资源。然而由于周边居住着较多的外地打工家庭,这所小学的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

2.实践内容与访谈摘要

实践当天,首先我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解了校园。肖家河小学虽然以外地打工家庭

子女为主,但是由于是公办小学,其硬件设

施还是非常齐全的,甚至是远远好过了我的预期。塑胶体育场,篮球场,甬道,花坛,还有教室内齐全的多媒体设备,管乐队训练的教室等。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得知这是一

所公办小学,其校园内的设施都是海淀区教委

统一的要求。这才让我明白其中的原因,这几年

国家对基层学校的建设投入没有白费。

接下来我走进了总共6个农民工子女的家庭。一下是访谈摘要。

I)三年级的三个家庭

在前往三年级三个家庭的途中,我与负责的宋老师也进行了很多的交流。宋老师告诉我,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条件很艰苦,居住条件普遍不好,成长环境也太过嘈杂,很难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读书。而由于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在外工作,照顾孩子的时间很少,使得孩子也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当我问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照成压力时,宋老师告诉我“孩子们都很朴实,基本没有互相攀比的心理,倒是家长们过度关注成绩会给孩子们造成一些压力”。

(1)

家庭基本情况:原籍甘肃,一家四口人,孩子,爸爸,妈妈和奶奶。两间房,很窄小,住所离学校很近,居住环境非常差。爸爸、妈妈上班基本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10点才回家,且上班没有周末,居住地距上班地方较远,孩子由奶奶照顾,上午8点上学,中午回家吃饭。孩子在老家出生,一年级时带到北京。

孩子基本情况:很聪明,但是贪玩,调皮,由于奶奶对孩子很娇惯,所以妈妈不在家监督时,孩子的作业情况就变差,作业写的很快,但是正确性没办法保证。妈妈工作之余,抽空辅导孩子学习,监督孩子做作业,家里没有钱支付孩子上补习班。孩子平日和家长沟通很多,周末有空时会带孩子出去玩,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很多。喜欢溜冰,父母给买了一双溜冰鞋。刚到北京时,听不懂普通话,学习和生活都很困难,后逐渐适应,现在孩子不愿意回老家。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成才,孩子上初中时需要考虑经费问题,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的话就让他继续留在北京上初中,等高中时再回家乡。

(2)

家庭基本情况:原籍云南,一家四口人,两个女孩,爸爸和妈妈,少数民族。家里有一间房,很拥挤,住所离学校较近,居住环境很差。爸爸上班,妈妈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均在北京出生,在北京只有一个亲戚,基本没有老乡。家里有电脑,可供孩子查资料。爸爸上班回来晚,家里人都等着爸爸回来一起吃饭。

孩子基本情况:学习成绩不错,写作业慢,但是正确率很高;在班里担任中队长,是个小干部,做事比较利索,独立有个性,很活泼,很懂事。喜欢跳舞,很有表现力,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支持,没有专门的培训。孩子跟家长沟通很多,经常给家人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孩子遇到问题时没有人辅导,只能靠自己想,家长帮不上忙,家长着急,孩子也着急。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由于学习教材的差异和户口的问题,孩子上初中时就回家乡,母亲随孩子一起回家。

(3)

家庭基本情况:原籍河北,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爸爸和妈妈。家里有一间房,住所离学校较近。爸爸每天七点左右下班,妈妈在家带孩子。家里有电脑和空调。附近一带有一些同班或同龄的孩子。

孩子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很好,老师的评价很高,自觉性强,学习态度很端正,受邻居家孩子的影响,变得有些爱玩,会玩电脑游戏,喜欢在电脑上画画。家长采取奖励措施,以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但孩子从不乱花钱。家长经常给孩子买书,以前妈妈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看书,监督孩子学习,学习方面基本由爸爸辅导。有妹妹之后,学习环境不如以前安静,且需要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比如帮妈妈买菜等,很懂事。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与孩子小时候相比变少,孩子不太愿意和家人说自己的理想和学习。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习,多读书,以后能够成才。孩子上初中回老家,上寄宿学校,父母则留在北京。

II)四年级的三个家庭

(1)

家庭基本情况:老家在安徽,家中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一间不足6平米的屋子,居住条件非常艰苦。爸爸在外工作,妈妈专心带孩子。

孩子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很好,经常是班上第一名。妈妈经常给两个女儿检查作业,“我三个天天在一起,我三个互相学习”。两个孩子很勤学、很懂事。阿姨说,她有时候也会对孩子凶,但是她们母女三个天天在一起,凶过之后很快就好了。总之,这个家庭很温馨,氛围很积极,阿姨乐观、热情、真诚的性格更是亲切可人,把这个家操持得井井有条。

将来的打算:父母之间意见有分歧,最后还是决定让孩子回老家上中学。

(2)

家庭基本情况:屋子里基本没有空地,非常窄小。家长平时有工作,五点半下班。工作很繁忙。

孩子基本情况:学习很好,王妈妈说她几乎不怎么管,但是她自己学习很自觉、很积极,有时候老师让家长听写生字,王妈妈说太忙了让孩子照着书抄,可是她从来都不同意。孩子唱歌跳舞很有天分,只是因为经济问题没办法培养。

将来的打算:尽量留在北京。虽然目前北京在政策上还没有解决孩子未来中考、高考的问题,但是她对此充满信心。

(3)

家庭基本情况:有客厅和卧室,家具较为齐全。家里有三个孩子。

孩子基本情况:是班长,成绩优秀,很大方,经常主持节目,参加活动。将来的打算:我问到李阿姨将来打算让君珺在哪里上初中,阿姨说还没想好,到时候再说。阿姨一直在说:“大人稳定,小孩没病,就很好了。”

三、实践总结

这次的实践给了我很深的震撼。虽然之前从各种报道中我知道了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教育状况有多么艰苦,但是亲眼见过、和他们真正聊过之后才能切实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从上面的访谈中,我可以看出,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孩子将来能通过教育这条路过上好的生活。家长们宁愿自己天还没亮就起床去很远的地方上班,也要住在离学校近的地方方便自己的子女。然而,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资源不均却让这些家庭无法享受的应有的教育资源。

作为正在上党课的同学,大家都有向党组织靠拢的想法,都想未来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因此这次实践对我来说意义就更加重大了。我在这次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热点问题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上的困难。

从农民工家庭来看,这些困难主要是经济困难。这一点从他们的住房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而正是因为住房环境糟糕,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并且为了能够支撑起家庭,家长们也是日夜不倦地工作,难以有充足的精力来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

从政策上来看,我现有的教育制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和农民工家庭的交流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准备让小孩回到家乡读初中。当问到原因时,他们均表示“不是不想在北京继续读,只是实际情况不容许”。除了经济问题,原因主要就是学籍问题导致无法在北京高考,而又由于当地教育和北京教育侧重点不同,为避免孩子今后的学习跟不上,所以只能在小学毕业后就将孩子送回去。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目前的我所能解决的,但是我会牢牢记住这些孩子,尽我所能给他们帮助,并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珍惜我现有的生活和资源,成为一个真正能肩负起社会责任的清华人!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明代中后期在江浙出现的从事纺织业的雇佣劳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具备了现在农民工的性质。在古代,农业属绝对的第一产业。当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那时候工业还没出现。即使到了清代有所萌芽,由于其规模很小,也不可能有“农民工”的产生。所以随着后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部分闲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就形成了早期的“农民工”。随之“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并无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并没有像现在的教育体制一样划分地域,而且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所以问题并不突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历了10多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前不久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 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4.民办学校境况堪忧。目前一些适应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要求、费用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其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学生安全和办学质量都没有保障。这类学校的办学者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其目的多以营利为主,授课教师多数是劳动市场的招募人员。此类学校有许多根本没有注册登记,校舍多由民居、仓库改建,教室昏暗、狭小、通风差,消防隐患十分严重。除此之外,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缺少合法的办学手续,处于三不管的半地下状态,在倒闭边缘苦苦挣扎。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现状: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采取回避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体质城乡分割,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

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造成困境。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有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额外增加部分的教育费用,公办学校自然难以承受。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流入地政府对其辖区内公办学校的许多额外收费和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行为不得不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就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到公办学校就学,只能选择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另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户籍毕竟还在农村,这就使得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断裂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孩子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乱收费现象仍比较严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保证。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这种情况直至2003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才有了转机。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违规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但实际上,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得不到保障。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

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稳定。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来自城市的歧视偏见。

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报告,要使这种背景下的儿童获得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同样的发展,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对他们实施体现差异的教育,以便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但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那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在缴费、教育教学、评奖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需要“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有的则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要建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义务教育体制,而不能只从政府利益、行政管理方便不方便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就是以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为本,他们到哪里,就由那里的政府解决义务教育问题,防止两地政府互相推委。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每个地区、各级政府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和扶持。加强农民工子女幼儿教育,减少与城市儿童间的差距

第四篇: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公平教育——浅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四年前,我遇见了一群孩子,便开始踏上我的公益教育之路,直到我来到北京。一路走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逐渐成为了我追求奋斗的理想。在这里简单讲讲关于教育公平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起源、发展与解决方法。首先请看我录制的一段视频,向大家呈现的是哈尔滨市一个农民工聚集区的环境及一个孩子的梦想。

视频链接:优酷网 《农民工孩子的心愿》

很感谢大家可以看完这段视频,我们很多人会为之感动和震惊,因为孩子的可爱和环境的破落。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因为这群孩子而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我和我的父亲所处的年代,以及所经历的事正好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起源与发展的代表。

我父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浙江的一个农村,到东北打工。父亲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了固定的住所。1996年暑期,父亲将母亲、我和妹妹接到赤峰和他一起居住生活。我成为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子女中的一员,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学年要额外缴纳400元借读费,当上了“借读生”。升入初中后,借读费有所增加(忘记具体多少了)。高考时,因为户籍不在当地,就回到浙江高考。相比于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我是幸运的,因为有教育至上的父母,也顺利的升入大学。然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成长道路则令人担忧„„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民工潮”。随着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与固定住所,他们开始携妻带子进入城市。由此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子女”。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涌现。流入地政府为了避免大量外来人口子女的涌入,公立学校普遍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要收取借读费、暂住证、户口薄、工作证明等),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家庭无法全部提供,他们的孩子被迫关在了校门外。另外,国家政府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严重性估计不足,导致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度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导致了这群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了无人负责的“真空期”。直至1998年,国家教委立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但是政策中同时提到:流出地政府要严格控制生源外流;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收取借读费。政府明确采取“限制”措施,并将“借读费”合法化。这实属教育之不幸!

公立学校的高门槛催生了“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因为前期资金投入小,硬件和软件均不好,无法得到各地教委的办学审批,身披“非法办学”旗号。因为非法办学,无法得到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就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如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教学质量与安全健康等都得不到保障,政府为了学生的安全,下令取缔非法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数万名学生含泪离开心爱的学校。“农民工子女,你的课桌在哪里”等报道见诸各媒体,媒体的集中关注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新世纪初期涌现出来。

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被全社会了解,政府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2001年、2003年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办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开始得到法律保障。

在2005年、200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政策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此时,因为农民工子女问题经过十年的堆积,相关政策法规对于一些地方教委已经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急剧扩张。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我认为《纲要》中提到全面取消借读费,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可以做到,因为其农民工子女的基数少(2007哈尔滨市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借读费,当年哈尔滨农民工子女数量为6.8万)。而在北京等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城市,仅仅是取消了“借读费”这个称呼(改称“赞助费”等其他名号),高门槛依旧存在(特别是重点中学),差别对待依然很明显!

《纲要》中对于“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条规定,已经在黑龙江省等四省市进行试点。包含解决农民工子女升学考试、职业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已分别在一些省市试点。

我怀着美好的心愿相信,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二、问题的严重性

上个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过工人大罢工事件,这正是法国农民工子女问题的集中爆发。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第一代农民工以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价值观进入城市,他们亲身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贬低与蔑视,所以不打算留在城市。他们在城市挣钱,挣足够的钱供养子女读书,然后回到家乡(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在,第二代农民工(上世纪末至今,在城市里长大的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渴求平等、被尊重、体面的活着。他们心底没有一丝对农村的好感,不想回家种地。他们希望留在城市通过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地位。

第二代农民工的数量绝不在少数,已经成为城市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许因为家庭拮据、个人学习差、自卑心理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多数只有初中学历),这些原因终会归结到教育的不公平。他们在城市里学习、成长,在接受不公平教育的同时也被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取向混乱,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影响,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多数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已经扭曲,不公平的感受催生报复心理。一旦这个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却依旧在承受教育不公引起的种种不公平,当这种不公平心态愈加膨胀,可怕的报复心理必将蔓延。这个有相当长倒计时的定时炸弹就要猛烈爆发„„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农民工子女吧,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家长、老师监管的教育环境,忍受城里人歧视的生存环境,自卑的心理环境„„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小学(可能是)题写“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不确定),孩子们确实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无法“共同成长进步”!家长因精力与经济所限,不能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老师因诸多原因不愿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高楼大厦与垃圾堆臭水沟的对照正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理环境,试问:在这般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凭什么和城里孩子共同成长?

过于激愤的话,我只能在心里久久激荡,不愿多说。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为之追求奋斗的事业。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个部分已经在发展中简单谈到。从最初的“限制”到后期的“差异化对待”,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政府远没有解决问题的前瞻性。

地方政府的政策。各地教委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一般解决较好的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北京一直是农民工子女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NGO。政府像一只握紧的拳头,即使握得再紧,也总有缝隙。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则是弥补缝隙。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方面,各种不同的NGO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都公益基金会属于NGO领域的顶层,它从2007年由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开创,定位于帮助农民工子女。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投入资金与资源,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化,成为“新公民学校”;二是资助全国各地的社团组织开展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公益项目。

百年职校是一所以培养适龄农民工子女职业技能的学校。由服务性企业的资深管理者、大学教授、高级技术工人为学生免费授课,学生的所有费用全免。它于2005年创办,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得到相关政府、中国青基会、众多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顺利复制到南京等五个城市。

歌路营教育咨询公司是北京一家工商注册的公益组织。它开展活动的方式是招募优秀的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依靠成熟的项目带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进行城市体验、心理成长方面的公益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启明星爱心学校。她是我创办的一所学校,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我们以校内公益社团的身份开创一个公益教育平台,从08年5月18日开始至今,每个周末与寒暑假,为数百名农民工子女和家庭贫困的孩子开展义务的课外辅导。我们拥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养成良好品行、夯实基础知识、增加快乐体验、培养特长爱好、拓展视野思想”,开设基础、特色、特长与艺术团四大类,十余门课程,依靠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关注引导和辅导孩子,以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四、呼唤爱与责任感,倡导教育公平性

在最后,我想向各位同事呼吁一下,作为教育者,要深深的将爱与责任感铭记在心,在当老师时要将这份爱与责任感引导给每一个孩子,告诉他们去追求“让身边的环境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持续的做到这点,那么教育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问题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周鹏

2011年5月11日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与背景

实践主题: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局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为2亿多,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处于社会最底层,许多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中,政府也在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是城市间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民工阶层越来越受瞩目。同样,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民工子女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师资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农民工子女接收正常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也需要调动社会的力量,同样也离不开农民工及子女自身的努力。那么,在以上背景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究竟改善了多少,她们是否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现状满意等问题就是我实践的主题。

二.实践内容

由于此调查发生于春节期间,农民工大都回乡过年,故调查面比较狭窄。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71.1%是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3%,约为22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其中,省内转移工人数约为45%,省外转移工人数约为55%。2007年,河南省妇联调研数据显示,全省仅留守儿童达250万以上。据此估计,全省农民工子女数在300万人左右,妇联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由此显示出,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占总数的69.7%,进入城市的占30.3%。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相对较好,是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较大。

在这次调查中,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人身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中学的入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是农民工子女享有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实现全面发展,媒体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生活等方面都有关注和报道。一些社会组织比较关注农民工子女户籍、住房等问题。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需求,一是获得良好的教育。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入学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教育资源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学校不得不提高入学门槛,从而出现农民工子女在流入时获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象。调查显示,48.6%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时需缴纳借读费或赞助费,60%的农民工对子女就读的学校条件不满意;同时,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他们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差距,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二是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许多农民工子女是到了入学年龄才由农村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对城市了解很少,在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容易造成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需求:生活上,把子女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大多在城市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环卫、家政、餐饮等行业,收入微薄,能为子女提供的物质资料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儿童还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存在一定的生活压力;学习上,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思想上,由于长期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分离,缺少父母的照顾,缺少亲情和心理的关怀,致使有些孩

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但大多数儿童理解父母,自信乐观,学习成绩优异,品德优秀。

在网上看到一项调查,共七个问题。首先,第一题是公众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了解程度,有21.05%的人选择了很了解,并知道很多细节性问题,大多数人选择了一般了解,大概知道写具体内容,只有7.37%的人选择了不是很了解,只听过一些报道;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了解途径,其中包括电视、报纸、网络、听别人提起、亲眼见过或体会过等,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电视和网络两种途径;第三题是参与者的家乡是否存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个当然是肯定的,有78%的人选择了是。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有孩子的衣食住行无法保证,孩子可能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都是首要解决的。而对于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包括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质量差,孩子读公立学校可能会遭到城市同学的看不起,孩子读公立学校学费太贵;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国家政策问题(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城乡贫富差距,农村的传统思想影响,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等。何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28%的人选择了考国家完善政策,保证其权利。37%的人选择了政府投入经费,加强民办学校的建设,33%的人选择了社会公共事业加强

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

三.实践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70.41%的父母自己先到城市安顿好后在接孩子

过去,56.12%的孩子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的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农民工子女在生活环境上已有所改善。但同样显示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做成部分,她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地位相对落后,文化闭塞的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过程中存在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

尽管国家一系列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那么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其次,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最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

四.实践结论

这次的实践带给我很多启发,虽然之前从很多渠道知道了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教育状况

有多么艰苦,但亲眼见过才有切实的体会。所有家长都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孩子将来通过教育这条路过上好生活。通过这次实践件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应从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中文系1004班 姓名:张晓珏 学号:10401452

下载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实践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实践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大量农村30岁左右的青壮年劳动力,通常都已为人......

    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之报告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新农村实践地点:安徽六安新安镇......

    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问题

    附件5: 分类号 单位代码密 级 准考证号重庆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开县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提交论文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 学位授予单位......

    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 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 在武汉市汉阳汉兴街新松里社区一栋五层的民房里,有一所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凌智小学。这所小学创办于1999年,目前有200多个学生在此就读。办学10年来......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中央拨20亿元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 2009年12月22日01:04 据新华社电财政部昨天对外宣布,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