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年级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逐步学会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差,但学习兴趣和自学潜力却是无限的,若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等于触动了学生的自学动机。如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前,我将聂海胜、费俊龙两位宇航员驾驶神舟六号登上太空的投影片出示给学生看,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获得了视觉效应,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太空生活”产生了兴趣,我不失时机地设疑: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这时,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把学生导到自读课文找答案的路子上去。为了引起孩子们自学的兴趣,我还利用低年级孩子爱模仿爱表扬的特点,常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告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应该学会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树立自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1、抓好课前预习,教给学生基本的自学方法。
预习是自学的初始,是自学的尝试阶段。但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小,自学能力尚未形成,教师要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掌握常规预习的方法,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预习方法,并把课前预习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文”、“识字”、“学词”、“赏句”四步。
第一步“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基本达到通顺、连贯。
第二步“识字”:先给自然段标出序号,然后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读一读,并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字形,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第三步“学词”:给田字格里要求会写的生字查字典组词,并写下来。再尝试联系生活实际给要求会认的生字口头扩词练习。这样就能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四步“赏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除以上四点常规预习外,还要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回声》一课前先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去搜集有关回声的资料,了解什么情况下有回声的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取完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逐步掌握自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2、抓好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和方法,虽然低年级阅读教学并不过分强调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强调学生的自然习得和读中感悟,但是必要的方法渗透,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带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圈画重点人物、关键词语,并教会学生用不同的、但相对固定的符号圈画重点信息,如:用括号圈画量词,用空三角标注出动词,用方框表示人名„„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圈注了,只要教师再佐以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坚持下来,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是有益无害的。
3、抓好阅读题目的教学,教给学生审题能力
除了阅读课文的教学,阅读题目的教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低年级小学生对阅读题的审题能力很弱,做题方法盲目,很多教师注重让学生多练习、多做题,觉得只要见的题目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殊不知,光做题,没有方法,只能掌握做过的题目,一旦遇到新的文章和新的题型,低年级学生还是照错不误的。因此,必要的做题方法指导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本学期末的复习课上,我专门利用两课时的时间,通过一份阅读题目专项练习,带领学生逐题分析、教会学生阅读题目的做题步骤和方法:拿到一篇文章,先要通读全文,标注自然段;二看题目,知道都问了什么;再读文章,边读边圈画与题目有关的信息;之后,逐题作答,将圈画的信息正确的反映在试卷中;最后,逐题检查,有无漏题或漏答,有无错别字或拼音错误。在如此详细且步骤明确的方法指导下,学生对于阅读题目不再那么恐惧了,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抓好语文活动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善观、善听、善说、善读的习惯,我主要抓住了四个字:
1、观,即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有顺序,有重点,认真细致地观察。如教《笋芽儿》时,我带学生到学校的竹林里上课,在观中学,学中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读,即阅读。课外阅读的种类很多,有童话,诗歌,科普„„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如学了《恐龙的灭绝》一课,由于本文科学性比较强,可让学生查看一些历史上有关恐龙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阅读内容也可是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书刊。
3、演,即表演。表演是语文活动课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它寓学于乐,寓教于乐,既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又可发挥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生活。我在教学《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通过读、听、看、演、寓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男孩的优秀品质震撼了这些在春风雨露中长大的独生子的心灵,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4、画,即在活动课中,让学生用图画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力。如《王冕学画》课后要求给画上的荷花叶添颜色,再画上点什么。教学时,我这样启发学生想象:(1)池塘里除了荷花,还会有什么?(有鱼、有青蛙)。(2)荷花在什么季节开放?有什么东西飞来?(蝴蝶、蜻蜓)。再让学生给画添上什么。再如学完《四个太阳》这课后,我让学生画几个自己
心中的太阳,表达自已美好的心愿。通过动手画一画,不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学生发展的潜能的桥梁,还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角度去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策略,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朱文娟
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发展空间,课堂变成学生谈论问题的地方,解决学习中完成质疑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了的学习主人。这种教学改革是现今教育界多少人追求的,也是学生渴望得到的。本人就教学实践有以下做法:
一、对学生的课下要求
两单四步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保证准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把教转化为不教。这样以来,单凭一节课把课学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就要在课下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必须做好预习,为课堂做准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就不知从何入手,即使有个别预习好的,也只是预习了课本的表面内容,课本内的知识挖掘不出来,这里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第一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要学生看课本,先把看到的课本表面知识搞明白,会分出层次,之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概括出来,再从每句话中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每个环节中你想到什么?联想到生活,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总结,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吃透本节教学内容才能完成的,否则,学生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在预习中,该让学生动手的,就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动手完成,从中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要求学生把获得的以及发现的写出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为汇报而准备。学生预习到位了,内容预习透了,课堂上学生才能侃侃而谈,思维之间才能出现碰撞火花,才会出现质疑,在讨论中再进行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的课堂。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
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之间出现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少之又少。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我们的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理所当然决定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哪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就算让他们参与制定了,肯定也是七嘴八舌不得要领,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启发得当,由学生来参与教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把以前总是老师完成的东西交给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学生之间完成起来不难而且完成的会更好,因为那是集体的智慧加老师的智慧,所以课堂上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效果。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来激发火花,把课堂推向理想的平台。调动一大部分的学生提供说以此来带动全部学生说。
4.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 情感交流,真正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5.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还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把“你今天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地
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课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只有预习要求到位,课堂才能到达预想的结果。也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达到我们要求的效果。
2013年6月5日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云梦县义堂镇明德小学张望连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仅靠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必要的补充,而自学是一种最佳的途径。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法则,自己探索创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智力水平,抓住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自觉获得学习方法。如讲:“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无关。”要求每位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活角,师生共同操作:
1、活动角变大,角的两边是否变长。
2、活动角变小,角的两边怎样变。
3、用剪刀把两条边剪短,看一看有无变化。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突破难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激励了学习兴趣。调动了自觉学习的能力。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三、引导学生善于动脑,促进自学能力。
教学时,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老师讲的过程中思考,在课后不断思考,促进学生学会,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如教学分数时,121,就立刻联想到甲︰乙﹦1︰3,乙是甲的3倍,甲比乙少,甲是两数和的,3343乙是两数和的„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做一步,看两步,想到第三步。教师肯定学生上述4遇到甲是乙的种种想法,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看谁思维正确,学生情绪高,再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一题多解可以开拓解题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问提学习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就能引导学生自动能力。
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习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动脑想,凡事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从想思路,想解法,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设疑,释疑,能说清楚的,语言表达规范,说明知识学得扎实牢固。不爱说的同学,一定要鼓励学生说,多说,才能促进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全面发展。如讲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各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筒形,即侧面积,再展开这样反复几次。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长是圆柱体的什么?宽又是什
么?让学生口述,你发现了什么?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援助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出侧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的面积=长ⅹ宽,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ⅹ高。这样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推理过程,人人兴趣盎然,参与学习当中,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科学知识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在课堂、课前、课后养成儿童自学的良好习惯,必有益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四篇: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人的一生中接受教师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可以说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来自吸取外界的信息进行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新课标中同样也提出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求知者。可见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要尽快建立他们初步的自学意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一谈。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也愿意试一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投其所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欲望。低年级教学中要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创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唤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例如:二年级的课文中有一篇《问银河》,学生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所以学生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的感兴趣,他们急于想要了解银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就像在学习“‘大鼻子’的货船,‘大鼻子’是指什么呢?”通过多媒体出示“大鼻子”货船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无需老师多讲。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整堂课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二、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放手自主学习,形成自学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教学时,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让教室成为学生探讨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新知的能力不同,我就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在小组中帮助其他同学。老师做巡视指导,起到一个督促鼓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的确取得了一点成效。现在的新教材识字量增大了,我采取了课前布置预习,课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教给识记生字的好方法。给学生多一点相信,多一份鼓励,定能激励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质疑、自评,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今天的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过时的东西,人必须重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所以学习不应是着眼于知识的掌握获得而更应着眼于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欲望。学生有质疑,这样可使教师掌握学情,提高教学针对性,又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内容,培养创造性思维。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通过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一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也都有表演的天赋。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表演欲特别强烈,他们都渴望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练习上的《学用字词句》时,首先是请学生观察几幅与手有关的图画,问他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能说出图上画的分别是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那这些都是用什么来做的?”“手。”“谁愿意上来做一做这些动作呢?”有了表演的机会,小朋友踊跃举手,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的很好。接着,再问他们手还能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举手表现,边说边做,大家对手的作用理解的更多。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的能力。
五、亲自实践,动手操作,调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小手亲自操作,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练习中,需要学生借助太阳的方向来辨别东南西北。课上,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面对太阳,这时就告诉他们现在是早晨的太阳,我们现在面对的方向就是东面,背后就是西面,右手边是南面,左手边就是北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强,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尽力帮助学生养成这个自学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的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能给孩子们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们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们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们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大胆放心地让学生们去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四年级数学组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1、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
2、而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老师只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意义
1、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数学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每个公民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最核心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致力于把每个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猜想、置疑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倡导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和批判性,这都与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2、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和生理特征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承认差异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学生”是指我市六年制小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技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的独立自学的能力,并形成了解决一些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策略,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键词之二:“课前”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一般情况下是在教师上课的前一天晚上。
(3)、关键词之三:“自学数学教材”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带着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自已先看书,去熟悉教材,去自学数学教材,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解决数学教材中力所能及的问题,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做准备。
(4)、关键词之四:“自学数学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过程,独自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在数学上获得的观察与分析、信息收集与处理、动手与操作、归纳与演绎等数学能力,以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为训练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服务。
2.理论依据:
(1)、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现实用具,用好课本,学生自学课本是有“现实意义”的,课前自学则更有“挑战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自学课本的“自主性学习”也是具体的要求之一。
(2)、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学数学教材,是基本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终身教育”的基本观点。“从教到学的转变”,国内外教育家曾多次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重要文件《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学习过程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国内,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在国外,赞可夫强调,“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可见,“从教到学的转变”是现代世界教学的共同的一种思潮”。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5)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认为,不管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去考虑,追根问底,问题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中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它的意义深远。《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访问我校教师“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或“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情报况”。以此了解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大小,并查阅各年级数学课任教师的教学成绩,并按照“课前自学数学教材或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与“不要学生自学教材或不布置学生预习”进行分类,为研究提供借鉴。
2、调查少数学生不愿意“课前自学数学教材”的原因。通过此方法去了解少数学生不愿意“课前自学数学教材”的原因:是知识的缺损(因为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难以理解);是自学能力的缺泛(不具备观察与分析、信息收集与处理、动手与操作、归纳与演绎等数学能力,以及不能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自学兴趣不浓(无兴趣进行个人自学);是自学习惯未养成(是不是教师没引导过,没有这种学习的习惯)。研究者根据各种原因寻求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3、进行“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研究”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教学设计进行常规教学,进行实践研究,观察“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与“自学习惯与自学兴趣”情况,重点观察“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在研究前后的变化趋势。
4、“引领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案例探究。运用上述的教学设计进行常规教学,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数学教材”,观察“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的变化趋势,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或修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与总结,逐渐形成课堂教学范式,同时,撰写有关研究性论文或反思文章。
五、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端正教育思想,勇于放手。
教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并让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自主地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规律上,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怎样自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教师要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⑴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⑵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⑶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⑷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增设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1、课前预习性自学。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课中自发性自学。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①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学生已学和将学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②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抓住已学和将学知识的沟通点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借鉴和启示。③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自学方式:低年级引导性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依据思考题、练习题自学;中年级独立性自学:独立发现问题、独自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题;高年级创造性自学:独立选用学习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3、课后小结性自学。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以后,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一盘散沙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启发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分为几条线索,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或借助图形把它们概括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且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教师还应促使学生自己把每一单元知识归纳为几个主要问题,记住它的内容、方法和重要结论,特别要对教学中已经选用过的例题、习题,以整单元的知识为背景进行重新审视,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本单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四)据教材特点,灵活安排自学形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安排自学的形式,以求更佳效果。我们摸索出以下几种形式:
1、先看书,后讨论。这种形式运用最多。适用于大部分教材内容。引入新课后由教师出示自学教材学生开始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教师主持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2、先独立探讨,再看书。这种形式适用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的内容。
3、先讨论,再看书。有些内容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可以得出结论。但却往往因此疏忽
大意出现错误。这样的内容可让学生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去看书。会使他们对于自身的错误认识得更深刻,好的学生也会讨论中加深自己对正确意见的印象。
4、教师先讲解,再由学生看书。这些形式适合于难度较大,不经教师先讲解,学生无法看懂的教材内容。教师就应先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巩固理解。学生就觉得可以学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09——2009.10)
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学习、上课、学生访谈。
2、实施阶段(2009.10——2010.06)
(1)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并制定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案。
(2)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
(3)听课、座谈、研讨。
(4)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
(6)开展各种活动,检验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09.07)
(1)整理研究过程的案例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