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浅谈.doc
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浅谈
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地方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部份都是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思的。
一、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倾听”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多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第一、教师讲课要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精心安排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前几天小明家新建了一栋漂亮的房子,下面请你在小明新建的房子里,找一找,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电脑抽出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该教师拉出图中的一个角问学生:这个图形你认识吗?(生回答:不认识)。这个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图形——角。教师板书课题后,又告诉学生: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角的乐园”去游玩好吗?(粘贴角的乐园图)到那里游玩,我们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高兴吗?一段轻松的谈话,既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学习效果非常好。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第二,要加强听的训练。有的学生听讲,虽然眼睛睁的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因此,听需要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我们都应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老师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老师讲话的意思或提出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第二,要求学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第三,教师讲话不要重复。例如教师
布置作业时就只要讲一遍,尽量不重复,用教师讲话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讲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第四、教师要以身示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带头做到。教师和学生谈话,都要注视学生,认真观察他们脸上掠过的每一丝变化。即使遇到有的学生回答不着边际时,教师也要用心地听,中间不插嘴,不打断。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教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二、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小学正规的学习生活,对一些数学题目缺乏应有的审题经验。加上年龄小,识字量少,他们常常因为不理解题意而造成做题时的答非所问。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题。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在做题目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用手指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过去,哪怕个别字不认识,也让他们跟着读。只要手到、眼到、心到,随着识字量的积累,学生就不难养成做题之前先认真读题的习惯。其次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审题,通过观察题意,让学生明确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在做题之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次要让学生在审题中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句,帮助理解题意。
三、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能力包括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于一点一滴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在生活中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常常感到好奇,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却显得陌生,不知从何入手。因此,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原始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人人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要采取从模仿入手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再次要善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带头人”,通过树立榜样促进群体问题意识的提升,从而培养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合作学习的起步训练。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岁数较小,在合作小组的任务分工、合作参与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在一开始不适合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可先建立二人学习小组,让学生知道在合作中首先要明确分工,再进行合作。
四、注重在活动中自主探索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和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使他们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桥梁,而且符合他们好动的特点,使他们学有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人。例如教师教学《找规律》》中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体验。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感悟的,比教师在讲台上稍作实验表演就推导出的结论更容易理解,也记得更牢。
总之,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
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到那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学生,并让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显得特别重要,而学会学习的关键则是要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但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首先我们要从三方面入手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
2、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如今,知识的更新日益迅速,知识海洋浩瀚无垠。然而,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一辈子需要的知识教给他。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有许多的机会,还有许多的新知识需要学习。自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显得特别重要。而学会学习的关键则是要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过程
小学生的知识少能力低,他们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才可能基本形成。大体上要经历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1、教给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语文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记住,教给小生学习方法,不能笼统的空讲知识,一定要结合所学课文,特别是小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讲,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掌握要领。
2、训练辅导
一种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自学方法。另外,训练小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辅导。在训练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辅导时要有的放矢,因村施教。
3、独立运用
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为小学生的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创设优越的情境,设计分量适宜的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总之,独立运用教师要不失时机,要不拘一格,尽力调动小学生独立运用自学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独立运用中熟练掌握各种自学方法。
4、总结提高
小学生总结自学方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但仍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指导,在总结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特别注重引导小学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和“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认真总结出自学方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才会使小学生充分认识自学的规律,牢牢把握自学方法的要领,切实让小学生对自学方法能学得懂,用得上,说得出。既然自学方法的总结是小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总结的过程中,就要自始至终充分体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总结,个个发言。另外,还要着力引导小学生总结出自己自学的决窍,总结出自己富有特色的自学方法来,让小学生在总结自学方法的过程中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丰富和发展教师所教的自学方法。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1、探究性自学法。首先,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学生探究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提示,开启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引入一个深层次的阶段。学生就会边读边思。在这个过程中,根据老师或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教材中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其次,再教学时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主要探究一些基础知识.如字词之类及文章的大概内容.因为在初读得文中,学生首先会发现一些不会读、不会写,不懂意思或比较模糊的字词。学生可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或借工具书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已动手动脑的能力,摒除了依赖教师的思想。
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师应把宽容、微笑带进课堂,为探究性学习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应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的风气,应大胆的探究和怀疑;多表扬,重鼓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法,对学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创造品质,优化整体素质有很好的作用。
2、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自学法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和意识。体验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体验的特征表现为:
(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已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已的眼睛去看,用自已的耳朵去听,用自已的嘴说话,用自已的手操作,即用自已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已的心灵去感悟。
(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上讲,就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三)有了体验性,还应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的方去,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四)在教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传统教学藐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锅者”的做法,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因此,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这种差异性,并把它视为一种急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化,在教学活动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
显然,以上两种学习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包括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却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有如此,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非轻而举之事,还需我们做大量细致的教育工作。新时代呼唤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果断地改变教学思想,必须尽快地树立现代新的教育观念,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从而把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云梦县义堂镇明德小学张望连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仅靠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必要的补充,而自学是一种最佳的途径。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法则,自己探索创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导”的好,学生的聪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智力水平,抓住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自觉获得学习方法。如讲:“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无关。”要求每位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活角,师生共同操作:
1、活动角变大,角的两边是否变长。
2、活动角变小,角的两边怎样变。
3、用剪刀把两条边剪短,看一看有无变化。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突破难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激励了学习兴趣。调动了自觉学习的能力。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三、引导学生善于动脑,促进自学能力。
教学时,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老师讲的过程中思考,在课后不断思考,促进学生学会,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如教学分数时,121,就立刻联想到甲︰乙﹦1︰3,乙是甲的3倍,甲比乙少,甲是两数和的,3343乙是两数和的„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做一步,看两步,想到第三步。教师肯定学生上述4遇到甲是乙的种种想法,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看谁思维正确,学生情绪高,再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一题多解可以开拓解题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问提学习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就能引导学生自动能力。
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习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动脑想,凡事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从想思路,想解法,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设疑,释疑,能说清楚的,语言表达规范,说明知识学得扎实牢固。不爱说的同学,一定要鼓励学生说,多说,才能促进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全面发展。如讲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各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筒形,即侧面积,再展开这样反复几次。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展开的长方形,长是圆柱体的什么?宽又是什
么?让学生口述,你发现了什么?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援助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出侧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的面积=长ⅹ宽,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ⅹ高。这样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推理过程,人人兴趣盎然,参与学习当中,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也增强了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科学知识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在课堂、课前、课后养成儿童自学的良好习惯,必有益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朱文娟
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发展空间,课堂变成学生谈论问题的地方,解决学习中完成质疑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了的学习主人。这种教学改革是现今教育界多少人追求的,也是学生渴望得到的。本人就教学实践有以下做法:
一、对学生的课下要求
两单四步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保证准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把教转化为不教。这样以来,单凭一节课把课学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就要在课下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必须做好预习,为课堂做准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就不知从何入手,即使有个别预习好的,也只是预习了课本的表面内容,课本内的知识挖掘不出来,这里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第一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要学生看课本,先把看到的课本表面知识搞明白,会分出层次,之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概括出来,再从每句话中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每个环节中你想到什么?联想到生活,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总结,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吃透本节教学内容才能完成的,否则,学生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在预习中,该让学生动手的,就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动手完成,从中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要求学生把获得的以及发现的写出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为汇报而准备。学生预习到位了,内容预习透了,课堂上学生才能侃侃而谈,思维之间才能出现碰撞火花,才会出现质疑,在讨论中再进行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的课堂。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1.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
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汇报中思维之间出现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少之又少。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我们的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理所当然决定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哪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就算让他们参与制定了,肯定也是七嘴八舌不得要领,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只要启发得当,由学生来参与教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把以前总是老师完成的东西交给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欲望,学生之间完成起来不难而且完成的会更好,因为那是集体的智慧加老师的智慧,所以课堂上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会得到老师想象不到效果。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来激发火花,把课堂推向理想的平台。调动一大部分的学生提供说以此来带动全部学生说。
4.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 情感交流,真正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5.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还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把“你今天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地
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课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只有预习要求到位,课堂才能到达预想的结果。也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达到我们要求的效果。
2013年6月5日
第五篇: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许汉.小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的培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