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学总结.2010-2011下doc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2010――2011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要求,以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年度,我校坚持做到了育人为本,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现将本期工作总结如下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辅导。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做好心理咨询室建设,设立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成长导师”三者结合,齐心协力,建立辅导学生档案。
4.结合德育部门的“成长导师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5.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可利用两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设立“阳光信箱”心理咨询信箱,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
7.利用“红领巾广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8.借助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橱窗、板报、书籍、网络等宣传途径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9.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活动,并作分析。
10.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如何与身边的人沟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体会父母的艰辛,在“
三、八”妇女节为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的话,开展“我为妈妈洗脚”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总之,本学期,我校扎实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有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今后将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第二篇:一年级下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一年级下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 心理素质, 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 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使学生不断 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自我调控, 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 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 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 动,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 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 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 , 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主要目标。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 “好” 孩子的学生。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 这些 “好” 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应成为我们学校 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预防心理病 患, 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 更要 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 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期年龄段为 6~7到 11~12岁,儿 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少数高年级女生例外。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 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 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
小学生经历有限, 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 内心活动容易表露出来。这个阶段 “闭锁性”不明显,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而 且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所以小学阶段,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 间的关系容易融洽。
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 还是个性, 社会性和品德, 都易于培养, 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 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 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 只是开始形成时期, 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 施加以改变。
2.小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1 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 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 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引起他们新的需求, 激活他 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 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篇:一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一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一、指导思相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
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本年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自己本身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田维霞
二〇一七年一月
第四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体验,抗挫感悟力等一系列的发展心态,在社会心理环境作用下,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良好的磨砺训练。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小心眼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3、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学生们如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心里话或疑问以书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询回复,引导学生、疏导学生,或接受个别咨询。
(2)我班还努力建设好班级文化阵地,做好宣传广播,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得鞭策。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名教师的任务,是每一名学生的关心的事情,是校园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互相讨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及自身的心理健康,在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下,心理健康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加顺利。
第五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一年级心理健康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技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促进和发展为主,而非治病救人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3)熟悉学校环境。3、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4、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或经济拮据,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告别幼儿园,踏入小学的门槛,一切都是新的,感觉非常不适应。他们天真烂漫,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会有竞争,也会有压力,更会有失败。要教育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
3、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的力量,最容易为小学生所感知、仿效和接受,成为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十分重视班风建设,经常举行班会活动,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