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中国历史课程网“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博客讨论(节选)
○文字整理/吕准能
本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
【杜苇按】:中国历史课程网自开通以来,便得到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欢迎与支持,参与的网友不断增多,问题的讨论也在深入,历史课程网逐渐成为了一线历史教师专业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一线历史老师进行新课程专业研讨的重要阵地。在这个平台与阵地中,大家突破时空限制,与全国的同行、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在理解中相互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完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2006年2月28日,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老师在他的“博雅的博客”中发出了“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的主题帖,围绕着“探讨一个优秀教师是如何有思想,又有如何的思想和如何的表达”的话题交流心得、切磋学问、展开互动、共同探讨,该帖浏览数达2000多人次,回复数110多帖,既说明了大家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又展示了历史课程网的凝聚力。我们节选部分帖子刊登于此,以期作为一个窗口,让更多的人理解、认识当代历史老师的困惑、追求与梦想。
博雅:文人,即知识分子,掌握了相当知识和智慧,具有相当修养,善于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应该是社会的良心,面对世态炎凉,如磐风雨,他们既特立独行又无怨无悔,“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我们总是回顾当年的梁启超、李大钊、胡适、钱穆、陈寅恪、范文谰等史学大师,他们具有深刻的洞见超越历史的时空,如史学前辈陈寅恪先生信守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们可以把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分为三类:思想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恰恰稀罕的正是‘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为了让历史学科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我们需要努力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摸索一条路„„
博雅:为了心中的新课堂之梦、新人生之梦、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个性教育,笔者也一直作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并由此有了“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的执着信念,克服先天不足,抵抗长期从事历史教育带来的懈怠和厌倦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惊奇、生动和精彩,发掘历史的真善美和历史智慧,让学生能学得轻松与自信,能在历史课堂上施展风采,收获梦想。
聂幼犁:思考得多好呵!有思想的教师才称得上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有思想的学生的朋友。Liuai:有一位历史教师说,他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灵魂在贯穿着,它根于教学目标,又高于教学目标,结合教育理念,回归历史观念,我跟他说你正在走向一个思想者。
Liuai:是呀,历史体现人类精神的演变之迹、发展之路和纷繁之象。研究者也好,反思者也好,都归根、服务于其教育者、思想者之义。
魏恤民:有思想的历史老师,真的久违了!有人开始以自己微弱的行动来唤起社会对“有思想的专业追求”!
清茶一杯:做个思想的历史教师,确实很是久违了的呐喊,但这个“思想”是要有前提的„„不知诸君以为然?
博雅:在(2006年)4月15日的新历史教育沙龙中,王雄老师就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促进思想者的诞生——新历史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不博不客:“有思想”作为口号不难,变成行为却不易,因为它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有思想的人最向往“自由地思想”,可“自由”总是有条边、有个度的„„思想要以学识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学识的深浅和语言的巧拙,事实上决定了思想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所以,真正有意义(也能够持续讨论)的题目是否应为:怎样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
博雅:山东的齐健老师认为没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不是好教师,他认为,一名好教师,最为关键的是看教师是不是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是不是善于独立地思考,是不是勇于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
不博不客:齐健老师的这部分文字说了Why,没说How,并未涉及“怎样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有思想肯定比没思想好,要不要做个有思想的老师,答案早已存乎每个认可者心中,无须赘言。真正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光是“有思想”还远远不够,要计较的是“有如何的思想”,“如何有思想”和“如何表述思想”,胡思乱想也是有思想,胡说八道也是一种思想表述,能行吗?„„
不博不客:„„探讨一个优秀教师是如何有思想,又有如何的思想和如何的表达,不仅有意义,更有典型意义,不是吗?
南:看了那么多老师的评论,也真有些怕。谁都有思想,但正如不博不客所说可能是人云亦云,也可能是胡思乱想,我怕误人子弟啊。
不博不客:讨论渐入佳境了。有思想也不等于就是反教材、反考试、反对一切被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千万不要以为反着说、拧着干,就是有思想。历史教材中有那么多好东西等你去发掘,去发挥;历史考试中也有那么多好东西等你去追寻、去追求,有思想的人决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辈。再把视野拉开些,历史学科还联系着当代人的许多极富意义的认识命题„„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定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不博不客:„„看来,做有思想的历史教师,是要善于理解复杂的历史性状和文化情境的。为此,他(她)需要有开阔的视界。
不博不客:“开阔的视界”应该作为“如何有思想”的回答之一。开阔的视界,简单说就是见多识广。
晚凉中的杜苇:感谢不博不客的精彩论述。我有疑惑:第一、一个优秀教师是如何有思想?这里指的是途径,您说要有“开阔的视界”、“要善于理解复杂的历史性状和文化情境的”——是不是有了广泛的阅读就会变得有思想了?是不是该提出怎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有利于形成思想?第二、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有如何的思想?这里指的是内容,面对五花八门的观点,中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很明摆着,我们不可能象专家那样在某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我们只能了解各种观点,既然没有深入研究那我们如何去甄别?第三、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如何的表达思想?这里指的是表现方式,使我想起,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从源头做起,我们哪里受过什么“丐词”方面的教育啊!
晚凉中的杜苇:不博不客,果然是大方之家!经您这一提醒,我的问题更多了。我们一线教师每天都在做具体的事、说具体的理:处理每一个教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解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自己也产生无数的疑问,但发现无法应对自如。我不是希望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是想问:类似这些细节,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表述?当我发现无数细节的问题都解决不好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宏观、整体与理论,应该是说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没有培养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训练良好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所以才会困惑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难,最后只能误人子弟,或平庸糊弄度日。
不博不客:在断断续续地敲下文字,然后“提交”时,我确实模模糊糊地搭起了说话的框架,想着从“如何有思想”,“有如何的思想”和“如何表达思想”三个方面来谈——这实在是些绕不开的问题。首先当然想要解决“如何有思想”的问题,我认为“开阔的视界”是必要的前提。具体说来,则又分解为防止“事实缺席”和“理论迷失”这两个维度。窃以为,思想的生成离不开这两块领域,尤其是后。在理论领域,观点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观点被表达的方式”,即“你是怎么得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思想”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点。
晚凉中的杜苇:(在上面)其中一句让我有了新的兴奋点:在理论领域,观点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观点被表达的方式”,即“你是怎么得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思想”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点,谢谢了。
3108:有思想的历史老师是快乐与痛苦的统一,可以引领课堂、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但必须尊重历史为前题。
博雅:有思想的人可能有许多焦虑和痛苦,但这是思想的洗礼和涅磐。
黄晋瀛:有了思想,才会有自己的灵魂,才会有自己的七尺讲台。没有思想,说话底气都不足,那又该如何教育人,最后只有“教死书”或“死教书”!
Yeyazi:斑竹和网友们的评论真是精彩!我也对几句:“教人明智地读史”——缺乏思想,没有给思想以精彩造型的读本,会“教人明智”吗?“给历史一种自己的诠释”——都是“复制”别人的思想,看不到自己的“方向”,如何“知”、“觉”、“释”?“如何有思想”——在“社会流行的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长期推行思想一律的一元化导向、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矮化和人格的扭曲”的社会环境下,“独立与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中有多少可行性,怎样使学生充分承认它的价值和必要性?“有如何的思想”——承认“独立与自由”价值才能“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反思与质疑”才能“明智地读史”;“判断”和“选择”才能“给历史一种自己的诠释”。“如何表述思想”——“给思想以精彩造型”的“读本”和“诠释”,才能“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张汉林:今日细读不博不客箴言,不由感叹这就是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但是,不博不客是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博不客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的。此外,有一个小建议:“观点被表达的方式”能否改为“观点是如何生成和表达的”?
Xzf:有思想的历史老师,我觉得首先得做到历史的真正回归,体现历史的真正价值;然后是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养成有特点的素养;观点正确,创新务实;传承而不因循,有立意而不偏颇。
【整理者附记】:“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主题帖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和一定的共鸣,这与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是分不开的,整个过程也使我受益非浅,在交流中吸取与提升,在讨论中借鉴与发展,在学习中反思与完善。感谢夏辉辉、何成刚、聂幼犁等老师的厚爱!感谢历史课程网所提供的成长平台!
“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是我的追求。杜苇老师在广东湛江会议上的报告中强调“做个有思想的老师”,还列举了魏恤民和张汉林等老师的观点。这一切的一切说明,前进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努力吧,不但有通航的理解,更有同行的喝彩!
第二篇:教育因家访而精彩
教育因家访而精彩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起着教育作用,人、事、物、现象,但是,首先起教育作用最大的是人,其中又以双亲和教师居首位。”
————题记
为了响应市教育局“万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精神,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给每个教师布臵了家访任务。双休日,我对部分责任学生进行了家访,回来后,心情很复杂,喜忧参半。不同性格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个性与思想及学习态度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难怪人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个人的心理归属。”
(一)忙于生计的家庭
3月27日,阳光灿烂, 微风拂面.我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乡间羊肠小道上,两旁都是金黄的油菜花,偶尔看见蜜蜂、蝴蝶在它上面翩翩起舞,煞是迷人。我感到很有诗意,心情像小鸟一样,心驰碧空。大约30分钟,到达此次家访第一站——石山港村,在进村路口向一位老大爷打听李庆文家在哪里?老大爷告诉我沿着通村水泥路向前大约走100米就到了。李庆文家是两间平瓦房,一进她家门,她母亲热情让座,父亲连忙递茶,我说明家访意图——了解李庆文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大约40分钟的交谈,我了解到了李庆文还有一个三、四岁弟弟,因为父母没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在家务农赶工,家庭经济不宽裕。每到农闲时节,她的父母就在沙湖湿地公园割几担野生蒿菜剐皮后去沙湖市场上卖。当我谈到李庆文马上要面临中考问题时,她的父母沉默片刻,她母亲说:“只要她能考上高中,我砸锅卖铁也要让她读书!”语气中透出些许无奈,我安慰道:“国家现在政策好,对家庭贫困学生补贴生活费。”
(二)放任自流的家庭
告别李庆文的父母,我骑车到了第二站——汉南奎阁分场六组田羽冯家。该生学习行为习惯很差,上课经常不听讲或玩手机或讲小话,作业经常拖拉。我与他曾多次进行沟通,进行批评教育,他也承认了错误,答应下次一定改,但一转身依然我行我素,令人头疼。到他家时,他家正在盖房子,见到老师上门,他的父母赶忙停下手中活计。从谈话中得知,田羽冯从小父母离异,现生活在组合家庭中,已有一个同父异母的10岁妹妹。他与继母缺少沟通,没法得到母爱,但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他小学毕业后,父亲将他送到仙桃一中读书,因为英语成绩跟不上回到沙湖中学就读。每到双休日,他就整天泡在网上,经常与调皮生在一起抽烟喝酒,他特别爱讲义气,很少见他在家做作业,对学习已丧失兴趣,曾多次表示要辍学。家长希望他把初中混完,言外之意是家长已对他的学习不抱希望。最后我向他的父亲建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多发现他的闪光点。与他的父亲共同商讨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措施:
1、采用 “门槛效应”,帮孩子设定“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2、经常向孩子讲解抽烟、喝酒的危害性;要求家长在这方面首先尽量以身作则。
3、通过家校合力教育方式促进他健康成长。
(三)简单粗暴的家庭
在返校途中,我来到此次家访第三站——家住沙湖建设街256号袁芳家。家访前,我对她的在校情况进行了整理:该生脑子很聪明,但学习浮躁,贪玩,做事太任性。接待我的是袁芳的继母,据她继母介绍,她两岁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异,从小被爷爷奶奶娇生惯养,养成任性霸道性格。两年前,爷爷、奶奶相继过世,父亲外出打工,家中除继母外,还有一个三岁小弟弟(继母所生),父亲脾气火爆,父女俩之间缺少沟通,经常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父亲偶尔动手打她,她逆反心理越强,但她与继母挺投缘,继母说话倒能听进去一点。我当时劝她继母,两头做工作,让父女俩多多沟通,让他们体会到亲情可贵,可以人为制造一些机会嘛!
告别袁芳继母,我踏上了归途。返校时,阳光仿佛特别刺眼,毒辣辣的,让人焦躁不安。此时没有了去时的兴高采烈,脚步也显得沉重起来,我的心也沉甸甸的……
通过对家访情况的分析,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有的学生父母忙于自己的事,顾不上孩子,孩子基本处在无人管的地步。第二、有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但不重视品行教育,忽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父母双方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没有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互相指责,不但于事无补,还破坏了家庭关系,并且极易导致孩子言行不一,扭曲孩子的性格。
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只靠一次家访完成,需要慢慢解决。针对家访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将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在意识中时时有家访,在教学工作中将家访贯穿全过程,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力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家访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水平。几点反思:
1、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3、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4、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五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会到:家访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我们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一些隐性的问题,找出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可以从源头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这次家访,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与家长心灵上的沟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校、家庭、社会都来关注孩子的成长;改善了学校、老师在家长的眼中居高临下的形象。
我相信,我们仙桃的教育,会因家访而更精彩!
作者姓名:喻想秀 工作单位:沙湖中学 职 务:教师 地 址:沙湖中学 电 话:***
第三篇:教育因读书而精彩
教育因读书而精彩“悦”读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引发了所有读者的共鸣,“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在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从这段饱含师爱的语言,读出了欣赏、钦佩、和赞扬,认识了“爱”与“尊重”的新含义。2011年人文与幼教学院举办的读书活动在学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在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下,大家一起写读书报告,一起做读书小报,一起展示自己精彩的阅读笔记······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月日这一天有了结果。
读书活动深入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使同学们变得越来越丰富,读书记笔记也渐渐地成为学校的一种氛围。为了给同学们读书成果交流提供机会,激发她们进一步阅读和写笔记的热情,人文与幼教学院也举办了一场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本次共评选出本优秀读书笔记,她们分别是:
09学前(1)班的林艳华,评选作品《我们错过了什么》——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内容分享:“一篇篇充斥着爱的生活散文,一桩桩龙应台和儿子之间发生的趣事,一次次的鼓励、争执、原谅,构成了这本洋溢着温情的小书。不厚,168页,却如同秋日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射在我的心上。书里孩子的世界是单纯、好奇的,所以他们流露出来的是人性中最真、善、美的一面;母亲是理性的、温情的、所以她没有错过这样甜蜜又温馨的画面。社会发展到今天,似乎成了一趟太过拥挤的列车,每个人都必须赶着往前走,否则便会掉队、赶不上车。因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许多家长的心身和教育的初衷。
因此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孩子在阅读之后,或许都会有所收获。每当孩子开始调皮淘气而使家长和老师失去耐性的时候,要在心里反复默念这句话——“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当家长把自己的压力无形地转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可以对他们说;“你们总要我得两三朵小红花,我有时候也要得一朵小红花呀!请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慢慢来。
孩子体味着父母给予的浓浓关怀、放手和尊重,父母感受着孩子的善良童真、快乐和孝顺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慢慢来,慢慢来,不让孩子错过人生路上沿途的风景,也不让父母错过见证和感悟的机会。毕竟,这种机会只有一次,不是吗?
09学前(2)班的谢陈瑶,评选作品读《爱和自由》有感,内容分享:这是一本“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成长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她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尊严和证明自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理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似乎成了最深,最动人的字眼。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首先做一个正常的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10学前(1)班的沈晓雯,评选作品《走在爱情的道路上》——读《呼啸山庄》有感,一切由爱写起,蔓延出孤独,死亡,灵魂以及人类。爱是人类最崇高的东西,却也不得安宁,这一切的制造者是谁,是人类自己。人总是犯错误,总会痛苦,人在自己的本性中不知所措,不能克服本性的霸道,骄傲和放纵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唯有善,只有向真和美靠近的人才能达到和谐的幸福和安宁。这便是通往天国的大门。10学前(3)班的陆慧,评选作品读《红楼梦》有感,内容分享:语段:“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之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也随人去了!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大观园如同一场梦,总会失落枕边,拾遗不起。至真至美的柔情一旦涉足劫难重重、虚伪荒唐的现实,就不可能完全与罪恶、浑浊、肮脏绝缘。
“读书节”活动虽然即将结束,但活动的开展,将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意义。读书学习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今后,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
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逸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营造书香校园,让师生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氛围,成为促使师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读书使同学们变得越来越丰富,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得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让全体师生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
在本次活动中09学前(2)班、10学前(3)班、10学前(2)班上交篇数及质量尤为凸出获得了 “最佳组织奖”,09学前(1)班,10学前(1)班在活动中积极和投入性表现强烈当之无愧的获得了“最佳表现奖”,在活动现场出席代表还评选出了10篇优秀笔记,她们分别是来自09学前(1)班的林艳华,09学前(2)班谢陈瑶,10学前(1)班沈罗兰,10学前(2)班孙燕燕,10学前(3)班的钱冰沁、陆慧、范旭丹、高建丹,林静。
第四篇:《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
在暑假里,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感悟了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浮现出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黄炎培等视学生如已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这些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有的还在关心着教育,而康岫岩校长——这位用生命理解着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大家正向我走来,她用她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和才干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命的壮美。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从事教育工作40多载的康校长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与领悟,在自省中总结与积淀,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地丰富与升华,把教育视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社会及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想千奇百怪,而我们,作为师长则必须坚守“德”这一重地!要永远牢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当我们把温暖的大手递给孩子,当我们用心和他们交流,嬉戏,当我们说“太好了”、“你真棒”、“请让我来帮助你”时,他们在踩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的影子。正如康校长所说:“„德‟字可以拆成„双人‟„十目‟、„一心‟。也就是说,„德‟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家都在用眼睛注视着的由你内心所外化出来的那些表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些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
现在的学生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有时他们已经不象咱们小时那样只是好奇地听了。尽管我也懂得了“一碗水”和“一桶水”,甚至“自来水”与“常流水”的理论。感谢康校长,在这个假期里有幸和她交流,真是一种幸福。
第五篇:《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
暑假期间,读了当代教育家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在书中,康校长回忆了在学校推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情形。她选择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白色、绿色、蓝色”为代表的三色板块式课程体系,开设了“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为立足点,凸现人文性、地域性、独特性的校本课程,首开先锋在中学开选修课,实施学分管理。这种独特的课程管理为南开培养出了更多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之基础的中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输知识,是照本宣科。大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多少,创新能力增长了多少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