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持健康心态 勇敢面对中考
保持健康心态,勇敢面对中考
中考就要来临了,教师、考生、家长都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为了让全体九年级学生调整好考前的心态和克服考试焦虑情绪,教导主任指出,明确中考既是打知识仗,也是打心理仗。正因为如此,考前和考场上调节好心态非常重要。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保持健康考试心态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如何缓解考前紧张的心理,放松自己。
主要是:
1.要积极地暗示自己,缓解心理焦虑,轻装上阵。缺乏自信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考试前应暗示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大声说:我有实力,我能成功!
2.调整考前的心理状态,应该保持平常心,缓解考试焦虑。
考前心理状态调整的好坏,对考试时水平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坚信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本学期的总复习,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中的知识。天道酬勤,我们往日苦读的汗水一定会换来中考的成功!
好的心理是中考成功的一半,努力摆正心态,调节情绪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他希望通过本次心理讲座,让学生真正地领会讲座的内涵,并学会融会贯通,让自己的心理更加优秀,从而更健康更积极地学习!
第二篇: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推荐]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
转眼高三上学期就快要结束了,在高三期末,很多重要的模拟考纷至沓来,不少高三党有种招架不住的感觉,心情难免容易烦躁不堪。考试吧高考网今天来教大家如何在繁重的备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一、积极暗示自己。
一个人首先愿意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好心态,所以最后一段时间,同学们要在心里积极暗示自己:我心态很好,我能成功!
遏制和抛弃焦虑不安、害怕失败、浮躁和沮丧等负面心理,当有这些不良心态的苗头时,及时刹车,不让野草疯长。通过转移法来调节自己不往坏心情上发展。
二、争取他人的肯定和表扬,不违反校纪班规。
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主动搞搞卫生、帮助他人,往往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无疑会让自己心情愉快。美好的心情可以用美好的事情来创造。
反过来,最后一段时间,尽量不要违反校纪班规。一个人如果“晚节不保”,必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批评或指责,自尊需要自律来维护,不能因为将近尾声就放纵自己,结果不仅损坏了自己的形象,也会让自己心情不好。
三、宽容他人,不与人为敌。
最后一段时间,对周围的事情和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与人发生矛盾。到食堂买饭、在卫生间梳洗、在球场上运动……有时难免与人发生摩擦,此时千万不要激化矛盾,要心态冷静,以免发生不愉快。
一定要铭记自己的“大事”是高考,其它的都是小事,其它的事情只能为高考服务,不可因小失大。
四、保持健康的体魄。
继续保持必要的锻炼,在饮食上不乱吃乱喝,最后一段时间争取不生病。人生病了气息奄奄、精神不振,哪里还谈什么好心态呢?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
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高考事。
最后一段时间,目标单一,不为生活中其它的杂事、琐事所干扰,单纯往往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相反,若为生活中的其它事情担忧和操心,往往徒增烦恼,于事无补。
第三篇: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教学心态
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教学心态
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过程里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除了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各种认知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认知潜力,不断地去适应社会变化,应付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新问 题。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教学心态呢?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学行为与效果。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教师应是“人师”,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教学心态和自我心理健康的有效调控。树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精于工作,爱护学生的价值观,用积极乐观的教学情商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平等的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师不是圣人,与其他职业人员一样。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并积极改进缺点;只有完全地肯定和尊重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努力发扬光大、充分展示,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与尊重。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三、拥有健康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想拥有健康的体魄,必须要学会科学用脑,学会营养调配,学会工作,学会休息;必须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素养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前启后。但更在于启后,要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水从哪里来,这水之源泉就在于教师不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理论经验、学习实践方法,并加以不断革新和创造,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凡是有用的东西,教师都应先人一步,都应成为敢吃螃蟹第一人。不然,那真成“无源之水”啦!
五、培养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调剂人生的一味良药。生活中难免事事顺心如意,总有困难和挫折,烦恼和忧愁伴随着。教师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不断加强意志锻炼,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过不去的坎,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六、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别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与同志要和睦相处,互学共助;与领导要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关怀;与学生要民主、平等。教学中教师更应放下权威身份,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接受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要以合作者的身份携手步入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七、蹲下身子看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一个切合实际、恰当可行的理想目标。但教师目标的确立一般都带有较大的主观色彩。能否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呢?那么教育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验证。在实践中,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绝不可能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或过低,并要适时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更不能用尽善尽美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学生。蹲下身子去吧,多角度、全方位去欣赏学生、评价学生。只有看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学生才有希望,教学才有希望!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
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在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度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加之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学时期成为各种心理问题最易出现的高发期。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 保持 健康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趋于高峰,面临着完成学业、适应社会、人际关系、求职择业等诸多发展课题,而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加剧、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受到的扰动和冲击也日趋激烈,大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等种种因素,致使大学生人群中不乏产生焦虑忧郁,敏感多疑,悲伤颓废,性格偏执变态等多种形态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这些无疑损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了学习进步的,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本文的意义在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保持康健心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心理健康下过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综合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某个时期中的一种持续的心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能够正常地、适当地调控自己,使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动态平衡,认识活动、情绪反应和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意: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国内学者的阐述种类诸多,综合各家的观点,结合自身学习体会,笔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且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较为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美化自我、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是自暴自弃、忧郁颓废。既尊重别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尊重他人却又绝不随波逐流。
3.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有忧、有愁、有怒等消极和否定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同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知音,乐意与他人真诚交往而不是怨恨、敌视他人或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不是依赖他人。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态度总是远远多于消极态度,对他人的缺点也能予以宽容,即使批评别人也不是恶意攻击或故意揭人短处,而总是显示出真心帮助别人的倾向。
5.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需要、愿望、行动和目标统一起来,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会随意随环境、随地点、随时间所左右而表现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6.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思想、信念、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平时能与社会广泛地接触,对现实社会状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当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与社会相抵触时能及时做出调整而绝不一意孤行。自愿地、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7.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相符。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行为,既不幼稚可笑也不老气横秋。应该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于创新,勤奋好学,情绪相对稳定而不是萎靡不振、畏畏缩缩、不求上进、不思学业、喜怒无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理想应切合实际而不是沉浸于幻想和浪漫之中。
同时我们应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三、对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的几点意见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行为受意识支配,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保证个体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去科学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以做出适度的心理反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须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把个人抱负与社会期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的价值与社会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借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肯定和接纳自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扬长避短,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提升现实自我。不能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过分自卑焦虑,否则会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3.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较之以前更复杂。当代大学生要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其基础,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学习掌握必须的心理学知识,认真对待心理辅导课程,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代的专业、心理、社会的挑战。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让心理辅导教师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进行。
4.学会积极适应,快乐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从中学步人大学,最初的惊喜与激情逐渐减退,需要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面临一段适应期。所谓“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求大学生积极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绪,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与舍友和其他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学会积极的适应大学生活,才能在大学阶段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
5.培养优良气质和性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它包括需要、兴趣、理想、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内容,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人的气质和性格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的一面,也有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影响的一面,气质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特别是性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谦虚、自信、热情活泼、勤奋上进、谦虚诚恳、豁达坦率、富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等,加强优良气质和性格的锻炼,必然会带来健康的心理。而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质和性格,比如,麻木冷漠、平庸懒惰、虚荣傲慢、狭隘自私、自卑濡弱、松垮随便、不负责任等则一定要坚决摒弃。
6.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要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快要多沟通、多理解,学会宽容待人。同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可让大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自己更了解自己,更理解生活。
7.不良心理要善于调控、合理宣泄
不良情绪和情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疾患的主要因素。常见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有因痛苦而沮丧,因悲哀而萎靡。因烦闷而忧郁,因妒嫉而狭隘,因愤怒而冲动等不良的情绪和情感非常有害,往往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后果。因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学会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适度宣泄,进行自我调节和解脱,对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调适不良情绪的常见方法有:(1)转移法:转移矛盾焦点、转移注意力;(2)倾诉法:找知心倾诉苦恼,把烦恼讲出来;(3)释放法:把愤怒、冲动找个合理的方式发泄一下;(4)弱化法:不记忆、不思考、不想象自己的烦恼信息;(5)体谅法:原谅别人的过错;(6)升华法: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等。大学生只有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合理宣泄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
8.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行为是其文明修养,心理成熟度的反映。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关键,他对恋爱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并能促进人们健康成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恋爱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在处理失恋或感情纠葛的问题上,正确处理异性问友情与爱情的关系,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第五篇:教师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健康心态的意义及内涵
沙漠里只有半瓶水,有人见了高兴地说:哇!还有半瓶水;有人却说:唉!怎么只有半瓶水?老师们工作了一天,有的说:今天我累坏了;有的却说:忙了一天,真有收获!这便是两种不同心态的表白。
健康心态(.阳光心态)的主要内涵:你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你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你左右不了天气,就改变心情;你选择不了容貌,那就展现笑容吧!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1.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高这份检测报告显示,中教师;城市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乡村教师;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2.2003年教师节前夕,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该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表明,有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有睡眠障碍的5.39%。
以上这组数据说明,教师这一行业已越来越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教师的强迫性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更是高出正常人群30个百分点。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农夫赶驴,行至某中学校门前,任主人怎么鞭打,驴死活不走了,驴说:我累了,不想干了。农夫束手无策。这时,从学校里出来一位老师,看到这番情形,在驴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驴便大叫一声,老老实实赶路去了。农夫不解,问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说:“我在驴的耳边说:‘驴呀,你再不起来赶路的话,我就把你拽进学校当老师去!” 听了这则笑话之后我们是笑了,心却是酸了。是啊,我们当老师的职业压力真是太大了。
(2)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3)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4)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差等。(5)过于理想化的职业定位,导致教师心理失衡。(6)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热爱生活、悦纳现实,善于交往、悦纳他人,自知自尊、悦纳自己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人为了生活而工作容易疲劳,人为了兴趣而工作容易快乐。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3)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四、教师自我心理保健和调适的方法
一是全社会要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尽力减轻教师的公众压力。二是学校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要作为教师的坚强后盾,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使广大教师充分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三是教师自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解放、自我完善,及时调节不适心态,减轻身心压力,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出现问题要学会自我调适,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保健的四大基本要素:宽容、善良、乐观、淡泊。
宽容是教师保健的维生素
宽容就是别人给我们沙子,我们能把它变成珍珠,要向蚌学习。一粒大沙子进入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不能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用它一部分精力与营养成分去把沙子包起来。这样,蚌就感觉沙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了,最后,变成了珍珠,这就是蚌的宽容的结果。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里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给心理健康提供了维生素。
善良是教师保健的基本营养素
善良是教师人生中永恒的宴席,是教师心理保健不可缺少的基本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常有愉悦之感;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常有轻松之感,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乐观是教师保健的不老丹
它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和潜能,有利于解决矛盾和困难。胡适先生曾经提供三个妙方:“总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淡泊是心理保健的免役剂
古代有一心理保健的名句:“无求便是安心法。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
(二)教师出现问题要采用合理的宣泄方法减轻压力,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1.积极的自我意象: 作为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有这样一个观点:“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
案例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大鱼与小鱼之间用玻璃板阻隔,大鱼每次想吃小鱼的时候都要被玻璃板撞一下,撞到20到30下的时候大鱼不再企图吃小鱼了。后来把玻璃板取了,小鱼放到大鱼一起时,他也不吃了
案例二:跨栏定律:把一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电击它,使之跳跃一个栏杆。然后把它放在另一个笼子里,把栏杆放高许多,再电击它,老鼠跳了几次,跳不过去,于是无论怎么击它,它也不跳了。然后再把它放在第三个笼子里,把栏杆放在比第一个笼子的栏杆还低的位置,再电击它,它也不跳了。2.增强自信:
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应该培养出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但是,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心理学家班度拉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所以这些言论,都表明自信要有真才实学做基础。3.正面的自我暗示:
无条件地、非理性地接受外界或自己的语言或其它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观念、信念、情感和行动的现象叫暗示。自我暗示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
案例一:医生给一些高血压的病人每人发一粒非常漂亮的半黄半绿的胶囊,告诉他这是从美国进口的,效果非常好。你吃了一个星期后再来复查,血压一定能降下来。其实里面装的是淀粉。但下礼拜来复查时,很多患者的血压真的恢复正常了。(这是积极的暗示作用。)
案例二:国外还有人以就要执行死刑的罪犯作试验。告知在特殊的装置下给他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被试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血的嘀哒声音。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的生命就终结了。其实这是虚拟的嘀哒声音,根本就没有给被试抽血。(这也是消极的暗示的作用。)
我们提倡积极的自我暗示。
4.合理比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比下有余则越比越有余。人们更多的是比上不足。苦恼之源常来自于比较,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往往也是比较。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比较: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与下岗工人比。当学校发不出福利津贴时,与其他领不到工资的教师比。当别人职称聘上而自己屡战屡败时,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比。当别人无德无才却青云直上,你枉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拉磨时,与古今中外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比。而这一切都不如人家时,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他们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的家庭比他们的和睦„„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慢慢的你就会有自信,有了幸福感。5.恰当、合理地宣泄: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些无聊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是这种压力过剩的话,人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最终甚至导致神经病。那么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宣泄法。
倾诉宣泄、哭泣宣泄法、书写宣泄法、呐喊宣泄法、阿Q精神胜利法、吃亏是福、人不蹄驴的理论、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6.避免期待性焦虑
期待性焦虑属于一种心理问题,是指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而表现出的消极心态。以至于终日烦躁不安而难以自拔,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卡耐基曾经说:“生活在现时中,生活在独立的今日。关闭过去,把已死的过去关闭掉,不要以悔恨去陪葬!把未来也象过去一样关闭起来,忧虑未来就是今天精力的浪费、精神的疲惫。我们要养成生活在独立的今天之中的好习惯,把今天过好,只有今天是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一天!” 7.自言自语:
德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身心健康。
8.适当的运动、娱乐和幽默:
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运动或娱乐活动减压,看小品、幽默故事、听音乐、唱歌等转移注意力都可以减轻压力。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幽默是精神的消毒剂,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9.采用分解法:
请你把生活中的压力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个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便可以逐渐化解。化整为零。
10.其它:
⑴拥抱大树。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⑵看恐怖片。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这就叫以恶制恶。当然也得因人而已,如果抗压能力太低的人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你精神的崩溃。⑶冥想法:运用语言和想象放松。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的绿茵草地上”、或者“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⑷一读解千愁。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豁达。
⑸嗅嗅香油。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特别是一些女孩子,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伏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⑹吃零食。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于肚子的饥饿需要,而在于对紧张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让我们记住: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