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考试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
1、论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1、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联系邓小平“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谈谈你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认识与理解。
2、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涵: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战略所要达到的社会发展状态。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本质特征。
3、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断。这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教兴国战略是根据我国国情及其它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产力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赶上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全局的大事。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以保护环境为重要内容,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忽视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人的需要不构成危害,要争取处理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发展起
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帮后富,协调地区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到20世纪末,第二个大局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这是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求,是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不仅对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促进全国经济更大发展,实现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什么?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报告强调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这一特征,社会主义就是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只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等全面的现代化。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谈谈你对这段话的体会。
8、.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9、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0、试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
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70页。材料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
(l)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2)试阐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被总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调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112页。材料Ⅱ: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材料Ⅲ: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载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根据材料请回答问题:(l)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被总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第一,毛泽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在1929年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他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此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他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第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与归宿都是实事求是。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四句话内容,既一脉相承、又体现结合实践发展的时代特征。
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7页。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材料Ⅱ: 50%,石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l/5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拉。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0页。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材料Ⅲ: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页。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
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制度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
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
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中制的正确执行。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和三权鼎立“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等政治模式的影响。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也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和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多党制的历史前提。所以,中国绝不能采用西方的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政治制度模式。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 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落实科学发展 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要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
第二篇:毛概分析题
五、分析题
材料1: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
材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1和2分析,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答案要点](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具体而言: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3)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关系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想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要使多样化社会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必须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
五、分析题
材料1:惠山区堰桥街道城塘村村民王涌明,因长年患重症失去劳动能力,去年全家5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5万元,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一家老小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令老王暖心的是,今年3月,惠山区在无锡率先启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程,3000元临时救助款如及时雨,为窘迫的家庭送来了甘露。
暖心的,绝不仅仅王涌明一家。就业培训政府买单,百姓收入一路攀高,“五保”老人安享晚年,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这一年里,老百姓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幸福感受。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综述》,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材料2:近日,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重庆市江津区的徐云贵老人,写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来,老人2007年患脑溢血住院用去1.2万元,却拿到了1.075万元的报销款。2007年,全国2448个县(区、市)里有7.3亿像徐云贵一样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6%,累计受益人次接近2亿。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材料3: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材料4: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1.[答案要点]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答案要点] 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正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与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3.[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首先,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五、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材料2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
“早期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的。”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
419、423页。
材料3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摘自:《十七大报告》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六条 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
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
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惠互利; 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根据材料请回答:
两岸关系的现状是什么?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国民党统治集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集团退踞台湾后,在美国的扶持下,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台湾问题产生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碍破坏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
2.[答案要点](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关系现状的这一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第三篇:毛概材料分析题
第一单元
1.2002-34分析题: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
【解读】本题考查内容为邓小平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问题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意义。回答本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首先,指出在毛泽东去世后,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次,阐述邓小平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是如何科学评价的。这部分是主要内容。邓小平是在批判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后,阐述它的意义所在。
2.2009-37 材料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回答问题: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006-3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5分)
解读:中共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问题,这历来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问题。此题同当前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体现党中央的精神。
问题(1)的回答应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出发,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成立,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仍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它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生产力的发展、国计民生及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仍然有积极作用。既然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就必须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存在,只是这种剥削要受到限制。
问题(2)则要求回答1953年——1956年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原因。这要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着手。具体地说,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也暴露无遗,必然要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提到日程上来。此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如果考生再能写些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就会更加完善。
一.辨 析 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侧重从运动发展的规律、客观要求方面揭示其本质。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还有另外的二个基本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们把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社会理想的过程,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本命题不完全正确。
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正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不准确。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本命题正确。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第四篇:毛概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关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材料: 材料1: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资源、两个市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条成功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引进来”方面成绩很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现去”的战略。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二十年来,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完全必要的。不选“引进来”,我们的产品、技术、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你想“走出去”也出不去。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
-----摘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材料2:
截止到2002年6月底,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总数近700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89亿美元左右,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境外投资加工装配企业382家,年带动出口约20亿美元。油气和紧缺矿产等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开始取得成效,带资承包有新的进展。与此同时,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
而这还只是经国家批准或备案在册的,而由于审批及其他方面原因,实际企业及投资数额还远不止于此。
-----摘自《开放扩大:竞争谋长远》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2)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材料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材料二 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那么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
材料四 8亿件衬衫才抵一架波音飞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深深的痛。有人对汽车合资业作了这样的概括:外方用30 %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而大量依靠““卖产品”或者“卖苦力”生存的企业还导致了以下恶果: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导致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企业价格上的无序竞争面临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限制。
材料五 十七大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第三,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结合材料五说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材料一:2009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三次全体会议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报告。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比较严重。”,“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
材料三: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用于拉动内需,为国内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为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中国成立24个检查组严格监管“4万亿”不出现权力腐败。(1)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意义?
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等。
(2)材料体现了我国实施什么治国方略?这一方略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3)在反腐倡廉斗争中,我们大学生能做到哪些?
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应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建议等民主权利,尽到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请你为反腐倡廉工作设计4则警示语。
如:“勤政廉政,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百姓顺心”。“不忘公仆形象,常思百姓冷暖”。“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大节小节守廉为节”。“一身正气严格执法,两袖清风勤政为民”、“诚实做事,廉洁做人”。
材料一: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材料三:
据有关材料。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事实上,文化实力的大小,反映着物质实力的大小,从而也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的认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材料一 :
2006年3月31日,人民网举行了“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网上座谈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与网民共同探讨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座谈会期间,强国论坛在线人数最高时近12万人,2万多人在线收看视频报道,直播和论坛的页面浏览量达3500万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网站的网民留言和跟帖提问达2800多条,内容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材料二:
在教育事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尽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材料三:
如果要问现在大家意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其中一个可能是房价太高。虽然20多年来,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近几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普遍超出了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稳定房价,解决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
1、材料2和材料3反映出的问题是否说明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不然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的社会,就会一叶障目,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积极地加以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的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2)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样的启示? 题中材料
1、材料2和材料3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上述材料
1、材料2和材料3中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
材料一
20年前,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解释“一国两制”的构想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香港回归祖国后,“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弹指一挥间,回归10年的香港,“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材料二
“目前,香港经济处于20年来最好的时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200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6.8%,最新失业率为4.3%,是近9年来的新低。2006年底,恒生指数首次冲破两万点,创历史新高。香港仍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2007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经济自由度报告,香港连续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材料三
回归十年,香港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在维护法治的前提下,市民可以各抒己见,不时就各种议题,包括如劳工福利、文物古迹保护、政制发展、教育改革等,以和平方式举行集会和游行。材料四
回归以来,香港特区以适当身份参与了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并以“中国香港”名义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世界电信展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先后在香港成功举办。材料五
据香港一所大学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香港同胞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上升到78%,创历史新高;对国家和香港前途的信心分别上升到89%和81%,是1997年回归以来的新高。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和 “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 “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比喻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其基本制度不变,继续发展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体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精髓。“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比喻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香港保持了繁荣、稳定、发展的局面。
2.结合材料,你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表现在:
第一,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第二,政治上,“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得到成功落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落到实处,香港居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第三,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得到广大港人的认同,广大香港同胞对国家、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3.“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何启示?
启示: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台湾同胞理解用“一国两制”这种方式统一祖国的意义;有助于台湾同胞消除因台湾当局长期欺骗宣传而对“一国两制”的顾虑和误解;有助于台湾同胞增加认同心理。
材料一: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将在世界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这既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从来都没有穷兵黩武、侵略他国的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材料三: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概括起来讲,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近80万本科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进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广泛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以中介组织为例,既有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机构(如经济鉴证类的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审计、各类评估业务,测量、协调、信息咨询类,还有监督类的质量检查、计量、检验等机构),也有为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服务的经纪人组织(如商品交易、金融期货市场、房地产、保险、旅游服务、科技成果转让、文艺体育、出版经纪人等),还有大量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商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思想活跃,不但与国内各阶层、各方面有密切接触,而且与国外组织和个人有广泛联系。他们在经济实力增强,个人财富增加后,逐渐产生政治上的诉求,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希望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阶层?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这些阶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200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美大局(该局负责与北美、大洋洲、北欧地区等国家的政党、政治组织联络交往,并对该地区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做研究工作。)派员参与了NDI(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美国全国国际事务民主学会)的邀请,他们将在丹佛以观察员身份考察民主党党代会,并参加一个外交事务论坛。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美国民主党党代会派出观察员,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增强与
国际交流的愿望。中国应该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声音”;“加强党与党之间的交流,主动跟外国人介绍中国的现状,这些是我们要做的”。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派员参与国外政党代表会的现实意义何在?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把党的建设放在全球政治力量较量、变化的大背景下思考,使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有了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要了解、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在政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2)如何理解新时期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给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要求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领导班子的素质及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材料1 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外国先进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资料来源:)材料2 即使今后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000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仍将继续增加。(资料来源:)材料3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人均耕地0.1公顷,人均森林资源面积0.12公顷,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和20%。(资料来源:)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3,分析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面临哪些问题。(4分)(2)我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3分)怎样实施该战略?(5分)1.答案要点:
(1)人口:总量大、总体素质不高,伴随如老龄化、贫困人口多等问题
环境: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而过去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严重
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拥有量却很低,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4分)(2)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分)
具体措施: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结合实际分析(5分)
4.下面是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材料 材料1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和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灾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正在积极推进。(资料来源:)
材料2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去年末,中国共有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537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到285亿元。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53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47万人。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进程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温家宝总理《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说明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3分)(2)结合材料1、2、3,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5分)
(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当前应当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分)答案要点:
(1)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3分)(2)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安全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安定的“稳定器”。(5分)
(3)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实际分析(5分)
5.下面是关于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材料 材料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 材料2 科学发展正在为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2,说明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5分)
(2)结合材料1、2和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分)
1、参考要点:
(1)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科技进步是应对知识经济挑
战的必然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5分)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社会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结合实际分析。(7分)6.阅读下面关于农村建设的材料 材料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千名农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建设新农村,农民有“六盼”:增加收入、保证资金、科学规划、建好村级领导班子、培育新型产业、培训技能; 材料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材料3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摘自《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请回答问题:
(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6分)
(2)材料1显示建设新农村,农民“六盼”之首是“增加收入”,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途径。(7分)参考要点:
(1)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结合实际分析。6分)
(2)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保障务工农民的合 法权益,取消各种乱收费;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结合实际分析。(7分)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材料1: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为5.123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11公斤。但从199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下降,2003年更是下降到4.3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大致相当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2005年粮食产量虽然到了4.84亿吨,仍不能满足需求。
材料2: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为10493元,两者收比为3.22:1。
材料3: 2000年,我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
材料4: 2006年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材料5: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因?(4分)
a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b 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5分)
第一、生产发展。第二、生活宽裕。第三、乡风文明。第四、村容整洁。第五、管理民主。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分)
A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
B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C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D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E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
关键的目标。F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G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H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第五篇:毛概材料分析题
第一章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答案:(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2)①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②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③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根本方法。只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④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使我们的党充满生机与活力,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1)材料1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2)材料2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3)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章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
(1)第一毛泽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在1929年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他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此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他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第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与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四句话内容既一脉相承、又体现结合实践发展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请回答:(1)这段话表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2)如何理解这种思想?
答案:(1)这段话表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
(2)实事求是的思想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必须是能经受实践检验的方法;实践的检验包括了生产实践的检验和生产实践的主体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够指导实践的新思想如果不符合旧的理论,就应该突破旧理论,使新思想合法化。
第五章
1.(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毛泽东思想离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中,这些著作和文献,有的是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有的是深入实际斗争、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而作的指示和决议。可见,中国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在一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3.(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2)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答案:(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2)中国建国三十年来,不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但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耽误了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太慢。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的更加强盛一些。在这一方面我们经过了几次曲折。中国是一个大国,他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现在我们要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第六章
1.(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2)分析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
答案:(1)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思想决定的。第一,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 上搞社会主义的,因此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社会化、现代化;第二,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的生产力还很落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三,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的标准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化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2)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有助于理解和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能够促使我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1)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案:(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七章
1.(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案:(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旧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案一: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1)改革开放的提出: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率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位基本国策。
其主要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国际形势: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快的发展。
国内形势:中国的发展了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 走出去,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外资结构在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标准答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
1.(1)结合材料,说明在 1978 年改革前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是怎样的?(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3)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案:(1)1978年改革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基本上只剩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成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并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总的来说,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管理水平和手段还相当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自动化、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以及手工操作的简陋工具等多层次的生产力同时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一是加强国有经济,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2.(1)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结合案例和社会实际谈谈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答案:(1)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2)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可以概括为是自然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
农村的自然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与城市以及城市工业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差异,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以及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或者称其为自然因素。这里所说的自然因素包括:城乡产业特性的自然差异、城乡不同的聚居方式、城乡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自然因素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远远低于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一个现实原因
政策和制度因素
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及其制度安排,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现实影响因素,或称其为政策和制度因素。中国在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当时中国可供投入的要素匮乏,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在经济政策上,自然形成了以农补工的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并在制度安排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乡有别倾向。这种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逐步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伴随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往的体制中受益最大的城市居民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的强大压力集团,而来自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改革以来城市偏向制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其他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天然所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或受利益集团的压力所作出的正常的选择。
(3)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实际上,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关节点就是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和资源约束;另一方面则要改变中国具有较强惯性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此,中国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策。1.通过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通过政府的财政职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3.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4.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5.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6.建立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机制,改变以往农村居民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3.(1)材料1、2、3、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的水资源频频告急,其它资源也严重短缺,请就改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我国的自然资源正在大规模的减少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为了做好这三个工作,必须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决策体系;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科技,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不断培育环境友好文化氛围。
4.(1)什么是“三农问题”? 我国为何一贯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2)结合材料和社会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应有哪些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答案:(1)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2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 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 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 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5 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6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7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 要。8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9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支持农村建设。
(2)
一、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三、以中国特色城镇化拓宽农民生存发展空间。
四、以信息化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对入世的挑战。
六、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熊十力说: “欲灭其民族,必先灭其文化”。请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 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 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 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 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第十一章
1.(1)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2)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案(可能答案一):(1)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纲领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2)(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能答案二):(1)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