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

时间:2019-05-12 20:4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

第一篇: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

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

2014-07-09

来源: 中国妇女报

“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今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这样勉励广大青年。而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男女平等是平等的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是学历层次较高的青年,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对我国社会性别意识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今高校学生的性别平等价值取向如何?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北京市妇联委托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开展的“首都高校性别平等意识”问卷调查,即重点关注并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基本认同性别平等价值取向,多数学生不赞同传统婚恋观和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对男女平等国家政策有了解,赞同男女两性具有平等的社会价值和权利义务。但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是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男性对男女平等国家政策法律的关注度高于女性,但他们更倾向于认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学历越高对性别歧视的敏感性越强,但也越倾向于认同传统文化观念与习俗。

因此,在当下中国复杂多元的性别语境下,在国家和全社会运用法律、政策、舆

论等多种手段切实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如何研究和制定提升高校学生性别平等价值取向的政策措施,让先进性别观念在高校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一个需要特别关切的时代命题。

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高校学生进行的“首都高校性别平等意识”调查显示,64.25%的受访者对性别歧视有清晰的认知;50.95%认同男女平等;84.45%了解我国目前有专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54.58%认为恋爱中女生遇到心仪对象应主动表白。高校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然有些数据令人意外,如只有35.0%的男性认同男女平等;在了解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的大学生中,来自城市的比例最低。

高校学生男女平等价值取向与群体差异

——“首都高校性别平等意识”调查之新发现

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北京市高校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状况,探求更好地提高高校学生男女平等意识的对策,2013年,北京市妇联设立“性别平等意识调研”课题,委托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会同北京妇女研究中心、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会承办,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13所高校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2份(出现了没有被抽到的同学认为问卷非常有意义,主动复印填写的情况)。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我们把问卷重点涉及的性别不平等认知、性别观念认知、政策法律认知、婚恋家庭观念认知,分别与性别、学历、专业、出生地、兄弟姐妹数等被访个人信息进行交

互分类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少选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性别不平等认知

——教育政策不平等。对于高考中出现的小语种等专业按性别划定分数线且男生录取分数线低于女生的情况,25.99%的受访者认为是性别歧视,完全无法接受;41.24%认为是性别歧视,但现实需要,可以接受;32.76%认为不是性别歧视,是现实需要,完全可以接受。分性别看,48.2%的男性认为这不是性别歧视,是现实需要,完全可以接受,女生持这一看法的只占19.9%。分出生地看,选择“是性别歧视,完全无法接受”的,出生城市的群体比例最低。

——就业不平等。对同等条件下是否存在女生更难找工作的问题,15.03%的受访者选择“从不这样认为”,44.57%选择“是有时会出现的个别问题”,40.40%认为“是女性群体面对的普遍问题”。分性别看,女性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这是女性群体面对的普遍问题,而男生这样认为的只占27.0%。分学历看,55.1%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这是女性群体面对的普遍问题,持这种看法的硕士研究生次之,本专科生比例最低。——女性领导少的原因。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受访者中,8.70%认为是女性个人原因,42.80%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原因,48.50%认为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分性别看,14.4%的男性认为是女性个人原因,持这种观点的女性比例仅为3.9%。50.8%的女性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持这种观点的男性仅占33.2%。

——性别歧视认知。统计发现,受访者中,64.25%对性别歧视有清晰的认知,其余为没有清晰的认知。分性别看,女性对性别歧视有清晰认知的为75.5%,而男性只有50.7%。分出生地看,县镇和城市出生的被访者对性别歧视有清晰认知的比例更高些,而农村出生的群体比例较低。

性别观念认知

——是否认同男女平等。统计显示,受访者中,50.95%认同男女平等,49.05%不认同男女平等,且存在性别、专业、兄弟姐妹数量的差异。分性别看,65.1%的女性认同男女平等,而只有35.0%的男性认同男女平等。分专业看,在认同男女平等的群体中,比例最高的为人文专业,比例最低的为理工医学专业。

——是否认同男女有别。统计显示,受访者中,9.75%不认同男女有别,43.15%部分认同男女有别,47.10%大部分或全部认同男女有别。分性别看,女性中13.5%不认同男女有别,男性只占5.3%;而男性中58.4%大部分或全部认同男女有别,女性只有37.7%。分学历看,在不认同男女有别的群体中,本专科学生比例最高,博士研究生群体比例最低。从出生地看,不认同男女有别的受访者中,11.5%出生于城市,农村出生的只占7.2%。

——是否认同男性思维能力比女性强。受访者中,68.11%认同“男性思维能力比女性强”,31.89%不认同这一说法。分性别看,女性中36.7%不认同这一说法,而男性中只有26.2%不认同。从兄弟姐妹数量看,独生子女中33.8%不认同这一说法,而不认同的非独生子女只有29.3%。

政策法律认知

——对男女平等是否是基本国策的认识。受访者中,50.73%知道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49.27%不知道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分性别看,55.4%的男性知道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女性知道的只有45.8%,分学历看,了解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的,博士研究生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次之;本专科生最低。分出生地看,了解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的受访者中,出生地为农村的比例最大;县镇次之;城市比例最低。——对妇女权益保护法的认知。受访者中,84.45%了解我国目前有专门保护妇女

权益的法律,15.55%认为我国目前没有专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

——能否正确写出一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名称。受访者中,23.17%能正确写出一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名称,76.83%不能正确写出。分学历看,在能正确写出的受访者中,博士研究生比例最高;硕士研究生次之;本专科生比例最低。分专业看,在能正确写出的受访者中,人文专业和农林专业的比例最高;理工医学专业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婚恋家庭观念认知

——对恋爱中男女AA制的看法。样本中完全赞成AA制的占39.31%,认为男生应主动买单的占31.55%,无法接受的占3.36%,余下的则认为无所谓。不赞成AA制的男生高于女生。学历越高越赞同应由男性买单。

——对恋爱中女生遇到心仪对象应该如何行动的看法。54.58%的人认为女生喜欢就应该主动表白,40.95%的认为可以有追求的行为但应等待男生表白,4.48%认为女生不应采取任何行动,只应等待。男生更赞同女生应主动表白。来自农村的学生更赞同女生应主动表白。

——求偶最看重异性哪一方面特质。受访者中,8.27%的人选择相貌,66.78%选择品性,17.64%选择能力,1.10%选择经济实力,余下的选择其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除品质外,男生更看重相貌,女性更看重能力。

——理想妻子的形象。受访者中,19.29%选择了“事业有成的女强人”,38.32%选择了“温柔完美的家庭主妇”,12.49%选择了“性感迷人的娇妻”,16.90%选择了“迷糊可爱的小女人”,选择“其他”的为12.99%。分性别看,超过一半的男性理想妻子形象为“温柔完美的家庭主妇”,而选此项的女性仅占27.1%。分学历看,选择此项的博士研究生最高。

——如何看待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受访者中,40.48%的人完全可以接受,48.70%的人不太能够接受,10.82%完全无法接受。男性中完全可以接受的比例占54.2%,女性只占29.1%。分学历看,完全可以接受的群体中博士研究生比例最高。

——对男性选择做全职家庭“煮夫”的看法。受访者中,19.18%完全可以接受,45.72%不太能够接受,35.10%完全无法接受。在完全可以接受“煮夫”的群体中,博士研究生比例最高;在完全无法接受“煮夫”的群体中,比例最高的也是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差异与融合—当代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解读

差异与融合—当代中美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

?

文化虽然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比较稳定,但本身却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文化也不例外。如我国在计划时期受整个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缺乏一种自主性的企业文化,改革后企业文化及其研究则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所以不同时期作为整体呈现出来的企业文化肯定是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既已博大精深,认清转型和崛起中的中国更是非常困难。为便于分析,我们采取了策略上的处理,即对于中美企业文化差异性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对传统的分析,而共同趋势则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特点,这样就有了继往开来”的分析意义。中美两国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分析(一)已有研究的综述对于中美企业文化特点的总结非常多,而且内容大同小异。对于美国企业文化的概括,这里简言之,可以认为“美国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有两条:一是只强调个人作用,或叫倡导个人能力主义;二是重视管理硬件,追求理性化管理。”美国人思维方式上有长于分析的特点,文化上有宗教的信仰资源和法治契约的现实资源。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概括,有的仅仅是停留在应然而非实然上。但是可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相一致,中国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集体本位和人治色彩。中国人思维方式上秉承综合的整体性思维,文化上有道德伦理的思想资源。(二)中美两国企业文化的内容差异1.价值观方面价值体系的核心构造不同,表现为人格取向中的文化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因此,东方文化的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的发展取向是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

第三篇: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习俗与性别意识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习俗与性别意识解读 作者:黄燕飞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1期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习俗是新疆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内容丰富多彩,既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又彰显出一定多元文化的特征。在各民族岁时节日习俗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的影响显现出一定的性别角色差异,对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习俗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文化的了解,同时对认知新疆少数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 性别意识

[中图分类号]I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77-02节日被公认为是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一、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习俗

在新疆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等,这些民族受到不同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营造出丰富多彩、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岁时节日习俗。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大体分为宗教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经贸性节日等,其成因缘由不尽相同。一方面,与各民族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是潜在深刻的民族文化反映。如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综合反映了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行为交际等诸多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也与许多民族古代天文知识和立法的传承有关,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纳吾鲁孜节”,就是以农历春分日为依据而形成的。此外,某些节日与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沿革和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代代传承下来的,如锡伯族、达斡尔族的纪念性节日“西迁节”、俄罗斯族的“复活节”。另外新疆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擅长各类文体活动而著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相关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经贸、娱乐节日,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演唱等。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综合地反映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内容,是各民族文化展现的窗口,人们通过节日活动,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各民族发展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社会文化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男女在岁时节日中行为方式的差异

一年一度的岁时节日民俗活动,是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各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模式的再版和继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节日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男女在节日中的活动方式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节日前期的准备工作大都由女性完成“古尔邦节”“肉孜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女性通常要在节前打扫房屋院落卫生,自制各种民族风味的食品,如馕、馓子、包吾尔撒克及各种点心,上街购物买节日必须品,为家人准备新衣等。男性对此参与的较少。

(二)节日期间男性去清真寺做礼拜,节日仪式主持由男性来承担

在过节期间,成年穆斯林男性在节日清晨净身更衣后成群结对地去清真寺做礼拜。女性们则因为受到宗教观念认为女性是不洁的影响,女性一般在清真寺附近、郊区或家中做礼拜。在某些节日仪式中,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男性来主持,女性无此特权。如哈萨克族过古尔邦节时的宰羊前的巴塔仪式,都由男性完成,女性大都负责宰羊后的洗羊肠等工作。

(三)节日期间男女拜节

在节日期间,新疆少数民族一般情况下通常都是男性外出拜年,女性则是留在家里做饭,准备节日食品,迎接客人的到来,可以大致概括为“男性拜节、女性迎客”。哈萨克族过节时第一天是男性出门拜年,女子在家待客,第二天才是女子出门拜年,折射出性别差异。

(四)节日期间的男女不同的待客习俗

节日期间高朋满座是令人喜悦的事。维吾尔族家庭中如果来客人,通常要按男女长幼的次序进门就座,一般最年长和最尊贵的男性要坐在最中间的位置,其他人按照辈分长幼依次坐开。家中男性主要和客人吃饭聊天,女主人则要为客人服务,倒茶、做饭、端饭菜等。客人离开后,女性才开始吃饭,有些传统的家庭男女还要分桌就餐。饭后的收拾餐具、打扫卫生也由女性承担;哈萨克族、蒙古族妇女一般都坐在靠进餐桌最靠外的位置,方便为大家服务,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在进餐时多采用男女分餐制。

(五)节日娱乐活动中男女差别

节日中总是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的参与者大多都是男性。如哈萨克民族中叼羊、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均限男性参加,女性一般都只是观望者。

三、女性节日与女性地位

在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女性节日,如新疆柯尔柯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喀尔嘎托依节”,其意为“乌鸦宴”,是为了纪念妇女们机智和勇敢地抵御外族侵略而形成的。此节于每年公历的7月22日举行,节期为一天。节日当天,男性禁止参加节日仪式,男性要为女性宰羊和准备其他食物,但是不能进屋。节日庆典活动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仪式开始后,先让每一位妇女喝一碗奶,以示妇女要洁身自好、真诚、勤劳。然后,举行歌舞表演、讲故事等娱乐活动;此外,塔吉克族的播种节象征着正式播种的开始,当日要请一位有福气、多子多孙的老妇人坐在地中央,再找一个人象征性地围绕老妇人转圈,然后再翻挖土地,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

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有的女性节日管窥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性别意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这些女性节日赞扬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敢,在一定层次上女性享受了尊贵待遇,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这些特有的女性节日也体现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规范要求,要求女性要恪守妇道、勤劳、善良、真诚。所以,女性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女性问题体现在节日民俗中反映出两难困境。

四、岁时节日民俗变迁与性别意识的转变

(一)男女活动差异的缩小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男女社会分工逐渐趋同,社会的发展使得男性与女性间的性别角色差异缩小,女性的地位日益提升,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已不仅仅是贤妻良母、生儿育女的角色,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已经淡化,这也充分体现在新疆各民族节日中,如在节日期间准备食物、购买年货等已经不再单单是女人的义务,男性也逐渐关心节日生活安排,开始帮助妻子在节前打扫院落和房屋、准备食物、上菜、洗碗、收拾剩餐、带孩子等。此外,过去新疆各民族在节日期间男女分餐有严格的要求,但现在也都共餐饮食,不再分餐。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时代日新月异,新疆各民族诸多女性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是靠实力生存发展的。女性开始不断追求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把自己当作社会生活的创造者,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中一系列不平等的现象,不再盲目地依赖于男性。她们努力创造新生活,和男性一样追求话语权、支配权、拥有权、决策权。这种思想正符合全国女性组织的宗旨:女性首先是人,是个像我们社会中其他人一样的人,女性必须有机会发展她们作为人的潜能;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正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在节日中和男性一起参与娱乐活动、表演民族歌舞,赠送礼物,充分享受节日的欢娱、美的熏陶,实现男女平等。传统性别意识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女性个人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推行男女平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在各民族中广泛推行男女平等教育,使传统的岁时节日习俗中的性别差异弱化。只有男女和谐了,才可以携手构建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杨启辰,杨华.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M].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4]西仁•库尔班,伊明江•木拉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小组成员:邓潭静胡海笑丁苓苓

一、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校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进

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

100人。

四、调查地点:在我校的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按照科学方法的论的要求步骤: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为了创建“绿色校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大学生现在整体的环保意识如何,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

2、分析问题:我们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对调查结果逐一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关于环境的了解

1.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天吗?

A、知道(24%)

B、不知道(76%)

(如果知道,是哪一天?)6 月5日(正确:12%)第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2、你知道“拯救地球一小时”活动么?

A 知道,并且参与过(80%)

B 知道,没有参与过(10%)

C 不知道(10%)

这一题的调查结果让人感到欣慰,有很多人对于“拯救地球一小时”这一活

动了解,并参与了这一活动,以世界行动保护环境

3、您知道汽车排放一氧化碳最多的状态吗?

A、知道(30%)

B、不知道(70%)

4.汽车排放一氧化碳最多的状态是:

A.停车状态不关发动机(正确10%)

B.高速行驶

C.中速行驶

D.低速行驶

这道题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一些生活常识不是很了解,因此在生活中就

无法做到切实的保护环境。

日常行为习惯

1、你有否双面使用每张纸张的习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有(7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没有(10%)

C.视情况而定(20%)

这道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可以在生活中节约纸张,将环保意识融入生活

2、到超市购物时,你的习惯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自备购物袋(50%)

B.索取塑料袋(1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视情况而定(40%)

由于环保购物袋的价格相对太过于便宜,很多人宁愿花钱买,这就说明了很

多人的环保意识不够强,没有将这一措施落实到实处

3、对于垃圾的处理,如果附近但远处有垃圾桶,你一般会:

A、走过去分类扔进垃圾桶(65%)

B、走过去不分类扔进垃圾桶(35%)

C、不过去扔在地上

虽然说就绝大多数人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当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垃

圾分类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垃圾的分类回收

4、你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率?

A.从不(5%)

B.1-2/周(80%)

C.3-4/周(15%)

一次性餐具会造成很大的污染,尽量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就是切实保护环

境,但是只有很少人不用一次性餐具,其实由于世界情况的制约,人们为了方便性,还是选择使用一次性餐具

对于环保的态

1希望了解学校的耗水耗电情况吗?

a)非常想(55%)

b)无所谓(35%)

c)不想(10%)

绝大部分人还是对于能源的消耗非常关心,这是很好的,同样也有相当

一部分人对于能源的消耗不闻不问

2、你对使用塑料袋的态度是什么:

a)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45%)

b)知道会带来污染,但为了方便无法避免(55%)

c)便宜又方便,免费提供,不用白不用

d)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人们在生活中一般会选择对自己生活方便的事情去做,一次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选择使用它们,环保意识不够强烈

3、你认为保护环境是否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A是(90%)

B大概是(10%)

C不知道

D不关我事

绝大多数人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4、如果有环保活动,您愿意参加吗?

A.非常愿意(30%)

B.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65%)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不好玩就不参加(5%)

D.从不参加

虽然对于环保工作大家都是认同的,但是实际的情况还是会左右这些活动

环保意识调查

1、您觉得城市的环境哪方面必须尽快解决?

A.绿化(12%)

B.噪声(44%)

C.水污染(44%)

D.楼层美化

E、其他

对于周围环境大家还是都比较在意的,尤其是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也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对于一个美好的环境人人都是渴望的。

2、您认为我国在环保立法、执法上做的如何:

A 很好(10%)

B 有一定缺陷(75%)

C不好(10%)

D远远不够(5%)

看来多数人对于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力度觉得还是不够。我们应该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我们环境。

3.如果在水龙头附近张贴节水标志你是否会因此尽量节约用水:

a)会(80%)

b)也许会(20%)

c)不会

由此可见多数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一种良好的氛围影响下,大家会更为自觉的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对我们的环保事业有着积极的启发。

基本信息调查

1、性别A、男(48%)B、女(52%)

2、专业:A、文科(20%)B、理科(80%)

3、总结解决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在环保方面的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虽然自身做的并不是非常到位,但总体态度是好的。

通过调查中,我们调查小组研究发现我校存在一些问题。

1、对环保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入。多数人对于环保只是感性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过。这可能与我们的教育和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关于环保充耳不闻似乎是件普遍的事。

2、知道怎么做是合理的,但并没有切身履行。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意识到塑料袋打包对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坏物质会随着你吃饭时带进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现。我们学校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垃圾,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做起:一从自己身边做起,二一点滴小事做起,三、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意愿,但少实践。

多数人都意愿参与一些环保活动,但真正参与的人却并不多。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一种氛围。尽管我们林业大学在环保方面有很多的优秀社团和组织,但是要想做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还是很难。其实相互影响最大的还是同寝室或者同班的同学。只有环保活动深入到每个班、每个寝室,才能真正的影响

到每一个人。

4、环保需要增强主人翁意识,需要大家的参与。

真正的环保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我们的日常行为该改变的。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有所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校园;还有我们校多开展一些环保事业的活动,来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成因与对策解读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价值导向的不正确,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规划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只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就业渠道,才能转变大学生择业观。

[关键词]经济发展,价值导向,分配改革,认识自我,拓宽就业

择业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择业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随着社会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择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同时期的择业观念受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受社会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择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择业观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制约人们的具体的择业行为。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职业,从事工作的动机是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赞成“有理想不如有钱,成才不如发财”。在择业时,物质因素首当其冲,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成为毕业生追求的理想目标,看重职业的物质利益和稳定性,把高收入、高地位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择业时注重现实,满足安逸生活,这些观念的形成是有其社会根源的。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成因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择业观形成有深刻影响。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大学生合乎逻辑的思想归宿,并主导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行为。大学生择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水平进行对比,才能说明期望是否合理。工资收入高,工作生活环境好,不仅是对金钱的拥有,而且是风险的代价,是投资的回报,是地位的象征,它赋予人生成功的内涵。当前大学生择业观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大学生择业是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同职业的经济收入几乎是同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收入在不同职业间的差距迅速扩大,以至扩大到某些职业收入让人无法接受,加上灰色收人的大量存在,引起社会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钱上帝角色正是这种失衡心态所导致。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不仅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区域收入、行业收入 也极为悬殊。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报告》,该报告显示:2005年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扩大了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比,1978年改革之初为2:1上升到2003年的3.23:1,2007年突破3.32:1,加上社会福利等实际差距达到6:1的幅度,同时基尼系数也达到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之上。2006年东部和西部地区CDP的比值是3.26:1.09,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2007年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东部为16908元、中部11586元、西部11144元。全国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人均工资水平之比已经从2000年的2.63:1扩大到2005年的4.88:1。高收入和低收入行业的工资差距接近3倍。现实中的社会分配不公,起点于占有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不公,尤其是占有垄断资源,使区域间、行业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这种差距扰乱了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挫伤了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道德精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可能指望大多数大学生超脱现实,不惜承受巨大牺牲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青睐经济发达的地区及城市,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不愿回乡就业,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而在乡镇农村就业者仅占19%,来自农村的也选择在城市就业,“宁要北京一张床,也不要外地一套房”是他们择业观的真实写照。经济利益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因为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必然导致金钱意识的抬升,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职业必须具有物质激励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否则无法获得选择者的青睐。当前普遍趋势是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向往内地,内地的向往沿海,农村的向往城市,中小城市向往大城市。“老三到”即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位于“新三到”,即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钱最多的地方去。因此,在择业上,大学生追求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的“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的好单位,眼光盯在大城市的国企、党政机关、外资企业,不愿到基层、到西部、到边远地区工作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他们的社会历史责任,而对社会存在分配不公现象视而不见。如果政府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补贴制度,最大程度缩小地区问、行业间收入的差距,无论什么地方,从事何种职业,收入差距都不会太悬殊,大学生择业观不会是今天这个状况。

(二)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形成不可忽视。对择业而言,实现个人价值就是选择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二者统一起来的职业。我们一贯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这是正确的价值导向,但现实中对贡献或成功的认同与评价,使一般人的价值观发生倾斜。原因就在于现实中有些人过分看重所谓的“成功”,整天以一些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等为榜样,而那些“下得去,留得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平凡岗位上勤勤恳恳作无私奉献和利益牺牲的大学生们是无人知晓的,所以导致了人们片面追求所谓成功。如果大学生选择到艰苦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到偏僻地方去作“无私奉献”,那么他们不仅必须忍受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如经济收入低,改变自己的机会少和恋爱婚姻问题以及以后子女的学习条件不好等问题,而且在别人看来都不是什么成功人士。所以,在这样一个把一切都物化的社会条件下。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大学生的择业是被动与不自由的,如果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大学生是不合乎道德原则的。要大学生把为社会尽义务、作贡献放在首位,以寻找建功立业的最佳位置,最好是请一些平凡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谈心,启迪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发展事业的奋斗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政府应当对扎根基层,或在西部落后地区,在平凡岗位上勤勤恳恳安心工作的大学生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和动力,促进大学生合理地分流到各地区、各行业中去,让他们学会积极地、创造性地生存,使大学生形成“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理念。大学生择业观转变就不再成为社会性的难题。

(三)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科学地规划自我是大学生不能理性择业的主要成因。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不断学习、实践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一个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太多关注社会黑暗面。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中,就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大学生应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估计自己,正确地分析自己适合干什么,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社会挑战,正确规划未来。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也就是说还不能将自己的素质转化为实在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估计过高。对自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估计过高,缺乏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缺乏诚信,定位失度,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受企业的纪律约束。大学生要想得到理想职业必须学会做事,必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有诚实守信美德,有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制订与自身相符合的职业定位和规划,知已知彼,才能有效就业。特别是当前正处在一个经济相对困难时期。我们更加呼吁大学生们必须正视目前的就业现实,理性就业,这种理性体现为不盲目追求和盲目艳羡表面风光的行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寻找未来事业的坚实起点,眼光宜放长远,不要一味依恋大城市,不妨将目光投向对知识人才更为渴求的中西部地区,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转变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的社会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是转变大学生择业观的重要举措。由于占有自然资源起点的不公,使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因此,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在合理分配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缩小地区、行业收入差距,逐步建立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在全社会逐步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工资上浮幅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水平,推动高中低收入群体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对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就业。实施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不仅可缩小城乡、行业、地区的收入差距,而且对促进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无疑是一种最佳的决策。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全民纳入社会保障范畴。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保障将人们不确定的生活风险通过稳定的保障机制来化解,它起到维系、润滑社会与人生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原来依赖家庭就可以生存发展,依赖单位也可以生存发展,现在只有依赖社会才能生存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它包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项目,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账号,在社会保障金来源上实行“三三制”,即个人缴一部分,国家为他们存入一部分,用人单位为员工存入一部分,直接注入个人账户,员工个人不论前往何地工作和生活,账户随其工作转换而转移。所有国民都能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在此前提下,从事何类性质的职业都不会有后顾之忧,这对促进大学生择业观转变无疑是个最好的办法。

(三)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但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生毕业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甚至不能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当前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身份”而望职兴叹。由于制度性障碍,有些大学生找到了适合创业的地方,但没有户口不能进行工商登记,也没有获得贷款的担保条件,支持大学生创业无法落到实处。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给大学生择业广开门路,促进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冯菊香,大学生择业偏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及其矫正[J],理论导刊。2006,(5)。

[2]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应松宝,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下载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当代大学生与新雷锋精神的碰撞

    山东农业大学形势政策课论文 题目:论当代大学生与新雷锋精神的碰撞 学院专业班级届次学生姓名学号二O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论当代大学生与新雷锋精神的碰撞 班级:2012级法3班学号......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5篇范例)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论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足信”,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读后感.数信12级4班.宋新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 生活于物质丰沛的年代,在每天的奔波忙碌中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于是,信仰对于许多人来说成为了一种触及不到的东西。《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