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心理学

时间:2019-05-12 20:1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与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与心理学》。

第一篇:人力资源与心理学

人力资源与心理学

HR学心理学:

1、工作任务需要

2、职业发展需要

3、看在钱的份上

【龙门阵】HR学心理学,一是为了工作,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心理学多多少少要学一点;二是为了职业发展,HR如果只做事务性的人事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哪怕是看在钱的份上,HR也应该学习心理学,人事是事务性的工作,企业是不会为事务性的工作支付高工资滴。

用静态的眼光独立地看待任务、人和组织,所开展的工作叫人事管理。用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眼光看任务、人和组织理,所开展的工作叫人力资源管理。不用的视角适用不同的理论,站在日常生活的视角,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能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站在更宏观层面,时间和空间才是变化的。心理学和HR的关系也差不多,视角不同,运用的理论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人事工作基本上是事务性的工作,学不学心理学的结果相差不大,就象切菜一样,不学营养学也能把菜切好。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的资源当成组织资源来管理,没有心理学知识基本上做不了,因为人最重要的职业资源是态度、动机和价值观(AMV),不学心理学很难理解这些资源。经验也能指导管理,但是经验积累的效率比系统学习要低N倍,而且经验是在过去的环境中形成的,不一定适合将来,相对而言,学心理学是更高效、更稳妥的办法。

心理学在HRM的应用很多,老桑认为最需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人员甄选:包括外部招聘甄选的内部选拔,这里老桑要强调一点,在甄选测评中,最不可靠的因素是评分人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HR学心理学首先是让自己变得可靠一点,然后才是选对人。面试当中应该问些什么问题?在网上随便Google一下就能找到一大堆,问题不是关键,问题的评分标准也不是关键,关键是打分的人。经常有人问老桑如何才能成为测评专家,老桑的回答总是一样的:先学心理学,把自己是怎么回事弄清楚之后,才有可能成为测评专家。2 管理培训:管理最大的敌人是管理者思维的表面化、逻辑的简单化,管理培训的重点是思维能力训练,不学心理学,不了解人的认识特征,管理培训就只能讲道理。道理谁不会讲啊?到书店买几本流行书、畅销书、教科书,道理多得讲都讲不完。领导训练:领导(Leadership)的定义是:向追随者提供动机的过程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motivation to follower(s)。动机的核心是情绪,提供动机的关键是情绪互动。领导训练是国内企业培训最大的难点,既需要情景训练,也需要心理学知识。现在的管理者,受过良好教育的越来越多,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不把心理逻辑讲清梦,他们不信讲的那一套,只讲逻辑,他们又不知道怎么做。沟通训练:沟通要跨越的障碍首先是大脑,人的大脑是本能、情绪和理性三个CPU在协同工作,沟通也受这三个CPU的控制,这三个CPU工作原理是本能优先于情绪、情绪优先于理性。

如果内心的情结不解开,情绪是本能的奴隶;如果情绪上的沟通障碍不突破,理性被情绪绑架,沦落为情绪的工具。沟通不仅仅是“话术”,没有心理学知识,对“沟通”概念的理解都不全面。其他方面,例如绩效指导、人员激励、企业文化、管理开发等等,也需要心理学知识,但这些都是后话了,把前面的四个方面做好了,其他方面不会有问题。

相对而言,在国外做HR对心理学知识的要求要低一些,因为HRM的专业服务已经成了产业,企业缺什么都可以外包。国内的HR更要学习心理学,不是国内没有专业服务机构,而是在外包的时候,企业至少要有一个人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有能力来判断服务产品的逻辑和服务产品的质量。

另外,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考虑,HR也应该学习心理学。“经理租赁”和“管理外包”全世界的趋势,人员成本高的非常规性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企业留下操作性和事务性的工作,这样可以地降低人员成本。老桑就经常被企业“租赁”去做甄选、测评和培训,租几天的费用比天天发工资要便宜得多。按目前国内大学的规模,学HR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要求的薪资也在下降,如果只做事务性的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在上升,涨工资的概率在下降。光是看在钱的份上,HR也要学点心理学。

第二篇:学与教心理学

1、试论述加涅关于学生心理构成及其分类的观点

(一)先天的素质(The Nature of Learner Oualities)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加涅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先天素质:1.信息输入阶段的感受性;

2.内部加工阶段的工作记忆容量;3.信息提取阶段的速度。先天素质为学习提供可能性,教育无法影响它们,但应避免超越它的限制,“避免超越人类的潜能”

(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特征。1.能力(abilities):(1)一般能力(测验得到的智商):核心是认知能力。

(2)差别能力:言语流利、数字推理、空间定位等;2.人格特质:其中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动机与焦虑。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与人格特质)虽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会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本身并不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后天习得的素质(Qualities that are Learned)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态度5.动作技能 { 五种学习结果(习得的性能)}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

2、怎样理解学习概念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是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1、学习的发生时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

2、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

3、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行为的发生

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学习行为,而且动物也能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地的、有计划的、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已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3、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

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试论述品德及其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5、试论述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1、设臵并陈述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这是一个教案首先要明确的。如何明确?

 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所学内容作知识分类学方面的分析,以确定属于哪一类知识,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测。

2、分析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  明确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

 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 

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技术

 课的类型不同,教学步骤、方法、技术也不尽相同,课的类型可以从两方面分:  第一,根据广义知识分类,有三类课: 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 3)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 第二,根据两类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三阶段,亦可划分为三类课: 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以知识的巩固为目的——复习课  以知识的转化为目的——练习课。 以学生活动为主。

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为主要目标的课;  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或期中、期末进行。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试卷,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

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6、试论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观

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组成:

1.认知内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生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影响的结果。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3.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而附属的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长者或权威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为满足。(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是在客观社会的影响下内化而成的个人确立的目标;而附属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则是由长者或权威人物给确定的。

(4)学生在附属的内驱力的促使下,从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中也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赢得的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派生的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

附属的内驱力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的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在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在青少年时期,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第三篇: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一

心理学是个宽广的话题,覆盖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出于好奇,这学期我选了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心理学,我获益匪浅。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学习心理学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深,它接近人们的生活,关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给人生活上的启迪,让人快乐的生活。下面,我就我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它们对我的影响。

首先,在情绪控制方面,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控制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每天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心情不好时,好像每件事都在为难你,不让你过去;而当你心情舒畅时,好像每一件事都会做的得心应手。这就是意识的作用,当我们内心抑郁时,我们的内心有一种抵制的情绪,就好似让你干你不想干的事情时,你都会表现的不那么积极,相反,当我们心情舒畅时,你很乐意去接受,去处理问题,大脑也变得活跃起来,所以问题解决起来就变得简单很多。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天早起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在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同时在遇到困难时不慌张不莽撞,小心谨慎并坦然面对,用心去解决事情,接受改变不了的事实,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不要被一些负面情绪所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将问题解决掉,而不是一味的发泄抱怨。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过分地加以掩饰。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自由,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力。宣泄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向亲密的朋友倾诉、向同病相怜的人倾诉,同时也可以倾听一下别人的感受,或向父母,老师求助,他们毕竟比我们有经验。万万不可以不正当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者压抑情绪,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也重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也可以说是半个社会,在大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天,我们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 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 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打个比方,像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这样的比赛,一般都是3个人一组,如果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势必会影响团队的合作,最终影响成绩。所以我们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人不苛求,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应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学会合作,学会对他人负责我们对人要平等,无论对待什么样的 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平淡的心,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要有不通的方法,要学会摸索他的内心世界,在交往的开始就要了解他的优点,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朋友。

最后,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 公德。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要学会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如果恋爱失败了,不想再进行下去了,也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女生很难从失恋的悲痛中解放出来,所以,分手也要掌握一定的分寸,对于一些容易多愁善感的女生,你要小心,注意不要当机立断,要委婉的去说,否则,会对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对于性格开朗的女生,你可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直接说明,或许,你们还能朋友。总之,要把握一个度,要学会分手的方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恋爱快乐,也要学会分手快乐,以更合适的方式解决。

以上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点感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快乐,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呢?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等待着你的加入,像轮滑社,乒乓球社了,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结交各种各样的人,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邀上几个老同学出去爬山,出去聚一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释放身心的疲惫,学会释放压力。回忆大一的时候,我们兴大的同学一起爬灵山,虽然是冬天很冷。但是都很快乐,身心无比放松,快乐。所以,大学,要学会释放自己,学会减压,在结交朋友的同时,给自己一些宽松的时间,释放压力。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我们还有紧张的学习,学习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作为学生,不学习是不行的。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学期要达到什么标准,要达到什么目标,都要很清楚。在生活方面,也要学会正确对待爱情,不能因为谈恋爱而荒废的学习,总之,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有意义,问心无愧。

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通过学习这门课,是我更清楚的了解了我们本身,更加懂得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学期收获还是挺大的。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二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四篇:心理学与生活

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宰

--------浅谈大学生情绪与情感心理现状分析

学院:金融学院班级:11级金融工程1班姓名:章 惠学号:20112397

一、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朋友

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情绪是这样定义的:

情绪:广义包含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极其体验。有愉快、悲哀、愤怒、有余、赞同等不同形态,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情绪是人及动物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情感是比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表现感情的内容方面,既有稳定持久,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有积极、消极之分。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解决方法

1)嫉妒

通俗来讲,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情绪体验。相信大家对嫉妒的滋味应该不会陌生,那种看着别人功成名就时心底的丝丝酸楚,就是嫉妒的一种表现。它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恐惧、怨恨、失望等。

其实每个人在这种情绪下的心里语言是不同的。就拿我自己举例吧,看到别人学业社团一帆风顺的时候,心里也不是滋味的,一方面出于嫉妒的心理,我会认为:“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我做不到?”此时还会对自己默默责备一番。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许我是一个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自己的自我期待很高,所以当现实与期待有落差的时候,我的心里出现了一种不平衡。但是当我心情平复之后,我会比较别人和我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不断的敦促自己变得更优秀,能够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处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但是也有人拥有比较偏激的心理状态。把一种对自己自身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就是我们平日生活中听到的闲言碎语或者是诋毁,甚至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嫉妒之心而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

嫉妒的危害远不是让你心里有些纠结就完了,而是会让人中日受到烦恼的折磨。嫉妒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具有杀伤力,心存嫉妒的人感受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还常常会因嫉妒和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嫉妒还会带来各种负面情绪,让人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一些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极度产生罪恶感,看不起自己;另一方面又无法停止嫉妒别人,从而陷入更加巨大的痛苦当中。

以前总不好意思开口承认自己有嫉妒之心,总是把它冠上羡慕之名。但是老师说:适当的嫉妒并不是什么坏事,它有助于自己反省自身的不足,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自己的最终目标。要战胜嫉妒首先我们要认正确认识到:别人的成功对你没有什么伤害。很多人的嫉妒源于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承认别人的成绩相当于否定自己的努力,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其次,要见贤思齐,而不是见贤就生疑。把别人的成绩视为激励你继续努力的动力,因为他们的成功其实是在鼓励你:只要奋斗,及时抓住机遇,就能取得成功!

2)自尊情感

此外,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正因为自尊感情高,所以不管别人

怎么说自己,也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不会生气。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适当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自尊感情低的人无法尊敬自己,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无法尊敬自己,于是便就发怒了。因此,如果平时就能够多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生气了。

在这里我想说,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心中对自我的认可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就说明他的自我认识是相对客观的,而且依据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不仅能够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稳定,往往还能够制定出现实可行的计划,从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获得成功。

3)空虚

有没有觉得你琐事缠身却无从下手?这些让人毫无头绪的琐事像水草一样难以理清,于是你想着“算了,休息一下”,顺手打开电脑,聊聊天,逛逛微博、看看动漫…无忧无虑挨完一天,然后在晚上睡觉前猛地睁大眼睛---哎呀,我今天什么也没做!我想每个人都这样的时候,每每答应自己今天下午只在电脑上花一个小时,等到傍晚时才发现我已经在不断地网页链接中白白浪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也会有明明有很多事情可以忙,却根本提不起精神来做。后来我找到治好自己这个毛病的方法:看一个著名人物的演讲,比如我自己很喜欢TED演讲,然后自己心中被埋没很久的理想又重新燃起,接着就有动力去完成手头上的事情啦!

空虚不是空闲,而是一种内心的空洞,是心里的不到充实,不管手上有没有事可做都觉得百无聊赖,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有时我们身边堆满了各种事情,但却好像连戳鼠标的力气都没有,身体在放假,而心灵却在被焦虑折磨着。或者明明忙到昏天暗地,却无法从奔波忙碌得到快乐,不知道自己为何拼搏。空虚就像是隐形的杀手,不知不觉将你的志向、你的追求、你的行动力扼杀掉,还会成为滋生抑郁症、孤独症的温床。空虚的人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不空虚,就好像站在一片空白之中,不知道哪里才有出口,从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沮丧,形成恶性循环。

要驱逐空虚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起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你就有驱动力,你就会开始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当你努力向目标冲刺的时候,空虚自然就会灰溜溜地离开!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去听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参加可以锻炼自己的比赛,在这种活动中获取成就感,在这样的活动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添加新的动力。如果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好就列张书单,一本一本地读,用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启发自己,走出自己给自己画的圈。

三、深厚而久远的情感---友谊

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友谊的心理学定义,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它而变得丰富多彩。友谊是你心力疲惫之师最温馨的港湾;就是你受到伤害受到委屈之时最可靠的避风港;就是在你欢乐幸福之时尽情舞蹈的地方。痛苦之时有人分享,痛苦就会减半;欢乐之时有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有的人对身边的环境的变化很敏感,即使是很小波澜在他(她)的心中都会产生很强烈的感受,他们可以把即使很小的故事在自己心中演绎成自己想象的摸样。所以他(她)们多数时候心中不会感觉到太多的孤独,这种人更爱幻想。他们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更愿意呆在自己建筑的内心世界中,而不积极与身边的人群沟通,极端的时候会养成性格孤僻、爱幻想、不易合群的性格。

在提到友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很令我们尴尬的词语“社交恐惧症”。他们害怕社交活动(如机会、会议或在公共场合进食、说话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与他人对视等);在人群中手足无措、全身颤抖、汗如雨下连话都说不清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的情况。据调查,大约有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社交恐

惧时最极端的一种。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社交恐惧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不确定观念,对社交活动行程库管的认知,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在行动上我们也需要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并增加社会活动,这也对建立正确的人际观念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多一点社会互动:家里虽然舒服,但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也要抽出时间会会朋友,逛逛街,建立和维持友谊是我们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些活动能给你一种特殊的快乐和愉悦,而这恰恰是电脑做不到的!积极参与到群体活动中,多和人群接触,减少自己的害羞情绪,坦然接受他人的邀请!

五、最近在网上看到以下十条非理性信念有些惊讶,追求完美没有错,但是很多时候千万别让自己陷入苛责自己的牛角尖,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勇敢面对和承担,要相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十条非理性信念包括以下十条

1)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在自己生活环境中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与赞许;

2)每个人都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有成就,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恶性的,为了他们的恶行,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与惩罚;

4)假如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欢或不期待的,那么他是糟糕的、很可怕的,事情应该是自己喜欢与期待的那样。

5)人的不快乐是有外在因素引起的,一个人很少有或根本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忧伤和烦闷;

6)一个人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应该非常挂心,而且应该随时考虑到它可能发生;

7)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

8)一个人应该依靠别人,而且需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9)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她目前的行为实际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某事曾影响一个人,它会继续,甚至永远持有同样的效果;

10)一个人碰到种种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妥当及完善的解决途径,如果无法找到解决方法,那将是糟糕的事。

其实生活不是用了护发素的亮泽秀发,可以一顺到底。当你不幸和他们狭路相逢的时候,不如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多和自己说“算了吧!”,“不要紧!”,“没关系!”。不管面对怎样的窘境,你都要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争取过了,不论结果如何都大可以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来接受,不要再紧紧抓着失败不松手。参考文献

[1]莎伦·布雷姆 等﹒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芦淼﹒不一样的健康心理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第五篇:说谎与心理学

说谎与心理学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去说一些慌,其实说谎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并且没有人愿意去说谎,但是有时还是为了不去伤害对方的感情而去讲一些善意的谎言,就是所谓的“白色谎言”;但如果是恶意的、为了一己私利的那就是“黑色谎言”。虽然谎言无处不在但是人们也不是没有办法知道言语中的真假。说谎者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但是无法控制非言语行为分析及生理方面的分析,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说谎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说谎心理学非言语行为分析

心理学家通过日记记录法对人们日常说谎行为进行研究,证明了说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会行为。人们平均一天说两次慌,说谎的内容通常与情感与感觉有关的,包括观点、感受、对人事物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但是为什么要说谎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为了给他人制造积极的印象或保护自身免于陷入尴尬、不安的境地

2.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符合的利益

3.为了使他人显得更好或者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

质是自私的,但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Trivers等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被识破,人们还具有自我欺骗的能力,自我欺骗使说谎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平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既然人们有这么多的理由来说谎,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谎言的类型有哪些。谎言除了可以分为“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之外还可以分为“直接的谎言”、“夸大的谎言”和“技巧的谎言”。

1.直接的谎言:也被称为歪曲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说谎者所传递的信息是与事实完全相反或不存在的。

2.夸大的谎言:在谎言中事实被夸大描述或者传递的信息超出了事实。

3.技巧的谎言:指用来误导他人的字面上的事实。

不借助任何仪器就可以观察到的说谎者可能暴露的语言和非语言线索一直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所在,对说谎线索的研究将非常有助于人们对说谎现象的正确了解和识别能力的提高。Depaulo等人于2003年所做的有关说谎行为的元分析研究中分类列举了158条可能存在的具体语言及非语言线索。根据线索所揭示内容的不同层次,Ekman等人将其划分为两大类1.是否在说谎的线索2.揭示谎言掩盖下真实情感的线索。目前绝大部分关于说谎行为的研究中所提到的线索都属于前者。从线索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静态线索指那些在交往过程中相对恒定的因素,例如:个性、衣着、长相、肤色、气质等。动态线索指那些随彼此交流的进展而不断变化的因素,如: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眼神等等。

Zukerman等人首先提出“仪表偏见”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些人无论他说谎与否,都会被判断为说谎,而另外一些人总会被判断为没有说谎。这些偏见有可能源自一些稳定的外表特点,给人造成无辜或有罪的直观印象,就是说,对方的外在形象会被观察者直接视为判断其可信度的静态线索。对静态线索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说谎者的外在魅力、面部特征和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识别者判断准确率的影响方面。

外表有魅力的人由于高于普通人的自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他们在说谎时表现更加娴熟自然,更善于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包括举止和表情),暴露更少的线索。根据社会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知觉具有适应和演化的功能,如果某种外在的生理特征所揭示的内部心理品质对某个物种的生存或对某个个体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他就会影响印象的形成。比如婴儿和抚养、保护、成长锻炼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成人是和性、智慧、甚至伤害等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具有婴儿面部特征的人不是婴儿的时候,这些特征仍然会起到刺激源的作用,使人产生相应的回应。这种现象被称为“娃娃脸概括效应”。有关娃娃脸和识别者判断准确率的研究表明,当书面陈述和具有娃娃脸特征的成年人照片(自称是书面陈述的作者)同时呈现在判断者面前,人们更倾向于判断书面陈述是真实的。对说谎者性别和年龄因素的研究表明,女性似乎更擅于交际,更容易获得信任;儿童和年长者更容易被判断为不诚实。此外,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也会对诚实的判断产生影响。对动态线索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或是同一组被试说谎和说真话时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特点的比较来进行推论。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对语言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说谎时所要经历的紧张、害怕被识破、兴奋等情绪和与这些情绪“自动链接”的肌肉活动是不易控制的,说谎者容易暴露的线索多属于非语言性质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Depaulo等人通过对116篇研究报告中独立样本的元分析研究,对人们说真话与说谎话时的88种语言和非语言线索进行了比较。凡效应值(d)大于等于0.20的绝对值的视为某线索说真话和说谎话时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说谎者的具体表现与说真话者比较有以下特点:(1)表达较为收敛。例如说话时间、回答中对细节的描述都显著少于说真话时的情况,双唇紧闭的时间较多,等等。(2)说服的力度较弱。例如逻辑结构、语言的卷入程度、举例都显著少于说真话时的情况,词语的重复显著多于说真话时的情况,在措辞和表达上保持和所述内容的距离,态度和语气不是很肯定,等等。(3)更加紧张。例如音调较高,瞳孔扩大,小动作增加,等等。(4)缺少正常表达过程中存在的不完美之处。例

如对所述内容的及时修正显著少于说真话时的情况,也较少承认记不得了。

同时Zukerman等人则也强调根据说谎时所经历的不同心理过程研究对应的行为线索,提出影响线索的四个因素:(1)整体唤起水平与说真话的人相比,说慌者可能会经历较高的整体唤起水平。具体表现包括:瞳孔更大、眨眼频率增加、更多的断句、更尖的音调等。(2)说谎时的情绪体验 说谎者可能会因说谎而产生负罪感、因担心被揭穿而感到害怕、还可能会因为说谎的挑战性或成功而感到兴奋。比如有负罪感或感到焦虑的人,会显得不安,而且,他们会愿意选择间接的沟通方式以避免面对面的沟通,或减少对视。(3)谎言的认知负荷 Zukerman等人认为,与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行为上表现为:应答前的间歇时间较长、停顿较多、用以辅助表达的手势动作减少,等等。(4)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试图控制 说谎者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反过来会成为背叛自己的线索。

在说谎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但是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在情绪和非语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自动连接,但情绪和说话的内容

没有自动连接。人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身体以一种自动的方式向后躲,脸也会变得扭曲;然而,当人害怕的时候不会自动说某些话,为了不暴露恐惧,就必须采用某种方法来控制非言语行为与恐惧自动连接而不需要担心言语行为。

2.我们在使用文字方面比使用行为方面更加熟练,而且熟能生巧,因为

在信息交流中文字通常比行为更重要,当要求人们描述当天的后动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文字描述。

3.在信息交流中文字比行为更重要的事实使得人们更多地去注意他们

说的内容而不是行为。

4.人们不可能让行为保持沉默。比如在接受审讯的时候,警察对于情况

了解得非常详细,而犯罪者必须给出不一样的说法,在言语上他有时间来考虑怎么应付尴尬的场面,但行为上会立刻表现出来短暂的缄默。说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并且人们的说谎技巧也在不断提高。不管人们说谎的目的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都是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适应性,这也使

得人们在办事、工作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圆滑。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能够说谎又给人们带来不良的情绪,如有些人会应为说谎而惴惴不安、焦虑、自责、懊恼等。所以更多时候说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自身而不是对他人的。

下载人力资源与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与心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

    心理学与生活

    一、名词解释1. 舌尖现象:是因为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回忆时的情......

    心理学与生活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生活 题目:生活中的幸福 学院: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育 姓名:徐钰林学号:10430200106 课程老师:金则霜时间:2011/11/27 生活是一曲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平缓的交响......

    和谐社会与心理学

    和谐社会与心理学摘 要: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 , 但彼此之间又能......

    人力资源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本)作业1 一、案例分析:苏澳玻璃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50分)近年来苏澳公司常为人员空缺所困惑,特别是经理层次人员的空缺常使得公司陷入被动的局面。苏澳公司最近进......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

    济宁市泰中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转正申请书 尊敬的公司领导, 自七月九日到公司工作已近两个月,随着工作的开展对公司有了逐步的熟悉和了解,对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比如,如何做......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范文大全]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听到企业文化一词,然而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公司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企业文化是组织成......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 [提要]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探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