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卫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卫校的学生都处于青少年时期,而且以女生居多,这一时期是一个骚动的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危险期”、“狂飚期”、“冲突期”,学生容易犯错,所以必须着力加强性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稳步的发展,加强卫校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意识培养;更新教师观念,设置心理里咨询室等。
关键词:卫校学生健康教育健康心理
卫校的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大多都是16~18岁,并且这一阶段正处于青春少年时期,而卫校的学生又以女生居多,这一时期性早熟的女生容易发生性冲动,性冲动本来是人的一种本质上的生理需求,但是由于她们这个年龄正处于花季年龄,这种情况下,生活在社会中,本质要求不服从于社会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是毕会造成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常常忽视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性健康教育的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素质教育及人全面发展成功的关键。为此本文从个人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1.1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
卫校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但仅停留在性生理、性心理的基础上,却缺乏性伦理的知识,所以学校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多宣传,学校是青春期性健康的教育阵地,学校对青春期的学生应该起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性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起到传授知识又起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作用。
1.2 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疏导,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在国内并不成熟,有些地方心理的咨询室实质是个摆设,关键学校要能在这方面进行多投入,聘请有经验的老师,这类的老师应该能够多倾听学生的心理,及时了解学生生活的烦恼,排解青春期中遇到的困惑,同时起到保密原则,学生才会主动的找老师倾诉心理,学生心理得到很好的疏导,就很容易避免出现一些青春期中出现的傻事.2.更新教师和学生的观念
2.1 尽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位老师的普遍认识,但是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阻碍着性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可能会存在着忽视健康教育的问题,甚至有的学校以思想教育代替,所以应该加大宣传,提高教育认识,更新教师的观念。作为一位好的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目标。
2.2 现在的学生虽然思想上已经得到一定的解放,但是还存在一些错误观念,特别是青春期的教育,会表现出害羞、不愿意听等情况,甚至在青春期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做了一些错事,不敢向老师、同学倾诉,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方面,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关于自己的事情,出现了错误应该能够及时解决,让一些错误坏死在萌芽状态。
2.完善以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补充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2.1 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起点。也是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观念、意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这就要求父母主动接受性健康教育,为孩子正确的性健康树立正确的观念,当孩子遇到青春期的问题时,父母应该积极给予解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健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正确的性观念,同时让他们懂得这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用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约束自己,当然,父母应该用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信任孩子,从而使孩子对不健康的观念具有免疫力。
2.2 同样社会也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孩子在青春期中犯了错,遇到了困惑,社会也应该主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相关部门应该主动整治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上网,书报等加以调查,取缔黄色文化,从源头上净化学生生活的环境。
总之,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会使性健康教育取得成功,促进学生的健康、稳步法展。
综上所述,卫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重大工程,要取得丰硕的成果,就必须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不断完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更新教师观念,设置心理咨询室,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卫校学生青春期中遇
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卫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健康观念,从而实现对卫校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目标。简而言之,建立完善卫校学生性健康体系,推进性健康教育,将有效促进卫校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性健康体系【j】中国性科学 2006
【2】吕欣欣,论当代青少年性教育【D】。海南师范大学,2007.【3】尹铁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高校医学保健研究与实践,2006.【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程书姿,借助妇产科护理学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j】卫生职业教育.2009
【6】易红、陈洪剑,加强高职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性科学2006.【7】迟延辉,女性青春期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第二篇:浅谈性健康教育
性健康教育
中国古代的性文化大概经历了开明,禁锢,纵欲到严酷的演变。早期由于受到性崇拜的影响,表现出对性的神圣感。在早期儒家著作中也记述了人们对性的开明态度“食色,性也”;“好色,人之所欲”表明了儒家在性上的态度上的坦诚,通情达理。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统治核心,人的欲望变得无所谓的存在。在对待妇女问题上“夫为妻纲”成为压迫妇女,剥夺妇女性权力的至理名言。性变成一个敏感的禁区。到了明朝,一方面性禁锢依然严重,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色情文艺繁荣,性恶臭现象也达到了极致。清王朝,大肆弘扬封建礼教,更是性扭曲之最。纵观中国古代性文化,由于封建思想,习俗造成的性神秘,性无知,贞节观等变态性心理,其影响一直存在。
历史总在曲折中前进,近代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封建的性禁锢没有解除。性依然被视为隐秘,肮脏。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开明的方针,策略,法规作用。人们的性生活也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的时期。同时西方文明传入我国。腐朽的性放纵,性贿赂,性堕落也随之而来。一些青年受到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单纯的追求享受性。追求刺激的一夜情,尝试禁果等。但对基本的生理知识,避孕措施,性病的防治没有足够的了解。新闻报道上时常出现XX处出现弃婴,未婚先孕妈妈,少女堕胎人数不断上升,不正规诊所堕胎致死等报道…这些不断升温的社会热点迫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正确的性观念,性知识成为有待普及,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两个人相互爱慕,建立恋爱关系,到最后感情升温,发生性关系是普遍问题。有一些人争论大学生是否应该在大学时发生性关系。有保守的认为柏拉图式爱情是大家应该推崇的感情模式,也有人认为性关系是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暂且不论哪一方更有说服力。现在大学生发生性关系已成为普遍问题。随之而来的,意外怀孕,堕胎等事,总是会让还不能勇于承担这么大责任的两个人退缩。最后的结局几乎都没有爱情刚来的时候那么浪漫,分手是最后结局。但怀孕,堕胎对一个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传统的女贞观念还是深刻存在于现在社会。这样的女生会成为舆论的靶心,不能为世俗所接受,所谓人言可畏,心理素质好的姑且不能承受。女生感情脆弱的多,与男友分手本身就是打击,因为男的不能承担责任不欢而散打击更甚。又为舆论所抨击,自身也会有一种自卑感,罪恶感。堕胎是所有人都会选择的办法,而作为学生从心理上来说不会告知父母,自身有没有经济来源,那些便宜不正规的小诊所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那样的手术会对女孩身体有很大影响,重者还会由于大出血死亡。不管报道中,还是相传的故事多么耸人听闻。意外怀孕的还是大有人在。
禁欲不再是可行的,也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将性教育搬到桌面上来,让人不能提“性”色变,将正确的性观念,避孕的方法,性疾病的预防这些知识普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性观念呢?
性冲动是人的本能反应,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肮脏的,罪恶的。性应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爱的性,是纵欲。若是不能正确对待,那么就是和动物无异了。在发生性关系之前,双方要有一定感情基础,也要明白自己对对方的责任,确保自己有能力承担一切可能的后果。性关系应该是美好的,双方都自愿的,不应该存在强迫的,或是忍受的。双方不能为了挽留感情或讨好对方,被动的发生性关系。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为爱情升温,反而有可
能影响到个人心理对性生活的恐惧,或更怪异性倾向。
大学生发生性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避孕措施。最常见的有安全期避孕,物理避孕,药物避孕。安全期避孕的成功率不高。药物避孕效率高,简单,使用方便,但会对女生的身体造成很大伤害。物理避孕就是使用避孕套,相对来说是一种最有效,对身体没有伤害,又是可防止性病传染的方法。但有的时候,由于性在中国来说还是比较保守,认为很隐私的事情。很多人会羞于去便利店买避孕套,或避孕药,而冒险采取安全期避孕,导致意外怀孕。然后就会出现之前所提到的状况。根本问题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一方面因为传统思想的存在,中国性观念相对保守,不像西方国家对性很随意。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人们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性依然是很隐私的话题,人们不能真正了解是否拥有正确的性观念。
性疾病的防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近些年AIDS感染人数急剧增加,大家“谈艾色变”,AIDS是现在最可怕的,没有办法医治的一种免疫疾病。性传播是AIDS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方式。没有保护措施,性关系糜乱都可能感染上。避免传染上性疾病,除了在性行为时戴避孕套,慎重的选择,单一性伴侣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有性生活开始就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很多性病在早期基本上没有感觉,或是感觉很轻微很难意识到,等到后期都会严重影响到生殖能力和身体健康。所以要定期检查,若是出现问题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加大,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性骚扰也是一个热点问题。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在性骚扰方面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而什么算性骚扰?怎样避免性骚扰?也是需要大家认知的一个问题。
相对于强奸,性骚扰是一个相对来说有一点模糊的概念。怎样才算性骚扰取决于当事人是否乐意接受。性骚扰分为语言性的和非语言性的。像荤段子,故意触碰敏感部位之类的,包括含情默默的盯着对方让当事人不舒服且不接受,也是一种性骚扰。女学生是容易受到性骚扰的人群。而且性骚扰在现在中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也不容易取证,主观的避免性骚扰是最有效的方法: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公共场合穿衣不要过于暴露,外出时不要太晚出门也不要走偏僻少人的路线。遇到侵犯时,要注意保持冷静,采取积极的防卫措施,或向周围人寻求帮助。
大学生毕业后不久就会面临爱情,性,婚姻。自由恋爱婚姻为主导的社会,离婚率不断增加,只有提前进行正确婚恋观的培养,才能让大学生们在之后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性健康教育在大学普及,除了大课讲解外,还对敏感问题印成宣传册分发。这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婚恋观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未婚先孕等等问题。同时对于推行晚生晚育,优生优育的国家政策有相当大的作用。
第三篇:性健康教育论文
性健康教育课程感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可以说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性健康教育。上了大学以后,听说咱们理工可以选修性健康教育这么一门课,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机会,于是在这个学期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说是毫不犹豫,其实还是有一点顾忌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性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保守和隐秘的,“性”也还不是一个可以毫无忌惮去谈论的话题,似乎有人谈到性就会觉得这人没有道德。我倒是觉得这没有必要:学习性知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选修了这门课,我希望在老师的启发和教导之下,会有一些收获。
现在快期末了,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虽然不敢说对我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或者是别的多么多么深远的影响,但也真的是收获很多。至少,现在当别人再谈起“性”这个话题时,我也可以很自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会像之前那样觉得多么的难为情,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张妈妈在第一节课上就给我们讲过,“性不是什么污秽的话题,你觉得它污秽是因为你想的不健康。”当然,我的收获不是仅此一句话而已,下面我将就我这个学期所学谈谈我对性健康教育的看法和感悟。首先,我觉得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方面的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得到发展,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也非常的敏感、好奇。同时,受到西方性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削弱, 对婚前性行为大多持宽容态度, 认为大学生可以有婚前性行为,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是现代社会生活一种新潮的方式。这种性观念上的改变将可能导致今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急剧上升, 为此应加以积极引导, 而引导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性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家庭择偶观和人生观教育,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以后的恋爱、婚姻家庭作好准备。因此,在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切实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性观念引导和性意识教育, 应着眼于纠正大学生性观念的偏见, 帮助其全面、科学和正确地认识性问题,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人是高级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民族、国家、家庭、亲朋、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包括道德责任。大学生是当前国家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性道德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的性道德教育的重点是责任问题,性道德教育针对的是性的社会属性,把性与责任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明白性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虽然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或婚外性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是相对隐秘的,然而起导至的一些不良结果却是社会要面临的问题。如堕胎、非婚生子、艾滋病等绝大部分是以为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导致,这些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的问题,而且是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缺乏性的责任感将会造成社会混乱和一部分人的痛苦。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后备人才,对其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可以说,性伴随着人的一生,也有着生长、发育、成熟、衰退的过程,随着性生理的变化,人的性心理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性是一个影响着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性健康教育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心理和性生理都趋于成熟,大学生迫切的想了解性,想与异性交往。在这一时期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很好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婚姻观,学会尊重身体及生命,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既然人的一生都无法离开性,那我们何逃避而不是庄重的去面对它呢?我们只有通过认识它、理解它、读懂它,才能更好的面对它、处理它。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开展下去。这门课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使用避孕套,如何对待艾滋病以及爱滋病患者,最后一堂课上张妈妈还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必备的急救知识,这些一时半会儿可能看不出有什么用,但是急救这些知识,一瞬间就是人命关天。谢谢张妈妈含辛茹苦的付出,希望性健康教育这门课在我们理工继续办的越来越好,像张妈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说的那样,理工性健康教育特火。也希望每一个理工的孩子都能在这门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保护好自己的“性”和“命”。
第四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
(一)现状与措施
开罗国际人发大会强调关注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并将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保障他们获得生殖健康教育和保健的权利、帮助他们确立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列为大会《行动纲领》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青少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0年来,在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的同时,中国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出现前趋态势,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逐步下降,但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现象增多。
针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遵循“关爱、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本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以健康教育和适宜服务为手段,在改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宽松社会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制定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制定或修订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相关的政策、规划,为保障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提供适宜的信息和服务,创造出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性与生殖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强调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提供系统的、科学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咨询和服务,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满足其特有的服务需求。
加强倡导和咨询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广泛介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部分地区开设了面向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援助热线,不少学校建立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咨询室,一些城市建立了专门为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关爱门诊和服务中心,以满足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并营造出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社会、社区和学校氛围。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帮助青少年增强权利意识,提高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
推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和服务项目的实施。中国政府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计生联、盖茨基金会合作,实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试点项目,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安全套社会营销项目,使安全套自动售货机进入一些大学校园和社区,并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受到青年人的欢迎。2000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与适宜卫生技术组织合作,在全国12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城区以及部分农村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训,完善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网络。2000年至2002年,在世界银行支持下,中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新疆、山西、福建、广西四省(区)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2003年开始的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正在致力于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和服务推广到全国。
(二)问题与挑战
——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和需求尚未被社会完全认识和充分重视,政府对此尚未建立完备的政策体系,有效的倡导、教育和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全面反映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全国性信息和连续性数据,不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宣传倡导、项目规划实施以及工作绩效评估。
——涉及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依旧受传统文化习俗所制约,不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知识普及方面的积极作用。相当一部分决策者、工作者、家长、教师等对向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持消极态度。从事青春期性教育的人员缺乏人际交流和咨询辅导的技巧,青少年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宣传形式和内容难以为青少年所接受。
——有关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实际开展工作的范围主要限于城市中学和试点地区;内容侧重于生理解剖知识的介绍,缺乏心理、伦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安全性行为和避孕知识的教育;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得太晚,多数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有机会接受性教育。另外,现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大多只区分已婚和未婚对象,未充分重视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现行宣传教育和服务体系尚未覆盖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以及流动人口的中青少年,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所限,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欠缺,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与生殖健康风险问题。
——随着艾滋病和性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日益扩散,青少年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威胁。在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9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已占到约7.4%。
(三)战略与对策
——全面推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及《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等的贯彻实施,在全社会进一步达成尊重和保护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共识,创造更加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所需信息、咨询和服务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整合目前社会各部门分散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项目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机构及人员的能力建设,保证所提供的知识和服务科学、适宜、有效。
——尊重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中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他们对决策、实施、评估全过程的充分参与。建立全面了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了解干预项目效果的信息收集、监测和评估系统,以促进宣传倡导和科学决策。创建和总结、推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和服务典范,由点到面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建立全国健康教育网络,到2010年覆盖全部城市地区和80%的农村地区。该网络包括各级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以及教育、宣传、文化、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妇女福利等部门,重点开展青春期保健、妇幼保健、禁烟、预防性病/艾滋病等工作。注意向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农村人口以及女性人口倾斜,增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可及性。
歧视导致的危害
1.歧视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状态的个体、人群(Hl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吸毒者、高危场所女性、同性恋者等)更加边缘化,使他们受到更多的歧视,甚至使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也受到侵犯,从而加速其健康状况的恶化,加速死亡进程(见5.1.1Z的案例)。
2.歧视和敌视,会使弱势人群心存戒备、自我隔离、转人地下。有些人明知自己曾发生高危行为,心存疑虑,却不敢去检查。有些人刚被确诊为HIV感染者就不知去向。还有些已开始接受系统治疗的感染者,因无法忍受歧视对待而中途放弃治疗。无论他们去向如何,其生活方式或高危行为都不会自动放弃,由此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影响:①憨染者或患者因此而痛失早期治疗的机会;②显著增加传播他人的几率;③堵塞了向他们传播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技能的渠道;④严重干扰“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延阻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展。
3.与世隔绝、转人地下的另一不良后果是,使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失去履行公民义务的责任感。本来,他们作为公民,既有权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援助,同时也应履行自己的义务,包括:采取措施,保护亲人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免受感染;改变自己的高危行为(如戒毒、采取保护性性行为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其他HlV感染者和患者,共同积极参与防治艾滋病的全社会行动。许多地方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在这些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而这些行动必须有无社会歧视的环境作为保障。
4.歧视,会给弱势人群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处所指的弱势群体,既包括HlV感染者和患者,也包括他们的家属、亲友、子女或其他密切接触者;人数通常是感染者和患者人数的几倍、十几倍。这些人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失去人生价值观,或出现焦虑、紧张、抑郁;严重者甚至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精神崩溃或自杀。
5.减少歧视的重要性:有利于主流人群和边缘人群间的相互理解;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改变错误态度。
6.公众中出现的严重歧视行为,固然不利于受害人,对行为者自身也是一个丧失价值观(严重者包括“良知”)的过程。更不幸的是,由于这些人中普遍存在着“只有行为不良、道德败坏者才患艾滋病;艾滋病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所以在他们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尤其在将所获知识转变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面,难度很大。必须指出:反对歧视HlV和艾滋病病人,并不等于认可或纵容一些导致HlV流行的高危行为(有些感染者和病人确实因这些行为而导致感染)。换言之,就社会行为而言,前者和后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7.歧视,可能导致个别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做出偏激的甚至违法的行为(见5.1.1中的小A案例),严重危害社会。
因此,转变公众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是遏制艾滋病传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如UNAIDS所指出的:“预防艾滋病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改变促使其传播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高层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反对歧视艾滋病的行动。特别要强调妇女的参与;改变对同性恋、性工作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的歧视;同时改变那些会导致妇女、女童处于劣势、无助状态的社会观念。”
青春期的性冲动不可避免
青春期性的生理发育,伴随着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有时还会出现性欲冲动。不过这种情感通常并不是泛泛地指向任何一个异性,而是更容易受自己感到满意的同龄人的吸引。这种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从生物学上反映出性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即将具备繁殖后代的生育能力。然而少男少女们自己往往说不清这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的生存本能。
生存本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赖以生存的天赋能力。例如进食的行为就是一种生存本能,食欲是驱使动物进食的心理激励因素。没有食欲,动物就不会产生进食的动机和行为。动物不知道性欲与繁殖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性欲的驱使下亲近异性,追求异性,通过性行为获取性欲的满足。性欲得到满足也就实现了繁殖后代的生存活动。所以性行为就是繁殖后代的生存本能,没有这种本能,动物就会绝种。
原始人类在进食和性行为这两种生存本能上与动物并没有区别。当代人如果完全缺少营养和生育知识,他们在进食和性行为上就会缺乏自觉性,甚至像原始人或动物一样盲目和不理智,只是受食欲和性欲的驱使去行动。
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性欲冲动,实际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驱使的表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
由于繁殖后代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保证,因此性欲冲动的强烈程度也就超过了其他的生理欲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以强烈的性欲诱惑驱使动物,也包括人类,去完成繁殖生命的本能。性心理、性行为就是这种生存本能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虽然不可能抗拒,却可以驾驭。认识到这一点,青少年就能比较清醒地了解自己产生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的原因,在这方面的行为也就能更加自觉和理智。
青春期同性恋如何矫正? 什么是同性恋?所谓同性恋现象是指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的现象。同性恋者经常受到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吸引。这种吸引既有精神上的,又有肉体上的。他们之间会发生恋爱,过性生活。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
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至今尚无肯定的学说,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单卵双生子中远比双卵双生子中多见,而且男同性恋可能是母系遗传的。
(2)内分泌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腺分泌不平衡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男同性恋者血液和尿中*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多。同时男同性恋者精子计数较少,畸形精子较多。
(3)心理因素。如果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环境影响,成熟的异性恋驱力将被阻滞或者歪曲。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地亲密。弗洛伊德认为这引起了孩子的自恋,但我认为是爱的排斥性使他们对母亲过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同女人的交往略为失败,从而加强了对异性的应激性拒绝。懦弱无能的父亲也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为了儿子听话,常反对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
(4)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上可能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男性,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或者出于一种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倾向,易导致同性恋。
青春期是一个性倾向方面比较混乱的时期,从混乱走向有序,就是一个矫正性取向倒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应该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心理。那些爱慕英俊潇洒、健美强壮的同性的男孩子,主要是认为自己外表上缺乏阳刚之气,性格方面也比较柔弱,因而产生了“性别同一性障碍”,认为自己还是做女孩好。实质上,这是心理幼稚的表现,只要你努力完善自己,必然会走向成熟。
第二,你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与周围的同性平起平坐,毫不退缩;如何在女孩子面前潇洒自如,体验男子汉的自豪和奔放。与异性交往比与同性交往要困难得多,必须克服恐俱和犹豫;如果你能够主动交往,得到异性的接纳,便是成功,在这种交往中有利于塑造自己的个性,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要思考,要探索:做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你信任的成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当你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时,就能够使自己摆脱性困惑,不再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疑虑。
第四,对“同性恋”的存在应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性恋的人和现象,而真正的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是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改变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在青春期有不少男孩子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态的范畴,所以,青春期的所谓“精神同性恋”或是“同性恋倾向”都是易于矫正的。
*产生精子过程
男性*的曲细精管上皮有两类细胞:一类叫支持细胞,有支持和营养精细胞的作用,一类叫精细胞,可发育成精子。
精子是男性成熟的生殖细胞,它们的发育是由不成熟的精原细胞开始的。精原细胞经屡次分裂并且体积增大,成为精母细胞,后者再分裂,成为精子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精子,即:接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精子成熟后,脱落到曲细精管腔中,缓缓移行到附睾,一部分储存在这里,大多数再移行到输精管及其壶腹内储存,直到射精时被排出。
精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适宜且相对恒定的环境,而温度是精子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适宜且相对恒定的环境温度是依靠阴囊的舒缩来调节的。当外界温度增高时,阴囊就舒张,扩大散热面积以降温;反之,当外界温度降低时,阴囊就缩小以保温。通过这种调节作用,阴囊内部的温度保持低于腹腔1.5~2.0℃
人类的精子发生是一个连续过程,每时每刻都有精子生成,也就是说体内随时有成熟的精子存在,此点与妇女每月只有一个卵子成熟显然不同。
成年人每克*组织一天约产生1000万个精子,两侧*重约30~40克,所以*每天产生的精子数可达数亿个。
早熟男女青春期的性心理
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青春期发育及性心理 青春期延展于10-20岁之间,通常分为3个阶段。
青春前期介于10-13岁,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
2、性征发育期约为13-17岁,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少女出现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
3、青春后期在17-20岁,生理上变化逐渐缓慢下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体骼变化已不明显。
一些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对自己生殖器(阴茎或阴唇)的大小和形态感到忧虑,这是来源于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缺乏了解。随着性腺活动的变化,少年人除出现月经和遗精外,也可发生其他方面的正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自动勃起的次数增加,少女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上升。
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性行为等。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趋于成熟,在内环境,特别是内分泌剧烈变动的青春期,正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过失并出现悔恨终生的阶段,如少年早恋,少年犯罪,少女怀孕,酒精中毒,药物滥用等。
多数年轻人可顺利渡过青春期,有的则会经历不同的困扰。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质,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包括扩大性活动的范围,如对异性拥抱、接吻、爱抚,甚至发生性交关系。
恋爱、择偶及心理 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1、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
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
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
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
婚前性行为及心理 大多数热恋中的年轻人,随着爱情的深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亲昵行为,如拥抱和接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在目前情况下,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男女按捺不住,发生婚前性行为。当今多数成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而且少女受孕打胎,对身心都带来有害影响,故应采取措施防范。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夫妻婚前有性行为者,婚后不和睦的发生率高。婚前性行为往往导致性关系随便、道德观念淡薄、性生活紊乱以及性病的传播等。婚前性行为大多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双方常伴发紧张、害怕、恐慌等心理和不道德感与羞愧感,极易引起性反应抑制和性焦虑的发生,从而导致心理性阳痿、早泄和性乐障碍。
剖析难忘初恋的心理原因
初恋总是如此地美好,也让人如此地难以忘记,台湾歌手刘若英有一首歌叫《后来》,它俘获了很多人的心。在这首歌中,刘若英用她感性的嗓音缓缓地诉说了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即使有些女性的初恋并非如想象中好,当初的另一半也并非如此地优秀,但是初恋就像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回忆,让人想忘记也难以忘记,为什么初恋如此地吸引人呢?
奇妙的距离体验
当一个人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便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性意识的萌动以及对异性产生神秘、向往和爱慕的心理。在这个时间段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悄悄爱意,比较单纯、简单,处在一种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空灵境界,对他们来说,爱情还是有距离的“远方客人”。
神秘的距离感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男女来说,无疑便是一种隐性的阻止。这个时候,如果再有家人或者是师长的显性干涉,就更容易在激起他们的抗拒心理。而这种奇妙的距离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却难以再次感受得到。这是初恋难忘的第一个原因。
遇到“梦中情人”
青年男女到了青春期,一般都会为自己虚构一个“梦中情人”,创造一个抽象的理想对象,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择偶的“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很具体的,有时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模特,有时是把几个人凑在一起。并且,都会按照这个“完美的异性模型”,在生活中去寻觅、在人群中去探索。不知不觉,终于有那么一天,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到来了,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好面熟啊!”眼前的她(他)同自己心目中的审美理想发生了奇妙的吻合。初恋便是异性爱由抽象的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开始。
但初恋往往又是无果而终,记忆中的那个人,便成为一个他人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人了,甚至变成了与他人比较的一个标准。而这个人并非是最初的那个真实的人,但却是被我们自己偶像化的一个标准。
“契可尼效应”所致
当然,初恋难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契可尼效应”。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举出许多。例如,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100题,其中99题都完成得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没完成,未得出答案。下课铃响了,你交卷后走出考场,与同学们对答案,那99题都有正确的结果,而那未完成的一题,同学告诉了你答案。
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题被你深刻而长久地记住了,而那99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未获成果的初恋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事件。因而未果性是我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性:既有权利,也有义务
什么是性权利?以拉默尔(Ramer)写的《你在性方面的人权法案》一书中的论述来作为例子,大体上可归纳为:人在根本上是“性”的,“性”乃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性紧张得到充分释放,乃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在不侵犯他人,也不危害社会的条件下,有权表达和满足其性爱和性欲,不必存在任何外加的犯罪感、羞耻感、不道德感和恐惧感。
1976年,在美国旧金山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并且至今仍是惟一的一个“高级性学研究机构”(IASHS),并获加利福尼亚政府的全面核准,可授予“性学硕士”、“性学教育博士”、“性学博士”、和“性学哲学博士”四种高级学位。这个性学高级学府,有一些性伦理学上的信念,并由此归纳成为一个题为“基本的性权利”的文件,共有十条,可以看成是一个“性权利”纲领。
1.享有任何有关性的思想、幻想或欲望的自由。
2.享有得到性娱乐的权利,可在市场上自由地得到包括直接显示性商品物资。
3.享有免于看到性商品物资或性行为的权利。
4.在性方面自我决定的权利。
5.享有寻求并参与相互同意的性活动。
6.享有进行不论什么类型的性行为或性活动,只要这些性行为或性的行动,没有暴力强迫、没有强制约束、没有凌虐、没有欺诈。
7.享有私人性行为,不受迫害或社会干扰的自由。
8.社会应确认,每一个人,不论是有配偶的或是无配偶的,都有权利同意的社交-性生活,不受政治、法律或宗教的干预;并且,社会应有列各种人均有得到社交-性活动的可能: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处于医院等设施中的病人、因年纪而在性活动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缺乏社会技能的人、穷人、孤独的人。
9.所有性功能有障碍的人都有得到不受指责的性保健的基本权利。
10.享有控制生育的权利。假如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利,社会便有义务提供教育设施,使受教育成为可能;假如说就业是一种劳动权利,社会就有义务提供训练与机会;假如就保健也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社会就要为“人人享有保健”做大量的工作;假如性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那么社会便有义务为人们性权利的实现提供保证。第8条中所申述的,是社会特别有义务做必要的工作以便那些最不容易行使其性权利的人得到照看。
“性义务”,并不是指一个人有义务去满足另一个人的生理需要,除非这乃是出自内心的意愿和感情的点燃;而指社会要为其成员承担“性义务”。要为人们实现其性权利提供适当的安排。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却是社会健康和社会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这个目标提出来,才有可能逐渐去实现这个目标。
第五篇:性健康教育论文
性健康教育论文
----婚姻之我见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婚姻之我见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这个学期,我抱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性健康教育这门通识课,很幸运我选上了,老师上课都很认真负责,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一个学期过得很快,我的期末论文选的是“婚姻之我见”,因为我并没结过婚,所以我的大部分观点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父母或者影视剧与书籍中。
大学是个自由的天堂,特别是远离了父母的管辖,老师的敲打,加上有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寂寞感,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找精神的家园;大学是个潮流的国度,特别是在如今的新新世界里,在社会上随时吹着感情风的年代里,在大学这个男才女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校园里,使得我们不得不顺着时尚追逐爱情。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多。
父母的婚姻可能是对自己最大影响的了,然后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等等,这都将决定着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我个人认为的婚姻是很简单的就是一男一女在一起过。这“过”呢,又有许多的含义在其中,比如要自愿的过,合法的过,互相扶持的过,无偿提供性等等。
个人认为婚姻必须是两性的结合,而丹麦少数国家的两性婚姻,我觉得是一种区别于婚姻的另一种二人结合形式。
一方面,自己阅历和经验不够,另一方面,对婚姻本身的关注也少。常听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讲一个人一旦结婚,可能就会失去爱情;或者说婚姻里没有爱情。看《围城》里,也有对婚姻的经典描述: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里的人想出来。或许,这就应正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吧。但我想这也不尽然吧,应为作者本人和杨绛的爱情因婚姻而更加幸福美满啊。
爱情和婚姻皆是人生的两大主题,我们向往,我们追求,同时我们也迷茫,即便如此,但我们一定不能够失掉自己的方向。大学生既不能为了满足好奇而过早涉及情场,也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如果当爱情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或者将要把丘比特之箭射出去的时候,都要进行理智的思考,不要刻意的去要求什么,也不要随着潮流去追逐什么,应该摆正自己的爱情位置,向自己理想中的婚姻而靠近。
恋爱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的恋爱观,因此,加强人生观教育,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搞清人生真谛,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关注并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是高校工作的大重点和难点。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这样也才能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婚姻之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婚姻里更多的是责任,选择了婚姻就是选择了‘我们’,而不是‘我’,就必须做好‘我’服从‘我们’的准备。既然我们准备成为夫妻相守一生,那么,就得把‘我’这个字变小,让‘我们’这两个字变大,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先考虑‘我们’,再考虑‘我’。当然,这是相互的,你也得这么做,否则呀,以后的日子矛盾会多起来的家庭必须是一个整体,个体必须服从这个整体。
夫妻双方应该是合作关系,而不是谁领导谁,谁统治谁的关系,如果想走进婚姻之前必须考虑清楚,能不能真正平等对待彼此,我非常渴望获得你的尊重,就像我尊重你一样。我希望我的婚姻里,没有大男子,也没有母老虎,什么事情都能有商有量我喜欢男女平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婚姻的实质来。婚姻它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我想,男女一起“过日子”,也就是了吧。期间难免磕磕碰碰,难免小打小闹,难免这 难免那。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花前月下,可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也许,婚姻就是,女人对即将出门的男人说:早点回来!
这就是 一个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