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李素水
说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冲突,是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不能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心理冲突人皆有之,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爱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产生的心理冲突也就越强。
心理冲突有两种,正常的和病态的。病态的心理冲突具有以下的特点:(1)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大脑病理学形态学的改变为基础。(2)心理冲突持久存在,通常持续1年以上。(3)心理冲突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病人力图从这种痛苦中摆脱出来,却反复失败,不能自拔。
(4)心理冲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安全感、性格品质、互联网、急性应激事件等等。以下主要介绍三个方面。
一,应该之暴虐。每天日常生活中应该与不应该做的或想的事情太多,满脑子都是应该与不应该。其主要因素是禁忌意识太多,过多考虑面子、自尊心以及耻感。强烈的“应该感”来源于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源于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产生“我应该与不应该”,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产生有受惩罚的危险。为此孩子就苛求自己总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学校老师不合理不恰当的批评、惩罚及苛求,也会使学生产生应该与不应该的念头。“应该感”强的人心理冲突多。解决“应该感”的方法就是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
二,缺乏爱或者渴望被爱。爱别人和被人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爱和被爱的主要在家庭中体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和睦,积极乐观,理解尊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较差的家庭环境则存在爱的缺乏与爱的不合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家庭爱的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心理冲突的出路是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发展了,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三,自卑情绪,即自我评价过低。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自卑者是争强好胜又怕输的人,也是要求完美的人。自卑者过分追求优越感,自卑源于自尊的缺乏和强烈的个人耻感。自卑者一般是勤奋的,为了超越他人,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自我苛求,这样便带来了两种不良的影响:(1)在努力的过程中很难体验到快乐,甚至感到紧张;(2)由于所定的标准的太高,往往导致挫败感和失败感,使痛苦更甚。解决自卑的方法是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与认识,有与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
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搓手顿
足似有大难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抑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强迫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总的来说,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良好的安全感、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健全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通俗来讲做到“三乐”与“三不”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不”即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不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相信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的幸福。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
作业标题:期末考核题目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自律道德 :
7.同伴关系: 8.教养方式 :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____ ____和____ _____三个方面
2.初二时期是___ _____向____ 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3.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 __和__ _ ___。
4.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 _______和______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____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__ 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
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2.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4.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
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
第三篇: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以心理学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探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在我国对于青少年犯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根据犯罪学、社会学以及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结合实例进行探究。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犯罪学原理中认为一个犯罪的构成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其中犯罪主观方面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犯罪主观方面中最重要的则是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而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相关因素的总称。由此可见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动因和前提,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表现。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并且青少年正处于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心智发展还不健全,其犯罪行为也比其他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受到更多心理因素的影响。结合警务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例,总结起来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冲动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快速时期,生理上身体快速发育,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情绪容易冲动对待问题比较偏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我独立,寻求社会认同。但心理的成长发展要落后于生理上的发展,对自我把握不足,情绪掌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落差,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危机和失衡,情绪大于理智,希望通过出格的行为和与父母老师“唱反调”的方式来摆脱父母家庭以及老师学校的牵制,从而达到证明和表现自己的目的,获得社会认同感。例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2013年9月14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的高三学生雷某是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而以孙某没收雷某手机为导火线,将在办公室备课的班主任割颈杀害的案件可以看出,本来没收学生手机本是一件很小的矛盾也是学校规范课堂秩序的一项常规管理措施,但由于雷某对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缺乏理解并且年轻气盛易于冲动,逆反心理较强,最终酿成了这幕社会悲剧。所以冲动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好奇模仿心理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处于一个探索认知的阶段,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并且缺乏相应的是非辨别能力,如引导不当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比如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未知事务充满好奇心,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和矫正,加之平时交友不慎,从而沉迷色情、毒品以及网络游戏,为寻求刺激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的犯罪行为,同伴朋友的不良行为,媒体宣传的不良信息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暴力、淫秽内容肆意传播,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且难以控制。所以犯罪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是对未知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尝试的结果。
(三)从众满足心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获得最基本的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就追求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最终实现自我满足,青少年也不例外。如果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差或性格内向等原因,在班级中没有同伴或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他们就有可能到校外或其他团体中寻求和满足这种内心需求,获得认同感和一种心理补偿。同时又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法制观念淡漠,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缺乏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以及择友标准的不正确,极易结交损友而加入不良团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我们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但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而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因此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提出以下预防对策:
(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而这些压力往往缺乏宣泄和疏导的渠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健康的心理往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多青少年在犯罪后都纷纷表示实施犯罪的心理动因大多是“忍不下那口气”,“凭什么我就不能那样”等偏执冲动的心理因素,所以父母家庭以及老师学校等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对青少年出现的不良心理及时予以关怀和疏导。同时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也要与家长老师协调配合,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情绪自控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全面完善,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中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否。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波助澜之下,使得暴力行为、淫秽内容、以及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和哥儿们义气等不良思想广泛传播,加速了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恶化,导致青少年为了迎合这些不良风气不择手段,进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为了青少年能拥有健康的心理远离犯罪,应该加强各种网络资源的监管和不良思想的整治,净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三)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意识
当今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升学和就业上,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到的法律知识十分有限。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往往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不自知,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法不责众”,“不知者无罪”。为此,要加强法制教育,我们公安机关的社区民警可以定期去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认识到实施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样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约束性才会在青少年的心理上产生威慑力,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的法制意识,最终在客观上起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总之,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取得满意的效果。只有科学合理地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从多角度采取措施,才能真正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朝着健康积极的人生目标前进。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叛逆与亲子关系
摘要: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以其鲜明的生理和心理剧变为标志,有别于其他生长阶段。随着身体上生理方面的迅速生长乃至第二性征的发育,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心理变化是变得叛逆,这也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表现为对成人权威的挑战,即对家长和老师产生质疑。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如何呢?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心理的急剧变化从而把孩子引导向好的方面呢?我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以及家长如何处理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来阐述。
关键字:青春期叛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和儿童时期相比,由原来的服从、顺从和绝对的信任转变为拒绝服从、顺从和怀疑质疑。每一个理性的成人都应该为这种转变而愉悦,因为正是这种对权威的挑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过遗憾的是,不在少数的成人却为此恼火、伤心,甚至感觉到绝望。
我现在在辅导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学习语文,在与他的相处过程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具有强烈的叛逆特点,尤其是他和他父母接触时,其叛逆的特点表现的更为显著。作为初二基础班的一名学生,他的成绩相对较差,基础不好,所以他的父母想多给他补补课,希望他有提高,可是这一行为却没有提前和他沟通好协商好,这个孩子是在父母的生生逼迫下去参加补习班的。据孩子自己说,他在这些补习班上什么也没学到,无非就是混时间罢了。而且,父母的这种不经过他同意就擅自决定安排他的时间的行为,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每次补习结束后他回家都不愿搭理父母,父母问他学习情况也不吭声,以沉默的方式应付父母。
更让他的家长头疼的还不只是学习问题,现在这个男生因为和他的妈妈发生过几次大的口角冲突,已经出现了离家出走的状况。在他离家出走时,他和一些他认为很仗义的社会青年混迹在一起,参与打架斗殴,并被学校给予留校勘察处分。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一旦这个孩子由于身边的“哥们”的怂恿沾染上坏的社会习气如抽烟、喝酒甚至吸食毒品等,他的一生就基本有了污点。
作为他的家教老师,我总是想从思想上来纠正他对其父母的错误看法。每次上课时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去,主要是想和他多聊聊,用一种很平和的、朋友式的关系来交流,我能感觉到他很喜欢向我倾诉他的内心苦闷。通过和他交流,我知道这个孩子其实明白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是对的,也理解父母的苦心,但他还是选择和父母以对抗的姿态相处。我问过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是因为他父母并不尊重他,跟他交流很少,而且通常是争吵不断,很少能平心静气地探讨一个问题。
和这个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里,我能感受的到他和父母之间那种深深的隔阂感,这种可怕的交流障碍正是阻隔两代人心灵距离的罪魁祸首。我认为他们两代人所要面对的其实并非只有孩子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还有母亲的更年期不安,当孩子的青春期遭遇母亲的更年期,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战火是必然燃起的。如果孩子的父母能真正地坐下来好好和孩子谈谈心,而不是对孩子大吼大叫,也许会收到更良好的教育成果。对于那些因为和青春期的孩子无法相处而烦恼的家长,我给予以下三个建议:
一、认真倾听,认真解答问题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无大事,尤其是辛苦忙碌一天回到家里,对孩子与学习无关的倾诉并无热情和耐心,或者敷衍了事,或者直接打断,以“今天考试没?几分啊?最高分多少?”取而代之。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最重要,时间宝贵当然挑要紧的来问。问完话,吃完饭,孩子就得赶紧写作业去了。所以许多家长除了学习,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几乎都不了解。曾经有个学生向我诉苦,因为胖,她在学校里被同学排斥,她心情很不好也影响到了学习。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父亲对她劈头盖脸一通责骂,她委屈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可
是却被父亲粗暴地打断了,并且说:“考不好,还要为自己开脱,你要不要脸。”我给予她安慰和鼓励,称赞她是勇敢的好孩子,告诉她与同学相处的一些技巧,事后也与家长取得了联系,进行了沟通。当她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的时候,学习上的问题也相应得到了解决。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因为人际交往问题前来求助的占到80%以上,除了被排斥、孤立,还有早恋、暴力、交往恐惧等。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能够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十分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正是认真倾听孩子的语言,认真解答他的问题。
二、尊重隐私,尊重他的朋友
不可否认,还是有家长会固执地认为孩子是他的私有财产,孩子的身体包括他的心灵,全部属于那个赐予他生命的人。青春期会出现的另一个让家长头脑发胀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早恋。尽管很多心理学家早已经大声地声明,青春期对异性发生兴趣,产生好感是可喜可贺的成熟的起步,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把青春期异性交往当成洪水猛兽。孩子不能和父母讲,就背着他们偷偷交往,因为缺少引导,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青春期性行为,因为缺少性知识,相应的少女堕胎事件也在增加。当事件曝光后,家长又将矛头指向自己孩子的朋友,认为他们的错误诱导是孩子变坏的根源。他们用种种方法,将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接送上下学、没收手机、监听或拒接电话等,结果却使孩子愈发叛逆,甚至逃离家庭。
颖是一个品学皆优的高中女生,外型靓丽,很得男生爱慕,但她却和一个外貌平平、劣迹斑斑的男生走得最近。颖的父亲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并且严厉地教训了自己的女儿,说小小年纪不该早恋,而且还是跟这么一个人渣,简直不知羞耻。女儿委屈地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只是想帮助这位男生,并不如父亲所说的那样。父亲固执地认为这是女儿的借口,看到一向优秀的女儿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他早已气得发疯。两人的争执不断升级,最后,颖真的和这个男生走在了一起。事后她说:“既然他不相信我,那我就把它变成真的。”每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应该学习尊重这种特性,必须看到,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颖是善良的,不幸的是,她的美好的愿望被错误地理解了,这无疑严重伤害到她的尊严。父亲在这一事件中的不理智行为最终导致了颖的“恋爱”,也粉碎了颖助人的美好愿望。
三、建立平等、相互信任的新家庭关系
父母绝对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婴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决定了以父母为主要管理者的家庭关系。当青春期悄悄到来的时候,一些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关系,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来适应孩子的成长。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
哲的父亲是一个能干的生意人,平时工作虽然忙,却一直没有疏忽对孩子的管教。他对哲很严厉,从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哲都必须严格遵守父亲的规定,做不到就得接受处罚。哲一直很听话,八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哲在学校遭遇到不良学生的敲诈勒索,因为软弱和害怕,他不敢对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哲用学校买学习材料的借口不断向父母要钱,终于引起了父亲的怀疑。在证实这一切是谎言之后,哲的父亲惩罚了哲,而哲的辩解被认为是另一个谎言而受到更重的责罚。学校的压力和父亲的冤枉让哲看不到希望,他选择了自杀。当这个可怕的悲剧发生之后,哲的父亲痛不欲生,他恨自己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但一切已经太迟了。哲的悲剧在于父亲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他的严格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哲自我成长的机会,他无法处理复杂的社会事件,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得到支持,因为他在家庭关系中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哲父亲的武断、粗暴、不信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父母必须明白的是,当孩子步入青春期,这种平等、相互信任的家庭关系就变得尤为重
要。因为孩子要从单纯的家庭关系中走出来,面对更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在家庭的支持中学习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事件,而这一切都基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相处、互相信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斯滕伯格在他的著作《青春期》前言中这样写道:我要举一个又一个的例子,来证明骚动不安并不是大多数青少年会遇到的问题,来证明大多数青少年可以和他们的父母有比较好的关系,以及证明青春期并不必然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期,诸如此类。诚然,只要科学地看待青春期,了解所谓“叛逆” 背后的真相,找到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的正确途径,青春期着实是值得期待的一段美好时光。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
夏学銮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 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 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它不仅包括要在弗洛伊德“本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自我”和“超我”;要顺利渡过埃里克森所界定的生命危机,发展出信任、自主、首创、勤奋和认同等人格特质;而且还应包括奥尔波特的“发展人”所具有的人格成长要素,即身体感、自我认同、自我强化或自尊、自我扩展、自我形象、理性自我和作为客体的自我七个重叠的阶段。奥尔波特认为,成熟人的动机不仅仅是追求快乐和减少痛苦,许多成人行为在功能上是自治的,即它追求在功能上独立于原初动机的目标。因为功能自治有两种,一是固有的功能自治,二是坚持的功能自治。固有的功能自治是功能自治的主要体系,像工作、吃饭、穿衣和睡眠等,它们涉及到与自我统一体有关的自我-维持功能,是最高层次的功能自治;而坚持的功能自治,像酒瘾、烟瘾和毒瘾,它们并不是生理上的必需品,酒鬼继续饮酒,虽然他们目前的动机在功能上是与原初的动机相脱离的。同时,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关系和谐 关系和谐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和谐主要是指家庭关系的和谐,即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和子女与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无数事实证明,破裂家庭充?更多的愤怒、仇恨和家庭暴力,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亲与子女之间的敌对状态,往往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变形和人格扭曲,乃至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杀亲悲剧道路的重要原因。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公开、透明和信任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关系和谐的客观基础。人际关系缺乏或孤立的青少年多表现为自我封闭和退缩不前,极易从事迪尔凯姆所说的“利己自杀”。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单位,关系和谐的主要责任不在青少年而在成人身上,因为成人掌握着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大权以及标定青少年行为的话语霸权。从本质上说,青少年是无辜的,任何把青少年推向对立面的做法都是野蛮和愚蠢的。
行为稳定 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是在外界环境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并非心理不健康的症候。但是,如果青少年也有这些言行不
一、朝令夕改的行为表现,那么不是青少年生长的客观环境有问题,就是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健康有问题。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那么,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到底有哪些表现呢?我认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自私 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其实,当人生下来时,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
张白纸。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儿童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任性 任性是一种由本我决定的无规范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本我是以快乐追求和需求的立即?足为特征的,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即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有必要把它与率性区别开来。率性而为表示天真,任性胡来则表示粗野。任性是率性的过度,和它的不足――敛性一样,都是恶行的特征。敛性顺受不是成熟,任性粗野也不是天真。健康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兽、人、神的品质。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和超我的人,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兽类的水平而并没有达到人类的层次,更不用说神的境界了。自我是人格中最理性化的部分,是健康心态的标志。
嫉妒 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早就告诫我们说:“警惕嫉妒,它是开创恶例的绿眼睛怪物,这意味着它贪得无厌。”嫉妒往往是贪婪和不择手段的温床,它像盘踞在一个人心里的毒蛇一样,疯狂地吞噬着其人性中一切善良的东西,直至把这个人变成毒蛇,再去伤害他人。
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披露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心理危机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病态。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走上社会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其实,这两种极端行为的根子是一个:青春叛逆。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同时,谋杀率也在上升的原因。
浮躁 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但它还不是狂躁。狂躁是一种精神病态,需要临床干预。尽管如此,我们绝不能忽视浮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因为它可能导致青少年为了侥幸成功而铤而走险,掉进违法犯罪之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浮躁是由社会的浮躁传染的。社会少些喧嚣和形式主义活动,青少年的浮躁心态亦会减少。
忧郁 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虽然莎士比亚说过“忧郁是狂躁的护士”,但忧郁本身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况且,临床经验证明,忧郁经常和狂躁结伴而行,有些人在一阵狂躁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忧郁。具有这二极情绪的精神病人比只具有躁狂症或忧郁症的单极病人更加难以治疗。对于一般的忧郁心理,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这样描写它:“忧郁坐在我身上,像伴随着天空的一块云,它不让一道阳光穿过,也不让一滴雨落下,最后,而是扩散它自己。它像人与人之间的妒忌――一种永恒的薄雾――扭曲天和地。”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
自我评价。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
自卑 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卑是由不充分和不适当的社会化造成的。在婴儿期,如果它的需要都能得到及时的?足,婴儿感知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它就会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来。相反,它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就是不信任。在此基础上,如果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其幼稚的动作、好奇的发问和创造性的冲动进行干预、嘲笑和限制,儿童和青少年就很容易养成怀疑、内疚和自卑的性格。对于自卑的青少年要倍加关怀和鼓励,家长和老师要多对他(她)说:“你能行!”并让他们大声说出“我能行!”
自恋 在自卑、自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病态自我依赖。拉?洛克福库德说过:“自恋是比世界上最善于欺骗的人更加善于欺骗。”他又说:“自恋是最伟大的?媚者。”《韦伯斯特辞典》把自恋界定为第六种贪得无厌的情感。具有自恋心态的人唯我独尊,唯我独存,爱惜自己达到病态的程度。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要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只追求权力,不愿负责任;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凡此种种,都是自恋心态的表现。具有自恋心态的人不能与他人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孤独之中。自恋和孤独,经常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一起。
自残 指故意进行自我贬低或有目的地从事有伤人格尊严活动的一种行为心态,并不是指故意伤害其身体的自虐或自杀行为。例如,旧社会的相声演员为了生计不断进行自我嘲笑、自我贬低;自认为长得不够漂亮的女孩子给自己取个难听不雅的绰号;《罪恶的伊甸园》中所披露的某些另类女性,以自己的堕落行为来揭开某些上司的假面具,让其丑态百出……这些都是典型的自残行为。尽管自残的目的多种多样――抑或是为了进行自我保护,防御外界的攻击;抑或是为了进行报复,被认为是弱者向强者进行报复的现成手段。但是,无论那种程度的自残,都是弱者的不健康心态表现,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不足为训。因为它会使当事人永远生活在其自我设计的阴影之中。虽然这种自我设计可能是出于一种保护自尊的策略,但是它有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由强烈自尊的动机出发,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自卑结果。
自杀 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是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对于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要进行区别对待,因为它们可能产生于两种不同的心态。为了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一些青少年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自杀威胁或自杀警告可能产生于以自尊保护为基础的逆反心理,其动机不是要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活。有部分自杀行为,可能就是这种自杀威胁或自杀警告失败的产物,把这种自杀行为简单地归因于青少年的悲观厌世或看破红尘是很不公平的。当然,有些青少年,特别是在破裂家庭中被边缘化的青少年,其自杀行为可能是由悲观厌世所致。但是,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措施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源于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根据这个基本的假设,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
解决方案,并在社区的基础上成立有上述单位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并负有评估和转交责任的青少年工作团队,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家庭关爱 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不会有高自尊,因为家庭关爱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双亲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儿童自尊的发展非常重要。以对5-6年级学生的家庭经历为基础,国外专家总结出促进高自尊发展的四种双亲行为类型:
(1)在孩子的事务中表现出接受、慈爱、兴趣和卷入的情感;(2)对孩子的行为要坚定地并且是前后一致地行使清楚无误的限制;(3)在这些限度内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并尊重其首创精神;(4)运用不强制的纪律形式而不是从身体上惩罚孩子,否定孩子的特权并与其讨论理由。以上有利于促进儿童高自尊发展的家长行为才是真正的家庭关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健康教育 如果说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监护的话,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二监护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价值灌输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健康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处在青春发育中的青少年知道自己身体上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均属正常现象,消除恐惧、害羞或负罪心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习惯;还要教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习尊重、服从和适应,把价值规范内在化。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其心情一定舒畅,身心必然健康。
社区照顾 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一是老年人,二是青少年,三是残疾人。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一、第二监护人的职责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法律,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传媒过滤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
社区警务 在社区建设实验区与示范区,出现了警察进社区、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这样的新生事物。社区警务改变了过去警察站在青少年的对立面进行僵硬管理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从青少年立场出发的人性化服务。这对改变青少年和警察的对立关系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疗跟进 社区医院和医疗站要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健水平。对于那些有精神障碍或己发出自杀警告的青少年要进行24小时跟进护理,使之尽快脱离异常或危机状态。这些工作需要青少年工作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
外展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外展工作,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问题和目前烦恼,和他们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同时做其家长的工作,改变其教育方法,向社区及有关部门提出改善青少年工作的建议,帮助机构逐步实现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目标。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