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专题--文章选材
吹尽黄沙始得金——谈精选素材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材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一、常见选材上的误区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 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虚构现象严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多数作文的‚三自‛原则(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二、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1、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2、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3、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4、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心‛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架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三、选材的要求
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
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文以载道‛,文章一定要有一个上进的思想,能体现你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考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
2、新颖典型,力避陈腐
现实生活是最丰富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比比皆是。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颖、典型。或挖掘历史素材的时代内涵,或抒写时代青年的风采,或展望美好未来前景等。千万别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围绕中心选材是选材根本要求,但根据写作意图、话题指向来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针对性的材料是很难的。因此写作时要仔细审视现实生活,要认真甄别积累的知识素材。做到选材,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3、贴近生活,避生就熟
中学生各自的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阅读面各不相同,写作时对素材的把握不一样。有些学生总是眼高手低,总觉得这个素材不够典型,不够新颖,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无话可说。放下架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写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文章才能体现出真善美,才有个性。
四、选材的方法
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广,正因如此,有些考生反而失去了方向,要么抓耳挠腮,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要么选材流于空洞,缺少真情实感。那么,究竟如何选材才能获得高分呢?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选真实的素材
“感人心者在乎真”,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也就是说,作文要立足于现实,从自己身边的、亲生经历的事写起,写出切身的体验,说出内心的感悟与震撼,如此,内容才会具体,感情才会真挚,从而感染人。
片段一:
屋门口,坐着一对父子。
父亲右手夹着用儿子用过的作业纸卷的烟卷,一口一口地抽着。每抽一口,烟头都一亮,发出的红光映照着父亲紧皱的眉头,深深地额纹和不停抖动的胡须。接着,便是‚吧嗞吧嗞‛声混合着重重叹息声中的刺鼻的浓浓旱烟味。(表现家庭贫困的‚用过的作业纸卷的烟卷‛细节真实)
儿子坐在父亲的对面,头埋在双膝中,两只手在地上划来抹去。划出一个圆,用另一只手抹去,又划出一个圆……(人物外貌描写真实,铺垫设臵真实)
点拨:文段兵没有使用是么华丽的词藻,但是读来却让人感到真实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柜角和墙脚的夹缝中看到两只小爪子,接着,是一对可怜巴巴的眼睛。这是一只小老鼠,它悄悄地出来,小心地嗅着什么。
‚姐。它准是饿极了!‛
弟弟的话使我心里一动,我竞可怜起这只老鼠来了——饿的滋味毕竟不好受呀!一只小小的老鼠能吃多少?我干嘛非要打死它呢?想到这,我放下火钳子,从弟弟手里拿过丰块饼干,轻轻地放在老鼠刚才露头的地方,走开了。一会儿,只见老鼠咬起饼干慌慌张张地离去……
过了些天,我拉开抽屉时,惊呆了:抽屉里一片狼藉,崭新的作业本被啃去一角,旁边还有不少老鼠屎。
唉,老鼠,毕竟是老鼠啊!(选自《灭鼠记》)
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写老鼠的可怜与可恶,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在赞赏小作者心地善良的同时,也为老鼠的劣习不改而痛恨。
2、选小巧的素材
据说,宋朝有个姓马的画家,他画山,画水,画庙宇……总是画其中一部分,从不画全景。然而他的画,山水灵动,人物鲜活,人们干脆叫他‚马一角‛。马一角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材以小见大。其实,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凡文学大家都善于从小口切入,以看似平凡的琐事来反映重大题材,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
片段二:
还是在两年前吧,那时的我还是个孩子,爸爸在小院中央摆了张小桌子,上面列着水果和月饼,在你那黏黏的光辉下,他们是那样的诱人,粘住了我的眼睛和心。还记得有时会趁奶奶不注意时捏个苹果裹在衣服里,然后叫着‚肚子疼‛躲在别处把它吃光。最妙的事放火焰棒啊!那些有着美丽火焰的短棒被我们握在手中尽情的划着圈儿,空气里溢满了幸福……我一幕幕地在脑中回放着这些藏在心底的快乐,如同电影的慢镜头,不愿放过每一个细节。月儿啊,你帮我去看看,我的爸爸妈妈此刻是否也在庭院中,望着桌上的月饼,在烟花棒华丽而寂寞的光芒中,思念女儿,泪眼婆娑?(选自《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点拨:作者通过对孩提时‚偷吃苹果‛和‚放火焰棒‛两件小事的细致描述,传神地写出了小作者想家的情愫。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又怕刺儿挑不出。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选自《第一次给妈妈挑刺》)
点拨: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小作者就是选取给妈妈挑刺这样细小的琐事来写,通过‚我‛的心理、动作刻画,彰显了对妈妈的爱。事件虽然细小,但表达的亲情主题却是深刻的。
3、选有趣的素材
每个人的生活并不仅仅是每天刻板地工作与学习,许多时候,正是一些情趣让我们沉醉于生活中,乐此不疲。老师诙谐的批评,同学善意的嘲讽,朋友无理地取闹……诸如此类的情趣正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调料,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假如我们把这些闲情趣事用生花妙笔记录下来,必会感染每一个生活在平凡中的人。
片段三:
一日,老政正在讲课,本班男生‚老大难‛却云游中,嘴角甜笑蔓延,还有口水溢出,真可谓睡得酣畅漓。老政笑眯眯地走下讲台,轻敲‚老大难‛的脑:‚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口气温柔俨然‚大‛里的唐僧。同学们都已经忍笑憋到内伤,但显然‚老大难‛未曾感受到老政的温柔,依然酣然梦中,面泰然。只见老政抬起手掌,用尽全力拍了下去,这下去非死即伤,我们都替‚老大难‛担忧。没想到掌竟然落到了桌子上,声如雷震。‚老大难‛猛然醒,霍然起立,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下雨了?这雷声这么大……‛众人捧腹大笑。(选自《老政》)
点拨:作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精彩的瞬间:‚老大难‛在课堂上云游梦中,老政最终用‚降龙掌‛拍打桌面,惊醒‚老大难‛,从而才有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到此,不得不佩服老政的幽默风趣,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
4、选能触发感情的素材
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所以作文要想动人,就要选择那些能触发人感情的素材来写。它可以是一句激动人心的话语,一个爱意浓浓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眼神;也可以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一株不屈的小草,一棵摇曳多姿的风景树,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雪等,它们有时与人的心境相契合,于是便进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片段四:
刚上完体育课,我干渴万分,于是到饮水房,抽出一个杯子,倒好茶叶,正准备倒开水时,王老师进来了。她见到我,笑着放下水杯,帮我拿起开水瓶,说:‚丽,我帮你倒吧!这壶太重。‛我惊讶地呆立在那儿,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待我缓过神,她已经打开盖,往杯中倒水了。王老师用纤细的手扶住我的杯子,另一只手稳稳提着壶,冒着热气的水涌出来,细细的水柱缓缓地注入到杯中,也似乎注入我的心,像涓涓小溪,抚平了我的浮躁,汗似乎也没了。老师笑着将水杯递给我。我双手接过,道了谢,便跑了出去。茶叶在水中闹着,我觉得这杯茶好重,都端不动了。我喝了一口,真甜。
(选自《一杯浓茶》)
点拨:小作者抓住老师给自己倒水这一细节,通过细腻地刻画,表达情感。
每一朵玉兰花绝美得像下凡的仙子,身着一袭洁白的素衣,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她们气质高雅,超凡脱俗,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果你深深地吸口气,你会感到那股幽香从鼻腔慢慢地渗入到你全身的血液。每个花瓣静静绽放着,无论开得多么浓郁,散发出来的花香也是清清淡淡的,淡到极致却又沁人心脾,令人闻之欲醉。不管你用多么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非但不嫌过分,甚至总觉不足。因为她是把一冬的积蓄都化作了美,来装点春日的。(选自《我爱玉兰花》)
点拨:作者笔下的玉兰花之所以绝美得脱俗,是因为它‚洁白的素衣‛,它‚淡淡的香气‛,它的端庄素雅,这些正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以玉兰花来言志,是文段的高超之处。
5、选历史经典素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风流人物、志士仁人,更不乏英雄事迹、动人‚史诗‛。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记》;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岳飞精忠报国,赢得世人景仰;文天祥威武不屈,丹心一颗照千秋;谭嗣同舍身求法,用鲜血为后继者铺就道路……
这些人和事是生动的教科书,或点燃信心,鼓舞斗志;或激起共鸣,催人泪下;或发人深思,启人智慧。作文时,准确扣住题目要求,生动演绎其中一个或几个精彩故事,以事寓情理,定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
片段五:
当吴王夫差的人马攻入越都,当五湖大战以越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会稽山上的五千残兵败将令勾践掩面长叹,拔剑自刎欲以死谢罪。但大夫文种苦苦的哀求、贤将范蠡坚定的眼神、五千将士不屈的斗志让他明白:不能轻言放弃。他登高远望国土,那是他祖先的土地、子民的家园啊!回首,他毅然脱下龙袍不顾一国之君的尊严,主动向吴国求和。当他那高贵的双膝跪在冰冷的地上,当夫差的双脚踏在他坚硬的背上,当吴国的士卒把他当奴仆一样地使唤,他心中有恨,眼中有痛,但脸上却挂着笑。(选自《选择》)
点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向来为大家所熟悉。以上片段就是撷取了其中的一个瞬间,作精彩演绎——越国与吴国交战兵败,在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面前,勾践选择了后者——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个兵荒马乱、诸侯争霸的年代,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选时事新闻素材
文章和诗歌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的确如此,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永垂不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学会从时事新闻中开掘写作素材:我国西南五省干旱,玉树遭遇地震,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这些时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对时事的看法,这样的文章才有看点。
片段六:
这里,全国人民的潺潺爱心汇聚成了大爱的汪洋大海。有这样的大爱心,玉树,永远挺立。
在玉树,在这里,有温总理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有子弟兵和我们心连心,有全国人民无私的关爱和帮助,玉树就不会倒下,玉树就不会放弃,玉树抗争救灾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明天。一个崭新美丽的玉树将会重新站立在世界屋脊之上。
(选自《在这里》)
点拨:本文以玉树地震为题材,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从整个玉树抗争救灾的大海中摘取了三四朵小小的浪花吗,从多方面表现了各界人士对玉树地震的同情和灾后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文章真挚感人,富有时代气息。
就这样袭来,没有任何征兆,灾难就这样笔挺挺地躺在我们面前。瞬间,天堂与人间,白天与黑夜分界模糊不清。那张张惊慌的面孔,那饱含辛酸的泪水.那双双无辜的眼睛,把人们的心拽得生疼,不可名状的痛已深深地植根于汶川这片土地上,更永远地烙在四川人民善良的心田里。废墟、尸体、泪水……不知道这痛苦有多深。
温家宝总理来了……
救援人员来了……
无数志愿者来了……
文化艺术界人士来了……
就这样默默地伸出你的手,把更多的阳光给予那些受难的人们。
我们昂起头,不哭!
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灾难定会过去。抬头望天,依然是湛蓝湛蓝的。
(选自《昂起头颅,我们不哭》)
点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生动地刻画了温总理、救援人员、志愿者、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支援灾区的感人镜头,富有时代气息。
典例精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诗意的怀念,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和对历史的应答。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当我们队生活怀有一颗诗意之心时,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怀念一个人或一段动人的故事。历史常常是沉睡着的,甚至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我们怀念它时,我们的激情,我们的人生坐标,会在瞬间明朗起来,对人生的认识也会迅速地得到提升。
你相信心中美好历史的存在吗?我们该如何找到它,并唤醒它?让它成为人生的牵引?
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病文展示】
我家的‚总管‛
一个家庭,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亲朋故友、迎来送往、一家老小,大事小事,千头万绪,琐琐碎碎,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这个人就是家里的‚总管‛。
我家的‚总管‛是我妈。事无巨细,她无一不管。
每逢新学期开学前几天,妈妈每晚都管着我,只肯让我看一会儿电视,然后叫我回房睡觉。妈妈说她想让我提早进入学习状态。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是爸妈想独享‚电视之乐‛。想着想着,我进入朦胧状态中,依稀听见爸爸的鼾声,而妈妈却在独‚管‛电视。
每天晚上,妈妈反复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真行,看一会儿电视都管。‛我心想。
‚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呀。‛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一会儿吧。‛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会儿。‛真好,我的好爸爸,我心里暗喜。
‚唉,我亲爱的妈妈,这下总不要再管了吧!‛我的嗓门大了起来。
‚嗯——不行。这样吧,明天星期六,放假看电视.好不好?‛
‚明天?‛我又向爸爸投去求援的目光,爸爸也很无奈。
我家的‚总管‛,里里外外一把手,大事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前天一同学过生日,我准备买件礼物送去。但‚总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让我亲手做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送给同学。
我家的‚总管‛忙得很,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一年四季,衣服加减;日复一日,卫生清洁……哪一方面都有‚总管‛操不完的心,哪一天都有‚总管‛管不完的事。
在‚总管‛的教育下,我走出失意的低谷,重新找回自我;在‚总管‛的严厉批评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让我傲然崛起……
病情诊断
这篇习作以‚我家的‘总管‛’为题,从妈妈‚事无巨细,无一不管‛的角度切入,比较有新意。但是全文读下来,总觉得‚总管‛的个性特点不够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一是选材不够精准,不能多角度凸显‚总管‛的个性特点。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了‚总管‛不许‚我‛看电视这一材料,并以‚开学前几天每天只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和‚开学后只许我星期六晚上看电视‛这两件事为例,来表现‚总管‛对‚我‛学习的关心,笔墨过多。为能全面反映‚总管‛的个性特点,建议删去其中一件事,再从其他角度精选一事来写,例如对家里其他人生活上的‚管‛,从而突出‚总管‛关心照顾家人的性格特点。
二是开篇比较啰嗦,点题迟缓无力。建议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甚至可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中心人物,并概括揭示其个性特征。
三是结尾稍显拖沓,缺少点晴之笔。文末两段罗列了一些事,虽切题,却给人冗赘之感,有蛇足之嫌。修改结尾,以写好点睛之笔为主,尽量做到言虽少而意无穷。
【成功升格】
我家的‚总管‛
谁说只有宫廷里才有总管,我家也有一位‚总管‛。这‚总管‛就是我妈。(开篇留有悬念)
我家的‚总管‛那真是名副其实,可谓事无巨细,无一不管:上管‚太后老佛爷‛——奶奶,下管‚七品芝麻官‛——我,而且一管就灵,管即有效。(语言风趣幽默)在人们的印象中,谁都招惹不起‚太后老佛爷‛,但在我们家,‚太后老佛爷‛却像下了岗一样,没什么特权。
‚老佛爷,这个不能吃,已经变质了,应该扔掉啦!‛细细一听,又是‚总管‛与‚老佛爷‛的对话。
‚这就不能吃了?扔掉太浪费啦。‛
‚我的老祖宗呀,这可不是什么浪费,吃下去是要生病的!‛
‚怎么,连我的话都不听啦!‛
‚老佛爷呀,不是我不听您的话。您老看,这都发霉啦,今天吃下去明天就得去请大夫。您老知道吗?‛
‚总管‛真够厉害的,一向说一不二的‚老佛爷‛还真的不吃剩饭了。我家‚总管‛说出的话就是‚最高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照办。
(写‚总管‛管奶奶吃剩饭)
劝‚老佛爷‛有高招,管我这个‚七品芝麻官‛,‚总管‛同样得心应手。
‚别看了,快去做作业吧!‛
这‚总管‛啥都管,看会儿电视都不行,好像‚自由‛跟我没关系似的。我在心里暗自嘀咕。‚好啦好啦,别再看了。‛
‚我的好妈妈,‛我边说,边暗示爸爸,‚让我再看会儿吧,我的好‘总管’。‛
‚是啊,就让她再看一小会儿吧。‛真好,还是爸爸好,我在心里暗暗感激。
‚我亲爱的妈妈,2比l,这下总可以让我再看一会儿子吧!我先发制人。
给同学,说什么从小就要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能力。(略写‚总管‛管‚我‛送生日礼物)瞧,这就是我家的‚总管‛。
亮点扫描
升格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提升了很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妈妈对老人、对孩子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关心和照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使妈妈这个‚总管‛的形象活灵活现。在写法上,作者主要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对奶奶就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表现其对老人的耐心和尊敬;对‚我‛则果断、坚决、不可通融,表现出一个母亲的严厉。作者将这些分寸掌握得很好,使‚总管‛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升格解密
通过上文的升格实践,我们可借鉴一些写人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1.选材要巧妙。这类作文看似易写,实则难写。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因此,只有关注这些不同于别人之处,才能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点上,上边的习作做得就很好:在看似令人厌烦的管教和唠叨、看似平常琐碎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含蓄而深沉的母爱。细细体味这种母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手法从反面切入,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关键。
2.形式要新颖。构思时不应拘泥于大众化或模式化的结构思路,而应力求独辟蹊径。或采用倒叙、插叙等,或采用附加题记、后记、小标题等,都可使文章构思更为个性化。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在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中适时进行抒情和议论,为文章画龙点睛,便可营造情溢纸间的效果。另外,巧用修辞手法,灵活变换句式,也可提升文章意蕴,增强文章感染力。
第二篇:作文专题——选材
作文技巧——如何选材
张甲斌
选材
材料,是文章的基石。我们生活在一个“革新”的年代,生活中充满着新人、新事、新风尚,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材料的。选材的要求 素材
写作的原始材料,是没有经过概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包括现实生活中作者接触到的人物、事件、情景、印象、问题、数据、图像等。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凌乱分散的,但它是写作材料的来源。有经验的作者认为,只有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才有可能进入写作过程。当然,小学生作文的素材,不一定要求精心提炼、加工,只要认真观察、细心体验,一事、一人、一物、一景,只要有意义,都可以当做文章的生活素材去反映它。题材
题材就是构成文学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较大的范围,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学校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者为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而在作品中具体描述的材料。题材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心思想是通过题材表现的,题材又必须受中心思想的制约。因此,选择题材必须以是否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选材”,从字面上看就是“选择材料”,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泛指进入作者脑海的、为作者所搜集整理的所有事例;狭义上讲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主题(中心思想)经过一番挑选而最终选入文章的一些事例。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了很多人,了解到了许多事,各式各样的,纷繁错杂。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加工厂,我们的所见所闻就是写作的“原材料”。同学们如果时刻留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都记下来,日积月累,细流成海,就能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资源”。有些同学常在作文课上发呆,不知如何下笔,究其原因,是由于胸中无物,心中无语,以至于写作时搜肠刮肚,无从下手,就算勉强凑成一篇,也会因为材料的贫乏、内容的空洞而难以赢得阅读者的好感。可见写作的成效,恰恰就始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积累。
然而,占有了很多材料,也只是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并不能保证写作的成功。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把自己了解到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洋洋洒洒,无不囊括,类似杂货铺或者流水账,让人看不出头绪来。因此,有必要时常把所积累的材料作书面的归纳整理,分门别类。这好比在材料库中设置了一些小门,不同的小门中装着不同的原材料,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恰当的取舍。
选材要紧扣中心
每篇文章都要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态度,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为了使文章中心突出,在选材时必须对可供写作的题材一个一个地加以严格审查:哪些材料最能深刻地表现所要表达的中心;哪些材料跟中心思想有关,但不太密切;哪些材料与中心思想基本没有关系。根据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决定哪些是重点材料,必须写入文章;哪些是次要材料,可作陪衬;哪些材料与中心无关,必须舍弃。
相反,如果不围绕中心选材,写出的文章要么多中心,要么无中心。请看有位小朋友在《春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些内容:
1.老师宣布明天去西郊公园春游,同学们兴高采烈。
2.第二天早上在教室集中,老师叮嘱春游中要听指挥、守纪律。
3.车上有的同学呕吐了,大家互相帮助。
4.车子到了西郊公园,大家整队入园。
5.王刚和李竖在草地上打架,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
6.在划船时,一个女同学落水了,大家纷纷救助她。
7.在猴山上看猴子抢食觉得十分有趣。
8.在草地上午餐,大家吃得很开心。
9.下午有参观了自然博物馆。
10.乘车返家,大家感到很疲劳,也很开心。
这个同学写了不少内容,这些内容看起来都跟春游有点关系,但他究竟要写什么,要反映什么,就不明白了,也就是没了中心。“春游”重点在“游”字上,“游”就是看和玩,你看到了什么、玩了什么是文章的重点。但这位同学只罗列了春游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些过程,其中很多材料跟“春游”无关。从上述提纲中我们大致可看出,比较有用的材料是“看猴子抢食吃”和“参观自然博物馆”这两部分,如果抓住这两部分重点深入地写具体,这文章还是不错的。
选材要选熟悉的材料
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根据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有时会感到材料不够用,有时也会感到材料多得很。材料不够用,就要想方设法进行补充;材料有多余,就要进一步筛选。但是不管材料是多是少,选用的材料要尽可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写自己熟悉的材料,有利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有利于把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反,写自己不熟悉的材料,就可能写得不合事理,甚至闹出笑话来。
例如,有个小学生以《妈妈》为题,要写一篇表现妈妈是个勤奋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的作文。这篇作文有许多材料可写,他整理了一下,排出下面7个材料:
1.早晨,我没醒,妈妈就上班去了。
2.晚上,妈妈不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她总是在医院里吃饭,很晚才回家。
3.妈妈要搂我的时候,我拉住爸爸不放,不要妈妈搂,妈妈那一身从医院里带回来的 酒精味我不愿闻。
4.一次,爸爸出差去了,医院领导同意妈妈带着我去上班。窗外一片漆黑,她就叫醒我上班去。
5.妈妈在医院里紧张地给病人看病。
6.妈妈只顾忙手术,错过了食堂吃饭时间。当她做完一个手术后问我:“吃过饭了吗?”我生气地一撅嘴:“吃了!”她竟然点点头,还说:“我还有一个手术,做完了,我们回家。”说完又回手术室去了。7.回到家,她才知道我没吃晚饭,她流泪了。
这7个材料,除了3、7两条外,都能从正面反映妈妈是个勤奋的医生。
3、7两条材料也从侧面表现了妈妈勤奋工作的品质。那么,是否要全部写进作文里去呢?对7个材料分析一下,就会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第一,1、4两条,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第1条可以包含在第4条的内容中。为避免重复,第1条可删去不用。第二,第5条的内容是直接反映妈妈的医务工作,是表现妈妈勤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医务工作有很轻的专业知识,作者几步熟悉,也写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删去不写。第三,2、3、4、6、7各条内容都是小作者亲身经历的事,都属于作者熟悉的生活材料。这几条内容组合在一起,足以表现出妈妈勤奋工作的品质了,所以即使删去5,文章的中心思想仍可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各条内容之中,第6、7条是相关联的,内容也感人,应该考虑作为文章的重点部分来写。
选材要真实
选材要真实是指选用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说假话、选择真实的材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材料不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这往往是因为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并非自己亲身经历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写实在的事、实在的人、实在的想法最重要”的要求。他不赞成虚构,因为我们不是搞创作。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是从很多生活素材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往往是用虚构的人和事来反映实际生活。这是高级的东西,离我们的习作还远得很呢。因此,我们写文章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的材料才是真实可信的。只有真实可信的材料,才有说服力,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情,才能打动人。
选材要典型
材料不仅要真实,有生活气息,而且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足以表达中心思想。为此,写一个人,要写他做的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写很多人参加的事,要写最突出的一个人;记一件事,要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有一句话叫做“窥一斑而见全豹”,说的就是借典型来反映一般。当代作家魏巍在谈他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体会时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这就是材料以少胜多、以质胜量的典型例子。
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呢?
首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要学会“剥笋”,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材料,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采用比较法。可以选择一组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加以分析、比较,看哪一个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够说明问题。
选材要新颖 生命的运动需要及时补充新的能量,一篇好文章的诞生也需要有新鲜的材料。老调文章没有读者。
作文课上,常见个别同学愁眉不展,下笔无言。自己知道的事儿都写过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写老师,就说他们如何循循善诱、辛勤育人;如果写父母,就说他们如何望子成龙、辛劳持家;写同学,就说互相帮助、挑灯苦读……都是老套路,老材料,真可称为“陈芝麻、烂谷子”,读来毫无趣味。
有个成语叫“推陈出新”,然而怎样“出新”,怎样使我们的作文新鲜有生气?同学们看看,周围的环境在变,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同学们首先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留意你周围的一切,随时记录下你看到的、想到的事儿,并不失时机地把它们充实到我们的作文里,做到这一部,作文材料就补充到了新的营养,文章自然会有一副新鲜的面孔。诗人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同学们应该牢记这句诗,在写作时慧眼独具,别出心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让你的作文时常散发出新鲜的气息。
选材很重要,亮点不可少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环,天津实验小学的于振滨老师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老师告诉家长:“有人说„文章要想得高分,应立意深刻,选材精当,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我承认这一点,可是小学生毕竟是孩子,他怎能写出如此之完美的文章呢?试想一下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全都做到是一种完美,是一种理想。我觉得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抓住一个大的方面,哪怕是一个亮点,那也是难能可贵的。立意、结构、语言等当然重要,但有的时候精当的选材更重要。有三个字值得借鉴:真、小、新。„真‟是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说真话诉真情。千万别忘„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中撼心灵。‟„小‟是指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比较值得借鉴的就是,善于把文题大题小作,化整为零,从小的切入点入手。„新‟是指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但是我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在写作上难免会出现选材重复、编造等现象,如果写“家庭生活”,肯定是妈妈向灾区捐款,爸爸在雪地里成了一尊白雪塑像;如果是“学校生活”,肯定是老师给同学补课、同学共打一把伞回家;如果是“社会生活”,必然下雨,很可能会遇到残疾人。当然,学生的生活本身就离不开亲情、友情、师生情、学习考试等话题,这些选材确实很难出新。但是如果更换一个角度,稍加调整,或许会别有洞天。总之,写作应力求完美,但不可强求完美。”
选材的方法——推陈出新法
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往往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选用这些材料进行写作,能使文章具有时代感。比如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就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值得大写特写。然而,生活中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还是别人早已写过的,似乎已经不算新鲜了,但选材时如果把它和时代精神联系起来,则常常会产生的新的意义,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这种选材方法叫推陈出新法。比如一篇题为《买餐桌》的作文,写家里购买三张新餐桌的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购买一件新的家具并不算是新鲜事,也许好些同学作文中写过。但小作者却重点描写了送货员送货上门、认真安装的经过,通过送货员的言行反映了将顾客当成上帝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正因为小作者把这篇作文的材料与提倡顾客至上的服务新风尚联系起来,所以使人读后有新鲜感,似乎听到了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
选材的方法——以少胜多法
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突出的主题。那么,是不是写作文时一定要选择多材料,才能使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呢?不是。写作文时常采用“以少胜多”的方法,即用较少的材料来反映较丰富的内容和较深刻的思想,用个别的、特殊的事件来说明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要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精神,反映的内容很丰富,思想很深刻。可是作家魏巍只选取了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作者和另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件事例,就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重大主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运用“以少胜多法”选材的关键是材料虽少,却要精,要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选材的方法——以小见大法
生活中许多小事看起来是非常平凡的,许多物件也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些看似平常细小的事物,有的却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根据主题的需要,把这些看似寻常却意义不凡的事物作为写作的材料,便是以小见大法。运用以小见大法,还可以选择那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细节,比如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等,作为写作的材料。
如一篇题目为《收垃圾的老爷爷》的作文,写一个老大爷在春节前的一个夜晚,冒着严寒收垃圾的情景。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老大爷累了,停下来抽支烟,歇歇气。他“伸手在衣袋里掏啊掏啊,掏了好几秒钟才掏出一盒香烟和火柴。取烟的时候,他的手指显得有些僵硬,抽了几次,都没有把烟抽出来。点烟时,他转身背着风,抽出一根火柴,一擦,擦歪了,火柴未擦到火柴盒;再一擦,又擦歪了;第三次倒是擦到火柴盒上,谁知火柴又折断了。他又抽出第二根、第三根,直到第四根才点燃了烟。”
选材的方法——侧面切入法
写一个人或者记一件事时,选择事物的一个侧面,或者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种方法叫侧面切入法。小学生作文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写一个人或记一件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展开来写。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写不具体,反而给人以杂乱无章、记流水账的感觉。
例如写人的文章,如果对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工作情况、交友状况、家庭情况、品德修养等面面俱到,全都写在一篇作文里,显然是不可能把这个人写具体的,最多只能是干巴巴的抽象话语。而如果从一个侧面切入,选一两件事深入具体地记叙,则能够充分表现出他某方面的风貌品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篇:作文选材
作文内容,包括立意、选材、中心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就都是空的。“意”就是思想,就是观点;“材料”就是事迹或事例,也包括道理;“中心”就是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如以“挫折”为话题,挫折可以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这是立意,列举自己的或周围的人,从挫折中奋起的事例,以及古今中外名人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及言论为选材,这些材料都必须是从不同侧面所选来的“挫折”。列举事例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谈”即辩证的分析来阐述“吃一堑,长一智”这个观点。如果所选事迹或事例不是挫折,或虽列举一些受挫折的事迹、事例而不“谈”,都是脱离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不切题的表现。这一切都关乎到选材。
选材要着眼于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选材要挖掘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如此选材那就新颖深刻多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考前必看:高考作文选材的误区
点击数:210 次录入时间:2011/4/29 12:02:00编辑:zhangwei19910302
文章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好的材料有三条标准:(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至关紧要。材料和旨意的切合度怎样,凭直观感觉不易判定,最好是在材料初步选定后,就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从这个格局出发,来审视选定的每一个材料。这样做,材料的切合度就比较容易显现出来,使用与否,也就有了把握。(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某些启示。一件材料有无意蕴,要先用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感受它。(3)要新一点。这一条不言自明,凡是别人没有用过的都可以算作新,有一点时代色彩自然更好。
在选材方面,考生务必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一、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海南省2010年高考评卷语文组副组长苏盛葵在题为“提倡真实的文风”的阅卷手记中介绍:“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了2篇抄袭作文,抄江苏和上海高考的满分卷,经过在场外网上搜索,在场内验证,给了8分以下的处理。这些孩子完全是昏了头脑,是那些满分作文的书害了他们,也是背诵范文上考场默
写的‘报应’。”四川省作文(考新材料作文“点线面”)阅卷也大力封杀“套作”——比如一篇作文题为“坚强”、一篇题为“古镇情韵”,它们分别套用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及记者撰写的时文,判分都低得可怜。
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二、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10年广东卷阅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与你为邻(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一文,不足800字的篇幅就写了三个邻居,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另外,文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就是“(赵叔叔)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福”、“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王大妈)她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其品位十分低下。语言表达上则有生造词、方言词出现,如“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馋猫试食”、“也像在课室一样”等。
还有些考场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器量狭小。
三、选材雷同,了无新意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0年依然突出。在江苏卷中,“低碳”作文相当泛滥——有老师戏称:“一看到低碳就长叹。”山东卷作文题(考“光明和阴影”)新颖度不算高,于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据粗略统计,二类卷中作文材料的“撞车”达75%。
除了事例陈旧,还有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北京卷阅卷中发现,明明是宋朝的论据被套上明朝的时间,明明是这个名人说的话却套在另一个人的嘴上。这体现出考生知识积累并不细致、扎实。
对症下药
为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如
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拓展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声名远播的造就并非所学专业,而是主业之外的另一番作为。
鲁迅和郭沫若,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为了一代文化巨匠。
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让他闻名于世的却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
黄渤自小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在全国走江湖,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被宁浩相中,一块《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持续“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人生发展的轨迹和成就,很难预料会在哪个节点上时来运转,有时还会偏离自己的初衷。在有些人那里,无意间的造就反而比刻意作为还要精彩。于是,人们不免要感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的奥妙恐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而是与个人固有的潜质有很大关系。不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也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被迫无奈,如果缺乏相应的天生资质、必备的人生积蓄、不弃的意念坚守,也会与迎面而来的机遇擦肩而过。
人生因“副业”而精彩的现象还启示我们,成功的载体没有高下大小之分,卖豆腐的与铸钢铁的都有可能成为“大王”;在事业的选择上,千万不能总是幻想自己要成为什么,而是要多想想自己能成为什么;当你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或走不顺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优势,转一下脑筋,换一条路径,改一个行当,变一个角色,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四篇:作文选材
作文选材
选材,即根据题目的要求考虑些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了命题作文中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何审题,这一讲我们将学习这类文章如何选材。我们知道,要想写好记叙文,就必须精心选材。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材料,就无法写好作文。命题作文在规定的范围内,可写的材料往往是很多的,这就需要进行选择。那么,怎样选材?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1、(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我们知道,一定的材料只能表现一定的中心,一定的中心要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现。还有,文章的中心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中心确定了,又对材料起制约、统帅的作用。在构思文章时,选什么材料,确定怎样的中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例如:作文题目“中学生的一天”。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就会想到具体每天的生活:睡觉、起床、上学、做操、活动„„,一天的生活,有快乐,有烦恼,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郁闷,到底哪天最典型?哪天的生活能反映中学生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活才有特色?经过反复推敲,确定一个主题。
如果确定的中心是学习生活使我变得成熟,那么,在选材时就要考虑,凡能表现这个中心的就选用,安排好详略,组织好结构,就可以写成文章了。
2、选取新颖的材料
材料新颖,读者读起来才有兴趣。什么样的材料才算新颖?其实,“新”“旧”是相对的,同一件事,对他人可能是“旧事”,可对自己就可能是“新事”今天可能是“新事”,明天可能就变成了“旧事”。所以,要想材料新颖,就要尽量及时地选取那些新鲜而有意义的事作为作文的材料。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做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我们的周围,每时每 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要学会观察,善于捕捉。
例如:作文题目“记一件事”。这个题目从选材的角度看,比较宽泛。但要做到新 颖,就需要动脑筋。
“生病”、“过生日”“补课”写得太多、太俗,“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不是很熟悉,没有切身感受,所以,要选择那些能反映自己特点,反映自己真实感受的别人未写的事情,这样才能吸引人。
3、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材料,那么,这样的材料是会很多的。例如:作文题目“我的业余爱好”。拿到这个题目,就要考虑: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这个爱好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把这些内容思考,认真组织,就不难写出一篇好作文来。
4、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爱编造故事。他们认为,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真人真事?天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还有什么可写的?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去观察,没有去认识。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你没有注意到,或注意到而没有去理解它的意义,你就没的可写。
相反,如果你注意到了,而且理解了它的意义,那你就有了写作材料。记住:胡编乱造的东西,连你自己都不能被感动,怎么能感动别人?
例如:作文题目“我做错了一件事”。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时不时会犯一些错误,其
中有些会终身难忘,当你经过仔细分析,从中吸取了教训后,错误就会成为你健康成长的财富。这就是很好的材料。
总之,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取真实、新颖的材料,写自己熟悉的事情是选材的关键。另外,抓住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深刻的意义,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题目: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99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试题
指导:这个题目,要求写一篇以词为主的记叙文。
凡写和“我”有关的一件事的记叙文,例如:《我经历的一件事》、《一件难忘的事》、《值得回忆的一件事》、《给我教益的一件事》等等,有一些共同点:
都是写一件事,都是用第一人称叙事,所写事情是用“我”的眼睛去看,是用“我”的心去感受,是以“我”的口吻来评价,是写“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忆。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这类作文也有不同点,就是题目中的修饰和限制成分不同,这就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的差异。如“难忘的”就要写出它为什么难忘;“值得回忆的”则要围绕“值得”二字下功夫;“给我教益的”重点要写出事情本身的教育意义。这篇文章则要求我们用自己所经历的事反映“我”在成长中。“成长”一词是题眼。
这篇文章的选材范围是比较广的,学校社会、家庭中可供选择的事例很多,但是能否找到最能反映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材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也是构思这篇文章的难点。
因而,要认真地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方方面面:思想品质上、学习上、生活中等等。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选择一件最能反映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事情来写。
写这个题目,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握不好重点,写着写着就节外生枝,带出许多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把文章写成了《我在成长中》。或者没有重点地泛写集体活动,把文章写成了《我们在成长中的一件事》。这两点,应当注意。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爸、妈,我回来了。”我推开屋门,喜气洋洋地跟父母打着招呼,“这次我在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中,拿了个第一名。”我一边炫耀着自己的“功绩”,一边看着父母的表情。“是吗?”爸爸点了一下头便和妈妈进屋做饭去了。“好了,今天晚饭要有好菜了。”我想着,眼前似乎已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耳畔似乎回荡着不断的夸奖声„„
“开饭了!”我几步跑到桌前,奇怪,面前摆着的只是平日的家常便饭。“可能把好菜藏起来了,呆会儿好让我大吃一惊吧!”爸爸、妈妈像往日一样坐在桌前吃了起来,我还在伸长脖子向厨房张望。
“你怎么还不吃饭?”妈妈捅了我一下。“啊,怎么他们没„„”顿时,我的心凉了半截,我用筷子扒拉着碗中的饭,往嘴里塞着。吃饭时,父母只字未提我拿第一的事,更甭说什么表扬了。我的心全凉了。
晚饭后,我独自呆在房里生闷气:难道我这个第一名就换来这些?怎么也该夸我几句呀!我的眼泪顺着脸颊滴到了眼前的奖状上,把“第一名”那三个字都浸湿了。
“好了,别想了,反正事情已过去了。”我拉开抽屉,漫不经心地翻找着东西,突然我被最底层的一个纸卷吸引住了。我拿出一看,是张奖状。
上面写着:“李明同志在执行卫星发射任务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特颁此证。”那张奖状因为长期放在抽屉底部都有些泛黄了。“怎么?爸爸从来没有提过此事呀?”我不禁回忆起爸爸那些往事。
爸爸曾先后七次下太平洋执行卫星测绘任务,顶烈日,冒酷暑,辛勤工作。可是,每次回家他都是默默无闻的蜜蜂,不去学大吵大叫的知了。
想到这些,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哄了。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要谦逊,不要沾染上浮夸、自满的恶习。多么纯真的爱呀,我的眼睛又一次被泪水湿润了,赶忙把自己的奖状同爸爸的奖状一起放在抽屉的最底层。
简评:“我”在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于是颇有点得意洋洋,等待着父母的夸奖和犒劳。当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便泪湿奖状。前半部分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真实,也很细致。
后半部分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这里没有像一般同学那样,让主人公用千篇一律的说教来启发教育“我”,而是巧妙地安排了情节,使爸爸和“我”对待荣誉的态度自然地形成了对比,“我”由此受到了启发和教育,领悟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最后作者把自己的奖状与爸爸的奖状一起放在抽屉的最底层,表达了作者决心用行动向爸爸学习的愿望。立意深刻,材料安排也较得体。不仅如此,本文的语言既朴实又生动。“我”拿了第一名时的喜悦,吃饭时“伸长脖子向厨房张望”的神态,以及眼泪顺着脸颊滴到了奖状上的细节,都使一个中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结尾部分写到平时爷爷经常鼓励我的那简短而深刻的话:“去做默默无闻的蜜蜂,不去学大吵大叫的知了”,既是对爸爸谦虚品格的刻画,又是“我”之所以改变看法的原因,同时还点明了这件事在我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意义。
这个材料还可以用在《使我深受教育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我家中的一件事》、《榜样》、《成长的脚印》、《在爸爸的影响下》等文题中。
前三个文题使用这个材料时,只需变换原题中扣题的文字。《榜样》则应围绕表现爸爸的品质方面再充实一些内容。《在爸爸的影响下》、《成长的脚印》则应强调此事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题目:我和班集体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1994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试题
指导:本题中的“和”字很重要。它要求文章内容一定要表现出“我”与“集体”的关系。尽管“我”与“集体”都要写,但并不是各占一半,要侧重写“我”。因为题目中“我”在前。
这个题目对选材作了一定的限制,只能写“我”在班集体生活中的经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中心,选取一个完整的事件或两三个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要选自己感受较深的事件或片断。
为了使文章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往往需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果你选择的材料是一个完整的事件,那么可以运用简洁的议论结尾,并呼应开头;如果你选择的材料是两三个生活片断,那么可以用精当的议论作为过渡,把几个片断联系在一起,构成有机的整体。
写这篇文章应该注意两点:首先应该弄清“班集体”是一个集体,而不是某一个人,不能把某一位班干部或某一个同学当作“班集体”写出来。另外还应注意,不能认为“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写了班集体就算是写了“我”,那就写成了《我的班集体》了。
[例文]
我和班集体
光阴荏苒,三年的初中生活已经结束了。可我是和我的班集体一起长大的啊!让我怎能不留恋呢?
三年时光,也长也短,许许多多往事已随时光悄悄流逝而渐渐淡忘了,但在我心灵深处却有一缕怎么也挥不开、擦不掉的记忆,让我总也不能忘记。
初二时全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我报名参赛的项目是初中女子800米长跑。比赛开始了,全班同学目送我走向比赛场地。
生活委员还跑来把一块巧克力塞在我手里,说:“争第一啊!”我笑着点点头,从他的目光中,我感到了信任和希望。我充满自信,迈着大步,站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我相信,第一是我的。
200米过去了,400米又过去了,我的腿有些软了,稍微放慢了步子。突然一阵助威声传进我的耳朵里,看台上我们班同学都站起来了,有的还站在凳子上。
我的心跳得快极了,为了我们班集体,我要争第一!我使劲摆臂,用劲向前冲,几乎要摔倒了。呐喊声没有停,我已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了。
还差200米,我发现后面的选手要追上来了,喘着粗气,我想甩她,可是力不从心。我奋力跑着,恨不得一步跑到终点,只觉得后边那位选手一阵风似地超过我去„„比赛终于结束了!我名列第二。
我哭了,我们班的同学跑过来,扶着我回到座位上,给我披上衣服,大家鼓励我,安慰我,说:“第二也很不错。”我的泪水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流。
生活委员又买了一瓶汽水送到我面前,说:“在我们心中,你得的是第一。我们爱的是你那尽心竭力。”我不哭了,和大家一起笑,一起大喊,为别的同学加油。
这件事已经过去好久了,我没有忘,更没有忘的是那56颗一起跳动的心啊!这样一个班集体,让我怎能不留恋?我爱我的班集体,爱那56颗红心,爱那份尽心竭力。
心中默默地祝福,愿大家总是尽心竭力,愿大家的明天更灿烂,更光明!简评:本文作者选取了自己在学校生活中一件难忘的往事作为材料,紧紧抓住了“我”、“班集体”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我”为集体争光,班里同学们对“我”鼓励、安慰。我与集体,运动场与看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象地表现出“我”与“班集体”亲密的关系,提示了个人只有融入于集体之中,才能产生巨大力量的深刻主题。
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开头用“可我是和我的班集体一起长大的啊,让我怎能不留恋呢?”扣题,结尾又用“这样一个班集体,让我怎能不留恋?”呼应开头,再次扣题。
文章结尾的祝辞,看似与题目无关,但却真切地抒发了“我”对集体的留恋,对同学们的祝愿,暗扣主题,使文章更加情深意浓。
这个材料,还可以用在《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能泯灭的记忆》、《我忘不了》、《留在记忆深处的》、《初中生活二三事》、《难忘的初中生活》、《记一次比赛》等文题中。
《记一次比赛》可以把范文的材料分为赛前、赛中、赛后等三个阶段来写,重点写比赛时的情况。《初中生活二三事》、《难忘的初中生活》可以把这个材料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它几个题目,则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开头、结尾和议论部分进行适当的改换,原材料大致可以用上。
示例
题目:真没想到
要求:(1)或选一事,或选一人,或选一物,或选一景,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2)要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3)如写到学校、教师、同学,一律用假名代替,否则扣分。
——199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
指导:“没想到”已是出人意料的意思,加上修饰词“真”字,更是在意料之外了。所以我们要写的内容不能平平常常,要让人吃惊,让人喜出望外,让读者也“真没想到”。
写此文在构思上应注意三点:
第一,要写出事情的积极意义。不要光想着怎样让人出乎意料,而忘记写文章的目的。从选材的性质考虑,我们可以写好事,也可以写不好的事,但无论哪个类型的事都要写出它的积极意义。
第二,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事来写。因为这个题目的选材范围很广,可以写校内的、家里的、公共场所的,凡是出人意料的事都可以作为材料。但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才能写生动。
第三,从文章结构上讲,要着重写出“没想到”的方面。这方面可在事情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事情的结尾,其它方面也要作必要的交代,使文章清楚明白,结构完整。
[例文]
真没想到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小鸟们在枝头唱着歌。这时,一对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在四处寻找可落户的地方。
真没想到,它们竟决定在我家的房檐下做窝了,它们天天找草衔泥,忙忙碌碌,不几天,窝就搭好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它们飞到南方过冬去了„„ 那外表看起来很漂亮的燕子窝,常常引发我的好奇心:这个窝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天,终于耐不住诱惑,我找来了一个梯子,请爸爸帮助摆在房檐下。
我爬上去,站在上面,向里张望,突然,从燕子窝里伸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唧唧地叫着,把我吓了一大跳,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仔细一看,竟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麻雀。真没想到,麻雀占了燕子窝!
一定是麻雀看燕子窝里很舒服,又没有主人,就强占了人家的住处。想到这儿,我不禁担心起来,明年燕子回来,到哪儿住呢?会不会发生一场燕雀大战呢?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醒了生命。那对可爱的小燕子也回来了。它们来到自己的窝边,不停地飞来飞去,显然已经发现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飞了几圈后,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互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我望着那对燕子,心想:燕雀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忽然,两只燕子一齐飞向蓝天,我想:大概是找它们的伙伴来帮忙!可是它们飞回来时的举动,马上否定了我的想法,因为,飞回来的燕子只有两只,而且它们的嘴里还衔着草和泥。它们要和麻雀做邻居了!这个结局我真没想到,但我由此而想到了许多。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着”为邻居,是因为它们把原来属于自己的鸟巢不仅仅看做是自己的家,而看做是鸟类共同的家。人们如果像这对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 是多么美好呀!
简评:这篇文章的选材令人耳目一新,可能让你“真没想到”。文章的主人公是“小燕子”,文章的主题是由小燕子宽容的行为而得出的:“人们如果像这对小燕子一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由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之间的故事,悟出如此深刻的道理,的确让人“真没想到”。
写好这篇文章,离不开作者细致认真的观察:“它们双双落到不远处的小树上,相到唧唧地叫着,像是在商量办法”。
这生动的情节,不认真观察怎么能写出呢?光观察还不行,还需要思考:这两只燕子能和“侵占者”为邻居,是因为它们不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家,而认为鸟巢是鸟类共同的家。这就是作者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见,观察与思考对于写作作文是十分必要的。
题目:心愿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2)适当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3)篇幅不少于500字,不超过700字。
分析:“心愿”是一种实现了或没实现的发自内心的愿望。它可以是一个美好的念头,也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人称较自由,可以用第一人称抒写自己的心愿,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叙述他的心愿。
选材的思路要开阔些,实现了的和没实现的都可以写。比如,我们班同学有当选先进班集体的心愿,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我有加入校足球队的心愿,但一直没有实现,不过我没有灰心,仍在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心愿。
还可以从表现我对某种现实的不满写起,表明自己有什么心愿,比如:我在家里是个小皇帝,父母把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了,我的心愿是父母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我学些本领。
又如:父母对年迈的奶奶不孝敬,邻居的阿姨对有病的爷爷不闻不问,我对此十分不满,我的心愿是尊敬老人之风吹进每一个家庭。„„材料是很多的,但无论选择什么材料,都要通过具体的叙述回答:心愿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心愿?如果心愿实现了,则要写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其中有什么坎坷曲折;心愿没有实现,则要写出受到了什么阻碍。
由于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所以适当抒情和议论都有助于中心的表达。
心愿
在我的心底,总埋藏着一个美丽的心愿,它或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但更会随思想的成熟而日趋强烈„„
孩提时,我曾有个心愿想当个画家,我掏出了积蓄多年的压岁钱,兴冲冲地买回了画笔、画纸,又报上了“少年国画班”。我在桌上摊开画纸,挥洒大笔,一座座山峰,一棵棵青松,顿时呈现在画笔之下。时不时,后退几步看看效果,俨然一副“老画家”的派头。
正当我兴致浓郁之际,爸爸把我叫去:“我去过你们学校了,听老师讲,最近一次测验你从第十名跌到第十五名,大退步了!这样你还画什么画,马上停止!”
于是画笔、画纸被束之于“高阁”,“国画班”被改报为“课外英语班”,我的心愿破灭了„„
学画不成,我又萌发了集邮的愿望。我主动担任了取信工作,为的是取下我钟爱的邮票,又东奔西走到亲戚家搜集邮票。眼看那本自制的集邮本越加充实了,古今中外,大千世界,尽在方寸之中,真是其乐无穷。
正当我对集邮如痴如醉的时候,爸爸又把我叫去:“你怎么又搞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集什么邮,能考上大学吗?不许集邮!”
集邮本被付之一炬,又一个心愿破灭了„„ 接下来便是一段埋头书卷的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介绍李四光的电影,又梦想做一名地质学家。我千辛万苦从太湖旁拾来的鹅卵石,从天平山下采集的火山岩,又全被爸爸扔进了垃圾桶,留给我的只是厚厚一叠参考书。我的心愿再次破灭了„„
爸爸啊,爸爸,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实现你那让我考上大学的心愿,可你知道我的心愿吗? 简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十分深刻的。作者回忆了自己的三个心愿都被父亲以考大学为由而扼杀的事实,深刻地反映了孩子天真纯洁的愿望与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的矛盾。这一主题足以引起读者的深思。
作者选择的材料反映了家长在当今考试制度下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可是由于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积累,“事到用时方恨少”,在考场上不能很好地发挥,写不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其实,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深刻,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大小,只要善于挖掘,小事也能反映深刻的思想意义。本文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从选材的角度,它完全符合我们所讲的选材的标准,而且运用自如,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选材四要素
作文在确立主题之后,接下来就要想想如何选材了。生活中可用素材多如牛毛,怎样才能从中挑出最好的呢?依照以下四个原则进行,准保管用。
首先是真实性原则。也就是要选择准确、真实的材料。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经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古人也是非常重视文章的真实性的,他们把真实视为文章的生命,认为文章应该情真、理真、事真,否则文章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我们选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和事。只有用真实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写歌颂老师的作文,不少同学提笔就写老师带病上课、细心帮“我”补课,或者深夜还在批改作业等。这样凡而泛的作文,读者一看就会笑掉大牙:哪有这么多老师都喜欢生病的?有一名学生如实记下了正月初十班主任冒雨骑着摩托车来接因无钱报名而辍学在家的“我”返校这件事。因为有真情实感,又辅以了细腻的环境和心理描写,作文写得凄切生动、感人肺腑。
其次是代表性原则。也就是精选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最能深刻表现主题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作文不是普通的堆砌材料。作家魏巍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印象是清楚明白的。”我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甄别和优中选优,不能是材料就用上,把作文写成了叙事的流水帐。
例如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文章、书籍多如过江之鲫”(蒙哥马利语),入选我们教材的课文《勇气》就是其中的一篇。这次战役该有多少动人心魄的大事啊,但作者以犀利的眼光,仅仅选择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位法国妇女在极其危险和无限悲痛中两次救助美国伞兵)就鲜明的表现了主题。甚至在今天读来,该文仍然能够涤荡读者的心灵。
第三是时代性原则。也就是要优选新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
“文贵于新”,选材时注意将目光移到大家所关注的最新热点上,从生活的海洋中捕捉那些闪烁着时代风貌的浪花,可以让作文新颖独到,让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有位学生论证“疏忽大意要不得”,选取了今年7月中旬淮河大水时防汛指挥部根据气象专家的建议,果断提前三天开启洪泽湖的泻洪闸,腾出十几亿立方的空间以迎接三天后的最大的洪峰,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作者接着写道:“试想,如果抱着早三天晚三天无所谓的思想,那么蓄水空间尚未腾出,上游洪峰汹涌而至,一旦堤崩岸垮,人民的生命财产、国家的厂矿企业,全部会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论据取自于刚刚发生的现实,不仅论证有力,也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美好心灵。
第四是情感性原则。就是要精选你最熟悉、最动情的材料。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材时要尽量挖掘真正打动过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让故事中渗透着真挚浓厚的感情,让景物里饱含着朴实浓郁的感情。只有充满感情的生动描绘,做到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如课文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选取车站送别一节,极力渲染父亲臃肿的身体和攀越月台的背影,从而触动作者心中的感情,并且由此升华,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以上,是我们作文选材所要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机械的一条条照搬照办,而应该灵活的做到:选材必严,浮材必删。就像契诃夫所说的那样:“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剔出罢了。”
第五篇:作文选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冬梅
选材的要求
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
“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有些地方的阅卷负责人一再强调: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一步,选材就绝不能进入禁区。在考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3. 弃故纳新,与时俱进
现实生活是最丰富的,当今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层出不穷,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比比皆是。写作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选材,要求新颖、典型。或挖掘历史素材的时代内涵,或抒写时代青年的风采,或展望美好未来前景等。千万别把眼光盯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围绕中心选材是选材根本要求,但根据写作意图、话题指向来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针对性的材料是很难的。因此写作时要仔细审视现实生活,要认真甄别积累的知识素材。做到选材,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写作也不例外。话题作文不但自拟的题目要新,选材立意也要创新。不知是哪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第一次运用“麦浪”一词的人是天才,第二次运用的人是秀才,第三次运用的人则是蠢才了。作文选材也是一样,再好的材料,如人人都写,反复写,那也就显得乏味了,无人愿意欣赏。这和天天吃鸡、鸭、鱼、肉的人都喜欢吃咸菜、小米粥是一个道理。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5.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材,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魏巍从众多的材料中精选出3个典型材料,就充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德。
选材需要慧眼识珠的识见,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敷衍,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6.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要挑选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要从新的角度来使用旧材料。
选材如何出新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而且还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写作时必须注意选用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所谓“新”,就是材料能深刻反映主题,但不平庸、不落俗套。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这同平日忽视材料的积累和不善于选材有很大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选材出新意呢?
1、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另外观察要全面、细致,注意角度和顺序,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即可获得深刻而新颖的材料。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己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2、注重“积累”。我们不可能处处亲自体察,许多材料要靠从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日记和札记的方法,把所见所闻的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并分类整理,为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选材的范围,开阔我们的视野。
3、力求“转换”。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写《一次成功的喜悦》,最常见的是写学习上、生活上的成功,若写一次主动地“重新打量世界”的社会实践,那定然使人耳目一新。要做到角度新,还要避免雷同。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一个中心,因此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毫不吝啬地删去那些雷同的材料。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4、写出“新意”。写作文不要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选择的材料要新鲜、稀奇、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如《伯伯“出嫁”了》一文,小作者写伯伯从事雕刻艺术已20多年,雕刻的工艺品栩栩如生,得到中外客商的青睐,日本一家公司邀请他去讲课,传经送宝,伯伯乘坐飞机,远“嫁”日本……选材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5、立足“有趣”。选取的材料要生动有趣,读起来引人入胜,听起来妙趣横生,嚼起来有滋有味,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游览九峰山动物园》一文:“猴山上有上百只猴子,它们有的蹦来跳去地吱吱叫,有的倒竖蜻蜓,有的抓着绳子荡秋千……最有趣的是,有一只猴子拾起一位同学扔给它的苹果,它先把苹果顶在头上,然后再得意地把苹果抛向空中,最后美滋滋地啃起来,啃完之后,还向我们做鬼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段话,小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猴子调皮有趣的动作神态写得惟妙惟肖。
6、敢带“刺头”。选择的材料要带有刺,敢于批评坏人坏事,敢于揭露、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如《妈妈的“病”》,小作者抨击妈妈对待奶奶与外婆,不孝顺与孝敬两种不同的态度;《卖假酒“曝光”之后》,抨击有些人只顾挣钱,不顾人们的生命危险,卖假酒,坑害老百姓;《爸爸“筑方墙”何时休》,爸爸整天打麻将,筑方墙,家里的钱输光了,导致妈妈与爸爸闹离婚。这些带刺的材料一针见血,敢于抨击丑恶现象,对读者起了感染、教育的作用,令人难忘。
四、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写文章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如果选择上好的面料做衣裳,做出来的衣裳就美观、挺括。如果面料质地低劣,即使工艺高超,也制不出好服装。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
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根据写作的目的,所要告诉读者的道理,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要多选;和中心思想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也要选,但要少选,只要不影响把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清楚就行;和中心思想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不选。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当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选用的材料就具有了新意,要表现的主题就突出了。
写出别有新意的文章,平时一定要观察生活,积累经验,选材要开口小、角度新,选取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材料,这样便可以有感而发,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