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个怎么看有感
《七个怎么看》观后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其它方面包括政治、文化、体育等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的影响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少不协调发展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必须刻不容缓地解决才能使我国更好地发展。
现在社会上最关注的热点是七个怎么看: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这些问题涉及民众的基本生活,与民众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富裕起来的民众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的更高要求。虽然,这是一个处于发展转型阶段的人口大国必经阶段出现的问题,虽然国家也在竭尽所能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依旧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层面上存在着。这些问题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国情,以及民众对国家的要求,和对社会的期望。
我看完《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的视频,感觉很深刻,很真实,令人很震撼。节目里放的视频反映了民众的真实心声,节目的人说的话鞭辟入里,节目的举的例子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喜与忧,讨论的都是国计民生的事情,很值得我们去看,去思考,去解决。
看着节目,我就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身边的实际,自身真实感受到的问题,又无力去解决的事实。由于我是来自农村,我很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这个感受非常深刻。发展不平衡对国家来说是个难题,对贫困的农村或山区更是大难题,有些人可以歌舞升平,阔绰享受,有些人却衣不裹体,饥寒交迫,这样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不利于国家快速稳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
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等等。
由于自然原因、历史原因、政策原因、体制原因等种种原因,我国出现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我国国情和政治制度来看,这是我国必须经历的阶段。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经济强省,有着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洲,同时广东省东部、西部和北部存在着严重不平衡发展。例如我的家乡粤西高州市的发展根本跟不上广东经济发展的步伐,高州市是个小山城,大多数是农民,以种植业为生,主要种植香蕉、水稻等。香蕉易受台风影响,农民们的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相比之下,农民和城市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来大,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不平衡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导致穷人越来越来贫穷,富人越来越来富有。作为农村出身的我,感受非常深刻。有钱人家的同学,根本就不用愁学费,一个月的零用钱比我父母一个月的工资还多,而我却要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地筹学费读书。这只是很小的方面,就已经很大差距了,更何况其它方面呢。虽然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还是不够的。占全国全国人口约55%的农民需要国家更多的关注,需要国家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除了国家支持,地方政府也需要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更好地发展。
有些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看完《七个怎么看》,让我觉得我们要坚定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政策,坚持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增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看完《七个"怎么看"》的视频,我想每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些现实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都能够看到政府为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所作的不懈努力,都能够以理性的观点客观地对待存在于身边这些问题。
第二篇: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有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题目:“七个‘怎么看’”。其实,它的内容更吸引人。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图文并茂而且只有9万字的通俗理论读物。我读了之后,深感它不仅对于我们认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党和国家的大局,充满信心地向前走,更有帮助。
我曾经说过
:“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发牢骚,惟独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资格发牢骚。因为牢骚是社会矛盾的外部表现形式,我们的责任是研究牢骚及其背后的社会矛盾。如果我们也跟着发牢骚,不是失职,就是无能。”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直面社会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七个“怎么看”》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七个“怎么看”,就是“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中宣部理论局在“出版说明”中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来的七个问题。
问题梳理出来后,他们就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作出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对于中宣部的理论工作主管部门的这个做法,我非常赞赏。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在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
既然讲到“实事求是”,我想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强调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变世界”。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读了《七个“怎么看”》,我注意到,这本理论通俗读物有一个值得人们重视的优点。这就是,讲“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或者更准确地说,它讲的是“怎么看”,实际上告诉人们的是“怎么办”。
比如,第一个问题,是讲“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在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就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专门讲了“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又比如,第二个问题,是讲“怎么看就业难”的。其中,讲“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怎么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篇幅,比分析问题现状及其成因的还要多。
你只要读一读这本书的目录,就可以注意到这七个“怎么看”,每一个“怎么看”中不仅都包含了“怎么办”的内容,而且重点讲的就是“怎么办”。
指出这一点,是要告诉大家,这本通俗理论读物不是以往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宣传品”,而是真正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中提出解决问题方向的理论读物。因此,在就业、看病、上学、买房子等问题上有困难的朋友值得一读,没有这些方面困难但关心着中国发展前途的人们也值得一读。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七个“怎么看”》在讲“怎么看”中讨论“怎么办”,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这本理论通俗读物在论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时,总是紧紧抓住老百姓的“关心之点”,努力达到“三清”的要求。
一是客观地厘清问题。讲问题决不遮遮盖盖,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用书中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厘清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是研究问题并能够解决好问题的科学出发点。
二是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书中在讲“看病难”的问题时,有一句双关语:“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样如此。”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这七大问题,首先也要理清楚它们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注意到,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时,是客观的就讲客观的,是主观的就讲主观的;客观的是自然的原因就讲是自然的原因,是历史原因就讲是历史原因,是体制原因就讲是体制原因;主观的是认识上的就讲是认识上的,是政策上的就讲是政策上的。这是一种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三是准确地讲清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书中对于“怎么办”所给出的回答,尽管不能够说句句都是有“来头”的,但是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其基本点应该讲都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这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这样做,有利于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党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我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准备在明年向全国人大提出中共中央的建议。“十二五”规划,联系着我国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能否为危机后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作好准备,也关系到我们党向全国人民承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读了《七个“怎么看”》,有助于了解“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在客观地厘清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制定好“十二五”规划。
古人说:“开卷有益。”事实上,在今天,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但《七个“怎么看”》对于我们今天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上“怎么办”,肯定开卷有益。
第三篇: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读《“七个怎么看”直面2010年热点问题》有感
龚欢2010-9-13
“七个怎么看”是一本耐读性很强的宣传教育独舞,读了此书我对当前社会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新的看法。下面谈谈我对“七个怎么看”的一点肤浅认识,如有错误、不合理之处敬请指出批评。
“七个怎么看”主要是围绕着平衡这问问题展开的,唯有解决了平衡才有更稳定、更和谐的发展。
1.看平衡发展:东西部的不平衡发展、不同步发展,虽然不和谐、不平衡。但是仔细想一想,沿海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东部的经济发展了,资金雄厚了再去带动西部的开发,最终达到东西部共同发展的概念。邓小平同志也曾说“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种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相似的。
2.看腐败:虽然前辈们中有好干部、好榜样,前有焦裕禄,后有任长霞等。但是,现在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越是反腐越有腐败,前有刘青山,后有陈良宇、文强等。我觉得是社会风气出了问题,而社会风气问题归结于个人的作风问题,思想政治觉悟出现了问题。在市场经济、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当代,唯有加强整治行风政风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完善和健全监督机制,提高个人的党性修养,同时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让老百姓、让政府机构共同去硬件和谐社会。
3.看就业:现在有企业招工难、难招工的现象出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招工难出现在怎么样的一个群体中?是在一个比较低端的产业中,是劳动力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工作中。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中取得日益突出的成就,然而,现在这一代农民工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造成了这一代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父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所以也造成了现在这种招工难、难招工的现象。有时候,讲这代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不单单在他们的自身上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改革、社会快速发展下的“经济产物”,当经济实力飞速增长,物质需求单边的大幅度提升,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一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不和谐的现有市场现象。我觉得有几点可以深入研究一下,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扎根于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中,却从事着低端的工作、拿着低微的工资,然而,他们的下一代就在这种大城市中成长起来,却享受不到大城市中的生活优越感,却又不想回到农村去,游
离在大城市与乡村的边缘,产生了这种边缘的心理,扭曲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很容易导致这个社会的不安稳,哪里打架、捅人、死了,像劈个小怪一样的轻松,完全没有法治的概念,对人们的冷淡,反映了他们自己内心的炎凉。那么政府如何去调控呢?不是说政府不努力,而是他们不成气,君不见政府培训机构、补贴教育,他们却看不惯做这些劳技工,他们也想坐办公室、敲电脑,但是自身的问题被拒直之千里之外,现实的无奈,高不成低不就,心里的落差让他们好高骛远,导致了游手好闲,这批人我们不应该唾弃、被抛弃。我们应该更关切他们,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平凡的岗位也有农民工的精英,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灌输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4.看教育:教育资源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无论从硬件还有软件上看,东西部的差异比较明显,沿海比内陆地区也比较突出。一方面,不仅仅是东部沿海的经济比西部内陆发达的多。而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西部内陆地区青少年打工比较多,甚至童工也有,为什么呢?他们父辈也是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是最终导致他们的子女初中、高中毕业就下地干活、外出打工,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污染了他们的大脑,这样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何时是个尽头?唯有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改变他们现在的观念是当务之急的事情,所以我们国家鼓励大学生西部开发支援、西部支教政策的推出,但是我们看到响应这种政策的人少之又少,这说明什么呢?我觉得原因一,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也还没有达到高度跟深度。原因二,国家的关注力度还不够,这跟东西部的经济建设同一而语,只有东部的经济蓬勃发展了才能去带动西部的逐步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那么,只有把东部的教育更高度、更深入、更创新的发展了,才能去带动西部教育的共同发展。要是等经济全面发展了,那么西部的教育问题也都可以解决了。
5.看病难:难看病,这是老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谁不会一生无病?生老病死是一个自
然规律。我们先不去谈为打破这个规律投身于去研究,怎样才能不生病,如何才能长生不老,那样毫无意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真病了,要看病了,上医院了,结果人潮涌动,人山人海,排个队伍1小时去挂个号,1个小时后专家号通知没有,这是何等的可怜。同时又要悲哀起来了,小病我忍了,走出医院,这个时候一个病态的行业凸起来了,号贩子来了,10块钱的挂号费却200-300元不等。这种人是发病难的财,应该痛恶疾首,应该扼杀。可是,他们偏偏存在,拿这号贩子的黄牛票,面医就诊5分钟,刷刷刷的处方去对面药房抓药,又等了半个小时却被告知需付款千百块,这又是何等的无
奈和无奈啊。这种看病难、难看病、看不起病如何去解决?我觉得我国专业医疗机构、专业医疗人才的缺乏。国家应该大力投入专业医疗机构,加强培养专业医疗人才,以点带面,完善基层专业医疗机构的普及,让老百姓小病基层卫生院跑,大病专业医疗机构走,从而缓冲看病难这一问题,同时也大力鼓励专业医疗人士下基层,培养定向的基层专业医护人员来解决难看病的现象,就像书中王争艳医生看病一张处方不超过80元、要到病除的先进事迹。这样一来,号贩子这一行业也就自身自灭了,同时整治医疗机构的不正之风,我相信看不起病这一现象也逐步改善,促进更和谐的社会发展。
6.看房价:改革开放下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提升,房价也飙升起来了,有的人说政府
要调控啦,可是国家越干涉,房价越市场化,有买有卖的市场经济下,很多炒房团,组团买房了,有些开发商越捂盘了,等待时机大赚一笔,因为他们知道老百姓都是看涨不看跌的。可是,源头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他土地价值!开发商获得土地资源的时候价格飙的已经很高了,所以房子造好了,价格也就升的很高了,这时有人说政府为什么会让那么多地王出现呢?因为那是税收的问题,这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一问题。我觉得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还有诸多尚未落实执行的,有的政策也刚刚开始发挥其作用,最重要的是关于楼市未来供应量的土地出让问题,如何去监管和处罚完善土地出让机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就目前而言,还是把已经出台的楼市政策严格执行到位、监督到位是重中之重。
7.看公平分配:这个是我理解最不深刻的问题,我以为是蛋糕的分配不均匀,是切的不均
匀还是有人多拿了蛋糕,人家吃一块,他却吃两块的问题。“同工同酬”这个是劳动法规定的,可是现在很多行业、企业,他们同工同酬了吗?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的获得了高利润,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所以那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因才造成了收入的不平衡、利益的不平衡、也就有了不公平分配。我觉得我们要健全和完善分配制度,打击不合法、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才能趋近于“公平”。
读了该书不仅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也使我了解了当前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政策。同时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对我们党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更加有信心。今后在工作中,我一定要更加联系实际,去更深刻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篇:七个“七个怎么看之七:看腐败
一棵参天大树,若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必定逐渐枯萎;一个国家或政党,若任腐败毒瘤蔓延,最终也难免趋于衰亡。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保持党和国家肌体的健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一桩桩大案要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在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究竟应当怎么看当前腐败现象?如何认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 为何说反腐败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那么,反腐败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雷声大”体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大和声势大。这些年来,党中央每年都对反腐败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国务院每年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制定了一个个专门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但用“雨点小”来形容反腐败成效却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反腐败,而且是雷厉风行、坚决打击,不但是“雷声大”,而且“雨点也大”。
一是“真打”,对腐败分子动真格。反腐败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中。200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4504件,结案1328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708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66人,还对70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5548件,涉案金额39.1亿元。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立案351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21人。
二是“狠打”,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姑息。2009年查处了王益、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等一批大案要案,正在立案侦查的还有许宗衡、李堂堂、黄瑶、宋勇、康日新、张春江等。“经济有特区,反腐无特区”,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被抓时一位网友的留言,正说明了这一事实。
三是“善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推动反腐败工作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转变,努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合力,增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 为何说“腐败越反越多”是个认识误区?
如果说,“雷声大雨点小”是对反腐败动真格产生质疑的话,那么,“腐败越反越多”的说法则是对反腐败前景表示悲观。腐败真的是越反越多吗?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这一点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
从量化分析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人数约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0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数量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下降。
从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2003—2009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69.2%,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2.6%。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从国际社会评价来看,这几年不少国际人士对我国反腐败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一位国际反腐专家曾说,中国反腐败成绩是“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地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这些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但是,这绝不是所谓反腐败不力造成的结果,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是由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过程中。历史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是因为:
利益诱惑。转型过程中,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腐蚀干部。同时,社会和其他个人财富增长,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于是想用权捞钱。这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利益诱惑,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
体制漏洞。转型过程中,旧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留下许多漏洞,给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很多空间。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双轨制并存的地方,腐败现象就相对严重。当前,因为争取投资、项目、资源、优惠政策等而发生的贿赂,正是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监督不力。转型过程中,权力监控制约机制旧的可能失效了,但新的还未及时建立健全起来。权力监控的缺位和弱化,为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隙。
道德因素。转型过程中,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一些干部不顾廉耻,不讲人格,随心所欲,从而跌入腐败的深渊。
因而,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现状,要坚持用全面、客观的眼光来分析,既要看到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又要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观点声音
腐败是人民的大敌,是党的大敌,也是国家的大敌。
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
腐败是祸事前因,幸福是勤廉后果。
阳光下的权力,是腐败的克星;暗箱中的权力,是犯罪的温床。
●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中国有句古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比喻作恶的人最终逃脱不了国法的惩治。当前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反腐败“天网”,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让腐败行为难逃惩罚。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一度来势很猛的腐败现象,我们党出重拳出快拳,严厉打击腐败分子。随着反腐败斗争的发展,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是一时见效,但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勾画了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天网”的蓝图及阶段性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是一张宽广的“天网”,它既包括从严惩治的措施,又包括着力治本的内容,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这个体系是一张严密的“天网”,它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 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权力监控、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形成了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局面。当前,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制度。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工作常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以及基层党员轮训等制度,使党员干部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完善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完善党内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
完善预防制度。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起制度防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
完善惩治制度。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知识点
党的十七大以来出台的部分党内法规文件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
2.《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3.《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4.《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5.《关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的若干意见》
6.《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7.《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8.《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
9.《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
10.《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
● 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0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不久,中央很多部门相继在各自网站公布了今年部门预算。中央部门“晒”预算之举,引起了公众的热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能否有效预防腐败,关键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般认为,腐败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以权谋私”。因而,有人把腐败形容为权力的“影子”,认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可能性。政治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滥用和有效遏制腐败。而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前提是公开透明。要确保权力的合理运行,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就要让权力“晒”在阳光之下。正如人们常说的“腐败是腐蚀剂,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网友提问
网友:有人说西方多党制是解决腐败的“灵丹妙药”,对此应怎么看?
答:其实,回顾西方政治发展,多党制自建立起就有腐败相伴而行。20世纪以来,虽然在制度、道德等层面作了规定,但并没有杜绝政党与当政者以权谋私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多数国家主流政党都曾陷入腐败丑闻。如1992年意大利“米兰贿赂丑闻”涉及2000多名政要,2006年美国“游说门事件”牵扯国会议员达296名。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多党制后,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解决,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在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2008年世界上最腐败的10个国家与地区中,9个实行多党制。事实表明,西方多党制本身并没有,也难以解决腐败问题,不是也不可能是防治和有效解决腐败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权力配臵科学、界限明确、行使依法、运行公开,把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逐步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核心是推进权力运行公开。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对于预防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为权力运行设臵“边界”,确保权力既高效运转又正确行使。按照“公开是制度,保密是例外”的要求,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
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大、遇到的诱惑多,如果腐败,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应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认真落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如实报告住房、投资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事项。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
关键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的主要依靠力量。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中,70%来自群众举报,许多大案要案的侦破也离不开群众参与。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得到行使。继续拓展群众监督的渠道,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提高举报网站受理案件的办理质量。
●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定好的反腐倡廉制度不容易,把这些制度落实好则更难。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
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但是腐败案件还是居高不下,出现了涉案金额大、案犯职位高、作案手段多样化等新的情况。可以说,制度制定初衷与制度执行效果存在距离。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些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好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没有执行力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只有下决心、下力气狠抓执行力,才能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效用,才能打开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对制度落实的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时限和阶段性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带头执行和维护制度,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增强制度意识。制度的精神如果没有深入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再多再好的制度也只是“耳边风”。要把制度作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制度内容、领会制度精神,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加强督促检查。“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能否落实,关键在于监督检查。应建立制度本身的监督执行机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
加大查处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不可触犯的“火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够切除腐败这个“政治之癌”,建设一个河清海晏、官清民安、邦兴国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读《七个怎么看》有感发言稿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黄浩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2008级学生党支部的黄浩,今天很荣幸能够作为本次读书节活动的一位代表来和大家交流读书经验。
印象里,大凡理论的书,多是难以理解,但是《七个怎么看》却例外,它改变了我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和偏见。通过“飞阅青春”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我有幸品读到了这本好书,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七个怎么看》,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详实的数据和切身的事实。可以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启发了我。纵览全书,围绕当前7大社会热点问题,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七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十分亲切,之所以说亲切,是因为这些内容无一不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现代人不缺少对问题的发现和抱怨,缺少的是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是的,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年代里,生活中如果没有平常心,如果没有阳光心态,那么永远无法知道怎么看待身边的种种现象和问题,难免会生活在对不公平的抱怨声中永远也出不来。本书完全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关注公众最关注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浅出地阐明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让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着实开了眼界。-1-
这本书敢于直面当下问题,体现尖锐性。现实生活是多彩缤纷的,也是纷繁复杂的,既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也需要有不断自我审视的勇气。书中有这样一个关于区域差距的现实剖析:“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而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45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不仅如此,文中还不厌其烦地举出类似的区域差距,不回避社会矛盾,直指地区发展已经严重失衡的社会现象。用简单的数字和鲜明的对比,把问题说在点上,让人触目惊心。像这样的例子,应该说在本书里比比皆是。
在《七个怎么看》这本书里,让我最关心的还是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房价过高。作为80后的我们,毕业后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就业难。就业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可是当我们深入到现实中却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一方面,是企业感叹人才难觅,一方面是求职者就业无门,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问题需要分析。记得有一次跟随一位大四的师哥到一大型招聘会现场,投简历时人山人海的那种景象令我记忆犹新。在人才资源竞争激烈,岗位资源又有限的今天,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真是“万人在挤独木桥”。博士、硕士找份待遇相对好的工作都不容易,更不用说本科生了。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同龄人,自以为上过大学就感觉很骄傲,不愿意去做那些基层操作工作,认为小小的操作工作应该由那些没读过几天书的初中生或高职院校的学生去做,而自己应该坐
在办公室里品茶看报纸,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毕业就被分配到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企业,这种一步到位的想法更是不现实的。对大学生自身来说,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抹去脑海中过强的精英意识,在清醒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做起,逐步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实现从基层工作岗位向上层工作岗位的发展。
当读到怎么看房价过高的问题时,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它反映了当代社会最根本的事实。由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人结合在一起,经过了将近十年的打拼还是买不起自己的房子,把自己心爱的女儿送到姥姥家,而自己吃的却是面条,方便面对他们来说就是“大餐”。电视剧里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能产生这么大的现实反响,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了都市 “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租房子成了大的趋势,或许奔波了几年以后,付了首期,满怀激情之后便是更多的辛酸。对于房价过高的结症何在,《七个怎么看》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不仅从投资、资金、地价、制度等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还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指出这是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比如区域发展,人口活动、腐败现象等方面,说明了高房价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本书也不忘给我们讲“怎么办”,它为我们对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随着国家一系列有关控制房价增长过快政策的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住
有所居”的目标将会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本书上所讲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矛盾,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的,更没有认识到由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害。通过《七个怎么看》,我深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共同努力的和谐社会。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应该只会学习,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只有具备这些,大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相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是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可是我却明显的感觉自己在了解国家大事的时候看法过于肤浅。不能够透过表层现象看到里面的实质,不能够通过一件事而想到发生这件事的原因。读完这本书,使我充分认识到,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常关注时事报道,积极参与有关的论坛等,做一个有民族自信心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