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2 20: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讲义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和铁欣纳 强调意识的构成部分。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 1913年华生发表论文《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扩大了心理学研究内容,不仅研究心理的主观方面,而且重视心理的客观方面——外显行为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 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自我实现论”。

3、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主观反映

4、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大脑的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位于右半球。

5、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的,其特点是:调节作用快而精确,作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体液调节是通过内分泌化学物质来实现的,其特点是:调节作用缓慢但时间持久,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是直接地,体液调节是间接地

6、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

8、“牛顿煮表”说明了牛顿煮表属于神经过程相互诱导中的负诱导,负诱导是当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而引起其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抑制的现象

9、“猪孩”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正常的心理功能是离不开人的社会环境及人的社会实践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10、“一白遮百丑”是知觉中的错觉中的对人的错觉中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知觉到的特征代替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印象。

11、“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文质彬彬的,商人往往被认为是唯利是图的。”是知觉中的错觉中的对人的错觉中的刻板印象,刻板效应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所具有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教师因为学生偶然的错误,而怀疑该学生长期的良好表现。”是知觉中的错觉中的对人的错觉中的近因效应:是指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会影响到对他长期形成的看法。

13、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的常数,即差别阈限(△I)同原来的刺激量(I)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韦伯常数(K),即K=△I/I。

14、知觉有哪些特征?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征叫知觉的选择性,又叫知觉的相对性。B.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三点: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3)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组成部分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或组合,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2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知觉为一

个整体的特征,叫知觉的整体性。

。原则:部分对整体的依赖性 整体优先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主要有:(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邻近,相似、封闭、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对象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关系(4)知觉的整体性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和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A.在知觉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客观事物,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的特征,叫知觉的理解性。B.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的知识经验(2)言语的指导作用(3)实践活动的任务

(4)受到个人的需要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4知觉的恒常性 A.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对象的条件改变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5、“过目成诵”说明了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方面的品质

“过目不忘”说明了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在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品质

16、记忆表象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17、(1)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趋于平稳。(2)遗忘影响因素

A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抽象材料比直观材料遗忘的快;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的快;材料越多遗忘越快

B学习程度:学习一种材料,达到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

C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地说,材料的首尾易记住,中间易遗忘。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D识记者的态度、精神状态等 F.时间

(3)遗忘产生的原因 ①衰退说 ②干扰说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③提取失败说 ④压抑说

18、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

其次,要防止复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相似的内容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对内容的中间部分应加强复习;复习中应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根据记忆恢复现象来复习: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9、、回忆的联想形式出现有如下规近的事物容易形成接近联想。(2)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性容易形成对照联想。例如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痛苦想到幸福。(3)相似律。当事物之间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特性时,容易形成相似联想。例如,由秋天想到丰收,由李白想到杜甫。

(4)因果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容易形成因果联想。例如,由雪想到冷,由劳动想到成果等。在因果联想中,表现出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更复杂的联想。

由寒冷想到冰雪,或由冰雪想到寒冷。这是因果联想,即回忆的联想形式中的因果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容易形成的20、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鉴定,能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这是思维的间接性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认识。

21、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22、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它是由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的。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比较和分类:比较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抽象和概括: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具体化是与抽象化相反的过程

把一个故事分成若干情节是思维的分析过程

23、问题解决

按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社

会、自然、物质和心理等因素

① 问题情境:简单的问题情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复杂的问题情境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② 动机状态 :在问题一般程度时,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是倒U型关系,中间强度的动机状态最利于问题的解决

③ 定势作用:定势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作用会阻碍问题解决 ④ 情绪状态:积极情绪。。

⑤ 个性特征 :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问题解决,人际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则不利于问题解决

23、“学生读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林黛玉的鲜明形象、”这属于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

24、注意的特点

。其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再次,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特征。

25、“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不守纪律,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地、无需意志努力地、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可概 排除内外干扰

27、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8、注意的品质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1被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B.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C.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上去的能力。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必须只有一种活动是不熟悉的,而其它活动是熟悉的,可以很轻松地完成。D.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的特征。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和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29、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的作只要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注意的起伏就没有消极的作用,甚至还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30、“百感交集”、“哭笑不得”说明则爱之切”说明了认识是调节作用。“心宽体胖”说明了情绪情感对人的机体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快乐、悲哀(痛苦与悲伤)、愤怒、恐惧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31、情绪状态的分类

间,情绪可分为三种状态: A.激情

(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2)激情往往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3)激动性和短时性是激情的显著特点。B.心境

(1)心境是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又叫心情(2)心境具有弥漫性。(影响范围广)C.应激

(1)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应激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1、动员;

2、阻抗;

3、衰竭

32、“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说明美感也取决于事物与主体之间的联系。

33、怎样训练学生自我调节情绪? 学会自我控制即学会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能力,学会以理智的判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主要方法有:a意识控制: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 b语言调节

如:学生之间打架争吵,作为老师不能主观评判对错,而是应让同学自己讲清楚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学会理智的思考,在事情发生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等

(2)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转化 : 用转移调节的方法缓解不良情绪,有意识的吧消极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使不良情绪得以缓解。

方法有:写情绪日记 运动纾解法 音乐调节

如:学生在考试方面失意时,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欣赏音乐、观看影片、找人谈心、参加活动来缓解学生的不良压力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指个体具有不需要外界奖励和惩罚作为激励手段,能为设定的目标自我努力工作的一种心理特征

方法有:离开舒适区、调高目标、做好调整计划

如:学生学习态度懒散时,要告诉学生及时调整好状态,激励自己进步,不能止步不前

(4)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当碰到某种不顺心的事情时,为了维护心里的平衡,学生需要找出各种理由安慰自己。

主要的方法有: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换角度看问题(转移注意力)如:没考上北师大,可以对自己说:“北京雾霾危害健康,厦门养人,会让我变帅气”

(5)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

自我放松是指个体通过某种手段达到心灵上的放松的心理特征 主要方法是放松法,具体有:遐想法、分解法、想哭就哭、看喜剧片或恐怖片、闻香油或香水、吃零食、穿休闲服、短途旅行、家庭聚会、整理房间等。

如:学生考研紧张,可以告诉学生散散步,吃爱吃的东西等来放松(6)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自己给自己输送积极信号,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

方法有:早晨暗示法、晚上暗示法等 如:学生的成绩一直处于低谷上不去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在早起时给自己暗示:今天我头脑清晰!一定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

(7)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平衡

自我平衡是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也指内部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状态的平衡。

方法有:适度的精神胜利法、比较法(与不如自己的比)如:高考失利没考上一本,但想想“报空”了需要复读的同学,自己也算幸运的了,心理应该平衡

34、怎样减少挫折对人的伤害? 创造条件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如:学习遇到瓶颈时,可以去弹弹吉他或整理房间

2)精神宣泄指的是受挫者采取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困扰发泄出来,而不过分地压抑自己。如:学习压力过大时,可以采用打沙袋或去KTV大声唱歌来发泄压力 3)代偿转移: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折,称之为代偿转移

如:高考失利没考上北师大,可以通过努力考研实现梦想

4)心理咨询:通过向咨询者述说的方式,受挫者得到心理援助 如:爱情遭受挫折后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5)升华:人在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社会的高度

如:南宋才子范曾婚恋受挫,发奋作画,成为当时名画家

6)补偿:受挫者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信,达到心里的平衡

如:选美失败,可以参加智力比拼节目

7)改变策略:当一个预期的目标不能实现而受挫时,可以选择新的方案实现

如:一渡赤水失败,毛泽东改变“北渡长江”的策略为“西渡赤水”,获得成功

8)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懂得挫折使我们变得聪明成熟,失败是成功之母。

9)学会自我宽慰,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满怀信心去成功

35、意志行动的特征 :自觉的目的以随意动作(受意识行为支配的动作)为基础。

36、意志行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这一阶段的心理活动主要有:心理冲突、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制定计划等。

(二)执行决定阶段

37、心理冲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时并存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需要,但又无法同时接近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如:两件衣服都想买,但还钱不够买一件的2、双避冲突:指个体在活动中,同时并存两个具有同样威胁力的需要,但又无法同时回避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如:一个男人同时面临失业和离婚的问题

3、趋避冲突:指个体在活动中,对同一个需要想接近又想回避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如:爱上自己的女老师

4、多重趋避冲突:指个体在活动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想接近又想回避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如:买游戏装备时,一个装备威力大但价钱贵,另一个便宜但威力低

38、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盲从性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或影响。独断性就是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或建议,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2果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果断性是指一个人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意志品质。优柔寡断是由于无休止的动机冲突而导致在采取决定时迟疑不决

。草率决定是在没有明辨是非之前,凭一时冲动,不负责任地作出决定 3坚持性——顽固执拗和动摇性

。坚持性是一个人具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顽固执拗的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行动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动摇性的人则表现为遇到困难便望而却步,见异思迁,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4自制力——任性和怯懦。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任性(冲动)的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言行常常被情绪所控制。

。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情况发生变化就惊惶失措,畏缩不前。

3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坚持性是一个人具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40、两人闹矛盾,一个能控制自己的后一个人缺乏自制力,表现为冲动。意志的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冲动的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言行常常被情绪所控制

42、个性的特点

1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人的个性具有稳定性,变化不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之为“个性”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综合性4功能性

4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生理需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4、学习动机有哪几种?

机。

认知动机是一种要求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要求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动机是个体因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动机是一个人为了赢得和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45、学习动机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积极思维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教师对学生表扬和批评的教育作用

46、能力的分类

可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按能力是否只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的创造性,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7、多元智力理论:(美)加德纳 智力由九种能力构成48、能力差异的表现: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9、性格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对集体、对其他人的态度(2)对劳动、对劳动产品的态度。(3)对自己的态度。

性格的情绪特征:通常表现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B.我关心集体,生活目标明确,热爱劳动,严于律己,但有时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优柔寡断 50、“勤奋出天才”说明优良的性格动作用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说明优良的足

51、气质类型学说有哪几种,分析自

特 把人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气质的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科瑞其米尔 根据体型的不同,把人分为瘦长型、肥胖型和斗士型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 根据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过程的三种特性可以将个体的神经活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强而不平衡型)活泼型(强、平衡而灵活型)安静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型)抑制型(弱型)

气质的血型说 日本心理学家古川竹二 他根据血型把人的气质划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

我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善于交际,但情感易于变化,有些投机取巧,属于多血质。我反应迅速,行动敏捷,但性格急躁,易冲动,属于胆汁质。

52、性格类型说有哪几种? 人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志型三种。

②其他的性格分类方式 斯普兰格提出,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社会型、经济型、政治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

普通心理学讲义

霍兰德提出,按照性格和职业选择的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 九型人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丹尼尔斯 九种类型。:一是自陈量表法,16种人格因素量表

二是投射测验法: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第二篇:普通心理学 记忆

第八章 记忆 记忆的一般概念 记忆的形成 记忆的提取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错误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记忆的定义 记忆的种类

一、记忆的定义 定义: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环节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保持时间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运动记忆 –情感记忆

情感记忆

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有什么奇怪的么? 情景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形成 一.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映像记忆)Sperling部分报告法(partial report procedure)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

实验结果

图象记忆(看10秒)你能从这幅场景中记得多少? 1.最下面的小女孩拿着什么工具? 2.最上面中间的男士在干什么?

3.右下脚的妇女,她的雨伞的手柄钩是弯向左边还是右边? 声象记忆

声象记忆(回声记忆)1 Darwin, Turvey & Growder的三耳实验 5-10秒

感觉登记的特点

刺激以感觉痕迹的形式登记下来,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在0.25到2秒之间。有何意义? 容量要受感受器生理解剖特点的限制,在9到20个左右,但多于短时记忆。编码形式:直接编码(感觉编码或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二.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

–1分钟左右

容量

–7±2组块

编码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语义编码

遗忘

短时记忆的瓶颈 组块

组块作用的实验

***110111 小实验:组块化(练习)***919371935

1851,1921,1839,1937,1935

EARTVCIAFBTGMGEUSA

EAR--TV--CIA--FBT--GM--GE—USA

AEEEGGIIIILNNNNRRSSTT

LEARNING IS INTERESTING 听觉编码

呵呵 呼呼 咕咕 啪 DVBETF 视觉编码 AA Aa 语义编码

床 梦 毯子 打瞌睡 枕头 午觉 打鼾 垫子 闹钟 休息 睡觉 床单 摇篮 床铺 躺下 头昏 小床 被子 打盹 仰卧 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说

–N.C.Waugh & D.A.Norman的实验

下面四个单词中哪些是前面出现过的“旧”词? 哪些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词? 沙发 睡眠 卧室

床罩 厨房 台灯

N.C.Waugh & D.A.Norman的实验 三.长时记忆

1、保持时间与记忆广度 保持时间:

–1分钟以上,至几个小时,至几年,乃至终生不忘。

记忆容量相对无限

2、长时记忆组成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神经生理学的有关研究

这二类记忆的区别不总是那么清楚,但二者的区别或多或少具有普遍性。海马受损造成的记忆缺失症病人,完全不能再学习新的事实,却能保持学习认知技能的能力,这就提供了区别二种记忆的很好证据。

海马回与长时记忆 记忆三阶段比较 第三节 记忆的提取

记忆重现——再认与回忆 遗忘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一.记忆重现 回忆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策略与影响因素:

–编码

–联想(接近、相似、对比、因果)–定势与兴趣

–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 –与干扰作斗争(舌尖现象)

编码与提取的环境一致性 与记忆效果 二.遗忘 2、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时间因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识记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 –学习程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记忆的痕迹

记忆效果与编码时的提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 过度学习的遗忘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 自由回忆实验 情绪与记忆

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比较

三.通过上述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第四节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

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于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内隐记忆:

–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启动效应:

–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往往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请判断下列每一对反义词是否恰当 文雅——粗鲁 热情——冷淡 聪明——愚蠢 机敏——迟钝 内向——外向 善言——寡语 活泼——沉默 善良——刻薄 幽默——鲁钝 勇敢——胆怯

第五节 错误记忆 记忆扭曲 编造的记忆

目击证人证词的真实性

编造的记忆

1986 年 1 月 28 日美国航天飞机 “ 挑战 ” 号发生空难,艾莫利大学 的阿尔里克.莱塞教授和他的助手抓住机会,于空难第二天邀请一批大学生记录下他们如何听到那些消息的。两年 4 半后,再请来一些能找到的大学生填写一份有关该事件的问卷,6 个月后又加以采访。结果是,有效问卷中的1/3 人次的答案对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谁告诉他们的等等的回忆是完全错误的,另有 1/4 的人次有部分错误。但是,这些回忆错误的人中许多人认为自己现在说的都是正确无误的。

第三篇: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反应速度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XXXX 年 年 XX 月 月 XX 日星期 X 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楼 XXX 教室 学生姓名:

XXX(学号:......)

指导老师:普通心理学 XXX 老师

一、引言 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即应激性是生物体的 7 个基本特征之一,不论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都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回应。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我们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各种外界的刺激下,针对个体反应速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发现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而且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外界刺激,提高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实验目的

1.了解自身的简单反应能力和复杂反应能力,以自身为个例深入学习反应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探讨更多反应速度的规律性。

2.以计算机为平台学好相关心里测量数据的整合和总结,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三、实验步骤及方法:

打开实验室里的计算机中的测试软件,点击“反应测试”,出现“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

1.“简单模式”:实验者要求在电脑屏幕中看到“ 红色阴影部分 ”时批注 [xb21cn1]: 写上本次实验的名称 批注 [xb21cn2]: 从“实验时间”至”指导老师”这 4 行内容为实验的一般资料。

批注 [xb21cn3]: 引言介绍本次实验内容(如“反应速度”的既往研究进展及研究趋势。)

批注 [xb21cn4]: 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要达到哪些目的 批注 [xb21cn5]: 按照你的实际操作流程由先到后一步一步地介绍。

以最快速度按下“L ”键(其中一只手要一直稳按鼠标左键,另一只手进行操作)。

2.“复杂模式”: 实验者要求在电脑屏幕中看到“ 黑色阴影部分 ”以最快速度按下“A ”键;在看到“ 白色阴影部分 ”按下“L ”键(其中一只手要一直稳按鼠标左键,另一只手进行操作)。

3.每组测试开始前会有 3 次练习,而后进入 10 次真正的训练。以反应速度为最优成绩,电脑会提示训练者距离最优成绩的差距,并予以相应的 鼓励或是表扬。本次“简单反应速度”测试 25 次,“复杂反应速度”测试 20 次。

实验结果 :

简单反应速度测试报告 单位:秒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成绩 0.259 0.262 0.252 0.238 0.246 0.240 0.249 0.249 0.260 0.243 次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绩 0.299 0.255 0.243 0.258 0.259 0.253 0.250 0.253 0.253 0.253 次数 21 22 23 24 25

成绩 0.250 0.266 0.247 0.247 0.253

平均值 :0.25348

复杂反应速度 测试 报告

单位 :

秒 次 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成 0.417 0.444 0.453 0.431 0.507 0.337 0.404 0.361 0.421 0.407 批注 [xb21cn6]: 这个表格不规范,我们需要使用三线表(请查看百度)呈现结果。表中应该将每次实验的结果(或成绩)依次填写,在表后再用合适的方法或公式处理所得的成绩,例如计算平均成绩、作必要的比较,等等,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处理同一个表格。至于使用哪些处理方法,请大家多多开动脑筋。

绩 次 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 绩 0.484 0.434 0.454 0.400 0.393 0.416 0.415 0.367 0.371 0.371平均值:0.41435 讨论 :

1.实验者认为在这次的反应速度测试中,前者“简单反应速度测试”中,自身是属于正常水平发挥的,比较能够客观地反应自己的真实情况。

2.但是在后者的“复杂反应速度测试”中,实验效果不显著,与自己想象中的存在偏差。其中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导致在“复杂反应速度测试”中,测量实验水平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具体因素如下:

A.电脑设备存在些微卡机现象,屏幕有时候存在闪退现象。

B.周围环境过于嘈杂,存在部分同学相互交谈所导致自身意志力不坚定, 注意力被分散等自身主观因素的出现,所引起实验测量效果比预想的更差。

C.试验次数多次且时间较为紧迫,刚做完“简单反应速度”实验后存在倦怠性和态度松懈。

D.身体功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渐渐跟不上,眼睛疲劳,手指酸痛。

E.测验存在一定的漏洞:A 键与 L 键间隔太远难以两者兼顾,且需要另一只手长期按压鼠标左键,建议以后批注 [xb21cn7]: 说说你觉得本次实验是否反映了聊你的真实成绩?还是偏高或偏低?原因何在?你的成绩与群体平均成绩相比结果如何,与优秀者相比又如何?原因何在?你对本次试验有何体验和感想?你有哪些改进意见?

多多注意实验中使用工具的方便性与合理性。

结论:

1.人类简单反应速度与复杂反应速度差距较大,反应测验越简单,人类反应速度越快;反应测验越难,人类反应速度会相应的变慢。

2.在正常发挥水平中,反应次数与成绩之间的关 系不大,具体反应速度会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

反思:1.下次实验要多去预习和深入了解心理实验的前提背景和运用到的知识,清晰地知道实验的目的,带着疑问去探讨和做实验 2.尽量让自己更加专注的做实验,排除外界干扰去做实验,让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科学。

3.实验中多注重劳逸结合,不要一味求成,适当的休息,但也要注重保持测量时的一定手感。

注意:我们的每次实验报告都需要撰写以下六部分内容:题目(标题)、一般资料、引言、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处理、讨论

第四篇:《普通心理学》读后感

读《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今天学习了周瑛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三章 《需要与动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43年提出需要满足论,认为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规则。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又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与以前的70后80后比较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他们不用为衣食忧。就是生理需要包括饮食、睡眠等都能得到满足。马斯洛认为如果生理需要中的任何一种不能满足,他就会完全支配这个人的行为。可是为什么学生每天都吃的饱还要不断的买零食吃呢?他们是真的需要满足基本的需要,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弊病?我认为是后者。当你闻着香肠的味道讲课的时候,你会做何感想呢?

其次,有一些学生没有安全感,不能满足自身安全的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幸福的家庭,少数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从70年代到现在这个数字成增长趋势。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安全感不强,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得不到足

够的满足。这样有的孩子就会加入一些组织,在学校中打架的孩子多半是这样的背景。如果任其发展是相当危险的。第三,尊重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他犯了错误,你怒目相向多半会把事情搞杂,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抗情绪;相反,如果你平心静气和他谈话,积极鼓励暗示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认识和理解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是解决问题和克服障碍的工具。比如化学学科学生都喜欢做实验,通过实验他们可以更好的理解问题,验证规律,老师该多创造条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小组讨论也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审美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几乎每个人一把小梳子,一块小镜子,不知道是为满足审美的需要还是青春期的需要呀,没事就照照镜子,梳梳头发,更有甚者小小年纪还染发呢,我认为学生这些行为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学校应该严加管理。在学校我认为审美的要求应该是有良好的学习卫生环境,清新的空气。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能实现自我实现者只有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在爱和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之间的某一层次上度过一生。我想可以激励学生去自我实现。

第五篇: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

(英文):Geneyal Peychology 课程编号:01D004031 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主编(修订版)编写人:邓芸菁

任课教师: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 感觉 第四章 知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 记忆 第七章 思维 第八章 语言 第九章 动机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 能力

6学时 6学时 4学时 4学时 8 学时 6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6学时 4学时

第十二章 人格 第十三章 学习

第十四章 人生的全程发展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了解心理学学科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这门学科和相邻的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及这么学科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意义。了解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历史和趋势。本章难点是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一)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心理过程    

 心理状态   

 个性心理     认识过程 — —感知、记忆、思维、

 情感过程 —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 

 意志过程 —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 —注意、激情、想象等 程

心境、信心、犹豫等。

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 个性倾向性 — —需要、动机、兴趣、

 个性心理特征 — —能力、气质、性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探索

1.心理过程 2.心理结构 3.心理的脑机制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5.心理与环境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1.因果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相关是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因果指的是绝对的,相关指的是相对的。相关与因果是不同的

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普通心理学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 5.医学心理学 6.工程心理学

7.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3。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 : 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三)心理学的发展

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 3.体系日趋完善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强调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 James)著名代表人物:

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意识流”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斯金纳(Skinner,1904-1990)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 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对心理学的批判: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 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五)当代心理学发展走向: 1.人本主义走向; 2.科学走向;

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三)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学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么认识的? 2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主要方法。3.心理学概念及性质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几方面? 5.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6.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7.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神经生理解剖学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了解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进而了解心理的实质。本章难点是对脑功能学说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和大脑的机能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图解

四、教学时数

7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

四 动物心理的发展

(一)、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二)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三)思维的萌芽阶段---哺乳动物心理的发展(四)具体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的心理发展

五、人类心理的起源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在大脑中产生的)1.从物种发展史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2.解剖学的事实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类型(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2、突起:(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双极神经元

多级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三)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 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

(二)过程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一)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于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于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四、神经回路

(一)反射弧

1.概念

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2。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1)感受器(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3)联络神经元(4)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5)效应器

(二)神经网络

1.辐散式联系: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2.聚合式联系: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3.链锁式联系: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接替联系。4.环式联系 :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环状接替联系

第三节 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一)脊髓

(二)脑干(狭义脑干)

(三)间脑(四)网状结构 三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大脑的结构

(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

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五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过程 2.抑制过程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第六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思考题:

1.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 2.试论述心理的实质.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试论述心理的实质.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5.简述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区 参考书目:

1.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 听觉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感觉的基本规律、学说。了解古典的心理物理学中对物理刺激与个体心理经验之间关系的解释以及它们和现代感觉研究的差别。并了解感觉在人的生活适应的作用。本章难点是对感觉的古典心理物理学对感觉的研究和听觉理论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

(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3)古典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绝对阈限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2.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缩写为jnd)。

1.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P=K logI 2.乘方定律 P=K I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眼球(二)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三)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三 视觉的基本现象:(一)

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

系数决定的。

2.明度与波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

(二)颜色

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2.颜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 和 代替率。

3.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4.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

视觉的一些现象:

1.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闪光融合现象

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 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影响感受性变化的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

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向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4.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声音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四、听觉基本现象: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 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思考题

1.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试说明明适应与暗适应的特点和机制 3.简述人耳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几种理论.4.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说?如何评价? 参考书目:

1.托马斯 L.贝纳特著,旦明译(1983):感觉世界--感觉和知觉导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5。黄希庭(1988):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章 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错觉 观察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重点掌握知觉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术语,以及知觉的特性,了解各知觉种类的不同状况及其它们在人类生活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本章难点是涉及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一些术语的理解,如运动视差、双眼视差以及错觉理论等。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知觉的一般概念、特性、时间知觉、错觉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2.本章难点:

(1)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2)错觉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

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理论:

①格式塔理论。

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概略”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

②知觉的推断理论。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③心理物理对应理论。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

三、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1.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2.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四、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五、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一)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有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4.刺激物的强度。从主观来看: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2.相似因素。在其他方面的特点相同的条件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3.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4.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5.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6.共同命运因素。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是一个整体。7.定势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8.经验因素。(三)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知觉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 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四)知觉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2.种类

(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二)轮廓与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三)图形的组成

1.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当其中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2.观察者的距离.熟悉物体的参照 4.观察者身体姿势的变化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1.对象重叠(遮挡)。

2.对象的相对大小

3.结构级差 4.空气透视

5.明亮和阴影

6.线条透视

7.运动视差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什么叫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4.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 似动,顾名思义就是“似乎在动”,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动景运动.(PHI现象)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PHI现象)

2.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

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3.诱导运动

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

4.运动后效(瀑布效应)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一)形重错觉

(二)方位错觉

(三)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时间错觉(七)运动错觉

(八)情绪错觉

三、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第六节观察

一、观察与观察力

二、良好的观察必备的条件 1.明确的观察目的 2.周密的观察计划 3.作好观察总结 4.观察要精细全面 思考题:

大小错觉

(四)旋转错觉

(五)1.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2.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3.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4.试分析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5.试述距离知觉和知觉物体的线索.6.良好的观察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内容:

意识的一般问题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注意概述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意识和注意等有关概念和规律,了解意识的各不同层面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注意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本章难点是对意识和意识各层面的理解,以及注意的认知理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意识无意识的概念(2)注意的一般概述(3)注意的认知理论 2.本章难点:(1)意识的各层面(2)注意的认知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记忆 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4.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二 什么是无意识

(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三 意识的特征

(一)意识的觉知性(二)意识的能动性(三)意识的概括性(四)目的性(预见性)(五)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和梦(一)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二)梦 1.梦的特点

2.梦的功能解释 3.梦的作用 二 催眠

(一)催眠 状 态 下 的 心 理 特 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二)催眠 相 关 理 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三、白日梦与幻想

第三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感官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2)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三)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

1.概念 :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2.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3.分心: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三)注意的分配

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四)注意的转移

1.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2.影响注意转移因素(1)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2)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

(二)脑干网状结构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

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但是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它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2.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的衰减模型认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3.后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4.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相同。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 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

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思考题:

1。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2.简述引起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的原因.3.试述注意的基本特征.4.概述注意的资源限制说.第六章 记忆 ·本章主要内容: · 记忆概述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感觉记忆 ·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记忆和记忆不同分类的概念,以及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归纳总结在实际生活中记忆的不同表现。能够在融会贯通这些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调节改善自己的记忆习惯。本章难点在于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系统的论述。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记忆的一般概念(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本章难点:

(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长时记忆组织加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论: 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三)SPI理论: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

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二)突触结构: 现在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

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三)长时程增强作用: 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Bliss&Lemo)在研究中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所需要的塑造能力。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他们将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LTP)作用。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核糖核酸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特别是发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RNA)来传递遗传密码,使得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

(二)激素和记忆:近来的研究表明,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第三节 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1.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2.音响记忆: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音响记忆

二、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3.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第四节 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编码方式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3.加工深度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2.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一)复述。

(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四)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四、短时记忆的提取:

1.平行扫描 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项目进行检索

2.自行停止系列扫描: 对项目一一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3.完全系列全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全扫描方式进行

第四节 长时记忆

一、什麽是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组织加工

(一)类别群集:

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二)联想群集 :建立联想把孤立的识记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有助于长时记忆

(三)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被试倾向于主观的组织加工

(四)意义编码 :学习无意义的材料,如果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进行意义编码,有助于长时记忆

(五)心象化: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

(六)记忆术: 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一)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1.量的变化.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2.质的变化.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 ③内容变得更加详细、具体 ④内容变得夸张、歪曲

3.记忆恢复现象:所谓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高。(二)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一)再认

1.概念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是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3)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5)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二)回忆

1.什么是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3)双重提取。

(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5)与干扰作斗争。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二)遗忘的进程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三)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3.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4.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六节 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内隐记忆是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一)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三)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 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五)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思考题:

1.阐述如何提高记忆效果.2.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3.试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的形式.4.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表现在哪几方面? 5.比较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6.怎样根据遗忘的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参考资料

1.杨治良等著(1999):记忆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黄希庭等译(1992):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3.王甦、汪安圣(1992):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章 思维 ·本章主要内容: ·思维的一般概念 ·表象与想象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思维、表象、想象及各分类的概念和概念的获得,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本章难点在于概念的获得和信息加工理论对于问题解决的表述。

二、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思维的过程、种类

(2)表象与想象的概念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创造性的培养 2.本章难点:

(1)概念结构的理论(2)概念形成的策略(3)推理的种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2.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 : 比较是把事物或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并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2.概括 则是把头脑中分离事物的共同点综合起来。(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识用于个别的、具体的场合。

2.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1.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式思维。

2.发散式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 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2.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五)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image)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是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3. 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 4.表象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5.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式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与表象的关系: 1. 区别:

(1)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表象属于记忆范畴;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3)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2. 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三)想像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三)想像的综合过程

1.粘合: 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

出某些特点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联想(五)想像的种类

1.无意想像: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像

2.有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在有意想像中,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1)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基础.b 对言语和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2)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刃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创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a创造动机 b丰富的表象储备 c原型启发 d灵感

(3)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

第三节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一、表象的脑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人用脑成像的方法研究正常人,进一步证明了表象和视知觉可能具有相同的脑机制。拉•毕汉等人(1993)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交替地观看一些闪光模式或想像这些模式,用磁共振成像测量了被试脑的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被试在想像闪光模式时在纹状皮层所得到的局部血流量,与被试实际观模式时相似。

二、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概念 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一)概念的含义

1.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3.概念的层次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4.概念和词 概念和词紧密地联系着。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不依赖于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和词也不完全等同。(二)概念的种类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2)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1)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2)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3)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概念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1)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2)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一)层次网络模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等人(1969)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在这个理论中,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二)特征表理论

特征表理论是由波纳等人(1979)提出的。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三)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主要是由茹什(1975)等人提出来的。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一)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2.内隐学习说

内隐学习说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呢?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

1.保守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属性。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无关属性。相反,如果改变这一属性后的实例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2.冒险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概念。冒险性聚焦有时能很快地发现概念,但失败的可能性也较大。布鲁纳等人发现采用这种策略的人数较少。3.同时性扫描。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在选取一

定的实例后,根据主试的反馈,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采用这种策略由于要同时记住多个假设,因此,给工作记忆以及记忆的信息加工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种策略被试也较少采用。

4.继时性扫描。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由于对假设的考验是相继进行的,因此这种策略被称为继时性扫描。

四种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时,记忆的负担较轻,而且因被试根据主试提供反馈,可以获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因此,相比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四、推 理(一)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 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二)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

在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五左边,因此,张三坐在王五左边。由

于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线性的特点,所以线性推理又称线性三段论。(三)条件推理

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例: 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第五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从初始状态经过问题空间,进行一系列搜索,在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 1.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2.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程序。3.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也可以这样定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三)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1)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例如,已知A>B,B

(1)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有对手参与的问题.(2)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如果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问题称为语义丰富的问题。

(2)如果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这种问题称为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纽厄尔和西蒙(1972)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

题的策略:(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4.简化计划法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先抛开某些细节而抓住问题解决中的主要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然后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再从此解决整个复杂问题。

三、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一)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二)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一)问题表征

(二)定势的影响(三)功能固着(四)动机(五)情绪(六)人际关系

五、创造性(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创造性的测量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1967)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3.与创造性相关的人格因素

创造性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一系列人格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想像、兴趣广泛、独立性等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酝酿与创造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即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这种情景有人称之为酝酿。2.社会因素与创造

社会价值观念,他人的评价 ,社会助长与从众等都会影响创造.六、创造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二)创造力的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2.培养创造思维;3.培养创造人格.4.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5.思维误区的突破

(1)防止先入为主

(2)注意隐蔽因素

(3)突破知觉的束缚(4)警惕思维惯性(5)提倡一物多用 思考题:

1。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2。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3.什么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及影响创造想象形成的因素各是什么.4.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第八章 语言

·本章主要内容: 语言的一般概念

语言的生理机制:

语言的理解

个体语言获得的学说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掌握语言的一般概念、种类、生理机制、语言的理解和语言产生的学说。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2)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3)语言产生的学说。本章难点:

(1)语言的生理机制

(2)语言产生的学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二)语言的特征 1.创造性

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2.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3.意义性

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交流。4.指代性

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5.社会性和个体性

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

二、语言的结构(一)音位及其区别性特征

音位是语音学上的概念。音位就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元音和辅音。(二)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三)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四)句子

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根据乔姆斯基(1957)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三、语言.言语及其与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从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其言语表达方式也不同。(3)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 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4)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言语离开语言就无法表达意思和意见,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

语言也离不开言语,离开言语就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联系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思维以语言作为客观刺激引起思维活动;语言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

(3)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发生的。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2.语言表达思维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区别: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地间接地反映。语言则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2.从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看: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和客观现实是标志被标志的关系。

3.从构成因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不同予思维中的概念。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4.从规律的性质来看:言语中的语法规则不同于思维的规律。

四、语言的种类(一)对话语言

对话语言 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等。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插话的形式进行的。一般认为,对话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话语言的特点

1.对话语言是一种情境性语言。2.对话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

3.对话语言常常是一种反应性语言。(二)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它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独白语言的特点是:

1.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独白语言的支持物是自己谈话的主题和自己所吐露的词句。2,独白语言是一种开展的语言。

3.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三)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书面语言的出现比口语要晚得多。它只有在文字出现以后,才为人们掌握和利用。书面语言的特点是: 1.随意性。2.开展性。3计划性。

(四)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1隐蔽性。2简略性。

五、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一)语言的表征

1.表征 这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的。2.语言的表征 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3心理词典在语言表征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心理词典是指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词典。它储存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知识。心理词典中的词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二)语言的加工

1.语言加工 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2.语言加工的类型

(1)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

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两种形式。

①自动化加工是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②受控制的加工则是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2)模块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又可分为模块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①模块化的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②交互作用式的加工则认为,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如词汇的加工影响句子的加工,句子的加工也会影响词汇加工。3.启动效应 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如语义相关、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较启动词和目标词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例如,先呈现“护士”再呈现“医生”,比先呈现“面包”再呈现“医生被试判断“医生”是词的反应时要快。

第二 节 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2.喉头和声带

声带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粘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3.口腔、鼻腔和咽腔。是 共鸣器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布洛卡区。(二)威尔尼克区。(三)角回。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

在失语症研究中人们早就发现,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失语症是与大脑左半球某些脑区的病变相联系的。这个事实使人相信,言语是左半球的功能。

第三节 语言的理解

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语言理解可以分为三级水平: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句子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第二级水平;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一、语音知觉(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具有某些物理属性,如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二)音位及其区别性特征

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根据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发音体的不同(清浊音),可以确定每个音位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描述各种不同的音位,并使每个音位互相区别开来。(三)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语音知觉的效果可以用语言清晰度与可懂度进行度量。清晰度与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话者说话的百分率,或指听者听对的百分率。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

1.语音类似性。2.语音强度。3.噪音掩蔽 4.语境。5.句法、语义的作用。

二、词汇的理解

(一)单词的部位信息 在拼音文字中,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是表义文字。它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轮廓图形。处在不同部位的笔画和偏旁在汉字识别中也有不同的作用。

(二)正字法规则

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任何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正字法规则。

(三)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有关拼音文字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词的使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这就是所谓的词长效应。

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在汉字识别中,大量的研究发现(彭聃龄等,1997;张武田等,1992),词汇识别的时间随着笔画数量的增加而增长(笔画数效应)。

(四)字形结构

艾伟(1923年起)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对汉字识别的重要影响。

(五)字词的使用频率

影响单词再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词的使用频率。

(六)语境的作用

研究发现,单个单词与在句子或课文语境中出现的单词,

下载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绪论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 编写人:王雁 主讲教师:谢晓明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 姓名:张月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2010级英语(4)班 学号:2010510012 电话:***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

    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心得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 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丁点知识,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

    《普通心理学》总结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答:(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

    普通心理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第一节绪论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系统 原则和方法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实的、具体......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 通 心 理学 教 案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 (英文):Geneyal Peychology 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主编(修订版) 普通心理学教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