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作业

时间:2019-05-12 20:1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作业》。

第一篇: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作业

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

必修三是学生学习必修一、二后,在掌握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的知识基础上,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环节。

必修一和必修二重在讲解理论知识,而必修三则更偏重于把必修

一、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必修三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必修三教学上的最大要求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的方法,且要把这个学习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不同环境、不同区域,去分析、解决这一区域存在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必修三的内容中先是对区域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以及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作用,然后分别从区域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方式、区域联系——进行了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并掌握了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从区域分析的整体上看,各个章节既彼此独立,又共同影响着区域的整体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的联系,才能在思考问题时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思考全面,才能让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沉着冷静、科学正确的把握好方向,才能让学生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以后的人生都能有条不紊,也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本中的教学案例,来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出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结合本地的城市化进程来讲解。通过身边例子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而且也确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必修三中,案例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一是照本宣科,只讲经典案例;二是摒弃经典案例,只讲乡土案例。在教学中不应该沿用“老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去开展。必修三的案例编写的详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学案教学此时应该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学习留下时间。

总之,地理案例教学符合系统地理教学的要求,他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事无巨细的要求学生大量记忆的做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他所传授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合理、有效的运用好案例教学,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正如林培英老师所说的:“从必修

一、必修二到必修三是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我认为的确如此。必修一和必修二重在讲解理论知识,而必修三则更偏重于把必修

一、必修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一个区域,去分析和解决某一区域具体存在的某一个或几个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必修三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必修三教学上的最大要求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的方法,且要把这个学习方法和技能迁移到不同环境、不同区域,去分析、解决这一区域存在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我赞成专家们的观点,即在进行必修三案例教学时,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要全盘抛弃、太过自由使用。因为,教材提供的案例,毕竟比教师自己开发的案例要典型的多,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通过课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学到一套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方式,然后将学到的经验迁移到其他区域,去分析、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近几年必修三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使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城市化问题及对策”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本中的教学案例,来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出现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穿插上自己开发的案例“高密市的城市化”让学生探究学习。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是1978年和2008年的“高密市城区平面图”,让学生对比两幅图,探究回答如下问题:

(1)高密市城市化的表现;

(2)高密市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你的观察,请列举实例说明高密市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4)作为一名高密市公民,请为自己家乡解决城市化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引用自己开发的、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探究学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方法,而且也确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篇: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应用: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灌溉农业区)、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第四篇: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小结

1.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珠三角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存在问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乡镇工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城市规模相对在缩小

5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

6缺少特大型城市。

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打破旧制度下的行政区划。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行政区划调整。发展城市群,建设3大“城市圈”。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护。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第五篇:《认识几十几》教学设计-新3

认识几十几

教学内容:教材P29~3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个计数器、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看屏幕上的数,你能大声把它读一下吗?(出示课件:30、50、40、90)指名学生读 追问:那么这些数都是什么数?(整十数)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遇到整十数,可是更多的会遇到这样的数,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数?你会读一读吗?

学生试着读一读。像这样几十几的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些关于“几十几”的知识?(板书:认识几十几)

二、操作探究:

1、摆一摆(1)请你在桌上摆出23根小棒?

学生操作。

(2)出示学生的两种摆法,你认为哪种摆法看得更清楚一些? 2捆和3根比较简单。(我摆了2捆加3根,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板书: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

(多让学生说。)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23。

(3)请你用这种方法摆一个你喜欢的数,摆好之后说一你摆的是几十几,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

小结:小朋友摆的数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摆的都是几十几的数。

2、数一数

(1)下面我们不看小棒,你能从50一个一个地数到100吗?

学生自己先试着数一数,然后开火车数一数。发现数到几十九就卡。

(2)那几十九后面到底应该是多少呢?我们先在桌子上摆一个39。

摆好之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3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39)3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了呢?请你摆一摆,并且开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摆更清楚?

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说你刚才是怎么做的?(9根再添一根是10根,10个一就是1个十)结论:39添上1就是40(板书)

追问:49添上1呢?59添上1呢?69添上1呢?99添上1呢?(板书)小结:你发现了什么?(九根添一根就是十根,十个一就是一个十,所以多了一个十,也就是十位上多一)

三、根据计数器来拨数、写数

1、在计数器上拨珠24。你会写吗?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交流:你是怎样写的?(出示没对齐,说说你觉得这个数写得怎么样?)

2、老师这里还有两个数,你能独立写一写吗?完成作业纸。小结:你为什么能这么快写出这些数?(学生小结写数方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四、巩固练习: 闯关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图

小朋友们爱吃香蕉吗?白菜博士给大家带来多少根香蕉呢?(关注学生的答案后提问:答案是60的回答:你是怎么数的?)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星星图

先估一估,一共有多少颗星星?再数一数,说说你想怎样数?(方法多样化,小结:满十个圈一圈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多少)

3、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指名说一说写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最后把写的数齐声读一读。4、猜数游戏。(1)老师给一个数学生猜。(注意在猜的过程中学生出现无根据的猜法时及时板书,帮助学生确定猜数的范围。)

(2)学生自己写一个数猜一猜。(先示范猜,再同桌猜)

教学后记:

学生对于几十几的数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这样的数。因此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把这些数拿出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样的教学起点把握的很好。

这节课的教学关键是会说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先是利用小棒来直观的感知这个数的组成,然后到看计数器上拨的数来说这个数的组成,最后到写一个数,看着这个数直接说出这个数的组成。而且在数数中,几十九添上1的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在利用小棒来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中,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摆一个数,而后说说这个数的组成,重点放在说数的组成上。不过在活动最后应该要有一个提升,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感受数的组成,从摆的各不相同的数中,找相同点,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样设计将会数学味更浓一些。

数数环节,发现学生开火车数的时候,每到几十九之后都会停顿一下,不能够连贯的数下去,这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梵音,把这个难点提炼一下。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多利用好学生这里出现的教学资源,先数数,然后再让学生去摆一个三十九的数,再问学生添1根小棒,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去摆小棒,看看这时候该怎么去摆,由此得到,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而后再扩展到其他几十九添1是多少,教师这里要进行板书,通过对应的写,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这节课中的教学难点就可以得到解决。

写数的环节,可以更开放一些,直接就放手让学生去写,然后从学生的做题中发现学生的资源,然后进行交流引导。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练习2个,最后总结写数的方法。

最后的猜数练习,不仅要强化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有序地想,必须给学生一个把手,就是把学生猜的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对数的范围比较清晰了。不过板书学生的猜数不要一开始就板书,应该等到学生猜的数无序了,这个时候再提出怎么来猜数,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把这些数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出现无序的现象了。这样做可以凸显出把数记录下来的需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写数的好处,等学生自己猜的时候就会用到老师教给的方法了。

整节课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设计了多样的活动,也紧扣数的意义的教学重点,最后再理解了意义的基础之上,加强了数感的培养。

下载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高中地理必修3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新认识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www.xiexiebang.com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精选5篇]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学策略初探 2006年9月福建省全面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大部分的学校在地理“必修1”和地理“必修2”两个模块教学的基础上,......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精选五篇]

    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xiang)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Ⅲ(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的基本......

    高中地理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9

    课时作业(九) [学业水平层次A]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在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的是 2.下列四幅图表示极地东风,正确的画法应是 【解析】 第1题,图A中......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4

    课时作业(四) [学业水平层次A] 读下面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点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

    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工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