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4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

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二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 渔村。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什么是城市化?

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

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

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

(三)小组讨论(8′)

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2、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

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

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

(三)小组讨论(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如何减轻城市病?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三篇:(第3稿) 人教必修2演讲辞单元设计

演讲辞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附中沈瑛

一.单元结构说明:

1、演讲辞的定义及特点: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传播知识、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一般来讲,它的体裁是议论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有强烈的对象性和现场感。要弄清听众的身份,分清演讲的场合,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演讲时间有限,所以内容需要单刀直入,高度凝练。中心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最后,演讲辞要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现方式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2、单元构成说明:

此单元设计是把人教必修二阅读鉴赏·第四单元演讲辞和表达交流中的演讲专题进行整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经典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并学以致用,学会写演讲辞,能够演讲。

人教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演讲辞单元是由三篇文章构成: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三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这三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也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悼念之情。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表达交流”中设置的演讲这一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会撰写演讲稿并能够演讲,读写结合,说写结合。通过演讲,让学

1生去理解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中学生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二、学情分析:

1、此单元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演讲并不陌生,但演讲词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学生并不熟悉。再加上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还有国别和时代的距离感,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还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2、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再加上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让学生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不同风格,让他们试着写写演讲辞并能够演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单元教学设想:

从教学上说,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要了解作者和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篇在教学上还应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演讲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的感召力(情理和语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演讲逻辑性(层次和条理)。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举办《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演讲会,指导学生能够写演讲稿,并对措词、语音、语气、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有所设计,进行演讲,召开班级演讲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单元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体会三篇演讲辞的不同风格及个性特点。

3、会写演讲辞。

4、能够演讲。

四.单元进程:(总共7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介绍演讲词的特点并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体会

演讲辞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三课时: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辞的感召力(情理与语言)。

第四、五课时: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体会演讲辞的逻辑性(层次和条理)。第六课时:演讲辞类型及特点小结并按照表达交流·演讲专题的要求,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说明演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课时:召开演讲会。

五.分课时教案(1、3-7课时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说明:

此课总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了解背景,并划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的设计如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情感的充沛和思想的光辉。

2、学生能够领悟这篇演讲辞“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一段视频,同学们初步感受其演讲的感召力。(约5分钟)二:研读:

◆活动一:

现场的观众群情激昂,试想,黑人听众听到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时会深深地被打动,为之鼓掌、欢呼、甚至呐喊?(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黑人听到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地方时,更容易被打动。

比如:

第 2节中作者以悲痛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并且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

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表达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第 5节 中,“现在绝非..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向..”,作者是要表明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会让黑人觉得斗争是那样急切。

第 10~14节,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表明作者的愤怒情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会让黑人意识到斗争的坚定决心。

第17—25节,用排比的句式,呼喊出黑人心底的梦想,表明了对未来热烈的憧憬。第26-32节,信心坚定地相信自由一定会实现,极大地鼓舞了黑人的士气,激发了斗争到底的决心。

„„

◆活动二:

现场也有一些白人朋友,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也会打动他们,让他们鼓掌欢呼呢?(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白人听到那些体现马丁路德金伟大思想的语句时,更容易被其理性的光辉所打动。比如:

第7、8两段中出现的两处 “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 ·路德 ·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体现了其博大的胸襟。

第 15~16节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说明马丁 ·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第 17节,马丁 ·路德 ·金强调说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表明 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 ·路德 ·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 26节中“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

◆活动三:

此时坐在教室里的你,再读这篇演讲辞,你还会受感动吗?为什么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引导学生看到马丁·路德金为了追求梦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信心不改的执着精神。)

实施步骤:1同学思考交流讨论。

2、同学发表个人见解。

3、老师启发、点拨。

4、学生带感情朗读,体味。

三、教师小结。

马丁 ·路德 ·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来自他充沛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作者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并能够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

我们从他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还体会到作者博大的胸襟,爱国的情怀,文章扬的是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 教师小结:(板书)

对现实的悲愤

感召力

副板书:

语言形象(比喻)

语势有力(排比)

思想伟大平等自由以理感人 博大爱国感情充沛 对斗争的坚定 对未来的憧憬 以情动人

六、单元推荐拓展阅读: 书籍杂志:

1、《中外著名演讲辞赏析》

2、《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篇演讲辞》

3、《演讲与口才》杂志

第四篇: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

计 鲁教版必修2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分布状况是用人口密度来作为衡量指标的。用它可以来了解世界或各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胡焕庸线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

2、解析:

人口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才能量化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是了解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根据各种因素对人口的影响情况,才能来确定各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2、解析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难以区别,在讲课时要用具体实例和数据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世界人口密度图 2.中国人口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谋求合理人口容量

(二)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设问: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 点拨:

1、东多西少;

2、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3、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4、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活动:阅读下面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等降水量线图,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学生思考回答。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思维发散: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区 课堂讨论: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点拨: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

环境人口容量

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回答点拨: 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高中地理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阅读”部分。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设计思想

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 1 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地理,特别是身边的地理,让地理形成在他们的身体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当地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课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分析、表达、总结和归纳,学会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教材4张地图的分析,培养地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区域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对生产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变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6组,进行探究式预习:

A组:回家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什么? B组: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什么? C组:了解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为什么?

D组: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为什么? E组: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为什么? F组: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为什么?

2、把相关内容设计、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展示习题,复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我们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驰名中外,有些国外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泉州市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热、水分、土壤)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看图“三种粮食作物”,分辨三大粮食作物的外观特征。

3、提问:惠安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三、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1、看课件或是P4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学情预设]学生在这里是无法理解季风水田的分布的,仅仅带有初步感性认识,可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亚洲时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布,但带着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的进行;另外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时又可以前后呼应,难题不攻自破。

2、承转:季风水田农业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南方地区,我们惠安也有水稻的种植,下面请课外合作探究小组分别报告你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加以引导,今后学生能够养成带地理学科的眼光分析问题。

(1)①A组学生代表发言,描述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A组学生兴趣浓厚地描述他们所见所闻,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的复杂(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水量大、对光热要求高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其自己推导出水稻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对光热水的要求高”。

(2)①B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的结论

3(3)①C组学生代表发言: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水稻单产高,但自身消费多,用于销售却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推出“单产高,商品率低”的结论,寻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知识链接]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产的产品中用于作为交换的占多少比率,比如共生产了4吨粮食,其中3吨出售(即用于交换),1吨自已消费,那么商品率=3/4=75%;农业生产的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和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组学生代表发言: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结论,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又发现与以前相比,电力灌溉、脱粒发展较快,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①E组学生代表发言: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农村水稻生产灌溉问题严峻,水利设施不足。[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稻生产容易遇到灌溉问题(1、水稻需水量大;

2、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得出季风水田农业另一特点—水利工程量大,但小农无力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

(6)①F组学生代表发言: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当地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为主 ②提问:为什么以水稻种植为主,不象北方以小麦为主?;为什么可以兼种这么多作物?

[设计意图]对该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可通过询问农民了解到:因为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所以选择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光热条件好,惠安地区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种许多作物。

3、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总结各自得出的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4、教师总结: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四、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1、(过渡)从刚才的分组探究活动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得出的特点,在广袤的国土中寻找适宜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地域 4 呢?

2、各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分别得出水稻种植区的区位要求:光热水条件要好;劳动力丰富;最好是平原便于管理;分布在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阅读“阅读”部分,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读47页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方法:将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分布图对照,思考,分析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总结出水稻适宜分布的区位条件了,通过对图3.10的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总结: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要分布在亚洲?

[设计意图]整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较深的理解,课堂总结交给学生,使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知识点前后呼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特点

(一)、习性特点

1、对光热水需求量大

2、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二)、生产特点

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2、小农经营

3、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4、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水利工程量大

二、区位因素及分布

(一)、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劳动力

4、市场

教学反思

本课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 5 位因素)调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后面,我认为一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一种产业才能理解它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这样使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二来本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比较了解,由生产特点入手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容易掌握,整个课堂设计可以呈现由浅入深的流程结构。

此外,在分析47页图3.10时,要求学生按照前一课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一样的分析方法,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种植分布图对照,得出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从而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其他农业地域类型乃至工业地域类型的学习。也了解分析事物的地理方法。

下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五《工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工业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正如林培英老师所说的:“从必修一、必修二到必修三是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我认为的确如此。必修一和必......

    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 新课程推行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留意,所以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感觉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生......

    城市化 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 汤 标 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框架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农业地狱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资料来源于龙门书局教育研究中心组编. 状元笔记教材详解 高中地理 必修......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 、 2的教学总结(精选合集)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 、 2的教学总结 新课程内容新、单位课时知识点多,密度大,以前一年要完成的内容现在半年就得完成。在内容增加而课时相对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每节课的容量特......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人教语文3B)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