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

时间:2019-05-12 20: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

第一篇: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 作者:徐艳兵 李 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1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级的育人灵魂的教育心理活动。要确保这种活动取得效果,应重视运用人文关怀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文关怀要与时代相结合,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要与大学生需要相结合,要与学生个性相结合。[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徐艳兵(1971-),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李蓉(197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律文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17-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高级的育人灵魂的教育心理活动。要确保这种活动取得效果,应十分注意育人的方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工具性轻目的性、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人性、重压制轻引导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实行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科学方法。所谓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自身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怀、探索和解答,就是要体现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人文关怀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人的本性的呼唤,同时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来进行人文关怀呢?本文将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要与时代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革命战争年代,一切工作围绕战争这个核心来进行,凡是有利于战争的开展,有利于战争胜利的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是值得弘扬和肯定的,妻送夫、母送子参军上前线在那个时期被传为佳话;改革开放时期,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人心并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加快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个主题需要来开展。

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代相结合,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青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实际情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下原则:

1.弘扬主旋律。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它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一个社会应该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禁止什么都是旗帜鲜明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树立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时代先锋”栏目,它能够根据时代特点,推出一些典型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

2.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当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如“八荣八耻”“世界杯”等就是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合理阐释,因势利导,宣传教育。

3.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时代主题,但形式和方法要特别注意,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不少地区的做法很好,如把它编成歌曲来唱,编成舞蹈来跳,编成相声来说,编成小品来演,等等,效果很好,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

二、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如果这些问题与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那么心情就不愉快,生活就不开心,从而影响学习、工作,甚至身体健康。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同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相结合,要深入实际去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

1.就业问题。就业和学生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此非常关心、非常重视。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质量是竞争的基础,也是就业的保障,所以高校应该重视教学质量,并且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保障。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目前,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校质量的指标,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行情,调整就业心态,掌握基本的应聘技巧和礼仪知识;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查,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实行定单式、定向式培养;加大对市场行情的调研力度,广泛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就业广开渠道。

2.心理问题。由于受自身状况、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高校学生也会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如厌学症、自卑焦躁症、人际困惑症、情感迷茫症、就业压力症等。面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心理问题的调适和解决。不少高校最近一两年开始重视这一

问题,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坚持愉悦性、发展性、主体性的原则。

3.社会问题。贪污腐败等扭曲的社会现象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要用唯物辩证法来剖析它,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分清主流和支流、精华和糟粕。

4.贫困生的经济问题。随着高校费用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一定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勤、减、补”为主的助困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使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及社会的关爱。

三、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伦理情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近生活,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里走出来。要关注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明确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走近生活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多接触、多交流、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能动性才是人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抱负、不轻信、不盲从,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强行灌输说教,而应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平等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参与中接受教育。要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参与的价值,从而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奖惩办法等,使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指引下,自觉地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人格。

四、要与大学生需要相结合需要是人们对某种对象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是尊重人、关怀人的充

分体现。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和大学生需要结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分析学生的需要。我们讲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任何一种需要、一切需要都应满足,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且当前又有条件的,要尽量满足;对于那些长远的、高级的需要目前还缺乏条件要讲清道理,指出奋斗的方向。

2.把握需要的层次性。由于人的智力不同、道德素养不同、知识面不同等必然导致学生需要的层次性,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个性、道德素养等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3.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手段,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满足学生的部分需求以外,绝大多数需要的满足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而且获得需要的手段要正当、合理、合法。

五、要与学生个性相结合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结果导致人性的扼杀,个性的丧失。不少学生没有思想,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关注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关注学生个性培养是教育人性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学生的个性相结合,它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人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进取性等积极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人性化、个性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得以发挥,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塑造。

2.着力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内涵。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从过去那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教育中走出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学生主体活动的平台,加大引导力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胡钦太.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肇庆学院学报,2003(8).[5]傅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6]刘春花.主体性:当代教育的人文关怀[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7]吉俊洪,杨森林.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原则初探[J].探索,1998(5).

第二篇: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吴正勇、黄玮、赵子文

摘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以及注重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产生持久强大的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现实的人,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任务。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充分地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精神,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实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这就鲜明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时也是从人出发的,但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现实的人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而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在阶级社会中,正如经济关系决定着人的阶级地位一样,经济关系也决定着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在实践中统一的。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人在实践中凭借劳动资料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又将对客体的认识转化为人自身改造客体的能力,优化了人自身。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还发生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剥夺剥夺者,消除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的私人占有,进而扬弃异化劳动等等,实质上都是通过变革社会关系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人文关怀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人文关怀思想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结合,不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正是“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6】毛泽东还始终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创立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尽管人文关怀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强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是相同的。

3.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项主要任务同样说明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提高其实效性的必然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是在学生真实而鲜活的生命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德性,提升生命价值为旨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人的思想行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1.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还有一些优势,使得一些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容易产生崇洋媚外心理。文化上在美国大片、日剧、韩剧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容易遭受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侵袭。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

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容易突显,大学生倘若对此没有全面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的观念。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上还广泛存在着企业间不正当竞争、企业或个人缺乏诚信、以金钱为媒介的不正当交易、行业或职业道德败坏等等现象,这些容易使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降低,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增加,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有的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重视。

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一般从小就在家长的溺爱环境中长大,但家长从应试教育出发,又往往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子女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唯我独尊,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子女升入大学之后,自主、自立能力较弱,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现在社会离婚率较高,一些家庭矛盾、一些单亲家庭也会影响到子女对社会的认知。

四是电脑网络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尽管大部分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有的学生玩游戏到深夜,以至于白天上课睡觉,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网恋,这势必影响学习和健康,减少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互联网上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虚拟世界中带有暴力、色情、颓废、消极色彩的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压抑、自卑、孤独、逆反、焦虑、嫉妒、苦闷、恐惧、敌对、偏执等,以及各种神经症、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问题等等。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学习目标丧失,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情绪低落。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会觉得学习任务过重,或会觉得学习方法不当,引起过度紧张、情绪烦躁、身体不适等。

二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实行住宿制,大学生都要过集体生活,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受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等都有很大差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一般缺乏集体住宿的经历和经验,同学之间由于相互不理解容易自我封闭,相互甚至会因为生活中的琐碎而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对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满。有些学生由于以往将主要的时间用于学习,或因为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与同学难于沟通,容易产生交往恐惧、自闭敌对、孤独无助、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是与情感有关的心理问题。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始终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但是与异性交往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因为远离父母倍感孤单,想找个依靠;有些学生在以有没有男友、女友相互攀比;有些学生是想凭借对方的力量达成自己其它的目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做事情思维比较简单,因此常常沉迷于恋爱无法自拔,或会陷入苦恋、失恋的极度痛苦之中。

四是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学生对于将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过高期望与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和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形成强烈反差。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究竟是选择就业、自主创业、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经常感到迷惘。有的大学生既有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又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无所适从等心理问题。

五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心理问题。能考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在中小学里一般学习成绩均很优秀,进入大学后,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多才多艺,有的能力较强,自己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落差很大,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自信心丧失,容易产生强烈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中遭遇挫折,也容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产生心理阴影。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或过度自卑、或过度自傲,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这些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为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他们以非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容易片面化、极端化。

六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家庭都存在着贫富差异。一部分来自边远山区、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生承受着经济、生活上的巨大压力。有的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讲不标准。有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有的贫困生既要完成学业,还要想办法挣钱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贫困生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无论是服饰、日常消费,还是所用物品都相形见绌。相对而言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孤独、抑郁和自卑心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理论思维等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彰显人文关怀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思路。从人文关怀视角来看,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弊端和偏差,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一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途径,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讲授教材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宣传、教化,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与把握,在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的价值的发掘。

二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的阐释,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仍然感到迷茫。学生关注的只是与考试有关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在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缺少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学生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的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三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强调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促进学生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的目的价值。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过于关注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开发,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做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完善自己。

四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看作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强制压服的现象,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物质客体。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没有能够得到培育。

五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大班教学,面对上百人的班级教师一般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很少能做到与学生展开充分的双向交流,偶尔采用的课堂讨论也只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诉诸直接的讲解式教学,规劝、说服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内心的疑惑得不到表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

六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高校都有一套严谨、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学校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并按管理者的目标设计单方面地对学生行为作一些规定、限制和禁止。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以制度管理来代替教育的职能,不能做到与学生面对面的平等交流,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很少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三、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以及注重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产生持久强大的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大学生在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只能成为遭受外在物质力量奴役的“单向度的人”——人的存在日益被虚拟化和机器化所代替,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遭到冷漠与忽视,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都处于空前的滑坡与缺失状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正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要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在教学中增强人文启迪的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从各种文化的精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从提升哲学修养、文学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各个方面去铢积寸累、精心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的人、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权利,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扎扎实实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求知解惑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理论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社会与人生;学生有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学生有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肯定等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感情的实际;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问题开展工作;要深入实际去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敏锐,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上常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产生种种疑虑。教师正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作出各项重大举措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主体间性。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教育需要从单一的主体性转换到交互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平等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这种平等的交往关系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主体性,而是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紧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这就需要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理解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变革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不搞“一言堂”,要在“引导”上下工夫;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讨论,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在双向交流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调鼓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发挥;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激发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正是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理论素养的形成。

4.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的教育。大学生既具有他们的群体共性,同时由于他们先天基础和后天成长小环境的千差万别,又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态度、学习专业、学习成绩、社会关系、社会阅历、思想觉悟、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作有自由思想、有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有生命尊严的现实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内容更恰当、方法更切实、进程更合理;在进行个别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现实生活存在的各种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将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个人的社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受此影响价值取向趋向于多元化,大学生甚至会受到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能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认个人价值;又要帮助大学生积极抵御各种消极和不良影响,使大学生理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坚持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自己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责任感。

5.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经常陷入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困惑;经常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缺乏社会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发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等等不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按照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疏导,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下功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和专题心理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做好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引导”。“疏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有序地把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学生从不原合作到愿意合作,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是指教师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学生的行为,包括改变对人对事的看法,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格成熟,并能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

6.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一是推进校风、班风、学风建设。高校需要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营造人文关怀的制度、人际、服务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并掌握相关技能,以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管理者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诚恳宽厚、真心真意帮助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和社团管理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要改革考核制度,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去评价学生,考核要更加注重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言行一致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三是要净化网络环境。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力求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信息上网。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是非鉴别力、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安全意识,提高他们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要通过制度、管理和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制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均有节有度。要引导大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自己解放自己,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往,与社会现实接触,而不应沉溺于网上打游戏、交友和网恋。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校园文化长廊等创建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通过校运动会、辩论会、文艺晚会、棋艺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通过社会调研、科技三下乡、大学生扶贫帮教、法律援助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获2008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建、思政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综述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

从以上表格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群体仍然集中于高校,对于农民工、教师、研究生等具体的对象研究仍然不够深刻、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涵义的研究

(一)人文关怀

关于人文关怀的涵义,理论界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强调人,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含量,在关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黄正泉、王健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借鉴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

对心理疏导涵义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是广义上讲,是教育和管理领域中提到的,主要从思想和社会关系这一角度阐述,指的是按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使用心理学知识与技巧,通过理解、支持、共情和沟通等方式,改变人们错误的心理认知和思想观念,其目的是完善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思想和行为等,从而降低或消除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二是狭义上讲,指的是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心理疏导疗法,它是医疗机构中,由专业的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或集体采用心理治疗的医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疏通引导,实施一系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使其拥有健康协调的人格,从而真正实现心身健康的目的。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心理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与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以同感、共情的心理学技巧缓解其心理压力,宣泄其不良情绪,促使大学生在心理自建的过程中真正解决思想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容构建的研究

(一)人文关怀

王东莉教授在其著作《德育人文关怀论》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系统来进行认真的考察,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她认为,在以“人”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思想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建构,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王建文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资源》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内容的建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上述两位学者都是从宏观上来构建人文关怀的内容,我认为还可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把人文关怀的内容具体化。

(二)心理疏导

安娜在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的论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心理疏导内容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疏导,学习疏导,生活疏导,就业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确实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和实际需要,对他们在学业、就业中出现的不解和迷惑及时引导和解决;对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情感方面出现的困惑和迷茫要进行恰当的沟通和疏导,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要性的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国家育人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这种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尊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注重人文关怀,把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既要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的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的需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去,又要做到以心理疏导为立足点,充分调动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教育内化的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顺厚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论文中指出:“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青年期,在生活经历上涉世未深,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正处在心理成长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特别是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他们面临专业学习与求职就业及生活压力、人际关系与情感的困惑、恋爱危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而且。当前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和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引发出诸如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等行为,如不加以排解,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并适时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准确把握学生需要,以此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会让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路,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对于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又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充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被大学生接受,才能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和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高校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构

建和谐校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正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此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实现育人目标,为和谐校园提供和谐因素。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现状的研究

对于现状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取得的成就,一个是存在的不足。

(一)取得的成就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进一步重视。因此,全国各高校也在党中央、政府的要求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逐步向学生本位过渡,深入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以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出发点,以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关注学生需求、培养道德人格及其全面发展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途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各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需要,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意义和关怀价值。比如,天津大学举办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制定一份就业能力培训课程计划;推动“一帮

一、结对子"活动,全面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人文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学校文化内涵、精神底蕴的重要表现,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 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高校在人文环境建设中还特别突出学校本身的特色及学校的文化层次和内涵,积极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设施优良的活动场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设人文景点,使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升华。

(二)存在的不足

1、只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而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不管学生需要如何。并且,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政治性仅仅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它还具有培养人内在价值的功能。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把对道德知识的获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惟一旨趣,甚至作为最终的目的,过度关注道德理论和道德原则的灌输,用概念和理论体系建构的“科学世界”取代现实生活世界,那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会失去它本真的意义,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弘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就无从谈起了。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必须把“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承担着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与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相结合是必要的,有意识地将教育融于管理之中更是有效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放弃“教育”的角色,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以致使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对付突发事件和违规行为的应急“救

火”者,思想教育的对象由此从“人”转至“事”,从对人的精神感化也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错位。

3、学校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疏导机制。由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方式是新时期提出的,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所区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学校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方式上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队伍。

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因的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用的发挥仍然不尽如人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现象原因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很多原因都是从这里引发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指导思想上的偏失。特别是应试教育片面地强调选择人才,从而将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忽视其个性特长,限制和压抑其个性生命力的发育与发展。第二是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往往只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灌输,采取的仅仅是“填鸭式’’教学,方必然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主体性的发挥。第三是评估体系的单一性,即用分数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的标准,它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继承与接受,轻视运用、批判、创造各种能力,更无视学生作为终身学习之动力源泉的理想、意志、操守等非智力因素。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远大于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任性懒惰的生活习惯;有的家长重智轻德,重智轻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家庭条件好,经济收入较丰厚,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有的家长要求不严或教育不当,对孩子不是过于宽容就是放任自流,或者动辄打骂,粗暴行事,家长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祖辈照顾或者一个人独自生活,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养成缺乏必要的监管;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父母经常吵闹不和,孩子的性格发展在某些方面明显滞后,反映出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差,自觉性和自制力不够,缺乏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为子女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要加强对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而且家长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修养、言行举止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使家庭教育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温暖。

(三)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 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价值观念多元化 的时代。价值多样化必然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必定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七、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途径的研究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其效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者们对途径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思想

动态和心理特点,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独立的人格。

王薇提出,“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认和尊重大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强调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疏导能力。并且要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双向互动的交流,形成欣赏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应该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令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踏实勤奋的作风,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合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宋劲松,王滨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论文中认为,个人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心理和谐又是以自我和谐为基本。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与成长,甚至危及生命。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各方面的心理因素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的发挥,除了学校和教育者的努力之外,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也要不断努力,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

第四篇:产科人文关怀措施

产科护理部人文关怀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从医学的角度关心患者的病情,而且还要从“人文关怀”角度给予患者人格、尊严等各位方面的全方位的照顾,实施“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改变护士的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主动询问病人,帮助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加强服务技术和沟通技巧的训练,人文科学的知识学习,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病人创造一种温馨的医疗护理环境。现制定举措如下:

1、创建温馨的住院环境:为患者提供指示标识清晰明了,安静、整洁的诊疗环境。

2、提供便民服务:发放“住院就诊指南,住院关爱卡”等,方便患者及时了解就诊信息,免费为病人提供产后42天盆底康复检查。

3、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如患者床头牌不出现患者诊断、特殊治疗、护理时为患者提供屏风遮挡等。

5、提供个性化服务:特殊患者提供陪检、陪同办理出入院手续等。

6、关注产妇分娩前和分娩后的心理变化,及时对患者进行情绪安抚,护理人员加强对手术患者的沟通宣教,及时进行情绪疏导,使患者感到温暖,缓解患者术前紧张情绪。产妇进入病区护士面带微笑做好自我介绍,主动为产妇提供服务。做到: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问候,多一份帮助,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细心。

7、重视健康教育,产科重点是健康教育,每天上班将每位病人分包给每位护士,深入病房,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病人便于找到具体负责护士。

8、病区提供微波炉,方便病人热饭。

第五篇: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专门增加了“注重人文关怀,搞好心理服务工作”的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做好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指的是对消防官兵的情感、价值、意志、精神、文化智能等方面的尊重,对官兵合理需求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关怀,体现了部队以人为本的理念,标志着部队文明进步的程度。近年来,厦门支队立足辖区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狠抓“八闽特色文化”教育、厦门消防“七种精神”等专题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大讨论活动,本人感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对官兵的人文关怀,不断激发官兵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认同感。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官兵的思想和心理日趋复杂,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人文关怀。要始终把教育人、引导人作为人文关怀激发官兵认同感的主要途径,着力防止官兵政治意识淡化、是非观念混淆、理想信念缺失、进取精神衰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趋向,积极应对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战。一方面,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官兵头脑。要强化“主阵地”意识,持续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革命道理和人生真理的灌输,不给消极、落后的思想有可乘之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官兵“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思想信念,强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经常性思想工作作用。要抓好政工队伍建设,培养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明白人。要不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做到经常抓、抓经常,把不正确的思想认识纠正到正确航线,把不良心理引导上健康轨道,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官兵对正确思想观念的强烈认同感,确保官兵思想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归属感。健康向上的警营文化对官兵精神追求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功效,只有真正把先进的警营文化作为凝聚兵心、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育人成才的实践平台,才能使高尚的思想精神占领官兵的思想阵地。塑造消防部队文化品牌,可以使官兵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官兵的归属感,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官兵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官兵工作热情。近年来,厦门支队把警营文化塑造作为传承部队优良传统的有效载体,凝聚警心的强大力量,在服务特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心系百姓、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心系百姓、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还被列入厦门特区思想政治建设的八大精神支柱。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深入开展驻地特色文化教育,满足官兵文化认知、文化体验和艺术创作需求,增强官兵热爱第二故乡、以队为家、爱岗敬业的思想。要广泛深入地开展“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大讨论活动,增强官兵“身在队中、队在心中”的集体荣誉感,将部队的事看成自己的事,甘于奉献,敢于吃亏,明辨荣辱,坚决剔除个人主义的狭隘圈子。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责任感。要把消防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就要发挥每一位官兵的积极作用,强化责任。一要注重创先争优鼓舞人。要敢于叫响“争先进、走前列”口号,通过典型培养,营造人人争当先进、人人争作典型的良好氛围,让官兵把为集体争光作为己任。要注重发挥表扬和赞美在转化后进官兵思想中的作用,让后进官兵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切实“想干事”。二要实行绩效考核鞭策人。要坚持科学标准、合理量化的原则,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解,做到“定人、定位、定责”,建立一级对一级负责,人人有责任的链式责任体系。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利用绩效考核加强对自我要求不严、执行力弱、工作标准不高官兵的鞭策,使他们“真干事”。三要落实从优待警帮助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帮助官兵妥善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转业安置等后顾之忧和少数官兵的特殊困难,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工作积极性。要时刻把官兵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做到“亲知兵、深爱兵、带精兵”,主动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真正赢得广大官兵真心实意的拥护,激发官兵事业心、责任感,让官兵“干成事”。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使命感。要教育官兵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付诸实践,引导官兵忠诚履行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防部队肩负的神圣使命,是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人文关怀是提升官兵品位和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回应上述课题的有效借鉴。一要在学习实践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中激发官兵的使命感,要不断深化学习实践胡总书记“撒句话”活动,强化官兵宗旨意识,着力打造新时期公安消防铁军,使官兵以我是消防铁军一员为荣,不断激发官兵使命感。二要在统一实践新时期公安消防部队历史使命中激发官兵的使命感,要引导官兵自觉投入各种现实斗争中,在做好各项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中实现人生理想、展示青春风采、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激发官兵使命感。三要在深刻实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举措中激发官兵的使命感,要引导官兵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全力为驻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激发官兵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要有效满足官兵对尊重的需要,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官兵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高尚无私的道德情操,让官兵在完成历史使命中谱写青春、燃烧激情,把踏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消防部队历史使命化作自觉行动。

下载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潇湘双语人文关怀措施

    人文关怀融情和谐 潇湘双语实验学校2010年5月28日 “我们是潇湘双语实验学校的学子,我们是决战六月的勇士,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报答老师的培养之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王 宏(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

    高校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探究

    高校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探究 作者简介:关静云(199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摘 要:人文关怀理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青年作用 建设“三增”幸福社区 之龙华社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义务家教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团结、凝聚和服务青年的职能作用,扎实全力落实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16

    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显得突出和重要,主要是一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独立性,自主性强,但他们毕竟涉世未深,社会生活经验有待丰富,因而需要正确的思......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贺美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狠抓实......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在传统的“硬实力”的竞争之外,还包括与之对应的“软实力”的竞争,即一个国家对内所表现出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