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时间:2019-05-12 20: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第一篇: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及要求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继承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等几个重大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提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命题,形成了我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拓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建设、怎样建设、建设什么等问题的认识视野,而且也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和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任务更为繁重。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念、正确对待利益调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适应国际化要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等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新的视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主线,因此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围绕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倡导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措施和办法,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标,科学处理尊重人、教育人、服务人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之所在。

其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挑战。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创新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理顺、协调关系,推进依法办事,改进工作作风,建立诚信体系,加强沟通与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新办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全球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文明”、“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反映其发展水平以至发展后劲。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

作要充分发挥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大力宣传普及基本礼仪知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和谐世界发展。

最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付诸实施、变成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并切实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新路子,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形势、大局和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说服、劝解等功能,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优势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新的期待。

首先,期待思想政治工作在增进全社会团结和睦、激发广大人民创造活力、参与建设和共享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要保护和鼓励创新,倡导和支持创业,营造和共建共享和睦和谐。

其次,期待思想政治工作在协调各职称考试吧方利益、维护群众利益上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各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社会格局中,经济和社会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人民群众反应强烈,这也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情况和新挑战。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主动拓宽、积极创新,比如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搭建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快速反应和及时调处反馈的工作制度等等,更多地研究和运用民主的方法,采取综合手段来协调各方利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最终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共建和共享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再次,期待思想政治工作在丰富文化生活、推动先进的和谐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猛增长,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个性化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而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目前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深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要,这种情况在社会基层尤其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大服务和扶持的力度,支持和谐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自身适应学科和形势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如此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工作对象的变化,不断拓宽新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比如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热点的转移以及一些新问题的出现,需要突出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状况,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区别情况,有的放矢,既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普及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影响力。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运用,为人们的交往、交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渠道和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学习、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新情况、运用新手段、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牢牢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保证其优势的发挥。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把握若干关系的理性思考

(一)科学把握和谐社会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离不开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基于这一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前进方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另一方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只看到社会主义“应该怎么样”,而忽视了初级阶段“只能怎么样”,必须坚持以当前的实际来科学统筹社会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着力点是加强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倡行诚信友爱、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安定秩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无论从理想目标来说还是从实践过程来说,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为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和创新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进行的,不能脱离或违背其规律和主旨。

基于以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其关系的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必须进行理念的更新,并将新的理念贯彻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而言的,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的“本”,是指“根本”,强调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

者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另外,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也体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实践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对人的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同时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定和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手段,强调对人的塑造、制约和改变,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往往把思想政治工作理解为对对象的“管理”或“管住”对象,这种理念严重限制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范围和工作效果,甚至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破除旧的观念和不符合社会和谐的观念,要通过改革实践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成为自由、自主、自觉的人,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要克服只在社会发展中某些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或只在社会发展某些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只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枝节问题、表面问题、局部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片面的人本观;克服只把人作为手段,只是以客体的或直接的形式来看待人和理解人,使人消极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性的人本观;克服无限放大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无视其他物种生存、本位主义、物欲至上、漠视或淡化法制等极端的人本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它把人本身当作成就,把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使人变得更有价值、更接近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形成促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其次,要强化“科学发展”和“和谐共建与共享”的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内容,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确立的新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又要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加强研究和实践,在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方法的同时,要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积极吸收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三是要注重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四是要积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包括队伍、资金、评估和组织措施等。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重要的支撑力量。而和谐理念是和谐文化的内在本质,是创新、享有和谐的思想基础、前提和动力。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制度的和谐以及人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达到这种和谐,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谐、行为方式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用“和谐”的思想方法认识矛盾、化解矛盾,要充分尊重、支持和肯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各行各业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作用。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继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各自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继承,是保留事物延续其存在的肯定性因素,继承的同时,也包含着放弃,即放弃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否定性因素。当继承下来的肯定性因素不足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壮大的时候,创新便是必须开掘的不竭动力了。创新是从继承的遗产中没有的“无”中,通过发明,生出“有”来,或者,是从继承的遗产中的“有”中,通过创造,使之“优”化。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任何创新,都是在既有的历史基础之上

进行的。创新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过程,某一个特定的即有限的创新之后,紧接着的,是在这个特定的、有限的创新基础之上的创新之创新。继承本身不是创新,但是如果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创新。创新,是在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趋势上,对于前人或者今人已经经历过的一些过程的跳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创新要以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理论上的不断总结和提炼,形成了系统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人心,既保证了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前所述,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在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要充分研究和认识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原则,大力传承和弘扬那些科学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等。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面,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等;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必要的理论灌输和正面宣传引导、深入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等。其次要针对新情况新要求,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探索和实践中把工作做得更好。要不断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充分体现时代性要求和实践性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和谐的身心与人格、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观、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谐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纳入视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个体责任感;要体现和宣传平等、尊重、协作和友爱的精神理念,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和谐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观,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通过对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的宣传和强化,引导人民群众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树立科学的环境友好观念和生态平衡观念,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统一的理念,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要大胆实践新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求实效。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灌输的单向运行机制和做法,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界限,克服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的预设,建立起主客体平等、双向互动的多途径沟通交流机制。要加强实践体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国情民情体验等具体活动,解决人们的态度和信念问题。主题教育是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中备受青睐、成效卓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主题教育,不仅能扩大思想宣传工作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互动,有效地激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创设主题教育,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任务与过程的统一,既要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任务,又要注意贴近群众,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同时又能抓住受众心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要及时为主题教育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主题教育的浓郁氛围,激发群众对活动的心理期待;要结合地方或行业特色,依托群众组织的影响和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主题教育之受动者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互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之目标。

(三)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主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国外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途径。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研究和学习借鉴国外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对启迪我们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共产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事实上,当今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并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实践,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多管齐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在这个以“自由”为核心观念的国度里,爱国主义无疑是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一面旗帜,因此,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面对国旗的宣誓、对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杰出人物的彰显和纪念等日常无时不在的渗透,孕育了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发挥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比如美国学校里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们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在大学中,关于价值观教育的举措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渗透性的教育和工作方法,运用灵活、效果颇佳。社会和教育者隐蔽教育目的和意图,通过间接、暗示、迂回、熏陶等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比如特别重视文化的熏陶,通过博物馆、纪念馆、庆典活动等再现其价值观;强调德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来优化教育和社会环境;注重技术层面的工作,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解,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历史教育”等来代替。这种将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巧妙结合的方法,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产生了较为显着的效果。

学习借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要结合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坚持自主学习,即以谦虚、开放的精神和态度,科学、能动、批判地分析和吸收国外的东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习借鉴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有自主创新意识,注重对外来先进做法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实践和应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戴木才,霍季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2).欧阳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4).韩斌.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潘志红.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作者简介】周国华(1964—),男,苏州大学城市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理论。

第二篇:试析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试析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构建 和谐社会 政府 创新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须臾离不开政府管理创新。探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路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与理性的选择。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须臾离不开政府管理创新,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核心理念。探索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路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最为重要的理性选择。这不仅在于政府管理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之大,作用范围之广,更重要的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通过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都应对此进行积极探索。

一、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制型政府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行政价值选择和制度设计。服务型政府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市场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民主法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承担高效率服务责任的政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任务中,对各级政府的要求是最多的。《决定》把“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

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在实践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改革过去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管理方式。

建立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政府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有两个:一个是与政府的服务对象一致的,即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另一个服务对象就是自己的部下、下级、员工。社会的发展与政府的改革,要求政府公务员也要改变以往“重指挥,重控制,轻服务”的状况。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被管理者是知识型员工、脑力劳动者,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对他们采取命令式、强制式的领导方式,他们难以接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口服心不服。他们更容易接受那种协商式、柔性化的领导和以情动人的工作方式;你为他们做好工作提供了优质服务,他们就对你的领导认同和服从。当然,对于“服务”的内容,不能做狭隘的理解。政府的服务,主要是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优化环境;同样,领导的服务,则是为下级做好工作、获得发展的优化环境,让员工心情舒畅地工作。这主要包括为其行为提供规范标准、制度框架,让被领导者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等等。

二、和谐社会呼唤有限政府

建立有限政府,就意味着政府将自己定位在为市场、企业和公民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上。事实上,有限政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念和一种原则,而只是体现在具体的政治制度和行政运行机制的安排上而将它称之为“有限政府”。但是,这种理念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规模是有边界的;当然,这是与无限政府、全能政府相比较而言的。政府应尽快退出经营性、竟争性投资领域,还应适时适度地开放传统上由政府垄断的管理和服务领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将部分功能交给市场,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无论在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方面,还是在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都提出了需要尽快强化的政

府功能。这就意味着要弱化政府的一部分管理功能,甚至淘汰政府管理的部分功能,它标志着有限政府将取代无限政府的时代已经到来。

适应这种由“无限责任政府”职能向“有限责任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务员也要从“过度式”的领导向“适度式”的领导转变。所谓“过度式”领导,就是英雄主义的领导,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领导,事事与民做主、事事包办代替。摆脱这种局面,出路就在于向“适度式”转变。适度式领导,通俗地说,就是政府公务员特别是领导者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三、和谐社会呼唤能本政府

建立能本政府,就是要在探究政府职能上下功夫。考核政绩的前提要先明确政府及公务员的职能、职责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失灵,帮助贫困人口。看一届政府、一任政府公务员是否称职,就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考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地方对于领导政绩的考核并没有将上述内容作为重点,而是侧重于各种经济指标。看一个人领导能力的高低、政绩的大小,往往把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企业规模、招商引资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尺。这就诱使各级公务员将经济指标作为“第一要务”,为了给自己脸上“争光添彩”,不顾当地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上项目、扩大规模,大搞所谓“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些地方为什么会发生“干部出数字”的现象?就是因为“数字出干部”。上述不正确的政绩考核,是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重要根源。

针对以往党和政府工作人员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这一部分中,专门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

设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由此,一个新的能本政府管理机制将在不久的未来诞生。因此,建立能本政府,强化公务员科学发展的绩效意识,以使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顺利向前推进。

四、和谐社会呼唤法治政府

《决定》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里把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公平正义联系在一起,表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所谓法治政府,就是指整个政府的设立、变更、运作都要在宪法和法律所允许、规定的范围内运作,包括政府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在政府整体行为中强调政府抽象行政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合法性、规范性,在政府个体行为中主要指政府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政府行为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要求政府必须以法的手段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法律来界定和规范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政府治理的活动空间,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不随意干预公民和企业事务的时候,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信赖。政府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承担者,只有大力强化公务员的法治意识,才能确保政府不仅依法保护公民权利与市场秩序,还要烙守法律的规范,以避免对公民权利与市场秩序的不当干预。

五、和谐社会呼唤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是一个民主政治与法治时代的基本理念。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政府必须积极地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必须承受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政府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控制以保证责任的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就要求政府体制从管制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建立制度完备的责任型政府管理体制,强化缺失的政府责任,强化缺失的政府监督机制。强化

政府的政治责任,就要求建立政府公务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制度,健全所有公务员违法读职的处罚制度,强化对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等。

《决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协调区域发展、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治理环境等方面都特别强调必须强化政府责任。由此可见,强化政府责任和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已经不是讨论是否必要,而是势在必行。

六、和谐社会呼唤民本位政府

《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间题为重点”的。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之一是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民主参与制度。这种政务公开,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监督,究其实质,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扩大政治参与领域和渠道,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保证公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民主的真正含义是由民做主、让民做主,而不是为民做主、替民做主。适应政府向民主政治、政务公开转变,政府公务员则要从权力本位观念向民本位观念转变。承认并尊重下属或服务对象与公务员具有同等的权利,尊重每个人的意志、权益,在政府行政活动中则表现为公民与下属具有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参与民主管理权。决策与管理不是领导者的专权,而是与其下属、与公民共有的权利。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的必然结果。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要求加大、加快政府管理创新的步伐;而建立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观念必须先行。当务之急,务必率先提升公务员的公共意识,这无疑是确保政府管理创新主体树立公共精神的具体路径。

第三篇:论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人是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发展应该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三者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主体,它自身的发展是否全面和谐,对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点,虽然是在于它不断地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但从根本上说,它本身却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并且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它就永远属于自然界。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倡导诚信友爱,并不断塑造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新型主体,使人的自身发展逐步走向全面、和谐;必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自觉统一、和谐相处,切实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

(2)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第一,城镇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城镇化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城镇化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城镇化归根到底应该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城镇化建设的主题和核心内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高度关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城镇环境和居住环境规划建设中,把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放在首要位置。

(3)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地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发展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城镇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壁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农民工问题。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将城市流动人口包括在内。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将农民工完全排除在外。进入企业的城市流动人口,一般不是企业的正式

职工,企业在考虑员工福利时对他们往往忽略不计。与同企业的正式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奖金、节假日、医疗和抚恤等社会保障方面总体上处于一种待遇十分低下和无保障的地位。虽然他们在企业中干的都是苦、脏、累、险的活,而且干活也最勤奋、最卖命和时间最长,但他们不能像正式职工那样累计工资,不能评定职称等级,无资格参加各类培训,更没有晋升的机会等。这种城乡二元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处于一种近乎缺失的状态。

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它实际上涉及的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进城农民工在农村交纳了教育附加费,但这部分费用并没有根据其就业流向划转,他们打工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再加上目前的教育统计仍以户籍人口作为口径,这等于说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它的实际受害者是进城务工农民的下一代。于是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只能是: 要么在农村接受教育,但子女无人照顾或委托他人照顾; 要么让其子女辍学或失学; 要么花高价进入城市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非法”的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应运而生。虽然中央有关部门曾经两次颁布了关于流动儿童就学的暂行办法,如提出以就近入学为主等意见,但这些原则精神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地方政府的具体管理行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不管不问; 要么统统取缔。

(2)失地农民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提高,而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道路、住房、厂区等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7 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 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1)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问题。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城市的农民工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二要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三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首要的内容,就是必须给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同样的合法权益,享有平等参与各种竞争的机会,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四要打通农民工进城渠道。应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即: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改变传统安置方式,按照“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社会帮助就业、政府扶持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宣传引导和就业服务力度,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以“土地换保障”为原则,以被征地所承载农民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为依据,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的长效运行机制,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措施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虽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但重中之重是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下足功夫: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②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视和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的集聚,并以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统筹优化生产力布局,把工业园区整合为产业功能区;二是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三是创新产业集群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四是明确产业集群的城镇化指向,高度重视集群产业的就业扩张效应。

③加快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条件的,而我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长期阻碍,导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在城镇立足,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和消费群体的支撑,必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在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下大力气打破城市第三产业的行业垄断,加快改革步伐,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在用工制度上取消户籍限制和对外人员的限制,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力吸收器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非公有制经济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通过技术、制度和资金三大因素的影响,促进着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未来城镇化的希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继续强化政策扶持;二是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创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层次。

(3)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应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是以政府等公共机构为主体、以非营利的公共服务为宗旨,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全部生产和服务活动,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安全服务、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服务、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服务三个主要方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安管理;第二,城镇市容卫生管理;第三,城镇文化管理;第四,城镇经济管理;第五,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管理;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时,必须十分注重电子政务在政府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②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排除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失效时期和城镇化的初期,以及城镇化超常规发展时期,更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由政府制定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产业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构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秩序,优化城镇化的组织架构,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③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增强城镇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其着力点在于培养城镇的“软性竞争力”。科教文卫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这些产品对于提升城镇的凝聚力、城镇发展的和谐度、城镇文化的影响力,城市品牌形象的美誉度以及城镇居民文化观念及精神风貌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胜隆.推进小城镇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6,(2).[2]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实践课教学成果报告

题目: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

姓名:xxx学 号:xxxxxxxxx

班级:xx专业x班

完成日期:2011-6-6

指导教师:xxx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思政教研室 制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作用、新要求、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义革命时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转化,经济成份、经济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多样、多元、多变,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矛盾凸现。在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人们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叉多变条件下凝结力量。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四、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思想政治

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主题提出新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保证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思想精神文明需求的新方式。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趋势,探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和占领思想阵地。

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创造性。

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能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使之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

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战斗在思想政治工作前线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创新理论,深入阐述党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新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中解脱出来,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优势,就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强改进流动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下岗职工、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困难企业,老、少、边、穷农村等薄弱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覆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方针、政策进村入户,进企业班组,进学校课堂、入耳入脑,进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即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要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力量结合起来,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使理论为群众掌握。在运用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种社会思潮。二是针对多样化精神需求,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三是要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进行有理有利有序引导。四是要同法治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统一。五是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我们党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探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方法,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大家同心同德,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吕英,刘云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第2期

[2].赵敏.《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探析》.《理论导刊》 2006 第3期

第五篇: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变化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科学性、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能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发挥新优势、继承好传统、体现新作用,也才能使企业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和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出现了并将继续出现一系列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深刻变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特别是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引发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引发新旧观念的碰撞和思想波动,引发人的思维、行为、生活全方位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看,我国在扩大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错误思潮也会趁机渗透,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荡、新旧观念的对立冲突、信息网络的普及运用,都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由过去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新跨越期,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我国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和谐发展,怎样构建和确立和谐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等等,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从总体上来看,面对不断加速向前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面对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成员利益诉求方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创新不够、1苍白滞后、缺乏生机与活力。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首先实现自身观念的更新,以发展的眼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研究和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同时,以自身观念的创新带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突破。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竞争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真正建设一支理论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深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高度正视和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加大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力度,科学回答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明理、解惑、激励、鼓舞的作用。

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风意志培养,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素质;加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人们的业务素养,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加强市场意识教育,克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竞争、风险、效益观念;加强权利、义务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对待和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根据职工群众求知、求美、求健、求乐、求新的需求,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应不断创新和改进。要彻底摒弃那种单纯“说教式”的工作方式,克服那种只讲大道理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按照“增强时代感,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要求,借鉴社会学、心理学和企业文化等理论,创造更多生活活泼的具体方法;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和网络工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要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思想引导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把先进思想、价值观念和具体要求融于行业、企业、社区、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中,使人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正确的行为方式。

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是指包括组织领导、责任制度、部门结构、信息传递、运行保障等在内的整套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完善、健全的机制保证。要从单

位、部门的性质、规模、特点出发,灵活机动地设置工作机构,配备政工干部,既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完整性,又要体现基层单位联系实际的灵活性。建立“一岗双责”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变“两张皮”为“一体化”。建立覆盖上下左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及时反馈各个层面职工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做到发现早、解决快,主动及时地把思想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在全面、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资金投入和保证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投入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下载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

    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1-11-21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论文关键词:;管理创新;和谐 论文摘要:加快和深化行政改革,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既是深化改革的重......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六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14日在京隆重召开,这是全国律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新时期律师工作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推动我国广大律师在落实科学发......

    论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国有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助力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企业进程的加速,国有企业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一切有利于......

    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我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李西安学生学号:院系专业:数学系所在年级:指导教师:孟文静完成时间: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100809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10级2012-03-14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还没进入社会,还是一个在学校读书的一名普通学生,但是通过这个学期的毛论课的学习,我明白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下就是我对于构建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