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范文)

时间:2019-05-12 21: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范文)》。

第一篇:《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范文)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最近看完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感慨万千,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有勇气的读下去,但是我知道,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悲剧。

全书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故事开端,男主人公仅十一岁,父母双亡,贫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灵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进的宏志大愿。他初为乡村面包店小厮,后为石匠学徒,在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但却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于高等学府广厦深院的大门之外。女主人公是裘德的表妹淑,她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这就是故事的大致情节,我看完这本书后,不敢相信有如此的爱情,但它也的确讲的不只是爱情,大概还关系到宗教,信仰,社会环境,或许还与其它。

但在这个故事中,不管怎么,不管什么世俗,宗教等等,他们还是相爱了,还是走到了一起,本来故事到这里就可以很完美了,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的很好,可是那个时候的环境只能如此,如果你不屈从于它,那么就只能经历更多的苦难。本来再伟大的爱情,被生活如此的折磨后,也会褪色,可是他们一如既往的坚持,一如既往的爱下去,直到一件让人感到悲惨的不能再悲惨的事情发生。

当我看到那一页的时候,我的心震撼了,他们夫妇两个本来出去刚找好工作回来,却发现三个孩子都倒在地上,此时此刻他们的悲伤已经无法用表情或者行为来表达了,他们倒在地上失声的痛苦着,好像正遭受着地狱般的痛苦,而孩子们留下来的纸条:“我们太多了,算了吧”更是一群缺少爱的孩子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小裘德爱父母,爱弟弟妹妹,可是父母成天心情不好,根本就没时间爱他们。他渴望爱,偏偏又不能得到爱。他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老是出走,不理解父母既然觉得小孩已是累赘,既然都不想要他们了,还要继续添孩子。小裘德相信父亲的不幸,是因为他们这些不该来到世上的孩子造成的,他爱这个家,因而采取了一个最极端的行为,决定自己毁灭自己,于是,一个人世间最惊心动魄的惨剧就这么发生了。

正是这个惨剧的发生,给本来有点希望的裘德和淑重重的一击,就这样他们的希望全没了,因为孩子就是希望啊,可现在没有了孩子,也就没有了他们的爱情的结晶,所以他们绝望了。淑认为这是上帝在惩罚他们,也正是这样,淑才离开了裘德,她是不得不离开啊,因为她深信上帝在惩罚他们。

就这样,一段本该完美的爱情破灭了,悲剧由此而诞生。

谈到悲剧的诞生,我不得不想起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他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日

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在这本书中裘德和淑就表现了一种酒神精神,他们本可以想到他们在一起也许就是一幕悲剧,但是他们还是要冲破世俗,宗教的束缚去寻求真正的爱,去有滋有味的直面人生的悲剧。他们也准备有声有色的去演这一幕悲剧,不想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但是孩子们的死对淑的打击太大了,她在精神上崩溃了,她倒在了上帝的脚下。这样,一幕悲剧还是上演了,并且还是彻底悲惨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而这本书的作者写出这部悲剧所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深刻的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这也是哈代小说所具有的独特思想和尖锐的批判性。而且袭德的这番经历,就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逐渐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向来不缺少成功的例子,但终属凤毛麟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宗教和世俗的束缚,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哈代以他自称的“诚挚派”小说家的态度,塑造了这一对失败者,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的力度。

看完书的同时,我还继续看了由《无名的裘德》改编的电影《绝恋》,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虽然削弱了哈代小说的思想与批判性,但是却以此塑造了一场确实可以成为“绝恋”的爱情。裘德是个忠于权威,受习俗教条约束的规矩人,淑却是个向往自由,不喜欢封建约束的女孩,两人虽个性上天差地别,关系是表兄妹,却相爱了。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淑的一段心里的自白:你去教堂是为了什么?影片在这里提到上帝,从而更加体现出打破禁忌是不可能的,而上帝也是残酷的,是他创造了人类,还要打破人类的爱。用淑的语气说:你怎么知道是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她最后在死了孩子以后依然屈服于上帝,而裘德却没有,反而最后当淑离开他的时候,他大喊出一句让人潸然泪下的话:要是世界上只有一对夫妻,那就是我们!也许这就是电影所要表现的“绝恋”吧!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感觉,自己好像一个被关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无论怎样呐喊,外面的人都听不到,自己也听不到。不管世人对它的评价如何,但当裘德在风雪中喊出近乎自白的宣言时,当他消瘦的身姿挺立在悠扬的音乐中时,导演的目的已经达到:借哈代的手,描绘了一个男人刻骨的爱与不悔的坚持。从本质上说,导演的目的便是拍一部不错的爱情片,而他也确实成功了。至于其他的深度,也有,却无需深究。最后,这片子的结尾很阳光,很有不屈不挠的积极精神,因为在这个时代,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他们所想要的爱情。

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要叫“无名的裘德”,最后终于知道了,就是悲惨的命运啊!是啊,当梦想没有了的时候,当他爱上自己的表妹的时候,注定他的命运是悲惨的。禁忌永远是打不破的话题,本身也是难以打破。很多影片都是以性爱来讲述禁忌,而本片却用真爱,上帝去讲述禁忌。但是每一次都没办法去打破禁忌,这一次也不例外.。裘德爱上了自己的表妹,就算不说,也知道这是错误的,但在爱情上,又有谁说的清楚谁对谁错呢?真正爱对方的人,会说:我爱你,我不怕别人知道我们没结婚。而没经历过的就会说:这怎么行呢!禁忌永远都是禁忌。裘德的姨妈说:我们家的人注定没有好的姻缘,你和你表妹其实都是孤儿,虽然两人出身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再经过了种种的事的磨合,有了爱也是必然的。确实是这样,同样的磨难会让两个不认识的走到一起,还会让他们深深的相爱。

让我们再看看裘德悲惨的一生吧!他虽然是威塞克斯农村的一个孤儿,但自幼聪明好

学,成绩出众。他一心向往基督寺大学,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座光明的城市”,长有“知识之树”,“是人类的导师出现的地方”。他终于有机会向基督寺进发,途中由于感情的脆弱和无知,与屠夫的女儿阿娜贝拉结婚,不久离异。到基督寺后,他四出奔走,却始终被拒于高等学府大门之外。他终于认识到,他是“让那些百万富翁们的儿子给挤到大门外”的,以基督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是给那些有大钱的人预备的”。他在群众面前义愤填膺地控诉了这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同时又把自己一生的挫败归因于时遇不济和嗜欲大多。为了谋生,他又当了石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表妹淑相遇,两人情投意合,终于同居,生有子女。但他们由于不结婚而同居,为礼法所不容,为习俗所不许,因而处处遭到歧视,不但工作被辞退,而且连住处也找不到,他们只能到处流浪。孩子们渐渐长大,觉得自己拖累双亲,在旅馆里大孩子将弟弟妹妹杀死之后,自己也上吊自尽了。淑受此打击,精神上完全崩溃,终于回到原来丈夫身边,心如槁木。她觉得这是神明对她的惩罚。裘德自淑离去后,也回到阿娜贝拉身边,绝望潦倒。他在临终前极度悲凉地说:“让我出生的那个日子毁灭吧,让宣告一个男孩投入娘胎的那个黑夜毁灭吧。”

裘德的如此悲惨命运说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即使像他这样有才华有理想而又勤奋好学的青年农民,也是“壮志不遂”,无法实现其理想。而作家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更指出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是如何扼杀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的。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这种思想所包含的批判是对整个社会的憎恨,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怨愤。

终究,无名的裘德还是无名的,他三十本应该而立的时候,却郁郁而终了,而且他的爱情也成为了绝恋。他也成就了一个悲剧,一个让千万人都难以忘掉的悲剧。正如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说:“宇宙心灵所怀蓄的矛盾,在他看来显然是由于种种不同世界的交错混乱,譬如说,神界与人界,这两者分别来说都是合理的,但是,正因为它们分庭抗礼,所以势必各因其个性而经受痛苦。当个人英勇地努力追求共性,当他试图跨过个性的界限,从而使自己变成唯一的宇宙生灵时,他定必经受那隐藏在万物本质中的原始矛盾,也就是说,他越轨了,因此受苦。”

第二篇:《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无名的裘德

(一)英俊刚毅的面容,深邃的大眼睛,卷曲的黑发黑须,近乎花俏的畅胸白衬衣,他便是裘德。此时的他立在一方圆形的边框里,周围泛着淡淡的光晕,深邃的黑眼睛盯着你,这盯视仿佛要对你倾诉着什么。扮演照片中的裘德的,便是那位风流倜傥的《莎翁情史》的男主角。本人看过他演的电影不少了,对他的演技也佩服,就是不能迅速报出他的大名来。其实不是没看过听过他的名字,主要对外国人那么长的名字实在没有什么敏感,听过看过就瞬间忘了,不过脑海里没忘的是他演绎的那些感染力极强 的人物。

我不知道他演饰裘德的情形如何,因为我克制住自己先不看他的电影,而是等我看完了《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后再看。《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这部作品问世时有很多的争议,但没有妨碍它成为世界的经典作品。托马斯·哈代最著名的作品是《德伯家的苔丝》,这可能是妇孺皆知的大作了。诗人徐志摩特意到哈代的府第拜访过大作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徐志摩拜访前对哈代有一个自己构建的样子:高大英俊,一如作品中的主人公,对人热情豪爽。没想到见到的是个干瘪瘦小的老头儿,尖尖的下巴,没有特别的热忱,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就以散步下了逐客令。徐志摩倒没有什么失望之情产生,反而为见到自己的偶像连连庆幸,这一面之后,对哈代有了更多的了解。以至徐成为在国内对哈代了解最多的人之一,同时是最先译作哈代诗和翻译他的诗作最多的人。

裘德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身世极其可怜。很小的时候就孤苦一人,被老巫婆似的开小面包坊的的姑婆收养。裘德帮陶大看麦赶鸟赚一点钱,可怜鸟儿让它们多吃一点,被陶大发现结果毒打了一顿还收回了看守的活儿。尽管身世凄凉,生活艰辛姑婆也不怎么疼爱,裘德总是坚强地活着,心里熊熊地燃烧着一股希望的火焰。他想当教区的主教,想当研究学问的人,想当牧师,为着这些理想,他自学希腊文和拉丁文语法的书。基督堂是各种学院林立的地方,裘德很小的时候就敬仰着这个在他看来学问高深的地方,时时刻刻都向往着能到这个有着尖塔和圆屋顶的地方去深造。白天,他学习了雕刻和修复的技艺,为生存努力;晚上,油灯下勤奋攻读,为理想奋斗。19岁,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基督堂。这期间,他的为理想的努力一度被中断,究其原因,是被一段感情所纠缠所诱惑。裘德被一个叫阿拉贝拉的姑娘套住了。

阿拉贝拉不是一个纯洁无瑕的农家姑娘,她当过酒吧女招待,开放风浪。阿拉贝拉对裘德这样纯洁向上的青年羡慕不已,在同伴们的授意下设了个怀孕的圈套就逮住了自己的意中人。裘德呢,第一次遇到伪装得那么温柔和娴熟的姑娘,感情立时浓郁得好不犹豫地放下了自己的理想,投入到芳醇的爱情的春醪里。直到裘德无意中听到阿拉贝拉的同伴的闲聊话,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仓促结了婚,烙上了婚姻的印痕。两人决裂了。阿拉贝拉变卖了所有的家产随父母去了欧洲,裘德重拾中断了几个月的理想,只身到了基督堂。

裘德工作之余穿梭在那些学院建筑的门廊里,望着那些需要修复的雕像石刻建筑,幻想着自己在重新获得自由后能进入到学院里头。他买来更多的书看,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钻研,想出写信给各校院长推荐自己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没有一所学院接纳他,只有一个院长写了回信,信里也没

什么好消息。学业方面失意的裘德没有心灰意冷,因为此时他的心里又有着另一份感情的纠缠,就是对他的表亲苏·柏瑞和的幻想和依恋。

裘德孤苦,但没有给人颓废的感觉。裘德没有接受过长时间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却比一般的人或在校生都爱读书,在书中汲取生活的动力。裘德也不以生活的每一点滴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伤悲,尽管打击和不如意时时侵袭,但很快调整自己坚强地活下去。没有财富,没有爱情,没有实现理想的裘德(160页前)面对生活的态度是每一个读他的人所应该敬佩和学习的。

不知道美国大名星扮演的裘德是什么样?又带给我怎样的震撼呢?

可怜的裘德

(二)如果说160页前的裘德是雄心勃勃、对生活和爱情充满强烈的希望和追求的话,那到最后,我们只能用“可怜”两个字来形容他人生最后的命运了。

他所心仪的表妹苏·柏瑞和原先是

那么富有个性,想怎么拥有自己的爱情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怎么拥有。不想和费乐生过下去了,断然和丈夫提出分手,然后义无返顾地和裘德生活在一起,这在那个婚姻受教会严格制约的时代是决不允许发生的,然而它却确确实实、绝无仅有地发生了。尽管苏·百瑞和以外冷内也不分外热烈的独特方式和裘德生活在一起,但裘德终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每天务工格外的有精神。后来,由于裘德的前妻阿拉贝拉的从中作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裘德和苏曾经的婚姻和现在的状况,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更本性的改变,裘德的工作越来越少了。苏和裘德曾经也很想去教堂过那一道结婚程序,可苏到教堂忍受不了那一纸的约束临阵又退却了,即使裘德和阿拉贝拉的儿子从天上掉下来时,他们想为了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结果还是没有完成这个手续。裘德最后是悲惨地死去了,那还是和前妻恢复了夫妻关系的情况下孤独死去的。给裘德致命一击的不

是别人,而是他的爱情女神--苏。苏和裘德在艰苦且还算甜蜜的共同生活中,后来有了两个孩子,加上阿拉贝拉的儿子,就有了三个孩子,他们在人们的鄙视和唾弃中艰难地生活着。特殊的父母、特殊的生长环境 造就阿拉贝拉儿子的特殊心理,苏的一番哀怨的话使这个孩子做出了惨绝人寰的事:他把裘德和苏的两个孩子吊死后再自杀,小小年纪就对世界充满了仇恨和绝望。那个纤弱、苍白的、感觉敏锐的苏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坍塌了,她的寻求女性解放的新思想一下子扼杀了。她觉得都是自己造的孽,一切的一切都是她的错,她要惩罚自己,于是她割舍了对裘德的爱回到了原来婚姻的起点--费乐生那儿。从此,曾经雄心万丈至今仍无名的裘德便如行尸走肉,任有还想着他的阿拉贝拉的摆布,最后悲惨地死去。

《无名的裘德》与其在写裘德短暂、苦命的一生,不如说在表现一位崭露头角的女权运动分子,这是依托裘德塑造出来的。历史证明,新生的事物总是以悲剧结尾,无数的悲剧终将造就激动人心的喜剧。

第三篇:《无名的裘德》观后感片段

在哈代所有的长篇小说中,《无名的裘德》又是时间跨度较长的一部。故事开端,男主人公仅十一岁,父母双亡,贫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灵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进的宏志大愿。他初为乡村面包店小厮,后为石匠学徒,在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却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于高等学府广厦深院的大门之外,甫届三十,壮志未酬而身先死。袭德的这番经历,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逐渐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向来不乏成功之例,但终属凤毛麟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哈代以他自称的“诚挚派”小说家的态度,塑造了这一对失败者,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的力度。

Hardy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The struggling of the soul and body.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古希腊神话中,一切悲剧都是既定的,那是一个你怎么都跳不出的怪圈,因为它的名字叫命运。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亦即“发现”的那一刻,便是所有美好撕裂的瞬间,我挺认可这句话的,“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不知道哈代先生在创作时做何感想,我觉得他是遵循了古希腊悲剧创作原则的。

古希腊悲剧有着史诗般的雄浑、悲壮、苍凉。她是英雄壮士驰骋的舞台,从这里走过,无论你是功败垂成,都将留名青史。而Jude the Obscure,从题目上看,便是小人物的故事。“无名的”裘德!小人物也是人,小人物亦悲哀,如Jude.他的名字其实是可以和那些史诗般的名字并列的。他在努力的活着,却也在命运的圈里转着——转呀转,转呀转,最终走到了终点,提前走进了坟墓。

如何用文字让人绝望?如何用理智让人心如刀绞?让人泪如雨下的文学名著有多少?我想数不胜数。用感情,用柔性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伤心与惋惜,哈代擅长,他的“苔丝”真正如此。可是,用理性的文字,用犀利的笔锋,给读者无泪的伤,同情而不怜悯,怨愤而不仇恨,绝望而不堕落,这样的伤人如刀,给了伤口却无法治疗,哈代更擅长。

裘德和淑的爱情,从头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句话很庸俗,我却是无法抑制的必须说。看完《无名的裘德》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却一直不曾照常规提笔写感受,我觉得自己的文字太匮乏,无法写尽心里的那种感觉。明明很伤心却流不出眼泪,明明想脆弱却被迫坚强,明明心如刀绞却找不出感性的伤口。以前无论是看什么书,悲剧还是喜剧,结束了,结尾了,都是一种解脱,都能感受到一块石头落了地的感觉,可是,看了这本真正拥有一个结局了的书,没有留任何余地幻想的书,我却没有解脱,没有尘埃落定的轻松。

无名的裘德——时间老人,裘德和前妻生的孩子,给裘德和淑带来结合的幸福,结婚的渴望。却也是这个可怜的孩子,在被生活的冷漠沉重的打击下,无奈理智的杀了同父异母的妹妹们,然后自杀。他用死的决绝,来表达他对裘德和淑的爱,对社会的怨愤,对生活的绝望,对人情冷暖的批判。

最后,裘德死了,淑回到自己不爱的丈夫身边赎罪。赎罪?何罪之有呢?爱情是淑的罪?社会的不包容是淑的罪?贫穷是淑的罪?善良是淑的罪?那什么是无罪?无爱的婚姻是无罪?冷酷的对人是无罪?不义之财是无罪?邪恶是无罪? 裘德对知识的渴望换来他一生的不幸以致死亡,淑对爱情的渴望换来她一生的负疚与悔恨,小裘德对父爱母爱的希求换来妹妹们的死亡和父母的绝望。

这本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可在哈代的笔下,我看到的是理性,似乎不停的在用理智告诉我们,不要流泪,不要反抗,承受承受再承受,即使无法承受也别无他法。

裘德,在淑离开时已经死去。

淑,在回到菲劳逊身边时已经死了。

而我呢?是否又活着。活着是否应该反抗?反抗又该如何反抗?

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哈代的笔下„„

Jude the Obscure created storms of scandal and protest for the author upon its publication.Hardy, disgusted and disappointed, devoted the remainder of his life to poetry and never wrote another novel.Today, the material is far less shocking.Jude Fawley, a poor stone carver with aspirations toward an academic career, is thwarted at every turn and is finally forced to give up his dreams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He is tricked into an unwise marriage, and when his wife deserts him, he begins a relationship with a free-spirited cousin.With this begins the descent into bleak tragedy as the couple alternately defy and succumb to the pressures of a deeply disapproving society.Hardy's characters have a fascinating ambiguity: they are victimized by a stern moral code, but they are also selfish and weak-willed creatures who bring on much of their own difficulties through their own vacillations and submissions to impulse.The abridgment speeds Jude's fall to considerable dramatic effect, but it also deletes the author's agonizing logic.Instead of the meticulous weaving of Jude's destiny, we get a somewhat incoherent summary that preserves the major plot points but fails to draw us into the tragedy.Michael Pennington reads resonantly and skillfully, his voice perfectly matching the grim music of Hardy's prose, but this recording can only be recommended for larger public libraries.-John Owen, Advanced Micro Devices, Sunnyvale, CA

第四篇: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读《无名的裘德》有感

闫慧慧

摘要:围绕裘德超越环境与条件的恶劣在学业与事业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来阐发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针对阿拉贝娜与淑截然不同的观念,思考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竖立良好爱情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继《苔丝》之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这是一部充满悲剧的故事,全文围绕着主人公裘德的一生进行详尽描写,包括裘德对理想与事业的不懈追求却屡遭碰壁,及裘德在感情、婚姻方面的坎坷曲折。作为裘德的同龄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又该怎样竖立一个良好的爱情观婚姻观呢?从这本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启发。下面结合我的读书所获做以下浅析:

(一)惜“学”如金,刻苦奋斗

1.珍惜宝贵的求学环境与资源

受老师菲洛特桑的影响,裘德对基督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下,得到一本语法书都是极其困难的,经过几番周折后,他勉强从恩师那得到几本年代久远的语法书,却发现里面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每个词,都几乎需要花数年心血一个个苦苦地记住才行。

然而,当这些问题被裘德渐渐克服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他并没有可以学习的环境与时间。他寄居在未婚的姑婆篱下,为了让暴躁的姑婆对他更能容忍一些,他决定用马车每周3次将一条条面包运到马里格林附近的村民和单身小农那里。简陋的马车环境竟成了裘德通过“自学”接受不少教育的场所,他不顾驾车的危险竟这样在马车上学习了三年!

反思我们现处的环境,拥有优越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与裘德相较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心中的理想奋力出击,又有何理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呢?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后,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放松与懈怠,自甘堕落,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偌大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量,却鲜少有人踏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更引发着我们的深思。读了裘德充满着辛酸的奋斗史,我更加珍惜在校每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更坚信通过我这四年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我一定可以走到我的梦想面前,告诉它,我来了!

2.掌握“新”技能,维持自身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刻苦的学习与研究,裘德开始为去基督寺这个理想之地做准备。由于他没有任何体面固定的手艺及职业,可以让他一边维持生活,一边从事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脑力活动。于是,他决定通过学建筑,以掌握这个手艺作为其维持自身生活的筹码。裘德并没忘记他努力学习这门手艺只是为了以它作为谋生手段,另一方面他还要为更伟大的道路做准备。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裘德完全是依靠这些年轻时所学习的技能作为其唯一的经济来源一直维系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而这于我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所谓技多不压身,多学习掌握一门知识或技术就有可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比如我所就读的是公安管理学,该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文笔为主,就业多倾向于公安文秘方向。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学习任务很轻,进入公安队伍后工作强度较小,因此掉以轻心,一味懈怠放松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危机意识。

当今的社会格局,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据化时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开展进行。今后的公安工作也一定会日趋重视在网络与信息的基础上展开案件的追踪与调查,如2015年6月1号公安部便出台:传说中的网警将常态化公开执法!若我们自身没有一点反思及努力,便从最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仅跟我校信息系的学生比,便远远地落在别人之后。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打破陈规,给自己的专业及今后从事的工作注入一点新生的血液,同时也给自己多增加一些竞争的筹码。

即便是单纯地与本专业的学生相比,同样毕业以后去内勤工作,服务于一线岗位,如果我们能掌握一门语言,学好统计学,及SPSS数据分析,便能更好地处理公安系统的各项基层业务。这无疑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份筹码,何乐而不为呢?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来说,会与不会仅仅是做与不做的差距。总而言之,惜学如金,刻苦奋斗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才能为未来的自己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二)拒绝“拜金”,懂得“反叛

1.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勿染现实的铜臭

裘德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贝娜是一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他将裘德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上,先以自己有孕而使老实的裘德与她结婚,待她发现裘德的价值殆尽时便果断弃他而去,不顾与裘德过往夫妻恩情。尤为过分的是,为最后搏得一些利益阿拉贝娜竟将其与裘德在一起生活的所有东西都变相拍卖了。当裘德在旧货商那里发现了自己婚礼时送给妻子的那张定情照片时,他深深感觉到妻子对他的感情已彻底泯灭,这使他一时间受到决定性的、可恶的打击,他明白他对她的一切感情也因此完全毁灭了。

然而,阿拉贝娜才不管什么爱情不爱情,她注重的是实际,出国后,为了生存的更好,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婚,并将她与裘德的孩子弃于不顾,扔给自己的父母照料。由于舆论的压力与谴责,最后,阿拉贝娜为了迎合世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逼迫他与其复婚。令其意外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竟觉得是他捡了一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然而她却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这就是阿拉贝娜。

一个满眼世俗利益的女人绝不会收获人生真正的幸福与圆满,更不会得到社会及周围人的尊重。阿拉贝娜就是一个例子。换句话说,当你绞尽脑汁,为了利益玩弄你的爱情,即便最后你得到了,你的内心会真的因此感到充实而快乐、轻松而无愧吗?

我觉得,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婚姻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竖立好一种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爱情观,不要以追求金钱利益为自己的一切目标,要多追求一些纯真、浪漫、美好的事物,比如,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幸福,彼此能够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爱情与婚姻暖岂非人生的一件快意之事!

2.培养适当的”反叛“精神,敢于去爱

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淑是与阿拉贝娜截然相反的一类女人,不过她的个性由于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判若两人,不像世俗的阿拉贝娜始终是一个模样。而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的模样。那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

比如她把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小塑像带回屋里即为一例。为了追求与裘德之间的爱情,他不顾学校反对,大胆地与裘德来往,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多么特立独行啊。

我觉得淑的这种反叛精神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这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旧社会不满的呐喊。尽管结局非常凄惨,但至少她曾经的”叛逆"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了一段无悔的回忆。我们应当去培养自己的这种迎难而上,敢于跟恶势力或困难与挑战宣战的精神。

不仅如此,对待爱情,往往也会需要这种坚韧的品质。只要两个人是真心而又符合实际的,那么就应该一起勇敢的面对可能接踵而至的种种磨难,不要特别在意外界的干扰与阻隔,要具有挑战的精神。而对于已经修成正果的夫妻,更应该互相秉承着一种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信念,决不能因一时的困境或瓶颈状态而背信弃义、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将这种观念扎根于心,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

(三)结束语

主人公裘德是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这本书详细而又生动地刻画裘德从年少努力奋斗到最后梦想破灭,孤独而死的悲惨结局。正是这样的悲剧才更能反映出社会以及人性的本质,给予我们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们要能从裘德及其他人物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及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给自己今后所要走的路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另一方面,不要像裘德一样因年少冲动而偷吃爱情的禁果,最终酿出了自己的婚姻悲剧。要做一个有理性的青年,竖立一个正确不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下,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比裘德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数字在汉英文化中的对比与翻译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5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6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 10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 11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浅析奈达等值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 1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6 巫术救星: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化解读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8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0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22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23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25 侦探小说的发展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27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 28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30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 32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35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 36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3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38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 3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40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看极简主义在短篇小说中的应用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Occidental Classical Gardens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

三种人物塑造方式:莎士比亚《李尔王》受欢迎的原因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析托尼• 莫里森的《宠儿》 85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86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87 流行语的翻译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89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90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91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 93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95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97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9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 100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0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03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04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105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 106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 108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09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11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 113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14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15 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研究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18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120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 121 浅谈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122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 124 《简爱》中罗切斯特性格与命运研究 125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12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28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 1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0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132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33 从写作方法分析《宠儿》的主题 134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135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36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 138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从消费社会学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 140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 141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42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144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146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47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49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15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5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52 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153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 154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5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156

157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158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159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60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61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162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

163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164 《麦克白》的独白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167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68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169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170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171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72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173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74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7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 176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 177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178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79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180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81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82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183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184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185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8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187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188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89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90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2 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 193 旅游与文化

194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95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196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197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98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199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200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下载《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名的裘德》读后感(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无名诗歌

    在追逐梦的路上曾挥汗奔跑的少年去了哪里为何今日未曾看到过他的背影曾在风雨中跌倒想过要放弃在这有始无终的逐梦路追赶的步伐在雨雾中的那个一次一次跌倒的少年,一点一点爬......

    有名合同纠纷和无名合同纠纷

    有名合同纠纷和无名合同纠纷关键词:追缴呆账、北京追债律师、追缴欠款 强制执行律师 民间借贷纠纷律师 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的,是从合同名称是否法定角度来对合同进行划分。合......

    6篇学习心得无名(大全)

    师德培训心得体会(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

    老人与海鸥无名

    玉田实验小学 教学设计者:张晓龙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实验版六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

    无名的观后感

    无名的观后感 无名的观后感1 昨晚就在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很想写点什么,可又上不去下不来的难以言说。今天走在成都阴冷的街上,下午时分还有几颗小雨飘过。这座城市给我的感......

    电影《无名》观后感

    电影《无名》观后感 电影《无名》观后感1 因为任素汐去看的,也因为任素汐的戏觉得这片子还不错首先是众人都在说的叙事方式,影片用《疯狂的石头》式的多线叙事,让观众过了一把......

    官德-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史说官德》材料: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做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儒家......

    《官德》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从今年4月份开始,通过参加区纪工委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树立廉洁好形象”专题读书活动,我翻阅了梁衡撰写的《官德》一书,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加强官员基本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