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3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滨淮镇公玉小学 陆海平
[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地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受到学生后天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为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利用情感教育的原理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教室上课时注入积极的情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这里,教师要首先做到以良好的情感状态进入教室,这样教师才能去感染学生,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其次老是要以得体的教态展现情感,教室上课时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学生会觉得教师既严肃又可爱可亲,值得信任和尊敬。教室上课时面带微笑,学生会觉得教师亲切;教室上课时脚步坚定、仪表整洁,学生会觉得老师住的尊敬。学生在这良好的情感感染下会积极参与,进而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展现语言魅力是情感教育的关键
语言是教师讲授知识与教学学生的最直接工具,对于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数学课来说,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创造尽可能轻松愉快的氛围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相应地适当变化语调、语速、包括形象逼真的描述,轻重缓急的语音、语势,并适当的运用一点幽默艺术,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情感教育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多变的课型是情感教育的手段
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的情境,选择恰当的课型,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情感教育的动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学习“分数应用”一课时,对“1”的妙用“采取让同学们自己总结、自己编题,自己讲解,共同探索的做法,同学们对此兴趣很高,不一会就找出了十多种不同的用法,这时,再让同学们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在大家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批评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如,各章的总结复习课,一般都历经教师带领学生做→学生模仿教师做→学生独立做这样三个过程。在实践中,得出了“串联式、框图式”等各具特色的总结方法,展示了学生探索创新的风采。
四、数学自身的魅力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数学魅力在于它自身所具备逻辑的连贯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数学的直接与间接地应用性。在课堂科学中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了情感教育的动力功能,就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本身的社会功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二篇: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实施,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深入,教师的情感投入显得更加重要。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观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一、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学生观的局限性,去建立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然而,传统学生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学生观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师生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关爱,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感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目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只有将学生看成是人,是发展的人,才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教师把情感交流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创造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把情感教育运用于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1.师生情感交流是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交往压力、学习和学业方面的压力和对未来规划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心理压力。任何人面对心理压力都要宣泄,学生尤其需要宣泄,然而由于很多家长都不懂心理学,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宣泄,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这时,他们会想到老师,希望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
2.师生情感交流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只有做适合的工作,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如果教师在教学能重视师生积极情感的交流,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将会使这种积极情感成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3.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个小学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煞有介事地对这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一番所谓“智力发展测验”测试,之后,他随意拟定了一份学生名单,告诉老师和这些学生说这些学生是学校最聪明的孩子。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仅性格开朗、活泼,与教师情感融洽,而且他们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实验者的“谎言”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效益?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情感教育成为了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积极情感的途径
1.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是紧抓尖子学生不放,对“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恶语相向。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关爱、鼓励尖子学生继续努力的同时,尤其要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以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其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一是要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言行,加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因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三是要宽容学生,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讽刺与挖苦,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伤害学生的自尊。前述案例中,如果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可能就会忽视该生的表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沟通教育和结果。2.理解、信任学生,激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压抑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同时,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3.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消除逆反敌视心理。
要想帮助学生战胜消极因素,简单的批评教育、说教压服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应在宽容中予以启发点拨、言传身教,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做人、做事的正确选择。前述案例中,面对该生退考的情形,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和训斥,而是问明原因,正面引导,让其根据自身情况去思索、去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其逆反敌视的心理。
4.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消除失落厌学心理。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笔者曾不言放弃、锲而不舍地对自卑的学生进行说理和引导,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原来的失落、自闭、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最终走向了成功。
5.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感受,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促使人们再次获得成功。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渴望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会易于接受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重视学生这种心理,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成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有些教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在听课时会发现这些教师很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经常对学生的发言或独特的思考方法给予鼓励:“很好”、“你讲得太好了”、“你棒极了”等等,这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教师就要这样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且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的及时肯定是很关键的。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就是这些肯定的语言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要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不断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此,我希望让大家可以正视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会对新式教育有一个新的、客观的认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教育
文以载道,情为心声。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
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
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
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因为好的诗歌作品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讲授此篇课文的时候,要结合对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歌的欣赏,通过播放幻灯片,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在讲授莎世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境生情,以情感人。
三、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
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四、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
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比如我曾写了下面两首小诗,与学生进行交流:
其一《登神农山》:披雨临风登神农,超凡脱俗上九重; 松化白鹤凌空舞,满山秋叶别样红。其二《端午有感》:
又到端午,龙舟江河竞渡。屈子行吟何处?汨罗江上漫步。粽子飘香,携来幸福回顾。艾叶化为门神,守卫千家万户。叹我传统佳节,岂让别国强驻?
第四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通过分析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阐释了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感教育;人文素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它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主要以学生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而素质教育的课程并不被重视,有关于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情感教育成为一个被忽视的极其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1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情感倾向和高尚情感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情感,情感始终伴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教育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所产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决定了其情感教育不同于其他认知教育。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如果不重视情感教育,那么整个大学语文的教育也将是失败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认知过程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阶段,而情感教育的过程为:情感体验——情感表现——情感交际阶段。在语文情感过程中,认知制约着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认知也影响着情感表现,并对情感交际的实现起着决定作用。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良好地实施情感教育,就要充分利用认知的功能,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2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情感倾向,指一个人经常处于或趋向于积极情感状态的一种心理倾向。积极的情感倾向是一个人能够一贯保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勇敢向前的良好状态的前提,只有具备积极的情感倾向,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指出:“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实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学生积极情感倾向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能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它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的任务。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会增强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加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和兴趣,并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感是与行为的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大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道德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道德经典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教师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自身强烈的情感体会更能激发学生感受那些道德形象所体现出的情感。学生也只有对道德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能够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从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受到启发。热爱祖国、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求真务实、忠诚认真、有团队精神、有责任感、使命感、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勤奋刻苦等人文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通过优秀作品去体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产生影响的过程。教师应结合课本,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教学中去,使学生通过学习进入到文中的角色,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激发下深刻体会道德的魅力,认识到高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道德情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情感,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美育的显著特点是诉之于形象的感染,通过情感愉悦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们的情感与共鸣,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应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的智慧进行启迪,可以充分拓展人的想象力“;礼”注重于人的行为规范,提供了日常生活所依据的准则“;乐”提供了达到心灵愉悦的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可以使人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认为,“美和道德是亲姐妹”,激起审美情感的同时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毅力,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3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借助意志与知识的力量可能抑制情感的表现,减弱情感的强度,但不能影响与改造情感本身。只有通过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和外在的情绪感染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1)教师感染法。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本身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要想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热情、有激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讲解文章,学生就会深受感染,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例如,在讲授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教师应用饱满的感情述说作者和祖国的交融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如泣如诉的语言表达要为祖国献身的真挚感情。教师本身的感染力因个人基本素养、生活阅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艺术,加强教师的主观感染力,这些都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因素。
(2)情境感染法。情境即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运用语言或直观教具将课文作者在其作品中构造的情境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容,提升情感水平。情境感染法可以提升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觉、知觉表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产生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总之,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着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我们应该重视情感教育并发挥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努力探索大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育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葛娟.让语文课融入情感的河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安徽文学,2010(4).
第五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针对当前中学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使中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本文主要以情施教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培养;教学方法;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学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使中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其中,对于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90年代的中学生来说,注重情感培养,以情施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方法。
中学科学教学艺术,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二是情感培养的研究,所谓情感培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积极的情感去渲染、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使之得到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教师通过情感调节,纠正学生中的不良情感,满足学生正常的情感要求。实践告诉我们,教与学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更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1、以饱满的情绪,振奋的精神,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布卢姆认为“认识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识。”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曾对我校初一学生进行调查,被调查325名初一学生中,约80%的学生认为,凡是上课时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富有激情的教师比没有情感色彩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犹如教学的晴雨表,学生从教师富有表情的脸部捕捉各种知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上课时讲到重点、难点知识时,往往通过脸部表情的变化,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表情中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上课的中重、难点。
2、以高尚的情操、纯真的爱心影响学生,产生师生的感情共鸣。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资料证明:“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接触的需要在少年晚期到达高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菲和古德在对教师的期望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后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非无意识地自我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将教师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将学生行为引向期望的模式。”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而且在下课后,还经常找学生谈心,用纯真的爱心感化、激励学生,作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学习遇到挫折和不善言辞的学生,更要注入情感和爱心,在与学生交流思想时,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上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如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郭亮,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意,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我发现他这个弱点后,特意选他为英语课代表,从此,他对工作和各种活动都积极参与,学习成绩也有了惊人的进步。正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需要关心和重视,他们身上的“亮点”也需要老师们去挖掘,他们同样也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
总之,爱应该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爱;爱应该是细腻的,要做到无微不至的爱;爱应该是严峻的,要作到刚柔相济的爱。教师要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而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位真正有爱的教师,也是学生喜爱的教师。当然,学生自然从喜欢教师开始而慢慢喜欢这个教师执教的课程。
3、以亲切的教态,情感的处理教学过程,以情促识,情知并举。
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以情施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这几年教学实践认为情感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备课中注入情感,认真研究情感色彩,根据教学需要注入情感备课出发。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水污染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调查性实践作业——调查我们周边的玉坎河,让学生调查后在教室里展示污染前和后的相片对照,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及治理环境污染,激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还我们家乡的青山绿水的情感教育。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2)教学过程要注入情感。教态要亲切,面带微笑,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在学习溶液的PH值的时候,我提问:“把PH值等于2和7的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PH值可能为:A、9;B、5;C、7;D、1。很多学生回答是A,我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原来把一杯盐酸倒入玉坎河里,这条河就变成了碱性液体。”同学们在哄堂大笑的同时,印象很深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讲课时,以手势的配合,以渊博的知识,诙谐的语调,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充满乐趣。教学语言必须情真意切、生动形象、质朴自然、声情并茂,富有情感的语言可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般清泉,侵润学生的心田,犹如一座洪钟,叩开学生情感之门扉。
(3)“演示实验”中应注入情感。
演示实验是科学课的特色之一,但有的学生害怕,不敢大胆观察。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爆鸣实验,我将课本上的实验改为把氢气储存在一个保鲜袋里,袋口扎上一根玻璃管,点燃后把保鲜袋剪掉一个角,由于空气进入保鲜袋里和氢气混合引起强烈爆鸣。做实验前我先告诉学生,虽然爆鸣声较响,但不会有任何危险,同学们可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加以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应注入情感。
在批改作业本不能只是打上“√”或“×”,在试卷上只打分数,有时可写上“有进步”、“方法有独创”“好”等,寥寥数语,能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的信心和兴趣。
(5)课外辅导活动也要注入感情。
利用课外活动课,开展“洗发水”“冷霜的制作”“小地球仪的制作”等各种科学课外实验和兴趣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1、经Z检验法证明8班和9班的教学实验效果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常规教学方法。
2、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及教学实践证明,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钱江。实践型作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9(303):55。
[2]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