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探析
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者,以自己体验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感情,最终达到愉悦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目的。像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的文本演绎,教师深情投入,倾情诵读。一开场诗人那令人同情的被贬遭遇的“小序”的抑扬顿挫的表演,就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为诗歌那声未开,曲已动人的艺术魅力。诗开始,秋日江边送客的感伤无语,萧瑟环境的渲染烘托,学生被深深吸引了,又由衷地鼓掌,为诗中的悲情,为环境烘托所创造的特有意境。接着,学生为欲说还休的琵琶女高超的弹奏、为精彩的音乐描写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而唏嘘、惊叹。到音乐高潮结束,琵琶女满腹的抑郁通过音乐倾泻而出,“唯见江心秋月白”时,学生沉浸在音乐表达的丰富情感中深深触动,鸦雀无声。当到琵琶女自诉身世之悲,学生神态庄重。
再到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引发同感、自诉遭遇,学生是一脸严肃。一直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良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完全被作品感动了,学生陶醉了,师生一起走入了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共同进行着体验。这种完全的。投入、刻骨铭心的深入体验,正是范读的艺术魅力所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情感,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师生情感交融时,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是教师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整日表情冰冷,学生不敢亲近,对他的课兴趣自然不大,随之学习成绩下降;反之,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从情感上接近他,对他的课自然兴趣倍增,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去学,独立探讨,坚持对学生少批评,多启发,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而情感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同时,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文章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让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美的感受达到对文章由衷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以说,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文并茂,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各种沟通方式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教学活动中值得教师注重和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双边教学活动,但它不代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教师随时注意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宰语文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语文,要达到这一目的,当然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努力。它需要语文教师把爱国热情、敬业乐业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都熔铸于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使师生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实现知识因素向心理因素的转化,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通用版
一、从学情出发,不断创新语文教育管理模式
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体现在课程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样就无法在课堂上活跃学习气氛,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呆板、毫无意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彰显。为此,就必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彻底创新,才能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探索环境,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艺术性魅力。同时,教师要想达到这种目标,这就必须要切实提升自身的情感感知力,通过自身积极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学生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力。
二、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在当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对小学生多多关注,尤其是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内心上真正的关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我国目前的小学生情况来看,现在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情感上是比较孤独的,他们内心其实是需要有很多的小朋友和伙伴。为此,教师就必须要切实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据每一位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加以教导,同时,不断增加对小学生的心理关注,及时和小学生情感交流,才能够使得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了解小学生内心的世界,进一步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标。另外,我们还应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犯错的小学生我们要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这样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树立起自信心,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不断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针对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阅读和体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小组竞赛等形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感悟知识来进一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以及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开发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上述的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几个小组成员去共同阅读和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同学之间可以分工去寻找资料,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等,只有这样,让小学生在查找课程中的资料,能够进一步了解语文篇章中的历史背景,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理解作者创造文章时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情感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必须要能够从学生情绪角度出发,不断创新语文教育管理模式,切实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同时,还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探析
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 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者,以自己体验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感情,最终达到愉悦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目的。像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的文本演绎,教师深情投入,倾情诵读。一开场诗人那令人同情的被贬遭遇的“小序”的抑扬顿挫的表演,就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为诗歌那声未开,曲已动人的艺术魅力。诗开始,秋日江边送客的感伤无语,萧瑟环境的渲染烘托,学生被深深吸引了,又由衷地鼓掌,为诗中的悲情,为环境烘托所创造的特有意境。接着,学生为欲说还休的琵琶女高超的弹奏、为精彩的音乐描写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而唏嘘、惊叹。到音乐高潮结束,琵琶女满腹的抑郁通过音乐倾泻而出,“唯见江心秋月白”时,学生沉浸在音乐表达的丰富情感中深深触动,鸦雀无声。当到琵琶女自诉身世之悲,学生神态庄重。
再到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引发同感、自诉遭遇,学生是一脸严肃。一直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良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完全被作品感动了,学生陶醉了,师生一起走入了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共同进行着体验。这种完全的投入、刻骨铭心的深入体验,正是范读的艺术魅力所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情感,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师生情感交融时,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是教师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整日表情冰冷,学生不敢亲近,对他的课兴趣自然不大,随之学习成绩下降;反之,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从情感上接近他,对他的课自然兴趣倍增,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去学,独立探讨,坚持对学生少批评,多启发,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而情感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同时,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文章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让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美的感受达到对文章由衷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以说,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文并茂,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各种沟通方式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教学活动中值得教师注重和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双边教学活动,但它不代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教师随时注意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宰语文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语文,要达到这一目的,当然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努力。它需要语文教师把爱国热情、敬业乐业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感都熔铸于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使师生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实现知识因素向心理因素的转化,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具有调控学生感性思维的作用,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受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他们的认知情感,更好地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二)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念。由于情感教育具有可溶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传达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文章时,这种情感就会经过他们的加工提炼,变成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
二、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深刻解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和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发挥语言优势,达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的方式,来感受课文独特的魅力。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饱含深情的阅读把普罗米修斯孤独、寒冷、饥渴、伤痛、失去自由的形象越来越深刻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他伟大的牺牲精神。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抓住课堂教学读、议、说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五)深入分析课文,比较体验不同的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只有在学生正确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分析课文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推卸实施情感教育的责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补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学科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化和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情感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著作:[1].朱小蔓、梅仲荪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80页 [2].周一贯著:《语文教学训练论》 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R].2002.4.1-20页
[4].戴素芳著:迈向现代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4 8-95页 [5].刘次林著:《幸福教育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沈德立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 期刊:[1].吴荣洪:试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