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寨村调研报告
魏寨村调研报告
(孙红山)
自从2011年8月29日到魏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以来已有一段时间,现将这一段时间对村情民情的了解作如下汇报:
一、魏寨村概况
魏寨村座落在夹沟东南2.5公里,距206国道较近,夹合公路两侧,南靠小前山,西靠黄山、老牛山,东靠座山,目前是较优的建筑材料基地,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为我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全村人口2000余人,土地3000亩,下辖7个自然村(赵村、于庄、王村、魏寨、油坊、张南山、后武庄)。我村现有党员90名,预备党员一名。共有村民代表 24 人,党支部人数为 3 人,村委会人数为2 人,两委班子共5人。我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本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规模比较小,生猪、畜禽以家庭养殖为主;农民人均收入4350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每年本村在外打工人员达 60%以上。村级组织运转情况良好,村支部、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村“两委” 班子成员比较团结,村务监督委员会能够尽职尽责,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全村村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民风淳朴,互帮互助,齐心聚力,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种团结进步和谐的民风。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我村现有耕地面积3000亩,近年来,镇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但由于生产规模制约,产业发展仍相对比较滞后。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公路、通水,全村现有的主要干道与其他邻村形成水泥路网,全村家家吃上自来水。村活动室设有农家书屋,共有图书1500多册,另有各类音像制品,光盘等共计50多盘,分为教育、科学、文学、医学、新农村建设和其他等六大类,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由于小学合并,现在没有小学,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99.9%,50%以上的高中毕业,还有25%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我村的人员结构不断改变,人民素质不断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备的人才资源。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由夹沟集到我村的县道x031是我村唯一一条与外界交流与沟通的渠道,道路损毁严重,特别是下雨天,更加不利行走,从而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严重影响我村村民与外界的沟通和我村的经济发展。另外,由于村小学迁址,现迁至秦湾村地界,学生上学通往学校的主干路就是县道x031,给学生上学安全带来隐患,为此群众反映强烈,急需对县道x031进行整修。村组其他道路虽然在得到修缮、但是多数道路仍然过窄,经常出现两车相向行车不便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部分村民对惠农政策费用收缴不能积极配合。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目前我村入合率只达到80%,还没有实现全员入合率,还有部分村民虽然肯定政策是好的,但是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现在身体好,不需要,等需要再交。虽然政策讲解的很详细,但收缴时还是存在困难。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目前参保率只达到60%,究其原因是因为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家里只剩老人,老人不能做主替儿子一家缴费;还有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太年轻,现在缴费近期不能受益。
3、治安保险的收缴很难进行,治安保险政策的出台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他们对承诺的条款和保险的范围存在质疑。即使给他们详细讲解治安保险的好处,它是对家庭财产的保障,进度依然上不去。
(三)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
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本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在经济收入来源上主要以喂鸡、喂猪为主。这种单
一、低层次的农业 生产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在经济收入方面的增长点,使农民无法 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和经济收入项目方面拓展,取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收入。
2、是受小农经济意识制约。在与部分农户交谈中,他们都对目前所处的现状感到比较满意,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很满足了,至于在此基础上有什么更高更好的追求,对早一点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则是茫然的和无所作为的。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首先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 需求水平上,因此,生产上就永远停留在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上,年复一年地在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
(四)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村里安全存在隐患。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老人、妇女、孩子成为村里的主体,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使村里时常出现偷盗情况。由于村里劳动力较少,而且村直径较长,居住比较分散,组织和安排治安小分队难度较大。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农村能不能发展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没有一群负责任的干部队伍。因此,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首先要解决工作态度问题,然后解决工作能力的问题,解决办法
就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对村级党员干部的培训要定计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定期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党员干部必须摒弃懒惰和依赖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共同创业。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针对一些对惠农政策曲解,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等措施,因人而异,各个击破,综合利用好农村现有的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的政策,以达到整体脱贫致富、共同发展的目的。给予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医疗救助,帮助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解决看病报销难的问题,对困难户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
(三)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村部农家书屋,经常性地对农民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农民增收搞好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破除农民的信息、技术障碍,加快其转变思想观念。(2)养殖业方面,除了向大养殖户传递信息,提供力所能及地服务外,组织其他村民向大养殖户学习,调动大养殖户的积极性,形成大养殖户帮、扶、带小养殖户,让小养殖户也能发展起来,并向其他村民渗透,引导他们也发展养殖业,形成区域优势。(3)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开信息渠道,谋求适合于本
村的投资项目。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实力有想法的企业到本村开厂创业。
(四)对于一些安全隐患,建议集资在村里主要路段路口安装电子眼,保护村民的财产安全。同时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村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回乡退伍军人积极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带头创业。既可以成为村民保镖,又可以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
我通过此次对村情民意调查,对本村的村情、民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尽我所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繁荣我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在“村官”这个岗位上,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平凡的工作蕴藏着很多的不平凡。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又是历练人生的大学校。在农村最基层经受锻炼,通过了解和配合村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可以帮助自己奠定良好的思想工作基础,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利用辅助村干部工作的时间努力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利用每一次和村民接触的机会不断的了解村情民情。我相信只要多听、多问、多看、多做,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就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后,我将以更大的热情,务实工作,积极进取,继续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
力,为新农村建设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2011年12月7日
第二篇:高宗寨村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关于三家店镇高宗寨村
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是市委市政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大学生青年干部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派驻大学生村干部办公室的总体部署,我被分配到临颍县三家店镇高宗寨村。自2007年12月3日正式入村以来,转眼已近一个月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吃住在村,广泛走访农户,和群众攀谈,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村组干部会、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摸底,并对调查摸底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全县掀起的“学青州、比发展”活动为动力,制定了高宗寨村的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全村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子。
一、村子基本状况
高宗寨村位于临颍县东北部,在三家店镇南面,距三家店镇政府大约1.5公里,南部与邢庄村相邻,东部与西华县搭界,全村有360多户,1462人,有小学一所,系于邢庄村合办。现有耕地1900多亩,人均耕地1.2亩,分八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4人,村书记宋自恒今年45岁,村委委员宋自安、村会计主任程保华,平均年龄45岁左右,妇女主任吴俊玲长期在外地,正常工作的只有三个人。全村有中共党员40人,最大党员79岁,是1955年合作社入党的,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
高宗寨村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平原村,主导作物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烟叶、辣椒等,2006年小麦亩产在45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在500公斤左右,辣椒亩产在350公斤,全村人均收入2700多元,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辣椒和卖粮食。有部分农户经营煤球厂、小卖部和打面点,大多数青壮年农闲时出外打工挣钱,以前村里有人曾经办过养猪、养鸡厂,还办过蔬菜大棚、种植小甜瓜,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发展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主导经济收入。前几年村里修路、建学校,把村里原有的一点积蓄花干用净,村两委除了乡里的一点经费外,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有时想为村里办点事情、跑个项目,苦于没有经费,群众有时还不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村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的调查走访,我认为,影响村里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高,农业技术推广比较贫乏,农作物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技术和设施及机械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大多数农户还基本上是靠天收,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急需改善和加强;二是村民经济收入比较单一薄弱,需要引导带动群众科学的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多方位的调查论证,逐步确立支柱型收入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党员干部还没有完全发挥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的“火车头”的作用,在带领群众致富和奔小康社会方面,需要率先行动起来;四是由于没有示范和带动,村民缺乏公共意识,对村里公益事业和村容村貌比较漠视,全村干群的凝聚力、战斗力需要逐步培养和提高。
三、近期工作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
在充分摸透了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村组干部和党员会,制订出高宗寨村详细的发展规划。
(一)、近期工作计划
1、由于一部分外出务工群众还没回来,因此,我认为还需要继续进行调查摸底,深入到每家每户,吃透村情民意,以利于更好的制定村里以后的发展规划。
2、紧紧围绕镇政府下达我村的目标任务,利用冬春农闲时间,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和美化,充分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搞植树造林,完成生产路、排水桥沟的维修和疏通,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3、做好双节期间的稳定工作。在春节之前要对村里的孤寡老人、贫困户进行慰问和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4、利用双节期间大部分出外务工人员返村时间,举办农民精神文明夜校,制订出村规民约,并广泛宣传学习,培养群众的精神文明意识,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群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潮流中。
5、利用农闲时节,聘请农业技师、养殖专家、果树种植专家和致富能手到村里举讲座和培训班,利用村广播、电视等形式,扩大和开阔群众的视野和眼界,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全村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三发展规划1、2008年的发展目标:
2008年是我们大学生村干部的开局之年,如何深入下去,和群众打成一片,搞好调查研究,吃透村情民意,从而结合高宗寨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制订出群众拥护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是我们大学生村官要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因此,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2008年的工作目标要突出一个主题两个转变:一个主题是千方百计的争取协调资金,完成农田电力灌溉设施的铺设工程,彻底改变农业灌溉条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下一步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保证;二个转变一是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旧有的陈旧思维模式,依靠科学发家致富,依靠提高科技含量来增加收入;二是紧紧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引导群众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农业转变,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发展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力争形成规模发展,使之成为高宗寨村的特色经济支柱收入。
2、2009年的发展规划:
2009年的发展规划要在巩固上年的成果的基础上力争有两个突破:一是在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带领群众探索致富道路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通过树立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形成比富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创办经济实体,在多渠道、多方位增加村委收入方面取得突破,切实发展壮大村委经济实力,切实增加村两委在群众中干事创业的影响力、号召力,为带领全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3、2010年的发展规划:
2010年的工作重点是围绕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做文章,争取完成自来水安装工程,使全村吃上自来水。以此为契机,改变村里占路乱堆乱放乱倒现象,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使高宗寨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以上是我入村以来通过调查研究所做的一些大体规划,有很多地方还不很成熟,许多情况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在进行更加扎实的调查研究,掌握更详细更全面的情况和资料,和更多的群众成为朋友、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同时我还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对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工作还相对陌生和欠缺,这就要求我必须时时向基层的村干部们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基层工作经验和方法,学习人民群众勤劳能干、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得到实惠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脱离群众、才不会只是纸上谈兵,也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拥护我们的工作,我们的驻村工作才会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
漯河市水利局派驻临颍县
三家店镇高宗寨村
第三篇:徐万福深入花寨村调研
花寨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简 报(第4期)
中共花寨乡委员会联村联户为民
2012年3月5日
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区委副书记徐万福深入联系村
开展调研活动
3月4日午后,雪后初晴,春寒料峭。区委副书记徐万福带领区委农办、农牧局、房管局等部门负责人,来到乡政府,顾不上停留,对这次调研的行程计划和调研重点进行了安排,并分派各部门负责人赴各自联系村之后,就匆匆来到联系点—花寨村开展调研。他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仓 库圈舍,询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翻看农家炕头被褥毡席,察看粮食储备、饲草料、春耕物资准备情况和家禽家畜养殖情况,吃着农家饭,睡在热炕头,面对面询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头对头和群众算收入账,心贴心地与群众交流脱贫致富的途径。在走访调研中,徐书记一路宣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求和重大意义,一路嘘寒问暖,谈话的主题,始终围绕着如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面貌,如何培育主导产业,让贫困户鼓足信心、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民、为民深情。
花寨村辖20个社、798户、2781人,共有耕地4778亩,以劳务输出、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在简单了解全村情况后,徐书记来到了联系户李孝林家。李孝林一家6口人,8亩多地,儿子儿媳都远在新疆打工,孙女孙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除了种植业几千元的收入外,儿子儿媳的打工收入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由于李孝林患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家庭开支大,生活比较困难。得知情况后,徐万福详细询问了李孝林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了解药物疗效和价格,察看包装、生产厂家和药物说明书,叮嘱老人要抓紧治疗,到医院或正规的药店买药,不能随便买药吃。徐书记说,有病不能误,有困难我们一起克服,要相信党委、相信政府,困难是一时的,只要你们对党和政府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难关,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特困户马成贵,一家7口人,有2位老人和3个孩子,2 8亩耕地,妻子在家务农,马成贵在车站当搬运工。前几年大女儿从房顶摔下,造成盆骨骨折,两次手术花费7万多元,儿子骨折,花费近万元,家中债台高筑。大女儿康复后,现在兰州工泰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习,加上其他两个孩子也在上学,家庭生活困难。近日马成贵父亲又得病住院,母亲在医院照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得知情况后,徐书记郑重地把马成贵家的情况和联系电话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仔细询问了大女儿所在学校的师资、就业等情况,勉励马成武,一时的困难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困难和厄运都是暂时的,你们的背后有党委、政府这个坚强的后盾,我们会帮你们脱离眼前的困境,绝不会让孩子上不起学,绝不会让老人看不起病,绝不会让你们继续贫困下去。在了解了联系户马成贵家的情况后,徐书记在马成贵家简单地吃了晚饭,就接着和村社干部亲切交谈,共商脱贫之计,共谋发展之策,讨论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面貌,如何培育主导产业,帮助特困户、贫困户走出困境,早日脱贫致富。围绕这些话题,他与村社干部交流到深夜。
3月5日一大早,徐书记在随机走访部分农户后,又马不停蹄地查看了花寨村土地整理、道路、渠道等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和滚家城村“四化村”建设情况。上午十一时,徐书记参加了花寨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座谈会。在各村基本情况汇报后,联系部门针对各村实际,分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实打实的联系帮扶措施。在听取了大家 3 的发言后,徐书记对花寨乡“联村联户、为名富民”行动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徐书记指出,分析花寨乡致贫的原因主要是:干旱缺水;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土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及新农村建设滞后;农民缺技术、缺技能;发展理念滞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眼界不开阔。对下一步工作,徐万福指出,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活,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省委对此次行动高度重视,将之作为全局性、长期性战略部署来抓,提出要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和“体现全覆盖、体现大规模、体现综合性、体现长效化”的基本要求,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打造成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和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我们要高度重视此项行动,切实把行动做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抢抓各项政策机遇,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十年扶贫开发和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机遇,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坚决防止图形式、走过场。二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在联系帮扶工作中要发扬不怕苦、不怕雷、不怕脏的精神,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把工作当责任,坚定信心,通过有效管用的措施,把帮扶和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积极为帮扶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既扶贫也扶智,既物扶也技扶,帮助贫困户树立生活信心,找准致富门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内外合力、上下齐动的生动局面。三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支柱产业培育 4 上,要把劳务输出作为铁杆庄稼做铁做硬;发挥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昌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口粮-谷物、口粮-中药材、口粮-马铃薯的结构调整模式,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沿山沿滩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养鸡、养猪、养羊业,开展双孢菇试验示范。在项目争引上,要积极争取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土地平整和道路建设;按照规划先行、一次规划、分布实施、整村(社)推进的思路,抓好新农村建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扩大增收空间。在农民培训方面,要依托科技特派员、科技指导员和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指导力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
徐书记最后强调,要靠实责任,抓紧完善乡扶贫规划和各村推进计划,在3月7日前,完成修改完善工作,报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办公室。乡村两级要针对调查摸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善台账、资料。要加强与帮扶部门衔接,及时沟通,敲定帮扶贫困户底数,确定部门帮扶推进计划,在节奏上突出“快”,在调查上突出“细”,在工作程序上突出“公”,在确定帮扶对象上突出“准”,在措施上突出“实”,确保“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四篇:魏集镇来料加工调研报告
魏集镇来料加工调研报告
魏集镇作为农业大镇,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是确保完成“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小康社会,冲刺全国百强”的重要举措,也是魏集切实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体现。这次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三解三促”活动,我走访了25个村6个加工点,与多名经纪人和相关村干部进行了交流探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资料。我作为原义乌来料加工办事处的副主任,现任县妇联发展部部长,通过实地观看、认真思考和分析,认为魏集镇具备做好来料加工的基础,并且如今已经初具规模。在新的起点下,如何使来料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如何能够直接对接义乌市场,拿到“一手单、外贸单”,使百姓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使魏集镇来料加工业形成自有品牌,我有几点拙见,仅供领导斧正。
一、基本情况
魏集镇地处睢宁县北部,有睢宁北大门之称,南邻宁宿徐高速公路5公里,西依睢邳公路,北靠陇海铁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魏集镇属黄淮平原,地肥水美,古迹名人众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该镇是革命老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全镇辖25个行政村,约8万人,全镇拥有劳动力 万人,其中留守妇女 人,妇女劳动力 万人,占总数的,其中未转移的妇女劳动力有 万人,占妇女劳动力总数的。魏集镇妇女劳动力数量之多,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来料加工产业打下了基础。
近两年,魏集镇来料加工产业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下村调研时,来料加工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关注,都急切询问来料加工业的相关情况,镇领导干部在推进来料加工这项工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今,我镇通过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市场引导,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转移就业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加工品种多元化。我镇的来料加工产业,从最初以简易小商品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涵盖各种简繁小商品、服装、节日灯、电子等10多个门类。据不完全统计,编织类(钩针、手工编织等)、串珠类(钉片、挂件、饰品等)各占30%,粘胶产品(布娃娃、各种饰品)占25%,服装、节日灯占10%,电子产品约占5%。二是集中加工点从无到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东朱、姜庄、七卜等8个村为加料加工集中点,其中由妇女组织的加来料加工集中点有 个;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人,其中妇女劳动力占了总数,实现了以家庭式分散加工向定点集聚加工的转变;三是经纪人队伍日益扩大,素质进一步提高。我镇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 人,其中二级经纪人 人;相对比较稳定经纪人的有 多人。在 10月9—11三天时间,我们已经组织魏集镇 名经纪人参加了睢宁—义乌来料加工培训会,现场参观、考察义乌国际商贸城,接受义乌资深经纪人的现场授课,并顺利和睢宁县驻义乌办事处对接,与50多位义乌企业家、市场经营户、外贸公司、外国客商代表进行了业务接洽。四是收入稳步增长。全县来料加工费发放大约年 万元,增加到现在的 万元;人均年加工费收入年 多元,提高到现在的 元,根据加工的类 型不同,加工的熟练程度的不同,加工者日加工费可达10元至20元不等,较好解决了农村妇女“务工”与“务农”、“钱袋”与“后代”兼顾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近两年,来料加工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从现状来看,我镇的来料加工产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并且已经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该产业的有序发展。
(一)、发展较不平衡。我镇来料加工业发展总体上呈现南部快速发展,如东朱、姜庄等村;北部存在发展基础,暂未发展。如张铺、张集等村;而中西部根本没有的发展格局。究其原因,一是区位因素。由于各村所处位置不同,北部各村组交通便利,具备先期优先发展的条件,已经吸引众多来料加工点进驻。而其它村、组相比存在困难。二是产业因素。当前我镇农业主导产业以西瓜、大棚建设为主,已经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另外,随着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一个普工一天的工资可达80-100元。相比之下,来料加工产业,如果从事一些低端加工产品如穿花、拉链头等产品,一个熟练工一天的工资也只能拿到30-40元。相比之下,来料加工的吸引力就低的多。
(二)、经纪人队伍较小,人能力较低。与发展成熟镇李集相比,魏集镇来料加工经纪人基数较低,其中以二级经纪人居多。这种情况造成魏集接单渠道单一,多以承接李集下游加工产业为主,不能获取加工产业利益最大化。另外,多数加工产业,特别是一些编、织、钩一类的物品,需要经纪人拿单后,看货先做,再手把手地教会加工人员,并且 在回收加工件时严把质量关,有些经纪人尚不具备亲手做的能力。最后,由于来料加工产业是一个以量取胜的产业,我镇经纪人还处于将产品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分散加工模式,处于发展的最初始积累阶段,发展三级经纪人、固定小组、固定组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及时将产品保质保量地及时回收交货。更不要谈适时更换加工产品的能力。目前,我镇真正能够独挡一面的一级经纪人只有 人,与我镇来料加工的快速发展势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从业者素质较低。我镇的来料加工从业者队伍以留守妇女、农村贫困妇女和一些年龄较大的人群为主,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下的占,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就业技能水平低,获取加工费不高。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加工,如一些简单的穿、套、粘、烫等,这些产品的加工一般最高月工资只有300-400元,而相对复杂的机械加工如服装类、箱包类加工最低的一个月可拿到900元,熟练工最高时的可拿到1000多元。其次是职业素质不高,传统的就业观念在我镇农村妇女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再加上从事来料加工的大多是季节性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都没有外出上班的经历和不具备外出上班的条件,所以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延时交货、产品质量不高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加工进度,使经纪人蒙受经济和诚信双重损失。三是熟练工占整个从业者队伍比例低,使大多数来料加工经纪人面临做大做强的困境。需要一个例子
(四)、要素制约明显。一是加工货源不足。由于尚不具备从义乌直接拿单的能力,基本上依赖于李集市场提供,各品种季节性强,更新 频率快,货源稳定性不够,且供货周期较短,部分经纪人时有断货现象。二是自有资金不足。大部分经纪人经济基础薄弱,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我镇经纪人和加工户之间一般都是现金收货或者按月发放加工费,一旦客户延迟结算,就影响加工费按时支付。三是运输成本偏高。据调查,我镇来料加工产业多走李集货运,来料加工运费占加工费达,最高达,平均达到 左右,比李集当地加工点高出许多。
(五)、扶持政策欠到位。来料加工业是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产业,特别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和优惠加以扶持。近年来,党委、政府对来料加工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把发展来料加工作为强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涉及到一些具备的部门以及具体和政策时,往往存在着“大政策,无配套”的普遍现象,使经纪人无从下手。当前亟待完善的主要有工商、税收、金融、货款等方面的政策。由于工商、税收方面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使得许多来料加工负责人心存疑虑,根浅基薄的来料加工点害怕工商来管,税务收税收,出现了瞒报加工费发放数量的情况;由于金融扶持政策的不到位,使许多有强烈愿望从加工点向加工企业升级的经纪人无计可施;而且经纪人大多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弱。银行贷款金额偏小,难度加大,制约较多。一旦在结算环节出现问题,极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同时,无力承接新单子,影响来料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破解对策
当前,为了更好地发展我镇来料加工产业,当面临困难和问题时,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相反,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fenzhudao 才使我们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不足,思考对策,寻找出路,以便最终破茧而出,实现蜕变。针对我镇来料加工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想应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议设立魏集镇来料加工联络处。联络处成立后可以为全镇经纪人当好主心骨,牵头在全镇范围内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做好规划,辐射带动;及时向经纪人通报来料加工业的最新动态;做好研讨、交流、协调、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使经纪人拥有自己的家;便于培养一批骨干经纪人,前期我们已经通过义乌培训,使经纪人水平得到有力提高;另外,魏集镇成立办事处,使全镇来料加工产业拥有了品牌和实体,方便和睢宁驻义乌办事处开展合作,利于拿到一手单,利于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和商家,为做好来料加工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二)可以采用“沙集模式”壮大壮强加工产业。由于我镇的来料加工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扩大宣传效应,让更多的人知悉魏集来料加工。沙集镇的电子商务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作为来料加工产业,我们把自身可以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发到相关的电子平台上,特别是一些外国采购商关注的网站。这样便于形成采购商-经纪人的直接对话,程序减缩了,利润也就大了,老百姓的积极性提高了,来料加工产业自然就会越做越大。
(三)可以考虑开通魏集-义乌专线。来料加工具有量大、利薄的特点,这样就需要当地有便利、便宜的运输物流。李集镇作为睢宁来料加工业的龙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拥有两条义乌专线。而两条专线的开通,为李集镇当地发展来料加工提供了便利;另外,其它乡镇经纪 人想做加工,要不从李集拿货,要不接下单后走李集货运。给加工经纪人收货、送货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增加了不少额外费用,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所以,物流决定着来料加工产业。魏集在合适的时间,必要的时候考虑开通魏集-义乌专线,可以分担全县日益兴起的来料运输物流,也为当地经纪人节约资源、节省时间,又降低了成本,会使更多的人关注魏集,来参与到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中来。
(四)提供政策支持。来料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扶持,需要在政策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特别是着力突破来料加工发展的诸多制约瓶颈,对影响来料加工业发展的用电、用地、用工等实际困难,尽力给予解决;对来料加工经纪人的资金筹集难问题,可以以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争取。比如妇联的小额贷款、共青团的创业贷款;工商、经贸、税务部门要对经纪人创办企业、市场对接,最大化提供牵线搭桥或政策优惠。
作为一名下村挂职的干部,如何了解民情民意,如何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百姓增收,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课题。很庆幸,在“三解三促”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来料加工产业,找寻到了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结合实际经验,向领导提供了我的一些建议,敬请领导斟酌。最后,我坚信,来料加工不仅仅可以成为睢宁县创业的品牌,更会在魏集熠熠生辉,展现出夺目的光彩。
步立枫
第五篇:曲寨村社会实践报告
曲寨行
2011年11月12日,我班参加了石家庄铁道大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曲寨行。早在大一时就曾听过鹿泉有一文明“农村都市—曲寨”,一直神往,在经过一下午的参观学习之后,受益良多,深刻的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气息。
曲寨村,位于河北省会西北17公里,鹿泉市区北5公里处,西倚太行,有着丰富的矿山资源;东邻京深高速、京广铁路、石家庄机场;南靠石太高速;地方铁路沿村而过,集团拥有自备货站,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村。2009年,全村工业产值将近50亿元,总分配1.545亿元,人均收入3.4万元。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这些企业吸收了村子里的全部劳动力,还为4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录用的300多名大学生在关键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座独特的“农村都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考察团的目光,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我们乘客车而去,第一站定在了曲寨村图书馆,一楼二楼参观了村子的发展史、企业的发展史。坐落在一楼大厅内的是曲寨村整体规划图。在规划图中,整体观摩的曲寨村的结构。全村共557栋别墅,网格化道路通达全村。
随后上车进入村中,停留在村委会,开始下车观摩,经过接待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这个“生活如同市民,孩子们上学,年轻人上班,老年人看家、休闲”的圣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曲寨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人均收入不到百元。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工业,多年来,曲寨人的集体经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如今,曲寨已成为以造纸、精密铸造、建材、不锈钢、电解铝等为支柱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余人的综合性大集团。
在参观完村委会后,我们沿着笔直的大道向村中行进,开始参观教育园区--曲寨小学及曲寨幼儿园,因星期天无人上课,我们才得以进一步参观校园,校内的一大亮点“募捐碑”,看着这永恒的丰碑,莫不触景生情,“国之发展,教育为本”的醒目字体,给人无比的震撼。企业发展了,村子富了,不忘教育。只有教育富了,子孙才能富,这才是真富。宽敞明亮的教室,设计独特的幼儿园。一面绿色玻璃穹顶,阳光把幼儿园里照得暖洋洋的。屋内配有消毒灯,保证学生们的卫生安全。而电脑、钢琴、电子琴等培养孩子兴趣的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在这里,软硬件设备、师资力量都堪称一流。老师们自豪地说,前些年,还有加拿大、日本、津巴布韦等国外朋友以及港澳朋友来这里参观学习
穿过干净整洁的水泥街道,我们步入了老年公寓,和谐的气氛给人一种家的温暖,“间套间”的设计,偌大的玻璃幕窗,给人明快敞亮的干净,最里边住着退休老人,老人们有聚在一起休闲打牌的,有悠哉看书的,也有休闲打麻将的,也有坐在门口闲谈的,当问及老人们生活时,老人们感慨万千,在这里免费吃住,每人每年还可以领到4000元的补助,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友所依”,衣食无忧,这都是村里干部的好政策啊!
出了老年公寓,大致的参观便已然结束了,经过这次参观,充分了解到了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十分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收益颇丰,曲寨是我们农村建设的榜样,“农村都市”称号受之无愧!
南智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