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人文光芒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的运动,被称作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学术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西方美术简史》中,提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至于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兴起于意大利,大致有以下原因:首先,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其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最后,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能很好的利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当时意大利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除了“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外,还有波提切利、曼坦尼亚、乔尔乔内等等。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传世名作,《西方美术简史》都有介绍。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一些顶级大师的旷世杰作。
《圣母、圣子和两位天使》陈列于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是菲利波·利比的作品。利比修士是安吉利科修士的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师的抒情诗的优美画风并与马萨乔的雄伟的写实主义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与他的老师不同的是,利比的绘画中很难寻到“天使般的”安吉利科所传达的那种坚定的虔诚,而是充满了人间情趣。画中美丽而温情脉脉的圣母,是利比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创作的,圣子的模特则是它们的儿子。利比经常用美丽的女性来作为圣母的模特,他笔下的圣母优美而温柔,充满女性的丰姿,是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的典范。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现陈列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这是一个凄美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山林女神达芙妮,遭到拒绝以后,仍然热情不减地追求她。达芙妮向她的父亲河神求救,于是在阿波罗追上达芙妮那一瞬间,河神把达芙妮变成了一颗月桂树。这也是阿波罗一直戴着月桂花环的来由。波拉约洛所要表现的就是那一刻,阿波罗惊异而绝望,达芙妮脸上则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波拉约洛是最早进行人体结构研究的画家之一,我们从阿波罗健壮的身体就可以看出他的研究成果。
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维纳斯优雅地站在贝克上,在西风神的吹送之下,伴着周围的包着金心的玫瑰,徐徐漂向幽暗的海岸,宛如海上飘送到人间的礼物。岸边是手持一袭华美长袍迎接她的四季女神。这些身材修长、轮廓清晰、线条柔韧起伏的全新人物造型几乎为波提切利所独有。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象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生于一个低层的贵族家庭,生活较为富裕,他鄙视绘画,宣称自己一生所使用的工具只有凿子。他迫于教皇的压力才提起画笔绘制的西斯廷天顶画,却成为美术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画面上美妙绝伦的人物涌动着近乎绝望的力量。与天顶画中心形象的热情、有力、大气相比,米开朗琪罗对天顶的横槽与支架上的构图则处理得比较压抑、宁静。安排在模槽里的人物身上,占压倒优势的是宁静、超然物外、淡淡的哀愁的气氛;但是安排在支架里的人物身上,则是不安、焦虑、呆滞的情绪。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的《雪中猎户》是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因为他喜爱表现农民生活而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其实他是一个见多识广,很有教养的画家。勃鲁盖尔十分明白什么才可以被看作是土地的精髓,在这幅画中,彻骨的寒意是如此的真切,广袤的雪原又令人心境开阔,画面上众多的人物全然没有妨碍画家展现这样一个恢宏的场面。疲倦的猎户带着沮丧的狗,蹒跚地走过雪地。他们身后的一户人专注于烧烤一头猪,滑雪嬉戏的人们都在各行其是,没有人注意到这美丽而惊人的景色,只有观者在分享画家辉煌的意象。
《西方美术简史》这本书囊括了160位世界美术史上的顶级大师的160幅旷世杰作,我阅读后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也与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一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二篇:西方美术简史
《西方美术简史》
一、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二、奴隶社会时代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三、封建社会时代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庭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五、17世纪时期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六、18世纪时期
18世纪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的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七、19世纪时期
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画家米勒,以醇厚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夸张的石版画和油画。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了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的系列铜版画和石版画。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品质。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继印象派之后还出现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实际上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高更的画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塞尚绘画则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他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八、20世纪时期至今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
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和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沃霍尔等。
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归入现代艺术范畴的还有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其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畴。
一,具象艺术的概念
较写实,有形象可辨美术作品,具象艺术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二,具象艺术的特点:
1,视觉的真实性、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情节性,又称叙事性
三,典型具象艺术形式
古典油画、中国工笔画、写实雕塑
四,具象艺术的典型----照相写实主义
代表画家:克洛斯(美国)
五,具象艺术的极端----超级写实主义
代表画家:冷军(中国)
六,具象艺术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1,当记录作用,特别在没有照像机之前
2,具有社会干预的作用,如中国革命时期,起宣传作用,因为是大众能够理解的艺术形式
3,现代,具象艺术并非最前卫,但它仍然是主流
抽象艺术
抽象,是指一些艺术家们,从自然的诸形态,渐进升华至抽象,而达到的一种非具象的观念。
两种抽象艺术
(一)冷抽象
蒙得里安(187--1944),荷兰抽象主义画家,其艺术被称为“冷抽象艺术”或“几何抽象”。1913年后的绘画以几何性符号式的绘画为主,他在平面上把横线与竖线相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及灰色。这些新造型主义的抽象艺术及其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抽象绘画和雕塑,还对现代广告、家具、服装设计、印刷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热抽象
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抽象主义画家,“抽象艺术之父”,其艺术被称为“抽象艺术”或“抒情抽象”。康定斯基擅长油画、水彩画和版画。早期作品采取印象主义技法,1910年开始采用音乐名称,形象几乎是用色彩的块面和线条图案暗示出来,如《即兴曲》等。以后则是纯抽象的绘画,后又转向几何的抽象,其画风充满着幻想、幽默的趣味。
印象主义
早期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l9n)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据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在印象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画家群。一是以莫奈为代表,一是以德加为代表。莫奈
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1874年4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约曼等青年画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展览,他们自称为“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在展品中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的标题被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文章中借用作为嘲讽,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他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新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了被称之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思潮和派别。
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为修拉和西涅克,他们试图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原来学建筑的西涅克,与修拉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分割色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造点彩派的体系。
后印象主义
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雷东等。这些画家经常在一起参加展览,但从未组成过团体,即使象印象主义那样松也没有。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
“后印象主义”画家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他们从各个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
印象主义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人类艺术进入20世纪以前,无论从观念还是形态上,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后印象主义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三篇:西方音乐简史
1.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除了宗教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 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在16世纪后期,中世纪的调式音乐逐渐进化成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调性音乐;人文主义者也发出了“与对位法战斗”的呼喊,单声音乐随著古希腊和罗马衰亡而消失1000年后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3.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精华区在下的拙作《巴罗克实况》,在此不加赘述。.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作曲手法)后继无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欧洲乐风就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 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5.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族乐派。
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此派的代表人物。
7.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 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时代”。
也许叙述过去的一千年音乐的发展容易,预测这一千年音乐的发展趋势确实困难。人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何去何从?我们所能做的,不仅只有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也许我们的某种思潮,会将音乐的潮流引向一个新的地方„„
第四篇:简史读后感
简史读后感
简史读后感1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医学书籍,但又囊括很多医学常识。虽然书中有很多专业的医学名词,可是并不影响阅读的乐趣,因为作者所提到的很多病例都会根据该病发现史做出讲述,从发病到被发现并为之命名,尽可能详尽的以文字来还原整个过程。
针对人类对自身了解的过程,取的的成就、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错误及最后的效果,都有清楚的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本书中了解到在医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要转折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特别是在人类医学还不发达时,为了对抗疾病所做的尝试,有些手术过程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然而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前的脚步,但发展也并未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有益的回报,甚至很多疾病其实也是由于人类自身发展而产生的,不健康的饮食,工业化污染,过渡医疗都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新的考验,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开始认真的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了解的其实仅仅只是表相,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未知,而认识自我并非只为了长寿,而是能够更坦然的去面对生命的全部过程。
简史读后感2
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简史读后感3
社会发展太快了,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孩子能为将来打好基础。为此,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也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慢慢发现,可能方向错了,至少是越来越困惑了。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该多学几样爱好,还是多做几套模拟题?是快乐重要还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忧虑、恐慌、无助......
读《教育未来简史》,其中有些说法,很有启发意义。摘录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终身学习;是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是通才;探索是学习,让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拓宽课程的视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全面评价。
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能力:一、内省能力;二、人际交往能力;三、解决问题能力;四、协作能力;五、信息分析能力;六、信息沟通能力;七、创造能力;八、全球意识。
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告诉你结尾,你就没有兴趣看了。那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你只要求他记住,考试时能条件反射的填出答案。离开学校,离开书本、老师和考试,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离开学校前,学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简史读后感4
就在“五一”小长假,我读了一本特别的书——《时间简史》。翻开这本书,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一览而进了我的眼球。此书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与宇宙知识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
是霍金,对宇宙的形成和归宿所作了一个诠释!霍金真厉害,他判定宇宙的起源是一个无限大的奇点,是爆炸形成的!最后的归宿有两种:一个是宇宙无限膨胀。另一种是宇宙先是膨胀,但到一定程度时会缩小最后变成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的奇点也就是宇宙会无限循环!
霍金,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还是不断探索,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时间简史》真是一本好书,不仅能教会别人知识,还是一本让人思索,给人感悟的好书!
简史读后感5
人人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看几本书那怎么行呢,于是我坚持只要有空就看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万物简史》。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书籍,刚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读了一页就想读下一页,书里化学的碰撞让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让我无限感慨;历史的悠久让我穿越空间……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让我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反而觉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为他解决了我一直疑惑的东西,还说出了我的呐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样都提倡四个字:保护地球。现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恶化,环境不断下降,恶劣的天气日益增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不光我们受到了伤害,就连许多动物也被牵连,河水不再清澈,山脉不再挺拔,就连空气也不再新鲜。很多物种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鸟。我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生活在毛里求斯的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头脑简单,所以很容易被欺负,但就是这种笨笨傻傻的鸟,在1693年被人类无情地残杀掉了,从此,渡渡鸟一去不复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如果按自然灭绝比例每四年消灭一个物种,但是现在,人类造成的灭绝比例高达那个数字的12万倍。可想而知,这些动物都成了人类进化文明的牺牲品。
虽然,我们想避免这些已没有用,但是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去保护那些濒危物种,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地球也会更加美丽,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简史读后感6
清晰的脉络梳理人类历史,宏大的视角叙述智人演变背后的推动力。智人一路走来,从与其他动物弱小的地位,到遍布地球各大洲,灭掉其他大型动物,到认知革命,创造虚构故事,使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成为可能,进一步奠定地球霸主地位,再到农业革命,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建立清晰界限,并开始训化奴役其他生物。然后到科技革命,科技与军事,与工业,与帝国,与资本,相得益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合作,遵循同一个虚构故事,本以为下一步是探索外太空,征服外星人,没想到是智人对自身的塑造,把地球上的生物都玩了一遍,改轮到自己了。生物改造,仿生人,机器人难道那些只在电影里见到的神话竟然会成为将来的事实?
人类究竟想要什么?要去往哪里?这一路从来没有过清晰答案,也从未有过达成一致的计划,一切皆属偶然,在一次次追求进步的本能驱使下,一个个生命的努力下,踏上了这样一条路,而与此同时,这一切又是如此必然,如果没有走这样一条路,又可能会是怎样一条路呢?当智人在心灵上还是一无所知的婴儿时,手里掌握的技术已经可以到达永生,这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在我看来,这只能是灾难。
简史读后感7
这是一本谈未来的书,不只是去畅想未来,以未来的角度去看当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与解答。跳脱现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认识现在。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不过对于计算机取代人,替代人的观点,我对人类还是保佑信心。至于取代的那一部分,不过是上层的游戏,压低下层成本,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生命基于数据处理,但是是一类“有意义”的数据集合,而这个“意义”是人之不同于计算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何为“价值”,价值取向,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过是人类的欲望作祟而给计算机的算法,让其满足人类的欲望的工具罢了。计算机满足了人类暂时的欲望,还会有这三个完结后新的值得思考担忧的事情发生。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了解基于已发生的基础上,对于新鲜未知,未曾体验,便不会有认知。
简史读后感8
“时间和空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黑洞是什么东西?宇宙的起源在什么时候……?”以前,我总是有这些疑惑,而这些疑惑我一直无法解开。直到今天,我读了《时间简史》之后,我有一种在沙漠之中口渴难忍突然遇到水的那种喜悦,我的疑团瞬间就被解开了。
《时间简史》是一本科普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二章,讲述了宇宙空间和时间的开始与结束,解释了宇宙膨胀等物理现象,科学地分析了黑洞。让我们读后受益无穷,这本书并不是生硬地讲述科学,而是以活泼的语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
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地了解到了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敢于说:“不是这样的!”有些事情看似正确,实际上他是错误的,但没有人发现它,它有人去发现它时,没有人敢说,而真正敢说出:“它是错的”的人,可能只有一个。我们应该崇尚科学,相信科学,勇于发现科学,让我们敢于发现错误,说出错误。
让我们记住霍金这个伟大的人物,让住这本科学巨著《时间简史》。
简史读后感9
终于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当初看第一本人类简史的时候就被惊艳到了,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很独创的观点,风格也有些像我很喜欢的作家凯文凯利,于是一本接一本地读了下来,感觉第二本未来简史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很多观点也都是别人说过的,也没有凯文凯利的犀利和惊人。第三本今日简史,我没有报多大的希望,以为是个凑数的作品,但读完了反而很有惊喜。
回顾历史是容易的,展望未来也不难,难得就是认清自己,认清当下。
三本书读下来,可以看清尤瓦尔赫拉利的理论在逐步完善,第一本中惊鸿一瞥一点而过的想法,在第三本里渐渐有了完整的理论和观点。作为读者,参与了作者思想完善的过程,还是挺开心的。
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但似乎对自己的民族有一种近乎是避嫌一样的故意轻视。
比如犹太教,比如以色列的复国主义,我个人认为对世界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但作者严重似乎完全不值得一提,还专门用了好几页贬损了犹太人们的自以为是,我想这本书在作者自己的祖国大概不会卖得很好吧?
简史读后感10
逆时和超时,在大家看来,无非是两个新词,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假设在宇宙中有虫洞存在,两者就有可能实现。
超时空旅行,就是从A点瞬间跳跃到B点,不用再经过A、B之间的时间段。就像《哆啦A梦》中的时光机那样,瞬间跳跃空间,来到未来。那么,如何进行超时空旅行呢?
超时空旅行有个前提条件:假设光速是100,就要把宇宙飞船加速达到99.99,还差0.01就到100。当近光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就会到达将来的时段。例如,小明8点钟开始超时空旅行,会在9点钟到达。当然,不只有一个小时可以穿越,有二、三、四、五、六小时,甚至一年也可以越过。而且,在未来世界还可以见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爸爸妈妈。
逆时空旅行,是从B试点瞬间返回到A时点。可前提是要超越光速。这似乎无法达到。现在,有一家公司制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达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宇宙中具备条件的虫洞,他可以弯曲空间。何谓弯曲空间?就是能将时空弯曲的物质,缩短了A、B之间的距离为弯曲空间。有了它,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超越光速,回到从前,看到以前的自己。遗憾的是,至今科学家没有找到半个虫洞。
我相信,在未来。一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和发明,一定有更多的机器人超过“哆啦A梦”。
简史读后感11
近些天里,我读完了一本名为《万物简史》的书。作家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
作家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看着一本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
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做过的事情,几乎是人类做不到的: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些人中,最让我惊讶的就是卡文迪许的那件事了,他不惜自己的投入到科学当中,还有牛顿、富兰克林他们,都是用自己来做实验,这点让我非常敬佩。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并不像其他的科普书那样死板,他十分有趣,吸引着你继续读下去。
最后我要说,《万物简史》是,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简史读后感12
也许,万物是人类需要的第二要点了,人类需要食物、机械、服装、武器……都在于万物的原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中的道理,我想象尼尤的艰难与困扰,正像爱迪生说的那样,真不愧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汗水,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像袁隆平那样,他的一滴汗水就是一颗饭粒,想想他有多清苦吧!
彼得森是一名科学家,他曾经获得了不少称赞,享年75岁,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最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甚至占了点“最”。
《万物简史》就是这样,你可以模仿他,也可以继承它,因为它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聚集在这一点……《万物简史》在我的眼中,他实在是太完美了!可是,这其中成就的是什么,我也解释不了。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每个人喜欢看的书都有喜欢的原因,你的思想谁也不能一样。总之,书,是人生的真理,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我们啊!
书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物简史》也是书种类中的一种,它会让你想到大自然中的奇妙,只要你去发现,它们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因为书是个虚拟大自然。
简史读后感13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以色列历史学家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根据作者自己视角讲述了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革命,现存的物种都是经过若干年的进化,人类也早已进化到了生物链的最顶端。随意科学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将一些多少年前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时候,就像是作者最后一章节–智人末日,强大的科技在若干年后会不会使人类遭遇危机?这将带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近代科技发展异常的迅速,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技术现如今已经处于相当成熟的阶段,几十年的克隆羊,现如今可以做人体仿生器官;几十年前的超大电脑的运算速度,远远比不上一部普通手机;很多以前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如今也都有特效药;近些年很火的人工智能也让我们享受到了便利。享受科技革命红利的同时,我们也渐渐被它们奴役了。
出门打车用手机,叫外卖用手机,手机本来是我们打电话的工具,随着手机智能化,网速的升级,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不管是地铁,餐厅还是洗手间,甚至开车的时候都有人在看手机,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危害。有专家预测了几百年后的人类由于手机的存在发生驼背了。多少年前就有人担心,机器人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控制人类,当他们真正学会人类的思考,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阅读历史在于让我们牢记过往,牢记那些经历的挫折,利用积累的宝贵经验去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简史读后感14
说实话,我被作者所讲的智能算法吓着了。按照他所说的逻辑,以算法为中心的世界,智人只能像猛犸象和恐龙那样被淘汰。所幸,这只是探讨。但谁说这一定不会实现呢。
之前读美丽新世界,感叹于人类终究会对自己下手,比如连悲喜都不能自主,都可以由一颗药丸控制。现在读未来简史,原来美丽新世界还是心软的,它只告诉人们未来你可能是一个废物,悲喜不能自持,意义也面临诘问,未来简史则将人类至于废物的处理阶段,废物还能怎么处理呢,出局就是了。
这真的和神的世界的逻辑南辕北辙。神的逻辑是这世界由神创造,人世的意义在于神所赋予的意识、情感和爱,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是神赋予人类独有的天分,经由此,人类走向回家的路。但是,作者提出这个只是人类意识创造的故事,如果神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故事,那么为人类无限进步兜底的能量就没有了基础,人类在无意识的智能世界里简直就像一脚迈进了漆黑的深渊,那是无法想象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人类或许只是低等存在,甚至不再存在。
幸好目前还未有证据确凿证明这些逻辑演绎有多高概率是正确的。人们,还是踏实做一个日常工蚁吧,以免听信各种声音平白叫这支摇摆不安的思想的芦苇添了许多的痛苦去。
简史读后感15
宇宙有没有边界?宇宙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又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赶上光速甚至超越光速呢?人类能不能跨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心中都是谜,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细纱,充满了神秘感。霍金先生在《时间简史》这本书中以通俗有趣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说,读完一个章节,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一个章节,真是欲罢不能啊!
起初我并不明白《时间简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数以万计的读者追捧,被译成40余中文字,风靡全球。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这本书时,才发现霍金的著作是如此有吸引力,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诠释一个个艰深的宇宙学理论。在他的文字下,所有古怪难懂的理论似乎都成了妙趣横生的笑话,吸引着世人追随他的文字不断探索深入。
以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为例,作者提出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把它的影子投影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总是圆的,因为月食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引起的。另一个来源于古希腊人的经验,他们观察到从地平线驶来的船,人们总是先看到船帆,其次才见到船身。这两个小故事无疑增加了科学理论的趣味性。从中可见霍金智慧的思维所散发出的光芒。
第五篇:西方语言学简史读书笔记1
《西方语言学简史》相关文献读书笔记
姚小平老师给与我们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了解了除“语言学史”之外,还有“语言学史学”、“语言学史学史”这样多层次的划分。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外关于语言学史的历史进程和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姚老师对中西方的语言学著作都了解的很全面,整合起来再用他独特的笔触帮助我们理清脉络,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知识。
下面是我在姚老师在著作中所读到觉得深有感触的话:
1、“每一门科学都是自身历史的产物,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认识过去,为的是能够正视现在,‘一门科学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把现在至于广阔的远景之中’(Robins,1967:7)。不问语言学史,固然也可以研究语言,就好比一个现代剧作家不知道莎士比亚是谁,照旧可以写剧本。但那样,我们的研究和作品就会因缺乏历史的底蕴儿苍白无力。不论是否有所意识,后人或多或少总是处在前人的影响之下。”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笔记:这段话虽然是从语言学科的研究发展开来,但是却适用于所有的研究与创作中,没有历史底蕴的东西是站不住脚,没有令人信服的厚重感的。我们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在历史的车轮中步步向前。
2、“历史告诉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从来就很少,而无谓的重复劳动却很多。“
——《语言学史研究诸方面_罗宾斯_语言学简史_1997_读后》
笔记: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向远处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更需要推陈出新,不能只是无谓的重复语言学史的研究。
3、史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史料的搜集和取舍,本身就涉及方法、视角。涉及述史的框架。
——《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再思考_西方语言学派》
笔记:几篇文章中多次提到了真实的史料的重要性,第一手资料或者是最接近的资料往往对研究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那便于我们最清晰的认识到语言学史的发展阶段再对其进行解读。
4、我们对中国语言学史的观察一直是以本国为中心,这样一种视角用于明末以前或许尚可,对于明末以后却不适宜。自16世纪末叶利玛窦等传教士入华起,汉语汉字
已不再是中国人独自研究的对象;要想对那时以来中国语言学史的得失作出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判,不能置西方人的大量研究于不顾。“
——《语言学史研究诸方面_罗宾斯_语言学简史_1997_读后》
笔记:任何国家的语言史的研究都应该是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不能只是守着自己国家所拥有的文献而不去与世界交流,那样的话最终会走向死胡同的。
5、任何一门学科,但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地位,其研究者便会生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便会感到全面总结过去的必要。任何一门学科史(例如哲学史),一旦成为本学科领域里的一门比较专门的学问,就需要解决自身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西方的语言学史学研究》
笔记: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必经之路。
6、所以,现在决不是急于端出一部又一部通史的时候,而是应该投身于各种专题研究,把我们的语言学史学架子充实起来。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笔记:我们本来就落后与西方国家很多关于语言的研究和方法,所以一旦掌握了方法,搭建起架子后,首先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充实其内在,不然没有内在的通史是经不起推敲的。
不认同的话:
1、“然而,有没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和是否经常举办专题研讨会,正是一个领域的研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读书笔记:可能是没有正确理解到学术研究的真谛,总觉得现在有些研讨会并没有其实际价值以及阅读刊物的鱼龙混杂,市面上发行的并不都是有水准的文章。所以不了解以学术刊物和研讨会作为标志是否合理。
2、世界上其他民族几乎都有关于语言起源的神话故事,而中国却没有。再者,中国古代哲人也不关心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多样性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世界图景中向来没有异族异国的地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关于[人类]差异的宗教历史思维,通常也不会去认真地思考语言和民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缘何而来”
(Borst,1957:57)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
读书笔记:历史上也有仓颉造字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我认为中国也不是完全不关系自己语言的民族。
不是很理解的话:
1、“英国人普利斯特莱在1762年的《语言理论和普遍语法教程》中就已经指出:语言不是哲学家创造的产品,所以,不能指望为语言简历一套严格的规则;“普遍语法”的目的就在于根据使用者的一般用法,“对所有具体的言语方式作出描写”。
——《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再思考_西方语言学派》
查阅资料:尚无查到有关资料。
2、这种“语言学”,似乎已经显现出从古老而强劲的语文学传统中独立出来的趋向。
——《西方的语言学史学研究》 查阅资料: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王力说:“大家知道,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itecs)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王力文集》卷十二,4页)“语文学在中国语言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共历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这方面的学者。”(6页)
吕叔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专论《语言和语言研究》中肯定了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分之后,以《走向语言学》为小标题,总结说:“从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有几个方面的变化。①研究重点从古代转向现代,从文字转向语言。——②研究的范围从少数语言扩展到多种语言。——③零散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化——。④语言的研究完全摆脱为文学、哲学、历史研究服务的羁绊。中国的语言研究也不再是作为经学的附庸的‘小学’了。”(2页)
语文学(传统语言学),在现代西方又被称为“科学前时期”的语言学。同语文学相对的是语言学——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时期”的语言学。西方和苏联学者以19世纪头25年为分水岭,把语言学划分为“科学前时期”和“科学时期”。[3]
所谓科学的语言学主要指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岑麒祥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年)中说:“语言科学成立于十九世纪初。它一方面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历史比较研究又产生了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就是把各种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的结果加以概况化系统化而成的。”(232页)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学是把语言自身当作自己的唯一研究对象的科学,就是索绪尔所说的,为语言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问。而语文学则往往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例如为了解读古代文献。
3、我想可以举荀子为例。荀子的语言观,包括他的“约定速成”说,有合理的成分,但现代有些学者给予绝对肯定,则叫人难以接受。
查阅资料:约定俗成【词语解释】 约定:共同制定;俗成:大家都这样,习惯上一直沿用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成语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1),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1)固实:固定不变的事物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命名,约定俗成,这个名称就合适了,反之,这个名称就是不合适的了。名称并不是生来就表示某种事物,而是由于约定俗成,人们用这个名称称呼这种事物,习惯了,就成为这种事物的名称了。有本来就好的名称,简单明了而又不互相矛盾,这就叫做好的名称。
感悟:读完了文献及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后,虽不能说是对语言学有了多么深刻的认识,但是受益匪浅。姚老师以其深厚的知识为我们展开了中西语言学著作的一副脉络图,并且十分有思想的表达了自己一些独到的观点。因为自己知之甚少,所以很多文章只能读得一知半解,所摘录的自己认为有用的话也只是一些笼统的部分,因为自己并不是很了解语言学发展史的内容。我想应该要在阅读此类文献的基础上,寻找文章中所提到的罗宾斯等人的原著来品读,多多查阅资料,学习关于语言学,语言学史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