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情感人,以美动人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课上的情感培育
滨城区市东办事处第一小学 李欣欣
内容提要: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感受美中体验情感,表现美中深化情感,创造美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音乐审美情感审美育人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在感受美中体验情感,表现美中深化情感,创造美中升华情感。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作为新任教师,笔者认真研读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美育于音乐教育教学中。笔者从三方面将教学中的粗浅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注重学生从感受美中体验情感。
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曲调虽简单,但要真正唱出西藏民族曲调的风格却很难,这时,可以利用一些描绘西藏风光的图片或录象,特别是大草原和成群牛羊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藏的辽阔,然后体会这首歌的长音该怎样唱。这样学生就能发自内心地唱好这首歌,并把歌曲的广阔表达出来,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数着拍子唱歌曲中长音。如此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情感得到了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同时,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感知,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按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范唱,以情动人,将有助于学生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验乐曲的情感。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在上音乐课《唐老伯有个小农场》时,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农场和各种动物头饰,在美妙音乐伴奏下,我以生动而赋予情感的语言音调并配上
滑稽有趣的动作,唱着歌曲。老师的一切语言 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有情感的动作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其次,强调学生从表现美中深化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积极地展开想象,有的学生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有的同学,把美妙的音乐编成优美的舞蹈,有的学生把美妙的音乐汇成动听的诗歌。学生们在表现音乐的同时,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情感得到了深化。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时,学生们主动地扮演起蜗牛、黄鹂鸟和大树的角色,并随着音乐进行表演,蜗牛坚韧不拔、乐观积极的态度被学生们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表现音乐中的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化。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我的妈妈叫中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语速演唱,表现对祖**亲的热爱之情;《稻草里的火鸡》是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宜用轻快活泼的语速演唱。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美的情趣,真正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鼓励学生从创造美中升华情感。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感受美、表现美,情感得到体验深化,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想像与表现。创造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审美育人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他们创造美的潜能。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通过;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通过即兴动作、绘画等创造活动表现歌、乐曲,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感情。在学习《春天来了》这一课时,我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彩笔表达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用绿色表现了广阔田野的勃勃生机,用红色表现鲜花开放的美丽场面……一幅幅五彩缤纷、显得有些稚气又不失大胆创造力的画从他们手中随着歌声与音乐流淌出来,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高年级同学可通过创编歌词、创编小品等活动,亲身体验与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创造美,升华情感,达到美育的圣境。学生在学完台湾童谣《卖汤圆》之后,自己编排了一场小二哥卖汤圆的情景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各种颜色的纸揉成圆圆的代表不同种类的汤圆,通过创造性的表演,学生们感受到热闹喜庆的气氛,祖国大陆与台湾团团圆圆亲如一家的真切情感得到体现。
总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使音乐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切实体现,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为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2、论文《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东关小学 窦雅鲲
第二篇: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以法治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以法制人 ——读《中国式管人之道》有感
2008-10-31 13:26:49作者:商学院 人力051 李笑黎来源:校团委 编辑:频道编辑浏览次数:391文字大小:【大】【中】【小】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要做好某项工艺或工作,必须先准备好工具和方法,而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也是如此,唯有掌握了高明的管理方法,才能组建出一支优秀的团队,从而使企业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式管人之道》以中国人的观念以及行为的特征入手,结合国外管理上的一些实例,给中国的领导者展现了一幅“中国式”的管理画卷,使领导者掌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领导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同样,一般人阅读此书也会受益匪浅,因为它会教会你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你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咤叱风云。
中国式管理,相对美国式管理和日本式管理,具有“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三大特色。这三大特色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管理的主体,基于人的理念来组合,按照人能接受的道理来应变,所以说中国式管理最合乎人性。《中国式管人之道》这本书就是从中国式管理这一基本点出发,详细阐述了在中国社会这个背景下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方法。阅读此书,我归纳出中国式管人之道的三大特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从中国的特有背景和心理习惯出发,有效地将“情”、“理”、“法”三者有机统一于管理行为之中。在管理中做到通情达理,又以法这个不变规律来应万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地提高了组织活动的效率。
“以情感人”。中国人向来注重人的情感因素,重视个人的心理和情感,所以将“情”运用到管理之中,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作为管理者,要注意与员工的情感沟通。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模式越来越为人抛弃,人道主义受人青睐,员工刚进组织时,作为领导者要发挥个人作用,将新职工尽快地融入这个团队之中,给予关心和照顾,激励他在这个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当下属作出成绩时,要恰当地赞扬下属,可以与他进行真诚的沟通,赞扬并感谢他为组织所作的贡献;当员工犯错误时,要学会尊重员工的失败,不能因为员工犯一个错误而否定他的所有。有人曾说过,犯错误是第一阶段,认错是第二阶段,改错是第三阶段。当员工犯错后,作为领导者要尽力地把他引向第二阶段,最终迈向第三阶段。
“以理服人”。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能够与员工融洽地沟通,以情感人,他们还能以理服人,讲道理、办实事、实事求是。在团队管理中,领导者要公事公办,虽然以情感人,但不感情用事,他们会清楚地划分公私界限,不把个人偏见带到职场上;以理服人,还要求领导者不求全责备,能充分认识下属的长处和短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尽量帮助员工取长补短,发扬一技之长;以理服人,还要求领导者能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尊重员工的讨论,凡事讲道理,一个讲道理的领导者才能得到下属的支持,从而在团队中更突出个人价值,为组织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法制人”。万物皆有法,法代表准则和规范。一个成功的团体,要有明确的准则来规范其日常行为,才能保证组织和谐长久发展,否则一切都会乱套。领导有领导的原则,“不要越级指挥”就是管理的基本原则,每个领导者应该牢记。下达命令时,要明确指示的先决条件是弄清自己的目标,下达命令一定要清楚,这样才能让员工明白无误地执行命令。模棱两可的命令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在组织管理中,一定要有组织准则这个“法”,并要将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是中国式管人之道的三大特征,三大法宝,就如书本所说《中国式管人之道》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解决中国人的管理问题”。
作为普通的读者,阅读让我受到启迪。
第三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 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实施策略案例分析
崇东中学陈俭
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是学校加强对党员教育和科学管理的依据。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加强对学校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策略运用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情”“理”相融策略是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实施策略之一,“情”和“理”是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要素。具体地讲,在党员教育管理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样,在形成学校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同时,正确运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需要情理相融。一是对党员教育管理要做到以情感人。我们这里所说的情,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同志情感”,而不是拉拉扯扯的“哥儿们义气”,在实施策略的运行过程中,党组织要考虑党员的工学矛盾,合理解决各种关系,使党员心情舒畅的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样就会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对党员教育管理要做到以理服人。我们这里所说的理,主要是指学校党组织形成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制度是党员在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准则,这样才能确保党员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践证明,要使党员教育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如果无情,即使道理讲得再多,也不可能打动人心,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案例】 崇东中学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积极采用“‘情’‘理’相融”策略,积极开展“党员访谈”活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推行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的“三先”管理机制,坚持学校重大事项让党员先知晓、先讨论,如:《崇东中学绩效工资方案》、《崇东中学教育教学奖励方案》等,通过“党员访谈”活动先让党员讨论、提出建议。党支部则善于倾听、真情交流、以理服人。他们不仅对事物提出客观公正的意见,而且能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对学校协调各方、化解矛盾、整合资源、正确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析】 崇东中学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积极采用“‘情’‘理’相融”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面对面积极开展“党员访谈”活动,党员教育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党员也得融情道理,不是铁板一块,因而基层党组织在实施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时合理运用“‘情’‘理’相融”策略,确保党员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
第四篇:以用心动人改
以用心动人,融信物业频收感谢信
“努力,让业主满意,使业主产生信赖”。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更是融信物业一直践行的服务理念,继上周收到业主感谢信和锦旗之后,融信物业的用心服务再次受到业主肯定,本周连续收到2封感谢信。
不厌其烦,耐心动人
王先生是融信·第一城小区28#楼的一位业主。盛夏来临,酷暑难耐,福州近日的高温天气频频,王先生却被家里的电表频繁跳闸搞得苦不堪言,只好向融信第一城物业处寻求帮助。
第一城物业处的工程主管吴青师傅接到王先生的请求后,多次不厌其烦的冒着盛夏酷暑赶到王先生家排查问题。经过细致的排查,在27号那天终于发现原来是某处的开关处滋生了一窝白蚁,从而导致电表频繁跳闸。“罪魁祸首”终于找到,吴青吴师傅松了一口气。随后,吴师傅不顾天气炎热,环境肮脏,耐心细致的帮业主清理了蚁窝,并且,物业处还细心周到的为业主提供了免费的防治白蚁药品。
“还我家一个清凉世界,感谢融信物业培养了吴师傅这样一个耐心负责,业务精良的员工,让小区业主有家园一般的温暖。”业主王先生专门向物业处写表扬信表达感激之情。
尽职尽责,细心动人
7月28号中午,融信·第一城物业处维序员许龙生在和往常一样冒着炎热天气,在社区四处巡逻值班时,发现一辆面包车在倒车时刮伤了停在旁边的业主车辆。在肇事面包车准备趁现场无人准备逃离时,许龙生果断上前阻止,并联系到了被刮车主黄先生,避免了黄先生的财产损失。
事后,黄先生对融信·第一城物业处维序员许龙生先生的尽职尽责,切实维护业主财产安全的做法十分满意。在写给融信物业的感谢信特中别感谢“许龙生先生不顾天气炎热,没有午休,坚守岗位,四处巡逻值班”,同时还对融信物业全体员工给予赞誉,表示“你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是我们业主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
这两周来,不断的收到业主的感谢信,是融信一直努力完善服务制度,注重加强对物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的结果,是业主对我们融信物业工作的极大肯定。在以后的工作里,融信物业将继续推行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努力营造高尚的人文环境。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每个业主都感受到融信大家庭的温馨。
第五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化州市平定镇新华小学
张诗宁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朱光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
语文教育是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发的情感美、表达的语言美、方法美、层次结构美等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审美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把审美观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统一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使儿童认识语文美质,培养语文美感,开展语文美育,陶冶美的心灵。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文教育和审美统一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用眼睛去观赏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五年级上册《我家门前的海》一课,描写了海的各种模样,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海豚救人》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海豚救人的样子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海豚,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作品为主的,所以作品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自主阅读文本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自主阅读必须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取向,并在感悟自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着眼点,使学生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而教师的引导就是重要的桥梁。实践证明:自读文章是激发情趣的关键和前提。通过读,文章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童话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朗读不仅要再现文章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学生正值一个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a、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刘三姐》的山歌描写音调优美,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b、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太阳升起来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c、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耳朵去聆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教学《体育课》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在深入阅读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语文作品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海上日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日出壮阔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喜悦,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色彩分明,充满生机的景象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面对无情的烈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2)面对离他仅六十多米的敌人,他会怎么想,怎么说?(3)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会对自己怎么说?(4)当烈火吞噬着他的生死关头,他会对战友说什么?又会对自己的亲人说什么?(5)还会对祖**亲说什么?层层设问,诱导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外表,深入他的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人格美,使邱少云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像,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像。儿童最富有想像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调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潜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会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