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试分析制度
青曲中学考试分析制度
1.各年级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集体备课,注意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以及典型习题的搜集,每单元新课结束前,备课组长安排好组内人员进行调查,并对学生做的情况及考的情况进行登记。
2.各年级每学期组织2次月考,认真做好试题、学生考试情况、前段时间教师教的情况、班主任班级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制订后面工作采取的措施,交教务处存档。
3.单元考试结束后,备课组内集体组织分析,并上交分析材料,同时,若班级间成绩相差较大,则落后者向第一名的教师结对帮扶。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分析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分析
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对干部录用制度的继承,在考试录用规模和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进步,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形成以来,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公开程度越来越高,报考公务员资格条件越来越规范化,笔试录用程序也得到了完善。特别是录用审批方面,把新录用人员公示制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在《公务员法》中予以确认则是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曾倩公务员录用制度的透明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公务员录用制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分析并找到解决措施
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程序保障的缺失
中英美等国公务员制度之所以比较稳定,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选拔任用的有关程序方面的具体规定, 因各国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以及公务员分类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一致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注意吸取了西方公务员选拔任用有关程序性的规定, 考试录用过程关于招考-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公布成绩等环节都有程序性规定, 但有些重要的环节规定不是很具体, 特别是职务晋升的一些关键程序规定有弹性, 如规定任免由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而领导集体是如何讨论决定, 决定过程的程序如何, 则未做可操作性的规定, 程序不确定, 就难以保证结果的公正, 也就为滥用职权留下了余地。
(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缺乏科学性
首先,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科学性存在不足,考试的科学性是考试录用制度的生命线, 是择优录用, 保障考录工作更加公正的基本前提,但目前这方面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考试手段比较单一, 录用考试的主要手段是笔试和面试, 对国外普遍采用的情景模拟。心理测验、笔迹辨析等辅助方法缺乏研究和应用、二是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不尽合理或内容过于冗杂, 或题目过偏过难, 且试卷结构重记忆轻应用的现象较突出, 从而影响了录用考试的科学性, 使考试的区分功能受到削弱。其次, 录用考试制度的模式不够稳定,考录制度推行以来, 没有
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成型模式, 政策变化不定, 给考生带来不便, 也不利于考录制度的发展和取信于民。
(三)、报考资格认定标准不统一
在编制公务员考录计划时,职位的报考资格条件通常是由考录单位自主制定,考录单位根据考录职位的要求,在专业、学历、年龄、户籍、政治面貌、工作经验、婚姻状况、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毕业院校等方面对报考人员的资格作出要求。尽管考录单位设定的职位条件需报送省级或国家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但由于招考职位种类过于繁杂,而且没有统一的资格制定标准可供参照,公务员主管部门也难以准确认定职位条件的合理性。
(四)、考试录用的职位级别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职位范围只限于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而担任领导职务或副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可以采用调任或交流的办法,不必通过考试。但是,调任对象不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只能通过公务员招考,无论其具备何种学历、工作经验或能力都只能担任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这种政策很难调动高层次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
(五)、面试环节易出偏差
面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但对考生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人格素质等方面的测试不够完善。另外,试题的命题空间小,内容缺乏针对性,一般围绕社会热点或哲理性问题命题,这较易被专门的辅导机构和考生猜中,使考官难以有效地测试出考生的真实素质与能力。就考官队伍而言,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官员,二是高校和行政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前者具有一定的干部选拔任用经验,但缺乏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后者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大了解社会需要和岗位特点。由于实际操作中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与方法,因而一些考官评分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与第一印象,导致考生的面试成绩较易出现偏差。
(六)、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立法层面的限制
我国在建立公务员制度过程中, 比较重视公务员的立法, 初步形成了一套
法规,但还存在值得完善之处:一是在公务员范围方面, 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范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因而各地在执行公务员制度时, 公务员的范围也不一致.二是在公务员录用方面, 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录用特殊职位的国家公务员,经过批准,可以简化程序或者采用其他测评办法。但哪些职位属于特殊职位, 采取什么办法测试, 如何组织实施, 其他条款未有具体明确的规定, 各部门在执行中余地很大, 公务员录用质量势必受影响。三是在晋升方面,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虽然规定了晋升的职数限额资格条件等。但在实际工作中, 公务员中的一些领导职务是由组织部门和任免机关来决定, 造成定职权与任职权分离, 结果是职数限额经常突破, 达不到任职资格条件的人被视为特殊而破格提拔, 这就为买官卖官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只有健全相关法律, 严格执法, 才能使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按照预期的轨道正常运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这在当今世界己经成为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公理。
三、改革和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以使该制度更加公平、公正。
(一)、调整完善考录程序在公务员考录程序
中央国家机关和多数省份实行的是“填报职位→笔试→面试”的顺序。对此,我认为公务员考录程序可以借鉴很多省份所实施的高考模式,即第一次报名只确认参加考试(不填报具体的职位),待笔试成绩公布后,考生根据国家线(省控线)与考录职位的具体要求再进行第二次志愿填报(填报具体职位)。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岗匹配”,高分考生的选择空间会比较大,而没有超过国家线(省控线)的考生被直接淘汰,不再具备填报志愿的资格,既可以减少“高分落榜”的现象。
(二)、考试录用方法和内容的科学化
在考试方法上面, 西方的公务员考试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可供借鉴, 包括笔试-口试-品能测试-技术考核-个别测验-身体检查等。例如演作试, 这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测验方法,它力图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 通过各种方式综合考察报考人的管理、领导、适应、创造和言谈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具体方法是:在主考人的参与下,由报考人在小组范围内主持就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座谈,模拟议会质询或办案, 起草公文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法可以测试报考人的实际行政能力, 因而被美国等许多国家所采纳。在考试内容方面, 除了对报考人进行知识测验和能力测验,我们还可以设计技能测验和心理测验技能测验, 主要是考察应对人对自己的知识、智力运用的程度和能力, 从而反映出应试人处理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例如,法国录用能够高级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项内容是模拟作业, 交给应试人一堆文件, 让应试人详划简述要点, 分析、统计、报告及草拟函呈, 考察应试人的实际行政工作能力.(三)、规范统一考录条件
考录单位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拟录取岗位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考录资格,并报公务员局审批。对一些不合理的限定,公务员局要及时予以更正,坚决制止个别考录单位为关系人“量身定做”职位的不正之风。如果发现有单位为关系人设定考录资格的现象,考生及群众可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揭发,并由其追究考录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逐步打破身份、地域、户籍等方面的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试竞争机制。
(四)、建立高素质的面试考官队伍
面试是公务员招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着其他测评不可替代的特点,面试考官的组成和素质关系到面试的信度和效度。因此, 可以对面试考官资格的获得可以设置一些门槛, 必须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水平测试才能获得面试考官的资格,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面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而大大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效度, 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是对择优录取的极大便利。
(五)、适当拓宽考试录用职位的级别范围
对学历高、能力强且工作经验丰富的考生,可以适当提高其职位的级别,打破现行新考录的公务员只能担任主任科员及其以下非领导职务的限制。一些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这部分社会精英人才可以安排他们从事副处级岗位乃至处级岗位的管理工作。适当拓宽考试录用制度的职位级别范围,有利于调动高层次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有利于党政机关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六)、强化硬性约束机制, 强化社会监赞
作为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 考试录用制度在实践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选人置于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下, 嵌得了社会普遍地认可, 被形象地称为玻璃房子里的竞争。但不可否认, 在目前一些地方的公务员招考中, 碍于各种各样的关系情面, 一些环节人为干预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为了使公务员考录工作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必须进一步增加考录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我国的一些大型考试,如高考等都设有社会监督体系,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对考试过程进行监督,以避免暗箱操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 完善和发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除了把注意力放在考试录用制度本身以外, 还应该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关注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 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只是整个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离开了系统的整体联动, 单靠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本身的孤军深入。会因基本的、直接的外部条件的缺位而无法达到预期效。
参考文献:
[1]赵辉.我国公务员考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2]石捷.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3]王文圣,江辉.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若干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6).[4]黄石卫.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评分者信度的研究.安徽枚育学学.2002(6).[5]何永明.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浅析.华章.2008(15).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考试分析论文
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考试分析论文
在当今世界,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正在越来越受到人重视。一个有效的政府,对于经济、社会乃至政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个有效的政府,必定是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政府行为依法作为的政府,政府权力多中心配置的政府,政府决策高度民主的政府,政务信息高度透明的政府,自然也是拥有一个精明强干、士气高昂的公务员队伍的政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因为有了高度发达的公务员制度,就可以从社会中吸收人才,并通过激励和培训,使人才在政府部门迅速成长。有效政府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争取一流的人才,并使人才能够在政府组织内得以迅速成长。要发展政府的能力,首先在于建立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培养积极主动和精明强干的公务员队伍。因为,“无论是制定政策、提供服务还是管理合同,有效政府的生命力都在与公务员的精明强干和积极主动”。
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奠定了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制度基础,也奠定了英国现代政府体制的基础。这为英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达到一个半世纪之久奠定了基础。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公务员制度建设,为其建立现代政府体制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ii]
现代公务员制度有很多制度构件,包括录用、晋升、退出、工资激励、权利保障等机制。其在录用方面的特征是,不基于个人关系,而基于个人的才干,通过竞争性的招聘考试。考试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或者部门性的。在晋升方面的特征是,不基于个人关系,而基于个人才干和业绩,业绩优秀者得到适当的奖励。这样,公务员可以长期保持工作的激励,不会过多地考虑取悦于上级或者有权优势的领导人。在工资制度方面的特征是,其工资一般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之上,并且上下级之间有相当的差距。高级公务员与低级公务员工资差别较大,可以吸引高质量的人员,并将重要人才集中到薪金较高并且具有战略性的人员。其核心特征是不任人唯亲,通过竞争性的录用、晋升和富含激励的制度确保用人唯贤。
在中国,人事制度也是中国的核心制度。在1993年正式施行公务员制度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基本上是一种身份制度,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干部,处于治人者的位置;一种是群众,处于治于人者的位置,包括工人和农民。一个人一旦取得干部身份,就拥有了与这一身份相关的名誉、地位和福利待遇。
综观市场经济所具备的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主体的自动性、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发展的开放性、市场行为的规范性等等基本特征,政府职能必须发生三个大的转变。
一是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现行的体制及其职能,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确立的,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特别强调指令性计划和国家干预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将国家组织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误认为是
政府机关对全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的直接管理,对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直接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尽管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由于没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一关键,往往出现不包不管就乱,一包一管就死。因此,现在的机构很不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政府对企业等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才能予以解决。
二是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各级政府,要实现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的重要举措就是,从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我们知道,我国目前建立和即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而且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从总体上看,由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更显示其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与培育,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宏观调控体系,避免市场发育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被动性,才能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建立起与现代社会主义大生产和现代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起点、高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规则。分析其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把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因此不应当只局限于当前的市场需求,而更应该重视政府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立足于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目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从审批项目、分钱分物,转到运用经济杠杆、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方向是不断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并相应地改革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的变化,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经济管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不少已被证明是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然而这些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管理方法仍在沿用,导致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行和摩擦的增大,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间接管理方式又很不完备。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仍然侧重于定指标、批项目、分钱分物,这样,一方面,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仍然管了应当由企业和事业去管的事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应当拥有的自主权,有些还在政府部门之间转移,有些则被政府机构的中间层次截留,各级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并没有完全转变。此外,政府还包揽许多应当由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如信息咨询、会计服务等。另一方面,政府对那些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务,又往往没有管好。比如,在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方面;在调控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瓶颈”部门方面;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方面;在反对垄断和过度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方面,政府还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仍很不合理,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新体制的建立进程;同时,服务于市场的政府机构又过于薄弱,难以发挥有效地引导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第四篇:考试分析
【考试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的分值在2分左右。该部分内容与时事政治联系较为紧密,特别是党的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考点以识记为主。
【考点精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党的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随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指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这种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四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3、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谐音记法:民工有活定和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的活动决不妥协)。
十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并发表以下几点意见。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五篇: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分析:问题及对策
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分析: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考试录用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核心。我国自1993年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随着实践和形势的发展,这一制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文章对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做了些理性思考和粗浅探讨,以促进我国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问题,对策
为政之要,首在择人,更在以制举人。我国自1993年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拉开推行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序幕以来,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显著进步,初步建构了“凡进必考”的用人机制,实现了人员更新和素质更新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政府运转效能,保证了政府组织目标的实现。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完善。
一、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1、选拔录用对象窄,未打破或彻底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调查发现,近年来的报考者绝大多数为五大毕业生、原单位效益不好或在原单位不甚如意的人员以及无职无业哪里有考试就往哪跑的“职业考试者”。而更多真正优秀、适合在政府工作的人员由于拥有安定的职业,没有参与进来。其次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的人才无法进入视野。如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被很多省市排斥在招考之外。有些省市规定农民只能报考乡镇的公务员职位。又比如很多县乡机关在招录公务员时,只招录本县生源,不招录他县生源。再比如有些地区不允许中小学教师报考公务员。同时,由于目前县乡公务员工资水平偏低,且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这也影响了公务员队伍对社会的吸引力,限制了人才选拔的空间。
2、公务员考试的形式、内容有待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公务员法》,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有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其他适应职务要求的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要求。而在目前的县乡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试形式单一,笔试内容“千人一卷”,对岗位专业能力测试不够,这样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反映不同职位的特点和专业化要求。同时,在考试中明显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重公共科目考试,轻专业科目考试,公共科目笔试重知识、轻能力。重公共科目考试而轻专业科目考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公共科目教材的统一性、试卷的规范性、试题种类的多样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科目教材混乱,随意性很大,试卷结构、题型、分值分布、测查点规定等方面均无规范性、科学性的保证。二是一些省份在第一轮考试中只考公共科目,并以公共科目的考试成绩作为进入第二轮考试的依据,而在第二轮考试中,专业科目考试的比重很低,最多只能占到40%左右,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进入第二轮考试的考生其专业水平和能力往往得不到体现。由于我们的公共科目测试水平较低,高分低能、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势必会将一些专业知
识与水平较高,而机械记忆力较差的人拒之于门外。
3、面试考官队伍素质不优。目前我国县乡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面试考官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官员,二是党校或行政学院的教师。前者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但他们缺乏考试经验,不具备运用现代考试技术与方法的能力,对考生素质能力的区分欠佳,很难保证考试的效度,往往使测评结果失真。后者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对社会需要和岗位特点研究不够,所设计的题目多倾向于理论性,对应用性、操作性的题目缺乏研究和应用。由于面试考官队伍素质不优,理所当然,面试试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可靠性难以保证。面试中的情景模拟、专业技术测定、结构面谈等测试类型中测试题目的选择与程序的测定,测试标准的设计、结构形式与表达形式,面试试题的题型选择、试题的鉴别力及难度测定等都要求有极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就目前的考试情况来看,上述多方面要求无法贯彻实施。其结果就有可能把那些曾干过相近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但发展潜力不大、创造性缺乏,整体素质差的人提拔上来,而把那些工作经验不足,但通过短期培训就可适应工作,而且整体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考生排斥在公务员大门之外。再者,由于考官队伍临时拼凑,缺乏专业性、稳固性和亘久性,也就失去了一些职业道德规范和责任感。而且考官队伍均系本级组成,人熟情熟,面试考核难免凭印象、讲人情、看关系,印象分、人情分、关系分自然产生。
4、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较完善的考试监督体系,在考试录用中,监督部门与考录主管部门责权不清,监督部门不了解考录业务,而且其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手段不明确,很难与考录部门协调,形同虚设。同时,对如何保障和防止考录过程中不正之风现象的发生,以及保证录用考试的可靠性上,没有详尽立法保障,同时在司法上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来随时监控考试录用的实施。而且对考试方法、内容及程度没有定期进行科学性、客观性的技术测定,以保证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二、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因素——对考试录用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和透明性认识不足
由于受封建“官念”思想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开考试、择优选拔公务员知之不深,对考试录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而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应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素质低,能力差,没文化”应是农民的代名词,对于农民报考公务员认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尽想美事,因而在制定公务员考试录用规则时,有意无意地将农民排斥在外;有的对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公开性、透明性认识不足,认为考试无非是走走过场,是一种形式主义,对某一职位应录用谁,不录用谁,其实早已“内定”,报考者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因此,报考不踊跃;同时,用人单位对人事部门制定的整套录用考试程序不满,抱怨人事部门太死板,觉得搞那么多程序、规范是多余的。此外,用人单位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对考试有抵触情绪。认为我用人我自己出钱、出力、组织考试,所以在出题、确
定面试考官、制定考试程序和最后录用等问题上不希望人事部门干涉,否则,你人事部门自己去组织考录。而组织人事部门认为,选人用人是自己份内之事,是自己的权力和职责,故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突出表现在面试考官队伍的组成上,几乎都是组织人事等部门的领导。如2002年湖南省某县在招录公安民警时,7名面试考官分别为县委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分管干部工作的副部长、干部组组长、人事局局长。[1]
(二)体制因素——僵化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只要具备必备的能力素质和政治素质,符合法定的国家公务员报考资格与录用标准,任何公民都享有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很多地方在公布县乡公务员报考对象和资格条件时,都明确规定“须具有城镇户口”。以户籍身份为前提标准的公务员考试录用“潜规则”事实上剥夺了农业户口公民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机会,造成一种广泛的“不公平”局面。探究国家公务员报考资格必须为“非农业户口”这一不成文要求的源头,我们看到的是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治的阴影。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它还意味着经济身份、政治身份、法律身份和社会身份,户籍制度和藩篱将农民挡在了国家公务员的大门之外。
(三)经济因素——县乡公务员工资整体水平偏低且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
当代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县乡政府机关而言也不例外,政府机关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公务员,才可以保证高效率的运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低工资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远远小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从而影响政府效率的提高。如湖南省某县2004年在招考县乡公务员时,有一姓段的女孩,笔试、面试、考核等分数综合排名第一,特别是专业成绩和外语成绩很好,但在最后准备录用时,却主动放弃了,而是南下广州到某外资企业担任报关员。究其原因,女孩一语道破:“工资太低了,象我这种初任公务员,现在的月工资(即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之和)只有几百元,而我去外资企业干,一个月可拿到4500元,加上其他待遇,月收入超过5000元。”同时,我国现有的工资制度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而且是低工资水平上的平均主义。以湖南省某山区县公务员工资为例,该县公务员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四项组成,基础工资所有公务员一样,每月230元,工龄工资每年2元,略有差别的就是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但差别不大,甚至有些工龄较长的科员公务员,其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与处级公务员相差无几。这从根本上压抑了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不仅未能形成对公务员的激励功能,反而约束了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也曾尖锐地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
(四)法制因素——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技术性配套立法和保障性法制手段滞后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家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层次是《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第三层次是关于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等各个环节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三个层次都表现为技术性配套立法和保障性法制手段的断层或滞后。具体就我国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而言,便是制度与配套立法存在脱节现象,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报考、命题、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均没有法律文本严格规定其操作规程和保障监督方法。以致出现“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因而报考出现了随意性,命题出现了随意性,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公共知识轻专业知识,面试内容、方法和程序不规范,考核更是流于形式。同时,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在以往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中有些设置了监督环节,但由于监督主体、监督机制、监督内容、监督手段无明确规定,以致出现了“监而不督”,监督不到位的现象。
三、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对策
(一)扩大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
根据现代竞争理论,公务员考试录用是一种竞争形式,属于政治竞争、有规则竞争。而竞争必须是平等、公正的,这就要求:
1、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社会不能因为种族、性别、出身、职业、财产等差别而排斥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不让其参与社会竞争。只有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参与时,其竞争才有公平的可能。在我国实现公平竞争的一个障碍是公民身份对竞争的限制。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干部与工人、全民所有制工人与集体所有制工人、正式工与临时工,其身份不同,直接导致竞争权利的不平等,竞争者地位的不平等。因此,不改变这种状况,不废除身份制和地域制,就不可能做到公平竞争,也不可能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
2、竞争规则必须具有公正性。只有规则公正,才有可能实现公平竞争,如果规则不公正,就没有公平竞争可言。“只有当所有人在规则面前都平等时,当竞争的胜负主要不取决于出身、民族、肤色、信仰、性别,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才干和努力程度时,人们对竞争的胜负才会认为是公正的,才会认可这样的竞争结果。”[3]因此,在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中,必须扩大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等的限制,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首先,以《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大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尤其是县乡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的程序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宣传贯彻和研究探讨。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自觉服从制度的约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出身、地域、身份的歧视和限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才。其次,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通不断加快,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交流和经济交往,有利于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民及工人参与到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来。再次,改革工资制度,稳定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2003年8月13日中宣部、中组部、人事部在京联合召开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强调:“要深化工资改革,稳定吸引人才,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大局,逐步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激励作用、科学规范的职务职级相结合的工资福利制度,鼓励优秀公务员长期为国家服务。”[4]根据我国的情况,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实行与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进行平衡比较的方法,使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尽快达到与国有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体持平地步。同时,合理确定行政机关内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适当扩大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倍数,适当扩大不同级别工资之间的平均差距,尽量避免公务员工资低水平平均主义现象。
(二)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
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我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对于因职位特殊不宜公开招考的,因职位特殊需要专门测量其水平的,因专业特殊难以形成竞争的及录用主管机关规定的其它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测试方法或简化考试程序。这是目前对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原则规定。为了真正有效发挥考试在选拔国家公务员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使考试的方法尽可能规范化。
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是要选拔出合格的公务员,因而这种考试与以总分作为录取标准的学校招生不同,学校招生一般以非结构性的考试来确定总成绩,以一定的分数作为录取的标准。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但考录到我国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尚处于初创时期,应特别重视笔试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强化考试的客观性和规范性。
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基于对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组织考试的试卷分析,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试卷大部分是组织考试者针对本次考试而请本级学校教师、当地专业人员临时命题,其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
(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
在我国一般大型考试,如高考等都设有社会监督体系,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公证部门等对考试录用过程进行监督,以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公务员考录制度自建立以来,只是由人事部门对考录过程进行监督,至于报名、考试、面试、考核等程序,却缺乏社会监督体系的有力监督。对此,我们认为为了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首先应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通过建立一支有力的监督队伍,把专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实现考录工作的规范有序。其次,明确监督内容。监督的主要内容
应包括:
1、编制录用计划与职位条件设置是否符合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
2、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
3、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
4、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
5、考场的调协与考试的组织实施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6、笔试评卷与面试评分是否合理;
7、体检过程中有无弄虚作假行为,体检结果有无失真现象;
8、考核是否客观公正;
9、录用审批过程中有无舞弊行为;
10、考试录用工作人员以及涉及考试录用工作的其他人员是否符合回避的规定等。第三,完善监督方法。
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如公开考试录用法规、政策,公开考务工作内容,公开笔试、面试成绩,公布拟录用人员名单及录用结果,公开储存推荐办法等;
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如:下级政府人事部门在每次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前要向上级政府人事部门报告有关情况,录用工作结束后将工作结果向上级汇报,自觉接受指导和监督;政府各用人单位要及时将政府人事部门委托的录用工作准备情况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回报,接受政府人事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政府人事部门要有专人负责解答群众来信来访中有关录用政策、方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录用工作的透明度。
4、建立申诉制度,及时查核、处理违章违纪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现行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虽然我国今年颁布了《公务员法》,但其具体的实施情况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不断修正完善。特别是第二,三层次的法规很不健全,对于考生报名资格的限定,面试环节的构成,在考录过程中的违纪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等均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条文,充分暴露出法规建设的薄弱。对此,我国相关的立法部门、人事部门要加快对国外考录法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公务员法》和尽快制定颁布《公务员录用考试程序法》。法律颁布实施后,还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在考录过程中贯彻“民主、平等、公开”三大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的监督和管理。充分体现公民不分性别、种族、出身、党派、家庭背景等,都有平等地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和被择优录用的权利。同时保证公务员的考试、考核成绩、录用等都在报纸、电视台、电台公开报道,保证公务员的一切录用活动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对考录过程出现的弄虚作假和违规违纪行为给予严厉惩处,使考录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化轨道。
结语
以上所写的是我国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情况的现状分析,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深入推行和形势发展,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一定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有待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总结、探索,促进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日臻完善,为国家选拔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