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论文

时间:2019-05-12 22:3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地理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地理学论文》。

第一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我的旅游------成都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从以下就可以看出:

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

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

“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

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

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

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

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

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

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

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

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

第二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旅游地理学论文

年 级: 2012 级

学 号:2012011014.2012011043、2012011028、2012011007

姓 名:罗松、周平、王小庆、黄宗瑜

专 业: 地 理 科 学

指导老师: 禹 真

摘要]:旅游城市化趋势,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而作为城市休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RBD的建设则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RBD形成的研究对于城市RBD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前景的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贵州省整体出发论证贵州省城市RBD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再从微观上对贵州省城市RBD所表现出的贵阳、遵义、等形态进行说明,以期对贵州省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 城市RBD 形成一、研究背景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通常直译为“游憩商业区”。这一概念由是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 C)和里克特(Rickert J E,1970)首次提出的。而在国内RBD研究的开山鼻祖

RBD的概念引入国内。1998年,保继刚和古诗韵对RBD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至此,学术界引起城市RBD研究的热潮。而对于RBD的形成的研究更成为城市RBD理论的探讨的一大亮点。

贵阳市素有“避暑之都”的称号,在我省地理位置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我省的省会城市。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虽然贵阳市的游憩商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贵阳城市RBD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已经形成以云岩区、南明区为框架,以观山湖区为蓝本,而贵州省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遵义市会议会址、风景优美的安顺黄果树瀑布等为游憩商务带。以下就将其形成机制进行详细说明。

二、从宏观上来看贵州省城市RBD形成的必要

自1995年保继刚引入RBD的概念,城市RBD形成机制的研究就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总结前人的研究再结合贵州省的实地情况,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关于贵州省建设城市RBD的必要性笔者将其总结为:四个需要和一个推动。2-1 贵州省市民游憩的需要

[1]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享受闲暇的时间普遍增多。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意味着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而广大城市居民更是长期生活在拥挤的环

他们急需利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放松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压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原来的城市公园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游憩需求。[2]于是一系列的广场、步行街等公共设施应运而生。但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昂贵的地价限制了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城市居民日益扩大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唯有建设集游憩和商业服务于一身的城市RBD,通过这个途径既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也可以通过商业活动收回成本。2-2 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做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并不缺乏旅游资源,例如贵阳黔灵山公园、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安顺黄果树瀑布等都是省内内乃至国内上都享誉盛名的景点。但是长期以来,贵州的一些景点在游客中的形象一直停留在旅游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州省部分地区旅游配套设施的缺乏。据笔者了解,贵州省极少有专营贵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服务的商家。这不仅会减少贵州的旅游收入更会影响到贵州省旅游形象的建立。建设城市RBD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再配合贵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贵州省的大多数地区变旅游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将不在遥远。2-3 城市发展的需要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而1977年

《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把城市创造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是人们经过无数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3]因此武汉市要发展,就要从各方面为市民服务,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大力建设城市RBD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2-4政策的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城市RBD的建设对于推动城市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贵州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该市的RBD建设。近年来贵州省在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和环境整治中,自觉地选择了以游憩功能开发为导向的策略。这在贵州省对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建设、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的改造、安顺市黄果树瀑布环境的整治、六盘水银杏之乡环境的维护等的开发就可见一斑。

三、从微观上看贵州省贵阳、遵义、安顺等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同国内外其它旅游城市一样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贵州省的许多城市RBD并不是像其它大多数地区一样表现出单核辐射式的发展方式,其RBD表现为具有多核心结构的贵州省贵阳、遵义、六盘水等游憩商务带。这是由贵州省的地理形态、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等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1 以贵阳市关山湖区游憩商务带的形成为例

观山湖区境内,有“两湖一库”:观山湖、金华湖、十二滩水库。金华

湖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最深处有20多米深。观山湖原来叫观山水库,库容量15万立方米。十二滩水库积雨面积3.75平方公里,水面积16.2万平方米,有效库容36万立方米。观山湖公园共占地5500余亩,其中森林面积4160亩,园内林木茂盛,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桃树等各种果树以及白玉兰、檫木、垂柳、杜英、鹅掌楸、二乔玉兰、法桐、枫香、广玉兰、桂花、红果冬青、厚朴、鸡爪槭、乐昌含笑、栾树、水杉、香樟、银杏、樱花、紫薇、柚树等各类树木,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根据Gets(1998)的研究:RBD的区位选择一般是依附于CBD,或者是与CBD重合。表现在实践上就是观山湖区的规划建设。观山湖区因为风景优美、情色迷人、综合开发的特征,是学者们公认的发展城市RBD的理想地段。因此观山湖区将成为贵阳市旅游地旅游者们的首选,虽然它的起步晚,但纵观全局,观山湖区将成为游憩带要成为必然,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精神享受。综上所述观山湖区具有其发展滨水旅游的优势,这就促使了贵阳游憩商业带的形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贵州省政府,要提升贵州省的旅游形象,深度开发贵州省旅游资源,完善贵州省旅游功能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带的建设。3-2 遵义市遵义会址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因此次会议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

转折点,所以遵义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地方,这为遵义市成为游憩商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加上贵州省政府和遵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将遵义市建设成贵州省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且对遵义市的环境打造成绿树成荫的优美城市。由于遵义市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遵义市内部都有各自规划的区域RBD区,其形成、形式以及分布也各具特色。

3-3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黄果树瀑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名人的游历、传播,成为知名景点,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安顺市及镇宁县对其进行了开发。1982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样就带动的黄果树瀑布走遍的商业金融,也另一方面带动了安顺市的商业金融,这也侧面的形成了游憩商务带。

四、总结

一个城市的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旅游业、金融、城市环境、社区与政府、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RBD的发展,影响RBD发展的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各种因素组成了RBD发展的互动型动力系统。⑴、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

RBD的形成首先要具备供需双方,即人的游憩需求、购物需求、城市商业、旅游业和游憩业的发展,构成了RBD形成动力机制中的游憩需求子系统;而游憩景观、游憩设施、游憩活动、服务设施构成

了游憩产品供给子系统,为需求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⑵、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

RBD的形成只具有需求和供给双方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游憩政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因素组成RBD的支持系统作为RBD发展的基础和支持条件;并通过由城市良好的形象、公众口碑宣传、广告宣传、便利的旅游交通、旅行社服务引导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中介系统对RBD进行宣传促销,引导和促进人们在RBD的消费。

总之,RBD的形成与发展,既要有持续旺盛的游憩需求,又要有持续的游憩吸引力,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城市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积极主动的宣传、培育和引导。因此,将RBD的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游憩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解决好影响RBD发展的各种问题,为RBD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三篇:旅游地理学

简答题

1.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07 09

探查阶段: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有零散的旅客,没有特别的设施;

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旅游市场范围已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

发展阶段:形成成熟的旅游市场,外来投资骤增,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了先前简陋的设施。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

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持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常住居民产生反感和不满。旅游地有了界线分明的娱乐、商业区;

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接待设施过剩,旅游地的良好形象不再时兴,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重游游客和会议游客;

衰落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很多旅游设施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而消失,房地产转卖率高,本地居民介入旅游业的程度大大增加,旅游地可能完全失去旅游能力;要进入复苏阶段,有两种途径:a 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b 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2.简要分析旅游区划的目的a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b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c 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3.简要介绍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类型

RBD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类型包括:大型的购物中心型、特色的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4.简要分析主题公园的特点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特点: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应性:要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游客;

2被动游憩形式:游客长时间地停留,必然带来门票之外的其它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4高门票,高消费。

5.简要分析旅游交通的层次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大尺度空间,主要交通方式是航空和铁路;

第二层次是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一般是中、小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是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靠步行与特种旅游交通,如游船、索道

6.简要分析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a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人们期望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的环境;

b 最大效益原则: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主要表现为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

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c 旅游偏好:旅游者因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7.简要分析旅游区划的原则

a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旅游区划必须从整体上综合衡量,通盘考虑;

b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的共同性、形态的类似性和发展的相一致性,旅游资源类型相近的,应划在同一旅游区内;

c主导因素原则:区划时可以突出旅游区内部其中某种起着主导作用的旅游资源;

d完整性原则:各级旅游区能独立承担一定的旅游职能,旅游区划应保证其地域上和职能上的完整性;e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可以使旅游者的旅游不适和费用等减少到最低程度;

f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旅游区是一个社会-地理系统,应考虑其区域社会经济背景。

另外还应注意1旅游区与行政区相协调2旅游区的地域不连续性

8.简析在旅游管理与规划中,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

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称之为旅游饱和,一旦超出其极限容量值,即是旅游超载。在日常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有时视旅游地域接待的旅游流量达到其合理容量为饱和,越过合理容量值为超载。

解决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a 从旅游需求方便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一般通过大众传媒对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b 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这一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对旅游者实行空间上的分流。

9.简析旅游交通运输的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根据交通工具、线路以及地理环境,可将旅游交通划分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旅游交通等基本类型。

a 航空旅游交通:成本高、能耗大,但快速省时,可跨越各种天然障碍,使旅游者能在短期内到相距遥远的世界各地旅游,在长距离旅游和国际旅游中占重要地位;

b 铁路旅游交通:铁路工程造价高、易受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但运载量大、运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系数高、环境污染小。旅客在车厢内可以尽情饱览沿线的自然风光,开阔视野;

c 公路旅游交通:运载量小、运费高、速度慢、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灵活性大、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能随时停留,路线建设投资少、占地少、施工期短、见效快;

d 水路旅游交通:在运输速度、准时性、连续性和灵活性方面难以和铁路公路比拟。但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

e 特种旅游交通:分为三类1用于景点景区或旅游区内的专门交通工具2在景区内的某些特殊地段为了游客安全或节省体力而设的缆车、索道等3带有娱乐、体育、辅助老幼病残旅游者和特种欣赏意义的特种旅游交通如轿子马匹等。

10.简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分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均会走向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持久连贯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这样的旅游地将维持长久的稳定成熟阶段。

分析题论述题

1.试分析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条件可分为一个国家的旅游需求水平(一般要素)和旅游者的个人情况(专门要素)。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而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旅游产生的重要条件; 2 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主要研究要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主要有1趋势外推模型2结构模型3仿真模型4定性模型;旅游通道:主要是对可进入性的研究,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匹配研究;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建立评价模型及合理、客观地确定权重是研究的难点;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地空间竞争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掌握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演变规律,才能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案和政策;旅游环境容量:一是自然环境容量,二是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研究的焦点是各种旅游资源、各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标准、旅游者个人空间标准的确定;

8旅游区划:首先是区划原则、区划指标的研究,然后针对具体的区域进行区划,在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及区域相互关系研究;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主要研究a 经济影响b环境影响c社会文化影响;

10旅游规划:从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出发,分析各种旅游规律和要素,综合评价区位和区域经济条件,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研究和制定旅游规划。可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地规划两个层次。

2.试分析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

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即可进入性要好)以及城市内部交通;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是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游客的消费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和市民素

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主要影响大、中尺度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4.空间集聚和竞争:空间聚集一般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的集聚可

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

5.决策者行为: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从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

另一个层次是政府决策行为,各级政府对旅游投资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对主题公园的经营成本有很大影响;

因此,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客观因素的必要条件,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以及空间集聚和竞争是客观因素的限制条件,而决策者行为是主观因素。只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关系协调,主题公园的开发才会成功。

3.试给出一套你自己设计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包括以北京为中心,以津、冀为腹地的小华北;

2.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带:包括东北三省全境,用白山黑水自然奇景

3.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带:

4.试介绍某一个你熟悉的旅游地规划方案与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旅游地规划是指对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所作的规划。以丹霞山为例,规划方案主要包括:

1总体规划

2专项规划与旅游开发:1)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问题2)人文景观维护与利用规划3)植被抚育与绿化规划4)接待服务设施现状和规划5)旅游经济及旅游商品规划6)客源市场分析与客流量预测7)旅游活动行为研究及经营对策8)环境容量估算9)管理规划;

丹霞山规划的主要内容:

1旅游开发评价1)景观资源综合评价a科学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景观美学价值d环境生态价值

2)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目前只有以丹霞山为中心的约20km2 的范围得到了开发利用

和保护;

3)旅游活动行为特点分析:a以节假日一日游为主b以观光活动为主c回头客较少d海外游客占比例较大e游客包括短期休假的港澳劳动阶层、本地其周边省市短期

假日游客和国内南下出差人员;

4)开发条件与开发潜力评价:丹霞盆地交通条件较好,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1)指导思想a以保护为前提,合理有效地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b

5.根据旅游资源、区位及区域经济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区域应该采取怎样不同的区域旅游

发展(规划)模式?

6.试论述城市旅游吸引之建设的主要内容

7.试分析旅游宾馆微观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8.试对我国现有的主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进行述评

9.旅游区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试据此对你籍贯所在省或你熟悉的我国某个省进行旅游

区划。

10.试针对一个你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理问题,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案例题实践题

1.你是否参加过旅游规划实践?如果是,试介绍一个你参加过的旅游规划方案,并对其优

缺点进行评价

2.试介绍一个你熟悉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案,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3.从旅行社的角度看,旅游产品的销售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旅游路线。试分析旅游产品的特点,然后设计一条中国之世界遗产十日游旅游线路,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4.2009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授权宣布:上海迪士尼项目申请报告已

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核准。试根据主题公园布局影响因素等理论,分析迪士尼乐园即将落户上海的原因。

第四篇:旅游地理学

1.非传统旅游资源:是指指在功能定位上具备双栖服务功能(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又能满足外来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休闲资源),或者以信息技术、创意产业为介体,突破传统的自然、人文资源范畴,能为旅游者创造新鲜休闲体验的资源。

2.非传统旅游资源的类型:A、文化产业资源(软性资源),包括文艺演艺事业、大众娱乐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历史建筑、地方民俗风情、节庆事件、新兴艺术中心等。B、商务和娱乐类休闲资源(硬性资源),包括会议展览、餐饮资源、运动健身场所、购物场所、城市开敞空间等。C、新兴服务资源(中性资源):该类资源突出时尚文化元素和丰富大众休闲生活为目的、产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例如各种美容美体场所、足疗、婚纱摄影、养生馆、休闲吧、网吧等。

3.基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专项旅游产品:A、购物旅游:都市购物旅游是指购买具有都市风情或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和生活实用品(时装及生活用品),以及品味现代都市生活(如小吃)的旅游购物消费活动。(成都春熙路)B、体育旅游:Thomas Hinch将体育旅游定义为出于体育运动的动机而在特定的时间内离开常驻地所作的旅行。(北京奥运经济)C、节事、会展旅游: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和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所有活动的总和。会展旅游是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旅游景观为补充,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者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参展人员及一般人员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产品,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安县罗佛山温泉养生文化旅游节)D、工业旅游:张永庆认为,都市工业旅游体验,是指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以参观工业企业的生产环境、重要生产环节及生产过程为重点,以体验、感知、学习工业生产基本工艺与流程为主的都市旅游活动。(燕京啤酒集团工业旅游)E、都市休闲娱乐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旅游者的一种基本要求,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欢乐谷主题公园)F、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成为游览线路中重要的游览景点,甚至还出现了博物馆专线旅游。(法国卢浮宫)

4.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旅游资源详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于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旅游资源概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5.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A、调查准备阶段,a、成立调查小组b、制定调查工作计划c、收集整理资料.B、实地调查阶段,本阶段是在前述准备工作,特别是在第二手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获得调查区域旅游资源详尽的一手资料。一般分为初步调查和重点调查两个阶段。C、文件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两阶段收集到的文字、照片、影像、地图等进行整理

总结,进行图文资料编辑,绘制各种图样,编写旅游调查报告。

6.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A、文案调查法,通过收集旅游资源的各种现有信息数据和情报资料,从中摘取与资源调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B、野外实地踏勘法,这是旅游资源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调查人员通过观察、踏勘、测量、登陆、填绘、摄像等形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及对调查对象直观系统的感性认识。C、询问调查法,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或开座谈会的形式向有关人员了解旅游资源情况,以获得更多信息,为实地勘察提供线索的辅助调查方法。D、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定位仪、测量仪和遥感技术。

7.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做出评判与鉴定的过程。

8.旅游资源区划的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以及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配置相应的旅游产业,建设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扬长避短形成合理的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9.旅游资源区划的意义: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长期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反映旅游资源形成的区域旅游地理环境背景和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利于统筹安排区域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旅游点与旅游地的系统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各地的旅游活动特色,组合设计与开发相关旅游产品,统一开展促销活动和组织客源;有利于旅游业与区域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10.旅游资源区划原则:A、旅游资源区划的一般性原则。a、地域性原则,广大的旅游地理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受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b、发生学原则,考虑旅游资源形成和演化过程上的相对一致性,把发生学上相对一致的旅游资源群体划入同一区内;C、多级序原则,只有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划分旅游资源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等级层次旅游资源区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程度的大小,以及区际的客观从属关系。B、旅游资源区划的具体原则。a、突出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约旅游资源形成、特征、功能、属性和利用方式的主导因素,从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区。b、资源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的共同性、特征的类似性、功能的通用性、形态的共通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多重含义。

C、资源完整性原则,它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中心地的重要性;二是旅游资源区域系统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三是同一旅游资源地域的连续性。d、与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相协调原则,旅游资源区划应可能在行政区范围内进行,也要注意交通便捷性。

11.我国10个旅游资源区的分布特征:1.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东北部,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色是山

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森林密布。2.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本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中心。3.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东南沿海中部,行政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客源地。4.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国境线的一级旅游资源区。5.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的德庆、三水、汕头等地。区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它是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资源区。6.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它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7.西北“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8.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配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古老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9.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全部。10.台港澳旅游资源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12.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1.景点或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这项工作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旅游开发工作的出发点。2.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问题,主要是指交通、通信条件、包括交通线路、交通设施、交通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设施等。3.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4.完善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根据客源市场的变化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对从业人员不断进行提高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达到完善旅游服务的目标。5.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市场开拓工作,一方面是将景点建设及旅游活动的设置与旅游需求趋向联系起来,即根据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介加强宣传促销,将旅游产品介绍给旅游者,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客源,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6.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在旅游从业者和当地群众间树立资源保护的观念,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融入旅游地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保护旅游资源机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从而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7.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该项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政策;制定方便外来旅游者出入境的管理措施;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旅游观念,养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习惯等。

13.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内容:旅游区性质定位、规划范围与规模、规划分期实施目标、总体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客源市场分析、投资效益估算等诸多方面。

14.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促进了旅游地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会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很多地区旅游收入成为环境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于看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是旅游地区的政府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对于地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去,此外,通过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教育功能,使旅游者懂得作为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行为的准则。2.促进了旅游地人文环境的良性变化:促进旅游地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改变旅游地居民的社会地位,甚至促成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生内容与发展的助推器,主要表现在旅游创汇与平衡收支、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保护,旅游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在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中促进创新,推动人类文化进步,旅游者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渴求,提高旅游地保护历史文化的自觉性,旅游收入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使得一些已经被遗忘或被弱化的民族或地方文化获得保护和发展。

15.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对生物资源的不利影响;旅游活动对大气的污染;对地表和土壤的冲击。2.旅游对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干扰了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旅游地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加速了文物古迹的破坏。

16.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就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与规划区域。

17.各主体功能区的保护性开发要点:1.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该区域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严格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旅游开发过程中新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特别加强旅游环境影响评价;2.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旅游发展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旅游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3.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措施主要如下所述: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建立动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监控和调整机制。

18.旅游经济区的概念:旅游经济区属于产业概念,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依托的区域经济体系,它是以十分完美的旅游产业体系为表征的行政区划单位,要求旅游产业链十分发达,旅游产业群高度聚集。

19.旅游经济区的主要特征:1.区位特征,靠近具有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大中城市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更容易形成结构完整、产业完善的旅游经济区。2.空间特征,旅游经济区在空间形态上通常表现为区域空间的高度整

合和聚集。3.资源特征,旅游经济区的成功构建往往依托于一些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甚至是一些具有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4.产业特征,旅游产业的聚集发展是旅游经济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旅游产业链结构要十分完善和发达。

20.区域旅游合作的定义: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第五篇:地理学论文

对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初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艺设13-1 孙小翔

摘 要 :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不断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边缘区各功能类型的城镇组团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也应是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出发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要正确引导工业发展方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配套合理;要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仅此谈些个人看法,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 :城镇、边缘区、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混合的土地利用带,是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农业用地不规律(有很大随机性)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随着中心城市规模、吸引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城市边缘区是特指大中城市附近的一种不连续的空间现象,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由于城乡经济的共同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与一般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密度、生产力布局、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具有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特性。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变化速度要更快,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3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3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3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3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4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4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4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4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5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5

(一)产业主导模式。...................................................................................................5

(二)旅游发展模式。...................................................................................................5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6

(四)卫星城镇模式。...................................................................................................6

(五)交通主导模式。...................................................................................................6

(六)园区模式。...........................................................................................................6

参考文献................................................................7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

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成因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式扩张过程中首先影响到的地区,也是接受城市辐射作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对推动边缘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1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引起产业转移现象的发生,即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带动生产要素的转移,给边缘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加快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产业转移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辐射更直接、更显著、更广泛地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它是当前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里,而城市中也存在着隐形失业集群或就业不充分的人口。如以前作为就业主要对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现今有的处于饱和,有的企业已买断工龄、重组甚至破产、关闭,对安置劳动力已难有多少空间。这就使得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有可能到边缘区来就业和发展。这些都使得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的积聚迅速提升,使其发展较以往更有主动性,与城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少。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强,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生产力分布现状分析,城市边缘区也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沃土。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宽松的开发条件,使边缘区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中,土地利用和规划无疑是形成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基础环节。当前,也正是在这方面,各地存在不少问题。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边缘区这一快速发展地带,存在管理不严、政策引导不当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用地布局混乱,结构比例失衡,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布局零散,既破坏了居住环境,也不利于工业自身发展。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边缘区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边缘区土地非农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容易造成土地投机,农民拥有耕地数量减少,农业兼业化经营,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都容易出现下降趋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

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道路网分布和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低,功能不明确,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煤气管道无法铺设;排水排污不分,排量有限,导致经常内涝;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边缘居民区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成为边缘区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制约了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

城市的“扩散效应”在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和重复,经济发展被动,技术含量低。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环境恶化问题比中心城市还严重。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由于特殊的空间区位,其城镇发展和空间拓展在镇区自身的生长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城市扩张、镇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以及大型项目的多元推动,从而使这类城镇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

(一)产业主导模式。

由于市中心区过于饱和、房租地价、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原因,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区迁移到边缘区小城镇,大部分新建的大型工业企业也布局在边缘区小城镇。工业布局和产业集群促进了边缘区小城镇社会、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主导发展模式

(二)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依托自身的风景名胜进行旅游发展,服务主体主要是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大多数旅游发展型城镇与城市中心保持着紧密联系,又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既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又没有被完全城市化,生态环境状况比较理想,有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乡野情趣。边缘区旅游城镇现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类旅游城镇的发展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结合衔接,加强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

即以农业重点产品和行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一模式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地理环境等,来确定该地区的种植业,充分发展壮大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作物,并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带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以本地区企业为依托使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四)卫星城镇模式。

卫星镇的发展依托于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卫星城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五)交通主导模式。

许多城镇因优越的交通运输而发展起来,流通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依托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加工型、商贸型、流通型城镇。可兴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着力扩大物流规模。在交通优越的区段,可积极扶持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的发展,组建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原材料加工和零部件装配。

(六)园区模式。

即在园区内建有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地域,通过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群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等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Peter Hall著.陈闽齐译.城市的未来.国外城市规划.2004/4.[4]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 [5]吴红莉,吴柏清.我国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7)[6]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7] 钱俭.城市边缘区发展困境及摆脱途径——以杭州市转塘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06)[8] 王正新.扩大消费需求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J].中州学刊.2010(03)[9] 王林,张文祥.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10] 夏瑾瑶.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02)

下载旅游地理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地理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

    一、单选 1、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 我国大陆最新的火山是:阿其克库勒火山。 3、 “三山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形容的风景名胜是:武夷山。 4......

    旅游地理学试卷

    一、单选 1、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 我国大陆最新的火山是:阿其克库勒火山。 3、 “三山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形容的风景名胜是:武夷山。 4......

    旅游地理学实习

    旅游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海南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开发建设情况和海南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开发建设情况,参观游览南丽湖旅游度假区 2.通过......

    旅游地理学5篇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

    旅游与地理学

    旅 游 与 地 理 学 旅游与地理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当中的自然风光资源都是以自然地理景观为基础的。其中种类很多。自然风光资源就使......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

    旅游地理学考试必备

    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旅游动机:是指直接引发个体的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旅游项目的心理动因......

    《旅游地理学》作业答案

    《旅游地理学》作业答案一、选择题1、对于一个旅游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对(A)进行测算。A.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B.心理容量和生态容量C.设施容量和生态容量D.空间容量和心理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