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结课论文

时间:2019-05-14 16:4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学结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学结课论文》。

第一篇:地理学结课论文

浅谈“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

地理学结课论文

目浅谈“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 姓 名

顾珍珍

号 150720105 学 院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专 业 15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 宋桂萍

2016 年4 月 19 日

浅谈“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地理学与测绘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准确把握地理学与测绘学的联系是应用和发展测绘学重要前提。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现代的测绘学是一门研究与地球有关的基础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论基础,空间遥感对地观测得到的全球变化信息已被证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理学的发展与测绘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测绘、地球基础空间信息、现代测绘学发展 地理学与测绘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测绘学的5个主要学科分支: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

1.1 地理学与大地测量学

大地测量学是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地球的整体与局部运动和地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地理学与大地测量学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交互重合。它们都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不同的地理学的研究方向更加侧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等。

大地测量学科中大部分定义和理论(如椭球面、大地水准面、高斯投影等)来源于地理学科可以说地理学是大地测量学产生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理学的多个分支相互交叉,已成为推动地理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1.2 地理学与摄影测量学、遥感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传感器拍摄的影像,研究并确定被拍摄目标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与技术。利用摄影测量和遥感可以产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图(DRG),浅谈“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

有利于绘制更精准的地图、掌握更准确的地理信息,促进地理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遥感技术与地图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地图信息源的数量及质量,形成了新的成图方法。

1.3 地理学与地图制图学、地理信息工程

地图制图学研究对象是地图,包括地图的实质、地图制作的理论和技术、地图应用的理论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将地球或其他星球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表示成地图,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成果是地图。

地图制图学在长期发展中与地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测量学一直是地图的信息源,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把地图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并视之为成果表达的重要方式。

地理信息系统更加强调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近年来地图生产、研究及应用的计量化,使各种信息源数据的处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地图应用分析的定量化等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扩大了可能制图的领域,增加了地图内容的深度,提高了制图生产的效率。

GIS与地理学的结合,有助于地理学家分析区域性或全球性一系列的地理问题,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内部的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演化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方式及动力学机制。虚拟GIS的发展,地理学家通过所建立的虎拟境界,亲自感受和认识复杂的关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数据的空间关系和物理关系,深化对其内部机理的认识,探索数值模拟及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1.4 地理学与工程测量学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工程建设在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变形监测需要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特征,分析评估建筑物的安全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设法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1.5 地理学与海洋测绘学

海洋测绘学测量对象可以分解为两类: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海洋测绘学为研究地球形状、海底地质构造运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提供必要资料的工作,对水文地理学发展有推动作用。测绘学与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药地理学,以及异特殊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1 地貌学与测绘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专业软件,结合普通地貌学以及地形分析的原理,制作城市人工地貌系列图。

2.2 气候学与测绘学

浅谈“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气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环境条件,利用气候资源和躲避气候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天气情况,GNSS气象探测是一个崭新的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以DEM、月均温差、月平均日照百分率以及地理纬度、赤纬等为基础数据,通过潜在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化实现和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推算两个过程。

2.3 水文地理学与测绘学

水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性质、形态特征、变化和时程分配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也是水文学下属的分支学科。水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水文学相结合而产生的学科。从地理科学的范畴来看,水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各种水体本身又是地理环境的基本单元。

2.4 土壤地理学与测绘学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对野外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剖面形态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和分类,绘制土壤图,编写调查报告。这是土壤地理学传统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调查和制图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装备已有很大改进。如土壤的遥感遥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土壤制图的自动化等,为土壤地理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现代化新技术。

现代地图学理论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地图及地图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使地图学基础理论及地图学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现代地图学理论的提出,对进一步阐述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建设,认识地图学与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关系,理解现代地图制作与应用的特点,揭示现代地图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都具有指导作用。

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研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当然,由于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可以对某一要素进行部门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是在地理学综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与一些相邻学科虽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不仅在其研究的客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论上有着共同的基础──综合性。因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测绘学是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测定、采集之意)、处理、描述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包括:研究测定、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确定自然和人工物体、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属性,制成各种地图(含地形图)和建立有关信息系统。

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状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学科。

浅谈“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

测绘科学、地理科学、地球科学都应属于地学范畴,是密切相关的学科,三者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彼此渗透,各有侧重.测绘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对传统的测绘学科作出深层次的创新。

地下矿产资源的卫星遥感测量,通过建立综合性实验站和使用遥感技术,观测自然地理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形式、动态过程,获取范围广和连续的各种自然地理信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模拟实验建立系统结构模式和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地理学与测绘学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测绘学辅助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地理学的长久历史也为测绘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地理学论文

对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初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艺设13-1 孙小翔

摘 要 :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不断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边缘区各功能类型的城镇组团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也应是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出发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要正确引导工业发展方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配套合理;要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仅此谈些个人看法,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 :城镇、边缘区、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混合的土地利用带,是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农业用地不规律(有很大随机性)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随着中心城市规模、吸引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城市边缘区是特指大中城市附近的一种不连续的空间现象,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由于城乡经济的共同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与一般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密度、生产力布局、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具有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特性。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变化速度要更快,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3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3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3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3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4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4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4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4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5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5

(一)产业主导模式。...................................................................................................5

(二)旅游发展模式。...................................................................................................5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6

(四)卫星城镇模式。...................................................................................................6

(五)交通主导模式。...................................................................................................6

(六)园区模式。...........................................................................................................6

参考文献................................................................7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

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成因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式扩张过程中首先影响到的地区,也是接受城市辐射作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对推动边缘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1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引起产业转移现象的发生,即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带动生产要素的转移,给边缘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加快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产业转移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辐射更直接、更显著、更广泛地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它是当前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里,而城市中也存在着隐形失业集群或就业不充分的人口。如以前作为就业主要对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现今有的处于饱和,有的企业已买断工龄、重组甚至破产、关闭,对安置劳动力已难有多少空间。这就使得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有可能到边缘区来就业和发展。这些都使得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的积聚迅速提升,使其发展较以往更有主动性,与城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少。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强,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生产力分布现状分析,城市边缘区也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沃土。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宽松的开发条件,使边缘区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中,土地利用和规划无疑是形成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基础环节。当前,也正是在这方面,各地存在不少问题。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边缘区这一快速发展地带,存在管理不严、政策引导不当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用地布局混乱,结构比例失衡,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布局零散,既破坏了居住环境,也不利于工业自身发展。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边缘区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边缘区土地非农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容易造成土地投机,农民拥有耕地数量减少,农业兼业化经营,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都容易出现下降趋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

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道路网分布和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低,功能不明确,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煤气管道无法铺设;排水排污不分,排量有限,导致经常内涝;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边缘居民区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成为边缘区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制约了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

城市的“扩散效应”在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和重复,经济发展被动,技术含量低。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环境恶化问题比中心城市还严重。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由于特殊的空间区位,其城镇发展和空间拓展在镇区自身的生长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城市扩张、镇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以及大型项目的多元推动,从而使这类城镇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

(一)产业主导模式。

由于市中心区过于饱和、房租地价、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原因,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区迁移到边缘区小城镇,大部分新建的大型工业企业也布局在边缘区小城镇。工业布局和产业集群促进了边缘区小城镇社会、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主导发展模式

(二)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依托自身的风景名胜进行旅游发展,服务主体主要是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大多数旅游发展型城镇与城市中心保持着紧密联系,又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既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又没有被完全城市化,生态环境状况比较理想,有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乡野情趣。边缘区旅游城镇现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类旅游城镇的发展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结合衔接,加强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

即以农业重点产品和行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一模式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地理环境等,来确定该地区的种植业,充分发展壮大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作物,并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带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以本地区企业为依托使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四)卫星城镇模式。

卫星镇的发展依托于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卫星城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五)交通主导模式。

许多城镇因优越的交通运输而发展起来,流通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依托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加工型、商贸型、流通型城镇。可兴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着力扩大物流规模。在交通优越的区段,可积极扶持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的发展,组建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原材料加工和零部件装配。

(六)园区模式。

即在园区内建有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地域,通过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群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等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Peter Hall著.陈闽齐译.城市的未来.国外城市规划.2004/4.[4]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 [5]吴红莉,吴柏清.我国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7)[6]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7] 钱俭.城市边缘区发展困境及摆脱途径——以杭州市转塘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06)[8] 王正新.扩大消费需求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J].中州学刊.2010(03)[9] 王林,张文祥.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10] 夏瑾瑶.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02)

第三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旅游地理学论文

年 级: 2012 级

学 号:2012011014.2012011043、2012011028、2012011007

姓 名:罗松、周平、王小庆、黄宗瑜

专 业: 地 理 科 学

指导老师: 禹 真

摘要]:旅游城市化趋势,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而作为城市休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RBD的建设则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RBD形成的研究对于城市RBD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前景的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贵州省整体出发论证贵州省城市RBD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再从微观上对贵州省城市RBD所表现出的贵阳、遵义、等形态进行说明,以期对贵州省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 城市RBD 形成一、研究背景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通常直译为“游憩商业区”。这一概念由是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 C)和里克特(Rickert J E,1970)首次提出的。而在国内RBD研究的开山鼻祖

RBD的概念引入国内。1998年,保继刚和古诗韵对RBD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至此,学术界引起城市RBD研究的热潮。而对于RBD的形成的研究更成为城市RBD理论的探讨的一大亮点。

贵阳市素有“避暑之都”的称号,在我省地理位置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我省的省会城市。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虽然贵阳市的游憩商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贵阳城市RBD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已经形成以云岩区、南明区为框架,以观山湖区为蓝本,而贵州省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遵义市会议会址、风景优美的安顺黄果树瀑布等为游憩商务带。以下就将其形成机制进行详细说明。

二、从宏观上来看贵州省城市RBD形成的必要

自1995年保继刚引入RBD的概念,城市RBD形成机制的研究就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总结前人的研究再结合贵州省的实地情况,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关于贵州省建设城市RBD的必要性笔者将其总结为:四个需要和一个推动。2-1 贵州省市民游憩的需要

[1]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享受闲暇的时间普遍增多。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意味着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而广大城市居民更是长期生活在拥挤的环

他们急需利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放松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压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原来的城市公园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游憩需求。[2]于是一系列的广场、步行街等公共设施应运而生。但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昂贵的地价限制了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城市居民日益扩大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唯有建设集游憩和商业服务于一身的城市RBD,通过这个途径既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也可以通过商业活动收回成本。2-2 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做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并不缺乏旅游资源,例如贵阳黔灵山公园、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安顺黄果树瀑布等都是省内内乃至国内上都享誉盛名的景点。但是长期以来,贵州的一些景点在游客中的形象一直停留在旅游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州省部分地区旅游配套设施的缺乏。据笔者了解,贵州省极少有专营贵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服务的商家。这不仅会减少贵州的旅游收入更会影响到贵州省旅游形象的建立。建设城市RBD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再配合贵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贵州省的大多数地区变旅游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将不在遥远。2-3 城市发展的需要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而1977年

《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把城市创造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是人们经过无数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3]因此武汉市要发展,就要从各方面为市民服务,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大力建设城市RBD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2-4政策的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城市RBD的建设对于推动城市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贵州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该市的RBD建设。近年来贵州省在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和环境整治中,自觉地选择了以游憩功能开发为导向的策略。这在贵州省对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建设、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的改造、安顺市黄果树瀑布环境的整治、六盘水银杏之乡环境的维护等的开发就可见一斑。

三、从微观上看贵州省贵阳、遵义、安顺等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同国内外其它旅游城市一样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贵州省的许多城市RBD并不是像其它大多数地区一样表现出单核辐射式的发展方式,其RBD表现为具有多核心结构的贵州省贵阳、遵义、六盘水等游憩商务带。这是由贵州省的地理形态、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等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1 以贵阳市关山湖区游憩商务带的形成为例

观山湖区境内,有“两湖一库”:观山湖、金华湖、十二滩水库。金华

湖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最深处有20多米深。观山湖原来叫观山水库,库容量15万立方米。十二滩水库积雨面积3.75平方公里,水面积16.2万平方米,有效库容36万立方米。观山湖公园共占地5500余亩,其中森林面积4160亩,园内林木茂盛,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桃树等各种果树以及白玉兰、檫木、垂柳、杜英、鹅掌楸、二乔玉兰、法桐、枫香、广玉兰、桂花、红果冬青、厚朴、鸡爪槭、乐昌含笑、栾树、水杉、香樟、银杏、樱花、紫薇、柚树等各类树木,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根据Gets(1998)的研究:RBD的区位选择一般是依附于CBD,或者是与CBD重合。表现在实践上就是观山湖区的规划建设。观山湖区因为风景优美、情色迷人、综合开发的特征,是学者们公认的发展城市RBD的理想地段。因此观山湖区将成为贵阳市旅游地旅游者们的首选,虽然它的起步晚,但纵观全局,观山湖区将成为游憩带要成为必然,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精神享受。综上所述观山湖区具有其发展滨水旅游的优势,这就促使了贵阳游憩商业带的形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贵州省政府,要提升贵州省的旅游形象,深度开发贵州省旅游资源,完善贵州省旅游功能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带的建设。3-2 遵义市遵义会址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因此次会议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

转折点,所以遵义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地方,这为遵义市成为游憩商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加上贵州省政府和遵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将遵义市建设成贵州省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且对遵义市的环境打造成绿树成荫的优美城市。由于遵义市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遵义市内部都有各自规划的区域RBD区,其形成、形式以及分布也各具特色。

3-3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黄果树瀑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名人的游历、传播,成为知名景点,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安顺市及镇宁县对其进行了开发。1982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样就带动的黄果树瀑布走遍的商业金融,也另一方面带动了安顺市的商业金融,这也侧面的形成了游憩商务带。

四、总结

一个城市的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旅游业、金融、城市环境、社区与政府、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RBD的发展,影响RBD发展的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各种因素组成了RBD发展的互动型动力系统。⑴、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

RBD的形成首先要具备供需双方,即人的游憩需求、购物需求、城市商业、旅游业和游憩业的发展,构成了RBD形成动力机制中的游憩需求子系统;而游憩景观、游憩设施、游憩活动、服务设施构成

了游憩产品供给子系统,为需求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⑵、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

RBD的形成只具有需求和供给双方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游憩政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因素组成RBD的支持系统作为RBD发展的基础和支持条件;并通过由城市良好的形象、公众口碑宣传、广告宣传、便利的旅游交通、旅行社服务引导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中介系统对RBD进行宣传促销,引导和促进人们在RBD的消费。

总之,RBD的形成与发展,既要有持续旺盛的游憩需求,又要有持续的游憩吸引力,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城市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积极主动的宣传、培育和引导。因此,将RBD的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游憩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解决好影响RBD发展的各种问题,为RBD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四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我的旅游------成都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从以下就可以看出:

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

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

“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

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

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

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

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

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

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

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

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

第五篇:经济法结课论文

经济法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1124130 班级:11241 姓名:贾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织机构简便灵活、经营具有封闭性等优势而更受青睐。而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性,其人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股东转让出资应进行限制,这是保障公司股东的稳定性和公司健康运行所不可缺少的,司法实践中常常因立法的欠缺,不能真正保护股东的权益及维护公司正常的运行。本文,作者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 股权转让 问题研究与分析

引言:

《公司法》第72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第2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全面,个别条款甚至有失偏颇。本文将就《公司法》相关不足之处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股权与股权转让:

1、股权:

股权又称股东权,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权既是财产权,又是社员权。以其行使目的为准,股权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此种分类方法是股东权最为重要的分类方法,为日本学界通说,也逐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采用。

2、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权原则上归属于股东的自益权,但具有特殊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主要通过股权的买卖来实现,狭义的股权转让仅指股权买卖行为,而广义的股权转让则还包括赠与、继承、互易、夫妻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公司收购等特殊形式。

二、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1.股权转让自由原则——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股份的自由转让和股东的有限责任一起,被誉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股权转让自由和股东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司制度赖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即使是在兼具人合、资合双重属性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转让自由仍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股权转让限制仅为例外。

2.股权对外转让法定限制制度——股权转让自由原则的例外: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按受让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内转让)、另一类是第三人与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下称股权对外转让)。对于股权对内转让,《公司法》未作特别要求,只是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根据该规定,在我国,除非公司章程另有约定,否则股权对内转让只要出让方与受让方协商一致即可。而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性规定则占据了《公司法》第72条的主要篇幅。因此,如果我们从现行立法角度出发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法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主要体现为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

三、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

瑕疵出资指股东未缴纳出资、未足额缴纳出资或抽逃出资。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效,实践中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瑕疵出资股东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其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目前,我国理论界也是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的原始取得以对公司的出资为必要条件,股东不出资,即没有股东权,也不享有股份,其所签的股权转让合同当然无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出资瑕疵的股东仍具有股东资格,股权转让合同不因出资瑕疵而无效.我国《公司法》第28、200、201条将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发起人、股东应承担的责任规定为补足出资以及向已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从这三项条文分析,我国《公司法》没有否定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资格,但对存在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的效力未作规定。

2、转让部分股权权能的股权转让:

近几年来,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股东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而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例如,股东仅将其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转让,而保留公司经营管理权,或者,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转让,仅保留股权中部分或全部财产权益。对于此类新型案例,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的施天涛教授认为股权的转让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可见他认为不能仅仅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韩国学者也认为,虽然股份是由盈余分配请求权、表决权等多种权利组成,但不能分离其中一部分进行单独转让.美国学者克拉克对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反协议或特许条款,所有这些权利都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转让,而无需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董事和高级职员的同意。

股权的部分权能能否转让,或者说,以转让股权的部分权能为内容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将打破传统的“股权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很值得探讨。

3、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权转让: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向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认购权。但是立法没有规定其他股东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及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措施。对股权强制执行时股东如何主张优先购买权,《公司法》也未作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可能造成强制执行中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的现象。

4、股权的非协议转让问题:

上述几种情形均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除此之外,实践中还有股权的非协议转让,即由于一些法定事由的出现导致股权的转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形:一是由于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而导致的夫妻共有股权的分割;二是由于股东死亡而引发的股权继承问题;三是因股东生前对股权的遗赠行为而发生的股权转让问题;四是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的依法强制转让股权的问题;五是因股权出质所导致的股权主体发生变动的问题。新《公司法》只对股权继承和强制执行这两种情形做了规定,没有涉及其他情形。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股权非协议转让的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1)夫妻离婚分割共有财产、股权的赠与或遗赠等,也可能导致股东的增加或变更,是否当然允许,我国《公司法》没有涉及。

(2)对股权出质导致股权转让的情形,《公司法》没有规定。我国《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的规定明确了以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的,以公示(即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为质权成立时间。根据《物权法》第229条及208条,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股权优先受偿。那么,此时债权人能否取得股东身份呢?《公司法》的失语造成了另一个法律漏洞。

5、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超过50人上限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这将致使此种情形下的公司面临“违法还是死亡”的两难选择。法国针对此问题的做法是,股东超过100人的,原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一年内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否则公司必须解散(法国商法典第二卷《商事公司与经济利益合作组织》第223-3).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类似规定(《澳门商法典》358条.但是这种做法并不适合我国。首先,公司转型将使公司在短期内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增资一项,由于我国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差距很大,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融资问题。其次,解散公司不符合商事营业维持原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因股权转让导致的股东人数变更问题不作规定,会使法定的50名的股东人数上限很容易被规避,同时也对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造成冲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方式值得借鉴。日本《有限公司法》第8条规定除非有特别事由并经法院认可以外,股东总数不得超过50人,但因继承、遗赠致股东人数发生变更时,不受前款限制。第19条第8项规定:“因转让致使股东总数超过了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限制时,除遗赠外,其转让无效.这样既考虑到继承和遗赠的特殊性,又避免了公司的解散或变更形式,同时也维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四、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理论基础:

1、资本多数决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大股东的出资多,承担的风险大,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体现了对大股东利益的保护。大股东也会积极的行使其权利,规范的运营公司,以期实现其出资收益。由于实行资本多数决原则,公司股东会的决议通常反映并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和利益,公司董事会也为大股东所控制,按大股东的要求和愿望行事,少数股东的地位越来越弱化,为体现公司的民主与公平,应赋予小股东相应的权力以回应大股东可能发生的滥权或对其产生侵害行为。

2、股东利益保护的权衡:

资本维持原则,又称资本充实原则,是指公司成立后,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产,以保证公司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维护债权人利益。资本充实原则体现在各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中,如为防止公司资本实质减少,各国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非法定情形,公司不得认购自己的股票等。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注册资本一经确定,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增减,公司资本的任意减少,会削弱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因此公司资本的增减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减少资本时,必须经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的章程,通知公司的债权人。允许债权人提出异议,或应债权人的要求提供担保,最后到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3、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股权转让即出资转让不会改变公司股份的总数,只是改变公司的股东,公司的注册资本等不会因此减少,从资本不变原则而言,不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所以无须债权人同意。但是其人合性的特点要求对公司股权转让有一定的限制。在国外立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转让有不同的规定或限制,但总而言之,对内转让并无太多的限制,但允许章程加以限制。差别主要在于对外转让的限制上,有些国家的公司法对转让出资的价格也做了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对外转让须经过半数以上的股东表示同意,但未对可否由股东指定他人购买,优先权行使的期限,不同意转让自行购买的期限及价格的确定等问题做相关的规定。

虽然综观以上可知多数国家做了相对严格的限制,以维护公司的人合、封闭性。但我认为公司成立是基于股东间的彼此信任合作,股东退出公司,不一定是对设立公司时自己承诺的一种违反。面对控股股东的危害,小股东无义务对自己的承诺,承担全部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在严格限制的同时,应给小股东留好救济通道,这样才能保障投资者的积极性,及维护公司内部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语: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是公司法的重要制度,公司法赋予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的权利,股东可以自由地转让其持有的股权。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转让制度仍处在发展之中,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要求每个国家都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其成长。公司企业法律问题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新问题还会不断产生,由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并注重实践,讲法律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推动经济腾飞。

下载地理学结课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学结课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关结课论文

    浅谈报关员记分考核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07-2班 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

    工程地质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 学号11160271 编写姓名 冉晨路专业班级土木1103 所属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提交日期 2013年4月30日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 姓名:冉晨路 学号:111......

    纳米技术结课论文

    “纳米技术”结课论文 ——纳米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以前提起“纳米”这个词语,只知道是一个长度单位,对其了解甚微,而随着近几年纳米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感觉“纳米......

    纳米技术结课论文

    纳米技术 学院 : 姓名 :学号 : 指导教师: 论文特色: 本论文详细的介绍了关于碳纳米管技术的各种制备方法,以及一些新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思路,体现了这种新型材料的优缺点。 摘要: 概......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红楼梦读后感 ——论宝黛的爱情悲剧 红楼一梦醉千年,木石情缘终难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是只有那阆苑仙葩陪得上美玉无瑕,又如何生的金玉巧弄良缘话。 宝黛的......

    民俗学结课论文

    《博弈论基础》 课程结课论文 学生姓名: 张文 学 号: 120203111 班 级: 工业工程121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题目:从《茶馆》看老北京民俗变化 1 清朝末年,由于八旗子弟在无所......

    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结课论文 在开始上博弈论这门课之前,我几乎对它一点都不了解,连“博弈”这个词都很少听过。我是听同学说这门课不错、很好玩,所以我就选了这门课。第一节课给我留下的印......

    孙子兵法结课论文

    那件事如果发生在现在我就不会那么处理了 对于11月29号晚上的那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虽然后悔,但是我必须接受事实,勇敢的承担起来,我确实是错了。如果上天还能给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