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学课程思想论文
浅谈赫特纳的地理学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摘要 德国的赫特纳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体系与区域分异的研究,并以地理学的区域性这一中心思想,贯穿于对地理学的性质、内容、研究方法、思考原则的认识之中。区域地理学若在理论深化与方法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仍将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其它专题研究的基础,区域地理学同样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赫特纳
思想
地理教学
影响
1赫特纳的地理学思想
赫特纳在地理研究中持区域观点,注重空间知识的“发现”。他认为一旦踏入某个地区,首先要取得对该空间范围的景观认识,这在主观方面是必须多次重复进行的活动;进一步确定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空间关系,它势必引起定位观测工作的进行;了解这个地区地理事物的内容和本质,深入揭示每一种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一般的“空间定位观测”已经不够,还要求对各种有形、无形的“地理流”,进行在统一尺度上的方向、速率、强度、变化、直至整体效应的判断。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综合揭示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分支。地理学历来有专题研究和区域研究两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法,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区域性研究特点的体现。赫特纳发挥了,认为地理学的主题是地理区域间的相互差异研究,“作为地球表面区域的地理学”要在空间排列这个观点下从总体去认识地球上区域这一复杂实体,并延伸到自然与人文领域。19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的区域地理学著作,均按李希霍芬和赫特纳的6个部门(地、水、气、植物、动物、人)单独地进行研究,相互联系甚少。在德国被称为“区域地理学模式”,各国地理学深受其影响。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点上,侧重历史的、发生学的分析。体现了鲜明的区域观点。现代区域地理学应为广博基础上的综合,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而且包括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会政治行为;并体现于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哲学命题的研究中。需从区域结构、功能研究与过程联系,着力于真正的综合。现代区域地理学有强烈的实践性,在探明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基础上,通过区域整体结构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分析,把握区域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为区域开发、区域协作与交流提供科学依据。
2赫特纳的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立足区域地理思想,注重学生的区域思维培养
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从而学好区域地理知识。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所以,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四.分析地区的条件,拓展学生知识
如关于中东地区的教学。“中东地区”或“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欧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两洋”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1.重要的地理位置: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周围有五海,分别是地中海、黑海、里海(湖)、阿拉伯海和红海。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石油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匮乏的水资源:中东的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特点:全年高温少雨。中东水资源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多国共用。文化差异:(1)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2)中东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3)阿拉伯国家--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巴勒斯坦地区。通过这些知识分析和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
2郭永盛、王庆《自然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183页 3 王民,地理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5 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第二篇:地理学论文
对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初探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艺设13-1 孙小翔
摘 要 :随着城市外延式扩张的不断加速,城市边缘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边缘区各功能类型的城镇组团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空间与社会单元,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也应是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出发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要正确引导工业发展方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配套合理;要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仅此谈些个人看法,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 :城镇、边缘区、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混合的土地利用带,是从城市到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农业用地不规律(有很大随机性)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随着中心城市规模、吸引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城市边缘区是特指大中城市附近的一种不连续的空间现象,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由于城乡经济的共同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与一般区域相比,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密度、生产力布局、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具有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特性。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变化速度要更快,矛盾也更为错综复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3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3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3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3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4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4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4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4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5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5
(一)产业主导模式。...................................................................................................5
(二)旅游发展模式。...................................................................................................5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6
(四)卫星城镇模式。...................................................................................................6
(五)交通主导模式。...................................................................................................6
(六)园区模式。...........................................................................................................6
参考文献................................................................7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成因及现状
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成因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式扩张过程中首先影响到的地区,也是接受城市辐射作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对推动边缘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一)产业转移是边缘区发展的外部动力。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1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引起产业转移现象的发生,即某些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带动生产要素的转移,给边缘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急需的资金,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加快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产业转移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辐射更直接、更显著、更广泛地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它是当前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
(二)城市就业饱和导致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得以积聚。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里,而城市中也存在着隐形失业集群或就业不充分的人口。如以前作为就业主要对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现今有的处于饱和,有的企业已买断工龄、重组甚至破产、关闭,对安置劳动力已难有多少空间。这就使得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有可能到边缘区来就业和发展。这些都使得边缘区的人才和资源的积聚迅速提升,使其发展较以往更有主动性,与城市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少。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强,已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生产力分布现状分析,城市边缘区也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沃土。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宽松的开发条件,使边缘区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二、城市边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边缘区发展中所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中,土地利用和规划无疑是形成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基础环节。当前,也正是在这方面,各地存在不少问题。
(一)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边缘区这一快速发展地带,存在管理不严、政策引导不当等诸多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用地布局混乱,结构比例失衡,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布局零散,既破坏了居住环境,也不利于工业自身发展。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造成边缘区土地的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边缘区土地非农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容易造成土地投机,农民拥有耕地数量减少,农业兼业化经营,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都容易出现下降趋势。
(三)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
城市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道路网分布和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低,功能不明确,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的基本要求;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煤气管道无法铺设;排水排污不分,排量有限,导致经常内涝;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边缘居民区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成为边缘区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制约了边缘区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四)城市的“扩散效应”对边缘地区的副作用。
城市的“扩散效应”在给周边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和重复,经济发展被动,技术含量低。这些因素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环境恶化问题比中心城市还严重。
三、城市边缘区发展主要模式
大城市边缘区的城镇由于特殊的空间区位,其城镇发展和空间拓展在镇区自身的生长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城市扩张、镇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以及大型项目的多元推动,从而使这类城镇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
(一)产业主导模式。
由于市中心区过于饱和、房租地价、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原因,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由内城区迁移到边缘区小城镇,大部分新建的大型工业企业也布局在边缘区小城镇。工业布局和产业集群促进了边缘区小城镇社会、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主导发展模式
(二)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依托自身的风景名胜进行旅游发展,服务主体主要是中心城区和外地游客。大多数旅游发展型城镇与城市中心保持着紧密联系,又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既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又没有被完全城市化,生态环境状况比较理想,有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乡野情趣。边缘区旅游城镇现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类旅游城镇的发展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结合衔接,加强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三)农业产业化主导型模式。
即以农业重点产品和行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一模式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地理环境等,来确定该地区的种植业,充分发展壮大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作物,并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带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以本地区企业为依托使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四)卫星城镇模式。
卫星镇的发展依托于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卫星城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五)交通主导模式。
许多城镇因优越的交通运输而发展起来,流通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依托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加工型、商贸型、流通型城镇。可兴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着力扩大物流规模。在交通优越的区段,可积极扶持综合物流和专业物流的发展,组建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原材料加工和零部件装配。
(六)园区模式。
即在园区内建有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地域,通过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群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等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Peter Hall著.陈闽齐译.城市的未来.国外城市规划.2004/4.[4]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 [5]吴红莉,吴柏清.我国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7)[6]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7] 钱俭.城市边缘区发展困境及摆脱途径——以杭州市转塘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06)[8] 王正新.扩大消费需求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新探索[J].中州学刊.2010(03)[9] 王林,张文祥.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10] 夏瑾瑶.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02)
第三篇:刘博-现代地理学思想论文
洪堡在地理学发展中 的地位及作用
作者:刘博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3010447
2013-11-28
洪堡在地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摘要:洪堡是古典地理学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地理科学大师。本文介绍了他毕生对地理学的研究经历和对地理学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从多方面总结了洪堡在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洪堡,地理学,贡献,作用
正文: 1.洪堡简介
1.1 洪堡基本资料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是19世纪的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并且对每个所涉猎的领域都有所贡献,所以他常被称为气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2 洪堡的研究经历
他的游历经历概括如下:1795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同年,随乃兄进了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韦迈地方的文学团体。1796年,他母亲去世,洪堡欲遂其漫游世界的志愿。从 1799年开始到南北美洲搜集标本和资料,于1804年回到欧洲。从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资料,先后计达21年。
1799年3月,洪堡觐见西班牙国王,请求赴美洲考察。那时,南美大部、中美全部以及北美的部分仍受西班牙辖制,严禁与他国通商往来。由于洪堡深谙地质学,又熟通采矿事务(他曾任普鲁士高级矿务巡察),得以说服国王相信此行对西班牙大有好处,譬如探明新矿源。于是,洪堡和他的旅伴、法国植物学家邦普兰,持皇家特许护照,同年6月5日于西班牙北部科鲁纳港起锚,开始美洲之旅。随船物品中,有象限仪、六分仪、磁力计、比重计、气压计、温度计、天蓝仪、空气纯度计、计时仪、莱顿瓶等等,凡是当时科学所能提供的精良仪器应有尽有。而所有这些,包括船资运费和日常开支,都由洪堡自费支付。行前他制订了最乐观的计划,甚至与船商谈妥几年后将标本运回欧洲的途径,并预付了费用。但他也估计到最坏的结局,因此立下了遗嘱。
7月16日,洪堡一行抵达位于南美东北角的库马纳(今属哥伦比亚);年底驻于加拉加斯。次年初春至七月,沿奥里诺科河南下,深入南美内陆;返回库马纳休整数月后,于同年11月穿越加勒比海,航行至哈瓦那。1801年3月至1802年秋,完成从卡塔赫那至利马的长途跋涉,直抵亚马逊河源头。1802年5月中,在地震频繁的基多,洪堡曾三度攀上皮钦查火山,观察到脚下600米深处吞吐不息的蓝色火苗,并在36分钟内精确记录下15次明显的余震。而在当地居民中,则传闻有一个不怕死的德国人把火药投进火山口,结果引发了地动。两周后,他又登上海拔6300余米的钦博拉索山。当时既没有登山运动,也没有“记录”一说;在洪堡之前,也许曾有人比他爬得更高,但似乎没有过翔实的记载和精确的测高,所以洪堡的这次攀登便成为人类登山史上的首次纪录。若干年后,当他得知喜玛拉雅山远远高过钦博拉索山的时候,非常沮丧,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登上的钦博拉索山是世界最高峰。
1802年10月,洪堡一行走出安第斯山区,准备经太平洋沿美洲西岸北上。1803年3月到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途中,洪堡注意到一股沿南美西岸向北流动的洋流,测出了流速和水温。他把它叫做“秘鲁寒流”,但后来很多地图上都标作“洪堡寒流”。
在墨西哥逗留一年后,1804年4月洪堡再赴古巴;继而前往美国,取道费城,于6月初来到华盛顿,被待为国宾,一路由国务卿麦迪逊、财政部长盖拉丁、科学家桑顿等人陪同。总统杰斐逊设家宴款待洪堡,并留他住宿总统府。杰斐逊是科学迷,与洪堡有共同的话题,但杰斐逊最感兴趣的还是洪堡穿行美洲的经历,他的大量地图、记录、数据,他对美墨边境一带的详细描述,等等。因为上一年,美国刚从拿破仑手中购得中部大片区域,使国土面积猛增一倍,而杰斐逊此时正拟派员考察新区,并且雄心勃勃,最终要让美国领土贯通东西两大洋,所以洪堡来得正是时候。洪堡喜爱这个新兴的国家,但他也看到,种族歧视特别是畜奴制阻挡了美国继续前进,临行前在给桑顿的致谢信中提到:自由必须以公正为前提,没有公正就不会有持久的繁荣。
1804年6月30日,洪堡与邦普兰登上“幸运号”,告别美国返 回欧洲。
他的旅行既包括探险:他沿奥里诺科河航行,证实了它同亚马孙水系相连;又包括科学调查:他收集了六万种植物,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前所未闻的物种)。他研究了沿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为了纪念他,那里的洋流目前仍名为洪堡流)。他还研究了美洲的火山并且注意到了它们直线型的分布,其走向似乎是沿着一条深埋在地壳中的裂缝。他测量了从地极向赫道移动时磁强的下降,以及随着高度增加时温度的下降。他观察了一次密集的流星雨,他的报告促进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科学兴趣,为克拉尼*和比奥*的成就了道路。他还写了善于印度古迹的调查报告,又使欧洲了解了秘鲁海鸟粪的肥效。他第一个看到了横切巴拿马开凿运河的可行性---一个世纪以后由于戈嘎斯*的努力终于变成现实,在厄爪多尔,他甚至登上了一万九千英惊同的钦博拉索火山,这一记录保持了一代人的时间没有被打破。返回欧洲的中途,他在新生的国家美国暂作停留并且访问了杰弗*总统。回到巴黎后,洪堡用扣人心弦的生花妙笔撰写了旅美纪游(他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也有艺术 的天赋),并且创办了国际地磁研究学会。他同盖吕萨克*合作进行了大气组成的实验。有些人把他看作是欧洲仅次于拿破仑的最令瞩目的人物。他建议在世界地图上,使用等温线(标志相等的温度水平的线)来作为理解我们行星的地理以及行星上生命的一种方法。1829年他接受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邀请,对他统治下的广阔无垠的亚洲缰土进行考察,洪堡在一次旋风般的旅行中完成了这项工作。最后,年逾七旬的洪堡开始整理他在一生中收集到的知识,并撰写《宇宙》一书,顾名思义,这是一部意在包罗万象地描绘地球的书,并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描绘的书。确实,在洪堡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具备他那样迅捷的头脑的人,曾经这样充分地认识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具备如此丰富的知识来撰写这样一部巨著。幸运得很,尽管他动手写书时已经很晚,他的异乎寻常的高龄,仍使他完成了全书的写作,虽然最后一卷―—第五卷在他死后才出版。
这是一部文体绚烂的作品,有些渲染过分,但仍不失为科学史上的卓越著作,是第一部分相当准确的地理学和地质学的百科全书。几乎可以说,洪堡在这部书里奠定了地球物理科学的基础。
他在九十岁时去世,受到了国葬的优待,全欧学术界为他的逝世深感悲痛。
2.洪堡的成就及贡献
2.1 地理方面成就总结
洪堡早年在普鲁士矿产部从事植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1793年任高级矿务师。后从事野外考察、著书和讲学。曾考察过西欧、南北美洲、北亚和中亚等地。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主要贡献有: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6 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有关自然或物质世界的知识可分为3类:①按形态和内容作分类研究的现象,即根据相似的特点而分类的现象(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它们是系统的科学,是描述自然史或自然现象志。②讨论现存的各现象组合的历史科学——动物、植物和岩石的发展史。它们研究的是地球的历史。③地球科学。研究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或排列。洪堡对这一类曾下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地理学、地球理论、自然地理学等。他称地理学为“地球描述”,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洪堡注重野外观察和现象的描述,其科学研究方法是经验的和归纳的。2.2 洪堡的主要著作
他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30卷,《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1810年),《植物地理论文集》(1805年)等。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5月至11月共25个星期,行程达15480公里。从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亚细亚》3卷。在1830~1848年间,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于普法两国之间,有暇则致力于他毕生大著《宇宙》一书。《宇宙》共计5卷,第5卷于洪氏逝世后始出版。洪堡积26年之努力完成的《宇宙》这部巨著,该书以优美的文字、厚实的内容和富有启发性的论点吸引了广大读者。
洪堡的科学成就和著作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纪念洪堡,德国建有洪堡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研究。五卷本的《宇宙》(德文: Kosmos),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尝试。
《宇宙》(全名为《字宙:物质世界概要》)是洪堡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反映了他追求自然界统一的思想,汇集了洪堡一生的研究和发现,全书共5卷,分别于1845、1847、1850、1858、1862年出版。第1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2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说和人类致力于发现及描述地球的历史过程;第3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4卷讲地球,第5卷是根据他死后遗留下的大量笔记付印。此书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原理和区城地理研究的法则,是近代地理学最 为重要的著作。此书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几乎包括所有欧洲语言。
在《宇宙》一书中,洪堡用大统一的自然观描绘整个“宇宙”——自然界。1833年7月14日,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它是我一生的著作,应该反映我所强调的已经揭示和尚未揭示的各种各样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样一种现象。”1834年10月在另一封信里他又写道:“我产生了一种疯狂的想法,在一部著作中描述整个物质世界——即我们所已了解的天空和陆地里各种各样现象的整体。”洪堡在追求自然界大统一的时候,并不固执保守,相反却极具开拓精神。通过他的努力,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2.3 洪堡的地理学研究方法
没有谁曾经有过明白的见解,自然的各个要素之间,自然与人类之间究竟相互怎样依存又互为因果的。有之,实自洪堡。他始创地理学各种研究的方法:
一、综合的方法
将无数个别事实集合在一起编排之,然后用归纳法求得其普遍的法则。
二、比较的方法
比较相异地方相异的自然状况,发现相异之特性,实为近代地理学之指导原则。
三、探求因果法则的方法
一地自然现象之形成,不外是个单一自然现象因果之相互联系 结果,而人类生活也由于自然与人类因果相互之作用。这个近代地理学的通则,始创于洪堡。
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4洪堡其他方面的贡献
洪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他的活动不仅限于科学考察成果方面,对于科学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其他方面主要贡献还有以下几点:
(1)研究东方科学文献
洪堡对于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有极高的评价。在《宇宙》中他啧啧称道了中国重大的发现——指南针和活字版印刷。他赞美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劳和细心,并以古代所记的日蚀、流星、彗星以为例。他比较中国和希腊、罗马关于陨石的记载,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333年在中国历史上有16个记载,而希腊和罗马同时期却只有4个。(2)推广科学知识
洪堡之可纪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动了近代科学前进的力量。他 的旅行和书籍引起欧洲各国组织其他类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国派遣了贝格尔船去南美洲测量秘鲁、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响,而查尔斯·达尔文就是这只船上的博物学者。1828年,在柏林科学会议时,他曾提议世界各国应广泛建设气象台和地磁台,这一建议不久即为帝俄和英美诸国所采纳。他和友人卡尔·高司在高丁根城所组织的一个地磁学会,不久便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当时在各国所得之地磁报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变动的性能,因此创造了“磁暴”这个新名词。有人认为“像这样的科学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贵的果实”,而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个极年观测,间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3)提倡人人平等
同时,洪堡也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各类人种无论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同属于一科,而且不分轩轾的,有力地驳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时出版的一部当时极其风行的书《人种的不平等》,该书倡导白种人为优等民族的邪说。
3.洪堡对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洪堡治学涉及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方面,对地理学、生物学贡献尤大。(1)他确立了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用著作证明一切自然事物现象的联系性,并进而阐明自然现象由其内在作用的活动所形成的统一性,提出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诸自然要 素相互关系,综合统一体的观点。
(2)他近代人文地理学上地理唯物论始祖。
他认识到地球表面种种不同的形态对于其所在地居民的社会状况都有特殊的作用与影响,并由此推论到一地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基于地理条件的不但居民文化及安宁秩序基因于自然因素,就是国家政治也是自然的产物。他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只看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
(3)沟通地理通论与地理专论的联系
即由个别的事实,归纳求得普遍的法则;再用这个普遍法则,演绎和解释个别现象。将此原则应用于地理学的通论与专论,把两者有机地统一的起来。
自此以后,通论并非完全之理论,而必须以事实相引证;专论也非仅仅为事像之记载,必须以原则相解释。通论与专论相合而完成地理学之体系,于是乎近代地理学成立。(4)究明各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地理原因
洪堡无论研究任何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从个别现象去研究,如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者所研究的那样。他的哲学见识,是由此更进一步,使他立即去观察别的现象,去探求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甚至于涉及政治与历史上的事实。
由于洪堡、李特尔的巨大影响,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地理学是西方地理学的中心,英语圈、法语圈的地理思想很多也源自德国。对世界范围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德国地理学也起了重要作用。继洪堡、李特尔之后出现很多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思想的理论流派。
结束语: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等,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作者:刘博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3010447
2013-11-28 13
第四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旅游地理学论文
年 级: 2012 级
学 号:2012011014.2012011043、2012011028、2012011007
姓 名:罗松、周平、王小庆、黄宗瑜
专 业: 地 理 科 学
指导老师: 禹 真
摘要]:旅游城市化趋势,使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吸引的中心。而作为城市休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RBD的建设则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RBD形成的研究对于城市RBD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前景的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贵州省整体出发论证贵州省城市RBD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再从微观上对贵州省城市RBD所表现出的贵阳、遵义、等形态进行说明,以期对贵州省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省 城市RBD 形成一、研究背景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通常直译为“游憩商业区”。这一概念由是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 C)和里克特(Rickert J E,1970)首次提出的。而在国内RBD研究的开山鼻祖
RBD的概念引入国内。1998年,保继刚和古诗韵对RBD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至此,学术界引起城市RBD研究的热潮。而对于RBD的形成的研究更成为城市RBD理论的探讨的一大亮点。
贵阳市素有“避暑之都”的称号,在我省地理位置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我省的省会城市。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虽然贵阳市的游憩商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贵阳城市RBD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已经形成以云岩区、南明区为框架,以观山湖区为蓝本,而贵州省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为底蕴的遵义市会议会址、风景优美的安顺黄果树瀑布等为游憩商务带。以下就将其形成机制进行详细说明。
二、从宏观上来看贵州省城市RBD形成的必要
自1995年保继刚引入RBD的概念,城市RBD形成机制的研究就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总结前人的研究再结合贵州省的实地情况,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关于贵州省建设城市RBD的必要性笔者将其总结为:四个需要和一个推动。2-1 贵州省市民游憩的需要
[1]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享受闲暇的时间普遍增多。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意味着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而广大城市居民更是长期生活在拥挤的环
他们急需利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放松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压力。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原来的城市公园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游憩需求。[2]于是一系列的广场、步行街等公共设施应运而生。但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昂贵的地价限制了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城市居民日益扩大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唯有建设集游憩和商业服务于一身的城市RBD,通过这个途径既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也可以通过商业活动收回成本。2-2 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做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并不缺乏旅游资源,例如贵阳黔灵山公园、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安顺黄果树瀑布等都是省内内乃至国内上都享誉盛名的景点。但是长期以来,贵州的一些景点在游客中的形象一直停留在旅游中转站而不是目的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贵州省部分地区旅游配套设施的缺乏。据笔者了解,贵州省极少有专营贵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服务的商家。这不仅会减少贵州的旅游收入更会影响到贵州省旅游形象的建立。建设城市RBD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再配合贵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贵州省的大多数地区变旅游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将不在遥远。2-3 城市发展的需要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居住、工作、交通与游憩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而1977年
《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努力把城市创造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是人们经过无数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3]因此武汉市要发展,就要从各方面为市民服务,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大力建设城市RBD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2-4政策的推动作用
事实证明城市RBD的建设对于推动城市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贵州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该市的RBD建设。近年来贵州省在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和环境整治中,自觉地选择了以游憩功能开发为导向的策略。这在贵州省对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建设、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的改造、安顺市黄果树瀑布环境的整治、六盘水银杏之乡环境的维护等的开发就可见一斑。
三、从微观上看贵州省贵阳、遵义、安顺等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同国内外其它旅游城市一样贵州省城市RBD的形成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贵州省的许多城市RBD并不是像其它大多数地区一样表现出单核辐射式的发展方式,其RBD表现为具有多核心结构的贵州省贵阳、遵义、六盘水等游憩商务带。这是由贵州省的地理形态、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等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1 以贵阳市关山湖区游憩商务带的形成为例
观山湖区境内,有“两湖一库”:观山湖、金华湖、十二滩水库。金华
湖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最深处有20多米深。观山湖原来叫观山水库,库容量15万立方米。十二滩水库积雨面积3.75平方公里,水面积16.2万平方米,有效库容36万立方米。观山湖公园共占地5500余亩,其中森林面积4160亩,园内林木茂盛,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桃树等各种果树以及白玉兰、檫木、垂柳、杜英、鹅掌楸、二乔玉兰、法桐、枫香、广玉兰、桂花、红果冬青、厚朴、鸡爪槭、乐昌含笑、栾树、水杉、香樟、银杏、樱花、紫薇、柚树等各类树木,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根据Gets(1998)的研究:RBD的区位选择一般是依附于CBD,或者是与CBD重合。表现在实践上就是观山湖区的规划建设。观山湖区因为风景优美、情色迷人、综合开发的特征,是学者们公认的发展城市RBD的理想地段。因此观山湖区将成为贵阳市旅游地旅游者们的首选,虽然它的起步晚,但纵观全局,观山湖区将成为游憩带要成为必然,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精神享受。综上所述观山湖区具有其发展滨水旅游的优势,这就促使了贵阳游憩商业带的形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贵州省政府,要提升贵州省的旅游形象,深度开发贵州省旅游资源,完善贵州省旅游功能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带的建设。3-2 遵义市遵义会址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因此次会议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
转折点,所以遵义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地方,这为遵义市成为游憩商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加上贵州省政府和遵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将遵义市建设成贵州省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且对遵义市的环境打造成绿树成荫的优美城市。由于遵义市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遵义市内部都有各自规划的区域RBD区,其形成、形式以及分布也各具特色。
3-3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游憩商务带的形成
黄果树瀑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名人的游历、传播,成为知名景点,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安顺市及镇宁县对其进行了开发。1982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样就带动的黄果树瀑布走遍的商业金融,也另一方面带动了安顺市的商业金融,这也侧面的形成了游憩商务带。
四、总结
一个城市的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旅游业、金融、城市环境、社区与政府、媒体等因素都会影响RBD的发展,影响RBD发展的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各种因素组成了RBD发展的互动型动力系统。⑴、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
RBD的形成首先要具备供需双方,即人的游憩需求、购物需求、城市商业、旅游业和游憩业的发展,构成了RBD形成动力机制中的游憩需求子系统;而游憩景观、游憩设施、游憩活动、服务设施构成
了游憩产品供给子系统,为需求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⑵、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
RBD的形成只具有需求和供给双方是不够的,还需要由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游憩政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因素组成RBD的支持系统作为RBD发展的基础和支持条件;并通过由城市良好的形象、公众口碑宣传、广告宣传、便利的旅游交通、旅行社服务引导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中介系统对RBD进行宣传促销,引导和促进人们在RBD的消费。
总之,RBD的形成与发展,既要有持续旺盛的游憩需求,又要有持续的游憩吸引力,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城市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积极主动的宣传、培育和引导。因此,将RBD的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游憩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解决好影响RBD发展的各种问题,为RBD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五篇:旅游地理学论文
我的旅游------成都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一种无价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蜀文化资源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我们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推进成都文化旅游的纵深发展。“蜀文化”简而言之即蜀人的文明,是蜀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蜀文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徐中舒、蒙文通等老一辈史学家率先提出的,它是以一个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的文化(又称青羊宫文化),是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之后的考古学文化。蜀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以蜀文化为支撑,客观存在于“蜀”这个地域空间并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曾以时间为线索对蜀文化人文旅游资源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古蜀文明历史古迹遗址系列;秦汉与三国蜀汉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系列;唐宋至明清四川历史文物古迹、遗址、陵寝系列。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成都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成都作为蜀汉政权的首都,处于蜀文化的核心地位。成都的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优势,从以下就可以看出:
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城市是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而成,众多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岷山区域,金沙遗址、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新都区水观音、羊子山土台、古蜀船棺葬等遗址望帝、丛帝陵等均是古蜀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它们神奇、神秘和神妙,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还有有关古蜀的各种传说、文献和民俗,也是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文及传说,同样是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两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古蜀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三国文化影响深远,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地,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三国文化积淀在成都地区特别丰厚,在现今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武侯祠是三国文化中最主要的代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全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馆内拥有诸葛亮殿、刘备殿、刘备陵园、鼓楼、桂荷楼、琴亭等重要古迹,以及大量具有珍贵价
值的牌匾楹联和馆藏文物。三国文化长期以来已经渗透到成都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在人们的记忆中、市民的口碑中,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侯祠,成都的大街小巷,许多为人熟知的地名皆因三国而来,如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九里堤又称“诸葛堤”。
“诗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出成都优雅的人文氛围。灵秀的蜀地山川、古代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古代的“三苏”、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再到现代的巴金、郭沫若„„,虽然有的并没有出生在成都,但曾经在成都获得更多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如:我国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四十余首,其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还有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都到过蜀中,在成都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风流佳话而演绎的琴台、文君井等一系列古迹,还有薛涛望江楼、陆游祠、杨升庵桂湖,等等。诗宗文豪的创作活动为成都留下了魅力无穷的诗歌文化宝库,给成都营造出非常优雅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生活情调,使成都成为文化旅游的向往之都。
以青城山、青羊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本土宗教的重要载体。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成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设坛布道,晋唐以后宫观林立,极盛时达一百余座,称为“第五洞天”,自古为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炼之地。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成都青羊宫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殿内九米多高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像,堪为全国道观一流。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据《道藏辑要》记载,这里曾是老君为关令尹喜真人演法传道之所,后名青羊观,玄中观。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扩建后改名为青羊宫。
以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为代表的蜀禅文化旅游资源是佛教文化重要载体。佛教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佛教己传入蜀地。成都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镇,历朝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对蜀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入唐以后,佛教禅宗在蜀地发展极盛,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禅宗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
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
蜀中人,隋唐、两宋时期,蜀中佛教文化更一度冠盖于全国,以至于宋代第一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曾赞叹道:“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蜀中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成都著名的寺院有文殊院、昭觉寺、石经寺,宝光寺,灵岩寺等。众多的禅林古刹,既是众多佛教徒朝圣拜祖的圣殿,同时也构成了蜀文化的一大景观。
以马镇、平乐古镇为代表的古城古镇旅游资源是蜀地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距成都郫县县城9公里的古城镇古名“马镇”,又称马街,早在三国时代,蜀汉大将魏延曾在此屯兵养马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改称古城。古城内的蜀汉街古韵犹存,唐街古风遗响,宋街、明清街更是阡陌交通,人来车往。街道两旁的仿古建筑,旌旗猎猎,商贾云集,展现的是一派古文化、古街坊、古建筑的韵律。古城还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竹编、棕编、草编的“三编”之乡,其编织工艺源于宋代,产品精巧纤丽,远销东亚、东南亚一带,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古城的武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蜀汉时代就已开展。
成都周边有十大著名古镇,各具特色,或历史久远,或文化深厚,或建筑精巧,或依山傍水,或习俗奇异,或地理位置突出。其中,邛崃平乐古镇、大邑安仁古镇、黄龙溪古镇、洛带客家古镇都是成都市古镇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邛崃平乐古镇始建于隋代,史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安仁古镇秀美清丽;黄龙溪古镇以浪漫水乡表达浓郁的民俗风情;洛带古镇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
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品位独特。成都美食源远流长,川菜、火锅、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享有“中国美食之都”的美誉。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北方菜的代表鲁菜,具有干烧、干煸、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原料有江团、岩鲤、雅鱼等珍品以及银耳、竹荪、香菇等土特产。著名的菜点有:宫保鸡盯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赖汤圆、龙抄手等。醇香浓郁的川酒最能体现四川天府之国精髓,五谷精华和着四川人性格的火辣、善良、辛勤、勇敢、智慧都尽在川酒那醇、香、辣、回味悠长的酒水里被一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川几千年的文化、风俗都溶进了清洌、酣香的酒水里。另外,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说法,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当时各地首位。
以成都灯会、花会为代表的民间节庆旅游资源尽显蜀地遗风。每年的节庆盛会都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风纯朴,一向为人所称道。蜀地风范和遗风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至今仍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中,影响着一代代成都人。成都的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正月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一年一次,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郫县一带的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都江堰清明会和放水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