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时间:2019-05-15 03:3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第一篇: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浅析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摘 要:地理学思想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很少涉猎这一研究领域, 这与地理学思想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不相称的。在总结分析地理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学思想,教学思想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完整的理论体系、鲜明的学科思想,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基础性、鲜明时代性特色的现代科学。纵观历代地理学家,无一不是在其地理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地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因此,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地理学思想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理学思想在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地理学思想的体现和渗透。传统的地理教学,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和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地理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已成为影响地理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

2.地理学思想的内涵

2.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

第 1 页(共7页)

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2.2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它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2.3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地理学思想史的几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詹姆斯(P.E.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哈维(D.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3.地理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的作用

3.1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地理学思想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它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科学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地理学史上被否定的理论何止一个两个,也唯其如此,人们才应该更爱科学,更尊重科学,拂去人们无意中加在科学之上的光晕,还科学以本色,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合地理学思想,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或科学知识的整体性。

3.2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 2 页(共 7 页)

地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学先驱们创造、发现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地理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地理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发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地理学的辉煌成就。他们是进行创造活动的榜样,同时地理学家们在创造活动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经验知识,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示范指导。地理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素材。地理学史料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学前沿。通过人类认识地理世界的真实而又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奥秘时的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3.3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地理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经历感性到理性、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内化为新知,发展智能。学生学会处理知识的策略,也就掌握了知识内化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如在讲述板快构造学说时,先讲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学说、规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现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地理学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针对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重建人类文化道德价值坐标体系,通过文化变革来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现在一些不合时代的腐朽的思想。地理学史隐含科学精神,同时也隐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在地理课中通过对魏格纳、李四光、徐霞客等地理学家其人其事的介绍,不但使学生体验他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人格、责任感、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教育,也使学生懂得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和辩证统一。

4.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第 3 页(共 7 页)

4.1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4.2开放课堂

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

第 4 页(共 7 页)

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 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与有关部门联系, 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 组织专题报告会, 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 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4.3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

4.4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

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

第 5 页(共 7 页)

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4.5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体现地理哲学思想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

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6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教学

第 6 页(共 7 页)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论地理思维特点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 [2]崔准.地理学思想与高三地理教学的整体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6)[3]褚丽娟.中学生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徐淑霞.浅谈对中学地理教育之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J].环境.2010(S2)[5]朗宇.浅论地理教学与地理思想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2)

第 7 页(共 7 页)

第二篇:延安现地教学有感

延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有感

来**学院学习之前,就听说过这里会组织去延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心中便有一股激动之情,也就勾起了我对那儿最初的情感。这个和井冈、瑞金、遵义、西柏坡等被称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地方,听着就觉得很有一种说不出来、道不明的感觉,自己也没想过能有机会到那里参观,更没有想过能这么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

初到延安

四通八达的运输线路,高效的的交通工具,也没有让我们如飞奔、如风驰、如电致嗖的一下到达延安,早上五点多起床,下午五点过才到,带着倦意、带着疲惫,也带着满心的激动与兴奋,才到了延安教学试验基地。如果不是亲自到了那儿,我是不会知道窑洞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能亲身住上一晚,我是不会知道什么叫做窑洞文化。

标准的住宿楼,仿造窑洞的样子,把这种模式发挥到了极致,窑洞是十人一间。小憩过后,吃上食堂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盛宴,调整好身心,就来到了教室听教员的讲课。《艰辛的历程,永恒的精神》,这是基地教员为我准备的文化大餐,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发展经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想用这八个字用来形容党再好不过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面对各种困境也从未被压垮过。

熟悉延安

延安学习参观的第一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导游的带领的下,我粗略的了解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大部分内容,结合教员的讲课,对党在延安时期的奋斗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我们参观了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抗大、枣园等具有意义的历史地点。

王家坪,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其会议室基本修复成了原貌,涨水后在木桩上留下的痕迹还依稀可见。在集体听完教员的教育后,除会议室时,一群小朋友经过,他们好多给我们敬礼,喊“解放军叔叔好”,让我们倍感亲切。

杨家岭,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此领导了解放战争,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现存的中央大礼堂看起来是那样的庄严。

在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圣地参观,让我更加熟悉和了解了延安精神。

我理解的延安精神

我不知道是形容西安还是陕西,有这么一句话:掘地三尺就是文物。我觉得用来形容延安,那就把文物改成革命文化好了。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我们齐声朗诵:为人民服务整篇文章,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无私高尚品格。我们敬仰、并膜拜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我们参观九龙泉,来到三五九旅烈士陵园前,默哀致敬。我们向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付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战士鞠躬、敬礼。不仅仅在身躯上,更在心中。

站在清凉山上,看巍巍宝塔山,观滚滚延河水,不经让人生出万分感叹。微风拂面,扫过那无边的思绪。张思德那黝黑的脸,露齿的笑容;白求恩穿着白马挂,拿着手术刀,救死扶伤;南泥湾,战士们开荒种田,辛勤劳作;革命烈士,为了胜利,向前冲锋,与敌人殊死搏斗,那些影相,浮现在眼前。

我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

告别延安

离开延安的那个上午,我们来到四八烈士陵园前,缅怀先烈,敬献花圈。并在烈士墓前召开了党小组会议。有人说,心灵受到了洗礼,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人生受到了启迪;有人说寄托一份哀思,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有人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也要挺身而出;有人说,朝圣之旅很受震动,要牢记这份精神,并把它发扬下去。

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带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一代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艰辛探索,建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社会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深化、不可调和,如果今天的人,能够想想昨天的前辈们,忆苦思甜,发扬延安革命时期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呕心沥血,舍小家为大家,那么国家的复兴将更加指日可待。

延安这座精神的丰碑,是一种支柱,是一股力量,更是指引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明灯,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第三篇:地理教学思想 学习心得

附:学习心得

读《教海求索50年—王树生》学习心得

还记得大学即将毕业的前夕,和我们敬爱的老师依依惜别之时,老师给我们这些即将走上地理教学第一线,即将成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的学子们提出了一个即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如何解释“地理”这个名词,顿时无语,对于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整整四年,都在和地理打交道,但是一直也没有真正的想过,地理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

转眼间,我已经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年,每当我迎接一批批的新学生时,我就会想起老师离别前提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提给我的学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然后我再给与总结,把我对于这个学科的理解,告诉我的学生。十年,相对于王树生老先生的五十年来说,时间短暂的多,对于地理的理解,我还远远不够。因此,暑假期间,认认真真地拜读了王老先生的著作,颇受启发,原本以为自己快要爬到山顶上了,但是放眼看去,山外还有更加雄伟壮丽的山川!

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学的地理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王先生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即地理教育观。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就会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在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善于使教材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要进行整体优化,重视师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不是仅局限与具体方法的运用。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应该称为一名地理教师的努力方向。“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会想”,这是王老先生几十年教学经验的高度概况,培养能力与学法指导最能反映一名教师的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会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那些知识渊博的人。而我认为,地理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外,还要让社会了解地理学科在育人等方面的作用,承认其科学价值,地理教师自身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深刻理解地理教育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进一步从全球视野、人类未来的角度,与环境质量、公民素质相联系,放眼世界前进趋势,立足中国的 1 持续发展,从中找准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体现生命价值的作用点。

地理教育在中学学习阶段乃至人类发展中究竟有什么作用?早在90年代初期,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向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公布了一份国际性专业教育文件——《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宪章的内容提到:“„„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要解决我们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增长、粮食与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生物灭绝、砍伐森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的有限性与增长的极限„„上述困难和问题向有志于给人类的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宪章中还提到:“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关注地理教育在世界一些地方受到忽视而在另一些地方则缺乏组织和连贯性的现象„„”联系到我们中学的地理教育,虽然《宪章》公布将近二十年了,但是仍然处于“忽视”和“缺乏组织和连贯性”的状况,地理学科被认为是“副科”、“小科”,我的学生曾经在课堂上大胆的向我质疑,“学地理有什么用?”对于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我非常钦佩这个学生的勇气与直率,但是我也从他的语言与神态中读出了另一层含义——学地理没有什么用处!多么可怕的想法,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有用”与“无用”标准又是什么?我想,任何一个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人都知道这个“标准”是什么!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的地位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学科,重在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空间与时间观念,训练地理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从经济、社会、生态及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第四篇:理学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

理学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

理学的学术宗旨是什么?理学家们往往将自己的学问理解为对身心性命等根本问题的追求,以区别于汉学对考据训诂的追求。后来学界认同了这一看法,清代学者茅星来编《近思录集注》十四卷,作《后序》说:“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而言程朱之学者,但求之身心性命之间,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盖尝窃论之马郑贾孔之说经,譬则百货之所聚也;程朱诸先生之说经,譬则操权度以平百货之轻重长短者也。”其实,所谓的“身心性命之学”是包括两个问题的学问,一个是“身心之学”,其思考的重点是个体存在及其生命意义的问题;一个是“性命(理)之学”,其思考的重点是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问题。当然,由于儒学是一种所谓的“内在超越”的学说,所以宋儒的身心之学与性命(理)之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所谓的“身心性命之学”。

身心之学的“身”是指个体自我的一己之身,“心”首先也是指个体意识的精神世界。所以,身心之学的思潮总是与那个时代的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化有关。事实上,宋明时代的理学思潮之所以把理论思考的重点放在身心问题上,是与这个时代士大夫强化的自我意识与崛起的主体精神有关。两宋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醒目的现象,就是士大夫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体意识与追求“孔颜之乐”的自我意识,他们推崇的“圣贤气象”,则浓缩了这种强化起来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一文化思想的大背景下,个体自我亦成为宋儒思考的重点问题。

许多人认为,理学是一种强化政治伦常秩序、以僵化的“天理”压制个体存在的政治伦理学说,故而将理学看作是以社会群体秩序压制个体自我的社会意识形态。应该说,维护社会伦常秩序确是理学的主要文化功能。但是,理学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功能,就是在士大夫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崛起之时,能为个体自我提供生命意义与安身立命的依据。所以,在宋明儒家那里,“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的身心问题,一直是理学思想体系中的重大问题。

初看起来,“理”、“气”、“性”等抽象的哲学范畴是理学体系的基础。其实,这些范畴只是“自我”的形上依据,在理学思想体系中,“自我”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张载是理学奠基人,其《西铭》向来被看作是理学经典。确实,张载在《西铭》中论述家族伦常、政治道德等人道时,处处体现出乾父坤母、天人一气的社会关切与宇宙精神。但是,我们细读《西铭》时会发现,文中无处不在地透露出作为个体自我(“吾”)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存在意识。他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我们看到,“吾”在这个天人一体的人文秩序与宇宙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而又独特 1 的地位:“吾”是宇宙体系中“混然中处”的核心,“吾”不仅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与父母君臣息息相关,甚至“吾”的身体可以包括“天地之塞”的世界万物,“吾其性”可以主宰天地万物。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个“自我”并不是所谓社会之“自我”、宇宙之“大我”的虚拟词,而恰恰是作为个体存在的感性自我,这个“自我”也追求人世间的富贵福泽,可能要面对人生的贫贱忧戚,更加重要的是他要面临生死存没的终极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西铭》中的宇宙意识、宗法政治观念是建立在宋代士大夫个体化的主体精神与自我存在意识基础之上的。

宋代士大夫的主体精神与自我意识,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就是表达出对“孔颜乐处”、“圣贤气象”的人生追求,努力追求自我身心的安乐、闲适、洒落、自在。宋儒普遍地关注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追求身心的安泰与自在,应该是与这个时代士大夫崛起的主体精神与自我意识有关。理学家群体既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又是一个标榜自我身心安乐(即追求所谓“孔颜乐处”)的群体。

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体现出悠然自得的圣贤气象,他教二程兄弟“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亦体现他对身心安乐的不懈追求。周敦颐创建了一个以无极、太极为世界本原的宇宙本体论体系,但是,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的“立人极”,则是他所思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以,与个体自我相关的“身”、“心”问题,也是周敦颐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周敦颐在这里提出了“身安为富”的重要观点,而“身安”的追求正体现了宋代士大夫追求身心舒泰的自我意识,如果说“道充为贵”体现道济天下的社会价值意识的话,“身安为富”所体现的则是个体安泰的自我存在意识。要如何才能达到“身安”呢?周敦颐认为“身安”离不开“养心”,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他将“养心”与“存人”联系起来,因为“养心”能够使人免受情欲的主宰,达到超脱、洒落、愉悦的精神境界,故而“养心”对“身安”、“存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后,宋儒均是沿着这种身心互动、养心以安身的途径建构身心之学,并把追求个体身心之乐,作为人生终极目标。

宋儒以身心与性理的贯通为依据,倡导“定性”、“复性”、“明心见性”等身心修养工夫。宋儒经常讨论的“圣贤气象”、“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总是强调这种人生境界实现了个体身心与德性天理的贯通,即达到了天人一体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不但具有内心的从容洒落、充实愉悦,同时还能充满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对天下的经世情怀。

(作者:朱汉民 赵令欢 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孙云晓说,今日的中国开始了独一代养育“独二代”的全新时代。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中国“独二代”的养育出现了三大误区:

第一,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成风,忽视亲子依恋情感。在许多城市家庭里,祖辈挑起养育“第三代”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10年3月的《文汇报》介绍,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70%左右孩子接受隔代养育;上海0—6岁孩子中88.9%由祖辈抚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忽视因性施教。孙云晓说,在讨论孩子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是独生子家庭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孙云晓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孙云晓说,对于“独二代”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也是我们坚持10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的深刻结论。

王国维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清朝最后一批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1925年王国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一生著作丰富,著有《人间词话》、《静安文集》、《宋元戏曲考》等。他的《人间词话》至今仍是我国普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具权威性的教材。另外,王国维还是我国甲骨文研究和戏曲文学研究的开创者。王国维对我国宋词特别有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我国词学意境丰富,气象万千,他把自己做学问的体验用宋词中的语言概括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北宋词人晏殊在一首词中描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从学术的角度讲,正是西方各种思潮、理论、学说逐渐涌向中国,而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逐渐为西方了解同时又面临冲击的时代。处在这样的历史时代,如何做学问,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一个人,要走做学问的道路,确实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一景象十分恰当地比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却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学人王国维那时带有凄壮色彩的勇气和志向。一个“独”字,体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和义无反顾的决心。

这可以给我们今天每一个追求学习进步的人以宝贵的启示。推而论之,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的当代,在茫茫无际的知识海洋面前,我们每一个人显得是 3 何等的渺小。面对无止无境的未知领域,我们的头脑里仅有的知识显得何尝不是好孤独,好无奈„„这景象,恰如那“昨夜西风凋碧树”般的凄凉。然而,一个学者的可贵就在于他有那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精神。这是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的精神。是啊,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必须具备这种精神。否则,我们的一生将白白的浪费了。

第二种境界是北宋词人柳永在一首“蝶恋花”中写道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本是一首写爱情的词,原文是:“佇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激情澎湃的爱情诗句。词人柳永对爱情的执着,特别是结尾两句表达了那种对爱情锲而不舍的精神。王国维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提出来作为做学问的第二种境界,所借用的就是这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换言之,他是把学问当心中的爱人来追求了。

“衣带渐宽”是说人渐渐的瘦了,衣服就渐渐的变得大了。这是借喻,比喻苦苦研究学问的那个人功夫做到了怎样的程度。王国维就是这样一个在学问上舍得下苦功夫的人。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叫他做一项甲骨文的比对研究。有五、六千块甲骨需要与现有文献材料进行比照证实其真伪。这真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工作。王国维尽了最大的体能,一天也只能完成八、九块,那要做多少日子才能全部完成啊!那些日子,王国维早晨精神饱满的走进那间屋子,晚上疲惫不堪的走出那间屋子。日复一日,在那间光线暗淡的屋子里,他象一个拾荒的老人躬着腰扒拉那些骨头片子„„`练的就是一种“下地狱式”的功夫!正是有了那段苦苦的探索研究,他才开创了我国甲骨文研究的先河。据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先是拿单片甲骨与文献比读,就是读不通。后来有一天突然想到把甲骨拼合缝以后再来比读就读通了,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缀合学”。这句词的后半句是“终不悔”,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无怨无悔,苦读苦练,这就是做学问的人所不能少的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伊消得人憔悴”,“消得”就是值得的意思。王国维认为,为了心中的目标,即使遭受多少苦和累,遭受多大的折磨也是值得的!

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一首叫《青玉案.元夕》的词中写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国众多的诗人中,南宋诗人辛弃疾算得是豪放一派的。他一生诗数百首,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南宋君臣偷安江南的不满和表达自己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渴望。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慷慨悲壮,激情澎湃。这首,“青玉案”所表现 4 的阴柔之美在一生的创作中并不多见。这首词很美: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首词所描写的意境作为做学问的第三种境界,可谓妙绝。是啊,学问之路就是艰苦而漫长的征途,人一但选择了它,就不知要历经多少磨难甚至是痛苦,他要追寻的那个目标在哪里呢?是不是在那满城灯火满街游人五彩缤纷的闹市中?一千次一万次的寻找,都看不见她的踪影,猛然间一回头,她竟然就在那灯火冷落,光线暗淡,不被人们所注意的角落里啊!

一个人在求学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经过曲折坎坷的探索达到一定的高度,回过头来“观照自我”的时候读这首词,定然会获得与王国维一样的感受。这是多么美好的感觉:你千次万次追求的美人,并不是那种随波逐流之辈,她是独特的,就连等你的地方也是独特的冷僻之处

第五篇:浅议“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研究

浅析“中体西用”思想

学生姓名:吴小赖学号:20095011218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马小帅职称:教授

【摘要】“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传统体制为主,用西方科学文化来促进本国发展,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 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本文从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并着重阐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 中体西用内涵历史作用高等教育改革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中体西用”思想是晚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为改变落后的状态,由代表地主阶级的改良派提出的改良纲领,其目的除了要维护衰败的统治秩序外,还力求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封建统治者一直认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但是中世纪末以后,西欧国家科技和经济日益发达,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却依然是唯我独尊、傲慢自大,拒绝与外界来往

鸦片战争的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政治和社会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西方文化激烈地冲突和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特点。民族的耻辱激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19 世纪60 年代以后,洋务派积极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希望通过文化创新和整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而发挥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体西用”的内涵

从以上对“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历史考察不难看出“中体西用”是“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为体”在实质上是说以“孔孟之常经”为体,而不是指中国的半殖民地封建的社会体制。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恪守封建秩序,坚持纲常名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不动摇统治之根本。所谓“西学为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即所谓的“富术”,一心想从改变硬件设备来提高国力。想法固然不错,但治标不治本,他们并没有触及到西方先进技术的核心,因为当时的列强并不希望清王朝强大起来。结果,盲目的行动不仅没有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还加剧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劳民伤财。总之,晚清时期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有它深深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它不能为中国富强而用,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从此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寻找救国之路。中体西用就是这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之路的第一次尝试。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封建保守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 使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上露出了第一缕曙光, 意义深远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 英帝国主义率先用大炮轰开中国关闭了数百年的国门之后, 俄、美、法等列强也接踵而至, 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维护其统治, 解决民族和阶级矛盾, 摆脱困境, 清王朝统治者不可避免地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 这为“中体西用”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二)“中体西用”掀起了解放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中体西用”思想是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近代文化, 不得不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中体西用”是连接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桥梁, 它的出现, 为一些深受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的人士提供了一

条可以接受的学习西方之路,使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投入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去。

(三)“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教育是个封闭的体系, 它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以为历代封建王朝培养官僚为唯一的目的, 学子们也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 以为封建王朝服务为最高人生理想。在这种封建教育的影响下, 中国形成了“重道轻艺”、“贵义贱利”等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 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鄙视, 对传统文化盲目尊崇。“中体西用”思想虽然强调“中体”, 但“ 西用”也是其必需的内容。为了做到“西用”,一些洋务派官僚不得不发展新式教育, 促使中国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四)“中体西用”思想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早期的科技人才

“中体西用”改变了部分中国人认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的观念, 使他们也开始重视西方科技的引进。大量的西方科技书籍的引入, 为中国科技教育提供了教材, 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如后来的格致书院不仅从事科学知识的引介, 还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中体西用”理论创立后, 一些洋务官僚开始重视培养和提拔本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以为“西用”服务, 一批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专家也随之脱颖而出了。

三.“中体西用”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种新事物,其产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适应性的。在洋务运动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特殊时刻,它是出于社会需要的合理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有进步意义的。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们较快地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备等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兴办了一大批洋务学堂,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尽管,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的学习是片面的,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历史的功绩,是这一思想的诞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历史。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当中,我们知道了,中国

之外还有先进的民族,先进的文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时学习西方的片面性是有客观原因的。

然而,“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和弊端也不可避免地在后来的发展中凸现出来,且影响巨大。

首先,“中体西用”源自文化自大的心理。早在春秋时代孟子就说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张之洞更是极力否认西方的礼教,在他们看来,中国所欠缺的除了技艺再无其他,而这些技艺天生就不及我国纲常礼教地位之显赫高大。换言之,我们虽然在时局所迫的情况下打算甚至已经开始学习西学,但骨子里我们仍然瞧不起它。正是这种文化自的心理导致我们长期以来抵制变革而固守传统。高等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无论百年之前洋务大学堂还是今天的高等学校,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一思想传统的影响。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但似乎这些改革总是“外铄”而不能“内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延续千年的文化自大心理在作怪。我们在切身感受别人进步和自身落后的同时,又不愿正视现实,因为主动改革的意识不够。这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缓慢。

其次,“中体西用”违背了“体用不二”的原则。“体”“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体”是主体,“用”指用处,二者密不可分。顽固派消极保守,提倡“中学”;维新派积极冒进,立主“西学”。顽固派固守了中学的体用,维新派坚持了西学的体用。张之洞则调和其间,搞出个“中体西用”。其用意是化解矛盾,同时也是张之洞作为封建军阀的买办性和他本人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的体现。但他却犯下了“体用不一”的大错,维新派的严复就曾经批驳它是“牛体马用”的笑话。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的讽刺则更为辛辣。

“中体西用”的这一方法论上体用剥离的错误对我国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影响巨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重视制度的变革,轻观念的更新。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制度的操作性强,显性易学,而观念的主观性强,隐蔽难学。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还远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文化自大的心理使我们固守传统,不愿改革。体用不一的方法论错误才是导致我们重形式上的改革,而不从实质上改变观念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改革中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尤其以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更加突出。比如,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改革,其初衷就是还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促成其

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和解放。然而,现实的情况如何呢? 一些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高校的管理者由于过于习惯和依赖于学年制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便利,不愿或迟迟难以从思想上转变认识。结果致使原本作为学年制的替代物出现的学分制,从一开始就遇到阻碍。一方面是改革迫在眉睫,一些具体的做法已经开始运行,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严重滞后。情急之下,酝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弄出个不伦不类的学年学分制来,既迎合了学分制改革的大趋势,又不动摇已有的根基,照顾情绪的同时也“维护”了高校的所谓稳定。教育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然后才是相关制度的更新。

只有自上而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才可能层层深入,层层落实,而绝不是走相反的道路。思想是统率,在我们大张旗鼓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时候,更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从行动上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坚定一定要如此做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才能有目标,有动力,才不至于重蹈“中体西用”的覆辙。

【参考文献】:

[1]方同义,张瑞涛.中西文化比较纵横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申恒胜,王玲.国家体制建设的悖论、冲突与调适.襄樊学院学报.2007(10).[3]吴永“.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南都学坛.2009(3).[4]徐寿.编者启事[ C ] 格致书院.格致汇编.内部发行: 16.[5]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C ]格致书院.格致汇编, 1876: 10.[6]王富国“.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与实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下载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法家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浅谈法家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法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先驱可以追溯到管仲,李斯。它形成于战国,衰落于西汉时......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内容摘要: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知识点通常比较零散,不同的区域内容共性方面不明显,同时,与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内容联系不紧密,人地关系的思......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的研究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农村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地理思想的培养,使地理思想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注重应用,锻炼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这对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

    地理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

    地理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201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我系大学生思想政治......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论期末材料 期中考之后的内容为主,期中考之前的以填空选择为主。 很多的材料题,根据材料进行回答。很少有准确答案,要懂得基本原理。 填空(15*1) 选择(10*2,双选题) 简答(5*8......

    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现场论述 教学思路: 备课:主要是备学生,特别是学生活动,预设我所设计的环节及问题,学生会有何种反应,预期的效果是什么。 磨课:前期在我的几个班进行试讲,同组老师多次听课......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手段

    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手段庞艳辉,徐宝芳,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22)《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

    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体现职教特色

    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体现职教特色 摘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快速、全面地适应一线工作需求,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要求。我们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