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体育教学中体能与技能融合教学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体能与技能融合教学的思考
摘要:体能与运动技能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体能以及对运动技能的初步掌握与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如何在体育课中把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学习进行有机融合,值得我们体育教师去探究和思索。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能技能
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学科一个学科教学独有特征,是体育课教学中的重心工作,同时面对当前学生体质的下滑现实,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也是体育课中教学重点工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紧紧围绕这两大任务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如今,如何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体能的发展在一堂课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我们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鱼跃前滚翻》教学为例,论述个人对体育教学中体能与技能进行融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研讨课教学实况
(一)课堂教学内容
镜头一:鱼跃前滚翻接兔跳练习。
镜头二:收腿抱膝跳(1~2次)接鱼跃前滚翻――等待同学练习鸭子步、弓箭步走、全蹲跳,4人一组轮流依次反复练习。
镜头三:连续兔跳练习和俯卧撑“此起彼伏”。
(二)课堂事实
笔者主要对就座附近的两个练习小组进行了重点观察。观察到膝盖打脸的现象8人中出现了两人次,但学生没有因此而退缩,仍然认真地坚持着,不管是汗流浃背的还是膝盖打脸的,始终努力地表现着自己,学生的认真程度让人难以置信,中途没有一个人间歇,其中有两人在连续收腿跳两次这个练习时跳不起来了,身体失去了平衡,可还是自觉地坚持重跳后再接鱼跃前滚翻动作。在场观摩的教师由一开始的安静与赞赏变成了后来的一次次争议和揪心的表情。
二、本课存在的问题
教学主要环节中技能结合体能练习,密度、强度和难度偏大,由于强度和难度过大,导致体能下降,影响技能的发挥,甚至因体力不支而出现危险性的动作,镜头二的后阶段明显出现了这种现象。这种集技能与体能为一体的组合教学,它的优势在于能将某些单一枯燥的内容或组织教法通过特定的连接形成一种新的锻炼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常态课与理想课是有距离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不能脱离实际。
三、看法与建议
(一)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第二课次应以技术的改进为主,体能练习为辅
单元教学中第二课次近似于新授课,动作的形成处于泛化阶段,镜头二一开始,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大多都比较好,技术动作基本形成,只有后蹬举腿和先蹬后撑动作部分同学不是很明显。笔者认为,重点应以改进技术巩固动作为主,适当结合技术相关的体能练习为妥,镜头三的两个内容和镜头一足以本次技术课的练习强度,技术课不能为体能而体能,镜头二的组合练习必须在技术动作定型后才可以运用。在技能教学初步掌握阶段,当同伴练习时让同学们观察同伴的动作过程或进行保护与帮助,以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方式更有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二)在技能与体能的组合教学中,把体能练习安排在技能动作之后比较妥当
如镜头一,这样的设置不会影响技能的发挥,有的是增加了学练趣味,同时可以提高身体素质。镜头二中,连续做两次收腿跳接鱼跃前滚翻,这样的协调性要求比较高,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尝试,对部分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加上4人一组的组合练习的练习频率高,负荷大,因体力不支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好多同学和观摩的教师明显感觉到了动作的危险性,然而只要把收腿抱膝跳放在鱼跃前滚翻动作之后,或者改为难度小一点的练习内容,那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让组合成的新的运动形式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最大化地实现教学效果。
(三)在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教学中,把体能与技能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一般情况下,学生喜欢技能类教学课,相对不喜欢体能类练习,如果把体能练习隐藏于游戏比赛和技能教学之中,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能的掌握上和游戏的趣味中,从而忘却体能练习带来的乏味和疲劳。类似镜头三的练习安排得极好,利用连续兔跳进行先蹬后撑技术的学练,利用比赛的方法来练习俯卧撑增强手臂力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只要留心观察、用心设计,也有许多体能与技能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课例,如篮球的运球和运球折返技术教学中可以结合耐力素质的练习,即可以进行连续2~3分钟的折返跑动运球练习;行进间三大步上篮技术的学练中可以结合三步助跑摸高的体能练习;排球垫球教学中可以结合脚步的移动摸地一次垫球一次的方法来增加强度;利用圆圈追逐跑的游戏进行弯道跑技术的教学;在长跑练习过程中利用心脏血液流动的变化路线结合生理学知识进行教学;足球比赛可以锻炼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技巧等体能的提高,等等。
(四)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尊重能力差异、体现分层教学
本次课堂教学中,无论优等生还是弱势生练习的内容一模一样,运动强度也一样,在教学的后阶段,如果设计一个让学生自评后根据能力不同进行不同难度或不同运动量的组合练习,这样,可以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通过超越自我、突破极限的练习方式进行竞争与合作,同时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需要关注的弱势学生,让每一个弱势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在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内有所提高,而不是受到伤害,做到培优与补差,尝试与合作。
总之,不能把课堂理想化,作为研讨课,我们必须创新实践,而对于常态课来说,小班化的教学不成问题,可对目前大多数学校来说,能力低下、体质较弱、自觉性还有待提高的学生较多,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加上班额大,这种组合教学是否能发挥最大效能,还有待体育教师更进一步的探讨与尝试。
第二篇:体育教学技能总结
体育教学技能总结
体育教学技能总结
章呈昊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目标出现了日益综合化的趋势,对教学任务的理解也将更加全面、综合,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必须悉心选择、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未来社会和教学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发挥,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认真的钻研新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性,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区别,使学生学有所得树立终生锻炼的信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在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更新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采纳游戏激趣
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游戏代替千篇一律的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和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游戏活动比赛中有部分学生个别性较强,常发生互相埋怨,互相争执的状况,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忍让心
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耐心教育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中的得失,婉转批评有不良倾向的学生。同时还与学生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二、精选教学内容
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进行加工改制: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例如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球类教材也可以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等内容,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
水平学生的需要。
三、优化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重视教学评价
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
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如在广播操“七彩阳光”的考试中,学生自选小组成员,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试,组内成员可轮流担任领操员。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在团队的鼓励下认真练习,在考试中更有信心,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学生考勤成绩+体育课表现成绩+课外体育锻炼成绩。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坚持以德育人,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个性发展,锻炼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
功的乐趣。
第三篇:小学体育教学思考
小学体育教学思考(10篇)
第一篇:小学生体质现状与体育教学应对
摘要: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青少年体质锻炼方面常常被忽视,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强化身体素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生的体质现状,指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体质现状;体育教学
1当前我国小学生体质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对牛奶、肉类等优质蛋白产品的摄入量不断增多,营养摄入状况趋好,体重较轻的现象已变得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超重率、肥胖率也随之增长。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因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肺活量指标有明显下降
趋势,有氧能力较差,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得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变得不太理想,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导致小学生群体成为流行疾病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小学已经开始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有的地区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量,同时每年开展体质检验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参考。政府、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为加强小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任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2.1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
体育课中,适当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据相关调查表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设置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教学内容不足,体育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身体素质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老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必须兼顾大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使负荷水平设置过低;二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学任然
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使得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使得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足;三是受课时、场地限制,小学教育中文化课程依然是教学的主体,体育课程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场馆有限等问题也影响着课程运动负荷。
2.2教学内容安排问题
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不大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会倾向于简单、安全性高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等,而这类运动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场地器材有限,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例如定向越野、攀岩等活动需要特定的场地进行教学,普通的学校很难做到;三是受教学大纲限制,当前体育教学使用的教学大纲内容较为陈旧,罗列的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时代特性。
2.3差异化教学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群体,在完成规定课程内容时较为困难,例如会出现动作不协调、体力够不上等情况。当经常出现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会变得更差,形成恶性循环。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问题,如何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教师们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
3小学体育教学应对策略
3.1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安排问题上,老师可以将班级中运动能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作为参考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不同能力层次的训练小组,根据各小组的体制差异合理安排一定运动负荷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够兼顾到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问题,又能够满足体育课程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需求。当然,这样的分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还应当随时关注学生的体质变化情况,适时的调整学生分组情况,以尽可能保证运动负荷与学生身体实际相匹配。
3.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能够自主自发的参与体育锻炼,首先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是要从小学生生理特点出发,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等综合发展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小学生肌肉支撑能力较弱的特点适当的安排力量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型;二是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特性,小学生好奇心强,新鲜有趣的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应当适当的融合时代流行元素,例如跑步训练可以重新命名为“奔跑吧!兄弟”,极大的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三是要丰富教学形式,体育课程主要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在教学形式上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借助操场、教学楼、体育器材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设置安排一些体育游戏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加强弱势学生群体指导
小学班级中存在肥胖、疾病等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是很普遍的情况,这部分学生群体因为体质状况较差,老师安排的体育学习任务经常无法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老师应当要加强对这部分弱势群体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既要避免因为运动方式不当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又要保证运动量足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对于身体肥胖的学生一次性超负荷的长距离跑动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老师在开始安排练习时对这部分学生应当减少跑步距离,随后阶梯式增加长跑距离来帮助他们身体适应一定负荷的运动量,增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的纠正运动中的不当行为,给予他们正确的运动技能指导。
第二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形成终身运动的良好意识。学生最初接触的体育活动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而将情境教学融入体育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从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策略这两个方面来阐述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体育;应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教授学生技术动作,忽视学生情感、心理、生理上的感受。仅仅让学生牢记动作,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极易引起学生厌倦,使学生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低下。而将情境教学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到运动的魅力,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以教学需要与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其情感体验,激起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快速地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使体育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情境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同时情境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再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为学生呈现一个美好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1.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天性爱玩,所以,为了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激起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掌握体育动作的要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障碍跑的教学时,学生一般对障碍跑有抗拒心理,害怕摔倒等,使体育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障碍跑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个作战打仗的游戏,把障碍物
当做敌人的防线,想要最终取得胜利,就必须跨过障碍物。在游戏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表扬,最好给一些积极正面的评价。这种创设游戏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恐惧心理,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掌握障碍跑步的动作要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采用一种游戏,因为极易引起学生枯燥。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动机,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
2.运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要提高情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课上会有不同的学习感受,从而保障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音乐能够维持学生的热情。并且,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练习大量的动作,反复地练习记忆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配合音乐有利于改变无聊的动作练习状况,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体育动作的练习。例如,在体育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充满动感的音乐,激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在音乐的指导下,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动作练习。播放音乐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学生感到疲倦时,也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钢琴曲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音乐创设的轻松的氛围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3.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用充满艺术的语言形式,将体育教学的内容、过程、情节等情况描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充满艺术的语言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语言的内涵,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改变体育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运用语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总之,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寻找正确的教学方法,促使情境教学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实现。
第三篇: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教育部门根据这种情况开展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体育课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水平。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小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的存在,将大多数的体育教学转化成文化教学,从而导致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并做到文化体育两抓手,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创新角度;小学体育教学;实践
前言:
近年来,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对小学体育教学不重视,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快速的下降,因此做好小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锻炼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小学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传统小学体育教学问题育现状
1.1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受到一些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上采取一系列的填鸭、灌溉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而降低学生体育兴趣。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任何的创新性,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在课堂上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比较单一,从而降低课堂效益,使学生无心学习[1]。
1.2体育教师水平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教师是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一些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由于学校在招聘教师和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从而使一些低素质、低能力、低水平的教学人员进入到教学中去,这些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一般,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的降低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1.3缺少完整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用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开展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与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就算制定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另外,有一部分的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与学校内缺少完整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体育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2]。
2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2.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素质:
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传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与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小学体育教师在转变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并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2)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并在相互交流的合作中共同成长,从而找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善;(3)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反思活动,只有这样小学体育教师才能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从而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3]。
2.2做好备课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是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基础。一堂完整的体育课程都是由课前准备工作来完成的,因此,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关键。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保证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想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育综合素质水平。比如说,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其他教师共同进行备课互活动,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备课方案进行备课,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我国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课堂效益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应用自主合作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走进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政策[4]。其次,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并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家、社会、世界地理文化,并通过多种角度进行体育教学。将教科书中的内容与体育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活动,将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好的展现出来。
2.4创新小学体育教材体系: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素材大多数育文字、图片、音像为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文字为主,这些文字枯燥、单一、知识量较少,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另外,音像教材的知识内容不充足,质量不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总结:
要想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快速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全新的教学题材,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课外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体育学习效率,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专业人员加强对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
第四篇: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体育是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健康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中,文化课占据着主要的教学地位,使得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难以形成高度重视。这不仅使得学生在身体锻炼方面受到阻碍,同时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是当下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探究,来满足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教学;现状;方法
我国目前的教育,正是处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转换的十字路口。在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很多应试教育的思维依旧影响着教育的行为。在我国众多的小学生当中,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占据了多数。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活动的限制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在多重阻力的影响下,学生的体育锻炼很难保证,因此,只有改变教学方式,让体育课程被众人所接受。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体育课一般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无法形成有效的体育锻炼。因此,很多主科教师便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体育课程来让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当然,我们不能反对学生学习文化课,但是体育锻炼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改变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从而将体育教学从边缘课程引入到教学正轨中来。比如,在小学的体育课程中,很多时候,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跑操之后,就直接自由活动了。这对学生来说完全没有意义,教师不带领学生难以进行有组织、有效率的体育锻炼。体育课不是游戏课,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要起到带头作用,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只有这样,体育课程才不会在学校中沦为一种边缘课程,从而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障碍。
二、做好教学策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学习具有天然的抗拒心理,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当下高压的课堂也使得学生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体育课堂对学生来说,也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体育课程上面,很多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滔滔不绝的理论讲解,从而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正是喜欢运动的年纪,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听讲,是无法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课程策划,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上过得充实并且有所收获。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让学生来积极参与,比如想要通过跑步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可以在课堂上举办接力比赛,或者是男女生分组进行跑步比赛。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产生锻炼的兴趣。团队的荣誉,也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游戏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兴趣方向,是这种教学的重要目的与手段。
三、建立新的教学方法,贴合教学实际
教学方法是教育的灵魂与主线,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将会使得课程进行得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教学方法选择得不好,就会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让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新课标教学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与师生合作,体育教学的开展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与学生展开技术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展开教学效果的调查。然后就是加强学生的主导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逐渐“放权”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讲解足球运动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组织足球比赛,通过随机的方法组成两支球队进行比赛对抗。而教师在这个时候不能一走了之,反而要更加专注地掌
控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裁判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比赛当中去,利用实际的情况与现象,来为学生讲解他们平时学习不到的知识。
四、完善小学体育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我国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尚不完善,体育教学更是缺少相关的教学评价。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失去了开展的意义,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使得体育课程的开展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常态。不仅缺乏体育锻炼,同时动手能力还严重不足。这就使得众多小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扛,完全就是一朵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所以加强并完善小学教学体系的评价,是进行体育教学创新的关键,同时也是保障体育课程开展的关键。小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承载着太多的期许,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体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地改进与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当今中国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伴随学生体质下降而来的是学生心理疾病的增多,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其精神状态、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体育教学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运动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从小培养强健的体魄,日后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围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体育对于增强小学生体质体能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围绕体育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与体魄来阐述;第三部分则论述体育教学与学生学业进步的关系。
关键词:体质体能;精神状态;劳逸结合;学习进步
一、增强体质体能
体育教学的目的有很多,最主要的意图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与体能。而小学阶段体育活动中所进行的各项运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心肺功能得以增强。可以说,除极少数特例外,体育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对其身体的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节课40分钟的活动,蹦蹦跳跳总会得到一些锻炼。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包含很多,运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各种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健美操,跑步,徒步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些运动中既有力量训练如各种球类,也有各种有氧运动如跑步、健美操等。学生在进行这些运动时,会大量排汗,损失较多水分,促进其新陈代谢与身体排毒,增强肌肉强度与耐力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抵抗力不知不觉变强了,也不会再轻易地感冒生病了。可以说,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体质与体能上的提升是巨大而又明显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有大量时间玩耍,而且孩子最喜欢上体育课,所以如果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中对一项运动产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通过这项运动来不断地锻炼身体,或者是培养成自己日后的竞争力之一。如中考、高考会针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特别招生或加分等
等。当然,我们做运动,培养兴趣是为了锻炼身体,并非出于功利性考虑。所以,为了乐趣而锻炼身体才是我们首要提倡的。
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与体魄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其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很少能够看到身残志坚的勇士,更罕有人能够像史铁生一样心境自然,尽管自己身体残疾,却依旧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但即使是史铁生,初期刚刚残疾时也经历了从怀疑、拒绝、谈判再到平静接受的过程。可以说,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是他精神状态好坏以及体魄是否强健的基础。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并投入到锻炼的大潮中去,使身体机能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不容易生病,因此会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同时,在玩耍、运动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也促进了其斗志昂扬,积极向上。健康的人会呈现给其他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与阳光开心的感觉。而且,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亚健康的人更有自信,而自信与阳光则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带给人更多的鼓舞。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通常也会拥有强健的体魄,尽管从外貌上看不出来,但是在他说话、做事的过程中可见一斑。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初生的朝阳,趁着年轻与充足的时间,走出教室去锻炼身体。
三、劳逸结合促进学习进步与精神放松
体育教学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小学生虽然有比较充足的课余时间,但是学习的任务依旧比较繁重。如今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较之从前增大许多。这一特点也间接导致学生诸多心理障碍、精神问题的产生。体育教学则可以在学生紧张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带来欢乐,缓解学生紧张的神经,让学生得以有充足的动力继续学习下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那么枯燥与厌烦,反而有个期盼,至少每学习一段时间就能肆无忌惮的玩耍,或是打篮球挥汗如雨,或是踢足球意犹未尽等,可以释放内心最原始的快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全神贯注与高效。反之,如果教学环节中没有体育的话,学生没有放松身体的时间与机会,只是在教室中学习,那么会
让相对轻松的美术课、音乐课都变得异常压抑,这样学生学习自然没有动力,反而会觉得学习很无聊,带来太多痛苦,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总而言之,体育教学不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对于其他各个阶段的学生,或是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运动可以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身体素质与身体的各项机能。还可以为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及健康的体魄,从而塑造学生独特的个人魅力。最后,还可以为正在劳累学习的学生送去快乐与轻松,促进学生学习成绩进步。
第六篇:儿童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在的体育课离快乐越来越远,这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体育课,儿童游戏因其生动性和趣味性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适当运用儿童游戏活动,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儿童游戏与体育课,还快乐于孩子应该成为每位体育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儿童游戏
体育教学
一、名词界定
儿童游戏:即儿童娱乐活动,在这里是指以儿童为主体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体育性活动。
二、儿童游戏的分类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游戏按照游戏的内容和在体育课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竞技类。比如,捕鱼。特点是比一比,谁更强,谁更快,谁更有耐力,以个体的身体素质强弱为基础。
2.益智类。比如,下象棋,围棋,猜迷语等。特点是谁的脑筋更灵活,谁的智商高。
3.娱乐类儿童游戏。比如“丢手绢”,“听信号跑”等。特点是参与这类节目活动的人都感到特别的好玩和快乐。
4.自编游戏项目。比如,写“大字”,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儿童游戏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将儿童游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能起到如下的作用:
1.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在儿童游戏中,同学们通过跑,跳,投等动作,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2.愉悦身心,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在游戏中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快乐中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大家争先恐后,表现了不服输的竞争意识。
3.团结协作,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有的儿童游戏节目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比如,“合作跑”、“老鹰抓小鸡”等等。
4.顽强拼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冲过战壕”儿童游戏,平时连多走路都懒得动的人可能跳上1小时也不觉得累。
5.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比如“迎面接力赛跑”和“踩脚”等儿童游戏相搭配。
三、儿童游戏运用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的跑、跳、投和儿童游戏中的玩、耍、乐、相结合,是儿童游戏化体育教学的方向。发挥儿童游戏作用,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儿童游戏要与体育教学目的相结合;
2.儿童游戏设计要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3.儿童游戏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相结合;
4.儿童游戏设计要与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相结合;
5.儿童游戏要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结合。
四、儿童游戏的运用策略
1.儿童游戏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目标。通过儿童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效率,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2.儿童游戏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步骤。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案。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情境化的儿童游戏活动中去,比如上课内容为单脚跳的可以和“跳房子”活动相结合,而练跑步的可以与“拽尾巴”儿童游戏相结合。其次,运用儿童游戏角色化分配。角色分配就是对学生分组及组织的过程,要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进行组合分配,保证儿童游戏化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有的同学当老鹰,有的同学当鸡妈妈,有的同学当小鸡。第三,要进行过程控制和目标修正。儿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因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加上新奇刺激的活动,经常让部分小朋友忘乎所以,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教师对过程进行干预和控制,保证按预先规定的要求。第四、充分利用操场、器材等工具为教学目标服务。在编排儿童游戏节目中可以多次,多形式地利用不同的器材,也可以利用一种器材在一节课上编排多种儿童游戏的玩法,例如,彩球,编织袋,纯净水桶,游泳圈等。
3.小学生儿童游戏化体育教学注意“因材施教”。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年龄组,编排与其运动量相适应的儿童游戏项目,比如“丢沙包”可以训练敏捷性,针对不同年龄群的学生,对沙包的重量和活动的时间进行分类。二是要进行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儿童游戏项目设计。比如在一节课上可以将“跳房子”“跳单双圈”“踢毽子”等训练跳的活动
按排在一起,让同学们选其擅长的活动。三是对一些容易形成意外伤害的儿童游戏要进行改编和限制,比如“斗鸡子”可以改编为多人各抱一膝定点跑,谁先跑到指定地即为赢。这样就不会形成伤害。四是要及时进行绩效评价,不断改进儿童游戏项目的质量的水平,完成教学目标。
五、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1.对传统类儿童游戏项目进行改编改造,应用到当前的体育课上,这也是儿童游戏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些传统民间儿童游戏项目,如捉迷藏、摸瞎鱼、猜迷等,这些都流传至今,显示顽强生命力。我们对部分项目进行内容和项目的改造,以适应体育课的要求。
2.对一些当代的儿童游戏进行改编,以适应体育课的要求,或者以适应场地和防止意外伤害事故。比如:“老鹰抓小鸡”,小鸡有七八只,容易形成伤害,规定一只老鸡只带一两只小鸡,同学们既能玩好儿童游戏又不会形成伤害。当看到孩子在体育课上忘我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时,那是体育课带给他们自身的一种快乐,我们不缺少游戏的材料,用我们的手勾画一个游戏的海洋,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游戏童年是多么美妙的回忆!
第七篇:小学体育教学趣味化与生活化的探讨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爱玩、好奇心强,但耐力差、有效学习短等。而传统跑跳投的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体育教师要变换训练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以应用生活化的模式进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趣味性参与生强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得到身心双重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大大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生活;教学;课堂
小学正处在想象力与活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充分利用该心性,组织多种娱乐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天性,为其营造出娱乐、生活的学习氛围。在组织体育活动期间,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感受,以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1将生活化与趣味化教学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1有助于改善身体素养:
在生活压力与节奏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家长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与培训班。小学生正处在启蒙时期,面对各种辅导班与培训班压力,也会感到压力。为不辜负家长期望,他们老实学习,将大多数时间放在书本上,但是精力有限,如果长时间处在按部就班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将体育教学应用到小学中,有助于排除烦恼,减轻压力,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环境下,不仅能感受到体育课程兴趣,还能放松心情。
1.2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大多数学校都只注重文化课程,却忽略了体育课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积累知识,但是并不能说明体育就不重要。体育课和文化课直接相关,小学生受学习与认知能力影响,如果长时间处在文化课中,会让身心感到疲惫,此时就需要借助体育课进行放松,在释放压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与身体素质。
2对小学体育进行趣味化、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1提高运动兴趣:
小学体育更注重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的教学,意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而为今后的健康与体育学习打下基础。综合性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征,让体育教学辐射到更多领域,以此提高课程应用价值。基于以上描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课程特点,让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体育学习中,通过积累认知,结合课程要求,改善运动方式与生活形式,提高教学成果。如:在体育与健康前滚翻学习中,该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将运动技能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领会滚翻要领,以达到提高反映速度、协调度与平衡性的目的。假设同学在骑车时摔倒,该如何是好?然后再将翻滚引入生活。当学生思考时,将课程内容带入,请同学在垫子上模拟,然后得到解决方法。这种方式充分运用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动活泼等特点,让学生主动将思维放到生活中。学生在探索自救自护时,更多的是侧滚翻与前滚翻,此时老师可以直接放入重点,为学生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2做好教学分类,改善教学效果:
小学作为事物认知、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学生通过接触世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如:兴趣、喜好等。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包含整体落实教学安排,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综合学生特长、身体与兴趣,进行求同存异,以差异的视角对体育教学进行综合设计,这样才能在既定的范围完成学习。如:对于五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有排球、篮球、兵兵球等单元教学,此时老师可以结合课程进行调整。切入课程前,先将学生分成兵
兵球、篮球、排球组与待定组。前面三组结合个人爱好进行,待定组通过体验观察,找出容易上手的运动,并且加入该组。一次性将多项课程引入期间,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增强课程整合,也就是在短时间内进行长战线教学。另外,在期末考试中,对球类考核比例进行调整,重点始终在所选项目中。
2.3促进教学形式创新:
除了综合性与基础性以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要求注重健身性与实践性。实践性要求注重课堂参与力度,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健身性要求注重运动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课程散漫与过度带来的浪费,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针对以上特征,小学体育老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形式,整合小学生喜好、知识接收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力度,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成。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情境与儿歌编排,并不是互相割裂的策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全面提高教学趣味性与生活性,通过帮助学生刺激感官,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立定跳远课中,两只
脚同时起跳是本节课必须掌握的关键部分,跃起之后平稳落地是必须掌握的部分。对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等特点,老师必须对教学进行指导与训练。小学生一直是充满童真的群体,可以利用拍皮球的游戏,由老师扮演卡通人,学生模仿排球,然后再结合儿歌进行跳跃。在跳一跳、拍一拍中,帮助学生激发模仿兴趣,这样学生就能认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另外,还可以设计出大灰狼在小兔家门口睡觉,带领学生思考怎样跳跃不引起大灰狼的注意,或者分组讨论,由老师扮演大灰狼,师生共同参与,这样不仅能增加情感交流,也是提高学习进度的体现。为了促进活动发展,还可以在活动中设计陷阱,让垫子假装陷阱,促进师生交流,看谁跳得更好、更远。
3结语
体育教学在任何时段都是重要学科,不仅是对体育活动的实践与认知,同时也是开发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坚韧精神的展现。特别是小学生,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践精神与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快乐的体育实践中提高技能素养,形成健康体魄,必须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与生活性,从各方
面改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八篇: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路
摘要:体育不仅能强健人们的体魄,更能够锻炼人们的精神,帮助人们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并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融入其中,关键要注重观念和思想的创新,并结合小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通过创新,让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体育教学,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渗透;体育教育
1引言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无疑极为重要,实际上在过去数十年里,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教育创新,很多体育老师也在积极践行国家的教育创新理念。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综合性人才,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体这两门教育无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德育渗透,就需要做好以人为本的工作,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知、评价和激励等。作为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下面就来探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做好德育渗透工作。
2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现策略
2.1老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德育渗透的优势发挥出来,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实现恰到好处的渗透。这显然提升了对老师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进而培养小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行,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开展德育教育。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言出必行,充分展示自身的老师形象,并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体育老师而言,不仅要做到为人师表,同时还要给学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才能够将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进而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健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简练,同时前后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当然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幽默,而这个幽默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切忌低俗。在老师的影响下,必然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进而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习惯。
2.2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环节注重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常规教育,向小学生进行纪律、思想、安全和文明等方面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性,甚至由此形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通过上面的德育方面的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可以动员学生,向他们说明今天课堂上学习体育的目的,注意点和具体要求,而且明确在活动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分析。在动员环节,可以开展目的性教育,在体育活动环节则可以培养他们集体意识,锻炼他们勇敢、顽强和机智的思想。在队形队列训练中,则能够培养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进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在整理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械时,则能够教育他们在平时学会整理整顿工作。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2.3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育内容极为广泛,而且覆盖面相对较广,同时还有显著的思想性属性,正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就有了先天性的优势。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有所差异,对应的教育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作为老师一定要对其中内涵进行深挖,进而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比如田径运动,通常没有什么趣味,可是通过这个体育项目培养小学生的坚韧、顽强的品格。球类项目往往需要多人配合,比如足球、篮球和排球等,因此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学生建立集体主义意识,进而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相互帮助的团队意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比如团队精神、爱国精神,勇敢精神等。而且针对每个品德的教育都能够围绕多个主题或者游戏内容来实现。通过这样的游戏和体育运动,让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这种优秀的品德。比如以2016年巴西奥运会为视角,小学生们通过视频、文字和语言了解我国体育健儿们刻苦训练的相关事迹,再通过具体的比赛视频让小学生们感受这些体育健儿们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此外,还可以结合奥运主题,让小学生们以班级这个范围开展微型“奥运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加比赛,而通过竞技来培养他们的顽强拼搏和团队互助精神。另外还为他们树立一些先进的体育健儿榜样,比如姚明等。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能够很好的吸收榜样身上所蕴含的道德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2.4让体育课堂评价变得更加科学: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放弃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而是要将课堂评价进行多元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老师要学会发现一些学生的闪光之点,然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而这种鼓励往往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能够让他们迅速的放松心情,心理包袱也会迅速卸下,从而更好的完成相关的动作,同时也能够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通过科学的评价,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将体育锻炼当成一种习惯,而通过长期的锻炼,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拼搏的精神也能够养成,也会有构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而这些都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当然在这里所说的科学评价并不全部是鼓励性评价,如果有的小学生行为的确有违公德,或者有不良习惯的苗头,那么也要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当然在批评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根据具体情节来选择批评模式,关紧是要促使他们能够改正,让这些小学生能够自觉的接受批评。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这个改革的重点就是将德育渗透其中,在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作为体育老师,不仅要健全小学生的体格,同时还需要健全他们的人格,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第九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多元评价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能力发展问题、教学改革问题等是体育教师甚至是一个教育部门都比较关注的问题。而我们的国家要求小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发展,在体育方面学生的运动量在不同阶段年龄要有很大的不同,以此来达到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例如学生肌肉的发展、学生的肺活量、学生的运动量等方面的发展,但是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评价不到位或者许多的学校没有将体育纳入基本课程等问题,忽略了在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元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多元评价
1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体育的课程目标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运动发展的不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我国的发达城市的小学十分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在体育方面的能力。然而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许多的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受伤、肌肉拉伤或者是
被运动器材伤到等等,另外还有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也没有进行评价制度的建设,体育课紧紧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后,通常就进入学生自由的活动时间,这个时间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发展,极其容易出现学生受伤、评价不到位等情况。同时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是的热情是饱满的,因为他们喜欢玩耍的天性能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休息玩耍的课程,而我们的体育教师也有着类似的想法,逐渐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力发展与否缺少必要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源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完成一些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就完全没有的配套的评价体系。久而久之教学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同时有的小学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只是将一些任教其他课程的教师安排来当体育教师,这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在训练学生的时候没有将学生所做的动作完全做到位,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合理,就容易导致学生的身体部位受伤,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慢慢地积累起来就越来越多,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就得不到保障,而没有合理的评价又打击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体育改革在我国小学中发展得较为缓慢。
2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多元评价
2.1用多元评价理论制定合理措施督促学生注意安全: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我们每个学校都比较重视的,在各个会议中都会对学生的安全进行重点强调,一个学校若是学生的安全出了问题,那么就代表着这个学校的安全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学体育教学中除了加强管理外,还应该用多元评价理论制定合理措施督促学生注意安全。比如:首先,教师要制定基本的体育课活动制度,明确要求学生不能私下进行激烈对抗性活动,打闹、急速追赶等,同时制定体育安全评价制度,为遵守体育安全准则的学生颁发
”安全之星”,督促学生遵守安全,引领学生远离体育安全问题。
2.2运用多元评价理论针对体育项目进行评价: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将评价的标准做好规划。体育课是进行形体训练最多的课程,课前就需要教师将一些动作的标准进行规划,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将对学生的动作等进行评价,多用积极、鼓励的评价影响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心。
2.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一些运动时,体育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学生表达能力做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运动,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运动之前该做什么,事后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惑等,这样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达情况做表现能力的评价。
2.4要有专业的运动量评价来督促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运动技巧、运动量等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有运动量评价,督促学生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动作才会规范,而且专业的体育教师能够制定适合学生的运动量,在学生运动方面的发展才会制定严格的目标。
2.5当学生自由活动时,教师一定不能松懈,教师本人不能在别的地方,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操场上训练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个自由活动的场所,在这个活动场所内,教师也必须在操场上,根据学生们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用正面向上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非常重视安全问题和评价问题,不仅要严格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还要重视体育教学自由活动时的评价。体育教学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评价体系得到完善,师、生在教、学中的信心也会得到加强,这样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运动得到了发展,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学校在体育方面也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第十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体育得到了重视和进步。但是,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以往教学所遗留的问题以及教育的大环境,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生都尚未成年,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正在成长和塑造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体育教学,是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具体的践行体现。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身体素质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提高和加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二、当前中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过于功利化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的影响,在中小学中加强体育教学的困难也依然存在,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以及分班等文化课的压力,再加之良好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学生的文化课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身体素质的教育,这就造成了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将体育考试作为升学的一部分,也带来了在初三阶段对学生集中训练,而在其他学习阶段文化课占用体育课,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排斥。
(二)先进的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现代资源利用不够
国家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强,中小学的教学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学器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是由于体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导致不少的先进的体育器材并没有得到使用,有些是没有及时派发投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些是体育老师为了减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体育器材,造成体育教学器材资源的浪费。
(三)教学方式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性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体育教学更多的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不能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然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在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程进行随意的安排,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不起来,最终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水平,就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对中小学体育教学重视起来,认识到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校的领导层应该认识到中小学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中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纳入考量。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自己的教学,通过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来不断增强体育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二)提高先进的体育教材使用率,充分利用现代资源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体育器材,使其能够与中小学体育教材配套,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在枯燥的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体育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奥运会或者是其他具有难度的体育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三)根据实际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中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而不能一套教案用到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多采用游戏以及激励的方式让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所培养。针对中学生,根据他们的身体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多增加一些比赛和竞技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较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所调整和侧重,从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需要学校和老师的配合和合作,中小学的学校和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在意识上重视体育教学,在教学上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
第四篇:体育教学技能理论小
一.体育教学技能理论
总目标从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阶段目标,反映课程方案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阶段目标按总目标所含的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阐述。1.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定位:
《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一门基础型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它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2.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课程理念:
突出“以动为主”,体现“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健身育人”;使每个学生都有收益,体现健身快乐;让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健身价值。3.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性质:
提供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
4.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育人价值:
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合作、竞争、进取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5.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过程:
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全体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6.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评价:《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评价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从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全面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l)明确学习评价的目的
(2)遵循学习评价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6.体育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计划是教师依据《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施等情况,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也是体育教师基本能力之一。
体育教学计划分类: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以年级为单位,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制定出全年教学计划文件。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个年级全年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学期教学进度,是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按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次和课次进行合理安排,形成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体现科学性和计划性,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单元教学计划也称单项教学计划或单元教学流程,是实现主题内容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课时计划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的各项主题内容(教材),在单项教材分析和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再根据主题内容的特点和设置相应的课次,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每一课次的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和手段。单元教学计划包含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⑪ 教学内容主题和基本情况。单元教学计划首先反映教学内容主题、教学对象(年级、性别),应安排的教学时数与课次、任教教师等。
⑫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括单项教学目标和每一课次的教学目标。
⑬ 教学重点与难点。单元教学计划应包括单元的教学重点,还应包括每一课次的教学重点、难点 ⑭ 教学策略和方法。应包括教学的基本策略,教与学的手段、学法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
课时计划(教案):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实际,为实施课堂教学而精心设计与编写的教学方案,它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课时计划程序是: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分析学习重点、难点——选择学法指导内容和教法——安排课时的组织形式、练习队形(包括练习时间、次数和安全保障措施等)——安排课的开始和结束。
课时计划(教案)包括的主要基本要素:
⑪学习目标。是学生靠自身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也是教师教的目标。
⑫学习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课时计划中的重点与难点,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教学重点与难点更符合学生学练的实际。
⑬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教师在确定课时计划内容时应选择并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学习内容。
⑭学练方法与指导。学练方法与指导可称为“教与学”,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应充分反映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通常采用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尝试、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
⑮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是体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的教学设计要素。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行政班或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器材和学生学习状况来选择和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⑯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学练的运动负荷,正确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关系,保证学生能在有氧代谢状态下锻炼。课时计划中还应确定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行政班或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⑪指导思想。主要阐明制定活动计划的意义和目的。
⑫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说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领导以及管理职责、分工等。
⑬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主要是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活动时间安排等。这是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重要部分,应该说明年级、班级的活动情况,教师的分工,现场活动指导和管理;也包括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
⑭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说明具体安排的形式,年级活动、班级活动,特别半日活动日的安排等。⑮课外体育活动措施与要求。以保障活动有效开展所必须的实施要求和措施。包括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学生活动开展的安全要求等。
⑯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与考核。对开展活动情况做出评价的量规,并对活动开展成效,作为评价活动指导教师工作的依据。7.教学方案的撰写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与处理 课时计划(教案)撰写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学媒介、背景音乐的运用
体育课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分类:
第一类是指导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 第二类是练习法,包括重复法、变换法、循环法、游戏法、比赛法和放松法等等。
教法运用: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场地、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因素,为达到教学目标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适宜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⑪ 教学方法趣味化。教学方法趣味化就是指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欢、感兴趣的方式体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⑫ 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将学生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
⑬ 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方法情景化是一种能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景之中,并通过创设具体场景,激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
⑭ 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以科学的理念和锻炼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锻炼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常见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第二种是在同一年级打破班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的,第三种是打破年级界限重新编班进行选项学习的。以上三种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体育课进行组织形式,其中以行政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常见。8.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的语言:课堂导入;口令、口哨的运用;课堂组织 教学组织(导入、口令):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保护与帮助 教学方法运用
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反思;自我总结
提问技巧:
一是注意提问的时机。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是学生遇到困难或是疑惑时,才提出问题;
二是注意提问的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状况等具体情况;三是注意提问的目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围绕学习任务或是学习目标,提出有效、明确的问题。
四是注意提问的数量和节奏。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泛泛的小问题,应该注意问题的数量,以有效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应该提问的节奏。
语言分类:口语语言和体势语言。口语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
口语语言分类: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
体势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常用的体势语言主要有动作示范,面部表情、眼神传递和打手势等。示范动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⑪示范目的和时机要明确及时。教师示范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来确定示范的次数、重点和时机。
⑫示范必须正确。教师示范力求达到规范、熟练、优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减少或消除惧怕心理。
⑬示范方向和位置要正确。教师的示范位置一般以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为准,一般站位应在教师和学生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正确运用示范的方式,一般有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四种。
⑭示范必须与讲解相结合。直观的示范的与简明的讲解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分类:情境导入法、激励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
课堂组织:是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育实践积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设计和实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序地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
课堂组织做到以下几点:: 抓好课堂常规;
抓好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环节;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保护帮助:是指体育教师在学生学习有难度或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技能时,为了防止教学意外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相应的手段与方法,直接或间接协助学生完成动作的教学能力。保护分类:他人保护、自我保护和利用器械保护 帮助分类: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
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或危害、伤害的处置、应变等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分类: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自我总结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专家、同行对自己的评价,并结合自身对他们的评价内容的思考和内化,从而对自己的体育教学思想、水平、行为、个性等方面进行判断,形成自我评价。9.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
时间上分类:体育教学活动流程或程序
空间上分类: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与活动结构 基本构成要素: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要素有: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反馈。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第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第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第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第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第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10.体育教学规律(1)认识事物的规律
(2)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动作技能形成、提高的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以及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3)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变化规律
工作阶段: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
相对超量恢复阶段:经过休息和调整,体内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相对超量恢复阶段;
超量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休息,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4)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其心理活动(主要指思维、情绪、注意、意志)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11.体育教学原则
(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贯彻要求:
①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体育教学目标;
②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与发展需要; ③要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设计来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
④要因人而异的考虑运动量;⑤要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的能力。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依据游戏的特性和体育教学中运动情感变化的规律 遵循要求:
①正确理解和对待运动中的乐趣; ②注重“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教材”; ③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④处理好体验运动乐趣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关系; ⑤要开发多种有利于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方法; ⑥体验乐趣不忘“磨练”、体验成功莫怕“失败”。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依据较好的运动技能掌握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的规律和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贯彻要求:
① 正确认识运动技能的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② 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有层次的掌握运动技能; ③ 钻研学理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创造提高运动技能的环境和条件。
(4)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运动与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其依据是运动实践与运动认知相互促进的规律。
贯彻要求:
① 要重视体育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要完成“学懂”的目标; ② 重视培养运动表象和再造想象;
③ 重视“发现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④开发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运用要求:
①分析、研究和挖掘体育活动和体育学习中的集体要素,如“团队意识”、“领导核心”等; ②要善于设立“集体学习”的场景,如“共同学习的平台”; ③要开发有助于集体学习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学习卡片”等; ④要处理好集体学习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各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
①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②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客观对待个体上的差异; ③通过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因材施教的原则; ④采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⑤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7)安全运动与安全教育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安全的从事运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如何安全运动的教育。要求有:
① 教师必须周到的设想所有可预测的危险因素; ② 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教育;
③ 建立与运动安全有关的安全制度和设备; ④在体育教学中安排负责安全的小干部。12.体育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
分类: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要求:
① 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
② 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③ 要多用设问和解疑;
④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组织讨论。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分类:动作示范法、演示法、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运动认知的教学方法。
示范分类: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分类:
分解练习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个部分,逐部分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降低了技术动作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对完整动作的领会。分解练习法分类:
a.按动作技术的结构顺序分;b.按动作技术的结构反序分;c.按学习难度分;d.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分。完整练习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的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领会教学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进行练习的方法。要求:
① 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动负荷因素; ② 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教材的特性; ③ 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 ④ 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等能力。(4)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分类: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和情景教学法。要求:
① 活动前,要调动情景诱导和竞争欲望; ② 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③ 注意在活动比赛中的个体差异;
④活动后,要将学习和比赛等有机结合起来。(5)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分类:发现法和小群体教学法 要求:
①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② 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③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发现活动的良好情境。1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⑪体育教学常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⑫体育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运用 要求:
第一,简捷高效。第二,利于课堂教学。第三,合理利用口令。⑬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布置 ⑭教学组织形式
分类: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分组教学 班级教学的优点:
① 一名体育教师可以同时教几十名学生,体现出了教学的高效性;
② 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完成统一的教学计划,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 ③ 能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便于体育教师对课堂进行组织管理。班级教学的不足之处: ① 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 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③学习者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
分组教学:是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以组来进行指导的教学形式。分类: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⑮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体育课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专项密度:某一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称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⑯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控制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注意点:
①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年龄、性别、身体体能、基础水平、体质状况等方面因素,合理地安排好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并加以区别对待。
②根据体育课的类型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复习课、考核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一般相对大一些,综合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适中,而新授课和引导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较大。
③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安排体育的负荷量度。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性质、结构、难易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对运动负荷量度的要求也不一样。较难的教材,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较小,而对比较容易的教材来说,它的运动负荷量度应控制在相对较大的范围。
采用方法:
①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②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调整间歇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节奏。
③改变练习内容的难度,如将原来的30米慢跑(加速跑)改为30米加速跑(慢跑)。④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如改变练习的密度。
⑤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⑦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与休息等。⑰体育课的总结 第一,学生出勤情况。第二,学生课堂表现。第三,教材变更内容。第四,教师自我感受。第五,教改尝试效果。第六,教学改进部分。二.人体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1.细胞:是人体的构成、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分类: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2.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
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肌纤维)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 分类: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
4.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借肌腱附着于骨骼上,受意识支配,能快速收缩,完成人体的各种随意运动。
分类: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 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红肌纤维收缩反应的速度较慢,收缩力量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疲劳,故又称为慢肌。白肌纤维主要依靠无氧发酵解产生的ATP供能。其特点是收缩的反应速度快,收缩力量大,但持续时间短,易于疲劳,故又称为快肌。
5.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分类: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6.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骨骼肌。
骨共有206块,按其形状大致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由骨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构成,骨组织是其中的主要成份。
肌肉分类:可分为肌腹和肌腱两个部分。
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肌肉的发达程度。衡量肌肉发达程度的指标:是肌肉的生理横切面。
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肉的初长度、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过程的强度、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协调性。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激素作用、训练作用。7.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8.呼吸系统: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支气管,上呼吸道: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和各支气管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肺位于胸腔内,有两套血管,分别是肺动脉和肺静脉。
9.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溶于水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10.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动脉。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4个腔。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称为体循环。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1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
主要的功能有:控制、调节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活动,实现有机体内部统一;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持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分类: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2.肌肉活动
①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②肌肉的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动收缩; ③肌纤维类型:根据肌纤维收缩的速度,将其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体育项目中,快肌纤维所占的比重较大,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的项目中,慢肌纤维所占的比重更大。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更强,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更强。
短跑训练和力量训练可以使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而耐力训练则可以使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13.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组成)、气体运输和内呼吸。14.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功能:在体内起着运载功能(主要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和代谢产物)、调节体温、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以及防御和保护功能。
15.能量代谢: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称为物质代谢,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伴随着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人体基本的能量系统:
①磷酸原系统,这是由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构成的能量系统。其功能特点是贮量少,持续时间短,输出功率最大,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磷酸原系统是一种时间短(数秒内)、高功率运动的供能系统。
②糖酵解系统。这一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量系统。其供能特点是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维持运动的时间比磷酸原系统长,不需要氧,但会产生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这一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量系统。
16.过度训练:是指训练者长时间训练或过大的运动强度后,训练负荷超过了身体所能耐受的强度和适应能力,而导致的身体疲劳和功能下降,不能在两周内恢复的状态。
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过度训练最明显的特征)、安静时心率和血压升高、食欲下降等。预防手段:
① 定时对训练者安静和运动后的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 ② 要求训练者每天认真记好训练日记,如对自我的感受、压力或不愉快等;
③科学安排训练,训练负荷不要太大,大强度后应安排较小的运动训练作为调整,同时合理的进行营养补充。
17.肌肉力量:是通过肌肉收缩而克服和对抗阻力所能完成动作的能力。
分类:
根据肌肉的收缩类型通常可以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按其表现形式的特点还可以分为最大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激素作用、训练作用。
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
a.练习顺序原则。一般认为一组练习至少包括8—10个主要运动肌群的练习。训练时,先练习大肌群,然后再练习小肌群,因为小肌群更易于疲劳;多关节训练在前,单关节训练在后;在进行单一肌群练习时,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
B.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
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等长收缩练习、向心收缩练习、离心收缩练习、等速收缩练习、超等长收缩练习或牵拉—缩短循环练习、全幅度练习、电刺激法以及震动力量练习法。
18.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氧运输系统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的特点(主要是看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百分比)、神经调节能力、能量供应特点。
促进有氧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持续训练、间歇训练、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无氧运动能力:力量爆发型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组成。
力量爆发型运动的生理学基础:骨骼肌纤维中磷酸原的贮量;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代谢基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肌肉中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19.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20.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以及“突变理论”。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
① 肌力测定。运动性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②用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的功能判断疲劳。
a、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b、血体压位反射,疲劳时血压下降后的恢复时间延长。
c、皮肤空间阈,疲劳时分辩能力下降,能分辩的两点距离变大。d、闪光融合频率,疲劳时能分辩的临界闪光频率降低。
③心脏功能测定。疲劳时,肺活动量逐次下降,次日每分钟基础心率比平时增加5—10次以上,且T波倒置。
④血液、尿液指标判断疲劳。
判断血液、尿液的指标: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皮质醇等。⑤自感用力度。
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有:
① 活动性手段,主要包括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整理活动。
② 营养手段。主要有:a.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b.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如维生素、矿物质等。③ 药物手段。常用的中药有红景天、人参、当归、生地、五味子等。④ 睡眠。
⑤ 物理手段,如按摩、水疗、理疗、针灸等。⑥心理学手段,如暗示性睡眠、各种消遣和娱乐活动等。三.体育锻炼的理论依据
1.新陈代谢理论:新陈代谢一般是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的转变为物质代谢。
2.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是指按照一定的心率区间去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
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运动负荷的计量公式:
①卡沃南式的公式:(接近极限负荷的脉搏次数﹣安静时的脉搏次数)×70%﹢安静时脉搏次数; ②以脉搏频率150次/分以下(平均130次/分)的运动负荷为指标,求有氧代谢能力;③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搏数=180﹣锻炼者的年龄数。3.身体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平衡理论
适应环境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4.体育锻炼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者有明确的健身目标,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讲求实效原则:是指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对锻炼的爱好、要求和原有的基础,以及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按科学方法进行锻炼,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持之以恒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经常性进行,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的基本规律,从不同的主观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渐进的基础上提高锻炼水平。
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5.体育锻炼的内容:是锻炼身体所采用的各种具体动作的总称。
分类:
①健身运动类;②健美运动类;③娱乐体育类;④医疗、矫正和康复体育类;⑤自然力锻炼类。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1.运动训练的原则
(1)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基本要求:
① 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② 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③ 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④ 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基本要求:
① 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教育; ② 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
③ 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④ 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⑤ 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⑥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基本要求:
①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② 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③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基本要求:
① 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②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5)周期性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基本要求:
① 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② 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③ 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④ 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6)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变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基本要求:
① 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② 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③ 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④ 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7)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基本要求:
① 要注意运动专项、训练对象和训练条件等因素; ② 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8)直观性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基本要求:
① 教练员要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② 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③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9)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基本要求:
① 准确判断疲劳程度;
②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2.运动训练方法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分类:
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分类: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分类: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分类: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与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共有三类:即流水式、轮换式和分配式。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分类: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和适应性比赛方法。四.科研
1.体育教学研究知识 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
一方面它能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使体育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能促使体育教师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
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 应该制定比较详尽的教研计划,防止盲目性; ② 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
③ 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教研活动; ④ 每次教研活动都要确定重点;
⑤ 要密切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联系当前工作实际和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开展的教研活动的内容要与老师的实际水平相吻合;
⑥ 要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参与;
⑦ 防止闭门教研和弄虚作假,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2.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创造性、必要性、可行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① 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内有理论意义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出新结论。
②将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理论或方法,移植到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中来,解决有实际意义的问题。③利用新的实验方法、测试手段,获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③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并对问题有所发展和补充。⑤将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学校体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3.选择研究课题的一般程序:
① 选题的准备,包括确定研究方向、搜集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初步设想三个方面。
②课题的系统化,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论域范围、筛选研究方法、撰写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又称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与经费预算)。③课题的确定,包括课题的论证、确定课题两个方面。
体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体育教学实践、对已有教学理论的质疑、对相关文献信息的分析、体育教学研究规划。
学校体育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 ① 从学术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去寻找研究课题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分歧的焦点; B.只有观察结果而没有加以分析解释的部分; C.数据资料与结论明显不一致的地方; D.作者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深入研究的地方; E.阅读时能引起你好奇心和联想的地方;
F.对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产生怀疑或有不同见解的地方等。②从学校体育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
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类: A.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中的问题;
B.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中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③从有关的课题指南中选择研究课题。体育教学研究选题策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所学专业范围内选题、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课题、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4.体育教学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分类:
①按照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可以分为手工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视听型。②按照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③按编辑出版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科研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刊文献、内部资料、档案文献等。
④按文献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体育类文献、教育类文献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和整理归纳。
①搜集的文献应当全面,所引用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可靠; ②认真阅读所收集的文献资料;
③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从中发现问题。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能动的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分类:
按观察方式可以将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按观察的性质可以分为:定性观察法和定量观察法。按不同的观察规模可分为:抽样观察和典型观察。(3)实验法 分类:
根据设计所依据的思维方法不同,可分为对照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 根据实验中质与量的关系,可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根据实验环境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分为预备性实验、中间实验、验证实验、判定实验;根据实验设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单因实验、多因实验或者分为自身比较实验、组间比较实验、卡方实验、方差分析实验、拉丁方实验以及正交实验。实验的基本要素有: ①实验对象。
选择实验对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选择实验对象要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 B.选择实验对象要符合实验的一致性要求; C.选择实验对象要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 D.实验对象的例数要符合处理数据的需要。
②施加因素和非施加因素。实验中的施加因素又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激发”:即在实验中,专门对实验对象施加的,假定对实验对象会发生某种作用并有待检验的一个或几个突出的因素。③实验效应(因变量)。
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性原则以及均衡性原则。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与要求:
①题目:题目的撰写要简洁、明确,能够高度概括实验的三个基本因素; ②实验主持人和参与人的姓名:应按对该实验全部工作的贡献大小排序; ③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明确阐述本实验的意义、目的和具体任务; ④实验时间和地点:写清楚实施实验的预计起止时间和实施的地点;
④ 受试对象:明确受试对象的来源、选择方法和选择标准,以及受试对象的数量等; ⑥实验条件控制; ⑦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步骤; ⑧实验效应的观察指标; ⑨实验记录方法; ⑩数据处理方法。
(4)调查法:是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方法。分类: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将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按调查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现状调查、前瞻性调查和追踪性调查;
按调查手段可分为口头调查(包括访问调查法和集体访谈法)和书面调查(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
调查法的基本形式:
①普遍调查:对调查总体中的调查对象无一遗漏的逐个进行的调查。
②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群体或个体所进行的调查。
③个案调查。也称个别调查:是指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对特定的个别对象所进行的调查。④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并以对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的调查方式。
抽样分类: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①调查题目,要说明调查什么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研究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②调查对象与范围,要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需要确定调查的对象、数量及范围。③调查内容。④调查方式和方法。⑤调查的时间步骤。
⑥调查经费和调查工具。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实用性原则、时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弹性原则。
(5)数学统计法 五.学校体育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1995年颁布。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团体、保障条件、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规定。
4.《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
对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组织机构和管理、奖励与处罚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要求中小学要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发布
《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6.《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
2007年5月
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凡是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7.《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5年6月发布
其目的是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六.高中学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具有更高的理论性、抽象概括性,并出现辩证性,此时期是学生由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转化的时期。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强的深刻性、组织性。高中学段学生的思维开始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学生不仅能进行理论思维,还会提出新设想,尝试用创新的方法研究问题,不轻信盲从别人的见解。
高中阶段学生情绪体验比较强烈,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对符合自己观念的行为事件会快速地做出肯定的情绪反应。反之,则会发生强烈的否定的反应。情绪、情感的延续时间更长久,初步具备一定程度的集体感和自尊心,能形成持续阶段较长的心境。对于情绪和情感内容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我控制,另外,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自尊心和思维独立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的感情经常不轻易外露,而是通过一定条件进行表达。
高中学段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机会,懂得更多课堂之外的自然和社会知识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意义进行探讨。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并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主动性。自尊心有了更高的发展,期望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适当位置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 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集中注意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第五篇:体育教学技能-上海考卷
一、填空题(10分,每空格0.5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有哪三种:自我评定、相互评定、教师评定。3.新课程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哪五大领域,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4.新课标选择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地域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健身性、兴趣性、实效性。
5.决定投掷项目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初速度。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步幅和步频。跳远的空中动作一般有蹲距式、挺身式和走步式。
6.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是法国的顾拜旦,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罗格。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我国承办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是第29届。
7.2006年的足球世界杯是第18届,2010年世界杯举办的国家是南非。
二、判断题(10分,共5题,每小题2分;正确打“√”,错误打“×”。)
1.“体育的研究性学习”是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的原理,掌握较高的技术动作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智育”因素的过程。„„(×)
2.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优化的方法就是将教材进行取其精华、排其糟粕,使学生学会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动作。„„(×)
3.学生即使教学群体的主体,又是教学个体的主体。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是千篇一律的。为此,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以反复操练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程度上达到较好的考试成绩„„(×)
4体育课中的“练”就是对所掌握的技术、技能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程度,体育教学有特殊性,每一个技术、技能都必须在练习中掌握。因此,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方法是单一的,独特的,它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5.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推出,必须彻底废除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玩”作为体育课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想、玩中会。„„(×)
三、归纳题(10分,共5题,每小题2分)
1.在体育课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的技术动作,特别对掌握传球的击球点在“额前约一球距离”这一要领时,教师反复作了几次示范,让学生判断出击球点的最佳位置。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法?„„(观察教学法)2.在体育课的武术和徒手操等内容教学中,体育教师一般善于把较复杂的上下肢动作分开进行教学。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法?„„(分简教学法)
3.在体育课支撑跳跃教学中,教师用一个篮球在平地上向前滚动,球在途中突然碰到一个石块马上弹起又越过它,针对此现象进行提问。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法?„„(举例教学法)
4.在体育课的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在提出一定的技术要求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分开共同讨论想出2-3种能够让自己提高快速奔跑的方法。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法?„„(选择教学法)
5.在体育课800米或1500米跑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了五种时间上的具体目标,然后让学生参照以上标准进行选择和对照。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法?„„(分层教学法)
四、问答题(70分)
1.撰写体育的科研论文(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5分)参考答案:
①论文题目; ②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③问题的提出或前言; ④实验的内容、方法、数据的采集和统计;⑤数据的分析和论证; ⑥结论和建议;⑦参考文献。
2.要保证学生体育课中的安全,除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应有的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还是不够的,还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凭你的教学经验,当学生在运动中发生运动性昏厥时,临场一般有哪些处理方法?出现运动性昏厥的原因是什么?请予以简述。(10分)参考答案:
运动性昏厥是暂时性脑缺血或脑缺氧引起的一种表现。短暂出现意识丧失,而各种反射依然存在。课采取以下措施:1病人平卧,头低脚高,改善脑缺氧.2解开病人衣领,头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3喝热开水或糖水。4指压人中或合谷穴。5仍不见好转,立即送医院。3.学校每均要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现将编制一本运动会的秩序册。请你简述学校田径运动会秩序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0分)参考答案:
(1)封面;(2)目录;(3)竞赛规程;(4)开幕式、闭幕式程序;(5)组委会及工作人员名单;(6)仲裁委员会名单;(7)裁判员名单;(8)各单位参加人数统计表;(9)各项参加人数统计表;(10)兼项人数统计表;(11)大会作息时间表;(12)各代表队名单;(13)竞赛日程表;(14)竞赛分组表;(15)男女最高纪录表;(16)场地平面示意图
4.小垫子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器材之一,既是一种“一物多用”的教学工具,又是一项安全实用的标志物。如能运用得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你在下列内容的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小垫子开展教学(每类不得少于5项)?(10分)
例如:游戏项目教学中——传递物、迷宫墙、靶子、小船和区域标志 参考答案:
① 跑步项目教学中——起点标志、障碍标志、折返标志、间隔标志和传接器 械;
② 体操项目教学中——滚翻标志、高度标志、远度标志、场地标志和做操器械;
③ 球类项目教学中——足球门、运球标志、传球标志、场地标志和防守标志; ④ 跳跃项目教学中——间隔标志、远度标志、简易栏架、跳跃障碍和区域标志;
⑤ 投掷项目教学中——远度标志、投准标志、区域标志、得分标志和记分标志。
5.球类运动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如能在体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篮、排、足球做一些简便、实用、有趣的游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运动兴趣,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请你选择一种球,设计四个不同的游戏,简述其游戏的名称和方法。(10分)参考答案:略„„
6.现提供给你一个小学“跳跃”教材,请你自定一个年级,并按“跳跃”的教学内容,按教学顺序要求简明扼要的设计这个内容的单元授课计划。注:一个单元不得少于5课时,最好能用表格显示。(本题小学教师15分,初中、普高、职高教师不做)参考答案:
把跳跃教材与若干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和手段、步骤、组织形式、评价等因素,按课次相互衔接。表述中应有每课内容、方法、过程和具体目标及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