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对快乐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试论对快乐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在旧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公共体育课显得郁闷而无生气。其弊端与误区在于:1.以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人;2.以较为标准的动作要求非体育专业的学生;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泯灭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4.课堂组织呈现“机械化”刻板、单调;5.学生“为教而学”或为“考试而学”,而不是“为己而学”等等。郁闷的公共体育课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体育课的其他功能(如文化性、娱乐性、品德教育等)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公共体育课,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使之成为快乐教学课,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和参与课外运动,并逐渐形成大学生体育教育文化。
一、树立快乐体育的理念,教学力求
做到身心合一快乐体育是从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培养以自我力量来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作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是日本学校体育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观点。快乐体育的出现,极大地冲击我们原有的体育课模式。过去大学体育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所以过分地提倡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教学的系统性。如对一个新动作的学习,要学生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模仿,直至较标准地完成这个动作,在这样的教学当中,教师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和心理感受,学生被动地“为教而学”,所以教学容易出现刻板和枯燥。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这是我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课程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受到了挑战,从而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大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业负担较重,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如耐力、速度、力量等)相对体育特长生而言要差一些,协调性、灵活性、模仿性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点。新课程特别提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最高和最终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而是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并在道德行为各方面都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手段,它是为实现健康的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不要过于繁琐和高难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费了很大的劲和很多的时间也难以学会的动作和内容,要适当地降低难度,要多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程度,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不要过分地追求运动强度和密度,运动量的安排充分考虑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这也是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的生理负荷,而忽视了学生的愉快感受。新体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景和愉快的体验中锻炼身体、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主张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寻求快乐。需要强调的是,快乐体育教学并不是一时的、游戏式的“快乐”,而是一种新的理念。即快乐的体育课一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一通过体育课认知体育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体育一终身地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身心合一的效果。
二、注意提高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文性
说起体育课或体育锻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肢体的运动,而对体育项目的人文性很少触及,这就是传统体育课的模式。现在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的热衷和投入,已经不是停留在肢体运动的层面上,而是立体式的热爱和钟情。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这个项目的人文理解和在某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的一种喜爱。我们拿篮球运动为例,如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篮球运动,不仅仅因为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而且在千变万化的比赛中无时不在挑战着一个人以及一个集体的意志和智慧。学生们喜欢这样的游戏,他们怀着一种好奇的热情投身到这项运动中。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掌握这项运动的基本运动技能。首先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基础的传接球、熟悉球性、简单的原地投篮,简单的运球跑和行进间上篮等技术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很快地掌握这些基本的技术,能准确地将球进行传递、转移和投球入篮,这样就会成就他们的成功感,使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肢体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要区别于传统教学从技术到技术的学习方法,要给运动项目注入它的人文性,即通过网络、书本、资料、电视等途径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篮球运动,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篮球运动是一项包含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和商业性的运动。篮球在集体的防守与进攻配合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实现人际之间的交流,反映一个团队以及群众的凝聚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现象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其内容日益地丰富起来,放射出不可阻挡的魅力而深入人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篮球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教学等先进的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NBA、CBA和CUBA等有关赛事,让学生们从体育明星的大力扣篮、灵巧的妙传、配合的默契、神奇的远投等绚丽多彩的画面中,进一步欣赏到篮球的艺术性。有别于传统教学为看球而看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观看比赛中学会“品”球,因为“品”球是“观”球的进一步深化,如运动员的顽强拼搏、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的高尚、鲜明的个性、团队的配合、胜利者的喜悦、失败者的沮丧和坚韧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品”到球赛以外的人生价值,进而到“悟”球之中。“悟”球是欣赏和理解的另一种方式,是一种在品味、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球赛如人生,球星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也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具有执着的追求和永不放弃的坚强意志,会激发学生对人生的另一种感悟。精彩的比赛气氛在欣赏者身上唤起某种特殊情绪,并逐渐转变成一种对篮球的“爱”的情感,进而激发亲身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欲望,这就是学生不断地喜欢篮球和不断地学习篮球技术的内在动力。随着学生对篮球运动人文性的不断了解和深化,这种兴奋会不断地产生和加强,形成对篮球学习的新的动力,这也是快乐体育的另一种表现。
三、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在教学目标上,要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发展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前奏。在从事一项运动中,学生只有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中有成功的愉悦,才能产生一种快乐;有了某些快乐感觉和成就感才能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去探究和学习更高更难的运动技能,这是学习动机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要过分追求技术的系统性和完美性,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有大小,对一些协调性好的学生,要学会一个新动作并不难,而对另一些协调性差的学生来说却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充分地意识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以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的人,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学生在完成动作中的个性化存在并不会影响他参与这项运动的快乐。
(-)成功教育在教学上的运用。在学习评价中要多采用鼓励和口头表扬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不断进步,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帮助。随着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他们的成功感会越来越多,他们对这项运动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去探究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参与运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不断提高。
(三)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源。通过欣赏、评鉴、品味等边缘性教学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运动项目有更多的兴趣和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篮球运动,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使他们不断地去关心有关篮球运动的各种赛事,在欣赏球赛的过程中,明星们的精彩表演又给他们建立了另一种心理快乐。这种特殊的情绪会不断地激发他们亲身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欲望。在学习篮球技能的过程中,随着对技术的掌握,他们的心理会有一种成就的快乐。学生当初选择一项运动时,也许对这项运动只是喜欢,对它的认知和掌握并不多,随着学习的深入,运动的技能逐步掌握,竞赛的规则也越来越了解,像篮球运动这种集体配合的运动项目,在比赛中学生相互配合,当配合取得成功时,他们又会产生一种为交往和合作而快乐的心情。当自己突破对方的防线,将球成功地投入篮时,学生也会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感到快乐。对篮球运动从陌生到熟悉,随后到参与比赛,他们会为认识一件新事物而感到快乐。快乐无时不存在于运动当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加以启发,不断地挖掘学习中的快乐源,学生就会在运动中充分地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新亮点。
(四)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个班学习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随着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地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要过分营造同学间相互比较的氛围,对技术较好的同学可以让技术的难度加大一些,而技术较差的学生可以把技术的难度降低一点,力求让每个学生的需求得到不同的满足,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有快乐的感受。新体育课程更加倡导对体育学习“弱者”的关注。体育学习“弱者”在身体条件、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他人,故容易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进而远离体育活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的体会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心理感受,要注意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降低技术难度,分解技术动作,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法,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口头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时还讲一些由“弱者”变成“强者”的事例去引导他们,以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投身体育活动。作为教师应把教学中好的体会一年复一年地传递下去,形成大学生体育教育文化,为培养更加健康和富有朝气的建设者做出贡献。
(79)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注人式的模仿学习为主转向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传统的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然后就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进行机械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显得刻板而缺乏生机。表面上看课堂纪律整齐划一,井井有条,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感受。为了改变这种方式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探究、创造和体验,让学生发现问题,再向老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既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学生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可以把一些技术变成游戏竞赛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第二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施行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进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是促进体育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本文旨在对农村体育教学进行几点思考。关键词:体育教学 因素 新理念 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继承了赫尔巴特的 “以教师为中心”,过份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作用,缺乏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精神,忽视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性的学习情境,造成教师的外部要求与学生内在的需求的不相吻合,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去模仿练习;再加注入式、强制式的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压抑了学生的情感,难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使得本来爱玩的学生,却讨厌了这个充满乐趣的课程。“以课本为中心”,造成了教师过分追求对运动技术的精细讲解,以纯技术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课堂为中心”,形成了关门教学,造成学生走出校门,不适应社会。
摆脱当前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惑,走出传统体育教学的低谷,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未实施新课标前,体育教学的唯一资源就是教材。而今,在以人为本的新教育观念指导下,人们正视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人和环境的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书本知识传输的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 “碰撞”所产生的 “火花”,就有可能成为补充教材、丰富教材的资源。因此,主导教学第一位因素不是教材,而应该是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具备了教 “活书”和 “教活”书的条件,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在健康第一思想引导下,以保证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才能会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并成为学生最需要和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是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中介因素
为了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课时应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改变课程“难、繁、偏、旧”的状况,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尽可能做到学习游戏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尽量做到分解。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然后逐步提高。学生对所学技术掌握越快、越好,心理状态越好,能够使学生经常在良好的心境下体验体育,学生就能对体育课产生兴趣。3.考核标准应随新理念和新方法而改变
评价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兴趣。以往,教师一直以体育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准,所有学生一个标准,造成先天素质好的学生永远好,那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无论怎样锻炼,也追不上他们,考核分数总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长此以往,就会严重挫伤了学生锻炼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对运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力求突破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转变观念,改变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标准,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3.1 终结评价要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就是“终结评价”,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2 规定内容评价要与自选内容评价相结合
考核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考核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发展水平。我们应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考核评价中得到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动力,提高锻炼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例如:在体育考核时,除了必测项目外,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自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行选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自己单独练,同学之间还互相探讨,互相帮助,兴趣非常浓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3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客体地位,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教师评、学生相互评和自我评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3.4 整体评价要与个别评价相结合
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优势就能取得优异成绩,而有些学生主观和行动上再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永远也得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体评价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改变那种“千人一面”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长”。每个学生无论身体条件优劣,身体素质好坏,只要通过努力,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就有机会获得成功,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努力提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4、学校、家庭、社会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长期以来,由于世俗的偏见,把搞体育的人都看成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持这种偏见的人不仅家长中有,学生中有,甚至教师中也有。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不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固然不想参加体育锻炼,甚至有喜欢体育的学生也生怕参加了锻炼受人鄙视或家长责难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作怪。相反,明智的家长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支持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家中也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孩子受到正面影响,就会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家长的体育行为对子女有极重要的影响作用,有的家长身体力行,每天坚持锻炼,风雨无阻,那么就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表率。如果学校和家庭都把体育和文化学习对立起来,孩子做游戏和参加体育锻炼时常受到家长喝斥,使孩子产生消极态度,有的甚至躲避体育,学生的“惰”性就会逐渐生成,日久积习难返。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改变教学观念;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完善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创造人人爱体育的氛围,那么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就不再是遥远的事。
参考文献:
【1】杜伟《主体性参与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探索》中国学校体育 2002第三期 【2】孙成福《体育锻炼对学生文化学习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体育 2002第三期
【3】杜伟 《新课程标准实施》广东教育教研室 2005年第四期
第三篇:浅谈对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思考
浅谈对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思考
【摘 要】开展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体育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十年来的体育选项教学实践,针对现阶段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现状,对高中体育开设选项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对高中体育开设选项教学提出了建议,以使选项教学不断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 选项教学
一、对高中体育开设选项教学的思考
1.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教师专长是进行选项教学的基础
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项目必须以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为依据,一般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笔者所在学校体育设施相对较好,还有攀岩场地,可要开设攀岩课也不太可行,缺少保护人员。担任选项班教育的教师要以体育教师的第一专长为主,只有在选项教师安排不过来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教师的第二专长,这样的安排能保证每个选项班都有胜任该项目的体育教师。
2.确定开设选项内容与选项班级个数、每班人数是进行选项教学的重要步骤
高中男生对篮球非常感兴趣,选项人数可达总人数的30%;女生则喜欢羽毛球、乒乓球,选项人数约占总人数35%;其余为足球、排球、健美操约占总人数35%。但最终开设的项目与班级数要以同时上课的班级为准,高二还应考虑到文、理科班。其次,每班人数约50人为宜,便于上课进行有效指导。再次,选项教学要突出学校的特色体育运动,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让学生选项时,应适当规定每项可选人数,应首先考虑学生的第一选项,如与实际开设的选项班人数有矛盾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项进行必要的调整,尽量征得学生的同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选项教学的关键
体育兴趣是中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使需要得到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有人会认为,选项教学本身就是按学生的兴趣分班的,为什么还存在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呢?这话应分别对待,如果是篮球班的学生,对篮球技术学习确实较感兴趣,但以女生为主的乒乓班、羽毛球班情况就不同,高中女生本来就喜静厌动,她们的选项是无奈的选择,因此,该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仍然是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4.合理组织实施好课堂教学是选项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障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抓好体育课堂各阶段的组织教学。首先在课堂的开始部分,多选用创新“集体性”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在基本内容学习中,在条件允许下适当运用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注重安全的基础上练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随时点拨,引导,使学生能主动思考,自主练习,自我管理。在选项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目的和要求以及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技术水平。在选项教学进行一阶段后,多安排一些教学比赛,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与水平、反应速度和灵敏性,又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精神品质。再次在结束部分,要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进行有目的的放松,在放松过程中让学生对小组或个人进行评定,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二、对高中体育开设选项教学的建议
1.处理好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自愿选项的矛盾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合理确定学习项目;学生按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及基础等情况,在体育教师确定的范围内自选学习项目,要处理好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自愿选项的矛盾。学校也要在条件允许下努力改善体育设施。
2.合理调配项目和人数
在选项中个别选项人数太少,而有的则太多,需要我们教师合理调配。
3.正确处理学生的转项
选项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会有个别学生要求转项,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
4.注重考勤制度
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教师对学生不能很快认识、熟悉,课堂上有学生会“串门”,影响教学的秩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实行勤制度并坚持贯彻执行。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实施选项教学,这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为选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紧紧抓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及为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同时选项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专项知识技术技能修养方面的高层次需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选项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压力,从而激励教师不断进步。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希望广大体育教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面向全体学生,使体育选项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开花结果,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第四篇: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文江
课改实验四年了,各个实验区都在进行着教学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推动了体育课教学。课改实验在稳步地向前推进,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地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下面,针对课改我所观察、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讲几点思考,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不能合理地使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从课改伊始至今对课标的学习,学习、掌握、领会的程度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多多。执行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这是课改对实验教师的要求。走进,我想现阶段我们走进的还不够深,这样讲,更能说明课改现实的情况。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师新的教学行为影响下,才能实现。课改后体育课教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大家都在探究。发展是永恒的,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课程标准作为规范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承载着国家对某一个学科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要求,为教学实施、评价运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念、建议、方法上的支撑。
首先,要学好课程标准。对于课标的学习,要讲记忆、讲理解,更要讲运用。具体讲,对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原则、学习评价的建议、附录中的重点名词要记忆;对于标准中所有的内容均要理解;而对于课程的理念、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建议、原则还要运用。现阶段,实验教师把课程标准当作圣经一样去读,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不要死读,要理解着读、运用着读,要读透,要读活。只有读透与读活才能感悟到课程标准的真谛,也只有真正悟到了标准的真谛,才能创造性地去使用。
其次,要使用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目前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学实践的验证,所以,我们使用课程标准,要有创造性,不要唯标准,不要不敢超越标准,不要被标准所束缚,不要把课标钢化使用。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我们落实标准时会生成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用验证的方法,使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与思考。这样,才能发展标准、完善标准。使用课程标准,要活学活用,要对照着大纲去使用;要继承着去使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去使用;要观察着学生的发展变化去使用;要结合着教学反思去使用。体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从钢性上来讲没有大纲强,这就为我们实验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标准提供了空间。有空间,还需要去把握,把握空间,需要知识技能、能力去支撑,所以在课改实验中,使用好课程标准,还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对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熟知的运动技术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科知识进行跟踪,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创造性地去使用课程标准,才能上好体育新课程。
二、不能合理地使用教师用书
本次课程改革,进行了教科书、教师用书的更换,这是现实。但对于课程改革不能这样简单地去理解。因为,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学习方式的改变等众多方面进行了变化,它是一个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课程改革理解成为教科书或教师用书的替换,那将影响到课程实验整体质量。小学体育这次进行课程改革,仅提供了教师用书,中学则提供了教师用书和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从整体上来讲基本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指导性较强的参考用书,但新的教师用书也是尝试性的,不可能不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在课程实验中,要用科研的态度去使用。新的教师用书在教材呈现、学与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是面目一新的,在使用中,要将其内容作为范例进行参考,可以引用,也可以改造着使用,或自己按学习的目标
选择其他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活动方式。教师用书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要用好教师用书这一资源,要加强对教师用书的学习与研究,把它更合理地去使用,不要资源浪费,搁置不用。课改至今有部分教师对教师用书的学习、研究不够,没有认真地将教师用书中的一些内容去读、去领会,教学行为变化不大,造成了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面貌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用书的使用,我们要与地方的教师用书、其他版本的教师用书共同参考着使用;其次,也不要照搬照用,完全按照教师用书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大家容易走入一种模式,个性化教学特点就不易显现出来。因此,我们要领会新教师用书使用的精神,合理地把握教师用书的使用空间,将各种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实现对学生身心的培养。
三、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不能多向互动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对话、沟通与合作互动交往的过程。互动,不要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要真正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上进行互动。互动交往,要求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素养,要有实现互动的行为,要会参与、会互动,这样才能提高参与、互动学习的效果。当前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地表现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一问一答、讲与听、示范与模仿上。师生真正的对话、沟通与合作欠火,学习的过程有时没有师生思维的交流,教师讲的、要求的,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学生只出汗不动脑,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缺乏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造成思维的浪费。而在情感交流方面,则是“同学们今天活动的或学习的高兴不高兴啊”,不能发自内心地、自然地进行情感交流,没能达到情感的交融,总觉得有些教师与学生有装样子的嫌疑,没有真的情感体验、情感激活、情感深化、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情况意味着教师还是权威,学生还是服从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平台,合理运用启发语言,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潜能,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师生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变成教师分享的过程、学生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灵感被激活。新一轮体育课改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比较受关注的,我们教师要在搞好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去生成。如教师的关怀与帮助、教师的鼓励、自主学习进步的自我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与共同进步的欣喜、师生共同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等等。特别是我们教师在学生情感生成的过程中,不要做局外人,要实实在在地融入其中,与生同忧,与生同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进而才能激励师生教与学,才能很好地去达成课堂学习的目标。
四、教学的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活动的乐园。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贴标签,课程学习中预设的多,生成的少,运用媒体画蛇添足,教学过程花拳绣腿,追求的是形式化的外表,自认为这就是课改体育课教学,津津乐道。课改实验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历程,激情投入阶段已经过去,到了冷静思考的阶段,不然课改教学就不能走向深入与发展。无论是小学体育课教学还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去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学生是学习的客体,主体地位没能落实好。现如今,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表面上的主体、形式化的主体,而是一个主人化、实实在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主体去进行教学设计。其次,要把学生真正在课堂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追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手段、方法运用的前提。当前一些课改体育课缺乏内涵,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生成,没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像蜻蜓点水,中看不中用,偏离了学科特点,整合的有些四不像,没有鲁迅文章那么有含义,没有马三立相声包袱那么有滋味,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不能舍弃根本而追
求形式化的东西,我们要讲有效教学,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有效教学策略中,让学生有效的时间内既学到东西,又学得高兴,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学习不够深刻的问题。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环境,怎样落实、运用与开发,才能达到其内涵要求?可以说,简单地复制,随便想想达不到要求。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反复地学习与总结,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反反复复推敲重组。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还是我们教师过于追求过程、忽视结果的问题。盲目地追求过程,使过程失真失效,没法讲结果,我们应既要过程,又要结果。同时课改体育课教学,要讲实际,不要为了用什么而用什么,用就要用得合理,不然就不要用。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要讲究合理地运用,这样才能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五、评价走极端
发展性评价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观,在课改体育课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运用的很多,大都是以表扬为主。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提“是表扬越多越好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好好好,是是是,无论怎样都没有毛病,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正常吗?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需要面对挫折,战胜困难;需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需要总结过去,开拓未来。当学生生长在“好”“非常好”这样的环境中时,何谈挫折,总结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学生迷茫了。因此说,这样的评价有失客观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都是由不会到会,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也是有差异的,在课改体育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评价好的,遇掌握不好的回避不评价,也不指出存在的问题,怕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伤学生的面子,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多听几句表扬,是促使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这样学生才能发展。评价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难做的问题。我们在运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合理地运用。一味地只说好,不讲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思维的激活,会产生惰性与障碍。所以我们要积极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修正自我,逐步形成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善于接受批评、虚心接受指导、耐心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培养学习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考虑分层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会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例如,发现学生在掌握动作时出现了问题,不能是“你的动作错了,做的是什么,后边好好想想去”。要叫住学生,说:“老师和你一块研究研究动作好不好”。对于掌握好的同学要提高评价标准要求,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向更高的目标追求;对于掌握一般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并提出哪一点、哪一方面,再做的理想一些就更好了;而对于那些一时掌握起来有困难的同学,要降低标准要求,评价首先要指出其做得好的地方,哪怕是敢做了,然后再逐步地提出改正的要求,一次一次地强化,帮助学生提高自己,保持住学习的信心。这样,就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发展,从而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六、教师基本功欠缺
课改从哪一角度来讲,都没有对教师降低要求,相对地讲要求提高了。课改的初始期,有部分教师怀疑讲解、示范、练习没有市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下岗了。其实不然,精讲多练,提了好久了,只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有时总越位,婆婆妈妈。课程标准在落实中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时间,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不进行讲解示范了,而是讲解示范要合理地去运用,该讲的时候必须要讲,该示范时必须要示范,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化。教法中最最原始的讲解示范法,在课改课堂教学中,仍然显得那么有活力。优秀教师那富有诱惑力、艺术化的语言,给人以情感的感染、精神的鼓励、任务的驱动。教师那充满活力、漂亮的动作示范,焕发出无限的“魅力”,那么诱人。讲解与示范是我们体育教师看家的本领,真正用好是不容易的,需要我们反思总结、千锤百炼、学习提高。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素质在提高,但要充分达到新理念与新课标内涵的要求,尚有差距。现阶段,我们一要提高新课程理论水平;二要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创造性设计课的能力;三要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一般能力;四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五要提高学科文化的跟踪能力;六要提高现代化媒体运用的能力;七要提高学科的科研能力。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是基础,基本功的提高关键在平常,它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去达到。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自我的发展,把握契机,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去,在课改实验的大潮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课改在继续,教学在探索,广大实验教师的认识也在提高。课改体育课堂,一定会在我们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更加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也一定会使广大中小学生,在这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中,获得身心的发展。2006-10-27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简略对策 孔春年 赵海滨
体育教学由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成双边的学习活动。影响体育教学质量重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学校硬件等办学条件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
A.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态度)近些年来,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一、职业压力感因素
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教师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生活中教师诸多方面却不甚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有些教师情绪不稳,产生心理波动。如此多方面的原因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另外,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教师职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难以集中精力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加上另外,教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认可,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第二、学校教学工作中考核、管理、待遇等因素
现在的学校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相对来说体育教师的待遇较低于其它学科教师,这样就更使体育教师的消极情绪蔓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中考在运转,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多,却得不到合理的肯定、认可。有的学校,管理者专制、“家长作风”、绩效考核等实际问题,这些都
造成体育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职业倦怠。各个学科之间的考核差别,许多教师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教师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在所难免。许多政策出台都是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人们思想固定的模影响下一些小科目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培训与深造、教师职称评聘均有着明显的学科差别。这样体育教师哪有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第三、教师心理因素
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第四、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不解因素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工作本来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再加上体育教师在校时间过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工作比较辛苦。体育教师的负担重上加重,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第五、职称因素
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就是相关的,教师的评职称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又一导火线。虽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但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
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第一、热爱本职工作
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起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第二、不断充实自己
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增强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有追求才有劲头。对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第四、摆正自己心态
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首先,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其次,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再次,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
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职业倦怠与兴致勃勃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第五、寻找适当宣泄方式
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体育教师最好办法就是出去运动一会,或者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葫芦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泄气。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条件、基础出发,人无完人,我也不可能是完人,有点毛病和缺点,改了就是,不必自责和苛求,想开一点,看透一点。有个对联说得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对于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决策者们来说,人文关怀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同时提高教师地位、减轻教师负担、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仍需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和切实解决,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B.体育教学中教学组织环节(能力)
体育教学环节中出现问题除了上述态度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的能力包括示范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还包括教研能力等。
一、课前准备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自己用的,形式,方法,手段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切忌走形式。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终是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环节中的主阵地,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一般起热身、导入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准备部分的设计不一定千篇一律地用慢跑,徒手操,游戏来完成,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主有目的的选择。如球类课完全可以用熟悉球性的练习来完成,体操,田径类课也可以用结合主教材的专门性练习来进行准备活动,这样节省时间又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导入的目的。基本部分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技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基本部分教材的安排上要合理选择教材,仔细研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改造,使之适应我们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竞技形式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简化规则,简化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也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性的进行教和学,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结合地方和学校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但也不能忽视体育课与其他课的根本区别,学习掌握技术,强调必要的动作要领。在基本部分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课改纲要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体育教师应不只是深入了解现在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要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情景教学模式,结合分层次、分组教学等方法,对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用情景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采用分组形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交流探究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后,采用自由组合或分层次的分组形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又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下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进行分层次、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体验教学主题时也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实践,可以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4.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加强农村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练习中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也达到了调节课堂的作用。
学生方面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1.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兴趣,有厌学的现象。主要表现:
(1)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或不喜欢老师上体育课。极端地认为体育就是玩耍,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敷衍了事。在上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时,思想比较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不愿意参加练习,行为懒散。
(2)厌学,对体育活动消极怠工,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大,借故请假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少参加,没有固定的喜爱的活动项目等。2.学生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主要表现:(1)不懂得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锻炼身体。
(2)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只想着玩,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指挥、不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不能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穿好服装、忽视安全等。
3.学生缺乏勇敢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责任心差,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主要表现:
(1)冬天时怕冷、怕活动,手脚都缩在衣服里,夏天怕晒、怕热,都想往阴凉处躲。爱偷懒,有点小伤小病就请假。
(2)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材,教师一宣布教学内容就常常引起很多怨声,出现消极抵触情绪,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又怕经受挫折,没有勇气去尝试。
(3)不爱劳动、不爱护公物,想使用但又不想搬运器材,有时老师要求协助搬运器材,就怨声载道、你推我躲。如将体操垫或跳高垫放在地上拖着走,活动完后不收拾器材,遗失器材后推卸责任。
(4)对于集体性项目,只想着个人利益,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为集体作出贡献,有以强凌弱、霸用活动器材、歧视“后进生”等现象。旦有失败就相互埋怨,经常出现队友不和、拒绝或消极参加活动等现象。
4.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也有“后进生”。主要表现: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其练习行为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体育成绩和体育达标成绩差。5.学生存在有自卑心理。主要表现:
(1)自我认识不足,低估自己。如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常觉得“我可能学不会”,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另外,这些学生喜欢拿自已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
(2)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会丧失练习的心情,不愿意继续练习。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己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3)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己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己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
出现以上这些实际问题时,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改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应把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联系起来,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念。
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另外,应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体育的开展。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掌握体育技能的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对体育教学上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前,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育教学按层分组,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他们各自的目标。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体育健身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3)上好第一节“引导课”。很多教师往往不是很重视“引导课”的作用,其实“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引导课”会给以后的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将一些组织纪律问题强调在前面,如队列常规、出勤管理制度、运动服装规定、器材收发规定等等,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个比较深的印象,便于今后的教学管理。
(4)加强平时的管理。为了把“引导课”上的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必须将工夫花在平时的管理上。在组织纪律方面,教师必须严格考勤,严格管理。遇到违纪现象如无故迟到、旷课、练习不认真者,应严肃、认真处理。但是,教师尽量避免以惩罚作为法宝,不能动辄就罚,先要了解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尝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他为全体学生着想的,是善意的。应从动机的激励入手,多鼓动大家的情绪,多运用表扬。多安排一些必须相互合作的集体练习,对自私自利者,可尝试让其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但也应以惩罚为辅,说服教育为主,如有屡教不改者可采用予以隔离和单独教育等。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1)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进行体育锻炼,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为什么做”、“怎样做”与分析自己“做得如何”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使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为一种习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反复培养,经常督促和检查,逐渐形成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观念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培养正确的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较现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及残疾运动员等从困境、逆境中奋斗、磨练,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此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学习榜样的行动落到实处,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抓住时机正确诱导,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学生感到最困难、心理防线最脆弱、意志力开始动摇的关键时刻,给学生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最有效的阶段。如在长跑练习中,当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特别是出现“极点”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法,如 “坚持就是胜利”、“你有能力完成”、“老师和同学在为你加油”等等诱导他们,使他们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自我,激发潜力,逐步建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为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学习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同学间互相鼓励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更胜于教师鼓励产生的效果。如:在比赛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分钟,在准备过程中,同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
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成员就会互相呐喊助威,这种同学间的相互信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适宜他们练习的优良环境,让这些学生放开手脚,精神振奋,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大胆的进行练习,一方面既有效的完成了练习;另一方面又培养了自己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4.“后进生”“后进”的主要原因是:教者另眼看待。针对“后进生”应对的方法是:
(1)教者(一般是教师)应与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并不因为他们是“后进生”而受冷落。因此,他们不再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上课时,就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教师所要求的动作,教师再及时纠正其不规范动作,练习效果就会逐渐变好。
(2)树立成功的自信。在“后进生”当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自信心不足,致使不能认真去练习。如:在教学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的原地起跳背弓过杆动作练习时,教师示范完毕,许多同学都不敢尝试。这时某“后进生”举了手,我立即给了他一次尝试的机会,示范前我向他交代了几点,又用充满信任的眼光对他点了点头,示范完第一次,动作较连贯,只是背弓动作还不够,没有“背弓”过程,我及时向他说明情况,并给予鼓励,让他再次进行示范。听了我的一番话,该生想了想便又开始示范。“起跳--过杆--落垫”一套干净利落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一片赞许的掌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后进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做了榜样。
(3)培养主动参与练习的意识。如:教师在请学生进行示范时,一般都会请中上水平的学生示范,这样较省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完全暴露出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而请“后进生”进行示范,对他们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其一,无论效果如何,他们都会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并没有把他们搁在一边被遗忘;其二他们会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光荣;其三,示范时的一些错误动作,经过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纠正,也会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再也不会感到自卑和感到孤独。当然以上办法都是要把握好分寸的,不然会适得其反。5.改变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是:
(1)正确地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已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缺点。
(2)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老师的信任、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强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3)及时肯定,多加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一起分析原因,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转换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已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自卑心理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
学校硬件等办学条件因素
这类因素包含场地、器材;生均活动面积;班额;班级人数;师资;场馆等因素。
第五篇:对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着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用无形的方法和浓浓的爱心化成真诚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树立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