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103105刘诚琨读《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心得体会
《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心得体会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从书名来看是教我们如何成为一名成功人士的书。事实上它确实是,而且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不光是敬佩他的努力,羡慕他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他的思想不同。他是与时俱进的,时刻是在进步的。他的成功揭示了奋斗的状态和获得成功的技术,确定目标、不懈的努力、前沿的技巧、平衡的心态、反思的精神。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自己。我们的现状,我们的未来。或许我还没有取得真正的精华,但我确实也学到了东西。
反思成功与失败
乔慧存不是一个骄傲的人,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恰恰相反,成功往往能给他带来危机感,失败恰可以让他反思,为成功做好铺垫。但正式成为沃顿的一员确实是值得高兴地,应该祝贺的,所以乔慧存歇斯底里。因为那确实是人生中少有的大喜事。相对之下,在竞争中他的小公司成功打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确实不值得一提,不过那也是成功,然而这次成功却让他感觉到危机感,管理咨询来自国外,他们的咨询员大多是国外著名商学院的毕业生。而乔慧存的咨询员基本上“国产的”达不到国际化的水平。这正是他从成功之中看到的问题。
为了事业的成功,所以他要留学。乔慧存不是神,他也会失败。然而正是失败,他才有了更大的成功。假如他在第一次申请沃顿时便成功了,那么他以后的经历就会改变,北京的沃顿校友也许
就不会认识,他也就不会更全面的了解沃顿,不会了解沃顿的人性化管理。就不会有非沃顿不去的决心。当然也就不会了解到美国文化的一些细节问题。正是因为反思让他避免了在第一次申请中所犯的错误,并且获得了额外的收获而且是巨大的。
反思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反思失败才是成功之母,反思之后你才能从成功之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很可能是促使你下一次成功的东西。
手段和目的乔慧存把沃顿比作篮筐,而徐小平却说部队沃顿应该是篮球,目的就是要把球投进篮筐,球才有价值。也就是我们中学时代追求的大学,辛辛苦苦的高中生活,目的只有一个考一个好的大学,然后我们就前途无限了。其实我们错了,我们的父母错了,我们的教育体制错了,我们不是要培养多少大学生,上大学不是目的是手段,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手段。就像乔慧存一样,为了事业的更加成功才要留学。不管是追求事业成功又或者是美好的生活,我们期间我做的努力,所经过的事情只不过是手段罢了。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明白这个道理,大学不是60分万岁,我们要通过大学这个手段来提升我们自己,提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平台不决定你的能力,你的能力决定你的平台。
原则的事情要坚持
乔慧存在硕士毕业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求交纳五千元的出省费,而当时的规定是国营企业不需要交,即使需要交也要中信来
交,所以当时是极其不合理的,乔慧存拒绝接受,如果执意要要的话,他就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结果他是最先拿到派遣证的,并且和人事部主管成为了好朋友,坚持该坚持的就会受到尊重,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原则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人治反而好像更突出了。如果多一些坚持正义和坚持原则的人的话,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学到的东西是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值得尊敬的人才会走遍天下。
重复的孤独时代
读过了乔慧存的奋斗史,我觉得他的成功是必须的,如果他不成功,那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了。11年坚持学英语,11年之后才算学有所成,也正是凭着英语这一关,在以后对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如果不是11年苦学,他就不能再冬亚会上一夜之间成功翻译出冬亚会所要签的合同,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看到乔慧存的苦学,我想到了我自己,自己从初中开学英语也有九年了,但是看看自己的英语成绩,英语六级都没过,更别说雅思、托福、GMAT了。简单的重复就是成功,高四班主任曾多次跟我们讲。然而谁又能做得到,乔慧存就是其中之一,他中专毕业进啤酒厂,每天工作、学习、照顾家人。每天平均睡眠四个小时,日复一日,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正是这简单的重复,让他成功了。想想自己好像只有在高中时代做到了重复。乔慧存四年中专时期也是如此,四年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读过琼瑶小说。我认为他是孤独的,但他自己应该不会这么认为,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他应该
是充实的,快乐的。重复的孤独时代现在最适合不过我们了,上大学就是手段,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这个手段。
通过阅读本书,我觉得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双赢思想”。在如今的社会中竞争越来越强烈,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独自强大,就像王朝更替一样,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在变得,要想在竞争中活下去,那么就要共赢,如何才能共赢,那就要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就要我们换位思考,在谈判中只有了解了对方意图,才能取得主动权。再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时,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我们要去为他人着想,往往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读完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乔慧存当之无愧可以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这本书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书,它将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巨大震撼。
第二篇:《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黄金是怎样炼成的》叙述的是:东北青年乔慧存中专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进入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深造的艰苦历程。他的好学和自律深深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乔慧存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的执着,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到底,一定要做成功!”事实上,他的确是一个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人。他能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起来晨跑,坚持四年,从未间断。乔慧存认为只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就可以创造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奇迹,那些看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完全有可能实现!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念,成功离我们也不会太远!
乔慧存在创业路上曾遭到过别人的蔑视、嫉妒、排挤,但他仅用一种方式回应——我要做得更好!说真的,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品尝过遭人冷眼的滋味,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但是我却用另一种方式来回应——不断地回避、退缩。看了这本书后,我倍感羞愧与不值。我意识到要成功就一定要迎难而上。别人越是鄙视我,小瞧我,我就越要坚强,越要做得更好。
踏入纪中校园不久,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下,我很荣幸地被选为班委干部。而班级的管理确实是任重道远,富有挑战。当你尽心尽力工作时,同学们不体谅你;当你乐于助人时,同学们说你假正经;当你上班会课积极发言时,同学们说你耍小聪明。我很无奈,也很无助。别人对我的误解刺痛着我的心。我时常想同学们为什么总是谴责我、排斥我?我的愁思像沉甸甸的担子压在心头,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叹气。是不是我的奉献和付出都是一文不值,我是不是应该放弃,我究竟该怎么办?这时,乔慧存在《黄金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把答案告诉了我:“你没必要刻意改正,如果你把它们改了,你的优点没了,你的锐气也就没了。”哎,原来如此!我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不良心态。我坚信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乔慧存参加美国沃顿商学院MBA面试时,表现得非常优秀。他每讲一句话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我做事却是慌慌张张,笨手笨脚。才进校的时候,我经常走错宿舍,坐错饭桌。我越是焦急,就越会乱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笨,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把握住宝贵的高中三年,更不知道如何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我苦恼中阅读了《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认识了乔慧存,感悟了他艰苦奋斗的历程。并让我明白:要想做一个成功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三篇:【心得体会】读《废物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心得体会】读《废物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文章《废物是怎样炼成的》。乍一看题目觉的很奇怪,以前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怎么又有《废物是怎样炼成的》一说呢?于是我就拿起书,认真的读了起来。文章从“懒、拒绝接受新知识、怨天尤人、知错不改、自暴自弃”五个方面说明了人是如何一步步的变成废物的。这里所说的废物,我认为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文中提到“一个人从废物变得优秀很难,需要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但从优秀变成废物就简单多了,只需几个步骤”结合我们的生活工作实际,我谈谈我的感悟。
就说懒惰吧。世上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就看你有没有自控自律能力。一旦懒惰变成习惯,周围的同事就会嫌弃你,就不会和你共事,慢慢的你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甚至失去工作。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村子里大凡日子过不前去,穷的叮当响的单身汉,人们都会给冠以“懒怂”的称号,懒把人害了。单位也是一样,前一段时间我们队上就有一名同志,因为“懒”而被调整了原本能挣高工资的岗位,现在到那个班组人家都不要他,队里没办法只能安排他去看“制氮泵站”,那里没人管他,工作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挣的工资也很低,现在一见人就说“唉”懒把我自己害了。
再说,怨天尤人和拒绝接受新知识。现在的科技变化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不断的推陈更新,如果我们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们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我们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就拿煤矿来说,现在招收新工都要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而且要求每个职工都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尤其是现在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了,你不抓紧学习,怎么能处理问题?总不能一点小小的问题就让厂家来吧!现在煤矿的管理越来越法制化,那么这也对我们的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懂法、要按法律办事、要按规程制度指挥,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达到学以致用,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才不至于被淘汰、不至于失业!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总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无知,对工作抱怨,痛斥制度的不合理,反感领导处理事情的不公平,失败了总是把问题推给别人,埋怨别人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唯独自己啥都没做错。这样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进步的,我们应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知错就改,反思自我,不断的完善自我,和团队共同进步。
借用文章结尾一段话“在一个人人都是强者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主动同情弱小,尊重是赢得不是别人施舍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努力中赢得尊重,而不是在颓废中变成“废物”。
第四篇:品 读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
品 读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高国潮 《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3日12 版)
机关文字工作者并不是简单码字的人,他们肩负着“以文辅政”的重任。要想写出优秀而准确的公文,必须充分而准确地上察国策,才能有效地把政策下达民心。《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资深老秘书的公文写作秘笈》一书的作者谢亦森,把丰富的实践体会与具体事例糅和于一体,与从事公文写作的后生们无私分享,潜移默化地做到了机关“老文秘”对后生们的传、帮、带。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众多激动人心的篇章,如前行照亮的火把,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成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号角。文秘工作者所在单位有大有小,但工作性质都是一致的。在本书中,作者分领导讲话稿的写作、调研文章的写作、重要文章的写作、工作总结的写作、信息的编写等8章,配以100道问答题详细阐述了多种常用文稿的写作方法、文稿修改及机关文风。每一道问答题,都出自于作者的实践经验,有着高度的可操作性,也透出作者多年的心血。同时,本书在重要的章节还配有15个写作实例,进一步增加了实用性。文秘工作者,某种意义上有如当代太史公著《史记》,因为这类的“大手笔”文字,记录着国家前行的轨迹,永远刻写在历史的丰碑上。
老秘书谢亦森,从事机关文秘工作17年,经验丰富,其“大手笔”公文、著述、著作等身。2013年坐上了领导岗位,从写稿者变成念稿者,老谢并没有轻松多少,有时感觉改稿比写稿还累,就像移山造田一样艰难。他发现秘书们常犯的毛病有三种:一是“浮”,即习惯于看材料、听汇报,不重视调查研究;二是“虚”,即接到任务首先不考虑这篇材料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在标题和段子上寻求标新立异;三是“空”,就是不论什么材料,提笔即“讲政治”“顾大局”等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四是不亲历亲为收集素材,而是靠瞎编或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案例。书中选用的20篇文章,均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本基于公文写作技巧的工具书。
“大手笔”公文看似小溪潺潺,涓涓细流,却字字春雷阵阵,掷地有声。作者以一个文人的良知与美德,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以文辅政,正官吏,顺民心,干实事,说实话,公文写作就需要更多这样的“大手笔”。
第五篇: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王 珍
(2010.12.24)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春秋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人杰辈出,孔子更是在他73年的人生岁月中,以耀眼星空般的思想闻名于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即使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因为他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为他周游列国,广布政治、教育思想。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我们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甚至在国外也深有影响。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鲍鹏山所著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以孔子的年龄段为主线,分别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从心所欲”为名,分六章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政治思想及其影响。本书并非流于形式,而是以一段段叙事的手法讲述了孔子身上的诸多发光点,当然也有诸如“孔子也是普通人”的一面。在本书书页中还间歇穿插着一些名句、名词的解释及作者个人的感悟了解,颇得读者的心思,让读者们乐不思蜀,徜徉在与作者一起解读孔子的诸多快乐当中。
孔子的影响深远,最大表现在后世朗朗上口的诸多名句上,给予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他教导我们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乐于并勇于向他人学习;坚定学习的信念,不好高骛远等,孔子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也跃然纸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要接触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当如呼吸一样,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养分、维系生命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