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归求职信写作的禁忌语
1、不要总是说,国外如何如何,怎么中国就如何如何;或者说,我在国外的时候……
这两句话都是禁忌,第一句话说明你不满目前的地方,那么领导听见,随时请你卷铺盖走人,同事听见,觉得这孩子脑子暂时停顿了。其实只要你是中国人,就有义务去改善我们的国家的任何一个小的不足,而不是去批评,说话做事,基本原则就是要有建设性,这样损人不利己的笨事情千万别做。
其次是不要形成口头语,我在国外的时候如何如何,作为单位里(尤其是基层政府或国企)学历和经历比较多的人,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那么为人低调就很重要。你不开口就很多人准备讨厌你了,何况你还很拽。
2、学会选择企业和朋友
不要一定去外企,外企目前也有很多类型,比如很多人希望去四大、宝洁、IBM,乃至其他的如北电、恒生银行、摩根大通、高盛,还有去驻华机构,如美领,英领等各领事馆。这些机构和公司的企业文化不尽相同,去之前不妨了解一下,找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很重要。比如你不喜欢努力工作之后只得到一根棒棒糖的奖励,恐怕就不要去美领,实际他们没有利润驱动,难得给努力的员工实际的报酬,但是如果你愿意休假多点,美领的优势就很明显。
朋友之间的选择也是一样,肯定会有圈子,但是最好自己不要卷入什么争斗,那样就真的不好玩了,安心做好工作,其他的还是让领导们去争。
第二篇:英国禁忌语
什么是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凡是被人类染指的所有一切都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一、礼仪文化差异
1、交际礼仪文化差异
日常见面打招呼,中国人的切入点一般关于吃饭,去哪,做什么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悦,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你好”或按时间来分,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某些国家则比较特定,比如英国人见面一般谈论天气,经常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这样说会往往被认为指手画脚。西方人一般简单地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语言。
●英国留学注意中英文化差异
编者按:初到异国留学,难免会碰到一些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因此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全心投入学习生活,近日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赴英留学准备介绍会”,向即将赴英留学的学生介绍了在英国需要注意的中英文化差异。
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
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社交从酒吧开始
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outtohavea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凡事情要预约
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如需要取消预约时,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否则可能须支付取消费。
多学俗语用处大
在英国的生活中,中国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甚至不明白的俗语。提前了解一些俗语会给初到英国时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公寓)而不说“apartment”。“To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you”。而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英国留学 2009-10-14 09:49 阅读64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三个禁忌:
不能加塞 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加塞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不能问女士的年龄 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毫无疑问,每个女士的发型、化妆和衣着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丽、更年轻,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让人感到太刻意,那么别人就会带着非难的口吻说她“显得俗气”。
不能砍价 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
盥洗室与去“100号”
盥洗室一词的本意为洗手或洗脸的地方,但其实际含义则是厕所,英国人上厕所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去上厕所”,在提醒别人时也是如此,都不直接提到“厕所”二字。如果你想要上厕所,可以说“去男人的房间”,或“去女人的房间”,也可以说“请原谅几分钟”或“我想洗手”等等。小孩子们想要大小便时便说“我要去那个地方”。在朋友之间和家庭内部,“100号”则是最常用的说法。
舞会上怎样不失礼
英国大型舞会一般在晚间10时左右开始。舞会可在私人家中或到饭店举行。主人邀请客人应事先寄送请柬,并注意邀请的客人男女数目要大致相当;如不等,可使男子多于女子。按照习惯,主人请人参加舞会,有时也设晚宴;有时光请跳舞而不设晚宴;而有的则请参加舞会的客人中少数人吃晚饭,饭后跳舞;其他人只能参加舞会而不能吃饭。所以,被邀请的人一定要看清请柬上的字样,以免使
主人难堪。舞会上,主人备有夜宵,也可能只备些茶、咖啡和三明治等。参加舞会的客人服装要整齐,跳舞时男宾要轮流请女宾,其中有一次必须与女主人跳舞。男子与男子、女子与女子共舞是要被人笑话的。遇到重大喜庆节日,一个人如同时接到两份请柬,那么可参加一个舞会,提前退场后再赶另一个舞会,因为按习惯参加舞会的人可随来随走,不算失礼。
女士优先与绅士风度
在英国,尊重妇女是体现绅士风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女士优先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
在通常情况下,英国人总是把女子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如男女一起进房间,男的要替女士开门。进房间或进餐馆大多是女子在前,除非男的必须在女士的前头去选餐桌、开车门或做其他效劳。在街上行走,或过马路时,男子要走在女士身旁靠来车方向的一侧。如果一个男子和两个女士一起走,他应当走在两者当中。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或者两者同坐一辆车来接客人去吃饭,客人应该挤在汽车的前座,让后座空着,因为司机就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宴会上,主人把客人领进客厅时,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客厅时,厅中的大多数男子都要站起来以示敬意。如果女主人的女儿在,她要把客人给女儿作介绍。通常是把男士介绍给女士,除非他年长得多或地位高得多。一般的惯例是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不管进入客厅的是男士还是女士,在客厅里就座的女士都不必起身为礼。宴会开始,男士们为女士们拉开椅子,帮女士入座。
有些英国人慨叹,在对待女士的礼遇方面,如今世风已不如以前。据说是因为妇女在选举、就业、工资待遇和接受高等教育方面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她们就不再需要以往的那种照顾了。看来,对女士的礼貌是出于男士觉得女士需要保护。
做客和餐桌上的礼节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虎这样几个情况。比如,该在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只是个社交聚会,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如果你被邀请留下来住几天或度周末,在离开之前应特意买束花送给女主人,这会使她非常高兴。另外,离开后的第二天要发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随附一件小礼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鲜花等。
英国的饭菜简单,但是吃饭的规矩复杂。最主要的是坐直,学别人的样,吃饭的时候不准高高兴兴地问别人,并和别人不停地交谈。每个人不能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汤盆或咖啡杯或其他菜盘上。汤匙应放在汤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喝汤时最好不弄出响声,并用匙的一侧从里往外舀,不能用匙头,更不能端着汤盆把盆底剩的汤全喝光。不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别弄出声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后上一道甜食。如果客人没有吃饱,可向女主人夸赞她做的美味并再要点鸡、牛排或其他菜,女主人会多加一份菜给他,但从不再多加。不能在别人面前打饱嗝。端上咖啡时要就着杯子喝,咖啡匙要放在托盘上。不能在餐桌上抽烟。吃完饭,客人要将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后站起来。男士们要帮女士们挪开椅子。如果主人还要留客人再吃一顿饭,餐巾可按原来的折痕折好。餐后,客人要坐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向主人道别
在英国,数字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饭店一般不设13号房间。星期五也被当做不吉利的日子,如果星期五碰巧又是13号,那就更忌讳了。如果多个人相会或道别,不应越过另两个人握着的手而去和第四个人握手。因为交叉握手正好形成一个十字架,据说这样做会招致灾难。烟友聚在一起,切忌一火点三支烟。据说一火点三支烟,会给三个人中的一个人招来不幸。英国通行西方礼仪。英国人厌恶墨绿色(纳粹军服色),忌讳黑色(丧服颜色),也不喜欢红色。忌用山羊图案(视为讨厌动物)、大象图案(象征愚蠢)、孔雀图案(视为淫鸟、祸鸟)、黑猫图案(视为不祥之兆)、菊花图案(丧花)、百合花图案(象征死亡)、蝙蝠图案(象征吸血鬼)。送花时,忌送百合花、菊花和红玫瑰(象征爱情);枝数和花朵数不能是“13”或双数;鲜花不用纸包扎。英国人崇尚彬彬有礼、举止得当的绅士淑女风度。尤重*先原则。他们感情不外露,视夸夸其谈、指手画脚、烦躁发火等为缺乏教养。英国人遵守纪律,在公共场合有排队习惯。等侯载人电梯,都在右边排队。他们重契约,安排日程要求准确,旅游活动中应尽量避免日程的突然变动。公务约会赴约要准时,可迟到几分钟,但不能提前。社交活动最好迟到片刻。英国人见面相互握手、道安,在进行介绍时,一般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次后要、先宾后主。男子间切忌拥抱。英国人比较内向、寡言,与人交往初期比较矜持。交谈时,双方距离不要太近。忌讳打听个人私事,要回避北爱尔兰问题、君主制、王室等政治色彩较浓的话题。英国人不喜欢被统称为“English”(英格兰人),可将他们称为“British”(不列颠人)。
BBC中国网《留学英伦》频道刊发了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曾飚的一篇名为《在英国的说不得》的文章,讲述他的留英生活和感受到的言论自由。
文章如下:
家乡风俗,养孩子是不能夸的,比如不能够夸孩子胖,饭量大,老人说这夸的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改天孩子可能就掉点肉,吃饭耍脾气,如今我渐有体会。
以至于曾笠在吃饭的时候,我就闭着眼睛,从他旁边安安静静走过,生怕自己走路动静稍大一点,都会变成一句好话,适得其反。
后来,拿这个风俗与广东朋友交流,发现他们那里也有这样子的“说不得”心理。
于是我就想起来在英国的“说不得”。女王是禁忌吗?
来英国之前,就听说英国的言论自由,在两个话题上不起作用,一个是女王,一个共产主义。但是我知道英国有一个合法的英国共产党。关于女王,我以前在国内听到的笑话是,一个英国人掉进了湖里,不会游泳,喊救命声音太小,于是喊了一声“打倒女王”,结果两个警察从远处跑过来,跳进湖里,把他捞起来送进警察局。
这样的打捞,我从没有亲见,作为外国人,我也没有挑战这个传说中禁忌的勇气。唯一印象比较深的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当感到一个F字头粗口隐隐约约成型中,一个“嘟”,就删掉了,特别是在看Jonathan Ross的访谈节目。F字头翻译成中文,原意很简单,加上与语境相配合,对应的中文词汇,可以像西湖漫步,湖光山色,达到移步换景的境界,这是英语的高妙之处,也是中文的灵活。
记得我当初看施咸荣先生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禁叹服其中骂人粗口的丰富,觉得英文表意之丰富,远胜过中文。等到买了一本英文原版看完,才明白其中中文粗口,大约十之七八,在原文里只不过是单一的F字头,功力在施先生这边。
在英国这么多年,我唯一听到过一次骂女王,是在一个下大雨的深夜。
我住在校园里面,到了晚上七点之后,冷冷清清,到了夜里,能够把行人的脚步听一路。
在那段写论文的日子里,这样的脚步声,伴着几句偶尔的话语,颇有寒冬夜行人的意境。尤其是,当秋冬时候,暮色四合,到了夜里捂得更紧,整条路上只有我的客厅亮着灯,我不知道过路人有没有抬头看,猜测房间里面发生什么,是不是他们也有我当初刚到英国那样,能够看到屋子里的灯光,却泛起一种绝望的感受。因为那些老房子的石头墙是这么厚,而除了星星,那灯光是夜里唯一看到的亮光,但是所有亮着灯的房间,都不是自己的家,你也很清楚自己很难成为那所房间的客人。
那天深夜,却是在春天。
英国这三年来,春天气温变化反常,几乎都有大风在夜里。那天还下着大雨,我在敲键盘写文章,雨大的时候,打在那扇大窗的玻璃上,比键盘的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突然我听到一个人的脚步声,从远处过来,凭着听感,应该是一个壮实的高个子男性。到了我家所在的路口时候,他突然开口骂道,F the queen。那声音好似在雨夜,打了一个春雷,声音清脆而又猛烈,像年轻结实的猎犬的吠声。一声之后,又接着一声,然后一声一声不停。
我突然感到紧张,在这条路上,如果没有人熬夜的办公室,那只有我的房间亮着灯,这声音一声接着一声,而且是在咒骂女王,这人肯定疯狂之极,也许是酗酒的醉鬼。但是凭着声音,又是非常posh的英式英语口音,也许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愤青。
不管是谁,我越来越担心,那声音会变成一块飞来的石头,把我的窗户砸破,那么急骤的雨,会把我窗帘和地毯打湿,我房子的保险包含了这个费用吗?申报
起来的手续,是不是要持续一个多月?我还担心他会来按我家的门铃,要进来和我聊天。我已经被吓得不敢掀开窗帘看看外面是谁,生怕被他看到窗子上我的人影。
窗外的骂声,好像春雷阵阵,我看着电脑上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之久,他在我家门前的路上走了好几个来回。终于我听到另外又有两个声音加入,是警察,他们似乎在劝这个醉汉,还是愤青。
不再说的对话
时隔多年,那次深夜的骂声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每次想起来,还有一股惭愧跟在后面。那是我在英国听过的最有力量的声音,最热情的情感宣泄。而那时候的我,却居然被这种激情的力量所震慑,感到害怕,脑子里担心的是房子的保险。
这是一件多么可耻的记录。我曾经是多么热烈的参与这样的谈话:在大学最脏乱的宿舍,或者校外小饭馆,深夜,最好有雷雨,独明的灯火,汉语各地口音的F字头方言版,一瓶接一瓶的燕京或者红星小二,还有一切被视为禁忌的话题。
而这一切,在若干年后,一个鼓吹言论自由的国度里,我被吓得躲到了窗帘的后面,不敢面对,等着警察过来维持秩序。去年8月,伦敦市长鲍里斯在北京评论奥运的时候说,“I am thrilled, I'm overwhelmed, I'm incredibly excited but I'm not intimidated!”(我被惊了一下,我陶醉了,我感到难以置信地兴奋,但是我没有被吓住)除了最后一点,我和他都一样。
这是我生活过的英国,让我丧失了谈论的热情。我曾经如此渴望过的自由,作为一个外国人,被言论自由所改造。我一直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在找工作的时候,我慢慢有了一点体会。
有一段时间,有个朋友常常下午来看我,找我聊天。他要转学,我要毕业,时间是夏末,我们两个人都为将来求职发愁。我突然问他说,如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你,在工作中,你的想法和老板不一样,你会怎么处理?朋友说,我把自己的意见告诉老板,然后尊重老板的意见。
我说,如果是我,我就回答按照老板的意思做,我的意思提都不提。朋友问为什么?我说,老板只不过找一个人干活而已。
当习惯性反叛统治社会的时候,我们追求着一种积极的自由,这种自由常常是暴烈、出格、甚至荒诞的。出国对很多人,曾经是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一种选择,在新东方教给我们写cover letter的模板里,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模板,一封长达两页的cover letter,用了开头两大段来描述自己童年时候是一个星空下的男孩,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在文末才告诉教授,我想来读你的博士,请问有没有奖学金。
当有一天,自由成为理所当然,反自由成为一种社会禁忌,我却有说不得的担忧,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悖论,不知道你有没有。(英国的习俗礼仪与禁忌
www.xiexiebang.com 来源:中国礼仪网 2011-02-22 17:51:00
导语:英国在欧美国家中被视为是严肃而又有绅士风度的国家,其交往中的繁文缛节较多。英国因有世袭头衔……
英国在欧美国家中被视为是严肃而又有绅士风度的国家,其交往中的繁文缛节较多。英国因有世袭头衔,如爵士、公爵、子爵等,所以英国人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荣誉头衔。若对他们称呼不当,会令英国人相当尴尬和不快。所以不知如何称呼他们时,可看别人如何做,再如法炮制。在英国着西装时不要打带条色的领带,因其与英国各学校的制服领带相似。
英国人一下班就不谈公事,尤其讨厌吃饭时还讨论工作。同时与英国人谈话,不要涉及政治、宗教及皇室小道消息,最安全的话题是动物和天气。英国人谈话时彼此之间要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太近了会使他们感觉不舒服。
在装饰上,英国人忌用大象和孔雀图案,因为他们认为大象是蠢笨的象征,而孔雀则是祸鸟。
第三篇:教师忌语禁行
教师忌语禁行
为造就教师“爱满天下”的情怀,实施陶行知爱心至上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赢得社会的更高信誉,特制订以下忌语禁行
一、忌语:
1、有耳朵吗?
2、神经病,神经搭错了!
3、烦死了,烦煞人!
4、你真笨,实在太笨了!
5、傻巴拉几的,傻呼呼,傻嘻嘻。
6、猪头三,十三点!
7、滚出去,你给我滚!
8、有没有神经?有没有毛病?
9、轻骨头,没有几量重。
10、厚脸皮,你的脸皮怎么这么厚。
11、嘴巴闭起来,闭嘴!
12、你说谎,你不老实。
13、你一点用也没有,你一件事也做不好。
14、我倒不相信,对你没有办法。
15、我再也不管你了,叫你父母来。
16、你最喜欢做这些事了,肯定有你的份。
17、我说不好你了,我对你没信心。
18、不要理他,不要和他在一起。
19、偷东西,做小贼,想吃官司。20、你不会有出息的。
二、禁行:
1、拎耳朵;
2、拉头发;
3、用书打头;
4、站在门口;
5、站在教室角落里;
6、站在操场上;
7、拖出门外;
8、书包扔出去;
9、停止上课;
10、把书扔掉;
11、罚跑步;
12、变相体罚。
第四篇:海归求职信
当初,走出国门时,踌躇满志,遥想日后回国时的意气风发。如今,风尘仆仆回国来,却发现求职的道路并不平坦。
晨报人才周刊走近几位海归,倾听他们的求职故事。不论成功失败,对于正在同样经历这个过程,或者将要经历这个过程的人来说,他们的经验教训都值得借鉴。
失败案例
主人公:小美留学国家:新西兰留学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小美2年前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去了新西兰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如今学成归来,却为找工作犯起愁来。
“刚回国时,我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工作地非市区不去。”可经过几次面试之后,她才发现海归不那么吃香了。“前几天我收到一部门主管职位的面试通知,虽说月薪3000元低于我的心理价位,但我还是去了。”没想到,那天一起面试的竟然还有两名海归,大家相见都有惺惺相惜的感觉。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3名海归全部落选,一位本土本科生得到了那岗位,“因为他有多年工作经验。”公司hr事后说道。
经过这一系列的磕磕碰碰,小美越来越发现自己手中的这张洋文凭起不了多大作用。“当初决定留学,也只是赶潮流罢了。那时候海外留学生在中国的行情看涨,出国热一浪高过一浪,所以也没多想就出去了。但是这么多钱投进去,总想有个高回报吧,所以就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目标薪酬。其实现在想想,当初应该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去,那样选择专业时针对性会强些;或者在国外先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先适应
起来,那样有了工作经验,进外企总会有点优势吧。”
小美心里明白,再这样下去,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期望值降低,从基础做起。“我以前自恃过高,把职位全都定位在主管级以上,现在想想,就算我得到了那份工作,也不一定能胜任——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企业内部事务。”
最终,小美决定先去小企业积累点在国内企业工作的经验,然后再转战外企。“我的优势就是外语和学历,现在先把工作经验补上。” 成功案例
主人公:王小姐留学国家:日本专业:自动化控制
王小姐到日本去留学,是以上海大学与日本交换学生的身份去的。在攻读本科的最后一年,正好学校里有这个机会,于是就到了日本继续攻读自己的老专业———自动化控制。一年的本科课程结束后,由于考虑在日本呆的时间较少,不论在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太大的提高,于是,王小姐选择继续攻读硕士。
在攻读硕士期间,除了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王小姐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工作的机会,王小姐的选择目标非常清楚,“一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二是公司要在上海有分公司。”这样的工作岗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跨文化交流的优势,而且若有可能,毕业后可能被正式录用派到中国工作。
目标确定之后,王小姐通过朋友、还有网络等方式,开始时刻注意这方面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临近硕士毕业的时候,正好有一家公司的中国事业部招人,非常幸运的是,王小姐一次应聘就成功了。
在日本,技术人员毕业后办理就业签证比较容易。所以,毕业后王小姐在日本又工作了2年。今年,正好公司准备在中国扩大投资,于是公司总部派她到上海工作。王小姐每一步的成长,完全在她的计划之中。
失败案例主人公:赵小姐留学国家:新西兰留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赵小姐高中毕业后就出国留学了。现在,她回国已两三个月,但发出去的求职简历都石沉大海,一点回音都没有。
事实上,临近毕业时,赵小姐就开始着手找工作。但因为自己身在国外,只能由父母代劳,其间获得了一些面试机会但也不能参加,一切还得等她毕业回来之后才能进行。
今年4月份,赵小姐毕业回国,但已经错过了外资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阶段。
赵小姐参加了几次招聘会,招聘人员一上来就问她有没有什么人事上岗证,或工作经历,赵小姐无言以对——从国外刚刚回来,怎么可能有时间考国内的证书呢?后来,赵小姐通过网络或亲朋好友寻找工作,但两三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消息。
赵小姐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我现在的想法是,哪怕到大的外企去实习也可以。”当谈到今后的发展定位时,赵小姐说,其实自己也很茫然。
专家诊断海待
在用人单位的眼里,海归究竟有多大的魅力?海归该如何避免成为海 待?如果你正欲出国留学,如何规划留学生活更加有利于日后回国发展呢?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东朋(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陶奕,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分别驻德国、法国、美国硅谷联络处的三位主任以及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汪怿。正视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如今用人单位用人,不是根据你是海归或不是海归来作判断,而是从岗位的要求来选择。任何岗位都有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谁符合这些要求,且符合企业的用人成本,那么企业就录用谁。所以,海归和非海归的标签是隐性的,只有能力和素质才是显性的。
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巴黎联络处主任蒋晓东认为,目前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的主要是那些在国外攻读本科的小海归,他们和国内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如果他们的心理价位太高,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反倒不倾向于用海归。因此,他们必须调整心态,放下所谓的身价,和国内大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汪怿也认为,不要过分盯着当初的投入不放,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与其如此,不如把在国内起步的阶段作为投资的继续。启程时 不要因出国而出国选择出国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不要为了留学而留学。选择管理类或文科类的专业时,一定要慎重,这些专业对人的潜力和能力要求都很高,并不是读了这些专业就能当管理者,若没有工作经验,出国留学并不能增加多少求职的砝码。陶奕建议,留学时,选择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专业,否则可能留学回来,只能做做翻译之类的工作。结合市场需求选择专业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德国联络处主任陆少鹏表示,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比如德国的制造业和化工业非常强,而这也正是上海今后重点发展的行业,但是很多留学生都挤着去读管理,太盲目。留学中
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陆少鹏认为,出国留学不要死读书,可以利用打工的机会,多和外界接触。在海外的人脉很可能成为日后回国发展的优势所在。结合专业打工、实习对于海归来说,在国外工作过的经历可以大大提供回国发展的竞争力。陶奕强调,打工、实习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要只为了赚钱,否则不能为你的工作能力加分。在实习过程中,要多学习国外企业的理念、作运方式、行为规则等,这些都是很有含金量的求职砝码。求职时
明确自己的优势海归求职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身份,而是用素质能力说话。
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美国硅谷联络处主任储海琼认为,海归最大的优势在于沟通能力。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只是对沟通能力最浅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和老外正常交流,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不会发生误解。这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国际化的视野也是海归的一大优势。除此以外,“洋插队”也说明了海归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和在陌生环境下适应和生存的能力。看准企业需求“投其所篇二:想进外企?求职信你不该犯错!想进外企?求职信你不该犯错!
——海归20年还清成本话题解析
想进外企?也许你还不知道怎样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求职信吧!因为涉及到信的格式、风格以及如何让雇主更多了解你的问题,求职信是最难写的。想进入外企,一封精彩的求职信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想要在英国找到工作的留学生和准备回国就业的海归,必须造用好求职信这块“敲门砖”,在语言措辞、行文风格上符合国外企业的招聘偏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求职者都写不出漂亮的求职信呢?
其实,写求职信有很多秘诀。经常和我打交道的世界500强企业hr说,自己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线申请职位需要写求职信吗?”如果你投递或上传了一份没有求职信的简历,那么你将面临简历被忽略的危险。hr可能会认为你不靠谱,因为你: ? 不能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 ? 不能恰当地表现自己(那你又怎么能代表公司呢?)? 不能书面描述自己
求职过程中,求职信是必须要有的。没有求职信,你的职位申请就是不完整的。简历不是独立的,求职信要为简历增加和延伸出更多的细节。求职信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下几点: ? 向未来老板介绍自己 ? 附加建议 ? 展现你的价值 ? 强调工作热情
? 说明专业背景与专业水平 ? 补充工作要求里的附加信息 ? 报告老板可能专注的点,比如年龄、经验、专业技能、健康状况和家庭环境等 ? 申请面试机会
要时刻记住的是,求职信有很多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求职信都有不同的风格、方式和信息。那么,求职信有哪些不同类型呢?
针对招聘信息的求职信
这可能是求职信中最容易的一种。招聘信息会给你提示:公司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以及什么信息是重要的。这种求职信有标准的格式和风格。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以下重点一一列出:为什么你是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为什么你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为什么你的专业知识对老板是有价值的;以及作为求职者怎样扬长避短等等。
随机型求职信
有时候,你的目标职位或所处的就业领域意味着:你不得不写一些内容不确定的求职信来向公司介绍自己。因为公司的招聘信息里没有太多岗位职责的描述。如果你能写一封漂亮的商业信函,正好满足了公司的需要,那么你很有可能得到公司的积极回应。
尝试几种不同的方法,你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你需要精挑细选合适的方式来开一个好头,把焦点放在公司身上,而不是你身上,说明并推销你的工作经验。
友情型求职信
友情型求职信是众多求职信中最难办的一种。关键是确定你所倚仗的友情是否可靠,它直接决定你的求职信是否奏效。
这种的友情可以包括那些和你不是很亲密的人,甚至仅仅知道名字的人都可以,只要在求职时他可以帮上忙。不要贸然排除任何人,因为或许他正是可以帮到你的人。在当今时代里,你的朋友在那个行业、哪个领域并不重要,因为朋友的朋友可能恰好在你需要的位置,说不定正是你的贵人。为确保你的人脉关系有效,可以向朋友们解释你的境况,告诉他们如何能帮助你。多与他们沟通,向他们寻求求职的想法和建议。有了这些朋友的帮忙,这种最难办的求职信或成为最有力的武器。
需避免的问题:
大部分求职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把主动权交给老板。换句话说,求职者把重点放在了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老板的需要。所以他们在求职信里没加任何跟申请有关的东西,这样做很可能毁掉你的简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求职信存在以下问题: 内容贫乏
一封无效的求职信只围绕简历进行陈述,而不是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专业技能。这种求职信把主动权交回了老板,老板可以对你的申请说yes或no。很可惜,大多数求职信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过度夸大
过度夸大的求职信会吓走老板。这样的求职信会说些什么呢?一般会说,这个职位非他不可,或者大肆谈论公司的发展战略等。尽力避免这种方式,因为这样会给老板留下不良印象。
滑稽搞笑
搞笑的求职信通常都会失败。大多数情况下你一定会出丑。留着你的幽默感到面试的时候用吧,这样你可以看到对方的反应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方式。
奇思妙想
这类求职信在面试pr职位时有用,因为这个领域需要宣传和推广。在这个领域,奇思妙想能够受到重视和欣赏,而不是让老板抓狂。如果pr不是你的工作领域,而你又想展现自己的创新想法,那你可以在求职信的结尾‘yours sincerely’ 或 ‘yours faithfully’处做一些巧妙的处理。比如可以为了表示由衷的感谢而加上‘with confidence’,‘with great interest’,‘your friend’等。
过时
过时的求职信,面试官是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很多求职者在写求职信时突然改变了自己的个性,措辞古板陈旧,比如:in the furtherance of,for your perusal和 prior to migrating my career,这些词都是50年前的修辞。记住,书写求职信时选那些平时和老板谈话时的用语。
漂亮的求职信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的机会。因此花时间研究如何正确书写求职信是很必要的。著名的外企求职辅导专家carrie李群分析认为,大部分外企求职者之所以面试失败,多半是因为没有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比如求职信、简历、面试礼仪等。即使是海归,也无法全部了解外企文化和外企的招聘偏好。因此,希望求职者能够多关注求职技巧,将会大大提高求职成功率。(文章分享自梦达琳 mandarin consulting)篇三:留英海归:海外实习经历助我回国顺风顺水
留英海归:海外实习经历助我回国顺风顺水(作者在留影期间的留影)几天前在单位食堂,一个陌生女孩拍了拍我:“听说您是英国卡迪夫大学毕业的?我是您的学妹,刚入职。”
哦,又是一年毕业季尘嚣落定。包括我这位学妹在内的许多海归过关斩将,成为国内职场新鲜人中的一员。个中艰辛,滋味万千。我供职的单位是一家在业界素有口碑的中央媒体,每年应聘者不计其数,且多是“名校精英”,单凭海归的帽子就想突出重围,实无可能。
我问学妹:“你以前在英国工作过吗?”
“嗯,我在英国媒体实习过。”
果不其然。我不禁想起6年前,自己从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前后经历的“求职故事”。在英国找工作,几乎被拒信淹没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您没能通过我们的筛选„„”
“虽然您很优秀,但由于竞争激烈,我们只能放弃您„„”
有段时间,我的邮箱里堆满了来自英国各传媒机构的拒信。
那是2009年春,随着毕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多数英国学生在海投简历,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上。想在英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的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我把简历润色了无数遍,在网上给各类媒体发送自荐信,还咬咬牙花上百英镑去商场置办了一身正装,“时刻准备着”。和英国本土的学生争夺“媒体人”的岗位,我几乎没有竞争力,可谓“屡败屡战”,点开邮箱看完一封拒信,再字斟句酌地发出一封求职信。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球服务电台的视频定制商c-cubedmedia给我发来了面试回复。该公司要向bbc英伦网等华文媒体平台供应视频产品,需要招募“能摄像、采访、剪辑”的新闻人,而且要求能在中文和英语之间流利切换。
听起来,这是一个我奋力往上跳跳就有可能摘到的苹果!机不可失,我很快踏上了去伦敦的火车。
几经辗转,我来到伦敦东区一栋普通的办公楼,深吸一口气,敲门。迎接我的面试官,是全球服务台的一位资深女主播。“你会用视频剪辑软件吗?”她问。
我暗忖:“虽然会用,但不熟练„„”一抬眼,撞上面试官质疑探询的目光,赶忙压住慌张,连说了几个“yes”。
“你看过我们的哪些节目?”“你之前有哪些作品?”“如果我让你就猪流感做一个专题报道,你要从哪些角度入手?”„„连珠炮般的问题,让原本自认为英语流利的我变得结巴起来。
某种程度上,英国的面试与国内并无不同——面试官提出各种精心设计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考察应聘者的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平。我的回答虽然磕磕绊绊,但好在最后都能自圆其说。看到对方眼里闪过一丝笑意,我心想:这次有戏!果然,两周后我接到录用通知,开始了在伦敦的媒体生涯。
大喊一声,采到伦敦市长
我的任务,是为bbc英伦网(原名bbc中文网)制作视频节目,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到后期制作、翻译中文字幕,都要全程参与。
我采访过活跃在伦敦西区的资深戏剧导演,采访过首次为伦敦时装周走秀、做着“超模梦”的普通女孩,采访过伦敦收入偏低却乐观热情的少数族裔,也采访过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你问我怎么连市长都能采访到?哈,其实很简单。在英国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到,英国人非常讲究“预约”。生活中看病、买车票,工作中谈事、采访,都需要预约;你约得越早,越容易达成目标。于是,我会同时准备多个选题,第一时间开始预约。
同时,英国也是循规蹈矩的国家。只要预约及时,并简明清晰地阐述自己的采访方向,一般都能顺利展开采访。当然,有时还要配合一点机智和运气。比如采访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2009年伦敦时装周举办前,得知他要来助阵,我和同事提前几周向时装周组委会递交了采访申请。不出意料,我们很快拿到了采访通行证。
伦敦时装周开幕当天,约翰逊一出现,就被一大堆预约了群访的媒体记者团团围住,身材瘦小的我瞬间被人高马大的英国同行挤在了外面。情急之中我只好大喊:“我的节目全世界华人都能看到、能看懂!”
约翰逊听见了,甩了甩他那标志性的金色乱发,笑嘻嘻地指着我说:“你先来采访吧,让中国朋友多了解了解英国的时尚产业。” 我和约翰逊聊了半天,他可以说是有问必答。采访的结尾,市长先生一脸狡黠地表示:“说了这么多,我相信中国消费者会爱上英国时尚设计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每次欣赏刚刚完工的节目,我都忍不住乐起来。当然,这背后的辛苦一言难尽。和同事一起扛着摄像器材,我几乎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经常顾不得吃饭和休息。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制作完片子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凌晨3点。我搭一位华人同事的车回家,她的车上循环播放着一首歌——《乌兰巴托的爸爸》,讲述女儿对在异国工作的爸爸的思念。
说不清为什么,我和同事都默默流泪了。在异国他乡,我们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用工作成绩回报家人的牵挂。
现在回想起来,这份工作给予我的锻炼,绝不亚于,甚至大于研究生一年积累的课堂知识。我不再是畏手畏脚、怯于交流的留学生,而是敢和英国各阶层、各种身份背景的人展开对话的记者。我的英语能力也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也使我在回国后,比多数缺乏工作经验的海归,多了一分底气和竞争力。
海归求职,没经验就没优势 2009年底,由于家人的一再催促,我辞去了bbc的工作,回国发展。我幸运地获得了在一家中央媒体——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实习的机会。实习之初,我就听闻这家媒体“极其难进”,最好早作打算,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我暗想,不管多么难,拼尽全力试试再说。篇四:八成海归月薪万元以下 海外留学性价比堪忧? 八成海归月薪万元以下 海外留学性价比堪忧? 近两年,“海归潮”规模越来越大。教育部12月初发布的《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35.35万人,占当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其中,八成海归月薪低于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给留学的“性价比”打上问号。究竟是海归们脱离了国内的“基本国情”,还是用人单位缺少伯乐的慧眼?
海归:想找工作不容易
毕业回国近1年了,26岁的海归吴女士一直为求职而奔忙着。当年,在北京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刚刚本科毕业的吴女士曾经憧憬着,学成毕业后,在国外找份工作,或者回国在知名外企当白领。
然而,并不轻松的留学生涯结束后,吴女士发现,毕业后想在国外找工作,根本不是以前想象的那么容易,自己心里的白领梦似乎有些难以企及。2013年回国后,吴女士一直在天津、北京两地找工作。几个月里,城市重建专业毕业的她,连续参加了十几场笔试和面试。可能因为有海归头衔,她总能顺利闯进面试,但往往还没和面试官谈几句就被淘汰,理由五花八门——“在国外自由惯了不好管理”、“没工作经验”等不一而足。
当初留学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但如今的现实并不乐观,原本对求职信心满满的她,正慢慢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retype/zoom/54cc1d4cbb4cf7ec4bfed08d?pn=1&x=0&y=0&raww=630&rawh=42&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32&md5sum=8b7f0b3eac6e7b8c82f592db72a5f580&sign=dc40416762&zoom=&png=0-10251&jpg=0-1156“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较难,”吴女士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现在招聘单位比较看重工作经验,相对于同时入大学的同学,我缺少这方面的优势。” 像吴女士这样的归国留学生不在少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我国海归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受访留学生中已有八成现在国内工作或者在国内找工作。而对在读留学生的调查显示,92.2%的人有学成回国工作的打算。但另一个事实是,在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理想一两万,现实只过半 “我在英国留学4年,大约花费140万,而现在的月收入还不到6000。差距太大了!如果减去日常支出,可能100年才能赚回留学的投资。”曾在英国攻读金融硕士的王先生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他目前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收入还算稳定。但与当初毕业时“月薪过万”的期许相比,骨感的现实仍让他感到些许失落。
“还不如去搬砖!”王先生自嘲道。在他看来,与动辄数百万的海外生活费用相比,这样不成比例的收入真的“很不值”。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设计专业的lee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表示,海归这个身份,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优势,反而是一种劣势。“很多企业看简历就觉得不适合,要么担心你在国外的待遇比较高,回来后不能安心工作;要么觉得你缺乏本土工作经验,高不成低不就。”名校毕业的lee回国找工作并不顺利,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偶尔会接一些英文翻译方面的零活儿,每个月的收入算下来还不到2000元。
对此,欧美同学会会长王耀辉表示:“海归也是人,有优势,自然有劣势。现在留学日趋常态化,留学基数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薪酬水平。此外,国内7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也对留学人员的薪酬造成一定冲击,这是正常现象。” 王耀辉认为,留学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积累广泛的人脉,这些优势会在后期发展中逐步显现。不能单纯以短期薪酬回报衡量出国留学的价值。他说:“相比国内的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除了具有语言优势外,也能带回更多国外的思想和做法。但他们同时缺乏对国内市场大环境的了解,没有更多的人脉积累。因此,对留学生来说,自我定位很重要。” 海外文凭不再吃香?
《中国留学(课程)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从1978年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累计约306万,留学回国人员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35万人,是本世纪初的近30倍。其中,英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60%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随着英语国家的海归增多,一张
留学文凭在中国社会已不是高收入工作的保障,有时甚至不如一张接地气的国内本科文凭。
“现在的中国社会,海归已不再稀奇,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吃香。”美国《赫芬顿邮报》这样写道,“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找工作除了凭真本事外,更多的是靠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事实上,海归工作起薪低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国内教育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学资源不再那么宝贵了。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的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
“现在,人们在网上花很少的钱,就能远程学习哈佛大学的各项课程,留学生的优势正在减弱。”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孙叔豪告诉《青年参考》,在他看来,海归找工作难,并不令人意外。“有没有能力胜任一份工作,不是留没留过学能决定的。我觉得国内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起薪要求也比较低,企业倾向雇佣他们,而不是高傲的留学生,这很正常。”据统计,找工作比较困难的海归占总留学人数的35%,更有70%的留学生回国就业身价贬值。另外一方面,留学盲目、热门专业扎堆儿以及回国找工作时自我定位高等,也是海归感觉低起薪的重要原因。
北京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主要是现在留学生太多了,虽然里面确实有大量的优质人才,但还有很多只是为了出国镀个金,没学到真本事就回来了,能力不强。”
“现在留学已经不是稀奇事儿,我们更重视真才实学。海归要把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在国外的社会实践经验展现出来,把视野和格局观展现出来,把勤奋、务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具备竞争力。”
海归就业:心态比学历更重要
“不可否认,海归的价值确实没有十几年或二十年前那么大了。以前总觉得高人一等,对工作的要求也更高,现在的海归不一样了,需要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表示,“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海归们要放下身段,适应环境,从基层工作做起。”
事实上,由于海归就业形势不是特别理想,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调整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他看来,尽管国外就业收入高,但自己更愿意在国内工作。“毕竟对国内文化环境更熟悉些,用中文更容易与同事沟通,离父母也更近。” 事实上,不少留学生明知国内薪水不理想,仍然愿意留回国就业。最近正积极在国内求职的肖先生告诉《青年参考》:“薪水低不会影响我的就业热情,我认为不论在哪行工作,都需要有高于工作本身的‘战略眼光’。我们的视野不
海归初次就业薪酬调查
作者:邓茗文
来源:《留学》2014年第04期
初入职场的海归怎么讲价? 2011年11月初,湖南姑娘e s t h e r从英国回来了,带着骄傲与志向。布里斯托大学金融学硕士的光环照着她自信的脸庞。要从这所世界排名前50,在英国仅次于牛津、剑桥的英国传统顶尖名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年只有1\4的学生能顺利毕业,esther这一届很牛,1\3的学生顺利拿到了学位。esther说,为了找份好工作,一回国她便开始在位于北京金融街的泰康资产一边实习一边考cfa(charteredfi n a ncia l an a 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然后利用周末在校园宣讲会、金融机构招聘官网和各大求职网站投简历。投出的简历数量不少,但收到的反馈却不多,最后能提供面试机会的不到10家。现实敲打着esther的自豪感,了解过北京本科生30 0 0-60 0 0元的月起薪均价后,原本认为合理的6 0 0 0-8 0 0 0元的薪酬期待也在这一系列打击下逐步瓦解。亲身体验到就业的不易后,她不得不降低了自己的薪酬期望。2 01 2年初,带着疲惫的心,esther签下了提供4 0 0 0元月薪的再保险公司总部投资部,回到长沙老家。eshter的求职经历已成往事,近两年海归的起薪又是如何?
但是,新通美国部文案主管张婷婷透露,根据该教育机构的调查数据,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起薪一般在3 0 0 0-5 0 0 0元左右每月,而月薪上万的这部分海归主要都是在公司担任中级管理职位;留学归来人员只有6%左右为高薪人群,担任ceo等高管
或是自己创建公司。“海归数量急剧攀升的数字背后则是不争的事实—海归群体日益失宠,精英光环逐渐褪色,海归的平凡时代已来临。”上述负责人表示。
学会低姿态讲价 2013 年10月的一天,2 4岁的米拉提一身西装加休闲裤,作为一名德国锡根大学硕士海归,他以求职者的身份来到《非你莫属》的录制现场。这是一档在国内比较受关注的求职真人秀节目,海归几乎是每月必然会出现的一类求职者,且常常是节目争夺收视率的重要看点。在节目一开场,主持人就替在场的企业高管问了一个他们都想了解的情况:“在国外学习期间有过工作实践吗?”对于求职的毕业生而言,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最常提到的“缺点”;海归求职,企业同样会看重他们的海外工作经验。上海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陈先生表示,“ 海归求职时,海外工作经验不仅会为录取加分,更会与薪酬挂钩。”有数据显示,有无海外工作经验使海归就起薪差距明显,有一至两年工作经验的海归,其起薪几乎是无经验海归的两倍。在德国半年做经理助理的锻炼为米拉提加了分,更重要的是,他在求职现场的表现,几乎令在场的所有企业高管满意—12家企业,除了按节目要求米拉提需要在一开始就灭掉一盏灯,有10家企业一直为他亮灯到最后。
而他最打动这些在职场中奋斗多年且经验老道的企业高管的不是他的学术能力或回答临场提问时的睿智,而是作为海归的他自始至终在求职中表现出的低姿态。他的期望月薪是3 0 0 0~4 0 0 0元的基本工资加业务提成;他愿意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做起,以便弥补他学“管理这种太过宏观的东西”不利于了解和理解公司、行业,以后再慢慢发挥自己的价值。他的成熟与坦诚也给高管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工资的高低,不在于我开口要一万、两万。实际收入其实主要看基本工资后面的加项,自己要是有能力,想要多少是可以挣来的;没能力,一开口就要高薪,也是要不来的。”“作为一个海归硕士,能够如此朴实、务实,这胜过他所展示的其他能力。”一位企业高管现场评价道。最后,米拉提在10家企业同时伸出橄榄枝的场面下,选择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销售总监助理岗,拿到一份月薪6 0 0 0元加业务提成的工作。出国是一种长期投资
尽管海归的就业起薪平均高过国内毕业生,但比起两者在教育投资上的花费,优势却并不明显。这样的起薪也远不能让海归和他们的父母满意,“出国花百万,回国起薪不到5000,如何面对父母”成为许多海归就业时的一种痛。调查显示,过半留学归国人员认为收回留学成本需要5年,仅有11.1%的海归认为需要4年时间,认为1年即可收回成本的人寥寥无几。从英国读硕士归来的esther,回忆当初,仍然难掩激动的情绪:“人力资源部电话通知录用时,跟我谈到薪水,基本属于无条件接受或否掉of f er,完全没得商量!”最后的现实使得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她,感到留学英国一年花费30万确实有些心痛。“这个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你回国以后刚刚开始工作,用人单位不知道怎么评估你的水平,所以工资可能不合理。对于海归而言,重要的是你的就业增长曲线是不是比本土的学生攀升得快。如果攀升的速度比别人快,那么胜出只是时间问题。”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的马先生表示。调查显示,虽然在就业型海归中,48.8%的人表示需要花5年或者更长时间收回留学成本,但大部分海归认为自己的留学经历物有所值且有助于事业发展。“ 在国外求学进取,就读世界名校,我觉得对海归的人生绝对是加分的。生存能力、见识、语言沟通能力、文化兼容度等等都是收获。”尽管对起薪不太满意,esther仍然对留学经历予以充分肯定。
“留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对自己深爱学科的进一步学习,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锻炼了自己国际化思维,英语口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国是一种长期投资,只要做好当下,将来的收益自会水到渠成。”谈到留学的价值,澳洲国立大学毕业的金融硕士李海燕信心满满。“难道我们出国留学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找到更好的工作并享受更好的待遇吗?”还在英国留学的白晓(化名),在面对国内媒体就薪资作文章唱衰海归竞争力这番对答,说出了许多海外留学生的心里话,“不论是了解文化,还是学习语言,留学都给予我独特的体验。然而它们只是我所有收获中的冰山一角,学会规划时间,掌握学术知识,提升独立生存能力,收获国际友谊,还有什么比这些?所得?更加珍贵?”对于眼光长远、心态平和的海归,留学带给他们的能力和信心,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事业的一座宝藏,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水平的起薪可以衡量的。工作两年后,esther对于海归就业已经有了新的看法:“我现在认为起薪不是太重要。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作为起点很关键。金融行业里也分三六九等,对日后职业发展的价值影响很大。第一家企业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的跳板。选择一家晋升机制透明,新人培养计划成熟,福利待遇好的公司,即使起薪低,你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工作多长时间,达到何种能力水平即可晋升和加薪。” 海归工作3 年后提薪加速 “整体来讲,海归人员就业没有突出的优势。可以说海归人员与普通就业者一样,进入了一个?拼实力?的时代。无论是其他就业者还是海归人员,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工作经验等综合实力。如果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人员,名校毕业、热门专业和语言将会带来一定优势。当然,海归就业人员相应的职位层级和起薪也是一个综合的评定。”猎聘网创始人兼ceo戴科彬对《留学》杂志说。尽管就业初期,海归的薪酬优势并不明显,但根据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2013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收入和工作年限基本成正比。海归工作3 年及以下时平均年收入为14.97万元,工作在4-6 年时平均年收入为15.6 9 万元,工作在7 年及以上时平均年收入为
22.27 万元,而同等年限非海归的收入分别为6.65 万元、8.28 万元、10.51 万元。“虽然起步一样,但海归的优势会在约三年后显现,他们的薪资一般会比国内的学生高出3 0%-50%,前提是他们能沉下心来工作。”无锡市人才市场副总经理白江,对海归的提薪能力
与启德做了一个同向的判断。海归在国内就业三至五年后薪水的大幅提升,与其说是跟海归背景相关不如说海外留学生活到底为海归们带来了什么。
调查显示,海归在创造力、跨学科交流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获得的收益更多,70%以上的海归认为自身的学识水平高于国内同行人士。贝塔斯曼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吉涵斌表示,相对而言,海归的见识、思维方式、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度以及社交圈子可能因为一段时间国外教育和工作经历而变得更为开放。在安利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吕女士看来,海归拥有良好的英文应用能力,其出众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竞争中优势很明显,另外,国外课程设置灵活,海归的实践能力相对更强。
第五篇:医务工作人员服务禁忌语
医务工作人员服务禁忌语
一、医务工作人员服务禁忌语
(一)禁止使用让人感觉不尊重的命令和无称谓的语句
1、接诊病人时忌:“早不来晚不来,现在才来”、“别罗嗦,快点讲”、“急什么,又死不了人”。
2、为病人做某项检查时忌:“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还不明白”、“怎么不提前准备好”。
3、病痛呻吟,对喊叫的病人忌:“别哼了,谁生病不难受”、“喊什么,烦死了”、“别喊了,忍着点,这么娇气”。
4、躺(坐)那儿,别磨磨蹭蹭的!
5、喂,×床!(不称呼姓名)
6、为病人静脉穿刺失败时忌:“你这血管怎么这么难扎?”
7、当住院病人寻求帮助时忌:“这事不属于我管,谁管你的,找谁去”、“你没见我正在忙吗,等一会儿再说”、“你家里人呢?怎么都跑了?”
8、没到××时间,都出去!
9、在这儿签个字,快点!
(二)禁止使用侮辱人格、讽刺挖苦,可能让人羞涩的语句
1、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都这份儿上了!
2、瞧着点儿,没长眼睛呀!
3、这么大人,怎么什么都不懂!
4、对因不良行为引起疾病的病人忌:“谁让你平时不注意”
5、没钱就别来看病!
6、你这样的见多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7、到这儿撒野来了!
(三)禁止使用生硬、不耐烦的语句
1、你这人怎么这么多事儿,讨厌!
2、没什么,死不了!
3、怕疼,别来看病(治病还能不疼)!
4、嫌慢,你早干什么来着!
5、这儿交班(开会)呢,外面等着去!
6、这是法律法规规定的,你懂不懂!
7、材料不齐,回去补上!
8、上面都写着呢,自己看去!
(四)禁止使用不负责任的语言
1、对咨询的病人忌:“不知道”、“已经说过了,怎么还问个没完”、“怎么这么多事”、“这事不是我们管的。”
2、谁和你说的(谁答应你的),找谁去!
3、快下班了,明天再说!
4、我下班了,找别人去!
5、没上班呢,等会儿再说!
6、嫌这儿不好,到别处去!
7、你这病包在我身上,绝对没问题。
8、对有意见的病人忌:“你告去吧,随便你”、“你告到哪都不怕”、“有意见找领导去”。
9、对病人忌说:“欢迎光临”、“欢迎下次再来”。
二、窗口部门、行政后勤人员服务禁忌语
(一)接(打)电话禁忌语
1、你找谁呀!
2、怎么搞的,打错了。
3、我正忙,没空叫他(她)。
4、他上哪儿,我怎么知道。
5、找领导去,我管不着。
6、听不见,声音大点!
7、他(她)不在(挂上电话)!
(二)接待来访禁忌语
1、今天我有事,不办公。
2、怎么才来,早干什么去了。
3、我说不能办就不能办。
4、先填好×××表,回去等着吧。
5、急什么,还没到上班时间。
6、填错了,找个明白的来。
7、都几点了才来,明天再来吧。
8、拿好了,丢了不负责。
9、没听见我说的话吗?
10、挤什么,没看见正忙着吗,后边等着去。
11、这个不归我管,不知道。
12、文件有规定,自己查去。墙上贴着呢,自己看吧。
13、政策就这么定的,有意见告去,找领导去。
14、我有事,没空跟你多说。我就这态度,怎么啦。
15、没上班,外面等着去!
16、快走吧!我们还有事(或我们要下班)
17、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