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时间:2019-05-12 22: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第一篇: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刘 立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政史系,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当今社会中,一些受资助上学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成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通过调查和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及社会舆论中消极方面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感恩意识 缺乏 教育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1感恩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一直被社会所奉行。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一直占有主流地位的感恩思想也日渐为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意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成为社会中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2007年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们提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众所周知,高校是青年人的集合地,委员们的提醒使我这个长期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深有同感,缺乏感恩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师,在长期与众多贫困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在社会中受助众多的贫困学生同样存在着感情淡漠、感恩缺失的情况,2007年08月22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感恩”使资助者“寒心”从而取消其受助资格的事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最应该感激、回馈社会的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对同龄人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加令人堪忧。现就当代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略作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凤英等在《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漠视父母恩情、师生感情淡漠、社会责任意识“真空”等方面,而贫困大学生相比起上述特征,还具备以下特点:

1、习惯于“受助”,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了能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公平地接受教育,采取了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为农村家庭减轻负担,而为了贫困大学生能同样享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更是出台了许多资助政策,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等,助学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受助学生比例已超过30%,这无疑大大减轻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也提高了贫困学生的入学率。

在这些受助的大学生中,许多是从小就在党和政府的资助政策下完成学业的,这其中不乏像支教学子徐本禹、北大女孩刘默涵等品德高尚、自强不息,用1 刘立(1983—),贵州安龙人,历史学硕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教师、兼职辅导员。

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但也出现了许多习惯于受助,甚至认为他人的帮助理所当然而不思回报的大学生。就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许多学生认为家庭贫困就是索取资助的资本,为了“争夺”助学金等“资源”,不惜修改、伪造家庭贫困证明;一旦诉求得不到满足,则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我系就曾发生过一名贫困大学生因成绩不好未能评得助学金而冲进办公室指责老师的事情。在这些贫困大学生眼中,因贫困而接受帮助自小就成为了一种权利和习惯,社会的帮助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而失去感恩情怀,这样,国家的资助政策非但不能培养出人才,反而可能培养出感情冷漠、不懂谦让甚至虚伪的人;

2、漠视亲情,仇恨父母带给自己的贫困

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贫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长期处于物质生活匮乏的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胜心理,然而,短期内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使得自负心理不断受挫,进而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自己无法改变的家庭出身上,仇恨父母带给自己的贫困,甚至仇恨自己贫穷的家乡。在笔者接触过的贫困学生中,除了申请资助时,几乎都对自己的家庭情况讳莫如深、羞于启齿。笔者的一个学生甚至为了在朋友圈中伪造出家境殷实的假象,不惜挪用学费来讲排场,更把资助款用来吃喝玩乐,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中,上课迟到、早退,不热爱集体,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打架斗殴,当老师找他做思想工作时,他居然说“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表面看起来他的行为是出自于自卑心里,实质上他的这种做法正是漠视父母恩情的表现。这种不顾父母经济拮据,不珍惜父母为了养育自己付出的心血的大学生,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3、缺乏社会责任

许多贫困学生习惯了社会中的各种帮助,总认为自己比起他人还差一大截,形成了自己还没有能力回馈社会的心理。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成功的表现就是摆脱贫穷的家乡,因此很少有回馈家乡的想法,譬如位于甘肃省的国家级贫困县亦是西北高考状元县的会宁,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自恢复高考至2006年,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4万名毕业生,被称作“百千万”现象: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1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2000年起,这里每年都会走出2000名以上的高校学子。国家为会宁的教育产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是考出去的会宁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返回本地发展,直到今天,会宁县都还没有像样的企业,缺乏造血能力使它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县的帽子,面对输送了众多人才的巨大反差,无法不令人唏嘘。

大学生从生理上讲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应当承担责任,反哺家乡、回馈社会,但是许多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丝毫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我们都听说过深圳歌手丛飞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却因晚期胃癌,欠下巨债,而所资助的学生却无一看望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我国从1999年开始执行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现在还款已经成为各高校最为头疼的事。有的学生在校贷款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到毕业后不见踪影失去联系的大有人在,现在国家不得不将国家助学贷款改为生源地进行,以遏制不还款的现象,这些都是当代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二、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体会过雪中送炭的温暖,本该是社会的“良心”,但为什么会缺乏感恩意识呢?笔者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

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全面施行,而高校则是以学生就业率和学校的科研水平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就只能是敷于形式。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再加上传统社会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在社会中产生了“学习成绩好就是一切”的意识,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意识比较淡漠。甚至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都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因此养成了许多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认为得到的一切理所应当,不了解生活的疾苦,无法体会父母的苦心培养,就无从谈起感恩和回馈了。而感恩教育的缺乏在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贫困学生家长都因长年为生计奔波,生存压力大,导致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更谈不上感恩教育。

家庭和学校中感恩教育的缺乏已经引起了诸多方面的重视,近年来,许多地方和学校都加大了高校感恩教育的力度,如2004年寒假,华中科大能源学院给2003级的40多名学生布置的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共青团贵州省委在全省高校发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春晖”行动,在舆论阵地中广泛报道心系乡亲、反哺家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组建“春晖社”,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义务活动,倡导大学生反哺家乡。这些方式都在思想上给予大学生洗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方式,使得这些活动在贫困大学生中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为:

① 舆论宣传的学习对象形象过于高大。以“春晖”行动为例,舆论中宣传的先进人物大多是通过打拼使事业成功,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出资建设家乡,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事迹。这些形象高大的人物固然能激励一些贫困学生,但是社会中能出人头地的人毕竟是少数,当绝大多数贫困学生发现自己与这些成功人物相去甚远时,难免产生巨大落差,或产生“不能出人头地便没有回馈家乡的资格”的想法,认为“感恩”是成功人士的事而漠视“感恩”;

②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文化向来主张“知恩图报”,但社会中传统的“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的观念,使一些有感恩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报恩”的贫困学生产生巨大的思想负担,总认为自己亏欠他人很多,自己的能量有限是不足以“报恩”的,于是产生矮人一截的自卑感和负罪感、累罪感,在心理上产生既“感恩”又排斥“感恩”的矛盾心理;

③ 认为付出金钱是“感恩”的唯一方式。社会舆论中常常着重强调一个人在“感恩”行为中金钱的付出,这种方式无疑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种“付出的资金与人的爱心成正比”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许多贫困学生认为付出金钱是“感恩”的唯一方式,没有足够的金钱,就没有资格“感恩”。

正是由于家庭和学校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方式,使得贫困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中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人。

2、社会舆论中消极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威力是难以估量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舆论中消极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如现在社会舆论对明星的鼓吹过多,许多青少年视这些在法制、道德领域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的明星为偶像,以物质的追求和表面的光鲜作为人生的目标,这些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父母,而父母亲在子女眼中的地位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最基本的感恩之情的流失;还有现在社会舆论中流

行的“拜金主义”、“仇穷心理”和“拜权主义”等,使许多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羡富”的观念,认为成功的人生就是拥有钱与权,人生的目的就是“赚钱”,可想而知,这种学生就算是在专业上取得好成绩,也是无益于社会和人民的,所以消极的社会风气导致了社会上传统道德观念的缺失。

3、缺乏独立自主、施恩于人的观念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常常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一些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对帮扶、资助产生很大依赖,甚至难以树立起独立自主的生活信念,依赖思想严重。又因为这种自卑心理,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一种“因为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心理,缺乏施恩于人的观念,如许多贫困学生在抗灾捐款时不愿捐款,就是出于这种心理。缺乏独立自主、施恩于人的意识,不仅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才,也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阻碍了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德育,因此感恩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熏陶净化他们的心灵,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都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的头等大事。4对于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除了要加强常规的感恩教育手段,还要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1、培养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5感恩教育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大学生正确的感恩观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 教育大学生知恩、识恩、报恩。要教会贫困大学生知恩、识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要通过教育让贫困生了解贫困的父母正节衣缩食地供养他们上大学,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政府是在支出比重较大下,排除了万难为他们实施各项补助;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他们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做了大量工作;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补助手续等,让他们在享受资助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报恩、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② 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除了“知恩图报”,还要教会贫困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应当是一种由于受到他人恩惠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不要因为自己受他人之恩而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思想负担;

③ 了解正确的感恩方式。首先要让贫困大学生了解感恩应当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大笔的资金投入固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可以给他人以温暖和帮助,任何人都有感恩的资格,付出金钱并不是感恩的唯一方式;其次要让贫困大学生明白感恩应当是要在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

内,感恩不是讲哥们义气,不可以为了感激某人而做出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事情;最后要让贫困大学生理解感恩不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最重要的感恩应当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或者是他人、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回馈社会,要知道社会中还有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要相信自己具有回馈社会的能力。

2、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义工、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我们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参加一些社会义务活动,如义工、志愿者等,让贫困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形成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一些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食其力的意识,减少对资助的依赖思想,还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自信。

3、树立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学习榜样

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舆论中榜样的形象过于高大,与普通学生距离太大,无法取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选取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实例进行宣传,如“感动中国”中到贵州支教的贫困大学生徐本禹,自强不息的贫困大学生洪战辉,以及身边其他不畏生活艰辛、努力成材的贫困学生事迹的大力宣传,来唤起学生的孝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感恩教育中,一定要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活,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目前,全国高校的贫困生已突破300万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作为一个庞大的人群,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引发全国高校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这样说,做好贫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创建,还将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国家的长久发展。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贫困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贫困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因此,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人,包括老师和所有大学生共同的行为准则。1

2邓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见[J] 煤炭高等教育 第24卷第3期,96页,2006.5 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 青年教育,2006.2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教育科学,2004.4

4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 [J] 江苏高教 138-139页,2007.1 5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J] 北京教育(高教版)12-14 页,2005.5

第二篇: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通用)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范文(通用6篇)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xx,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今天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发言,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激动!多年来,区委统战部、区少数民族联合会以及各宗教团体,对我们少数民族贫困生伸出了无数次援助之手,为我们营造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向一直以来关心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领导、老师和民族宗教界爱心人士说一声:谢谢你们!(鞠躬)

我是来自一个农村山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地区偏远,那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一直是靠务农来维持家庭经济,收入很微薄,我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我家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数字。而父母总是说:孩子,没事,只要你好好读书,我们累点无所谓。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真的很不好受,于是便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也知道,也只有通过好好学习来将来才能报答他们。来到大学后,我们这些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特别是区统一战线爱心助学活动,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重新拾取对生活的热情,为我们的理想插上翅膀。

今年我是第二次获得爱心资助,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时时会感受到这份资助凝聚着许多人的关爱和期盼,这激励我勤奋努力,从不敢懈怠,在学习上我勤奋认真,一丝不苟,获得了学习优秀奖。在生活中,我艰苦朴素,从不奢侈浪费,同时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同学,获得精神文明奖。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无私的帮助如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经济困难;你们的关心更似春风化雨涤除了我们心头的灰暗;你们的抚慰像大海中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远航!你们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也深深地慰藉了我们的心灵。

这份爱心资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鼓励和鞭策,因为我们深知它所承载着很多关心我们的人的期望,在它帮助我们实现大学梦的同时也将一份厚重的责任交到我们的肩上,那就是将爱如火炬传递一样接力下去,去用心感恩,去回馈社会。我们在这里郑重承诺,今后将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传递爱心。

请你们相信我们,明天,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我们不但永远感恩你们,而且也会学习你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关心爱护身边每个需要温暖的人。

谢谢大家!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2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感谢大家给我这次“资助感言”的机会。

我很荣幸的获得大一新生国家助学金,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给予我的'温暖。近年来国家对各种资助政策不断加强,特别是教育事业的投入。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加大了,贫困资助方面也加大了,无论是所占比列还是资金数额方面都大大提升了。我深深的体会到国家对教育事业扶持的坚定信心。

在此我真诚的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让我在这个充满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时这个资助让我更加明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拥有权利也就意味着拥有义务。这个资助让我明白,人生是需要感恩的,社会给予我们资助,我们就更应该学会去感恩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

在以前,我的身边也有因为贫困而辍学的同学,这让我更加明白,国家给我这次资助机会的可贵。

在此,我更应该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更应该感谢那些资助我们的人。让感恩之心伴我成长,谢谢大家!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首先我要说一声谢谢,感谢经开区各级领导及学校对我的帮助。此时此刻,除了“感恩”,我想,没有其他词汇能表达我的感受。我叫龚恩祈,是昌北二小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来自单亲的一个贫穷家庭。妈妈因为生我时早产已离开人世,从小到大都是爸爸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深深报知道爸爸的艰辛,所以我从不让爸爸担心,每次回家都会帮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爸爸也从不给我压力,每一次看到爸爸在脏兮兮的垃圾里收破烂,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痛,但我从来没有听到爸爸说过一句累,只是让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学习。我很爱这个家,虽然很贫困、很艰难,但我从不抱怨。在这种情况下,是你们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这更多的是代表领导和学校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贫困的学生。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平时教师总是对我们嘘寒问暖;每次过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会送我们一些书籍以及学习用品,还有好吃的。

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各阶及学校都是的关爱,让我们在昌北二小真正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馨和幸福,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学校及老师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关爱,我们是学校的一部分并没有被遗忘在角落。昨天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今天太阳已经升起。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会不畏家境的贫困,我们不惧生活的压力,我们会继续好好学习,有你们与我们同在,明天我们一定会让爱之虹绽放的更加灿烂多彩。最后,让我再一次说声谢谢你们的无私帮助!谢谢!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4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地向关心支持我们学习、生活的领导、老师说一声:谢谢你们!

我有机会站在这里,作为贫困生的代表,我将用自己的经历倾诉我们的心声和感受!多年来,从上级领导到社会各界,对我们贫困生伸出了无数次援助的双手,为我们营造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我来自xxx一个农村家庭,父母是农民。再加上父母身体欠佳,经济收入很是微薄,每年的学费对我家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数字。父母辛苦的劳动,头发白了,脊背弯了,母亲更是落了一身的病。学校的领导、镇政府知道后,不仅免除了我的学费,而且还免除了我的学杂费,学校老师对我们贫困生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您们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也深深地慰藉了我的心灵,使我走出自卑的个人世界,融入了集体的.温暖之中。我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打闹了,也愿意帮助同学了,我感到很快乐,和其他同学一样快乐!

我深知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一直努力学习着。回顾几年来您们对我的关怀,真是一言难尽!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5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千言万语我只有一句话:你们的帮助如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经济困难;你们的关心更似春风化雨涤除了我们心头的灰暗;你们的抚慰像大海中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远航!

最后,我代表贫困生,向学校,向上级领导,向社会各界关心我们的叔叔阿姨们由衷地道声:“谢谢你们”!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鼓起生活的勇气,扬起生命的风帆,自强不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报答各位领导、叔叔阿姨们,报效社会,报效祖国。

最后,我代表全体贫困生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好心人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请您们相信我们,明天,我们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我们不但永远感恩您们,而且也会学习您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关心爱护身边每个需要温暖的人。

谢谢!

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6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好!

我叫武栋华,家住贺进镇岳庄村,现在是武安七中七年级的的一名学生。今天我能够代表所有的受助学子表达感激之情,倾诉肺腑之言,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在此,我要向市教育局和全校的领导、老师及关注并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关心贫困学生的父老乡亲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们!”(鞠躬)

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在政策上、财力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能够在风雨中拨开云雾阔步前行,能够在荆棘中挺直腰板昂首向前,从而直达成功彼岸。我有一个贫困的家庭?

作为一名贫困生,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我们在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同时,倍感温暖、深受鼓舞。这种温暖和鼓舞,时刻在我澎湃的胸腔滢滢交汇,声声作响。学校的那句“不让任何一名同学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承诺让全家终于彻底的放心了。在七中的半年学习生活中,老师经常找我谈心,消除我心里的不安和忧虑。对于这些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无私帮助和关怀,我们全家都铭记于心,我们这些贫困学子更是铭记于心,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域他乡,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都是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力量。

放心吧,各位尊长!在今后更宽广的领域里,我们将像雄鹰那样翱翔蓝天,像水手那样起锚远航;放心吧,各位领导!请你们相信,明天的我们将用更大的成功,来回报家乡、回报七中、回报社会,让爱与关怀温暖整个世界。

最后,我代表全体受助学子再一次向所有帮助我们的领导和老师表示由衷地感谢!

谢谢你们!

第三篇:大学生感恩教育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 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薄弱,尚需大力加强。

1.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 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 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 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 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 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 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 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人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 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 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 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 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 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 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 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二、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我们养 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地托起,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 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2.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 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 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 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3.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 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 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不难想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感恩教育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 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 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为了虚荣心,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 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 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 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摘 要]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感恩教育的滞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作用。[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感恩意识;缺失;培养

一、感恩:一个传统与现实的话题

说到感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方感恩节。据说,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在第一个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感激上帝的恩典,按照宗教传统习俗,他们决定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它,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这就有了美国感恩节。感恩节体现了西方那根植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感恩意识。在我们的记忆中,犹太人那种感恩意识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刻骨铭心。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伴随着苏联政权的建立,犹太人纷纷从俄国领土上迁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犹太人陆续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肆虐欧洲的反犹浪潮妄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时候,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居住人数最高曾经达到2.5万人,并具有完整的社会体系。虽然二战后,犹太人大多离开了哈尔滨,但是哈尔滨一直是他们感恩的地方。同样,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为了教育后代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情,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

感恩,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并不陌生。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文化浸染的中华民族同样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当然,传统文化中,感恩着重体现在“忠”与“孝”上,忠是对封建帝王的感恩,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感恩,“忠”、“孝”的感恩文化把中国从一个诸侯国家推向中央集权大国,也浸润到寻常百姓心中。我国历史也不乏感人的感恩范例,从《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到孟宗“哭竹”、王祥“卧冰”、庾黔“尝秽”、“割股疗亲”等传说,足可以证明中华民族那深沉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愫。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有“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对他们恩惠的认知和报恩行为的实施,关键在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爱,从父母亲人的疼爱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从老师的教育到国家的培养,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无数人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给予我们身体,给予我们生命,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我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我们对父母感恩,就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没有老师的耐心教育,我们就不能从“自然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我们对老师感恩,就应该尊师重教,牢记老师的教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我们感恩社会,就应该服务社会,建设好社会。周围的人给予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予我们种种关怀和照顾,正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对所有的人感恩,我们就要从内心对他们有真诚的感激之情,并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为他人服务的自觉行为。

二、培养感恩意识: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往往导致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远离生活,忽视个体道德的完善。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缺乏感恩意识会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会自觉为社会服务,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1、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一个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也必定会对社会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利益的单纯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人们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2、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社会责任感。有感恩意识,我们就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来自社会的关怀,体会大自然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人不至于只生活在单调而紧张的环境中。学会感恩的人,才会体会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离不开社会关怀,才会自觉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树立起维护社会形象和为社会建设改造职责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要义。

4、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人为他人做了善事,得到他人的感激和尊重。这种感激和尊重会化为更大的精神动力,激发起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感激和尊重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

5、培养感恩意识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与能量。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通过培养感恩意识,引导人们对大自然的恩惠心存感激,就会对自然产生关爱、保护意识,才会自觉保护好自然环境,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隐藏在背后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私任性、坐享其成,对父母不敬不孝。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在北京城某高校就读的女大学生,因与父亲闹了点儿别扭,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维修,就在其居住的地方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这位为人女儿的表现着实令人寒心。东南大学曾经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调查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2、忘恩负义,麻木不仁,获得救助不感恩回报。《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13年来,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当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没有人来探望了。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中国青年报》也报道过,去年6月30日,从山东老家来沈阳的年仅17岁的韩磊,在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附近的丁香湖游泳时,发现一名溺水的男青年。他奋力游了300多米,将落水者托出水面,而自己却因精疲力竭被大浪卷出10多米远光荣献身,人们被他的见义勇为所感动。而被救者自现场离开后至今没有站出来说一声“谢谢”,又着实令人感到被救者的不可理喻。面对别人救命之恩都显得如此地麻木,社会上见死不救,为富不仁也就不足奇了。

3、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青少年喜欢拿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生活在农村的喜欢拿农村和城市比较,生活在中西部的喜欢拿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认为现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时常埋怨“生活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社会提供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太少”等等,他们在抱怨社会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没有考虑过我们的具体国情,只是一味责怪家庭、学校和社会,思考问题片面化、极端化。

4、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青少年公德意识之差,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经常看到部分青年学生,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社会公物、学校公物和自然的花草树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乱扔垃圾、踩踏草坪、采摘花朵。公共设施被“伤残”后的无奈,旅游景点被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后的伤痕累累,足可以证明我们对环境、对自然的藐视和破坏到了如此残忍的程度。(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是道德教育问题。感恩意识缺失当然与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关,但家庭、社会都要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负责。

1、家庭教育观的问题。部分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只注重智力投资,不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孩子自幼生活在一个被爱笼罩的环境里,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过着“衣来伸手,饭来伸口”的生活。加上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是应该的,为了孩子,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很多家长已习惯了为孩子默默奉献,不愿意将自己的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呈现给孩子,既不给孩子感知,也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正是这种毫无原则的宠爱、溺爱,无意中助长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不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对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也就难以产生了。

2、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虽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铺开,但新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升学考试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方式。中小学校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道德的培养和情感教育被弱化了。在大学的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的孝敬观念、现实生活中正确人伦关系的培养同样被忽视,感恩变得可有可无,老师的教育、父母的付出、社会的帮助,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变成一句空话。

3、社会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时,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虽然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的求利心理。当人们长期受压抑的求利心态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在资源分配、经济收入、教育机会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规则、无节制的攀比使一些人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心安理得”、“受之无恩”的心理。这些,都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

四、培养感恩意识:社会教育的一个系统工程

(一)全面了解感恩的构成要素,为培养感恩意识打好基础。感恩有一个认知、情感和实践的过程。感恩的第一层次是识恩、记恩,即个体认识到其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社会与其他人恩情的结果,并且把社会与其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永远记在心上。感恩的第二层次是报恩,是在识恩、记恩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感恩的最高层次是施恩,即将感恩的意识和报恩的冲动转化成为施恩的行为。施恩不能带有功利性,它是自觉的、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

(二)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进程的起点,它自然的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让人们获得关于善恶、真假、好坏、是非等做人的最初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初教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培养感恩意识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奠基作用,应该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做感恩的典范。共同的家庭生活空间,使家庭感恩教育具有“言教”和“身教”的同步性。“身教”对孩子来说,是对父母“言教”的印证。对别人的恩情,家长要善于言谢,善于回报。父母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主动与邻居搞好关系。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孩子要正确施爱,而不是宠爱、溺爱。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家长的示范,必然会换来孩子对家长的感激和孝敬。二是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有逆境,特别是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适当让他们从事一些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琐碎和繁杂,为父母的长期付出而感动,慢慢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道德教育。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对感恩意识的形成起着生根作用。针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强的现状,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重新定位,加强感恩教育,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化,道德教育目标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一要把培养感恩意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要把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之恩,工作生中离不开社会、单位、朋友的帮助。只有心存感恩,知恩图报,一个人才有可能立足社会。二要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要定位过高,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小事抓起,如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苦;帮助老师擦黑板,尊重老师;关心周围的同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花草、不虐待动物等等,慢慢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三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积极走向社会,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如南京大学组织学生算一算父母一年在家的花费和自己每年在学校的花费,河海大学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则要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这些教育方法都值得借鉴。

(四)营造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学会“感恩”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才有利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一是全社会都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大力宣传感恩教育,报道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对一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典型也要适当暴光,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二是设立中国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举措,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通过设立中国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让成年人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

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虽然在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各有特点,但由于它们在对青少年施加教育的影响上具有同时性,因此,在功能上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三者的教育目标、要求等方面在方向上基本一致时,其教育合力才会使教育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所以要将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对家庭、学校、社会进行调适与协调,以期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参考文献: [1]黄平.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探微[J].教育评论,2006,(1).[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3).[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第四篇:浅谈贫困大学生

浅谈贫困大学生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0014班吴建飞

摘要: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正视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境,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努力争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也有少部分贫困大学生,在生活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上的负担,往往给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的巨大压力。现如今,这已经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开学报名时在经济上的困难,大部分高校都有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然而我们都很清楚,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纯在经济上的帮助是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我们应充分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尽量做到“润物无声”,既要帮助他们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又要在精神层面激励他们,让他们有积极心态,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真正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尊重理解自尊心

正文:

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有很多农村的大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拿到入取通知书后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全家人东奔西走,到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凑学费,进入大学后的生活费用也成了他们很大的负担,从而影响了他们接下来的学业。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据我了解,现在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社会上也有很多好心人士和组织,愿意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能顺利进入大学,并且能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在大学里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学习。

然而,我们不想看到的是并非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用平常心来对待外界对自己的帮助:有少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贫困,却不好意思向别人说明,甚至有的在校贫困大学生新学期开学就了无声息地没来上课,老师经过家访才知是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有的大学生家里确实贫困,眼看别人向学校申请助学,自己却总是没有勇气,或是不好意思提出申请;有的贫困大学生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并经过考察能得到社会的资助,但听说要在一个比较盛大的公开发放仪式上,觉得公开领取好难为情,有点抬不起头挺不起胸,就借故委托人代领;有的贫困大学生,因为一些慈善组织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公开自己贫困状况和相关信息,而拒绝合作;他们认为物质贫困让自己接受了别人的施舍,甚至于将自已贬为“精神乞丐”,总觉得自己会遭到人们的歧视,于是贫困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的境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能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心理也比较平衡,但进入大学后情况似乎就变了,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个个成绩都很优秀,他们会突然间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而此时,经济贫困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他们的身上和心头;我们都知道,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事实上这却无形中的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在校园里的生活学习。

有的贫困大学生总认为贫困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他们为了不在众人

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就不愿坦诚地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这样长期处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中,便会莫名的产生压抑、孤寂和烦闷。在我们身边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

也有一些贫困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社会很不公平,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觉得得不到帮助或是得到的帮助不够则是政府、学校或老师的失责,尤其是个别孤儿或是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因长时间默默忍受贫困的折磨,没有人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有的则是从小寄人篱下,缺少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应有的人情关爱,所以不免会自私狭隘,心灵扭曲,满脑子都是寻求补偿,认为社会的捐助是对他们的一种合理补偿,坦然接受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贫困大学生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能在校园里正常的学习生活,高校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和思想困难。

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尊重贫困生的人格,改变一些可能会令他们尴尬的补助方式;有的高校采取的一些所谓扶助贫困生的措施,如食堂的“贫困生窗口”、校内的“贫困生超市”、“贫困生宿舍”等,无形中令这些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的贫困生会感到 “有失人格”。实际上这些做法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隐性歧视。面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及这种担心“受歧视”的心理,高校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可以淡化“贫困”概念,如食堂可以开设优惠贫困生的窗口,

第五篇:贫困大学生材料

XX学院优秀贫困大学生评选材料

城市建设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B0901班

XXX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XX学院B0901班XXX

个人简介:

XXXX

工作经历:

2009—2012年:XX学院自律委员会纪检部委员

B0901班班长

XX学院课题主成员

奖项及荣誉:

2009—2010年:XX学院三好学生

XX学院三等奖学金

2010—2011年:XX学院优秀学生干部

XX学院三等奖学金

XX学院测绘之星竞赛三等奖

2011—2012年:XX学院一等奖学金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测绘之星竞赛三

等奖

XX是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母亲都是质朴的农民,而且已经年过半百,已经不能够干一些很重的体力活。主要的家庭收入是靠管理几亩农田。大家都知道供给一个大学生上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供两个那就更难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年的全部收入支出除了用在买化肥农药上,几乎全

部用在他和哥哥的学费上。由于供给俩个大学生是件十分吃力的事,所以每年都得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缴纳学费。从他上大学那年我就下定决心,能不用家里的钱他就不用,他要靠自己的双手供自己念完大学四年。他暗暗立志:一定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和哥哥身上。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心里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既高兴又难受。想起来父亲、母亲每天为自己操劳着。看着父亲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母亲头发上又多了几缕白发。那一天,他哭了。他默默地流泪了,他记得这是他长大后的第一次流泪、然而母亲看到他拿到通知书那天她笑了,但是谁又能理解这笑容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呢?

大学三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增加家里的负担,他也变得成熟了很多。在大学期间,他的变现如下:

一、勤俭与实干相结合,全提升综合能力

面对拮据的生活,XX同学并没有感到辛苦。他把在外挣钱打零工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已不能分。,从上大学之前的那个假期,他就从外面打工,赚够了第一年的学费,可是生活费还是很紧张,他就只好想方设法赚钱来养活自己。每当周末,他出外打零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在这期间,他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得到了用工单位的好评。每个假期里,他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在不同岗位工作,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环境。可是,他在每个假期里,不但给自己的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还增长了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储备大脑含量

XX同学热爱他的专业,他也深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于是始终把学习放在自己生活的重要位置。在校期间,他从不逃课,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参见了院课题组跟着院长和老师做了很多课题,让课堂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他还在图书馆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为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XX同学一直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时刻提醒自己端正学习态度,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作风,保持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些,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9年考取了测量员资格证;2010年获得了XX学院优秀学生干部,三等奖学金,XX学院测量大赛三等奖;2011年获得了XX学院一等奖学金,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测绘之星竞赛三等奖。

三、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自身经验

社会实践方面是XX同学在大学生活中参加最多的:

第一,五龙背镇测绘。XX同学参加了五龙背镇区地籍图测绘工作,记得那还是个暑假,天气炎热,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组的成员不怕苦不怕累出色的完成了五龙背站前区域的测绘工作,当一幅他们自己测出的图呈现在他们面前时那种成就感真的很好。

第二,五龙山规划。在刘老师的带领下他参加五龙山规划任务,负责旅游线路测绘与从新规划工作,能为他自己第二家乡的山水在规划,他非常自豪。

第三,岫岩陨石坑规划。大家一定听说过陨石坑吧,但见过吗?他想见过的人一定很少,现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大陨石坑就在岫岩。在课题组的带领下2010年秋他有幸去岫岩陨石坑参加了测绘调查工作。岫岩的陨石坑可算的上是桃花源了,那里是一个小村庄,民风淳朴,这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这次实践了让他学里不少天文地理知识。

第四,宽甸步达远镇测量。2010年冬,雨夹雪的一天,他想那样的周末大多数同学都应该在寝室呆着吧,而此时的他正在宽甸步达远镇新生村测量。这是一项利民工程,暑假的大水冲毁了沿河的农田和小桥,国家发了补助村长立刻就找我们为他们重建家园。在测绘之后他又担起了为这个村设计一座桥的工作,设计桥对他一个学资环专业的人来说真的很难,但在老师的带领下他边学边做,终于突破重重难关,圆满完成。后来听说他设计的桥已在村子里施工了,这让他这个小设计师特别开心。

第五,盘锦土地整理项目。带着土地整理的任务他和课题组的成员们又来到了盘锦,这里一座山都没有,这样在山区长大的他感到新奇,这里以水田为主,这下可增加了他们的测量难度,最后他不得不在皮筏艇上测量,一边划船一边测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第六,内蒙古铁路施工测量。这是他上大学以来到过最远的地

方,在内蒙古,他和一个学哥参加了霍林郭勒草原的铁路建设,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测设工作。这是他上大学以来最为自己自豪的一次经历。

2011年他也参加了不少社会实践:什么九连城测量,无水印染厂规划,刘家河规划,毛甸子考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社会实践不仅让她学以致用,还给她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四、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全方面提升个人素质

在学习方面,他认真学习,认真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认真严格地完成每科考试,并获得了优良的成绩,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勤奋刻苦、善于钻研专业知识。课前充分预习,课后勤与复习。虚心向师长、同学求教。他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现在他已经通过了大学三年所有课程考试。

在工作方面,她现任班级的班长,平时,他主动为同学服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他本人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自己工作与付出的肯定,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班级事务,协调大家的关系与工作,认真、负责地配合老师做好班级日常工作,认真做好一个班长该有的角色,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为了促进大家的认识,她参与组织了春游,秋游,元旦聚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大家有互动加深彼此的认识,巩固彼此的友谊;也负责参与组织了班级的各类活动,在参加人员的努力下,在非参加人员的支持下,都取了很好的成绩,当然了,得荣誉并非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比赛,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多方面提升个人素质,全方位锻炼自身能力

XX作为当代大学生,他认为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全方位培养个人综合素质。他每天坚持早起早睡,早晨起来跑步、看看专业书,没有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看看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争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这就是XX同学,学习刻苦,勇于创新;躬身实践,懂得感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用自己的赤诚书写着自己曾经对XX学院这片沃土的承诺,他经历过苦涩,也品尝过香甜,更播洒过希望的种子。他深知一切骄人的成绩都属于过去,明天的他将一如既往,继续用真诚谱写人生的华美乐章。

下载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府谷县教育基金会贫困大学生申请表

    2012年陕西省府谷县教育基金会贫困在校大学生资助申请表学生政治面貌户 籍本本学年度人在读院系受助情况基本学制 年 入学时间情家长常用况联系电话或手机家庭成员情况申请......

    重拾感恩——浅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重拾感恩 ——浅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现状,对高校大学生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计划一、目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对......

    大学生贫困申请书

    大学生贫困申请书 大学生贫困申请书1 敬爱的学校领导:本人是07级机制本科三班学生xx,因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贫困补助。我来自贵州的一个偏僻山区。那是一个生活简单中小农村,从......

    大学生贫困证明书[范文模版]

    大学生贫困证明书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证明了吧,证明是以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凭借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人的身份、经历或某件事情的真实......

    贫困大学生足迹

    贫困大学生足迹 监理0906班王密业 艰难困苦是暂时的,只要你努力奋进,你终究会把它丢落在原始的沧海之中! ——题记 贫困偏远的小山区禁锢不了远大的报负,阻碍不了前进的步伐! 我......

    大学生贫困申请书

    贫困申请书范文尊敬的各级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四川省xx市xx县xx镇xx村x组的贫困学生xx,xx年xx月xx日出生于xx村xx社。家有6口人,爷爷奶奶,爸妈,哥哥和我。爷爷奶奶年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