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心感悟 化平淡为神奇教案
用心感悟 化平淡为神奇教案
(2008年出示青岛市公开课)
课题:《用心感悟 化平淡为神奇》
执教人:胶州市第七中学冷爱霞
课型:作文指导课
授课时间:2008年12月2日
学情分析:
思想是作文的核心,思维是构思的前提,感悟是认识的提高,也是情感的升华。对于初三学生,写作感悟类文章,应该是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学生学会感悟的过程,就是联系生活,提炼对生活现象个性化的认识的过程。本节课,我想通过实践练习,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构思立意,体会“用心感悟”在此类文章中的无穷魅力。因我是从初三开始接任该班的,和学生交流需要一个逐步默契的过程。当我发现该班学生在观察生活、联想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的时候,我便一直在通过“听、说、读、写、思、行”等方式,进行引导。通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学生的“文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我希望借助本节课,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不断提高其作文兴趣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构思立意,体会感悟的无穷魅力
2.练习实践,提高感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感悟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自主构思与感悟升华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法点拨引导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导航
听故事 谈感悟(教师讲故事学生谈感悟)
孔子周游列国,住在陈、蔡两国,后来孔子到楚国去,陈、蔡大夫恐怕孔子说他们的坏话,便派人拦阻,故孔子困,厄而断粮。孔子七天未吃一粒米,白天也只得躺着,颜回出去找粮,弄回一点拿回来煮,饭刚熟,孔子见颜回抓了一把吃了,又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拜见后把饭送来,孔子装作没有看见他抓饭吃饭的事,说:“刚才我梦见我父亲,我要来祭奠他一下。”颜回说:“不行,刚才有煤灰掉到锅里了,我觉得扔掉食物是不应该的,我就把它抓起来吃了。”孔子感叹地说:“——————”。
“人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也会看错,也不能全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心也会想错,也不一定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
这个故事叫《知人固不易》,孔子的一段话,让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有了意义。可见,在文章中,感悟是多么重要!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可以产生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以《用心感悟 化平淡为神奇》为专题的写作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略)
三、专题指导(大屏幕显示)
1.理论指导
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
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与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因此,感悟类作文有时会更有深度,表现出动人心弦的作用。
过渡:有时候,作文中的感悟或者作品中的感悟,用一句话来说,叫做画龙点睛之笔,或者卒章显志之妙。这次作文训练,我们就通过文章的品读,来感受这种感悟的魅力。
2.回顾所学(大屏幕展示)
在形式上,有的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课文《紫藤萝瀑布》,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还有一种是抒情议论式的,比如《散步》的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另外,也有的是升华哲理式的,如《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品读美文
让我们先来品读一个禅理故事,《满了吗?》我们先读这篇文章,然后,给文章加上恰当的表达感悟的话。这样,我们就表达了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大家先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
(一)禅理故事:满了吗?
一个年轻人跟随一位著名禅师学习两年后,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于是决定离开师父出去参学。他来到师傅父面前说:“师父,我想告假云游四方。” 禅师问:“为什么?”年轻人说:“因为在您座下参学,我感到已经够了!”师父:“够了是什么意思?”年轻人一本正经地答道:”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师父说:“那好吧。师父拿来一大盆石子,问年轻人:“这一盆石子满了吗?”年轻人说:“满了!再也装不下了。”师父拿起几块小石子放入盆里,石子没有满出来,师父问:“满了吗?”年轻人说:“满了。”师父又抓了几把沙子放进盆里,再问:“满了吗?”年轻人想了想说:“满了!”师父又倒了一杯水下去,又问:“满了吗?”年轻人惭愧的跪到师父面前说:“师父,我错了。”
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请用点题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给故事加一些感悟的话。看哪个小组表达得更丰富有理。
(生活动)回答,师点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循循善诱;态度——学生学习不能骄傲自满;内容——学无止境。)
(二)手
请先将这个故事中间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谈谈你的感悟。
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感恩节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社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很少,可能大多数会画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大吃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女教师走近小道格拉斯——这个皮肤棕黑、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面前,低声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您的手,老师。”孩子小声回答道。
她这才想起。老师这只手对小道格拉斯有着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要感激的东西,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师结:大家补充的内容很生动,谈的感悟也文采斐然。看来大家已经明白了故事和道理之间的关系。
教师做结: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不难感悟到感悟类文章的特点。它们实际应该是这样写的:
(大屏幕)
或叙说一个事件 或讲述一个故事 或叙写一种现象 或转述一个传说
或描绘一种景物
或吟咏一类物品
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
从形式上看,这种感悟类文章实际上两大块:一大块是事件、故事、现象、传说、景物等等;一大块是简明的画龙点睛,点破事物的道理。艺术地点破就像我们读的这几篇文章一样。那么,要想写好这类文章,就要多积累生活,多观察现象,多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这很重要。它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言素材本身,它还给我们智慧,让我们学会哲理地思考。具体表达在细节上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点理性的色彩,有一点情感的抒发,有一点语言的特色,其实,这三者是糅合在一起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四、实践练习
(一)抛砖引玉
自由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在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诸多平凡小事,说出来,我们一起让这个事更富有意义,变平淡为神奇。《鹅卵石》、《微笑着面对那株不屈的生命》等。(飘落风中的落红,滑翔长空的大雁,随时随地都会触动我们的灵魂。)如:《爱在身边》纪雅馨
1.看着眼前的爸妈,我忽然明白了好多。不要鲜花和承诺,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让他们无比幸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让他们的身材走了样,让他们脸上爬满了深深浅浅地皱纹,让他们的两鬓也泛上了霜。但他们还是矢志不渝地爱着对方,他们的爱,包含在关怀中,包含在牵挂中,包含在付出中。
这便是生活的现实与美好。我忽然想到了那句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或许就是爸妈小小的梦想,也正是真实爱情的写照。其实,小小的快乐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幸福?如:《历史的埋伏》。
2.项羽就像太阳,灿烂过,辉煌过。我深信,我们的项羽是最灿烂、最辉煌的一颗。然而,太阳有升起便有坠落,英雄有煊赫就有沉寂。楚汉之争,十面埋伏,结束了一个英雄神话。留给后人无尽的嘲讽与惋惜。但我更愿意相信,我们的项羽,是中了历史的十面埋伏。——这种至情至性的铿锵有力的文学,对一个少年人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二)作文构思
下面,请同学们以“走进我的青春”为题,进行作文构思。我们这节课没有时间写了。我们可做一个活动,就是想一想,首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想一想,你要写什么事情,最后,升华并表达你的思索与感悟。
我很想听你们表达感悟的一句话。
好,想吧——
学生谈。如 风雨走进我的青春 一双眼睛走进我青春秒针走进我青春快乐走进我青春 珍惜走进我青春 作业走进我青春 挑战走进我青春 阳光走进我青春 激情走进我青春 微笑走进我青春诗歌走进我青春等等。(尊严、文明、和谐)
师:人生最宝贵的是青春的诗意,祝大家用笔描绘出绚丽的明天!
阅读不仅能砥砺“思想”,润泽“语言”,掌握“技巧”,陶冶情操,还能加速人的成熟。人一旦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作文也自然与众不同了,因此,阅读的厚度是作文的深度;阅读能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力,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朱自清的朴实,张晓风的清新,毕淑敏的温润等,会让你在感悟的同时逐渐内化,由模仿而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这个角度手,阅读的厚度是作文的美度。
最后,赠大家一段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让我们怀揣着阳光看生活,用含笑的笔写生活。让我们打开禁锢枷锁 绽放创新之花,用诗意化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构思,表达多元化主题吧!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吧!
感悟:作文教学也应该是“教学无痕”的,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体验过程,引导学生抒发真性情,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学生乐感善写很重要。
第二篇:用心感悟
用心感悟,抒写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从生活抒写感悟的方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认识感悟来源于生活。学生从品味感悟和抒写感悟中,认识到抒写感悟的方法。3 演练感悟,鼓励学生活学活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去看待生活,发现日常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美好。
(一)课题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堂作文课,先看屏幕(课件显示)“作业作业再作业,考试考试又考试。我们麻木地张望着外面的世界,空洞地等待奇迹的出现,可一切依然了无生趣。生活没有色彩,一切按部就班。天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没有创造,没有变化。为了生活,我们过得是没有生活的日子;为了理想,我们过了没有理想的生活。谁能告诉我,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好痛苦)
老师: 以上是一个署名为“好痛苦”的同学在网上发的帖子。同学们,你有类似的感受么?
同学发言
老师:我们再看屏幕
“初三了,有段时间,我为成山的作业而烦恼,多么怀念小学时的快乐时光。妈妈告诉我,以前的日子是回不去了,人必须面对现实。于是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一道题一道题地做,漫漫地发现,这样的日子也挺充实而有意义”
老师:这是某位同学周记里的一段话,为什么这两个同学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
同学发言
老师小结: “生”是一种存在,“活”是一种状态,存在可能是天意,而状态却可以自己把握,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去看待生活,发现日常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感悟就不同了,我们写作的素材也就多了,可以更好的展现我们的生活。(板书:用心感悟,抒写生活)
(二)品味感悟:
请同学看下面一个作文片段:
早晨,不安分的阳光总是透过窗帘的细纱,均匀地扑在地上,像一摊柔软的细沙。我打开窗帘,让和煦的阳光在我脸上跳跃。清晨的阳光一点也不刺眼,望着它,昨日的疲劳一扫而空,心灵瞬间平静下来,如一潭清澈的湖水。阳光温和的问候,告诉我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新的挑战,新的事情又会到来。不要停留在昨日的辉煌,脚步不要停歇,新的高峰等待攀爬。每当此时,心灵便会成为鲜艳的金黄、和着朝阳,不断向前。
老师:请同学自由朗读上面这段文字,然后说一说沐浴在清晨的阳光里,文章的小作者得到了怎样的感悟?每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去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悟?
师生交流点评
老师小结:感悟来源于生活,我们选好角度,让自己的感悟有深度,可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人生。(板书)
(三)抒写感悟:
通过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一颗感悟的心,只要我们去观察去思考我们的生活,生活处处皆是是文章。
老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任选以下一则材料,用笔抒写字的感悟: 材料1: 那天清晨,我洗漱过后来到桌前,看到桌上有两杯牛奶,一杯仅有半杯,另一杯却是满满的,而满满的这一杯恰好放在我常坐的位子前。我心头一热,鼻子有点发酸:不曾注意,是否每个早晨都是一个半杯,一个满杯?
材料2: 秋末初冬,一阵风拂过,不觉一丝凉意。向窗外望去,那些树都变了样子。银杏树依然挺立在北风中,那碧绿的“大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 难华丽的金装。几棵柿子树仿佛没有那么自在,有些驼背。哦,原来是被那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干。但我想它们依然很快乐,因为在经过了整整一个盛夏后终于收获而来果实。材料3: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
从齐王纳谏的角度
从邹忌窥镜的角度
从邹忌讽谏的角度
师生交流点评
老师点评准备:1 同学们透过牛奶,感悟到的是深深的爱,是浓浓的情,是感恩的心。银杏树越到老,越能体现生命的质量;柿子树历经磨难,收获的是生命的快乐。
3从齐王纳谏的角度,可以感悟到纳谏要有宽阔的胸襟;纳谏要更有自信等,多层次,多角度感悟,这样作文才能言人所未言,富有新意。师生共同归纳抒写感悟的方法:
1、触景生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2、由叙而议,叙是基础,议是升华
3、多面感悟,选准角度,推陈出新
(四)演练感悟(牛刀小试)
老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段时间生活和学习上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或某个场景,问问自己为什么它会让你有深刻的感受?
师生交流点评
老师:请同学课后把它整理好,写下来,成为我们自己独有的素材,多做这样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素材本,这样写作文时就不会下笔难了。
(五)再说感悟
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得眼睛。”其
实我们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心灵太过粗糙,缺少感悟,因此,要改善我们的写作,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重要的 不是去改变我们生活的内容,而是努力改造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 灵从粗糙变得敏感,从荒漠变成绿洲,从枯井变成涌泉,那么世界的一朵花,一棵草,一滴露珠,都可以是智慧的启发,写作的素材。
学生课堂回答整理
老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段时间生活和学习上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或某个场景,问问自己为什么它会让你有深刻的感受?
学生1: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电热水壶,商场的营业员推荐我们买进口的电热水壶,我希望妈妈买国产的,我们要支持国货,妈妈同意了。可买回家后一个月不到电热水壶就坏了。我的感受是:我们要支持国货,可国货也要得争气,要把质量提升上去,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我要读好书,以后可以为提升国货的质量出一分力。
学生2:我家是开小卖部的。这段时间我们小区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经常在我家小卖部前坐着,因为他是低智商的,傻傻的,小区的人有点不太喜欢他,有些人还叫妈妈让他不要我家小卖部前坐着,影响生意。我也是不喜欢他,也想他走开,可妈妈却说:“这个孩子天生低智商,他是没得选择,可我们却可以选择对他的态度,他也没做什么,何必赶他走呢?”妈妈的话给我了很深的感受:妈妈是个很善良的人,能理解别人,我也希望像妈妈一样。
学生3:星期六星期天回爷爷奶奶家,他们家在农村。我发现村里的人会互相串门,中午时有人过来和我爷爷奶奶聊聊天,拉拉家常,晚上奶奶也会带着我去别人家坐,邻居之间很自然地交往,可城里的人,邻居之间没什么交往。我的感受是:我很羡慕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是我们邻居之间也能互相多走动,多好啊。
学生4:楼上的住户装修,为了晚上不影响我学习,爸爸几次上去和那家
人交谈,希望他们晚上不要开工,我觉得爸爸好爱我。
第三篇:巧用申论材料化平常为神奇
巧用申论材料
化平常为神奇
半月谈网校公考研究院 赵文静
许多考生在申论考试当中,常常苦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无米下锅,事实上,只要我们将申论考试中的给定材料稍加改动,便可以点石成金,化平常为神奇。
一.巧借名言拟写标题 典型真题
4.结合给定资料,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意识和品牌意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深刻,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表达生动,不少于10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关系型的文章写作题目,要求我们要综合把握资源意识和品牌意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树立资源意识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只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升级,要在题目当中精炼的表达出这层含义,兼顾两个方面,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很多的考生直接用“树立资源意识
打造优势品牌”,诸如此类的题目虽然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但不免千人一题,落入俗套。
在给定材料当中,主要介绍了河北西柏坡成功经验,即打破地域与体制的限制,以红色旅游为龙头,整合平山县及周边的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大规划、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一抹红带出七彩”恰好生动的形容出大西柏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品牌取得的良好效果,以此为题,不仅切题扣题,而且诗意新颖,不失为一个精彩的标题。
【参考题目】一抹红带出七彩——谈开发建设中的资源意识和品牌意识 二.巧借语句点题开篇
四、资料8中说:下水道作为城市的良心,井盖作为城市的名片,既是检验城市公共安全和公民幸福指数、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城市管理者有无智慧和人本情怀的重要尺度。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深刻,主题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迹清晰。不少于1000字。
分析:在申论的阅卷标准中明确指出大量摘抄原文的直接被化为四类文,但我们可以对给定材料中的语句进行适当的引申发挥,但要主义避开引用第一则材料和最后一则材料中的语句。
在2013年河北省的文章写作的主题为城市名片和城市良心,以井盖吞人事件引出对现实社会中城市管理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缺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人性化的制度化设计,许多考生在开头引用了最后一则材料即资料8中雨果所说的话为开头,这样就会造成审美疲劳,难以在考试当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语句来做适当的引申发挥,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题。比如材料7的第一句话“城市名片是城市形象的象征,承德的外八庙、景德镇的陶瓷、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都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可以把承德、景德镇、北京归类为历史古城,上海归类为年轻的城市,再进行引申。
【参考开头】
古老的城市以文化和韵味来彰显厚重,年轻的城市用速度和高度来彰显活力,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城市形象的建造,却忽略了下水道、城市道路、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的建设。事实上,城市名片是城市良心的展现,城市良心是城市名片的内涵,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造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
三.巧借事例灵活分析 典型真题
【2010年国考地市】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 3.总字数800~1000字。
分析:“海洋的健康”这个主题要到材料之外去找素材可以说不可能,我们只能用给定材料中的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在给定材料中的主要给出的事例有渤海海洋污染,日本兵库县环保错位,W市转移污染,A市污染的产业选址不当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荷兰退耕还海等,对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采用叙事法,对比法,概括排比法等灵活多变的进行事例分析,这样既使用了给定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又达到了捕捉痕迹的艺术效果。
【参考论证】
谁破坏了自然,自然就会报复谁,人类也不例外。多年的破坏是使海水不再清澈,鱼虾没有了,美景也没有了,好的空气也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赤潮,海洋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以及海水的恶臭和由此引发的疾病。人类不得不花大力气开始对海洋进行维护和治理。以靠海吃海带的日本为例,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早年日本大量填海造地,并大力发展有运力优势的水泥、钢铁、炼油等高污染的行业。这些行业给日本带来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现在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治理环境,几十年的污染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治理,成为环保错位的典型,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先污染后治理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只有对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海洋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看到,我们国内的一些地方正在走日本的老路,一些沿海的地方仍在大力发展造纸、制革、电镀等产业。还有一些地方则采取了转移污染的策略,有的把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农村,有的则转移到别的地区。这种鸵鸟政策带来的只会是资源的浪费,地区的冲突,城乡差距的加大和一如既往的更大更多的污染!
给定材料中的专家学者所说的话,特别是领导人的讲话,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还有一些语句,我们都可以借鉴过来使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考公考,看半月谈。未来的备考之路,半月谈教育与你同行!
第四篇:以读为本,感悟神奇
以读为本,感悟神奇
——《女娲补天》朗读教学片段赏析
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万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外孙女三岁时爸爸来接她,而别的小朋友也跟着跑出来,她竟然对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的爸爸又不是你们的爸爸,真是不可思议”;五岁时能流畅地朗读近千字的童话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联系上下文蒙得十分准确;幼儿园几乎所有老师都评价她“具有语言天赋”。原因是于老师的女儿也就是小孩的妈妈在她刚出生时就按照美国名著《朗读手册》作者吉姆崔利斯的方法在做——每天给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于老师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朗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语感的行程,有助于理解。更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课文的规范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朗读对于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之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语文教学当以读为本已深入人心!
然而,语文老师在积极践行“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时,进展并不顺利。朗读训练与指导的实时性、有效性等诸多尴尬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困惑、束缚着课改老师,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构建。2011年秋,襄阳市本色语文之子课题《朗读训练与指导》课题实验在我校全面启动,历时两年,如火如荼,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有所建树。今天,借市教研室高效课堂课题研讨会这个平台,我想与在座各位分享杜杰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几处关于朗读训练与指导的精彩片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精读课文《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是篇神话故事,学习本课,要完成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等词语;学习语言文字,读懂故事,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以及了解神话故事传奇、敢于想象的体裁特点
三个教学目标。杜老师执教时,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高效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读课题。
学贵有疑。课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生学会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针对课题进行质疑,不仅可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有提纲挈领领会中心等作用。杜老师的课堂教学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且渗透极好。铃声响,课伊始,杜老师用三年级学生及其喜爱的动画短片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指导写“娲”字之后,杜老师要求学生响亮地朗读课题,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学生思维聚焦课题,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自己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女娲补天;有的说自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女娲;更精彩的是有个孩子说天怎么能补啊,说明这篇课文是个神话故事。杜老师给予肯定,继续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发散,开启思维。有的学生说自己想知道女娲怎么补天;有的学生问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还有的学生问女娲把天补好没有。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课题质疑开始,为探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纷纷进入“研究”、“探索”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自然毋庸置疑。
二、预习检测——读词语。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于永正老师有字为证。他说:儿童能认字了,要从书本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这叫“学得”,“学得”语言靠朗读。为什么?一者儿童的思维靠有声语言进行;二者,读出声音来,大脑就多了一个接收信息的渠道——耳朵。默读,只有一条渠道——眼睛。我也想举个有趣的例子:家里新添了一样高科技产品,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怎样使用产品?我们只好借助说明书。读到某一条比较复杂的说明时看不懂了,怎么办?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会不服气地睁大眼睛,嘿,什么意思啊?这一条,于是乎为了努力地看懂它,注意力更加集中了,读着读着,眼、口、耳、心都到了,不知不觉中居然读懂了,有声朗读就在这关键时刻悄然有用了,不是?——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杜老师在处理本课的生字、新词时,恰到好处地关注了“读”,读出了识字、学词的高效课堂,颇值得回味:
检测预习,杜老师梯度给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引导还原读出形象
轰隆隆熊熊大火
师:请一名同学读词语“轰隆隆”
生:读词语(语气平淡)
师:这是个象声词,它形容什么声音?
生:雷声
师:听过打雷的声音吗?谁能读好它?
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好的读出了“轰隆隆”这个象声词。
师:很好,读出了雷声滚动,读出了晴天霹雳,震耳欲聋。谁来读读这个词语,课件出示——“熊熊大火”
生读——熊熊大火(正确,但缺乏感情)
师:什么样的火才能称为“熊熊大火”呢?
生1:很大的火
生2:火势猛烈
师: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火势的猛烈
生读熊熊大火,读出了火势的猛烈
第二组词语:同伴互助读准字音
震裂塌下挣扎大窟窿
师:“请一位小老师来读第二组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小老师读错了,我们帮帮他,读正确了,我们跟着读两遍,好吗?(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指名读的同学要当好小老师,自然竭尽所能,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且不说,还能读出词语的“温度”与“色彩”,其他同学因为有“发现问题要帮帮小老师”的任务,个个也是聚精会神。第二组词语读得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杜老师最后出示词语“冶炼”,联系语境读词意。“冶炼”的“冶”字极容易与“治病”的“治”字混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对“冶炼”这个专业术语的概念一无所知。杜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说说女娲怎么“冶炼”五彩石,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意思之后,再来比较词语“治病”“冶炼”,比较中甄别,终生难忘。
三、整体感知——读课文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对三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课读课题,学生已经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女娲补天这件事。但古代劳动人民在创作这个神话故事时怎样的情感?赞扬的?敬佩的?悲伤的?或者憎恨的?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尤其真实,难能可贵。杜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体验。她不吝惜时间(这是许多老师都不敢尝试的,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有担心课上不完的顾虑)让学生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朗读课文,当遇到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便俯下身子和学生一句一句研读。读得字字真切,句句入情。读出了文章的段落结构,读准了神话故事的感情基调。
四、感悟“可怕”——读重点
《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极富夸张的场景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间灾难图。如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灾难的可怕,进而体会女娲勇敢、无畏的品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朱教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指导,朗读使人感受。”——杜老师没有讲解,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读,通过一次次的读,一次次地扣动学生心弦,激发想象,激活体验,产生共鸣,悄然带着孩子们在神话故事“可怕”的场景里“走”个来回。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回放:
初读语段,获得情感体验。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的感受是太可怕了
生2:我觉得这是一场灾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杜老师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都给予了肯定)
品读重点词句,引发想象。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灾难的可怕?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
1、我仿佛听到一阵巨大的响声,之后,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这个黑洞太可怕了,一会降水,一会冒火。
生
2、我还仿佛看到山岗上到处烧着熊熊大火,冒着黑烟,树木被烧焦
了,房屋被洪水冲倒塌了,大人小孩哭着、喊着。太可怕了!
(情境创设想象——神话故事的创作源泉。阅读神话故事必须与文本对话,品读重点词句,再造想象,才能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文章的意境、情境,进而生发产生真情实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黑黑的大窟窿震裂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挣扎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是学生展开合理大胆想象的基点。)
感情朗读,以声传情
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展开丰富想象,脑海再现各种悲惨场景杜老师抓住契机,顺势小结渲染,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师:是呀,熊熊火海,滚滚洪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多么悲惨的人间灾难!孩子们,把你体会到的种种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来吧。(课件出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
《课标》建议:各学段关于“有感情地朗读”都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并特别提出朗读讲究自然就好,摒弃侨情做作。感悟可怕,品读想象,境由心生,情动辞发,朗读自然真情流露!
第五篇:用心感悟社会实践
用心感悟社会实践,你将收获更多
沂城街道二中 孔晓华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沂城街道二中八年级二班学生。今天我代表泉庄中学和沂城街道二中的学生做国旗下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感悟社会实践,你将收获更多》。
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而参加社会公益与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可能是更生动的学习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知识经济的飞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同学们积极参加或者自发进行社会实践,其意义如下:
一、有助于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许多社会知识,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了解社会现状,丰富人生阅历。
二、有助于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机会进行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团队间的合作能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特别是学会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学会欣赏别人。在活动中,大家互相关心照顾,在遇到困难险阻时向队友伸出援手;在行程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学会谦让,也学会分工与合作。
三、有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压力、调节情绪。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有了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这让我们在暂时抛开课业的负担、享受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四、有助于认识更多的同学。
这次活动是我们沂城街道二中和泉庄中学一起,这是我们的缘分,希望我们珍惜这次机会,共同学习,共同努力,搞好团结,增进友谊。
同学们,虽然说学校和课堂是我们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有许多知识,阅历、体验是书本无法提供给我们的,既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好好利用,一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收获吧!
孔晓华
2013.11